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應該實現經濟社會的發展。(2分)(2)科學發展觀的校心是以人為本,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應該實現人的城鎮化(人口城鎮化)。(2分)
(3)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應該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2分)
(4)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應該實現城鄉一體.人與自然和潛。(2分)
㈢ 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有哪些重要意義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作為今年政府工作重點之一,明確著重解決好「三個1億人」的目標任務,充分表明我國城鎮化已從速度型向質量型轉變。這一轉型體現了「遵循發展規律,積極穩妥推進,著力提升質量」城鎮化發展的本質要求。政府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城鎮化就是要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傳承文化」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這為我省特色新型城鎮化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明確了目標任務。
一是堅持「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發展理念。「以人為核心」的城鎮發展理念表明今後將更加註重提升城鎮化質量。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城鎮化進程速度很快,但質量卻不高。當前,我國城鎮化問題越來越突出,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大量農業轉移人口難以融入城市社會,市民化進程滯後;土地城鎮化快於人口城鎮化,城鎮用地粗放低效;城鎮空間分布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匹配,城鎮規模結構不合理;霧霾等「城市病」問題日益突出,城市服務治理水平不高;體制機制不健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階段重點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嚴重阻礙了城鎮化健康發展。這些矛盾的存在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制約,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勢在必行。新型城鎮化強調的是「人 」的城鎮化,特別是農民工的市民化,因此報告中把著力解決「三個1億人」問題作為重點突破口和主要抓手。我省採取「積極穩妥扎實推進新型城鎮化」舉措,是對城鎮化發展規律的客觀反映。堅持「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發展理念,首先必須深刻認識城鎮化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是我國發展必然要遇到的經濟社會發展過程,遵循發展規律、因勢利導,使之成為一個順勢而為、水到渠成的發展過程。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相對漸增的城市化過程始終是與他們緩慢的城鄉人口結構變化交織在一起的。過度城市化和低度城市化都將對經濟社會、環境承載、資源利用、要素流動等產生不利影響。黑龍江作為資源型的農業大省,必須尊重歷史成因、現實資源基礎、區位特點優勢,積極穩妥扎實推進的選擇是客觀有效的。
二是著重解決好「三個1億人」問題。很多人認為「三個1億人」問題是政府報告一個亮點,其實它與十八屆三中全會、城鎮化會議和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一脈相承。政府報告明確「著重解決好現有三個1億人問題」,對民眾來說是民生利好,讓人民充分真切體會到了政府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解決民生問題的「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讓群眾有了盼頭。報告指出解決好現有「三個1億人」問題,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我們可以將這「三個1億」具體理解為:一是轉移人口;二是打造宜居城市;三是區域均衡發展。其實這不僅僅是「三個1億人」問題,它是一個涉及到產業、就業、經濟、資源、環境、社會等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需要系統性的改革來支撐,否則是無法達成這個目標的。目前,我省城鎮化率為56.9%,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但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只有48.8%,還有相當一部分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沒有在城鎮落戶。「一邊高樓林立,一邊棚戶連片」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問題仍然突出。我省地廣人稀,城市布局不均衡,資源型城市比重大。這些即是我省解決「三個1億人」矛盾所在,又是積極穩妥扎實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抓手,把握機遇,利用好政策是關鍵。
三是大力發展以縣城為重點的特色城鎮。政府報告指出「提高產業發展和集聚人口能力,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從業」。目前看縣城是實現「就近從業」的最好載體,要大力發展以縣城為重點的特色城鎮。以往城鎮化發展中我們要麼注重大中城市發展,要麼注重小城鎮發展,而縣城被忽略了。關於城市發展類型選擇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就一直爭論不休,但實踐表明,縣以下城鎮化效率比較低,基礎設施不完善。人口眾多是基本國情,單純發展大中城市致霧霾、居住、交通等「城市病」頻發。實事求是,完善城鎮體系就顯尤為重要。我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把縣城作為城鎮化重點」亦是亮點所在。我省地廣人稀,現有的479個建制鎮中大部分人口規模不超萬人,規模小,布局比較分散,經濟集聚功能差,「有城無市」現象較為普遍,對當地經濟的支撐、帶動作用有限,承載農村轉移人口就歷史地落在了縣城和重點鎮肩上。因此,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提高縣城的產業支撐和吸納就業能力,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和整體繁榮程度是積極推進兩江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重要支撐。通過構建現代化城鎮體系,來推進工業化發展,形成工業化、城鎮化良性互動發展,來帶動農業現代化。
四是促進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融合發展。政府報告強調指出「把13億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這就要靠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推進農業現代化來支撐。我省的資源稟賦決定了其在國家糧食安全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城鎮化進程中必須確立保障「三農」發展的底
㈣ 兩會上提出的新型城鎮化,有這方面的詳細解讀嗎
兩會調查顯示,新型城鎮化成為百姓最關注的話題之一,與此話題相關的戶籍改革、福利公平等討論熱度也頗高。
新型城鎮化成為我國在人口紅利經歷「拐點」之時的重大選擇。新型城鎮化有何新內涵?人的城鎮化究竟「新」在哪裡?
均等化待遇 讓農民進城留得下
【目標】
十八大報告提出,要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核心數據】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我國農民工總量超過2.5億人,20%的農民工子女無法入讀全日制公辦中小學校,參加除工傷保險之外的其他城鎮職工社會保險的比率均未超過30%。大部分地區未將農民工納入住房保障對象。
【專家評析】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說:「城鄉福利差距巨大,工作在城市而保障在農村,由此形成了"候鳥式""鍾擺式"遷徙,加劇城鎮化的難度。要逐步實現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由戶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面覆蓋。」
「根本還應突破戶籍與福利合一的社會管理制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建議,應建立合理的農民工市民化支付機制,在有條件的地方逐步實施融居住登記和就業、社保、租房、教育、計生等多種服務管理功能於一體的居住證制度,讓「一證通」助力實現農民工在子女就學、社會保障、技能培訓、公共衛生、養老等方面的待遇均等。
產業支撐 從「候鳥式」遷徙到家門口致富
【目標】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打造高質量的新型城鎮化,推進產城融合,將城鎮化作為拓展農民就業的重要空間。中央強調,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關鍵是提高城鎮化質量,目的是造福百姓。
【核心數據】
社科院調查顯示,中國城鎮化率約為51%,工業化率為47%,而國際上發達國家城鎮化率約是工業化率的2至3倍,城鎮化滯後於工業化嚴重,就近就業率低;我國「漂」在城鎮的農民工,70%以上希望在家鄉周邊就業。
【專家評析】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說:「在推進城鎮化時應注重城鎮產業經濟的培育,重視二、三產業的轉型升級。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城市和農村合理分工、特色突出、功能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實現新型城鎮化與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的互動。」
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尹成傑認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的發展家庭農場是發展新型城鎮化一種相對易行的方式,可通過深化農村經營體制改革,大力提高我國農業經營體系的水平,走農戶聯合和合作,多元化、多層次的經營體系這條路。
土地徵收 從「被代表」到「帶資進城」
【目標】
十八大報告指出,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用5年時間基本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盡快出台農民集體所有土地徵收補償條例的問題。
【核心數據】
調查顯示,耕地徵用之後土地增值部分的收益分配中,投資者和政府拿大頭,村級組織留下兩三成,農民拿到的往往不到10%。
【專家評析】
中國城郊經濟研究會名譽會長包永江認為,長期以來,農民在被征地過程中缺乏話語權,往往「被代表」或「被同意」,挖掘城鎮化的新空間,就必須要直面「人口城鎮化」滯後於「土地城鎮化」的體制缺陷,讓農民可以「帶資進城」。
國務院研究室農村經濟研究司巡視員葉興慶認為,失地農民應當參與增值收益部分的分配。提高補償標準的依據應當根據各地城市化和收入水平「因地制宜」。
「土地城鎮化是新型城鎮化的關鍵,要保障農民征地談判的主體地位;要通過貨幣、就業、培訓、留地、入股等多種安置方式,解除失地農民的後顧之憂。」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國英說。
㈤ 2010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的概述
《2010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是由中科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牛文元教授牽頭,組織多名專家歷時1年完成的研究成果。該報告從全球的視野和戰略的高度,深入探討了中國新型城市化戰略的低碳發展之路。在對「2010年新型城市化水平的總體評價」中,上海、北京、深圳分列前三名,成都排名第五。
報告除萬億元俱樂部、「普惠制」住房制度、上班花費時間表等創新外,還首次提出了中國城市低碳發展路線圖;首次對50個代表城市的低碳掛鉤發展提出了數量評估;首次從理念上總結了城鄉空間圈層結構與統籌城鄉發展的關系。
同日發布的《成都統籌城鄉發展年度報告2009》指出,目前成都市統籌城鄉發展已經跨入整體協調階段,與2008年相比,對提升全市統籌城鄉發展總體實現度貢獻最大的是經濟發展領域。
報告解析 《2010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作為我國專門研究新型城市化戰略的第二部年度報告,《報告》中首次計算出了全國2050年前進入萬億元俱樂部的城市清單;首次設計出成都先行先試的普惠制住房制度;首次計算出50個代表性城市上班平均花費時間表,其中北京最費時,為52分鍾,成都則以需時31分鍾排名第36位。而在對全國50個主要城市進行的評價中,中國城鄉統籌能力成都排名第一。在對2010年新型城市化水平的總體評價中,上海、北京、深圳分列前三名。可以看到,位列2010年新型城市化水平的總體評價前三的北京,在交通狀況上卻不盡如人意。想必在新型城市化途中,交通建設將是重中之重。
這份報告同樣指出,城市群發展迅速,城市發展體系已逐漸走向成熟。除原有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廈泉漳閩南三角地帶外,山東半島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關中城市群,也開始顯露端倪。 2008年底,我國城市化率為45.68%,預計2010年能達到47%,而這也僅僅是接近全球平均水平。城市化將促進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建設,對工程機械的需求拉動巨大。以株洲為例,4月30日《長株潭三市市長高峰論壇》上,株洲市副市長蔡典維做了《打好三大戰役,推進新型城市化》發言:第一是城市提質戰,涉及土地面積48公頃。第二是園區攻堅戰,就是要使工業朝著低碳方向,朝著兩型社會建設要求的方向去發展,連續攻堅118工程。第三是旅遊升溫戰,構建沿雲龍區示範區長廊,匯集華強51個億的文化產業項目目前正在施工;兩個佔地30多畝的主題公園、歐洲小鎮等等相關項目也在推進;還要打造中國神農城,在市中心的神農廣場按照大神農城的要求打造炎帝園林景觀,目前也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
再看中國城鄉統籌能力排名第一的成都。成都的目標是生者有其居,按每人15平米的標准,如滿足每年10萬新增居民住房需要,政府需要每年建設150萬平方米的普惠式住房,按每平方米2500元的建築成本,大概需要37.5億元的費用,約佔2008年成都GDP的1%。按照成都的房屋建設規劃,對於工程機械設備的需求不言而喻。
區域之間的協議分工及利益再分配,也導致大量的工程項目上馬,例如北京首鋼遷移,及長株潭城際鐵路。最近獲批的長株潭城際鐵路是由當初的輕軌設想而來,這一改變是典型的長沙株洲湘潭三市之間利益重新分配。 52分鍾,一去一回就是104分鍾。中國的都市男女們每天都有將近兩小時「在路上」。最新出爐的《2010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顯示,在列出的50個主要城市中,有17個城市上班的花費平均時間大於30分鍾。北京市上班平均花費的時間最長,為52分鍾,其次為廣州48分鍾、上海47分鍾、深圳46分鍾。一線城市全部超過40分鍾。這與此前英國《經濟學家》雜志的報道基本吻合。雷格斯公司的調查顯示,中國的上班族每天在上班路上(從家到單位單程)花費的時間領先全球。
《經濟學家》分析認為,中國城市的擁擠是導致上班時間過長的原因。這群「擠班族」們總結出了「地鐵變態攻略」。上車要學「巴巴爸爸」,揉圓搓扁,彈性韌性都超強,可以隨著有限空間任意變形。至於下車,和生孩子有一拼。公交車亦然,我最佩服上海的公交司機,他們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小說、方向盤都不離手,開車看路,塞車就看書。開車技術不好沒關系,剎車技術不好不能做司機。
其實美歐許多大城市也是塞得讓人喘不過氣來。在美國矽谷附近,你會看到很多的小飛機場,這是矽谷精英們為了准時上下班,不得不開著小飛機「繞道而行」。可是,作為發展中國家,為何不能提前預防,避免這一城市病呢?
病根還在城市的建設理念上。中國的大都市大多以人多為大,而發達國家的大都市面積普遍要大過北京上海許多。但為何我們的上班耗時卻世界第一呢?因為城市化本身不是塞車的理由,城市的發展布局才是。我們的城市規劃者更看重「面子工程」、「政績工程」,高樓大廈都往一處堆,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都往一處擠,行政主導下的城市建設理念必然是「攤大餅」,內環、中環、外環、郊環一環再套一環唄。
但是,現代城市的發展理念卻是「葡萄串」。像紐約這樣,一股腦把大樓都堆在曼哈頓的實屬異類,其他大都市基本都是以高速公路為紐帶,在老市區周圍發展多個衛星城。這樣不僅功能區劃鮮明,上班族們各取所需,就近上班入學,自然大大節約了路途時間。
人生是場馬拉松,但不是天天都跑馬拉松。把市民平均上班時間縮短十分鍾也是政績,也是民心工程,人本城市「在路上」。
![](//www.fzipo.com/images/loading.jpg)
㈥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提出要以什麼為核心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提出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
指導思想中明確提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全面提高城鎮化質連加快轉變城鎮化發展方式,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以綜合承載能力為支撐,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水平;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通過改革釋放城鎮化發展潛力,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和社會和諧進步,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
㈦ 新型城鎮化的中國進程
中國城市化進程:特點為起步晚,水平較低,速度快。根據中國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歷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依次為:12.84%,17.58%,20.43%,25.84%,35.39%,49.68%。 與發達國家對比: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大多在75%以上,特點為起步早,水平高,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2014年3月份,《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正式發布。2014年12月,國家發改委等11個部委聯合下發了《關於印發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方案的通知》,將江蘇、安徽兩省和寧波等62個城市(鎮)列為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加強資金和政策支持,擴大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按照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方案明確的時間表,2014年底前開始試點,並根據情況不斷完善方案,到2017年各試點任務取得階段性成果,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2018至2020年,逐步在全國范圍內推廣試點地區的成功經驗。
當前,我國新型城鎮化總體進展情況良好,突出表現在:一是農民工融入城鎮的政策在不斷完善。二是中小城市和城市群的建設扎實有序推進。三是新型城市建設加快推進。四是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初見成效。
![](//www.fzipo.com/images/loading.jpg)
㈧ 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總依據和出發點分別是什麼
中國在改革開放30年時間當中,城市空間擴大了二三倍,2014.9城鎮化率也達到了53.7%。但是,空間城市化並沒有相應產生人口城市化。中國有2.6億農民工,戶籍問題把他們擋在了享受城市化成果之外,他們是被城鎮化、偽城鎮化的。如果擠掉水分的話,我國只有36%的城鎮化率。
中國的新型城鎮化,是確鑿無疑的大方向。這是世界最多人口的城鎮化。僅此觀之,正如政府工作報告所言:五年轉移農村人口8463萬人,城鎮化率由45.9%提高到52.6%——中國城鄉結構發生了歷史性變化。這種變化得益於兩個因素:一是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的推動,二是有關戶籍等政策逐步調整,公平的「城門」在制度層面逐漸打開。
城鎮化是中國發展的重頭戲。這不僅因為美國城鎮化率達到90%、韓國達到80%等現實差距,更因為城鎮化背負著擴大內需、拉動增長的重任。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新型城鎮化」概念,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把「加快城鎮化建設速度」列為2013年經濟工作六大任務之一。
「新型城鎮化道路」具有這樣幾個特點和要求:
(1)規劃起點高。城鎮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要使城鎮規劃在城市建設、發展和管理中始終處於「龍頭」地位,從而解決城市建設混亂、小城鎮建設散亂差、城市化落後於工業化等問題。
(2)途徑多元化。中國地域遼闊、情況復雜,發展很不平衡,在基本原則的要求下,中國城鎮化實現的途徑應當是多元的。中國東中西部不一樣,山區、平原不一樣,不同的發展階段要求不一樣,不同地域特色不一樣……不能強調甚至只允許一種方式。與工業化的關系處理也應該有多種方式,有的是同步,有的可能要超前。
(3)聚集效益佳。城鎮一個最大的特點是具有聚集功能和規模效益。要在增加城鎮數量、適度擴大城鎮規模的同時,把城鎮做強,不能外強中干,有些城市就虛得很。
(4)輻射能力強。利用自身的優勢向周邊地區和廣大的農村地區進行輻射,帶動郊區、農村一起發展,這是城鎮責無旁貸的義務,它應該做到而且也可以做到,問題是我們要有這種意識、視野、規劃和措施。千萬不能搞成孤島式的城鎮。
(5)個性特徵明。中國的城鎮要有自己的個性,每個地方的城鎮,每一個城鎮都應該有自己的個性,要突出多樣性。城和鎮都是有生命的,都有自己不同的基礎、背景、環境和發展條件,由此孕育出來的城鎮也應顯示出自己與眾不同的特點。
(6)人本氣氛濃。我們不能為城鎮而城鎮,發展城鎮的目的是為人服務。所以,城鎮的一切應當圍繞人來展開,要樹立牢固人本思想,創造良好的人本環境,形成良好的人本氣氛,產生良好的為人服務的功能。總的來說,就是要使城鎮具有人情味,能夠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而不是相反。
(7)城鎮聯動緊。筆者在表述上使用的是「城鎮化」,而非城市化。其內涵是要把城市的發展和小城鎮的發展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來考慮,解決好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或畸輕畸重的問題。600多個大中小城市和兩萬多個小城鎮本來就是一個完整的梯隊,不能人為地分割開來。
(8)城鄉互補好。中國的城鎮化一定要體現一盤棋的思想,要打破二元結構,形成優勢互補、利益整合、共存共榮、良性互動的局面。市帶縣體制也好、城鄉一體化也好,其出發點都是要走活城鄉這盤棋。因為農村可以為城鎮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形成堅強後盾,城鎮可以為農村的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從而全面拉動農村發展。決不能以犧牲農村的發展來謀求城鎮的進步,這是一些發達國家曾經走過的老路,是一條教訓,當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