饅頭是誰發明的
Ⅰ 在我國饅頭是誰發明的呢
在中國歷史上 饅頭是由諸葛亮發明的
Ⅱ 饅頭是誰發明的
諸葛亮
饅頭的由來
饅頭是三國的諸葛亮發明的
話說諸葛亮平定孟獲班師回朝,過瀘水而不得
按習俗需要拿17個人頭祭祀,次日諸葛亮用麵粉合面裹以肉做成人頭狀頂替人頭用以祭祀
自此以後也就有了很多祭祀時除了豬,牛,羊外多了饅頭
另表:饅頭原來是因為做了是頂替用來祭祀的俘虜蠻夷的頭,所以是稱為蠻頭,後改用曼頭用以避諱,再後加了食旁成為現在的饅頭。
相傳三國時候,蜀國南邊的南蠻洞主孟獲總是不斷來襲擊騷擾,諸葛亮親自帶兵去討伐他。瀘水一帶人煙極少,瘴氣很重而且有毒。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個迷信的主意:殺死一些「南蠻」的俘虜,用他們的頭顱去祭河神。諸葛亮當然不能答應殺「南蠻」俘虜。為了鼓舞士氣,他想出了另一個辦法:用麵粉和成面泥,捏成人頭的模樣兒蒸熟,當作祭品來代替「蠻」頭去祭祀河神。 打那以後,這種麵食就流傳了下來,並且傳到了北方。因為稱「蠻頭」實在太嚇人了,人們就用「饅」字換下了「蠻」字,寫作「饅頭」,久而久之,饅頭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了。
Ⅲ 饅頭是誰發明的
饅頭,別稱「饃」「饃饃」「蒸饃」,中國傳統麵食之一,傳說是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所發明,是一種用發酵的面蒸成的食品。時實上,在春秋時期已經有饅頭了,據推測應當是偶然有面團被發酵,蒸熟後發現比較好吃而流傳開來,發明者已經無可考證。
Ⅳ 饅頭是誰發明的
我國人民食用饅頭的歷史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三國演義》中有諸葛亮用饅頭祭祀瀘水神的記述。饅頭是我國的傳統麵食,把麵粉加水、糖等調勻,發酵後蒸熟而成的食品,成品外形為半球形或長條。在江南地區,一般在製作時加入肉、菜、豆蓉等餡料的饅頭叫做包子,而普通的饅頭叫白饅頭。味道可口松軟,營養豐富,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口味不同,作法各異,由此發展出了各式各樣的饅頭,如白面饅頭,玉米面饅頭、菜饅頭、肉饅頭、生煎饅頭、油炸饅頭,叫法也不盡相同,如蒸餅、炊餅、餑餑、饃饃、大饃等等。 基本簡介 饅頭 是一種把麵粉加水、糖、食用鹼等調勻,發酵後蒸熟而成的食品,成品外形為半球形或長條。味道可口松軟,營養豐富,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製作饅頭所需的原料為麵粉、發酵面、(白糖)、水、鹼、(青紅絲)。 白饅頭 饅頭分有餡和無餡兩種。無餡饅頭在北方直接叫做「饅頭」,一般是半圓外表平整,每逢節日頂部會印上大紅印;有餡饅頭在北方叫做「包子」,在半圓頂部捏合處褶皺不加紅印,通常有肉餡、豆沙餡、油菜、白菜、粉條、蘿卜絲、南瓜、韭菜雞蛋等各式各樣。麵粉經發酵製成饅頭更容易消化吸收。饅頭製作簡單,攜帶方便,松軟可口。 宋高承《事物紀原
Ⅳ 饅頭是誰發明的
相傳是孔明(諸葛亮) 第九十一回 祭瀘水漢相班師 伐中原武侯上表 卻說孔明班師回國,孟獲率引大小洞主酋長及諸部落,羅拜相送。前軍至瀘水,時值九 月秋天,忽然陰雲布合,狂風驟起;兵不能渡,回報孔明。孔明遂問孟獲,獲曰:「此水原 有猖神作禍,往來者必須祭之。」孔明曰:「用何物祭享?」獲曰:「舊時國中因猖神作 禍,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並黑牛白羊祭之,自然風恬浪靜,更兼連年豐稔。」孔明曰:「吾 今事已平定,安可妄殺一人?」遂自到瀘水岸邊觀看。果見陰風大起,波濤洶涌,人馬皆 驚。孔明甚疑,即尋土人問之。土人告說:「自丞相經過之後,夜夜只聞得水邊鬼哭神號。 自黃昏直至天曉,哭聲不絕。瘴煙之內,陰鬼無數。因此作禍,無人敢渡。」孔明曰:「此 乃我之罪愆也。前者馬岱引蜀兵千餘,皆死於水中;更兼殺死南人,盡棄此處。狂魂怨鬼, 不能解釋,以致如此。吾今晚當親自往祭。」土人曰:「須依舊例,殺四十九顆人頭為祭, 則怨鬼自散也。」孔明曰:「本為人死而成怨鬼,豈可又殺生人耶?吾自有主意。」喚行廚 宰殺牛馬;和面為劑,塑成人頭,內以牛羊等肉代之,名曰饅頭。當夜於瀘水岸上,設香 案,鋪祭物,列燈四十九盞,揚幡招魂;將饅頭等物,陳設於地。三更時分,孔明金冠鶴 氅,親自臨祭,令董厥讀祭文。其文曰:「維大漢建興三年秋九月一日,武鄉侯、領益州 牧、丞相諸葛亮,謹陳祭儀,享於故歿王事蜀中將校及南人亡者陰魂曰:我大漢皇帝,威勝 五霸,明繼三王。昨自遠方侵境,異俗起兵;縱蠆尾以興妖,盜狼心而逞亂。我奉王命,問 罪遐荒;大舉貔貅,悉除螻蟻;雄軍雲集,狂寇冰消;才聞破竹之聲,便是失猿之勢。但士 卒兒郎,盡是九州豪傑;官僚將校,皆為四海英雄:習武從戎,投明事主,莫不同申三令, 共展七擒;齊堅奉國之誠,並效忠君之志。何期汝等偶失兵機,緣落奸計:或為流矢所中, 魂掩泉台;或為刀劍所傷,魄歸長夜:生則有勇,死則成名,今凱歌欲還,獻俘將及。汝等 英靈尚在,祈禱必聞:隨我旌旗,逐我部曲,同回上國,各認本鄉,受骨肉之蒸嘗,領家人 之祭祀;莫作他鄉之鬼,徒為異域之魂。我當奏之天子,使汝等各家盡沾恩露,年給衣糧, 月賜廩祿。用茲酬答,以慰汝心。至於本境土神,南方亡鬼,血食有常,憑依不遠;生者既 凜天威,死者亦歸王化,想宜寧帖,毋致號啕。聊表丹誠,敬陳祭祀。嗚呼,哀哉!伏惟尚 饗!」讀畢祭文,孔明放聲大哭,極其痛切,情動三軍,無不下淚。孟獲等眾,盡皆哭泣。 只見愁雲怨霧之中,隱隱有數千鬼魂,皆隨風而散。於是孔明令左右將祭物盡棄於瀘水之 中。次日,孔明引大軍俱到瀘水南岸,但見雲收霧散,風靜浪平。蜀兵安然盡渡瀘水,果然 鞭敲金鐙響,人唱凱歌還。行到永昌,孔明留王伉、呂凱守四郡;發付孟獲領眾自回,囑其 勤政馭下,善撫居民,勿失農務。孟獲涕泣拜別而去
Ⅵ 饅頭誰發明的
饅頭的起源距今已1700多年,它的創造者據說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
蜀漢建興回三年(225年)秋天,諸葛亮采答取攻心戰,七擒七縱收服了孟獲後,班師回朝。大軍行到瀘水,忽然陰雲密布,狂風大作,巨浪滔天,軍隊無法渡河。諸葛亮精通天文,但這突然的變化,使他也迷惑不解。他忙請教前來相送、對這一帶地理氣候非常了解的孟獲。孟獲說:"這里幾年來一直打仗,很多士兵戰死在這里,這些客死異鄉的冤魂經常出來作怪,凡是要在這里渡水的,必須用49顆人頭祭供。"諸葛亮想到這祭品用人頭,這代價也太大了。
諸葛亮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個用另一種物品替代人頭的絕妙辦法。他命令士兵殺牛宰羊,將牛羊肉斬成肉醬,拌成肉餡,在外麵包上麵粉,並做成人頭模樣,入籠屜蒸熟。這種祭品被稱作"饅首"。諸葛亮將這肉與麵粉做的饅首拿到瀘水邊,拜祭一番,然後一個個丟進瀘水。受祭後的瀘水頓時雲開霧散,風平浪靜,大軍順順當當地渡了過去。從此以後,人們經常用饅首做供品進行各種祭祀。由於"首"、"頭"同義,後來就把"饅首"稱作"饅頭"。
Ⅶ 饅頭是誰發明的
在高承《事物紀原》中,有記載諸葛亮南征班師時,正遇風起,不能渡河,孟獲版說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頭權和牲畜祭祀,便會風平浪靜。但諸葛亮覺得用人頭太殘忍了,於是用麵粉搓成人頭狀,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為饅頭。
拓展資料
饅頭,又稱之為饃、饃饃(僅限於晉語、閩方言有此稱呼),中國傳統麵食,以麵粉和水發酵後蒸制而成,外形通常是半球形、長方體,大小從直徑4厘米左右到直徑15厘米左右均有。中國北方傳統上以饅頭(華北、東北、西北地區)或面條(西北、華北、中原)作為主食。
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由此發展出了各式各樣的饅頭,如白面饅頭,玉米面饅頭、菜饅頭、肉饅頭、生煎饅頭、油炸饅頭,叫法也不盡相同,北方也有稱之為蒸餅、炊餅、餑餑、饃等,江南一帶則只有「饅頭」一說。
饅頭有利於保護胃腸道,胃酸過多、脹肚、消化不良而致腹瀉的人吃烤饅頭,會感到舒服並減輕症狀。
Ⅷ 饅頭是誰發明的如何由來
饅頭是誰發明的?
饅頭,一種經常大家日常比較能夠接受的食物,特內別對於北方的人來說。容那麼,這么普通而又很適用的食物是誰發明的?
相傳三國時候,蜀國南邊的南蠻洞主孟獲總是不斷來襲擊騷擾,諸葛亮親自帶兵去討伐他。瀘水一帶人煙極少,瘴氣很重而且有毒。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個迷信的主意:殺死一些「南蠻」的俘虜,用他們的頭顱去祭河神。諸葛亮當然不能答應殺「南蠻」俘虜。為了鼓舞士氣,他想出了另一個辦法:用麵粉和成面泥,捏成人頭的模樣兒蒸熟,當作祭品來代替「蠻」頭去祭祀河神。 打那以後,這種麵食就流傳了下來,並且傳到了北方。因為稱「蠻頭」實在太嚇人了,人們就用「饅」字換下了「蠻」字,寫作「饅頭」,久而久之,饅頭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