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味精是哪國人發明的

味精是哪國人發明的

發布時間: 2020-11-20 13:08:38

『壹』 味精是哪個國家發明

味精的復來歷
差不多一百年前,日制本東京大學有位化學教師池田菊苗,回家晚了,妻子就把剩菜熱了一下給他吃。當他喝了一口湯時,忽然覺得異常鮮美,便仔細檢查了一下湯里的菜,可是湯里僅有一些海帶絲和幾片黃瓜,問起做法來,妻子告訴他這只是中午沒吃完的菜加了一些水製成的。池田不死心,他認定這湯里一定有什麼奧秘,於是他把海帶拿到試驗室研究,終於發現了海帶中有一種叫「谷氨酸鈉」的物質。這樣,味精就被池田發明了,很快風行全世界。

『貳』 味精是哪國人發明的,創造人是誰

1866年德國人H·Ritthasen(里德豪森)博士從麵筋中分離到氨基酸,他們稱谷氨酸,根據原料定名為麩酸或谷氨酸(因為麵筋是從小麥里提取出來的)。1908年日本東京大學池田菊苗試驗,從海帶中分離到L—谷氨酸結晶體,這個結晶體和從蛋白質水解得到的L—谷氨酸是同樣的物質,而且都是有鮮味的。味精於1909年被日本味之素(味の素)公司申請專利

『叄』 味精時候什麼時候發明的

味精是由日本人發明的。它的發明還有一個小故事。

東京大學的教授池田菊苗,是一位四十多歲的化學家,他在大學里既教書,又從事科學研究。

1908年盛夏的一天晚上,池田做完實驗回到家裡,妻子為他端來了飯菜和湯。

「今天的晚餐真豐富啊!」池田高興地說。妻子聽了滿意地點點頭。池田津津有味地吃著,忽然,他停止了進餐,怔了一會兒,將目光停在了黃瓜湯上。「今天這碗湯怎麼這樣鮮!」
「湯里除了海帶和黃瓜,沒有別的東西了嗎?」池田問妻子。
「是呀!」妻子答道,「這海帶是今天上午在日比谷公園買的,挺新鮮的。」
「這海帶裡面一定有什麼奧妙!」池田自言自語地說道。
妻子滿臉疑惑。

從這天起,池田教授在東京大學的化學實驗室里,仔細地研究起海帶的化學成分來。半年以後,他從海帶里提取出一種叫谷氨酸鈉的物質。奧秘終於揭開,正是谷氨酸鈉大大提高了菜餚的鮮味。於是,池田把它定名為「味之素」,並獲得專利。

20世紀初,中國到處可見味之素的廣告。有一個叫吳蘊初的工程師對這種能產生鮮味的粉末很感興趣,便買了一瓶回去研究。他化驗出粉末的主要成份是谷氨酸鈉,於是就想造出中國的味之素來。經過一年的時間,終於提煉出10克白粉似的結晶來,一嘗味道,與日本的味之素無異。吳蘊初想:「最香的香水叫香精,最甜的味道稱糖精,那麼,最鮮的東西,不妨取名為『味精』」。

『肆』 味精的發明者是

味精的發明者是:1908年,日本東京帝國的化學教授池田葡苗,他的教學和科研任務很重,專時間很緊屬,所以經常工作到深夜才回家。
池田夫人是位賢妻。有一天,池田夫人在日比谷公園召開的全國共同進步會上,見到了池田先生最喜歡吃的海帶,順便買了一些海帶帶回家。當晚,池田夫人准備了豐盛的晚餐,照常晚歸的池田教授正狼吞虎咽的吃著可口的家餚,忽然停住,問:「今天這碗湯怎麼這么鮮美?」說著便用小勺子攪動了幾下,發現湯碗中外加幾片海帶。池田教授不禁自言自語「海帶里有奧秘。」池田教授沒有放過這個閃念對海帶進行了化學分析,經過半年多的辛勤勞動,終於發現海帶含有谷氨酸納鹽,並提煉這種物質,定名為「味精」。
為了工業化生產味精,池田教授進行了各種實驗,發明了小麥提取法,後又以脫脂大豆為原料,採用鹽酸水解法製造,原料更豐富,使味精得以推廣。現在,味精已成為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調味品了。

『伍』 雞精味精誰發明哪個國家

發現簡史
盡管味精廣泛存在於日常食品中,但谷氨酸以及其它胺基酸對於增強食物鮮味的作用,在20世紀早期,才被人們科學地認識到。
1907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研究員池田菊苗發現,海帶湯蒸發後會留下一種棕色晶體,即谷氨酸。繼而,他為大規模生產谷氨酸晶體的方法申請了專利,將谷氨酸鈉稱之為味之素,後傳入中國,改名叫「味精」,不久,味精風靡全世界,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調味品。後來一個叫吳蘊初的年輕人反復研究發現,味精就是谷氨酸鈉,早在1866年德國里德豪森博士就在植物蛋白質中提取出來了。
味精,學名谷氨酸鈉。其發展大致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866年德國人H·Ritthasen(里德豪森)博士從麵筋中分離到氨基酸,他們稱谷氨酸,根據原料定名為麩酸或谷氨酸(因為麵筋是從小麥里提取出來的)。1908年日本東京大學池田菊苗試驗,從海帶中分離到L-谷氨酸結晶體,這個結晶體和從蛋白質水解得到的L-谷氨酸是同樣的物質,而且都是有鮮味的。
第二階段:以麵筋或大豆粕為原料通過用酸水解的方法生產味精,在1965年以前是用這種方法生產的。這個方法消耗大,成本高,勞動強度大,對設備要求高,需耐酸設備。
第三階段:隨著科學的進步及生物技術的發展,使味精生產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自1965年以後我國味精廠都採用以糧食為原料(玉米澱粉、大米、小麥澱粉、甘薯澱粉)通過微生物發酵、提取、精製而得到符合國家標準的谷氨酸鈉,為市場上增加了一種安全又富有營養的調味品,用了它以後使菜餚更加鮮美可口。

『陸』 味精最早是哪國產的

味精是日本的池田菊苗發明的。一九O八年的一天,東京帝國大學池田專菊苗教授正在進餐,突然一怔屬問妻子:「今天的湯,為什麼這樣鮮美?」其實湯里不過是些海帶和幾片黃瓜。於是池田教授若有所悟:認定海帶里有奧妙!此後,他對海帶的化學成份做了詳細的分析,終於發現海帶中含有谷氨酸鈉,正是它使菜餚的鮮味大為提高,所以他將這種物質取名為「味精」。他還發明了小麥提取味精,以脫脂大豆為原料製造味精的方法,使原料來源更加豐富,生產更加便利。

『柒』 味精是哪國人發明的 味精是怎麼來的

味精於1909年被日本味之素(味の素)公司所發現並申請專利,是調味料的一種,主要成分為谷氨酸鈉,是指以糧食為原料經發酵提純的谷氨酸鈉結晶,我國自1965年以來已全部採用糖質或澱粉原料生產谷氨酸,然後經等電點結晶沉澱、離子交換或鋅鹽法精製等方法提取谷氨酸,再經脫色、脫鐵、蒸發、結晶等工序製成谷氨酸鈉結晶。味精的主要作用是增加食品的鮮味,在中國菜里用的最多,也可用於湯和調味汁。

『捌』 味精是哪國人發明的

味精是日本的池田菊苗發明的。一九O八年的一天,東京帝國大學池田菊苗教授正在進餐,突然一怔問妻子:「今天的湯,為什麼這樣鮮美?」其實湯里不過是些海帶和幾片黃瓜。於是池田教授若有所悟:認定海帶里有奧妙!此後,他對海帶的化學成份做了詳細的分析,終於發現海帶中含有谷氨酸鈉,正是它使菜餚的鮮味大為提高,所以他將這種物質取名為「味精」。他還發明了小麥提取味精,以脫脂大豆為原料製造味精的方法,使原料來源更加豐富,生產更加便利。

『玖』 味精是誰的發明

味精發明者是池田菊苗。

1908年的一天,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池田菊苗教授和一家人圍坐在桌旁,正津津有味地吃晚飯。

吃著吃著,池田菊苗突然停住了。他的目光落在黃瓜湯上:湯的味道格外鮮美,這是什麼原因呢?他問妻子,妻子也說不清楚。池田菊苗用湯匙在湯里攪了幾下,發現這碗湯與往日的不同之處在於裡面多放了一些海帶。

「這海帶裡面一定有奧妙!」池田菊苗自言自語。從那天起,他就仔細地研究起海帶的化學成分來。經過半年的時間,他終於從海帶中提取出一種叫谷氨酸鈉的物質,將它放進菜餚里,能夠使鮮味大大提高。

池田菊苗把這種物質定名為「味精」。後來,他還發現了用小麥和脫脂大豆做原料提取味精的方法,使味精的生產在全世界迅速普及開來。



(9)味精是哪國人發明的擴展閱讀

味精生產方法:中國最初的味精工業化生產是以麵筋或大豆粕為原料,採用酸水解的方法生產味精,這個方法耗能大、成本高、勞動強度大、對設備要求高、需耐酸鹼設備,在1965年以前都是用這種方法生產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已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隨著科學的進步及微生物技術在食品行業的應用,使味情生產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自1965年以來,我國味精行業大都採用發酵法生產,水解蛋白質法及用石油裂解丙烯合成法較少採用。

『拾』 味精是誰發明的

味精是人所共知的調味品。它的誕生至今還不到100 年。 說起味精的發明,純屬一種偶然。1908 年的一天中午,日本帝國大學的化學教授池田菊苗坐到餐桌前。由於在上午完成了一個難度較高的實驗,此刻他的心情特別舒展,因此當妻子端上來一盤海帶黃瓜片湯時,池田一反往常的快節奏飲食習慣,竟有滋有味地慢慢品嘗起來了。 池田這一品,竟品出點味道來了。他發現今天的湯味道特別的鮮美,一開始他還以為是今天心情特別好的緣故,再喝上幾口覺得確實是鮮。「這海帶和黃瓜都是極普通的食物,怎麼會產生這樣的鮮味呢?」池田自言自語起來,「嗯,也許每帶里有奧妙。」職業敏感使教授一離開飯桌,就又鑽進了實驗室里。他取來一些海帶,細細研究起來。 這一研究,就是半年。半年後,池田菊苗教授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在海帶中可提取出一和叫做谷氨酸鈉的化學物質,如把極少量的谷氨酸鈉加到湯里去,就能使味道鮮美至極。 池田在發表了上述研究成果後,他便轉向了其他的工作。 當時一位名叫鈴木三朗助的日本商人,正和他人共同研究從海帶中提取碘的生產方法。當他一看到池田教授的研究成果後,靈機一動立刻改變了主意,「好哇,咱們不搞提取碘的事了,還是用海帶來提取谷氨酸鈉吧!」 鈴木按響了池田家的門鈴,一位學者和一位商人就此攜起手來,池田告訴鈴木,從海帶中提取谷氨酸鈉作為商品出售不夠現實,因為每10 公斤的海帶中只能提出0.2 克的這種物質。可是,在大豆和小麥的蛋白質里也含有這種物質,利用這些廉價的原料也許可以大量生產谷氨酸鈉。 池田和鈴木的合作很快就結出了碩果。不久後,一種叫「味之素」的商品出現在東京淺草的一家店鋪里,廣告做得大大的——「家有味之素,白水變雞汁」。一時間,購買「味之素」的人差一點擠破了店鋪的大門。 日本人的「味之素」很快就傳進了中國。這種奇妙的白色粉末打動了一位名叫吳蘊初的化學工程師的心。他買了一瓶回去研究,看看這種被日本人嚴格保密的白粉究竟是什麼東西。一化驗,原來就是谷氨酸鈉。又經過一年多的時間,他獨立發明出一種生產谷氨酸鈉的方法來:在小麥麩皮(麵筋)中,谷氨酸的含量可達40%,他先用34%的鹽酸加壓水解麵筋,得到一種黑色的水解物,經過活性炭脫色,真空濃縮,就得到白色結晶的谷氨酸。再把谷氨酸同氫氧化鈉反應,加以濃縮、烘乾,就得到了谷氨酸鈉。 吳蘊初把他製得的「味之素」叫做味精,他是世界上最早用水解法來生產味精的人。1923 年,吳蘊初在上海創立了天廚味精廠,向市場推出了中國的「味之素」——「佛手牌」味精。以後,佛手牌味精不僅暢銷於中國市場,還打進了美國市場。吳蘊初也獲得了一個「味精大王」的稱號。 用水解法生產味精很不經濟,因為這種方法要耗用很多糧食,每生產1噸味精,至少要花費40 噸的小麥。而且,在提取谷氨酸鈉時要放出許多味道不好的氣體,使用的鹽酸也易腐蝕機器設備,還會產生許多有害污水。因此,日本的味精公司不得不繼續進行研究工作,以便用更好的方法生產出更好的產品來。 在這項工作中,日本的協和發酵公司走在了同行的前列。協和公司組織的一批科學家在進行研究時發現,用糖和尿素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也可製得谷氨酸,但由於不同的細菌繁殖後會有不同的產物,故必須選取其中合適的菌種擔任生產谷氨酸的「小工藝師」。 1956 年,協和公司宣布,他們已找到了這位「小工藝師」,這就是短桿菌。谷氨酸鈉的發酵法生產就此誕生。協和的科學家們用糖、水分和尿素等配製成培養液,再用高溫蒸汽滅菌法將那些雜菌統統殺死,然後把培育好的純種短桿菌在最有利的環境下接種進去,讓它們繁衍後代。由於「小工藝師」們的努力,把絕大部分的糖和尿素轉變為谷氨酸,最後,把它中和成為鈉鹽。用協和公司發明的新方法生產味精,每噸只耗用小麥3 噸,不僅操作簡單,成本大大降低,而且味精的純度提高,鮮味更強。不過,協和公司的這項發明不久就失去了它的光彩。 1964 年底,日本新聞界評選出了當年日本的10大發明,其中之一是「強力味精」。它的鮮度竟是「協和味精」的160倍! 「強力味精」的發明,可上溯到本世紀初。那時,日本科學家大介博士對蘑菇為何異常鮮美這個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也和帝國大學的池田教授一樣,走進了實驗室,研究起蘑菇的成分來。經過分析後,發現蘑菇的鮮美.是因為含有一種叫「烏苷酸鈉」的物質。可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想了好多辦法,也未能將它製造出來。大介只好停下這項勞而無功的研究。 直到60 年代,新一代的日本科學家又重新想到大介的發現,因為這時的生物化學發展很快,生物催化技術已非常成熟,可以在這一領域大顯身手了。這樣,到1964 年,以烏苷酸鈉為主體的強力味精終於面世了。 說來有趣,烏苷酸鈉本身的鮮味其實同普通味精也差不多,只有當它加到食品中,而食品中含有少量的谷氨酸鈉時,它才會同谷氨酸鈉發生「協同作用」,立刻使食品鮮度提高。所以,強力味精實際上就是用少量烏苷酸鈉摻到普通味精里製得的。 其實,還在強力味精發明之前,有經驗的廚師已經利用這一化學原理來提高鮮味了。他們在燒雞、燒肉時,往往要加少許味精,因為肉類中也有烏苷酸鈉,加進去的味精能與之發生鮮味上的協同作用,使鮮味大幅度提高。人們對「鮮」的追求並未就此結束。當歷史老人在邁越80 年代的最後幾步時,又有人發明了一種「超鮮味精」。它的主要化學成分是2—甲基呋喃苷酸。它比味精要鮮上600 多倍!看來,事物的發展是沒有窮盡的,鮮也是無止境的啊!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