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應該實現經濟社會的發展。(2分)(2)科學發展觀的校心是以人為本,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應該實現人的城鎮化(人口城鎮化)。(2分)
(3)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應該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2分)
(4)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應該實現城鄉一體.人與自然和潛。(2分)
❷ 如何打造城鎮化"升級版"申論
如何打造城鎮化「升級版」
新型城鎮化將成為中國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也將成為中國經濟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主戰略。這一輪城鎮化之所以要提「新型」,是因為之前的城鎮化在速度猛進的同時,也出現了眾多問題。
比如,土地城鎮化遠高於人口城鎮化,城市的運營管理顯得極為粗放,中西部和東部城市間、不同行政級別的城市間差距大,2.6億農民工沒有分享到公共服務,等等。這些問題的出現制約了城鎮化質量的提高,需要通過進行升級版的城鎮化,也就是新型城鎮化來破解這些問題,從而推動中國城鎮化走質量為主、速度為輔的道路。
新一輪城鎮化可能帶來的問題
用新型城鎮化來解決之前城鎮化存在的問題,是很有價值和必要的,但考慮到城鎮化發展的問題會存在一些慣性作用,以及現有體制還存在一些不適應新型城鎮化要求之處,在推行新型城鎮化中不排除還會出現一些新問題。最有可能出現的是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一些地方政府盲目投資以及可能出現巨額地方負債的問題。
當前幹部考核體制還是偏重於經濟方面,GDP崇拜還存在。中央政府提出新型城鎮化後,不排除一些地方政府會誇大新型城鎮化中關於投資的部分,繼續走投資依賴型道路,將投資繼續看成是「拉動經濟增長」的著力點。
首先是地方政府會集中投資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領域,這可能增加地方政府在城鎮化過程中盲目投資的幾率,甚至在推進速度上存在搞競賽的可能性。而對這一領域投資力度的盲目加大,將帶來一系列問題,比如,誘發新一輪固定資產投資過熱的風險,四線城市一些「空城」、「鬼城」已敲響警鍾。打著城鎮化的幌子片面追求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擴大投資盲目做大GDP總量,將使城鎮化走樣。
其次是投資房地產領域——如果地方政府以為新一輪城鎮化又可以大規模拆遷征地建房,在地方經濟發展過程中繼續過度依賴房地產開發,將可能使城鎮化變味成「房地產化」。
這種投資依賴路徑的城鎮化,必定導致地方政府大量舉債。這在一定程度上會促進地方政府利用多個融資平台進行舉債,因債券利率遠高於財政部代發的地方政府債券,無形中加大了地方政府的融資成本。同時,未納入債務預算管理的現象也將大量出現,大規模的隱性債務有可能導致地方政府債務的過度膨脹。
第二,可能對農業帶來沖擊。
按照現有的家庭聯產承包制,城鎮化可能對農業產生一定的擠出效應。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伴隨著城市面積的擴張和耕地面積的減少。隨著大量耕地被地方政府商業化,如果沒有過硬的措施,會給糧食保障帶來壓力。而農業還面臨勞動力的嚴重缺口,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鎮和工業部門轉移,解決明天「誰來種地」是當務之急。
其次,城鎮化還將帶來從事農業的高成本、高風險以及資源環境約束等問題。比如,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使城市、工業在與農業和農村的水資源爭奪中占據明顯的優勢地位,糧食生產面臨水資源瓶頸,這無形中會對農業產生沖擊。
此外,城鎮化可能對鄉村文化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可能讓一些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古民居、古街道等得不到妥善保護,整體格局和風貌遭到破壞,文物建築和歷史街區也將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毀甚至消失。
第三,可能存在城市綜合承載力不夠的問題。
當前有2.6億進城務工人員在城市就業,未來中國城鎮化率要達到70%的水準,這意味著,中國還會有3億左右農民進城,這將對城市的綜合承載力提出極大的考驗,很有可能因承載力不夠而形成新的「城市二元結構」。
農民進城需要城市有產業支撐,便於其解決就業。對於進城農民來說,就業是他們成為城市市民的先決條件之一。而如果產業發展滯後於城鎮化,就會導致就業崗位不足。應防止一些城市不做科學論證、一味擴張城市建設規模,導致產業和園區出現「空心化」現象。
農民進城存在戶籍改革與公共服務不對等現象。城市戶籍改革的推進如果沒有相關公共服務的跟進,農民在城中的生活依然艱難,受到的待遇依然和城市居民無法對等,同時他們已經失去土地無法回到農村,這種現象的長期積累將會導致城市社會的不穩定。
此外,幾億農民進城,對城市交通、生態、管理等方面的承載力也提出了挑戰。當前城市病已經嚴重,如果不進行集約水平的提升,很有可能會加劇城市病,最終使城鎮化質量下降。
第四,存在刻意追求城鎮化率提高的可能。
當新型城鎮化成為國家戰略,不排除一些地方政府會過於追求對城鎮化率的提高。這樣一方面會繼續讓城鎮化走速度型的老路,另一方面可能會有一些弄虛作假的現象發生,從而錯失提升城鎮化質量的戰略機遇期。
從四個方面破解問題
對這輪新型城鎮化可能出現的問題作出預估是有價值的。換言之,對這輪新型城鎮化需要作系列的風險評估,這樣可以推動這輪新型城鎮化更好地前行。但也需要對新型城鎮化抱有辯證的觀點,那就是任何重大戰略都不太可能無風險。也就是說,對風險和機遇要作整體評估,權衡利弊,盡量讓利更多、弊更少。這輪新型城鎮化,既要看到問題,也不要被問題嚇住,關鍵是要能未雨綢繆地應對這些問題。當前要破解這些問題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新型城鎮化應向外界傳遞出清晰的信息,那就是這一輪城鎮化是以人為本,重在制度改革和有可持續性的投資,堅決反對人為造城,不是新一輪「投資大躍進」和「房地產化」。為此,可以通過嚴格土地指標、提高地方投融資平台融資條件、完善相關法製法規,以及調整對幹部考核機制等辦法,來避免地方借新型城鎮化之名,行投資依賴之實。
其次,城鎮化過程中應注重與農業現代化的互相促進作用,並且在將農村打造成新城鎮的同時,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對部分農村進行保留,保護鄉村文化的傳承。對於已經實行幾十年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需要結合當前形勢進行調整和改革,推動規模農業的發展,讓城市的資金、技術、人才通過規模經營的方式來發展農業,提升農業的現代化水平,從而實現和城鎮化的良性互動。
再次,必須大力提高城市的綜合承載力。一方面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挖掘新的消費熱點和產業,尤其大力發展服務業,解決農民進城後的就業問題;另一方面應大力發展低碳環保的新技術,大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走集約、節能、生態的城市發展新路子,提高城市的承載力。
最後,要大力推行制度改革。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要始終圍繞人來展開,要通過戶籍、土地、財稅等方面的制度改革,切實提高農民的收入和公共服務均等化。通過給予公平機會保證新進城農民能夠融入城市中,從而實現社會穩定。
❸ 中國新型城鎮化特點有哪些結合城鎮化知識,談談自己家鄉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建議。
一、中國城鎮化的世界形勢和時代背景
1.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伴隨著經濟全球化,中國可以發揮比較優勢承接發達國家產業轉移同時促進和帶動自身的產業升級,創造就業機會促進城鎮化的發展。
2.全球資源枯竭環境惡化
傳統發達國家城鎮化伴隨著工業化的進程,都是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其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是在農業經濟時代開始的,當時自然資源豐富,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還未開始利用或剛被開采不久。與之相對應的是,中國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始於20世紀末,此時全球已經開始面臨化石能源枯竭,環境不斷惡化的問題。
3.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
當今世界正在向信息時代邁進,信息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血液"、"潤滑劑";現代信息技術廣泛地滲透到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信息產業正逐步成為全球最大的產業。首先,信息技術的發展深刻的改變著產業結構,第一催生了一些新的行業,如互聯網行業、信息咨詢行業等;第二使服務業空前繁榮,極大改變了第一、二、三產業的比重。其次,信息技術的發展深刻的影響著城鎮化發展,如智能城市、數字城市概念的提出,對城鎮化的空間布局,網路交通都有著一定的要求。
二、中國城鎮化現階段的國情因素
1.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均資源佔有量少
我國有14億人口,約佔世界人口總數的20%,目前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眾多,勞動力充足,是一大優勢。但是,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均資源佔有量少。因此,要增強人均意識,大力節約各種資源;同時還應有計劃的對人中實行調節和控制。因此決定了城鎮化必須是環境友好型的。
2.我國的社會生產力水平低,國民素質有待提高 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科學技術、管理經驗和水平和發達國家相比都在較大的差距。因此在很多地方都應該引進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並培養相關人才。同時,現階段中國國民素質還有待提高,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這也制約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所以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國民尤其是農民自身素質的提高。
3.特殊的工業化進程
一般來說城鎮化的發展是伴隨著工業化的進程而不斷推進的,工業化的進程對於推動城鎮化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進程一般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是工業化初期,以輕工業為主導;第二是,工業化中期,以重工業為主導;第三是工業化後期,以服務業為主導。特殊國情和世界形勢的原因,我國的工業化第一階段是為了鞏固國防,解除西方世界的威脅和封鎖,因此我國工業化的起點是重工業而非輕工業;第二階段是改革開放以後的輕工業發展階段;第三階段是進入21 世紀開始的重新重工業化階段;第四階段是重工業化以後服務業為主發展階段。雖然打下了比較好的重工業基礎,但造成「重工業太重、輕工業太輕、農業落後、服務業太少」的畸形產業結構和嚴重的短缺經濟。
三、中國特殊的體制與制度
1.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就要求了從根本上不能走和資本主義國家相同的道路。
2.獨特的城鄉二元結構 二元社會結構」是學術界對中國城鄉關系和城鄉格局的概括性表述。它指的是在整個社會結構體系中,城市社會為一元、農村社會為另一元的城鄉分離狀態。我國的情況就是如此。二元的城鄉結構是造成城鄉之間發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是城鄉之間的戶籍壁壘,這樣人為的將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劃分為兩類擁有不同社會身份的人群,同時限制了城鄉之間人口的自由流動。其次是由於戶籍壁壘帶來的不公平的資源配置制度,目前國家每年為城鎮居民提供上千億元的各類社會保障(養老、醫療、失業、救濟、補助等),而農民生老病死傷殘幾乎沒有任何保障,農民還要上交鄉村統籌為五保戶、烈軍屬提供補助救濟。
3.不完善的市場經濟制度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採用的是計劃經濟體制。計劃經濟體強調行政指令在經濟運行中的作用,而忽視市場和價格規律,帶來的平均主義和大鍋飯等問題,致使經濟發展的無效率。改革開放以後,新一代領導集體,開始有計劃的進行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實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目前,我國的經濟體制中既存在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干預仍然過多的問題,也存在政府宏觀調控的科學性、有效性、權威性需要提高的問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要更加尊重市場規律,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同時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進一步完善政府的宏觀調控,把政府和市場的作用更好地結合起來。
❹ 新型城鎮化有何作用如何推進新型城鎮化
一、以人為本,提供適合農民工的生存空間。
城鎮人口增加,農村人口減少,這樣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中,核心就是人。
農民工進城,這就是城鎮化的過程,只有他們進來了,在城市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合適的工作崗位,生活下去了,賺到錢了,這才是城鎮化。
然而,中國的城鎮化建設並不是單純的讓農民進入城市,讓農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才是這個過程的核心。
二、城鄉一體,新型城鎮建設就是把城市服務和田園風光結合起來。
三、就地城鎮化,有產業依託,市民化的農民才能安居樂業。
解決好進城農民工問題,建設好新區新城,都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路徑。但是,在短期內,要把所有農民集中到大中城市,這是不可能也是不現實的。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只有積極推進小城鎮建設,著力推動大中城市優質資源向中小城鎮乃至中心村延伸,鼓勵農民向中小城鎮集聚,多數農民就地創業安居,採取農村「就地城鎮化」途徑,這才是適合國情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建設田園城市,就必須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業產業起來了,新的農業起來了,當地居民都不用出去打工了,那就在當地打工了,城市化就起來了。
質優價廉太陽能路燈廠家,你可以到潢川利民科技一對一根據你們當地的情況,專門定製生產適合你們當地情況的太陽能路燈。這樣不僅大大的提高了利用率,也節省了不少的金錢和人力。
❺ 新型城鎮化的概念是誰提出的~~急求~~所謂新型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最早2007年4月提出的, 新型城鎮化的具體定義和發展模式,最早出自一篇文章:生態文明論,作者張榮寰。
「新型城鎮化,是指堅持以人為本,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統籌兼顧為原則,推動城市現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態化、農村城鎮化,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走科學發展、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個性鮮明、城鄉一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建設路子。」這段話也出自張榮寰的《生態文明論》 ,
還指出:「新型城鎮化是為了提高人民民生幸福水平而規劃建設的生態文明城鎮集群。」」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於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新型城鎮化的基本特徵是生民為本、發展人文、生態宜居、產業優化、城鎮聯動、走廊便捷、循環持續、和諧發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是具有獨特競爭力、自優化的生態產業群。新型城鎮化是空間調整的最高藝術。「
❻ 新型城鎮化與傳統城鎮化的區別和聯系
二者在價值取向上、發展方式、發展重點上區別如下:
二者的區別:
1、在價值取向上不同:
「以物為本」是傳統城鎮化道路的發展理念。在這種發展理念主導下,一個地區往往將城鎮化發展片面地理解為城鎮化率的提高,即城鎮人口的持續增加和城鎮規模的不斷擴張。
堅持以人為本,強調全民共享城鎮化發展成果,是新型城鎮化道路在價值取向方面的轉變。
2、在發展方式上不同:
傳統城鎮化道路較為粗放,不惜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實現外延擴張和數量增長的目標;
新型城鎮化堅持城鎮化發展的可持續性,強調要走集約型發展道路,不斷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協同發揮市場機制的主導作用和政府調控的引導作用,是新型城鎮化道路在發展方式和外生動力等方面的轉變。
3、在發展重點上不同:
傳統城鎮化道路通常片面強調單一規模等級城市的發展,忽視其與其他規模等級城市的互動與聯系,甚至控制或限制其他城市的發展;
容易導致在整個城鎮體系中,受重視的某一規模等級城市因為能夠獲得更多的發展要素而一枝獨秀,其餘城市則大多發展滯後,從而使得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之間難以實現協調發展;
新型城鎮化,堅持城鎮化發展的全面性和協調性,強調在城鎮化進程中,應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並通過城市群建設、「四化」同步、城鄉統籌、區域共建等;
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之間、「四化」之間、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等各個層面實現協調發展,是新型城鎮化道路在發展形態、發展重點、內生動力、空間結構等方面的轉變。
二者的聯系:
1、新型城鎮化道路是應傳承傳統城鎮化道路的優點並彌補其缺陷而提出的,目的是要同步提高城鎮化發展的質量和水平,實現城鎮化又好又快發展。
新型城鎮化道路的提出並不意味著傳統城鎮化道路一無是處,並不是對傳統城鎮化道路的全盤否定,我們不能忽視和否定傳統城鎮化道路推動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面。
只是由於具有單一性、片面性、盲目性、粗放式等缺陷,傳統城鎮化道路在推動一個地區經濟社會較快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問題和挑戰,即無法實現「好」字當頭的快速發展。
2、新型城鎮化道路的總體要求是既要結合時代特徵,又要體現中國特色,還要符合自身特點;
內生動力來源於城鎮化與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的同步發展,外生動力則來源於市場調節和政府調控的有機結合;
主體發展形態是城市群;主要特徵表現為經濟高效、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生態文明、城鄉一體和區域協調。
❼ 什麼是新型城鎮化對我國的發展起什麼作用
所謂新型城鎮化,是指堅持以人為本,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統籌內兼顧為原則,推容動城市現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態化、農村城鎮化,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走科學發展、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個性鮮明、城鄉一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建設路子。新型城鎮化的「新\」就是要由過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規模擴大、空間擴張,改變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務等內涵為中心,真正使我們的城鎮成為具有較高品質的適宜人居之所。城鎮化的核心是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而不是建高新型城鎮化樓、建廣場。農村人口轉移不出來,不僅農業的規模效益出不來,擴大內需也無法實現。新型城鎮化的本質是用科學發展觀來統領城鎮化建設。
❽ 申論推進新型城鎮化該怎麼寫
這個記性推進新型城市怎麼寫又有聊不完然後是那個相關的證據是一筆一筆記一
❾ 如何理解"新型城鎮化"這個概念,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老百姓將會看到那些變化
一、新型城鎮化的內涵
所謂新型城鎮化,是指堅持以人為本,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統籌兼顧為原則,推動城市現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態化、農村城鎮化,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走科學發展、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個性鮮明、城鄉一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建設路子。
新型城鎮化的「新」就是要由過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規模擴大、空間擴張,改變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務等內涵為中心,真正使我們的城鎮成為具有較高品質的適宜人居之所。 城鎮化的核心是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完成農民到市民的轉變,而不是建高樓、建廣場。農村人口轉移不出來,不僅農業的規模效益出不來,擴大內需也無法實現。
二、新型城鎮化道路」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規劃起點高。城鎮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要使城鎮規劃化城市建設、發展和管理中始終處於「龍頭」地位,從而解決城市建設混亂、小城鎮建設散亂差、城市化落後於工業化等問題。
(2)途徑多元化。中國地域遼闊、情況復雜,發展很不平衡,在基本原則的要求下,中國城鎮化實現的途徑應當是多元的。中國東中西部不一樣,山區、平原不一樣,不同的發展階段要求不一樣,不同地域特色不一樣,不能強調甚至只允許一種方式。與工業化的關系處理也應該有多種方式,有的是同步,有的可能要超前。
(3)聚集效益佳。城鎮一個最大的特點是具有聚集功能和規模效益。要在增加城鎮數量、適度擴大城鎮規模的同時,把城鎮做強,不能外強中干,有些城市就虛得很。
(4)輻射能力強。利用自身的優勢向周邊地區和廣大的農村地區進行輻射,帶動郊區、農村一起發展,這是城鎮責無旁貸的義務,它應該做到而且也可以做到,問題是我們要有這種意識、視野、規劃和措施。千萬不能搞成孤島式的城鎮。
(5)個性特徵明。中國的城鎮要有自己的個性,每個地方的城鎮,每一個城鎮都應該有自己的個性,要突出多樣性。城和鎮都是有生命的,都有自己不同的基礎、背景、環境和發展條件,由此孕育出來的城鎮也應顯示出自己與眾不同的特點。
(6)人本氣氛濃。我們不能為城鎮而城鎮,發展城鎮的目的是為人服務。所以,城鎮的一切應當圍繞人來展開,要樹立牢固人本思想,創造良好的人本環境,形成良好的人本氣氛, 產生良好的為人服務的功能。總的來說,就是要使城鎮具有人情味,能夠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而不是相反。
(7)城鎮聯動緊。筆者在表述上使用的是「城鎮化」,而非城市化。其內涵是要把城市的發展和小城鎮的發展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來考慮,解決好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或畸輕畸重的問題。600多個大中小城市和兩萬多個小城鎮本來就是一個完整的梯隊,不能人為地分割開來。
(8)城鄉互補好。中國的城鎮化一定要體現一盤棋的思想,要打破二元結構,形成優勢互補、利益整合、共存共榮、良性互動的局面。市帶縣體制也好、城鄉一體化也好,其出發點都是要走活城鄉這盤棋。因為農村可以為城鎮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形成堅強後盾,城鎮可以為農村的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從而全面拉動農村發展。決不能以犧牲農村的發展來謀求城鎮的進步,這是一些發達國家曾經走過的老路,是一條教訓,當引以為戒。
與國際社會比較,中國城鎮化的道路仍然漫長而艱難。1998年,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是46%,低收入國家為30%,中等收入國家為65%,高收入國家為77%,中國為31%,而整個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則為34%。 到2000年底,我國的城市化水平盡管上升為36.09%,但仍處在一個較低的發展水平,比低收入國家略高一點。中國正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幅度提高城鎮人口比重,逐步扭轉、縮小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地區差別是其中的重要目標之一。
三、新型城鎮化的帶動作用 (老百姓將會看到的變化)
1.新型城鎮化建設將創造大量新的投資需求
新型城鎮化一方面將繼續擴大城市數量和規模,另一方面對城市基礎設施提出更高的要求。推進城鎮化將帶動房地產業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市政工程建設,直接擴大對第二產業中的冶金、建材、建築、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等行業的需求;同時還將擴大對房地產、現代物流、設計規劃、咨詢服務、金融保險等第三產業的需求。以上產業都將延伸產業鏈條,產業相關效應明顯,其發展能夠擴大投資需求。據測算,每增加一個城市人口,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至少需要10萬元,若每年增加1000萬城市人口,就需要1萬億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再加上需要增加的公共服務投資,投資潛力巨大。由此引發的投資可以消耗大量的鋼鐵、水泥等建築材料,極大地緩解冶金、建材等行業產能過剩的壓力。
2.新型城鎮化發展有利於擴大消費需求
城鎮化的難點和核心是真正實現農村進城人員從農民到市民的轉變。新型城鎮化把農民變為市民,必然會帶來消費方式的轉變和消費規模的提升,實現經濟的服務化,文化、旅遊、休閑、家政、美容等行業的服務水平將不斷提升,享受型消費所佔比重必然會不斷提高,進而逐步實現消費結構的升級;新型城鎮化將改善居民消費環境,逐步改變農村進城人員的消費行為,在勞動收入佔比和人均收入增加的基礎上,逐步提高邊際消費傾向;城鎮相對較好的社會保障體系,也有利於減少預防性儲蓄,從而促進消費。據測算,城鎮居民消費水平是農村居民的3.6倍,一個農民轉化為市民,每年將增加1萬多元消費,我國城鎮化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就可以吸納1000多萬農村人口進城,可以帶動1100多億元的消費需求。
3.新型城鎮化進程有利於提高居民收入
一是從農村轉移到城鎮來的人員主要從事第二、三產業,他們的收入水平高於原來在農村的收入水平。二是每年數以千萬計的農村人員轉入城鎮,帶動萬億級投資和新增消費,可以增加原有城鎮居民的收入。三是大量的農村富餘人員轉入城鎮,加速土地向專業戶集中,農村勞動生產率可以提高,可以提高留在農村的人員其收入。同時,推進城鎮化,大量農民進入城鎮,增加了城鎮人口對農產品的需求量,有利於農產品價格穩中趨漲,也將增加農民的收入。
4.新型城鎮化將推動產業積聚和升級
一是城鎮化可促進產業集聚。由於城鎮相比農村往往具有資本技術、交通運輸、居住條件、人力資源、通訊設備等方面的比較優勢,大量的勞動力和生產活動不斷向城鎮聚集,城鎮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推動產業結構不斷升級。二是推動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城鎮化發展不僅能夠推動以教育、醫療、社保等為主要內容的公共服務發展,也能夠推動以商貿、餐飲、旅遊等為主要內容的消費型服務業和以金融、保險、物流等為主要內容的生產型服務業的發展,而且這種發展是城鎮越大,發展越快。服務業發展越快,新市場擴充的量就越大。
5.新型城鎮化有利於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和差別
新型城鎮化在注重城市的開發建設和功能完善,更加重視農村地區的基本生產和生活條件改善,合理引導人口、資金和技術等要素主要流向,加大工業化、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的推動,著力縮小城鄉收入、生活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差距,加快實施城鄉統籌協調和一體化發展。
整理於網路資料,供參考
❿ 申論: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有哪些重要舉措
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強健經濟發展筋骨
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是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對新形勢下推動農村改革發展提出的根本要求,是具有重大創新價值的發展戰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緊緊圍繞這一發展戰略,樹立新型的農村變革觀念和發展理念,探索中國特色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道路。
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需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工業對農業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將擴大內需、增加政府投資的重點放到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上來,促進城鄉良性互動、共同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在當前形勢下,工作重點要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要發揮擴大內需政府投資的導向作用,加快城鄉規劃建設一體化。要重視發揮政府投資的導向作用,科學確定投資方向,把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支持農村加快發展作為擴大內需投資的重點。要加強對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的統籌規劃,把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放在一個統一的體系中來進行規劃,利用擴大內需的政策,加大財政資金對農村道路、廣播電視、互聯網、自來水等設施的投入,加快「村村通」工程的實施,並引導企業和社會資金參與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有效解決農村基礎建設的資金來源問題。在合理布局的基礎上,實現城鄉交通、通訊、信息、供水供電、排污治污等基礎設施的聯網對接。
第二,要發揮工業、企業對農業、農村的反哺和支持作用,加快城鄉經濟發展一體化。按照「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思路,合理規劃產業布局,大力促進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積極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各種形式的農業產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培育龍頭骨幹企業,做好企業和農民的對接,以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以農業產業化生產基地支撐龍頭企業壯大,從而加快構建城鄉經濟發展一體化格局,促進農民與企業的雙贏。
第三,要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加快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完善城鄉一體的公共教育體系、就業服務體系、衛生服務體系、科技服務體系、文體服務體系、精神文明建設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使農村居民更多地平等享受公共服務。當前要重視整合各類教育資源,深入開展農村社區教育,加強對農民的職業教育,提高農村勞動力的職業素質和就業能力,為改善其市場競爭狀況、提高勞動報酬創造條件。推進農村義務教育發展,完善新型農村醫療合作制度,盡快建立覆蓋全體農村居民的基本養老保險等各項社會保障制度,保障農民在民生方面的基本需求,縮小城鄉差距,促進社會和諧。
當前,我國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後,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因此就需要我們繼續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加大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工作力度,積極探索出一條切實可行的城鄉統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