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新型文化業態
A. 什麼是文化業態創新怎麼理解
清華大學教授熊澄宇認為新興文化業態是文化內容、科技和資本的產物,關鍵是內容。版內容的價值在於其原創權性、差異性以及不可替代性。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胡惠林也認為新興文化業態是文化財富的重要內容,文化財富本質是文化內容的創新和內容的衍生力。我認為新興文化業態就是有內容的文化在信息高速公路的跑道上跑。
主要問題是數字出版的標准不統一,消費者需要培養我們是做數字出版的哈,新華文軒投資的九月網,你可以研究一下
B. 依託當地民風民俗開展的民族文化產業主要有哪些業態
發展民族文化產業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大眾多方面、多樣化、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民族藝術產業是一個新生的產業形態,如何實現民族藝術資源與產業機制的合理對接,是一個社會發展的系統工程。在其發育與發展的過程中,面臨地問題多且艱巨是不言而喻的。中國民族藝術產業的發展,除了要面對發育的環境、體制體系、產業運作、支撐體系等問題外,更要重視民族藝術產業資產自身的特性。從傳統視角上看,建立在規模化生產上的產業理念,制約著民族藝術產業的發展。
C. 如何用文化來打造商業地產新模式 豐富特色業態布局
一、以文化為引擎打造新模式
(一)以城市文化來優化商業地產的建築
城市建築,是篆刻城市歷史、傳承城市文化、體現城市個性的最重要載體。從世界其他國家的成功項目來看,建築形式及風格特色首先了決定商業地產(專題閱讀)項目對消費者吸引力的大小。作為彰顯城市商業活力、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商業地產,其建築的規劃與設計應該秉承建築傳承城市文化的深刻思路而進行。
1.提取傳統文化元素
採用組合設計,形成與傳統協調的現代建築風格。對商業建築形式、色彩、體量合理引導,通過歷史和現實的外觀設計結合,使商業建築既有歷史的回溯,又有商業的現代感,給人們帶來全新的感受。
從傳統中提取滿足現代生活的空間結構。從建築布局和細部處理等多個方面,技巧性進行傳統建築形態語言的運用或變異,賦予商業建築在現代物質技術條件下新的活力。例如上海金茂大廈,就是提煉了中國古代「塔」的形意,外形柔和的階梯韻律,勾出了剛勁有力的輪廓線。
2.保留傳統建築風格及城市標簽
老建築改建在當今是一種國際性潮流,並具有強勁的生命力。企業可以將保護性開發作為核心,注重保護城市的傳統建築,移植城市文脈的精髓,設計出兼具傳統和時尚的商業地產,「立新」而不必「破舊」。
保留城市文化特色的建築。運用城市的個性化、人文化文脈符號,對原有歷史建築的外觀立面、細部和空間的尺度進行修復,使得新生商業地產具有熟識的文化面孔。
改造或修復城市文化標簽。通過剖析城市的文化內涵,篩選保留城市不同時代的文化標簽,並對其進行藝術改造和修復,如港口城市的碼頭、歷史城市的古鍾等,運用富於時代感的外觀設計,選取柔和而親切的顏色搭配,賦予簡單的造型一個穿越時空的內涵。
(二)塑造文化主題來創新商業品牌
一流商業地產賣主題文化與理念,二流商業地產賣位置與服務,三流商業地產賣低價與折扣。目前我國多數商業地產企業對商業地產項目的開發僅僅局限在招商環節,功能定位大都千篇一律,缺乏個性,但殊不知「主題特色」才是商業地產項目成功運營的基礎。只有主題明晰,統一經營、統一規劃、統一形象才能落到實處。
MALL的主題規劃是關鍵。商業地產開發企業應該擯棄傳統的商業地產開發思路,針對每一個項目類型,在定位環節就注重個性的發掘與培育,通過以塑造文化主題為基石,不斷升級商業地產項目的品牌定位,使之呈現出獨特的個性、豐富的想像力與持久的生命力。
1.興建文化創意型商業
隨著科技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希望在繁華的鬧市中,有一方豐富自我知識的文化凈土,由此催生了文化創意型商業地產(專題閱讀)的繁榮,如江蘇文化創意產業基地、湖南的湘綉城、北京的第三極文化中心等等。根據對未來商業發展趨勢的把握,開發企業應該充分利用資源優勢,進行文化創意型主題商業中心的開發,倡導「知識性休閑,文化性消費」,興建文化創意型商業中心的產業配比。
(1)選擇特色產業,明確商業中心定位:根據城市文化發展和項目情況,開發商針對性選擇主導文化產業做項目發展的支撐。如聯合全國知名出版社和連鎖書店打造「主題文化書城」,根據區域戰略規劃配合政府興建「藝術文化展覽中心」等。同時,通過引進主力旗艦店,確定商業中心的核心價值和發展規劃,從而形成強大動力源,帶動巨大客流。
(2)配套相關產業,促進相關產品與服務的集中:引入多家世界著名文化連鎖品牌以及和文化創意相關的文化用品形象店、文化精品概念店,並配套一定體量的文化主題類餐飲店和影劇院,進而形成一個以文化產業為支撐的有較強競爭力的主題商業集聚區。
(3)舉辦主題文化活動,豐富商業中心內涵:結合商業中心的主題,舉辦讀書文化節、民間藝術風情節,各種主題的沙龍、講座等,為人們帶來商品以外的文化饕餮大餐,滿足高知識人群旺盛的文化性消費需求。
2.打造多元時尚文化商業街區
當前,體現本土文化認同和生活方式的商業街區,如香港蘭桂坊、上海新天地、南京1912等,已經被廣泛認為是更具親和力和更可持續發展的經典模式。商業地產開發企業可以充分借鑒這一發展模式,兼容並蓄,在有一定歷史文化底蘊和傳統特色的區域地段,注入「文化、休閑、創意」元素,策劃改造成為具有「國際性、文化性、時尚性」的休閑娛樂場所,以特定文化做背景打造時尚商業街區,讓傳統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得以融合。
(1)以特定文化作背景:經典商業項目都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如上海新天地象徵著海派文化,而南京1912則體現著民國文化。企業應充分挖掘原有自然條件之外能對項目價值產生影響的歷史、社會和文化因素,選擇最能表現地域歷史積淀的特定文化作為項目文化背景,打造經典項目。
(2)定位高端與時尚:引入音樂、動漫、藝術產業等,將國際最時尚生活方式本土化,支持本土時尚創意力量的集合發展,通過具有創意性的購物、餐飲、娛樂、休閑、體育、會展、旅遊等場所,建樹和傳播時尚,引領時尚消費經營
3.開發人文概念型shoppingmall
在原有傳統開發模式上,不斷對shopping mall進行文化概念的創新,提升整個商業項目的品質與文化底蘊。
(1)關注區域規劃:獲取城市核心發展地段的土地,滿足shopping mall優越的地段、交通、商圈配套的基本要求。
(2)確定「都市藝術生活」的文化理念:以「都市藝術生活」為主題,藝術、人文、自然三大核心元素合而為一,把藝術欣賞、人文體驗、自然綠化與購物消費完美結合,引領人們獨一無二的文化休閑享受。
(3)拓展文化輻射范圍:針對客戶群進行細分,逐漸擴大影響力和吸引力。將購物中心的標准模式向人文概念型模式推進,最終帶動一個區域乃至城市的經濟與文化發展。
(三)構建文化空間豐富業態布局
文化主題的形成要以文化空間為載體。進一步突破傳統以購物中心為代表的商業地產發展模式,在不同的商業地產項目文化主題定位基礎上,通過構建各種不同的文化生活空間,豐富與完善各種不同商業地產項目的業態(專題閱讀)布局,注重文化性格的塑造。
1.進行特色商業空間設計,形成具有鮮明文化主題的空間環境
商業地產(專題閱讀)不是鋼筋水泥的簡單組合,而是富有強烈商業空間設計感、具有鮮明文化主題的空間環境。企業需要巧妙融入自然景觀元素與特色藝術元素,充分考慮人們對於商業地產空間功能與藝術人文的審美需求。
(1)開放式園藝景觀:在商業地產中大規模引入自然元素,室外採用垂直綠化、中心綠地,室內中庭和迴廊進行盆景布置。運用大面積綠化牆和園藝圖案,展現城市所在的歷史文化標志,賦予商業項目濃郁的人文自然空間。
(2)留設特色藝術空間:室外廣場綜合運用雕塑、園藝、燈光等多種方式渲染藝術氛圍,定期配合舉辦城市的文化活動與展示活動。室內創造專門空間用於文化展覽,每期展覽都設立主題,可以是藝術攝影、兒童繪畫,也可以聯合商家舉行美食品鑒活動。
2.拓展商業服務功能,增加文化性、知識性的體驗空間
在業態(專題閱讀)組合上,堅持商業創新,突破以「購」為主的傳統業態組合,引入新型業態,增加文化性、知識性的體驗空間,以滿足人們除購物之外的文化、休閑、娛樂等多種需求。
(1)突破以「購」為主的傳統業態組合:調研數據顯示,大城市商業場所的客流有65%以上是為了娛樂旅遊和休閑。以城市綜合體為例,開發企業可以引入劇院、影院、會展、博物館、動漫、健身等非購物業態,打造文化性、知識性的體驗空間。
(2)把「文化、休閑、體驗」等作為商業吸引要素:圍繞各種吸引要素組合業態,通過引入書吧、藝術展覽、茶室、情調休閑吧、布吧、陶吧、創意精品店、酒吧等充滿文化與品味的休閑業態,從而形成一個集文化、藝術、休閑和購物於一體的人文風尚匯。
二、以文化為引擎的運營
(一)借文化培育以升級商業項目的運營
企業可以考慮圍繞統一文化主題進行統一招商,確保業態布局主題突出、結構合理、品質優秀。同時,注重長線經營,進行文化氛圍的長期培育,平衡消費者對物質與精神的雙重追求。
1.維護統一文化主題形象,進行統一招商
要完成理想的以文化為特色的業態布局,有賴於前期的招商推廣是否圍繞統一文化主題定向進行。在招商過程中將堅持寧缺毋濫、優中選優的精細原則,圍繞統一文化主題進行統一招商,確保業態布局主題突出、結構合理、品質優秀。
圍繞文化主題進行定向招商,特殊商戶給予招商優惠。結合「以點帶面、特色經營」的功能定位,針對具有較高文化、藝術、科技含量的商家,將對其給予優惠政策,確保商業項目的文化主題得到充分體現。
2.開展主題文化營銷,注重文化氛圍的長期培育
做好招商推廣對於商業項目的持續發展只是萬里長征走了第一步。注重商業項目的長線經營,奉行養魚政策,並在此基礎上,注重文化氛圍的長期培育。
緊扣商業主題文化,展開立體傳播:提煉商業主題文化精髓或閃光點,並將其融入到包括宣傳材料設計、現場推廣、回訪等營銷的每個環節。開展立體傳播,包括通過與電視頻道、時尚雜志及門戶網站等進行合作,開展與具體商業項目文化主題相切合的娛樂節目、電影宣傳等系列活動,既可以讓商鋪投資者及消費者參與互動,又可藉助電視、雜志、網路等傳播渠道擴大項目的文化輻射范圍。
定期展開跨界文化推廣活動,滿足消費者的文化訴求:定期通過與文化界、藝術界、學界、產業界等相關領域的知名企業或知名人物聯合,舉辦與商業文化主題相關的諸如繪畫雕刻、影像互動、藝術鑒賞會、派對及音樂會等高品質文化活動,以帶給特定消費群體在視覺與聽覺上的文化盛宴。
(二)增強人性化提升商業管理服務
購物中心強調「人文關懷」是對人本身的一種尊重。以傾注人文關懷為目標,「軟」「硬」兼施,營造寬松的經營環境,提升商業地產(專題閱讀)的物業服務,以人性化、細節管理、定製服務為軟性競爭力。
1.創造「零干擾」環境
營業場所設計和安排以及設備設施和宣傳資料的准備,要從消費者的實際需要出發,以是否有利於消費者的消費、休閑方便為依據和出發點,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創造「零干擾」環境:
通道「零干擾」:商場的行走通道寬敞且暢通,不被展台、X展架、植物等物品所堵塞,同時能夠為殘障人員提供專用通道。
指示「零干擾」:針對顧客習慣於逆時針行走的特點,本著「標識」本身就是服務的原則,依行走路線合理設置指示牌,指明出入口、安全門、洗手間、電梯等設施的位置和行走的方向,等等。
衛生「零干擾」:要求清潔人員必須穿著大方得體的服飾,拿著盡可能小的清潔工具,隨時清理地面的垃圾和水跡,特別是電梯轎廂和洗手間的清潔應該指定專人負責,等等。
2.做好對消費者的關懷關愛和周到服務
堅持細節化管理服務的三個層面:
(1)預留休息空間:尊重消費者休憩、停留的需求,如在商場內部,每隔一定空間距離,設計一些人性化的長椅,在中庭處,設立環型的休息椅,滿足顧客休息的需求。
(2)注重細節營造:如在地下停車場,用不同顏色把不同停車區域區分開來,讓停車購物的消費者容易找到停車處;地下停車場進入購物中心的入口裝飾暖色調的燈光,給准備購物的消費者一種溫馨的感覺。
(3)擴大便利服務:如提供自助電腦、商務文印、雨天應急傘、擦皮鞋、洗衣、寄信、寄存物品、小孩託管、寵物託管、上門服務、銀聯取款機、自動售貨機、免費供應飲料等。
3.與商戶和顧客之間進行有效互動與交流
搭建商業地產(專題閱讀)項目和商戶、顧客消費者互動交流的平台,保持與消費者之間的一種平等融洽關系,在強化與兩者之間的互動交流同時,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對商場的管理人員和商戶、商品等進行合理有效的監督,從而不斷改進不足,不斷提高服務質量。
(1)搭建多方位服務平台:在商業地產項目中設置現場、電話和網上的服務台,利用面對面、電話和網上服務的方式進行談話交流,收集消費者對各種商品、商戶及服務的意見,建立起促進和發展雙方互動交流的平台和渠道,以保證每時每刻接受顧客的咨詢和意見,及時予以解答。
(2)注重軟環境營造,提高人文素養:高品位的管理人員是商業地產人性化服務落到實處的根據保證。企業對商業地產項目的管理人員選擇,應充分重視其綜合素質和服務素質,把人文素質放在首要位置,懂得如何站在承租商家和消費者的角度著想,懂得如何通過細節服務讓商家和消費者滿意。
D. 什麼是文化產業文化產業的業態有那些
文化產業,是以「文化創意」為核心,通過技術的介入和產業化的方式製造、營銷不同形態的文化產品的行業。
國家統計局將以下8類列為「文化產業」的范圍:(1)新聞服務;(2)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3)廣播、電視、電影服務;(4)文化藝術服務;(5)網路文化服務;(6)文化休閑娛樂服務;(7)其他文化服務;(8)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服務。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了發展中國文化產業的戰略構想。2003年,文化部先後在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設立「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2004年初,教育部首次在高校中設立「文化產業管理」本科專業,學制四年,學生畢業後頒發管理學學士學位。2005年4月,教育部論證確定了全國開設「文化產業管理」的本科自學考試。
E. 現代新興文化業態與傳統文化業態是對立的嗎
新興業態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可以把范疇縮小一下,新興業態一般是一種新興服務業態,它首先是一種新興服務,其次是一種業態。簡單來講,它是服務創新之後產生的一 些新的模式、方式、技術或者體驗,在一定的范圍內進行傳播,形成了一批追隨者,...
F. 我國城市文化產業有哪些主要新業態
文化產業新業態有助於完善產業的組織管理結構、拓展產業鏈、開拓商業運營模式、促進資源的創新整合,而不必局限於傳統的發展思路。鑒於此,中國的文化產業發展需要開拓思路,運用高新的技術手段、完善的組織結構,來帶動文化產業新業態不斷創新,獲得持續的、穩定的科學發展。
G. 文化產業的業態是什麼
什麼是文化產業?文化產業的業態有那些?
文化產業,是以「文化創意」為核心,通過技術的介入和產業化的方式製造、營銷不同形態的文化產品的行業。
國家統計局將以下8類列為「文化產業」的范圍:(1)新聞服務;(2)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3)廣播、電視、電影服務;(4)文化藝術服務;(5)網路文化服務;(6)文化休閑娛樂服務;(7)其他文化服務;(8)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服務。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了發展中國文化產業的戰略構想。2003年,文化部先後在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設立「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2004年初,教育部首次在高校中設立「文化產業管理」本科專業,學制四年,學生畢業後頒發管理學學士學位。2005年4月,教育部論證確定了全國開設「文化產業管理」的本科自學考試。
文化產業的業態包括:
1.書報刊出版、印刷和發行業;2.文化藝術業;3.文物保護業;4.廣播電影、電視業;5.文化娛樂業;6.體育;7.攝影及擴印業;8.園林業(包括公園、動植物園和自然保護區);9.廣告業。
H. 什麼產業與多業態融合是體現文化產業園區復合功能的保障
隨著產業環境的變化,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和基地也在不斷地升級換代。有些順應市場和時代的需求,發展勢頭良好;有些卻經營不善,落寞離場。企業對園區的需求有什麼變化?應怎樣促進產業園區和基地的良性發展?
從外源推動轉向內源驅動
與國外發達國家不同,我國在探索政府政策與文化創意市場機制協同的作用方式時,由於原有的產業基礎和市場基礎比較薄弱,從而在推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更大程度上必須通過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的投入加以扶持,表現在直接介入文創園區、街區等集聚區的建設與運營管理上。
具體到地方的文創產業及其園區發展方向、發展模式的定位乃至發展動力的來源,在很大程度上主要依賴地方政府的政策效應。從現實來看,近些年各地建設的大大小小上千家「文化創意產業園」就是基於這種推動模式下的跨越式邁進,這些園區反映出來的泡沫現象也主要是基於這種外在的推動模式,導致動力不可持續性、擴張發展盲目性和運行機制低效性等問題。
因此,一些區域特別是先行發展地區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地方政府已在積極推進政府職能定位和政策導向的轉換,進一步培育和強化市場機制及市場主體的作用,著眼於更大程度上激發市場活力和主體動力,從而逐步探索文創園區以內生動力為主的政府與市場協同驅動模式。
從園區建設轉向園區運營
集聚或集群化發展是文創產業發展的基本空間形式和組織形態,而在產業集聚發展的路徑上不同國家或地區具有各自特色,大致可歸為兩種模式:一是市場機製作用下各類經濟主體自發集聚形成的產業群落,二是地方政府主導下通過園區建設形成的文創類產業園區,而後者是當今中國各地大力推進文創產業集聚發展的主要模式。
近幾年,各地規劃建設的園區雖然規模和層次都不盡相同,但一般都具有明確的空間地理邊界、企業組織范圍、產權邊界、管理機構主體等。
空間、組織的有界性以及園區行為的主體性是這類園區的基本特性。在「政府政策+市場機制+園區機構+企業主體」共同構成的運行體系中,園區組織成為文創產業體系運行中的重要行為主體,而且在從園區建設進入園區運營優化發展階段後,園區組織將成為集成產業群系統資源更為關鍵的因素,並在文創產業園區的潛在功能發揮和可持續發展中具有推動作用。
一些文創產業先行發展地區的地方政府,在政策導向的著眼點上已在推進從園區建設向園區資源的整合、質量和功效的提升、市場化運營組織的培育等方面的轉化,並且對園區運營機制模式的優化進行了有益探索和創新,這種創新和探索的成效也已初步顯現,涌現了一批典型的園區運營模式,如北京「尚8模式」、上海「德必模式」、深圳「靈獅模式」等。
從單一產業振興轉向融合發展
隨著國內外文創產業融合發展的實踐,文創產業顯現出更深層次的潛在功能,由此也促使人們對其融合發展方式及其功能作用的認識不斷深化,即文創產業的融合特性已使得它不再是一種單純的產業現象,而是一種與新時代相適應的新生發展範式。特別是由於它與科技融合而相得益彰,與傳統產業融合而促使其新生活力和價值倍增,與新興產業融合而促使其業態更放異彩,由此衍生出了文化科技類園區如北京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非遺文化產業類園區如深圳羅湖區梧桐山藝術小鎮等。
此外,我國發達地區在先行發展文創產業的基礎上,已在進一步強化創意經濟時代融合發展的理念,特別是2014年3月,國務院發布《關於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進一步促進了文創產業與旅遊休閑、時尚服務、建築裝潢、工業製造、農業生產等特色經濟領域的融合發展。這些趨勢在文創園區內消化得更加明顯,比如,梧桐山藝術小鎮不僅積極發展非遺項目的研究與研發、展覽展示、體驗和交易的「政、產、學、研、銷」專業平台,而且整合資源,將發展文化產業與城市更新結合起來,積極倡導「非遺+科技」「非遺+旅遊」的經營理念,立志打造成為深圳非遺產業開發的文化標桿。再如,2013年5月開園的深圳鹽田國際創意港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其成立之初就以「文化+電商」「學院+園區」融合為發展定位,開創了全國首個「文化創意+電子商務+工業設計教育培訓」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
從多部門分業管理轉向機構協同
文創產業日益顯現出國民經濟支柱和國家或區域軟實力的重要地位,但由於文創產業與傳統產業有很大不同,它實質是融合性的產業經濟形態,除了文化、創意、科技等因素緊密融合外,幾乎所有產業也都需要融入「創意」元素,從而「創意」生產也就成為各產業鏈的重要環節。
在文創產業園區建設發展中,各地主管文化、傳媒、出版等部門的黨委宣傳部已成為地方領導和推動文創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包括部分地方政府的相關行政或經濟部門也對園區「齊抓共管」。
隨著產業的發展和園區的成型,外延式擴張及外源式驅動的作用實效開始遞減,這就需要培育形成系統協同機制激發內源性驅動的作用模式,以取代原有外源力量主導和簡單疊加作用的體制機制模式。
因此,根據文創產業的融合發展特性,我國在文創產業不斷探索發展的進程中,先期發展的許多地方已意識到以往傳統的管理體制難以適應如今創意經濟時代融合發展的範式,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為克服原有體制的弊端,在整體的管理體制機制上積極進行創新探索,正在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管理協調體制的「北京模式」「上海模式」和「杭州模式」。
它們共同的特點是:都成立了由地方黨政主要領導負責、相關職能管理部門負責人參加的推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或協調領導小組,並下設辦公室或類似機構負責承擔日常統一管理協調工作。所不同的是,各地主要責任部門的任務分工及協調機制存在差異。
(前瞻產業研究院,專業產業園區規劃機構。)
I. 什麼是新興文化業態
清華大學教授熊澄宇認為新興文化業態是文化內容、科技和資本的產物,關鍵是內容。內容的價值在於其原創性、差異性以及不可替代性。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胡惠林也認為新興文化業態是文化財富的重要內容,文化財富本質是文化內容的創新和內容的衍生力。
我認為新興文化業態就是有內容的文化在信息高速公路的跑道上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