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
Ⅰ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我們國家用了多久
我們國家現在用了50多年,才剛剛接觸到“中國創造”,但這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更加的努力。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我國一直在處於中國製造的時代,所有的在國外產品都寫著“madeinChain”,到了如今,這幾年我國才會被標上“中國創造”的標簽,但是中國創造的時代還任重而道遠,我們遠遠不足達到到這個目標,所以少年們任重而道遠,希望在我們的手中,讓中國成功的成為一個“創造大國”。中國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還有很長的一段路需要走,但是我們要不斷地堅持下去,因為堅持就是勝利。堅持下去了,中國變得越來越美好,在國際地位上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在更多的科技方面能夠起到領跑的地位。但是這些堅持都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繼續堅持,任何一代從中間斷了下去,那麼中國復興就很難得完成,所以我們每一代都需要努力,需要堅持。
Ⅱ 如何實現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
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
眾多的跡象表明,中國正逐漸正為世界經濟的焦點,也是整個亞太經濟的中心。以美國為首的科技企業近幾年來通過不斷的資本入股、技術置換等方式,與中國企業進行著一場又一場的博奕。世界級企業懼怕中國的崛起,同時也需要中國在人力、物力、技術方面的資源,聰明的企業不會為了爭奪市場而將對手強硬的擠垮,而是與對手共同將市場做大,然後才取得自己應得的那一份市場份額。歷史賦予中國創造的溫床條件已經越來越成熟。
在被記者問及德意科技是如何在SOA研發這一全球高端領域取得驕人的成績和國內軟體業業如何才能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時,顧濤說:德意科技成立之初就定位於解決過去和未來的問題,過去是指在這之前很多產品和所謂的解決方案解決不了或是解決不徹底的現象或是問題,未來是指循著IT技術發展的軌跡將來可能會遇到的技術節點和應用層面的主要問題,那麼我們在針對SOA異構(不同的結構)數據整合領域的著眼點就沒有完全放在現有市場產品上,因為我們做的是趨勢經濟,未來的發展趨勢和軌跡才是我們的著眼點。而對於經營思路德意科技也是研發和服務外包兩條腿走路,我們的研發走的是高端技術研發,研發層面和全球頂尖的IT實驗室的課題是同步的。而服務外包也不是簡單的非技術層面勞動力重復,我們的服務外包路線是高端的核心技術服務外包。另外顧濤認為,想要實現「中國創造」的因素有很多,外部的環境包括:地方政府的支持,領導幹部的理念提升,相關政策的配套,內部因素包括:企業決策層的定位,企業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經營理念,具體執行的各項因素和團隊實力。
而德意科技目前取得的成績除了內部決策等因素影響,和外部環境也是密不可分的。無錫市委市政府對於整個高新科技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為了中小企業的成長環境的優化做出的貢獻是巨大的。在無錫市委市政府創新的服務理念和誘人的投資政策的支持下,致使了IBM全球首個商用「雲計算」中心在無錫落戶,北京大學軟體和微電子學院也在無錫安家。其背後是和無錫各級領導的高瞻遠矚和審時度勢的決策分不開的,所以做為本土科技型企業,德意科技在無錫發展到今天,也是和整個周邊環境有著直接關系的。盡管眾多省市國家級科技園區最近紛紛向德意科技拋出橄欖枝,但是經過再三考慮,顧濤還是最終決定把德意的全球研發中心設在無錫。
環顧全球經濟,近幾年來中國一直作為一顆璀燦的明珠亮於世界貿易之叢林,中國政府的一舉一動、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家們的舉手投足,都足以讓世界列強們為之曙目。曾有經濟學家說過,從21世紀開始,世界性的創新焦點便會逐漸由西方轉移到東方,而中國將是東方世界裡的焦點。
IBM在90年代初經歷的企業重組、流程再造的非凡改革,如今,也即將成為全球企業進行內部管理「開刀」的範本,面對著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華爾街金融危機與全球經濟寒冬,沒有一家企業敢拍著胸膛說自己活得很好,不用靜下心來思考明天將走向哪裡。對於中國企業來說,「中國製造」必將走向「中國創造」,其中滿足中國創造的先提條件,即如何有效地整合人力及智力資源,如何利用新技術「革」企業的命,自然成為中國企業家們的必修課之一。
Ⅲ 如何實現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
改變教育模式,從小分類教育,誠實、實乾的用官員的標准重點培養,聰明浮躁的用經商的標准培養,聰明鑽研的重修理科,培養創造型人才。還需要改變灌輸型教育,增加討論型課題,來改善生搬硬套的教學原理。
Ⅳ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說明我國實施了什麼戰略
我國煉化工業的發展已經開始進入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新階段。促進先進製造業"走出去"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國家戰略。
走出去戰略:
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地結合起來,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預示我國「走出去」「引進來」的雙向開放向縱深發展。
Ⅳ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靠的是什麼🤔
首先靠的是強大的國力,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強大,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所以內有了強大容的經濟基礎,我們能夠從為別人製造到自己創造。這個過程當中,除了強大的經濟基礎之外,還有人們的素質,科學文化知識也有了長足的提高,所以才能夠從中國製造變成中國創造。。
Ⅵ 如何實現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及時抓住經濟全球化機遇,主動承接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轉移,逐步發展成為全球製造業大國和「世界工廠」,近半數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和貨物出口額躍居世界首位。同時也要看到,長期以來,中國產業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製造和勞動密集型裝配環節,在國際分工和全球價值鏈上處於中低端,製造業大而不強問題十分突出。
現在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面對傳統優勢減弱和日益激烈的國際競
爭,迫切要求我們加快實現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
近幾年來,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一直圍繞「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專題開展調研。從調研情況看,目前一些地方和部門對如何實現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認識還比較模糊,政策上也有許多偏頗和缺陷。例如,早在「九五」期間,政府就提出要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但許多地方卻把戰略重點一股腦地轉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企業和先進製造業,並沒有把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技術改造放到應有位置上。一些地方將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簡單對立起來,在土地、稅收、融資等方面給予新興產業許多優惠政策,傳統行業卻難以享受到。一些地方通過行政手段「騰籠換鳥」,熱衷於鋪新攤子,結果不僅打斷原有企業供應鏈條,喪失傳統產業優勢,造成嚴重的就業和稅收問題,而且一些新引進的所謂「高端產業」依然處在組裝、加工、製造的低附加值環節,缺乏核心技術,產業競爭力和經濟效益並沒有得到相應提高。
實際上,加快實現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就是在中國製造的基礎上培育和發展中國創造。「中國製造」是基礎,「中國創造」是目標。在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之間,我們要更加重視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在技術改造與新建項目之間,我們要更加重視推動企業技術改造;在企業自主創新與國家創新之間,我們要更加重視鼓勵企業自主創新。
首先,需要政府更加重視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傳統產業都是經濟發展的主體力量。在中國製造的基礎上培育和發展中國創造,當然要發展新興產業,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無疑是更重要的基礎。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有助於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製造業發展。目前,傳統產業面臨巨大的轉型升級壓力。在經濟增速下行、傳統產業產能普遍過剩的情況下,必須更加重視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要把優化傳統產業結構作為主攻方向,下大力氣淘汰落後產能,壓縮高消耗、高污染產能,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傳統產業由加工製造環節向研發、設計、專利、融資、投資、品牌構建、商業模式、物流體系延伸,促進製造業向產業鏈的高端發展,推動加工貿易實現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發展。
第二,更加重視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引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並不僅僅是培育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更主要是結合傳統產業基礎和自然資源、科技優勢、培育和發展能夠滿足和創造有效社會需求的支柱產業。要從科學技術最新進展和社會重大需求出發,選擇處於產業化初期、社會效益顯著的重大技術和產品進行重點突破,加快實施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葯、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領域若乾重大項目,拉動產業發展,培育市場需求,加快形成競爭優勢。加快建立有利於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行業標准和重要產品技術標准體系,支持企業發展有利於擴大市場需求的專業服務、增值服務等新業態。適應需求升級、技術進步、產業發展的需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加快形成先導性、支柱性產業,在新一輪經濟和科技制高點上建設現代產業體系。
第三,更加重視促進企業技術改造。技術改造以內涵發展為主,投資省、工期短、見效快,在推進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發揮過重要作用。加快實現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關鍵在於推動企業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提高研發設計、生產過程、經營管理水平。目前,中國製造業正處於工業化中期,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產業發展方向,聚焦技術創新、品種質量、綠色發展等關鍵環節,推動技術改造由設備更新向通過技術創新改進工藝流程、加強過程式控制制、完善檢驗檢測手段轉變,由單純生產製造環節向研發、設計、營銷、服務領域拓展。要把技術改造與科技創新緊密結合起來,以科技創新為技術改造提供支撐,把技術改造作為科技創新的途徑,實現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的相互促進,切實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和經濟效益。
第四,更加重視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在中國製造的基礎上培育和發展中國創造,關鍵在於推動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建立和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據統計,目前發達國家企業銷售額的10%以上都用於技術研發投入,80%的科研工作依靠大企業完成。與此形成鮮明對照,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的技術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只有1%左右,設立研發機構的企業不到四分一,開展研發活動的企業不足三分之一,許多企業甚至根本沒有研發投入,也沒有開展任何研發活動。長期以來,大多數科研成果來自科研單位,但科研經費使用效率低下,科研成果運用和轉化緩慢。在企業自主創新與國家創新之間,我們要更加重視鼓勵企業自主創新,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鼓勵企業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建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工程化平台,吸引技術、人才、資源等各種生產要素,不斷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系統集成能力和綜合服務能力,不斷增加企業自主品牌和核心技術,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
Ⅶ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有多遠
中國花了20年時間,打入一個接一個的製造業領域奇跡,各公司都在不停地談論「中國價格」——中國製造商是如何把從襪子到半導體的各種商品成本壓低的。據2012年不完全統計,中國手機用戶數量8億或中國消費的水平在全球總量中所佔的比例40%以上。中國一躍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但是這是用中國人民的血汗換來的GDP。
早在2007年經合組織(OECD)稱,在研發支出方面,中國去年取代日本,位居全球第二位,僅次於美國。在過去的10年中,中國研發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增長了1倍以上。在專利申請量方面,中國也剛剛取代德國,位居全球排行榜的第五位。
要中國創造途徑有許多。只要有我們每個人,每個團體,每個組織時時,處處,事事持有創新的意識和創新精神,中國創造就能夠實現國家的真正偉大復興,中華民族就一定會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