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風地動儀是誰發明的
A. 候風地動儀和地震觀測是誰發明的
候風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架測驗地震的儀器,由中國東漢時期天文學家張衡(78~139年)於漢順帝陽嘉元年(132年)製成。
候風地動儀用精銅鑄成,其外形像一個大酒樽。地動儀裡面設有精巧的結構,主要有豎立於儀體正中的「都柱」(相當於一種倒立型的震擺)和「都柱」周圍同儀體相連接的「八道」(8組杠桿機械)。「八道」分別置於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8個方向上。在樽的外面相應地設置8條口含銅珠的龍,每個龍頭下面都有一隻蟾蜍張口向上,一旦發生地震,「都柱」因受到震動而失去平衡,這樣就會觸動「八道」中的一道,使相應的龍口張開,銅珠即落入相應的蟾珠口中,由此便可知道地震發生的時間和方向。
據史料記載,候風地動儀曾成功地記錄了發生於漢順帝永和三年(138年)發生在甘肅臨洮一帶的一次地震,從而證明了它的准確性和可靠性,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由觀測得知地震發生方位的實錄,類似的儀器,在歐洲到公元1703年才試製成功。
B. 候風地動儀」,它的發明者是
候風地動儀」,它的發明者是::::張衡
C. 我國古代測定地震的「候風地動儀」是誰發明的、
漢代的張衡
D. 候風地動儀是誰發明的
是漢朝的張衡
E. 地動儀是誰發明的,發明於哪個朝代
地動儀是東漢時期張衡所發明的,此項發明對後世地震測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古至今,人類最大的敵人便是大自然,它們不可預料,又具有強悍的殺傷力,隨時都可能會對人類造成傷害,後來古人通過觀測星象預計風雨雷電的發生,但對於破壞力極大的地震一直束手無策,直到東漢時期的天文學家張衡發明了地動儀,人類才第一次可以預測地震的發生。
地動儀採用精銅鑄造而成,成圓形,直徑八尺,頂端微微凸起,形狀類似古代的酒樽,外面刻滿了鳥獸等裝飾花紋,地動儀內部有一根大柱位於中心位置,外分出八根小型支柱,意味著八個方位,每個方位的頂端都有一條口含銅珠的龍,底部對應著八隻蟾蜍,地震發生時,龍口內的銅珠會掉落到蟾蜍嘴中,由此判斷地震發生的方位,可以及時展開救治。
F. 地動儀是誰發明的
世界上第一台地動儀(候風地動儀)是我國東漢科學家張衡於公元132年發明的;並於公元138年記錄到隴西大地震。
G. 誰發明的地動儀他是哪個朝代(年代)的
中國東漢科來學家張衡自發明創造了地動儀。
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經過多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每條龍頭的下方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7)候風地動儀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意思是,地動儀用尚好的銅建鑄而成,蓋好上面的蓋子頂部隆起,像極了酒杯,用山龜鳥獸的形象裝飾,中間有柱子,旁邊有8個通道,用來發射機關。
在《後漢書·張衡列傳》中,流傳下來的雖只有零星的文字記錄,但直到現在,其和製造人張衡一同,仍被視為中國古代偉大科技發明的典範,並且進入教科書之中,成為幾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據史料記載,候風地動儀早在公元200年左右就消失殆盡。而現在出現在教科書中的圖片,實際上是上世紀50年代一位叫王振鐸的古代科技史學家根據史籍復原而出的概念模型。
H. 歷史上候風地動儀是由何而來的
目睹地震造成的災害,張衡決心對其發生規律進行探究。經過6年孜孜不倦的艱苦努力,他於公元132年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候風地動儀。
I. 候風地動儀是誰發明的:請問地動儀是什麼原理銅珠掉出
據歷史記錄,候風地動儀是我國漢代科學家張衡發明的檢測地震發生的儀器,內當年的構造實際已經失容傳,推測是由一根立柱在地震波傳來時倒向傳來方向而擊動機關使銅珠吐出,另有一種推測是一個懸垂裝置引發,兩者爭論較大,據說後來有關研究人員以懸垂裝置得以「復原」成功。具體可查閱有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