当前位置:首页 » 商标品牌 » 外企品牌

外企品牌

发布时间: 2021-01-27 18:40:44

⑴ 适合外企白领的服装品牌

哥弟 阿玛施都是白领阶层的款式新颖时尚

⑵ 为什么中国要引进那么多外国品牌和外资企业

第一、是吸引国外的资金,发展国内的产业。
第二、引进国外的技术,从而使我国的技术得到提升,如果自己研发的话,周期太长。
第三、增强我国的竞争力,任何行业如果没有竞争,都会停滞不前,所以国外有反垄断法。

⑶ 我国都有哪些比较著名的品牌被外资企业收购了呢

美国CVC(花旗集团与亚太企业投资管理公司共同成立的投资管理公司)收购中专国纸业龙头属企业晨鸣纸业集团。
德国公司拜尔斯多夫(Beiersdorf)公司收购丝宝集团旗下舒蕾、风影、顺爽和美涛四大护发品牌。
联合利华收购中华牙膏。
美国庄臣收购美加净,后被赎回。
法国欧莱雅收购小护士。
强生公司收购大宝集团。
法国SEB收购上海“红心”和浙江“苏泊尔”
美国吉列公司收购中国电池第一品牌“南孚”
法国达能收购娃哈哈,乐百氏,上海梅林正广和,武汉东西湖啤酒,并参股汇源,光明,蒙牛。
美国AB公司哈啤,并计划收购青岛啤酒。苏格兰纽卡斯尔集团收购重庆啤酒。比利时英博啤酒集团收购福建雪津啤酒集团。英国Diageo酒业收购四川水井坊。
高盛投资公司收购双汇,雨润,太子奶,碧桂园。
瑞士Holcim,摩根士丹利,爱尔兰的CRH,摩根士丹利联合鼎晖投资,分别收购了华新、海螺、亚泰、山水国内四大水泥品牌。
法国米其林收购我国最大的轮胎制造企业海轮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佳通轮胎收购东桦轮胎。
美国柯达收购乐凯。
制造业有很多,只是大家比较不熟悉。上面是一些大家大概都知道的。

⑷ 外企服装品牌和国企服装品牌的企业文化有什么不同

HM、优衣库、zara等都是发达国家的服装公司,首先在这些品牌所在地,人回力成本非常昂贵答,他们没法雇佣更多的员工既能维持卖场运营又能对顾客进行一对一的专业服务。其次在国外,能够提供一对一导购服务的服装店产品单价都不便宜,这决定了HM等快消服装店用产品价格低廉的方式吸引顾客进店进行无导购式消费,有导购的服装店=贵 无导购的服装店=便宜 这种模式基本在国外已经定型。还有就是你为什么觉得海澜之家、美邦的导购特别烦,一是你觉得他们非常不专业(事实确实如此)二是他们导购提供的服务度达不到完美或及格 三是你的购物时间 购物需求等不想受外来因素的影响(至于为什么不想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其实还是钱包不够鼓) 最后,快消品牌卖场人流量大,店员光把时间、体力花在维护卖场都累死累活了,当然不会对顾客进行一对一服务啦。

⑸ 中国有哪些知名度高的品牌是外企

,海飞丝,飘柔,潘婷,沙宣,伊卡璐,多芬,力士,清扬,夏士莲,巴黎专欧莱雅,妮维雅,美涛啫喱属水,舒蕾,汰渍,碧浪,佳洁士,高露洁,舒肤佳,OLAY玉兰油,帮宝适,护舒宝,吉列,奥妙,金纺,旁氏,SK-Ⅱ,碧欧泉,理肤泉,兰蔻,可口可乐,美汁源,美年达,雪碧,百事可乐,芬达,七喜,,,等,😊

⑹ 中国都有哪些比较著名的品牌被外资企业收购了呢

1、联合利华从上海牙膏厂取得了 " 中华 " 和 " 美加净 " 的品牌经营权;

2、达能收购乐百氏;

3、高露洁收购了中国扬州三笑集团的全部股价;

4、法国著名小家电企业SEB收购国内第一品牌苏泊尔;

5、法国欧莱雅收购小护士;

6、美国强生收购大宝;

7、美国高盛收购肉类食品第一品牌——双汇;

8、 南孚电池被其竞争对手美国吉列集团收购;

9、壳牌收购统一润滑油;

10、百威啤酒的制造商AB集团收购中国第四大啤酒商哈尔滨啤酒;

11、嘉士伯收购云南大理啤酒;(云南本省知名品牌,在云南占有1/3的市场份额)

12、无锡威孚是国内柴油燃油喷射系统的最大厂商,被德国博世并购;

13、北美最大的消费电子零售商百思买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国内第四大家电连锁商江苏五星电器51%的股权,从而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14、2004年美国约翰迪尔收购佳木斯联合收割厂。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曾是全国惟一能生产大型联合收割机的企业,其产品占中国市场份额的95%。1997年,美国跨国公司约翰迪尔与佳联合资,到2004年改为独资公司,约翰迪尔遂取代了原佳联在农机市场的地位,我国失去了在大型农业机械领域的自主发展平台;

15、国际私募股权基金PAG接手了好孩子集团67.4%的股权;(中国最大的童车生产商)

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悲哀啊!

⑺ 金龙鱼品牌是国企还是外企

金龙鱼品牌是外企。

“金龙鱼”是新加坡郭兄弟粮油私人有限公司所拥有的食用油品牌。1974年,郭兄弟集团在中国投资了嘉里粮油(中国)有限公司,从此开辟了中国市场。益海嘉里是丰益国际在华投资的全资子公司,是世界最大的小包装油生产商之一。

在中国境内 35 个城市设有企业110多家,在最大的货运枢纽附近建立58个生产基地,现在益海嘉里规模宏大的生产、销售和物流网络,覆盖了中国多个省、市、自治区的2839个县市,拥有近350个销售处,1585个经销商5000多家分销商,超过100万个终端保证供应。

(7)外企品牌扩展阅读:

金龙鱼品牌的历史发展:

1991年:中国第一瓶金龙鱼小包装油面世,开创从散装油到小包装油的第一次革命;

1996年:嘉里粮油首创在央视投放广告片“金龙鱼——金光神州闪”篇;

2002年:中国食用油行业迎来了第二次革命,金龙鱼第二代食用调和油上市,引领食用油消费理念从“安全”向“营养健康”跃升;

2003年,益海嘉里“金龙鱼”品牌小包装食用油销量突破100万吨;

2005年:金龙鱼第二代食用调和油产品配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引领行业发展;

2005年:金龙鱼品牌大豆油、菜籽油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2006年:金龙鱼成为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主赞助商;

2008年:世界品质与13亿人共享,金龙鱼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食用油独家供应商;

2009年:汇聚全球智慧,创领粮油未来,丰益全球研发中心上海落成;

2010年:金龙鱼大米产业链创新技术荣获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引领农业发展新趋势;上海世博会期间,金龙鱼联手上海市旅游局举办上海旅游美食节,让世界博览中国的味道。

2011年:金龙鱼成为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粮油食品独家供应商;

2012年3月,金龙鱼母公司-丰益国际荣登美国《财富》杂志全球食品生产行业最受赞赏公司排行榜榜首;7月,金龙鱼母公司-丰益国际荣登《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223位,较2011年跃升近百位,跻身全球三大粮油集团。

2013年:金龙鱼母公司-丰益国际蝉联美国《财富》杂志全球食品生产行业最受赞赏公司排行榜榜首。

2014年:金龙鱼食用油、金龙鱼大米2012-2013年蝉联国家统计局权威发布的“消费者最信赖品牌”。金龙鱼母公 司-丰益国际在美国《财富》杂志2014年500强公司排行榜中排名239位。这是丰益国际自2012年以来连续3年蝉联全球食品生产行业前三位。

截至2015年底,金龙鱼慈善公益基金会在助学工程、教育激励、救灾扶贫、复明工程等方面累计捐赠、资助了32600多万元。

7月16日,金龙鱼成为第十二届学生运动会合作伙伴、“粮油食品独家供应商”。

2015年:金龙鱼以其卓越的产品品质成为中国烹饪协会中国美食世界申遗项目的独家战略合作伙伴[26],中国烹饪协会向金龙鱼颁发了“中国非遗美食走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动主赞助商、活动唯一使用粮油产品和杰出贡献奖等多项荣誉证书

5月,扬州“美食江湖英雄会,八大菜系助申遗”高端对话,金龙鱼正式签约鲁、川、苏、粤、浙、闽、湘、徽八大菜系领军大师,整合八大菜系的力量,为推动中国美食申遗、弘扬中华饮食文化贡献绵薄之力。

11月12日,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主办的2015中国食品产业发展和品牌创新论坛在上海隆重举行,金龙鱼荣膺“2015年消费者最喜爱的食品品牌”。

2016年:2月1日,金龙鱼凭借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口碑,获得由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和国家品牌网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大型公众推选公益活动“我心中的品牌 中国第一”称号。

金龙鱼开放透明工厂 9年110万人参观见证,为行业树立了透明标杆。

2016年11月30日-12月2日,2016届中国(国际)调味品及食品配料博览会在上海世博展览馆召开,益海嘉里旗下的金龙鱼芝麻油获得2016中国调味品芝麻油产业著名品牌的殊荣。

2017年,金龙鱼致力于“中国品牌”向“中国国家品牌”的升舱晋级,成功入选“CCTV国家品牌计划”。

2018年:金龙鱼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粮油产品赞助商。

2018年:金龙鱼成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2024年巴黎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官方粮油产品赞助商。

2019年,金龙鱼携手品质监督员,再度开放全国80家透明工厂。

⑻ 中国国内有哪些企业被外资控股

中国拼命将血汗钱买入不断贬值的美债欧债,美欧阔佬们拿着中国的钱干了什么呢?他们在处心积虑地收购中国核心资产。等于中国借钱给美欧以便美欧阔佬将中国收购。同时美欧对中国苛刻无礼,天天指责中国,煽动周边小国欺凌中国,瓜分中国领土。同时还一再要求中国继续多借钱。

从香港联交所的公开资料可以查到,无论是工行、建行、中行三大行;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桶油;移动、联通、电信三大电信。还是中煤、中铝、中国神华等资源性企业。中国各种垄断性国营企业,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的十大股东中,差不多一半是美国的企业、基金。

高盛之于工行,美铝之于中铝,美国人用美元买中国企业股票,中国卖股票收美元买美国国债。
截至2010年底,美国企业、基金和个人投资者拥有中国A股股票价值1000多亿美元,在香港上市的H股股票价值约2000亿美元,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股票价值约300亿美元,合计3300亿美元。

据商务部《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显示,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重要行业中,跨国公司子公司所生产的产品己占据国内1/3以上的市场份额。美国标准普尔500企业在中国的分支每年就用这样方式从中国赚取超过8百亿美元,按其14倍的历史平均市盈率,其在中国的资产价值约11000亿美元。加上其他中小企业在中国投资,美国企业在中国拥有的资产价值,高达15000亿美元。

再次,超过一万亿美元的美欧热钱潜伏在楼市、高利贷等市场。

综合算来,西方列强在中国埋伏下的钱,已经超过了中国外储。他们并不显富,而是让中国去露富,并装可怜从中国骗钱。目的就是为了有一天时机成熟就做空中国,让中国倾刻间变得一无所有一穷二白。

请看外资掌控下的中国市场

据《中国产业地图》(中国并购研究中心)一书指出,中国每个已开放产业的前5名都由外资公司控制,在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

啤酒行业:60多家大中型企业只剩下青岛和燕京两个民族品牌,其余全部合资;

玻璃行业:最大的5家已全部合资;

电梯行业:最大的5家均为外商控股,占全国产量的80%以上;

家电行业:18家国家定点企业中11家合资;

化妆品:被150家外资企业控制;

医药行业:20%为外商控制;

汽车工业:外国品牌占销售额90%!

在感光材料行业,美国柯达于1998年仅出资 3.75亿美元就实行在华全行业并购,2003年又收购了乐凯20%国有股,已占有中国感光材料市场至少50%的份额,富士公司对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超过25%。

据国家工商总局调查:美国微软占有中国电脑操作系统市场的95%,

瑞典利乐公司占有中国软包装产品市场的95%,

法国米其林占有中国子午线轮胎市场的70%;

在手机行业、电脑行业、IA服务器、网络设备行业、计算机处理器等行业,跨国公司均在中国市场占有绝对垄断地位。

在高科技领域:如手机行业,由于本土企业上游技术、关键零部件乃至生产线大部分从跨国公司购买,跨国公司早已从中赚够了。近期跨国公司开始采用低价策略,挤压国内手机厂商的利润空间,意在赶尽杀绝。国内手机行业除了自有品牌外没有核心部件的核心技术,2005年以来全部亏损,市场占有率严重萎缩,纷纷退出市场。

在流通领域,占有主导份额的大型超市领域,外资控制的比例已高达80%以上,中国零售企业只能在中低端市场经营。随着外资的延伸,低端市场也将面临逐渐萎缩的危险。零售业是最能吸纳劳动就业人口的领域,任由外国的“资金密集型”企业前来掌控。业内有人指出:流通渠道可以控制工业命脉,如果放任外资企业占领我国的流通渠道,中国的企业终将沦为国外流通企业贴牌产品的加工车间。

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轮胎工业,多半失去了自主性,被控制在外国人手里。剩下的几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条件较好的也被外商盯上。我国最大的轮胎生产企业——上海轮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世界最大的轮胎跨国公司法国米其林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双方共同组建轮胎合资公司,由法方控股70%;截至2000年,外商独资与已被外商控股的轮胎企业,其能力与产量已占我国轮胎70%以上。

除电力,军工等极少数国家核心行业以外,外资在我国水泥行业(建材业)、钢铁行业(黑色金属治炼及压延加工业)、汽车行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橡胶行业、机械制造行业(普通机械、专用设备、电气设机械及器材、电子及通信设备、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石化行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化学纤维制造业)、玻璃行业、酿酒行业(饮料制造业)、医药行业(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供水供气行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煤炭行业(煤炭采选业)、日用化妆品行业(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行业(食品加工业)、造纸行业(造纸及印刷品业等行业)、纺织行业、建筑业、家具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塑料制造业、工艺品及其制造业等行业中,都占有较高股权和市场控制权,经济刺激计划和巨大需求给予了外资丰厚的回报,充分享受了我国经济高速成长所带来的好处和便利。

(1)水泥行业:2009年全国水泥行业总产能16亿吨,外资控制产能5、6亿吨以上,控制力及总产能占30-40%以上。拉法基收购四川双马、瑞安建业后,占西南四省18%以上份额;华新水泥被瑞士Holicm收购,占华中10-20%份额;摩根斯坦利收购山水集团30%股权后,环渤海市场份额第一;爱尔兰CRH收购吉林亚泰后,获取东北市场;产销量全国第一的海螺水泥,外资利用香港主板控股25%,此外,亚洲水泥、山水水泥、华润水泥在香港主板上市,部分股权被港资和外资控制……

(2)机械行业:2008年,机械行业总产值占GDP比重约为12%,外资股权控制率为35.2%,总体控制力度达40%以上,机械制造业5大细分行业中,仪器仪表制造业外资市场占有率最高,超过60%,金属制品业为3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2%,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约为30%。凯雷收购徐工85%股权,起重机和压路机占国内市场50%以上,国内136种工程机械产品,徐工占一半以上;国内装载机行业排名第7的山工机械被卡特彼勒全资收购,新加坡丰隆、美国高盛、美国国泰持有国内最大的独立柴油引擎制造商玉柴股份51%的股权;无锡威孚是国内柴油燃油喷射系统最大厂商,德国博世持有其67%的股权;韩国全资的斗山工程机械8年在中国挖掘机市场占有率名列第一,销售额已达徐工的1/3;西北轴承占中国铁路货车轴承25%的市场,90年代末,德国舍弗勒利用西北轴承陷入困境,与其合资成立富安捷铁路轴承,将其市场争压过来,后全资收购;瑞典SKF全资收购皮尔轴承;无锡轴承、烟台轴承被美国TIMKEN全资收购,并控股襄轴集团;全国化工设备第一生产基地,锦西化机透平厂被西门子控股70%的股权;德国ZF集团收购全国齿轮行业排名第二的杭州齿轮厂70%的股权;美国加纳基金控股沈阳机床30%的股权;英国特雷克斯收购北方股份25%的股权,北方股份是中国最大的矿用汽车开发和生产基地;玉柴机械占据国内小挖机9.3%的市场份额,美国汉鼎收购其43%的股权……

(3)汽车行业:外国品牌销售占90%以上,虽然外资股权占比不超过50%,但无论技术、品牌还是研发等,外资实际控制力均高达60-70%以上。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东风、华晨、上海通用、长安福特、北汽现代、北京吉普、广州本田、广州丰田、天津一汽丰田、长安雪铁龙等中国汽车销量最大的公司,外资股权均为50%,不包括外资中小企业,外商在华投资和合资控制的53家大型汽车公司,销售额1万亿元以上,占汽车市场总销售额的6、7成以上;此外,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已占有60%以上的份额;而在汽车电子、发动机零部件和摩托车配件等高技术含量领域,外资控制企业亦高达70%以上;汽车制造行业橡胶轮胎,法国米其林和新加坡佳通轮胎等外商独资和已被外商控股的轮胎企业,其产能与产量已占我国轮胎占有中国汽车轮胎市场80%以上……

(4)钢铁行业:2008年,钢铁行业总产值占GDP比重约为 6%,由于国家对钢铁行业并购有控制,阿塞洛-米塔尔、俄罗斯、必和必拓等大量外资觊觎中国钢铁行业纷纷受挫,即使这样,外资对我国钢铁行业的股权控制度仍超过10%,市场控制度超过12%,如阿塞洛?米塔尔收购华菱钢铁33%股权;德意志银行和阿塞洛?米塔尔收购中国东方钢铁47%的股权(河北津西钢铁 29%股权);法国圣戈班收购徐钢100%的股权;美国凯雷收购江都钢管49%股权;中信泰富持有大冶特钢28%的股权;此外,香港主板上市的鞍钢、马钢股份、重庆钢铁,14%、22%、30%的股权被摩根大通等外资和港资控制;唐山国丰钢铁,香港中港占股51%;港资占股65%的内地在香港上市公司开源控股分别收购日照钢铁、日照型钢30%的股权,收购日照轧钢25%的股权,后与山钢重组……

外资大规模并购国内钢铁业不成,再生一计,必和必拓和巴西淡水河谷等国际矿山巨头利用手中掌握的铁矿石资源,不断涨价,对钢铁行业进行合围。
可以想象,在钢铁行业产能过剩2亿吨,行业分散度高,众多中小或民营钢企面临淘汰和对资金的需求情况下,外资受欢迎的程度会有多高;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外资绕过国家设置的重重限制,不少钢企,将再次落入外资控制之中。

(5)石化行业:2008年,石化行业总产值占GDP比重约为10%,国家对外资准入石化产业有所限制,即使这样,除海外上市外,外资绕过重重障碍,通过来华设厂,并购等手段,石化行业外资股权控制度已达18%,市场控制度为20-30%,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外资市场控制度27%,石油加工、炼焦及核料加工业为13%。

如中石油2000年在纽约、香港上市,外资与港资占股11%,海外融资额29亿美元,9年时间,向海外分红派息竟然高达119亿美元,分红派息竟为融资额 4倍;中石化2000年在纽约、伦敦、香港三地上市,目前外资与港资占股19%;中海油2001年在纽约、香港上市,旗下中海油服外资与港资占股目前高达 34%,另外,中海油、上石化、吉化等纽交所海外上市公司也被外资部分控股,黑石持有中化集团子公司中国蓝星20%的股权。

国内原油和化工产品供不应求。如2009年,我国累计进口原油2.04亿吨,首次突破2亿吨,同比增长13.9%;液化天然气累计进口553.2万吨,同比大幅增长 65.8%;口硫磺1216.7万吨,同比增长44.6%;进口甲醇528.8万吨,同比大幅增长268.8%。仅2009年一年的进口量就比 2005年至2008年四年的进口总量还要多,占国内消费32%,由于国外甲醇产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国内装置大面积关停,平均产能发挥率不足40%。;我国累计进口聚乙烯756.1万吨,同比大幅增长64.8%,占国内消费的48.7%,进口聚氯乙烯195.5万吨,同比大幅增长73.5%;进口精对苯二甲酸(PTA)508万吨。此外,国内农药进口量巨大,许多精细化工品,国内甚至无法生产。

国际能源化工巨头纷纷在华投资。BP在华投资45亿美元,壳牌17亿美元,拜尔投资31亿美元,拥有12家独资或合资企业。埃克森美孚、壳牌、BP计划再投110亿美元。拜尔已投产5大乙烯合资企业:巴斯夫/扬子石化投资60万吨乙烯项目,截止2007年,巴斯夫在中国投入已超过200亿元人民币,中国销售总额达到36亿欧元以上;BP/上海石化90万吨乙烯、埃克森美孚/福建炼化、沙特阿美60万吨乙烯、壳牌/中海油的南海80万吨乙烯,埃克森美孚/广州石化改扩建(1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等项目正在建设中。另外,BP在四川建醋酸厂(占国内市场30%),在珠海建PTA基地。欧美跨国公司在洗涤用品、涂料、生物制药等下游领域占有巨大份额,有的已形成垄断外资……在石油化工领域的市场控制力度,在20-30%以上。

(6)玻璃行业,最大的5家已全部合资,外资控制度为40%以上。英国皮尔金顿购入耀华玻璃19%的股份;中国玻璃港交所上市,皮尔金顿等外资大股东控制 40%股份;瑞信等外资控制浙江玻璃33%的股份,洛阳玻璃,外资和港资持有50%的股份;如果算上港资,中国玻璃、浙江玻璃等港资与外资占股均在65% 以上;A股上市的福耀玻璃,港资三益发展为第一大股东,持有22.5%的股份;金刚玻璃,港资龙铂投资持有17%的股份;港资信义玻璃,自2004年以来一直为中国汽车玻璃最大出口商;1985年起,圣戈班在中国设立代表处,现已在中国设立50余家企业,其中制造企业40多家,分布在成都、马鞍山、杭州、常州、湛江、牡丹江、郑州等地;业务包括平板玻璃、玻璃包装、高功能材料等。在中国的员工数量超过15000人,2005年销售额4亿欧元。最近4年,圣戈班在华销售额年增54%……

在第一产业,外资四大粮商ABCD威胁4000万豆农生产,种植大豆赖以生存的无数豆农,年年赔本,不得不改种其它经济作物,造成2000万豆农集体“下岗”事件,2.3亿民工,或许从中能发现许多豆农的身影。

大量豆油油榨企业倒闭,由于“大豆危机”,2004-2005年,1000多家内资榨油企业构成的“中国大豆军团”,瞬间烟消云散,随后倒闭率达90%以上,导致10多万人失业。

在第二产业,日用品和化妆品行业,外资品牌占市场份额的60%以上,宝洁每招收一名员工,就意味着中国原洗涤剂企业有2~3名员工下岗……

在食品饮料业,机械制造业,建筑业,钢铁行业,水泥行业,石化行业,玻璃行业,家电行业,酿酒行业,纺织行业,造纸行业,供水供气行业,印刷包装业几乎囊括所有的第二产业,由于外资生产效率普遍比内资要高,且极端盘剥人力成本,外资的每一次并购,都意味着大批人失业,外资的每一次投资,都意味着同行业竞争对手大多数职工失业下岗,挤占了无数工作岗位……

在第三产业,外资大型连锁超市每一次选址开张,对方圆两公里的中小型零售商店和门面都是一次集体毁灭性的打击,惨淡经营,或失业,或改作别的生意,从而挤占其它行业工作岗位……

⑼ 如果毕业之后想进那些品牌服装外企

你好,品牌服饰其实也是很大的分支,同样包括不同的职业类别, 比如市场,销售内,设计容,财务等方向;

估计你的问题是问的是设计方向,就这个而言,很多欧洲的设计公司还是挺有优势的,但是英国的更个偏保守,建议去意大利,比如米兰有很多不错的服装设计专业,从本科到硕士都有;

现在投递简历和面试的问题,就高二而言,还是太早了一点哦,呵呵,慢慢来,先选好专业再说。

祝你好运!

⑽ 新形势下,外资品牌如何进入中国市场求解答

世界经济格局已经发生改变,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也已经无需多言。中国市场巨大的消费潜能让众多还未进入中国市场的品牌跃跃欲试,但到底在目前的形势下,选择何种方式进入中国才是最有效最优化的?对于不同的品牌来说,答案肯定是各有侧重的。
合资: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今日的环境下,我们再谈合资,已经与上世纪八十年代迥然不同。众所周知,从1981年德国威娜与天津第一日用化学厂成立首家合资美发企业起,到20世纪90年代末,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多数采取合资的形式,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是合资的鼎盛期。由于国外品牌拥有资金、技术、市场操作的经验,再加上合资的中方企业为其铺路搭桥,使得这些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上发展迅猛,所向披靡,短短几年时间就攻占了大部分中国市场。例如1988年宝洁在广州成立合资公司后,就以迅猛的发展优势占据了大半个中国日化市场,将一些中国日化老品牌打个措手不及,很多最终被迫淡出市场。
但现在的形式显然已经今非昔比。不管是从中国整体经济规模来看,还是从化妆品行业本身的发展来观察,整个局面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大环境下探讨合资,在思路上肯定需要进行调整。欧美经济体表现疲软,人民币持续升值,这是合资的最好时机。刚刚从欧洲市场考察回来的行业专家陈曦直截了当地指出。他认为,现在的合资,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同,需要灵活处理,因为以前的合资更多的是建立于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的基础上,外资一方是出资主要方,中方在资金、技术以及管理等方面都没有优势。拿到现在的环境下,中国的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反之,在资金和管理上都有了相当的实力,唯独在技术上,仍有很大的引进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其中的权重比例,会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很大的变化。陈曦强调,除日韩以外的外资品牌,仍然有200到300个比较有价值的品牌尚未进入中国市场,对这些品牌来说,进入中国的首选方式就是合资。OEM/ODM:制造成本之困
自中国加入WTO后,外资企业必须在国内生产才能在国内销售这一硬性规定取消,基于制造成本、交通便利、研究和开发时间、地理特征、生产/卫生许可证等其他方面的考虑,一些国外化妆品品牌便开始选择OEM/ODM的途径进入中国市场。同样,这一考虑多半还是鉴于中国的劳动力等成本优势,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劳动力价格相对便宜,而且资源丰富,许多生产原料都可以利用当地材料,这样降低了生产成本。所以即便是在中国生产分灌包装出口到世界各地去,其成本也是非常低。有业内人士指出,在中国加入WTO后,大量的国外品牌首选OEM/ODM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这也催生了国内OEM/ODM的兴旺,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盘踞了大大小小几千家OEM/ODM企业,为国外品牌进行OEM/ODM生产。
但是,这一局面正在发生改变。中国制造成本在提高已是不争的事实,众多企业将制造基地转移到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等地,因为相对而言,那些地区有更低的土地、更低廉的劳动力和原材料。如果选择这一方式进入中国,只是想实现成本控制显然已经不是最优选择。中国制造成本与其整体环境的提升密不可分,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人力素质、社会环境都很难与之相提并论。从一些坚持在中国设立制造基地的企业的想法则可以看出,中国的制造成本虽然在上升,但相对于欧美国家依然有优势,相对于东南亚一些新兴的制造基地也依然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为之付出较高的成本是可以承受的。
授权经营:试水中国市场的不二法则
除了合资和OEM,一些国外品牌通过授权中国总代理经营的方式进入中国,让自己的品牌抢占中国市场。一些国外品采取这方式,在中国市场上试水。这部分品牌,有不少是一些小众或者个性品牌,在欧美市场已经有不错的口碑。采取这种形式进入中国市场目的也很明显,一来可以减少投资风险,二来中国人更熟悉中国市场,容易打开局面,而一旦做大做强了,就可以考虑在中国设厂或者OEM/ODM,自己直接来操作中国市场。
除了授权经营外,还有一种非授权的经营(也称之为贸易货)。授权经营意味着国外品牌商授权国内销售商在指定的地区销售其产品,并有市场及品牌的管理权,但国外品牌商不会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做国内市场;而非授权经营则意味着双方只是单纯的买卖关系,国内销售商有可能是从国外品牌商的下级经销商那里购买了产品,再转销到中国,这其实就是一种简单的倒货行为。这样的例子很多,如韩国爱敬,最开始在国内是无授权经销,后来爱敬在中国市场逐渐有了固定的消费者,于是爱敬就对中国市场实施了授权经营。
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进不进中国市场已经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进入中国市场。各品牌在选择自己的方式时,需要综合考虑自身和市场条件,找到最优的切入点。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