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新型城鎮化雜志

新型城鎮化雜志

發布時間: 2020-11-23 05:13:40

㈠ 如何理解"新型城鎮化"這個概念,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老百姓將會看到那些變化

一、新型城鎮化的內涵
所謂新型城鎮化,是指堅持以人為本,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統籌兼顧為原則,推動城市現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態化、農村城鎮化,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走科學發展、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個性鮮明、城鄉一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建設路子。
新型城鎮化的「新」就是要由過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規模擴大、空間擴張,改變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務等內涵為中心,真正使我們的城鎮成為具有較高品質的適宜人居之所。 城鎮化的核心是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完成農民到市民的轉變,而不是建高樓、建廣場。農村人口轉移不出來,不僅農業的規模效益出不來,擴大內需也無法實現。
二、新型城鎮化道路」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規劃起點高。城鎮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要使城鎮規劃化城市建設、發展和管理中始終處於「龍頭」地位,從而解決城市建設混亂、小城鎮建設散亂差、城市化落後於工業化等問題。
(2)途徑多元化。中國地域遼闊、情況復雜,發展很不平衡,在基本原則的要求下,中國城鎮化實現的途徑應當是多元的。中國東中西部不一樣,山區、平原不一樣,不同的發展階段要求不一樣,不同地域特色不一樣,不能強調甚至只允許一種方式。與工業化的關系處理也應該有多種方式,有的是同步,有的可能要超前。
(3)聚集效益佳。城鎮一個最大的特點是具有聚集功能和規模效益。要在增加城鎮數量、適度擴大城鎮規模的同時,把城鎮做強,不能外強中干,有些城市就虛得很。
(4)輻射能力強。利用自身的優勢向周邊地區和廣大的農村地區進行輻射,帶動郊區、農村一起發展,這是城鎮責無旁貸的義務,它應該做到而且也可以做到,問題是我們要有這種意識、視野、規劃和措施。千萬不能搞成孤島式的城鎮。
(5)個性特徵明。中國的城鎮要有自己的個性,每個地方的城鎮,每一個城鎮都應該有自己的個性,要突出多樣性。城和鎮都是有生命的,都有自己不同的基礎、背景、環境和發展條件,由此孕育出來的城鎮也應顯示出自己與眾不同的特點。
(6)人本氣氛濃。我們不能為城鎮而城鎮,發展城鎮的目的是為人服務。所以,城鎮的一切應當圍繞人來展開,要樹立牢固人本思想,創造良好的人本環境,形成良好的人本氣氛, 產生良好的為人服務的功能。總的來說,就是要使城鎮具有人情味,能夠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而不是相反。
(7)城鎮聯動緊。筆者在表述上使用的是「城鎮化」,而非城市化。其內涵是要把城市的發展和小城鎮的發展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來考慮,解決好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或畸輕畸重的問題。600多個大中小城市和兩萬多個小城鎮本來就是一個完整的梯隊,不能人為地分割開來。
(8)城鄉互補好。中國的城鎮化一定要體現一盤棋的思想,要打破二元結構,形成優勢互補、利益整合、共存共榮、良性互動的局面。市帶縣體制也好、城鄉一體化也好,其出發點都是要走活城鄉這盤棋。因為農村可以為城鎮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形成堅強後盾,城鎮可以為農村的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從而全面拉動農村發展。決不能以犧牲農村的發展來謀求城鎮的進步,這是一些發達國家曾經走過的老路,是一條教訓,當引以為戒。
與國際社會比較,中國城鎮化的道路仍然漫長而艱難。1998年,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是46%,低收入國家為30%,中等收入國家為65%,高收入國家為77%,中國為31%,而整個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則為34%。 到2000年底,我國的城市化水平盡管上升為36.09%,但仍處在一個較低的發展水平,比低收入國家略高一點。中國正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幅度提高城鎮人口比重,逐步扭轉、縮小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地區差別是其中的重要目標之一。
三、新型城鎮化的帶動作用 (老百姓將會看到的變化)
1.新型城鎮化建設將創造大量新的投資需求
新型城鎮化一方面將繼續擴大城市數量和規模,另一方面對城市基礎設施提出更高的要求。推進城鎮化將帶動房地產業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市政工程建設,直接擴大對第二產業中的冶金、建材、建築、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等行業的需求;同時還將擴大對房地產、現代物流、設計規劃、咨詢服務、金融保險等第三產業的需求。以上產業都將延伸產業鏈條,產業相關效應明顯,其發展能夠擴大投資需求。據測算,每增加一個城市人口,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至少需要10萬元,若每年增加1000萬城市人口,就需要1萬億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再加上需要增加的公共服務投資,投資潛力巨大。由此引發的投資可以消耗大量的鋼鐵、水泥等建築材料,極大地緩解冶金、建材等行業產能過剩的壓力。
2.新型城鎮化發展有利於擴大消費需求
城鎮化的難點和核心是真正實現農村進城人員從農民到市民的轉變。新型城鎮化把農民變為市民,必然會帶來消費方式的轉變和消費規模的提升,實現經濟的服務化,文化、旅遊、休閑、家政、美容等行業的服務水平將不斷提升,享受型消費所佔比重必然會不斷提高,進而逐步實現消費結構的升級;新型城鎮化將改善居民消費環境,逐步改變農村進城人員的消費行為,在勞動收入佔比和人均收入增加的基礎上,逐步提高邊際消費傾向;城鎮相對較好的社會保障體系,也有利於減少預防性儲蓄,從而促進消費。據測算,城鎮居民消費水平是農村居民的3.6倍,一個農民轉化為市民,每年將增加1萬多元消費,我國城鎮化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就可以吸納1000多萬農村人口進城,可以帶動1100多億元的消費需求。
3.新型城鎮化進程有利於提高居民收入
一是從農村轉移到城鎮來的人員主要從事第二、三產業,他們的收入水平高於原來在農村的收入水平。二是每年數以千萬計的農村人員轉入城鎮,帶動萬億級投資和新增消費,可以增加原有城鎮居民的收入。三是大量的農村富餘人員轉入城鎮,加速土地向專業戶集中,農村勞動生產率可以提高,可以提高留在農村的人員其收入。同時,推進城鎮化,大量農民進入城鎮,增加了城鎮人口對農產品的需求量,有利於農產品價格穩中趨漲,也將增加農民的收入。
4.新型城鎮化將推動產業積聚和升級
一是城鎮化可促進產業集聚。由於城鎮相比農村往往具有資本技術、交通運輸、居住條件、人力資源、通訊設備等方面的比較優勢,大量的勞動力和生產活動不斷向城鎮聚集,城鎮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推動產業結構不斷升級。二是推動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城鎮化發展不僅能夠推動以教育、醫療、社保等為主要內容的公共服務發展,也能夠推動以商貿、餐飲、旅遊等為主要內容的消費型服務業和以金融、保險、物流等為主要內容的生產型服務業的發展,而且這種發展是城鎮越大,發展越快。服務業發展越快,新市場擴充的量就越大。
5.新型城鎮化有利於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和差別
新型城鎮化在注重城市的開發建設和功能完善,更加重視農村地區的基本生產和生活條件改善,合理引導人口、資金和技術等要素主要流向,加大工業化、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的推動,著力縮小城鄉收入、生活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差距,加快實施城鄉統籌協調和一體化發展。

整理於網路資料,供參考

㈡ 新型城鎮化是什麼

新型城鎮化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以新版型工業化為動權力,以產業為支撐,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四位一體的協調發展,走科學發展、集約高效發展、功能完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個性鮮明、城鄉公共服務均質化,建立集群型、循環型、低碳型、生態型的新型城鎮模式。

㈢ 什麼叫新型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版、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徵權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1992年中國改革開放後正式實行城鎮化體制改革,上海浦東,蘇州等應運而生。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於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與人們日常生活中單純從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城鎮化,就是指涉及社會方方面面、關繫到大至都市,小到農戶的產銷、合作、互動、和諧的新型社會關系。

㈣ 新型城鎮化是什麼時候提出的

新型城鎮化最早2007年提出的, 新型城鎮化的具體定義和發展模式,最早出自一篇文章:中國復興的前提是什麼,作者張榮寰,在生態文明理論中提出中華民族生態文明發展模式,其中有一段分享給大家,尤其是他在2007年就說了的這一段話,我感覺就是個預言,就是個真知,就是個從心底對國家人民的那種愛,對國家未來前途深邃思考:「當我們八年後(指2013年),在回頭審視全球發展模式的高下時,就會看到一種人文精神力量所產生的逆轉,同樣的金融危機、同樣的寬松貨幣政策,卻產生了不一樣的經濟效果,你會看到道瓊斯指數的歷史新高、也會看到中國A股市場的疲軟。注重民生經濟的美國會把國家引向更美好的前途,而注重投資拉動的中國將在人權生活化缺席的狀況下,把中國的經濟陷入產能過剩、物價奇高、道德敗壞的泥沼中,從內心深處希望中華民族生態文明發展模式在以人權生活化、新型城鎮化、產業自優化三方面動能和諧統一起來使中國轉型。」摘自:
中國復興的前提是什麼?(2007-05-04
01:41:51)
中華民族的復興必將啟動中華民族生態文明發展模式,主要走人權生活化、新型城鎮化、產業自優化的發展道路。
人權生活化、新型城鎮化、產業自優化分別是上升人格、生態、產業的幸福寶庫。只有不去顧此失彼、協調開發才會走向巨大發展,否則將成為巨大的災難。總體上需要把握人學精神:人權立國,憲行中國;人權立世,憲行世界,走世界倫理社會化的生態文明發展之路。人權生活化、新型城鎮化、產業自優化是中國夢
新型城鎮化是為了提高人民民生幸福水平而規劃建設的生態文明城鎮集群。新型城鎮化的基本特徵是生民為本、發展人文、生態宜居、產業優化、城鎮聯動、走廊便捷、循環持續、和諧發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是具有獨特競爭力、自優化的生態產業群。人權生活化是為了保障人民民生幸福權益而推動人權立國的公民憲政體制;是空間調整的最高藝術。
人權生活化的基本特徵是憲法是公民立的、主權是公民的、司法是公民的、政府是有限的、公共權力的運行是規范的、公共福利是實現和保障的;是人權立國,憲行中國;扶富助貧、持強幫弱;以德育國、依憲輔政;生態文明,健康社會;美麗中國、幸福公民的人本憲政制;是人格上升的宏觀把握。
產業自優化是為了持續人民民生幸福權益而規劃建設的可持續產業循環資源圈。產業自優化的基本特徵是極平台、雲產業、物聯網、全數據、文明走廊、零廢處理;是可持續戰略產業再造;是因地制宜能源自循環;是工業化結構調整的自優化及其升級。
從拉動經濟發展的角度和提高民生幸福指數的角度看:新型城鎮化是主旋律、人權生活化是大前提、產業自優化是正方向。三化是生態文明的發展的基本軌跡,哪一方面出現缺失和不足,所導致的失衡都將是災難性的。當我們八年後,在回頭審視全球發展模式的高下時,就會看到一種人文精神力量所產生的逆轉,同樣的金融危機、同樣的寬松貨幣政策,卻產生了不一樣的經濟效果,你會看到道瓊斯指數的歷史新高、也會看到中國A股市場的疲軟。注重民生經濟的美國會把國家引向更美好的前途,而注重投資拉動的中國將在人權生活化缺席的狀況下,把中國的經濟陷入產能過剩、物價奇高、道德敗壞的泥沼中,從內心深處希望中華民族生態文明發展模式在以人權生活化、新型城鎮化、產業自優化三方面動能和諧統一起來使中國轉型。

㈤ 中國新型城鎮化提出的背景以及推進路徑是什麼

背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城鎮化水平快速提高,年均專增長1個百分點左右屬,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超過50%。今後一段時期,我國仍處於城鎮化快速推進階段,同時也面臨許多突出問題,需要進行重大的戰略調整。
路徑:第一,協調人口、經濟、資源和環境。依託城鎮的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聚集產業和人口,緩解部分大城市由於人口膨脹和產業粗放帶來的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壓力,保障城鎮化的質量、效益和福利,實現城鎮化的可持續推進。第二,協調工業化和城鎮化。引導工業化從粗放、速度型轉向集聚、效益型,改革完善制約農民進城和流動的體制機制,切實改變長期以來城鎮化滯後於工業化的現象,促進工業化引領城鎮化、城鎮化支撐工業化。第三,協調大、中、小城市發展。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公共服務功能配套完善為原則,合理控制大城市過度擴張,加快健全中小城市硬體設施和軟體服務,引導人口和產業集中集聚,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有序發展格局。此外,新型城鎮化的內涵特性還包括協調人口城鎮化和土地城鎮化、協調就地城鎮化和異地城鎮化、協調流出地和流入地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等等。

㈥ 新型城鎮化帶來的機遇

第一,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巨大內需。城鎮化健康有序發展,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差距縮小2個百分點左右,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

第二, 農業轉移人口向第三產業和服務業縱深發展,提升我國結構轉型的能力和速度。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和質量穩步提升,資源配置更加優化,服務業的發展空間被進一步地打開。

第三, 新型城鎮化蘊含了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住宅建設等巨大投資需求。例如交通,到2020年,普通鐵路網覆蓋20萬以上人口城市,快速鐵路網基本覆蓋50萬以上人口城市;普通國道基本覆蓋縣城,國家高速公路基本覆蓋20萬以上人口城市;民用航空網路不斷擴展,航空服務覆蓋全國90%左右的人口。

另外,從新型城鎮化的主要發展指標中也能看到,此規劃所開啟的基本公共服務、基礎實施領域和資源環保領域的投資巨大。在基本公共服務中,我們看到,教育、醫療、勞動力培訓、養老、保障性住房建設等有很大的投資需求。在基礎實施領域,交運、供水、污水處理、城市生活垃圾處理、信息化基礎設施、城市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的投資需求。在環境資源領域,我們看到了新能源、綠色能源及節能環保技術的投資需求。

第四, 多方面推進制度改革、消除政策藩籬,創造了巨大的制度紅利。

第五, 創新城鎮化資金保障機制,建立規范透明的城市建設投融資機制。

關於第三點,可以到潢川利民科技一對一根據你們當地的情況,定做生產適合你們當地情況的太陽能路燈。這樣不僅大大的提高了利用率,也節省了不少的金錢和人力。

㈦ 新型城鎮化的概念是誰提出的~~急求~~所謂新型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最早2007年4月提出的, 新型城鎮化的具體定義和發展模式,最早出自一篇文章:生態文明論,作者張榮寰。
「新型城鎮化,是指堅持以人為本,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統籌兼顧為原則,推動城市現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態化、農村城鎮化,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走科學發展、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個性鮮明、城鄉一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建設路子。」這段話也出自張榮寰的《生態文明論》 ,
還指出:「新型城鎮化是為了提高人民民生幸福水平而規劃建設的生態文明城鎮集群。」」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於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新型城鎮化的基本特徵是生民為本、發展人文、生態宜居、產業優化、城鎮聯動、走廊便捷、循環持續、和諧發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是具有獨特競爭力、自優化的生態產業群。新型城鎮化是空間調整的最高藝術。「

㈧ 兩會上提出的新型城鎮化,有這方面的詳細解讀嗎

兩會調查顯示,新型城鎮化成為百姓最關注的話題之一,與此話題相關的戶籍改革、福利公平等討論熱度也頗高。
新型城鎮化成為我國在人口紅利經歷「拐點」之時的重大選擇。新型城鎮化有何新內涵?人的城鎮化究竟「新」在哪裡?
均等化待遇 讓農民進城留得下
【目標】
十八大報告提出,要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核心數據】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我國農民工總量超過2.5億人,20%的農民工子女無法入讀全日制公辦中小學校,參加除工傷保險之外的其他城鎮職工社會保險的比率均未超過30%。大部分地區未將農民工納入住房保障對象。
【專家評析】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說:「城鄉福利差距巨大,工作在城市而保障在農村,由此形成了"候鳥式""鍾擺式"遷徙,加劇城鎮化的難度。要逐步實現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由戶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面覆蓋。」
「根本還應突破戶籍與福利合一的社會管理制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建議,應建立合理的農民工市民化支付機制,在有條件的地方逐步實施融居住登記和就業、社保、租房、教育、計生等多種服務管理功能於一體的居住證制度,讓「一證通」助力實現農民工在子女就學、社會保障、技能培訓、公共衛生、養老等方面的待遇均等。
產業支撐 從「候鳥式」遷徙到家門口致富
【目標】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打造高質量的新型城鎮化,推進產城融合,將城鎮化作為拓展農民就業的重要空間。中央強調,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關鍵是提高城鎮化質量,目的是造福百姓。
【核心數據】
社科院調查顯示,中國城鎮化率約為51%,工業化率為47%,而國際上發達國家城鎮化率約是工業化率的2至3倍,城鎮化滯後於工業化嚴重,就近就業率低;我國「漂」在城鎮的農民工,70%以上希望在家鄉周邊就業。
【專家評析】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說:「在推進城鎮化時應注重城鎮產業經濟的培育,重視二、三產業的轉型升級。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城市和農村合理分工、特色突出、功能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實現新型城鎮化與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的互動。」
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尹成傑認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的發展家庭農場是發展新型城鎮化一種相對易行的方式,可通過深化農村經營體制改革,大力提高我國農業經營體系的水平,走農戶聯合和合作,多元化、多層次的經營體系這條路。
土地徵收 從「被代表」到「帶資進城」
【目標】
十八大報告指出,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用5年時間基本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盡快出台農民集體所有土地徵收補償條例的問題。
【核心數據】
調查顯示,耕地徵用之後土地增值部分的收益分配中,投資者和政府拿大頭,村級組織留下兩三成,農民拿到的往往不到10%。
【專家評析】
中國城郊經濟研究會名譽會長包永江認為,長期以來,農民在被征地過程中缺乏話語權,往往「被代表」或「被同意」,挖掘城鎮化的新空間,就必須要直面「人口城鎮化」滯後於「土地城鎮化」的體制缺陷,讓農民可以「帶資進城」。
國務院研究室農村經濟研究司巡視員葉興慶認為,失地農民應當參與增值收益部分的分配。提高補償標準的依據應當根據各地城市化和收入水平「因地制宜」。
「土地城鎮化是新型城鎮化的關鍵,要保障農民征地談判的主體地位;要通過貨幣、就業、培訓、留地、入股等多種安置方式,解除失地農民的後顧之憂。」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國英說。

㈨ 城市發展研究的雜志目錄

城市與區域
(1)中國城鎮化未來發展趨勢——2012年中國城鎮化高層國際論壇會議綜述 程鈺 陳延斌 任建蘭 來逢波
(6)我國主要城市群的城市流動態比較 葉磊 歐向軍
(12)新型城鎮化引導下的西部地區縣域城鄉空間重構研究——以青海省都蘭縣為例 席廣亮 甄峰 翟青 王波
(18)城市發展擴散理論研究——以大連市為例 敖麗紅 尤芳 田翠玲
社會問題
(24)城市型社會:挑戰與應對 趙培紅
(32)2000—2010年北京市人口空間分布與變動研究 倪娜 易成棟 高菠陽
(39)皖江城市帶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社會網路研究 廉同輝 包先建
城鄉規劃
(46)倫敦綠化帶政策實施評價及其對北京的啟示和建議 謝欣梅 丁成日
(54)鄭州城市空間結構演變與重構研究 蔡安寧 劉洋 梁進社 張偉
(61)健康城鎮化視角下的農村集中居住點建設研究——以江蘇省東台市為例 羅小龍 田冬 孫浩浩 龔福海
(65)引入公共政策過程的城市設計方法 張磊 繆媛
城市與水
(71)在城市發展轉型中重構——關於城市內澇防治問題的戰略思考 任希岩 謝映霞 朱思誠 王文佳
(78)北京節水規劃三十年 何永 王如松 曹型榮
城市經濟
(86)文化創意產業對舊城空間生產的作用機制研究——以北京市南鑼鼓巷舊城再生為例 黃斌 呂斌 胡垚
(91)新型工業化發展水平及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以陝西省為例 袁曉玲 張薇 景行軍
(98)北京市固定資產投入效率的空間分布 戴學珍 初晨 李晶
(102)汽車配件產業空間導向整合研究——以唐山現代裝備製造工業區為例 姚勝永 牟武昌 盧源
(107)珠海市西部地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與分析 胡江 杜賓賓 白雪
住房保障
(111)經濟適用房空間布局分析——以北京市為例 沈昊婧 馮長春
(117)異質性對新建商品住房市場交易速度的影響——來自北京市的微觀證據 郭曉暘 劉洪玉 鄭思齊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