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性轉化
『壹』 戲曲如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近年來,一系列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政策出台,戲曲迎來又一個春天,對於戲曲如何傳承發展的討論也不斷深入。日前,主題為「傳統戲曲的現代轉化」的2017西湖?盛京戲曲論壇在遼寧沈陽舉辦。為期兩天的論壇中,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戲劇評論家圍繞「傳統戲曲的現代轉化」「流派與當代傳承機制」「地域題材的戲曲表達」3個板塊熱烈研討,共論戲曲「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之道。
作為常設性全國青年文藝評論家論壇,西湖論壇創立於2015年8月,至今已舉辦3屆。此次,西湖論壇首次走出杭州,與盛京戲曲論壇強強聯手。「西湖?盛京戲曲論壇以『傳統戲曲的現代轉化』為主題,既是對首屆西湖論壇『中國戲曲如何走向未來』主題的回應,也是深化。」浙江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秘書長、西湖論壇秘書長沈勇說。「我幸運地見證了一個文化品牌的誕生,看到了一批有擔當、有責任心、有見地的青年評論家,精心設計了一個面對當下可以長效發展的評論機制。」中國劇協副主席、本屆論壇學術主持羅懷臻說,從3屆西湖論壇到西湖?盛京戲曲論壇,反映出年輕人對當代舞台藝術有獨立追求和自我品格的關注。傳統戲曲的現代轉化「話劇的民族化、舊劇的現代化」是戲劇理論家張庚1938年提出的課題,也是近百年來中國戲劇發展的重要母體之一。多年來,戲曲界對於追求戲曲現代化發展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歇,這追求既表現在物質、技術層面,也反映在戲曲的精神內涵之中。論壇上,青年評論家不僅對近年來戲曲界關於戲曲現代轉化的觀點進行梳理,還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戲曲要在現代社會生存,就要與時俱進,戲曲的現代性追求沒有止境。」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戲劇藝術》雜志副主編李偉提出,戲曲可以通過整理重排傳統戲劇經典,凸顯現代性;以現代價值新編古裝戲,注入現代性;以現代精神原創現代戲,發覺現代性;改編現代文學戲曲和現代戲劇的經典,實現現代性;演繹西方文學、西方戲劇經典,獲取現代性。2017西湖?盛京戲曲論壇秘書長、沈陽市藝術研究所副所長鄭永為認為,戲曲的現代轉化可分為由表及裡三個層面:一是元素的糅合,即劇目創作對現代歌舞元素的吸納;二是審美的現代化,是依靠現代技術營造的東方時尚感;三是觀念的轉化,是在堅持民族藝術精神基礎上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化。「討論戲曲的現代轉化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經典、改編、新創三類作品面前,我們必須認真甄別、區別對待。」河北省藝術研究所研究員史曉麗說,對於經典作品,應盡量忠實;改編傳統劇目,需端正觀念、加快節奏、強化表演、注重唱腔,改編文學作品,應在尊重原作基礎上凸顯編劇的意志;新編劇目則需直接以現代語匯關注現代人,凸顯戲劇性,實現戲曲的現代表達。以「三不」看待流派形成近年來,流派傳承在戲曲理論與實踐上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從京劇流派班、張火丁程派藝術研習班到學術界以戲曲流派為話題的一系列研討會,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對流派藝術給予高度關注、開展豐富實踐。已有流派如何傳承發展、新的流派還能否產生,也是青年評論家關注的焦點。
「流派的產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以角兒為中心的創作機制,圍繞著打造角兒的終極目標,戲曲舞台上所有創作部門,編劇、鼓師、主弦、拉場面的師傅包括演員自己,都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編劇根據角兒的優勢和特長打本;鼓師、樂隊包括演員自己,圍繞如何設計出好聽的唱腔,如何最大限度發揮演員的嗓音特點,如何揚長避短去做文章??在整個創作過程中,演員自始至終是積極主動的參與者,甚至是創作的核心。」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李紅艷認為,當前藝術創作生產中,每部新戲的主創也多是不同的組合,每排一部新戲,主創基本是一次「刷新」,演員基本來一次新的適應。很多演員只是創作終端的體現者,而不是創作過程的參與者,他們可能對自己的長短優劣沒有明確認知,形成特色已是妄談,遑論創新流派。沈勇以茅威濤的越劇實踐為例,認為當前不易出現新的流派可能還有更復雜的原因,比如大眾傳播、粉絲環境、主流接受等。「這么多年來,茅威濤從唱腔發展、表演風格、劇目積累、理念表述,乃至到現在以工作室形式開展實踐,很多要素已十分接近過去形成流派的要求,但事實上並沒有形成新的流派。」沈勇說。甘肅省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於濤認為,對待流派應該持「三不」態度:一不急,二不等,三不停,不必焦灼於形成新流派,要抓緊做好對現有流派的深入研究和動態傳承,有計劃、有保障地培養流派傳人。地域題材的戲曲表達
凝結著地域民俗的地方戲曲,不僅牽動著一份鄉愁,也承載著當地的歷史文化傳統。這些有著顯著地域特色的地方戲曲如何在現代轉化中保持特色,青年評論家也作了深入討論。
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副研究館員韋璽認為,在戲曲現代轉化過程中,不應該以地方特色,或者以地方方言音韻為標志的地方特色的消解為代價,而應該在現代轉化過程中,保持著它的地方劇種個性。「抓住彰顯劇種特色的審美特性、推敲打磨骨子戲、推出一批具有鮮明個性風格的本土劇作家、深入挖掘少數民族文化資源,這是廣西彩調劇20世紀以來進行現代化探索過程中總結的經驗。」上海大學戲曲學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廖夏璇在對彩調戲進行深入研究後提出,地方戲要拓展劇種定位的民間維度、實現創作理念時尚化、打造創作人才梯隊、呼喚個性化回歸。
產權及免責聲明:本文素材來源網路,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准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或者非授權發布,請及時與我們聯系進行刪除處理。
產權及免責聲明:本文素材來源網路,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准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或者非授權發布,請及時與我們聯系進行刪除處理。
『貳』 如何正確認識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文化在今天的發展,不外乎兩種形式:一是依靠自身動力新陳代謝,革故鼎新,謀求發展;二是積極進取,對外開放,吸收包容中外優長,以達到創新發展的目標。傳承文化的方式,也不外是兩種途徑:一是盡可能完整地保護傳統文化生態,以文獻檔案的方式作用於當下;二是有選擇地汲取闡發,與當代文化相融以傳續發展。中華文化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其在今天的繁榮發展,正如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所指出的:「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選編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其中,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到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創造發展並形成於農耕文明時代的中華傳統文化充滿著豐富的智慧和優秀的精華,對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意義重大,尤其是在思想倫理、道德價值觀、行為操守等方面具有積極的現實作用。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持民族特色,追求時代精神,主動吸收他人成功的文化經驗成果,發展現代科技,創造現代文化形式,在與世界其他國家和而不同、既合作又競爭的歷史進程中尋求具有自身特點的發展之路成為必然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短短的30多年時間里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就。中國的快速發展所遭遇的挑戰和困難幾乎是全方位的,但是中國走出了一條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現代化建設之路,在國際上樹立起全新的大國形象,這正是得益於中國的執政黨和廣大人民群眾以巨大的勇氣和底氣,努力踐行「創造性轉化、創造性發展」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和中華傳統文化所取得的成果。「轉化」是在已有基礎上做出順應時代的變革與完善,「創造性」則是在前人沒有的條件下從無到有的新創新建;「發展」是在既有基礎上的向前開發拓展延伸,而「創新性」是在舊有基礎上新的發現、發明、創造。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文化,正是需要在前人創造的文化基礎上,創新思想理論,創新價值觀念,並通過理論成果和文化產品的傳播,教化國人,進而確立並形成當代中國的核心價值觀與文化理念。
中華民族在歷盡百年屈辱之後痛徹意識到:只有國力強,文化才能強;文化強,國力則更強的深刻道理。我們的任務艱巨而繁重:轉變發展模式,保障國民經濟平穩發展,讓廣大人民群眾分享物質富裕、文化水平提升的成果,增強國人文化需求的意識和文化消費能力是基礎;進一步完善國民教育服務體系和思想道德教化,統合家庭、學校、社會教育,提升國民人文素質、文化修養、行為養成、藝術鑒賞水平和完善文化基礎設施是前提;整理挖掘國粹、研究闡釋新義,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增強國人的文化自覺、自信意識是要務;不懈努力,不斷推出和積累真正具有世界水準的人文學術研究成果和文藝作品,鼓勵藝術大膽創新實驗是核心;增強文化傳播能力,拓展傳播渠道,創新人文交流方式,提升高端文化對話的參與和發聲意識是重要的舉措。文化作為民族精神的一面旗,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將為中國的偉大變革與復興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動力支撐。(馮遠)
『叄』 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目的
傳統文化是國學嗎?我家小孩兒也學過傳統文化挺好的呀,轉化型的目的就是為了教育現在的人,我要把老祖宗的文化給丟了呀!
『肆』 如何在新時代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愛國這一美德
是我們政治方面學到的問題,需要從政治的角度去進行回答
『伍』 怎樣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1,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適應時代發展需要,但經過改造仍然能夠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部分,既不是全盤繼承,也不是全部拋棄,而是推陳出新,進行創造性轉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現代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它不是傳統文化的簡單重復和模仿,而是結合當前、面向未來的創新、創造和再生。所謂推陳,即立足於當代,揚棄那些不適合今天需要的東西;所謂出新,即對這一層次的傳統文化進行清理和提煉,並積極創造新的內容和形式,賦予其新的生命力。
2,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有效的繼承和保護就是與時俱進地不斷發展,不斷創新。即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3,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適應時代發展需要、能夠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精華部分,必須積極加以繼承,進行創新性發展,使之不斷發揚光大。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是民族文化的靈魂。
繼承與弘揚這種民族精神,在當前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我們應不斷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所形成的優良傳統中汲取力量,對傳統文化中適應時代發展需要、能夠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精華部分積極加以繼承,並不斷進行創新性發展。
將現代內涵融入民族精神之中,重塑當代中國精神,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凝聚和激勵中華民族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而團結奮斗。
(5)創造性轉化擴展閱讀
黨的十九大指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我們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高度概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內涵。
這些方針闡明了在新時代我們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是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方針,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一是讓優秀傳統文化生動起來;二是要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三是要努力去實現生活和社會認同這種傳承、發展這種傳承;四是賦予優秀傳統文化以時代特徵。
首先就是找出傳統文化的生動性。其實,傳統本身就具有著生動性,但傳統在其傳承的過程中,由於時間的久遠,歲月的變遷,空間的轉換,可能使它的生動轉變或減弱,但它仍不失是一種生動的文化,這時,就要對傳統文化中具有生動的部分進行「修復」。
『陸』 如何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造性發展
(1)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消除成見和顧慮,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於繼續才能善於創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方法,採取馬克思主義的態度,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
(2)系統梳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充分發揮專家學者作用,正確引導和規範文化傳播途徑,科學制定長期推進工作的規劃,建立統籌協調的工作機制,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入意識形態建設、精神文明創建和價值觀培育等各項工作中。深入闡釋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精華和時代價值,講清楚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加強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和利用。
(3)大力宣傳是創新和轉化的重要途徑。大力倡導、推行經典閱讀、禮儀普及、大眾講座等,通過學校教育、理論研究、歷史研究、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等多種方式,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盡量選取深受群眾歡迎,創新內容和形式,做到了內容鮮活、形式活潑,找准與時代的對接點、與受眾的共鳴點,,真正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起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作用。
(4)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立足自身悠久的歷史積淀的同時,也要積極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實現中華文明創新性發展的新路徑。歷史地看,得益於中國傳統文化的開放包容,才造就了漢唐盛世的文化繁榮。學習借鑒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從中汲取養料豐富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柒』 怎樣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
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要立足於當代生活實踐。
要不尚空談,腳踏實地,從身邊從小事從自身做起。
學而信,學而思,學而行。激發道德意願、情感,增強責任,培育踐行能力。
『捌』 如何理解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簡單來說,就是要讓傳統的文化適應現在的時代風格與特色,給一些優良的傳統文化賦予現代的解釋與含義。以一種讓人們更容易接受和更容易理解的方式來傳承我們的傳統文化。但是要知道,並不是所有的傳統文化都是非常正確的,所以需要不斷的摸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樣才能讓文化具有繼承性和永續性。
我們的傳統文化其實更多的是儒家文化。所以我們大多數時候都秉持著一個中庸的原則,而且在做事的時候可以非常積極的解決問題。雖然在古代儒家文化主要是服務於統治階級的,但是儒家文化經過千百年的歷史,已經深深的根植在我們心中了。如今想要讓傳統文化獲得更好的發展,就要用全新的形式,可以利用互聯網平台,推出短平快的短視頻傳播。
『玖』 如何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一是讓優秀傳統文化生動起來;
二是要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比如當我們找到了民內間傳承的關於「容老姑草」的霧凇傳說後,我們才真正地找到了這個傳統文化的生動內涵;
三是要努力去實現生活和社會認同這種傳承、發展這種傳承;四是賦予優秀傳統文化以時代特徵。首先就是找出傳統文化的生動性。其實,傳統本身就具有著生動性,但傳統在其傳承的過程中,由於時間的久遠,歲月的變遷,空間的轉換,可能使它的生動轉變或減弱,但它仍不失是一種生動的文化,這時,就要對傳統文化中具有生動的部分進行「修復」。修復,不是臆造和改變,而要到生活中去,搶救傳統文化,保護優秀的部分,並按照其生動的內涵恢復傳統的本意,這就是「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比如吉林的霧凇,這是美麗的自然景觀,它是生動的自然傳統,但光是自然的生動和美麗,還只是人們視覺的生動,當我們找到了唐代詩人對霧凇的記載和描寫後,我們才找到了文化的生動,那麼這時,我們才從傳統的視覺生動,進入到了傳統的文化生動,而這時,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的文化對接,才真正開始了。那就是要到傳統文化中去尋找生動傳承的可行性,其實就是有「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