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創造的語言

創造的語言

發布時間: 2020-11-21 07:10:18

⑴ 可以自己創造一種語言嗎

語言都是人創造出來的 所以答案是肯定的但是 前提是在以擁有的語言中才能創造 當然 也可以當作是自己的暗號不過呢 如果只有自己才能看懂的那就不叫語言了 語言的意思簡單來說就是人與人通過說看寫來傳達自己的意思 沒有人看的懂也就不能成為語言 只能說是暗號中國的詞彙量不是一般的大 若是毅力頑強的你執意要去做 希望你能成功

⑵ 為什麼人類會創造出語言

作者丨丹尼爾·L·埃弗里特

摘編丨徐悅東

人類的語言是如何出現的?在語言起源的過程中,語法是最先出現的,還是最後才形成的?這些問題都是語言學研究的大問題。目前比較流行的觀點是著名語言學家喬姆斯基的觀點,他提出了「普遍語法」理論,並認為語言的誕生是由於大約5萬年前到10萬年前的單個基因突變而產生的,這種突變使得智人擁有了建構復雜句子的能力。

不過,在《語言的誕生》中,語言學家、人類學家埃弗里特並不認同這個流行的觀點。他認為,語言起源於符號發展。語言是逐漸發展起來的,從標引符號逐漸演變成圖像符號,最後演變成象徵符號,這些象徵符號和其他象徵符號結合起來產生語法,構建出更復雜的象徵符號。在這個階段,手勢和語調及意義最終會結合形成完整的人類語言,而這種整合可以傳遞突顯說話者要告訴聽話者的信息,這在語言起源的過程中極為重要,卻備受忽視。

相對於喬姆斯基對語法和語言形式的關注,埃弗里特更強調人類的文化是如何促進語言發展的。不同於在學院中皓首窮經的語言學家,埃弗里特對美洲原始部落進行了近40年的實地考察,並發現語言不是我們這個物種的固有屬性。語言是100多萬年前直立人的發明,文化的發展促使他們需要這樣的工具進行交流。在這一百多萬年中,語言與人類生理、心理和文化共同進化,互相影響,最終形成了今天人類的語言,並讓人類站上了食物鏈的頂端。以下節選自《語言的誕生》第四章,有刪節,經出版社授權刊發。

《語言的誕生》,[美]丹尼爾·L. 埃弗雷特(Daniel L.Everett)著,何文忠/ 樊子瑤/ 桂世豪譯,新思文化|中信出版集團2020年4版

什麼是語言?語言確實是直立人發明的嗎?在此應當重申一下基本原則:語言來源於人類發明、歷史、物質和認知發展的融合。將人類引向今天所說的語言的第一個發明是圖像符號,然後是象徵符號。

考古學證據實際上支持了查爾斯·桑德斯·皮爾士在符號發展理論中推測的順序—標引符號首先出現,然後是圖像符號,再然後是象徵符號。我們發現,在史前時代的記錄中,標引符號早於圖像符號出現,圖像符號早於象徵符號出現。此外,可能所有生物都會使用標引符號,為數不多的生物可以識別圖像符號,只有人類慣於使用象徵符號。盡管皮爾士其實認為圖像符號比標引符號簡單,但他首先考慮的是人類對標引符號的闡釋,而不是—在我看來—這些符號本身是如何在自然界被發現的。

報紙大標題、商店管理條例、電影字幕和其他非典型現代語言形式偶爾會提醒人們語言可以多麼簡單。有一些著名的語言例子讓人想起電影中出現的早期語言:

你簡。我泰山。

吃。喝。男人。女人。

還有商店的標語:

無襯衫。無鞋子。無服務。

無票。免洗。

甚至布告板上也可以找到這種例子:你喝。你開車。你進監獄。

盡管語法簡單,但我們可以很好地理解這些例子。這樣的短語很有趣,因為它們證明人類可以理解並不具有語法框架的語言。直立人的語言可能和這些例子一樣簡單,不過可能更難以理解。然而,所有這些例子都表明,跟直立人的語言一樣,智人的所有語言在語義欠明的情況下也能被人准確地理解。在理解語言、人或文化時,語境至關重要,解釋必須從整體角度來進行。其有機結構是怎樣的?與環境的關系是怎樣的?它創造的東西又是怎樣的?這些問題都是從整體角度來看待語言的發明和演變的。

印第安納州聖母大學的人類學家奧古斯丁·富恩特斯

(Agustin Fuentes)

對此進行了詳細研究。他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擴展演化合成」

(extended evolutionary synthesis)

。富恩特斯的這個術語意為,研究人員不應該談論物種個體特徵的進化,如人類語言之類,相反,他們需要了解整個物種的進化,了解其行為、生理和心理,了解其生態位及其與其他物種的相互影響。富恩特斯主張,人類物種的全貌同時與生物、文化和心理有關,這都是擴展演化合成的一部分。

同時,富恩特斯聲稱目前的文化模型

(文化是什麼以及它與人類心理和身體的相互作用)

是很不發達的,人們至少對於文化是什麼還沒有達成廣泛共識。但文化的組成部分以及文化與我們互動的方式似乎確實是存在的。我們將環境的許多特徵和屬性視作語言進化的一部分,並由此對語言進行解釋,但這些特徵和屬性都沒有得到很好的定義,其含義也沒有得到大多數專家的普遍認同。對語言演變理論而言,理解社會角色、文化及其與個體認知功能的相互作用是至關重要的。然而,我們對於這些概念的含義幾乎沒有達成任何共識。雖然我們對身體了解得多一點,但即使關於我們的身體構造,也存在很大分歧。

為了更好地理解影響我們進化的環境因素,先對社會環境加以定義會有很大幫助。我們首先來看一看難以捉摸的「文化」。文化理論是理解語言演變的基礎。事實上,沒有一個完備的文化理論,就沒有完備的語言發展理論。

(我)

關於文化的一個想法如下:

文化是一個抽象的網路,塑造和連接社會角色、分層的結構化知識領域以及層級價值觀。文化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並不斷被重新詮釋。文化的作用、知識和價值只存在於其成員的身體

(大腦是身體的一部分)

和行為中。

文化是抽象的,因為它摸不著、看不見、聞不到,是不能直接觀察的。然而,文化的產物,如藝術、圖書館、政治角色、食物、文學、科學、宗教、風格、建築、寬容與偏執,都是具體的、看得見的、有形的。文化作為一種動力,只存在於社會個體中。社會成員在對一系列價值觀和價值觀的相對優先序列達成一致時,他們就共有了一種文化。文化成員反過來會共享知識和社會角色。人們通過社會個體成員的行動,觀察一個社會的價值觀及其應用,還有不同社會角色的期望。這是行動中的文化。

就像直立人一樣,每一個現代人,都要了解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了解作為社會成員哪些更重要哪些更不重要,以及所有成員共有的知識。他們通過言傳身教將這些傳授給後代。所有人,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會學習這些東西,其他生物也一樣。

如今,關於語言起源有一種與我的理論大相徑庭的說法,並且在一些人當中很流行。這種說法認為語言是跟數學公式一樣的無形對象。在這種觀點中,語言只不過是一種特殊的語法。如果在交流系統中找不到這種類型的語法

(分層遞歸語法)

,那麼這種交流形式就不是一種語言。這一觀點的支持者還認為,語法是在大約6.5 萬年前到5 萬年前因為突變而突然出現的。盡管這一說法被人們廣泛接受,但令人吃驚的是它並沒有多少證據,而且與「語言是發明出來的,但後來被人屬不同物種逐漸改變,以適應不同的文化」的說法相比,該說法並不那麼符合事實。

盡管人們最好將語言理解為一項發明,但突變觀點卻很有影響力。這個理論來自諾姆·喬姆斯基

(Noam Chomsky)

從20 世紀50年代末開始出版的著作。有些人認為,喬姆斯基是當今世界頂尖的語言學家。但喬姆斯基認為語言僅僅是一種遞歸語法,這是一種非常奇特的觀點。早在1972 年,美國哲學家約翰·塞爾

(John Searle)

在《紐約書評》上發表的一篇書評中就指出,喬姆斯基的語言概念實際上有多麼奇怪。

喬姆斯基

喬姆斯基的觀點非同尋常,因為我們知道語言不需要復雜的語法結構。有些人可能就像本章開頭的例子一樣,只是將單詞和簡單的短語結合起來,讓語境來引導他們理解。語言就是語法這個觀點存在一個主要問題,那就是缺乏對語言中意義的來源和作用的理解。而本書的觀點是:語法對語言是有幫助的,但是世界上的各種語言的復雜程度各不相同,包括直立人已經滅絕的語言。而且,不同語言的復雜性可能相去甚遠。換句話說,語言並非僅僅是語法的同義詞,它是意義、形式、手勢和音高的組合。語法輔助語言,但其本身並不是語言。

無論其生物基礎如何,語言都是由心理、歷史和文化所塑造的。這里解釋一下圖4-1 的含義。

為了深入了解語言本身如何發展的真實細節,必須對兩種發展觀加以區分,即均變論與災變論。

在大多數科學領域中,被視為基本真理的是均變論,而不是災變論。在物理學領域,很少有人質疑均變論假設。物理定律顯示,至少在「宇宙大爆炸」之後,沒有證據表明宇宙的自然現象發生了變化。在地質學方面,查爾斯·賴爾

(Charles Lyell)

1833年的著作《地質學原理》

(Principles of Geology)

在一定程度上以提倡地球歷史研究中的均變論而聞名。通過均變論的假說,我們可以提出一個自然選擇模型,在這個模型中,古代生命形式是以漸進的「嬰兒蹣跚學步」向現代生命形式轉變的。

而談到語言演變,我們有充分的理由拒絕像喬姆斯基那樣的災變論觀點,原因包括這種觀點對相關的遺傳學理論缺乏論述,以及未能解釋文化對語言產生的影響。此外,災變論無法解釋這個事實:突變對於語言是多餘的,因為沒有突變也可以解釋語言的演變。在沒有獨立證據的情況下使用突變理論並沒有說服力。事實上,語言是突變的產物這種說法,根本沒有提供任何有助於理解語言演變的見解。也就是說,在沒有突變的情況下,語言的演變也可以基於漸進、均變的假設得到解釋,因此關於特定語言基因和特定語言突變的說法是多餘的。

當然,人們可以自由地提出突變或其他任何觀點來構建一個理論,突變也確實是進化的驅動因素之一。但根據經驗法則,對進化記錄提出突變說必須遵循「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不要假設發生了奇跡」的原則。提出突變是人類語言演變的一個關鍵環節時,必須完整解釋是什麼樣的進化力量導致突變傳播的,否則不過是在呼喚奇跡。即使語言能力是一種突變,諷刺的是,它也只能在沒有語言的時代產生學習語言的能力。除了需求和突變之間缺乏同步,提出突變說的人還必須解釋,在突變發生時,某一特徵

(如語言)

的生存優勢是什麼。這樣的解釋必須超越推測而訴諸證據,不能僅僅是「語言或語法使思

⑶ 如何自己創造一門語言

創造不是很難,難的是被別人採用。語言是交際的工具,一個人創造的要是沒人採用,有什麼用?
創造一套密電碼還差不多。

⑷ 語言是誰發明的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元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徵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徵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徵。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徵。 ------------------------------------------------------------------------------------------------------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元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徵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徵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徵。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徵。漢字的起源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元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徵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徵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徵。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徵。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元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徵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徵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徵。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徵。參考資料:人民網-人民日報
滿意請採納

⑸ 是誰創造了語言

在中國,是女媧;在外國,是耶和華(上帝)。
女媧創造了人類,所以也就創造了語言;
耶和華創造了人類,也就創造了語言。
這種問題也來問。

⑹ 人類是怎麼發明語言的

實際上這是一個未知的命題,對此人們有很多猜想:

1、勞動起源說

也許語言是勞動創造文明過程中的必然產物,或間接導致語言的產生,總之,勞動對意識與語言的產生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相關論著中有詳細的論述。

2、神授說

很多宗教都有這種說法,即使沒有宗教,早期人類對超出人類認知的事物常常推給一種超越人類能力的存在,神這個概念就是這樣產生的,我們一般認為這種存在是早期人類想像出來的,但某些科幻作品中也常常設定成這種超越人類能力的生物是確實存在的,比如外星人、史前文明等,當然這種可能性確實存在,只不過,這種存在的「神」的語言又是怎麼產生的呢?

3、手勢說

這種說法認為語言是從人類的身體姿勢發展而來的,也就是說先有肢體語言,最初的語言的外殼不是聲音符號而是肢體符號。

4、擬聲說

這種說法認為原始人聽了自然界的聲音進行模仿,並用這種聲音代表發出生聲的事物。

5、感嘆說

這種說法認為人們在用聲帶振動發出聲音表達情緒的過程中開始創造出更多更豐富的表達情緒的聲音,漸漸形成豐富的語言。

6、擬象說

音以聲擬象,字以形擬象,比如有人認為上古漢語「大」字發音時聲音大,「小」發音時聲音小,「長」字在發音時聲音長,「短」字在發音時聲音短,至於字以形擬象就是象形字了。

7、進化說

這與勞動起源說有重疊的部分,但並不是以哲學的角度來思考,而是用科學,甚至有人認為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產生了語言基因,當然,也有人說人類之所以會有語言基因,是語言創造出來之後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被「寫入」基因。

實際上,還有很多種猜想和假說,但大體可以劃分為「連續性」和「非連續性」兩種,連續性假說是說語言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類似於動物的簡單交流中慢慢演變成復雜的語言系統。非連續性假說則認為,語言是突然出現的,可能跟人類基因演化和突變有關。此外,在語言的起源問題上,還有一源說與多源說的對立,特別是在發源地上爭論更加激烈,呵呵!

有學者指出,解決語言演化問題的難度不亞於破解物種演化之謎,語言仍屬於科學上尚未破解的謎題,哲學與宗教都可以直接以猜想言之鑿鑿,但科學需要證據,可惜我們尚未有確實的證據來證明語言到底是怎樣產生的,當然追求未知謎題的過程才是人類文明得以進化的根本,而人類對語言起源謎題的探索同時也可能人類探索文明起源並認識人類本身有很大的幫助。

⑺ 語言是誰創造出來的

計算機語言是人創造出來,這個具體你可以查相關資料,人類的語言是經過千年文明的沉澱,慢慢形成的

⑻ 語言是怎麼創造出來的

語言的產生與醫葯衛生人類語言是伴隨著勞動生產和生活中需要傳遞經驗和組織社會生產而創造出來的,恩格斯說;「勞動的發達必須幫助各個社會成員更緊密地結合起來……這些在形成中的人已經到了彼此間有什麼東西非說不可的地步了。」有聲語言幫助人們發展自己的思維,交流個體之間的感受,組織人群間的捕獵等生產勞動,傳遞人群間生產勞動中所積累的經驗,包括醫療救護經驗等。因此,語言的產生,對於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經驗的積累等,都有著巨大的作用。

⑼ 是誰創造了語言和人為什麼要創造

1語言是人類為了交流和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的必然的產物
2中國的語言傳說是一個叫倉頡的人發明專的屬,我認為語言最先的創造是又人類在實際的生活中創造的,最先的語言只是一個音的表達,後來人們慢慢習慣了稱呼這個東西的固定發音,加之時間的打磨變形成了現在的語言
3人是群居的動物,在遠古也不例外,人群居在一起就有人去領導去管理去支配,語言就是因此而統一的

⑽ 語言是誰發明的

人 是有類發明的.一開始就是用簡單的聲音來表達一些信號. 隨著生活的需要,變得越來越復雜. 回答者:cllwzx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7-3 16:18 安生的讀書筆記:赫爾德《論語言的起源》 1.譯序: 背景:關於語言起源的討論:17,18世紀的語言神授觀 孔,盧,赫的世俗語言觀 赫駁斥另兩個人的語言觀以及神授語言觀 語言來源於人類本身: 「當人類還是動物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語言。」 感覺導致了語言的誕生。語言是為了表達情感而生。 人與動物共有的語言:自然的自發語言 為了創造語言,人類需要「悟性」。 此書的英譯本:F.M.barnard,1969,J.G.Herder on Social and Political Cultur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李 本傑明: Reading in Western Idea of Man,Society and Culture,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第一卷:人類憑借其自然能力,能夠自行發明出語言么? 第一篇: 當人還是動物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語言,人的感覺和熱情都通過聲音來表達。 1.個體的感覺之弦是針對其他個體而發的,呼喚著回聲。(安:可見語言具有社會性,是出於交流的需要。) 假定一條自然規律:不要獨自一人感受,要用聲音表達出你的感受。 一個祝願:你用聲音傳達出的感受將為你的同類認可,被感同身受。 生物並不孤立:它與整個自然聯結在一起。 自然為感覺之弦配上了聲音,這便是語言。語言最初為人與動物共有。人為的語言已經排擠了自然的語言。社會文明抑制了激情。但激情仍然在母語中通過重音表達出來。P3(安:重視激情,非理性,也許是盧梭的影響)(母語與民族性有何關系嗎?) 人的本性離動物越遠越難以理解動物。我們只能理解與我們關系密切的種類。自然的語言是每一類動物本身的社群語言(Volkersprache)。 語言應該喚起圖像,圖像會自動說話。 2.形而上學的語言:vs 古老粗野的語言:一切古老民族的語言對於異族來說都是不可名狀的 由字母來表達語音實在太不明確了。一種語言越是生動就越是不可想像通過字母去把握它。P7 語音通過長期的文字使用後就會變得方便而統一,依附於字母。(安:書寫的影響) 語言離起源越近,發音越不清晰,越難記。因此字母其實是很晚才出現的,目的在於方便記憶。P9 詩人,演講家,巫師的魅力在於自然的音。語言是:直接的感覺的語音(兒童的語言)。成人的語言與之完全不同。 駁斥孔的語言觀。駁斥盧梭。 立論: 人以有語言能力而區別於動物 動物的藝術本能與其生存范圍成反比。人的生存范圍大,所以人的藝術能力弱,沒有動物的語言。 動物的生存范圍越大,感覺分工越細。動物的語言表達了強烈的感性的表象,是與生俱來的,絕對自然的。 動物的語言是源於強大專一的本能。P37 第二篇 (語言與第一個區分特徵一起誕生) 1.人類高於動物,不是因為程度上的差別而是種屬的不同。人之為人就在於他有語言。語言是人的本質所在。人的感官與想像力因為有更廣闊領域而自由了。人因此不得不拋棄本能。人因此而以自身為行動的目的。人的力量所具有的這種傾向就是「知性」(Verstand)或理性(Vernunft),或者意識(Besinnung)。是人的感性本質和認知本質、認知本質和意願本質的結合形式,是全部力量擇取的發展方向。P22不論在何處,心靈都是一個不可拆分的整體。 理性能力是人的種屬特徵,是相對感性和本能而言的全部思維力量。 人是一種能悟識的生物。兒童有理性,但是不成熟。P24 2.沒有什麼「純粹的理性能力」。只存在感性與理性的此消彼漲。 當人處在他獨有的悟性狀態中,悟性初次自由地發揮作用,他就發明了語言。所以語言的發明對於人來說是自然的。 思考能力和自然: 確認行為:第一個被意識到的特徵就是心靈的詞。語言就這樣發明了。eg:過來一隻咩咩叫的羊。沒有獅子那樣阻礙認識的本能,沒有強迫遠離的感官,所以人的內在意識可以發揮作用,以人的方式認識到羊。叫聲是一個聽到的符號,心靈通過它想到一個明晰的概念。在心靈中發現語言的起源。認為語言源於社會的預定和協調的說法沒有道理。 人類心靈在沒有語言和社會參與的情況下也必須能夠發明語言。這是他與自己心靈的契約。P29 區分的特徵成了心靈內在的符號。(安:心靈內部應該是有一個結構) 一個人如果沒有理性和人性,又怎麼能把理性和人性教給他呢?P33 詞的內在而必要的發生是明確的意識行為的標記。 重點:語言乃是我們人類種屬外在的區分特徵,正如理性是人類的內在區分特徵一樣。確認就是命名(安:喜歡這句話,我也是這么認為的)。P36 思想是心靈與自我的對話,與他人的對話。是交往聯系的手段。 結論:第一個區分特徵對於自我是區分的符號,對於他人是傳遞訊息的詞。(個體自己確定能指所對應的所指,人與人通過能指發生交流,但他們各自有自己的所指。由於所指的隱私性使得能指無法完全承載和支撐所指,帶來了交流的障礙,正如不同民族之間語言無法通約:因為每個人有自己心靈的母語。) 第三篇 語言要素的最早標記是什麼?聽覺。大自然通過聽覺向他展示自身。「這樣,他就有了一部小小的詞彙(疑為詞典),等待著發音器官給它們打上印記。」P39 真理就是:「人依靠知性統治自然,而知性也正是語言之母;從物體發出的聲音中,人提取出區分特徵,從而構成一種生動的語言。」 原初的語言里,發聲的動詞是最早的生命要素。只有行為、活動,而沒有行為主體。只有謂語,沒有主語。(安:因為人只有先認識到他者,才能意識到自我的邊界和自我……) 語言的全部構造方式正是人類精神的發展方式,正是人類發現的歷史。動詞是語言的根基,名詞是從動詞發展來的。P41 感性的人邁出的兩步:一,名詞由動詞發展而來;二,具象轉變為抽象。(安:二者是否就是同一回事呢?但動詞其實也有某種概括性。具象轉化為抽象似乎意味著能指和所指的距離變大,符號化。)P42 「人與周圍的所有事物建立起關系,所有的事物似乎都在對他說話,都在為了他的利益行動或與他抗爭;而他則要對它們作出反映,或贊同或反對……人類思維的所有這些痕跡都刻在了最早的名稱上面!」P42正是這類感情決定了語法上的性。(語言發明者)他的感覺和情感匯合在一起。「語言中的詩情畫意和性別區分反映了人類的興趣,而言語彷彿成了人類生殖手段的延續。」P43(安:可見語言本身是帶有非理性因素的,不過,這非理性本身是和理性相融合的。其實人本身就是這樣,不存在純粹理性/非理性的人。) 詩歌比散文古老,是一切生物的自然語言,是心靈的詞典,充滿激情。 最早的人類語言是歌唱。從純粹感覺的發聲中不可能產生出人類語言,因為還缺少每一種生物用它自己的語言進行的命名活動。(安:這就引入了外界,而非只是自我。語言建構起人與世界之間的一種關系,它屬於人,卻又指向外界。) 「整個自然都在鳴響、歌唱,而人要運用其知性,把握其感覺,盡可能地運用其器官,才能形成自己的歌唱,他的歌唱可以說是一台匯集了所有自然聲音的音樂會。……是一切生物的語言在人類語聲的自然音階內獲得的表達!」P45 「知性把語聲鑄成區分特徵,語聲於是成為詞。」P46 那麼那些不發聲的事物呢? 觸覺。 因此得出兩個論點: (1)一切感官都只不過是心靈的知覺方式,而通過區分特徵,心靈形成明確的概念,與此同時產生了內在的語言。(2)一切感官都只是一個統一的心靈的觸感方式。一旦這種觸覺明晰起來,升級為一個區分特徵,詞作為外在語言的符號就產生了。 結論:聽覺是中介感官,成為通往心靈的門徑。 (1)面對外部刺激,聽覺是人類各種感官的中介。P50(將觸覺作為首要感官的世界太小,將視覺作為首要感官的世界太大。聽覺居中。)通過聽覺,每一種感官都有了語言能力。這樣,人所看到的,觸摸到的,就都可以發出聲來。通向語言的感官於是成為我們的中央聯系感官,我們成了擁有語言的生物。(安:其實未必然,否則怎麼解釋聾子也可以認識世界呢?作者對聽覺如此重視,是因為語言主要表現為語音的形式。他認為人是通過語言來把握世界、跟世界打交道的。其實人內在的理性可以與外在的各種符號(各種感官的對象)相對應,而不只是聲音。於是……人是符號的動物。)P51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