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創造教學

創造教學

發布時間: 2020-11-22 21:19:13

創造性教學的介紹

《創造性教學》是由楊計明編寫,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籍。創造性教學創造性使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在創造性教學中促進學生主體發展新教材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研究

❷ 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創造教育」的定義是什麼

創造教育:英國心理學家、優生學家高爾頓開創造教育研究之先河,著有《遺傳的天才》等。20世紀40年代美國奧斯本研究集體創造思考方法,著有《思考的方法》。20世紀50年代以來,這種教學在美國得到發展。如布法羅大學開設了指導學生創造性思維實驗課程。20世紀60年代以來創造教育在日本亦受重視,1960—1979年有關創造力培養著述譯作有250多種,並開展這方面的實踐活動,設「發明教室」等。德國則把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滲透在中小學各年級的課堂教學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創造教育受到廣泛重視,初步形成理論體系。創造教學已成世界性潮流。陶行知為中國創造教育開拓者,於20世紀30年代在育才學校設立「育才創造獎金」,後發表《創造宣言》。60年代後,台灣省教育界亦就此進行實驗研究。如賈馥茗1968年在國語科中進行小學生創造力發展的實驗等。70年代末80年代初創造教育在中國再度興起。如1982年中華創造力開發研究所研究人員在上海和田路小學進行實驗,運用一些專門編排和設計的教法。此後,這方面的研究在各地普遍開展。
陶行知是我國創造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開拓者,創造教育思想是他生活教育理論體系的精髓,其創造教育實踐更是貫穿於他整個教育活動之中。創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針對中國傳統教育的種種弊端,結合中國教育實際,在美國教育思想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教育思想的基礎上而提出的一種既符合中國國情、又體現現代教育思想的新的教育理論。
陶行知實施創造教育的目的,可以從學生和教師兩方面來看。就學生而言,創造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手腦雙揮」「手腦聯盟」「手腦雙全」——這就是創造教育要達到的目標,又是實現創造教育的手段。陶行知曾經說過,「手腦結合,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就教師而言,教師的創造,不像宗教家、戀愛至上主義者、美術家,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愛人。教師「所要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他指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說得正確些,先生創造學生,學生也創造先生,先生、學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創造教育的手段。要解放兒童的創造力。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並認為「有了這六大解放,創造力才可以盡量發揮出來。」
創造教育的三個關鍵:在培養兒童創造力方面,陶行知提出了「充分的營養、良好的習慣和因材施教三個關鍵」。

❸ 如何創新教學方法

隨著現在科技發達和多媒體的進步,教學方法也在不斷的前進,如果改善並且創新教學方法,是老師們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需要研究的。教學方法是為教學目的服務的。舊的教學方法「重教太過」、「教學分離」等主觀主義痼疾。這種主觀主義的特徵是教學過程被演化成簡單的告訴與被告訴的過程。教師只知道自己做自己的教授,不管學生能否接受,只知道反復地一味灌輸和強化作業。人們也習慣於把教師所乾的事稱為「教書」,把教師教書的法子稱為「教授法」,似乎教員是專門教書本知識,此外無別的可教。教學脫離嚴重的影響了教學效果。學生在校內也似乎除受教外,無別的功課可學,於是乎出現了「先生只管教,學生只管受教,好像是學的事體,都被教的事體打消了。論起名字來,居然是學校,講起來卻又像教校」。他尖銳地指出這是教與學的分離,並呼籲「教學二者,實在是不能分離的,實在是應當合一的」,兩者分離是違背教學規律的,其弊端最終表現為「一來先生收效很少,二來學生苦惱太多」。陶行知指出教學方法必須革新,用新的教學方法取代舊的教學方法。他說「我自回國以後,看見國內學校里先生只管教,學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認定有改革之必要」。同時他指出中國應同歐美國家一樣,要廢除注入式、填鴨式的教授法,取而代之的應是「教學做合一」法。陶行知明確闡明「教學做合一」法的含義,在撰寫《教學做合一》一文時,指出教的方法要根據學的方法來定。後來又進一步闡述「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陶行知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做」的環節,認為「做」是首位的,強調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與學之所以能統一,就是統一在「做」上,只有「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學是學生。」「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否則,「教固不成教,學也不成學」。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的自動精神,反對灌輸的教學方法。明確的尊重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把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習結合在一起。他明確指出「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教給學生」,教師要在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上更進一步,使學生「不得不憤,不得不悱」。陶先生要求,要特別注意把自動力的培養貫徹於全部的工作、學習、生活之中。傳統教育用會考來確定學生是否畢業,會考成為衡量學生學業的惟一標准,這種教育制度不僅扼殺了學生的生機,束縛了青年的思想,而且使學校成了會考籌備處,學校必須教的課都是要會考的,不會考的課則「不必教;甚而至於必不教」,學校中的音樂課、圖畫課、體操課、家事課等等課內外的活動都被取消了。陶行知尖銳地揭示出這種制度是「變相的科舉」,「大規模地消滅民族的生存力」。因為,學校「所教的只是書,只是考的書,只是會考指南,教育等於讀書,讀書等於趕考」,「一連三個考趕下來,是會把肉兒趕跑了,把血色趕跑了,甚至有些是把生命趕掉了,這真是殺人的會考,用會考在殺人」。為此,他大聲疾呼要停止這種毀滅人生活力的單純性文字之會考,對學生應採用新的評價方式。陶行知主張以有利於學生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建立和發動能培養生活力的創造的「考成」,並闡明「考成」要以生活的實質為內容,不能象會考那樣「紙上空談」,要注重學生的身體強健狀況,手腦並用的程度以及改造物質和社會環境的程度。陶行知深信這種著眼於實際生活,重視培養人的實踐力、創造力的「考成」,較之會考制度引發的「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定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創新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靈魂。在知識經濟初見端倪的背景下,總結並借鑒他成功的教育理論和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推進素質教育,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具有不可低估的理論主義和現實意義。

❹ 如何在課堂創造教學節奏

一、通過教學語言的變化創造節奏

我們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走一條長距離的直線路程感覺很枯
燥、很費勁。而走一條迂迴曲折、高低起伏的山路就不一樣了,因為沿
途的風景在不斷變化著,人們走在這樣的路上感覺很新鮮,新鮮的東西
容易被人接收。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語言亦是如此,富於變化的教學語言能讓每個學
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使課堂氣氛活躍。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
‚教學
的藝術勝於科學,教師的語言能滿足人類最偉大的要求——個性的完
美。
‛我想,這是每個教育者的終極目標。

這里,我們所說的教學語言包括教師的口語、態勢語以及為教學服
務的場景語等。一節完美的課堂,教師的口語表達應富於變化,根據教
學內容的需要,或低沉,或高亢,或激動,或悲傷,在此基礎上,並恰
當配以動作、表情,使學生的心弦隨著教師的‚彈撥‛而‚奏‛出不同
的‚旋律‛


千萬不要把學生當作完完全全的看客、聽客,要讓他們在課堂上有
更多的表現。學生如果想表現,
樂意表現,
這里所說的教學內容的變化並非
‚移情別戀‛

而是對所教內容加以
展開,做到放開去,收攏來。大致有兩種情況:一是把主要的教學內容
放在重點語句的理解上,其教學內容指向文本本身。二是旁徵博引,對
文本相關的審美理念進行詮釋,其教學內容指向文本之外,但不脫離文
本本身。

關於對文本重點詞句的理解,一般來說是學生難以把握的。既然是
重點,學生又必得要掌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開的葯方是——變通處
那麼作為教師的我們就
‚彈‛
到位了。
二、通過教學內容的變化創造節奏

❺ 實施創新教學,需要教師具有哪三種創造力

一、樹立新的創造性教學觀
創造性教學實質上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經歷創造性解決問題並求得自身發展的過程。按照當代"人本教育"的觀點,"創造性"可以分為"特殊才能的創造性"和"自我實現的創造性"兩種。前者是天才、科學家、發明家、藝術家等特殊人物所表現出來的創造性,它可以產生出新的有社會價值的事物。而後者,是指開發的可能性、自我的潛在能力這一意義上的創造性。這是誰都具有的,對於其他人也許不是新的,但能產生出他自身特有的個性活動的創造性。就學校教育來說,創造性教學正是要面向全體學生,發掘所有學生(包括差生)的一切潛能。有了創造性教學的這一目標觀念,教師就會自覺地研究學生,不斷地改進自身的教學,使教學的內容和方法適應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有了這一目標觀念,教師就不會把傳授知識作為教學的中心,把應對考試作為教學的杠桿和法寶,而會"為創造而教",創造性地教;有了這一目標觀念,教師就不會按學業成績把學生分為優等生、中等生和差等生,從而消除偏見、偏愛等阻礙創造性發展的心理因素,滿腔熱情地幫助每一個學生提高創造性素質。
創造性教學要培養創造型學生,就是要培養具有鮮明個性的人才,也就是要著眼於發現並發展學生在稟賦、氣質、興趣、情感、思維等方面的潛在資質,尊重學生的心靈自由和心靈世界的獨特性。而不象傳統的教育觀,以統一的模型化的目標要求學生,依據一個規格、一種模型把學生製造成完全符合自己意願的標准產品。

二、了解創造型學生的特徵,善於鑒別和正確引導
當然,教師還應認識到創造力人皆有之,但是每個學生創造能力的高低、顯隱、表現形式、發揮作用的效能、顯露的早晚等各不相同。並且創造型學生的學業成績不一定都是優秀,甚至有些創造型學生的行為與某些學習常規和教師的要求相悖。他們不是循規蹈矩,老實聽話,往往表現為自作主張、別出心裁,愛標新立異。很多教師認為,創造型學生既搗亂又固執,不能適應他們組織的傳統教學。這些教師往往給創造型學生戴上「不聽話、」、「驕傲」的帽子,有的教師甚至指責創造型學生有神經症特徵。因此,創造型學生的形象是被否定的,他們的好奇心反受到嘲笑,不盲從,好爭辯被斥為「不尊敬老師」,自己動手搞小實驗、小發明、小創造被認為是歪門邪道,迷戀於某一問題的探索、某一創造發明的設計、某一實驗研究而觸犯了紀律,那更是不可容忍。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他們的創造力往往被扼殺在搖藍中。其實只要教師稍下功夫,正確的加以引導一定可以大大激發這些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熱情。
筆者任教初中的物理課,以前的一個學生在初一時經常和老師做對,常常刁難老師被許多老師視為不可救葯。初二學習物理時雖也是調皮異常但覺得他上課思維非常活躍,時常會有一些奇異的念頭,會利有一些學過的物理知識製作一些小玩具,做一些小實驗。因此,經常在上課時表揚其探索的精神,並和他一起探討一些小製作的心得體會和改進辦法,使學生對物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來這個學生物理成績一直非常優異,其它的科目也有了不小的進步。並在高考中考入了一所軍校,最近給我寫來一封信,說他在軍隊的科技創新比賽中獲得一等獎。可見教師轉變傳統的觀念,正確認識創造型學生的特徵何等重要,它是正確培養創造型學生的起點。

三、 創造性教學的主要特徵———問題性、探究性
教師的一堂課是否符合創造性教學的思想,最主要的兩個特徵是:問題性和探究性
1、問題性
創造性教學主要是教師引導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過程,所以它發端於問題,行進於問題,終止於問題。學生對問題產生困惑並產生求解過程的強烈願望,是創造性教學的前提。正是由於問題激發學生去觀察、思考,他們在教學過程中才能表現出能動性、自主性、創造性,積極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案,並力圖克服一切困難,發展其創造性人格。這就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應善於從教材中發現問題,創設積極的問題情景,也就是在課堂教學中設置一種具有一定的困難,需要學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學習任務,又是教學過程發展的動力。因此,問題情景的創設成為教師進行創造性教學的關鍵環節。
在一般教學中,學生通過做作業、做習題等形式解決問題,但他們解決的並非是創造性活動意義上的問題,更多的是在重復老師所教的知識、技能和方法,並沒有真正發揮他們的創造能力。創造性教學通過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通過對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綜合、加工、組合,達到創造性解決問題的目的。
2.探究性
傳統的教學以傳授為主,以「告訴」的方式讓學生「佔有」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造成了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這種教學思想不承認學生的認識也是一種具有巨大潛在力的能動反映,從而抹殺了學生在求知過程中主動探索、積極思維的潛在能力。創造性教學是師生共同探索求知的過程,學生的探究活動需要教師進行探索性的引導。為學生提供一些有結構的材料,這些材料本身就能刺激學生的好奇心和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所以他們積極動手操作、實驗、主動探索和發現。這樣他們獲得的知識不是空洞和抽象的。而是具體的生動的和豐富的,他們的觀察力,獨立的探究能力,和發現力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探究式教學尤其在自然學科(如物理、化學、生物等)的教學中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教師引導學生對未知領域進行探究活動時,必定經歷一個由模糊到清晰的過程,其間有探究、嘗試、挫折到豁然開朗,對於學生以知、情、意為基礎的創造性人格的培養,也具有重要意義。

❻ 創造教育的來源

(1)創造教育的溯源。
據考究,創造教育的思想自古有之,但真正明確提出並具體、系統地實施,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20世紀30、40年代的一些企業。1933年,美國電氣與電子協會高級會員H·奧肯寫成了發明講義,並向麻省教育部申請在波士頓開辦發明訓練班;1937年,R·史帝文森在通用電氣公司為技術人員開設了創造工程課程。這可認為是創造教育的濫觴。
1938年,美國BBDO廣告公司副總裁奧斯本發明了發明技法「頭腦風暴法」,被稱為創造力開發上的里程碑,奧斯本也被稱為「創造學之父」。10年後在布法羅大學創辦了培訓創造性思維的學校,正式開始進行創造教育。50年代以後,以吉爾伏特為首的一批美國心理學家參與了創造力的研究,創造力與教育的關系受到重視,創造性教學受到關注。由此看來,創造教育源起於企業界、工業界而非教育界。
(2)創造教育的概念及其特點。
創造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我們中小學實施的應是廣義的創造教育,是指根據創造學的基本原理,以培養人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造個性、創新能力為目標,有機結合哲學、教育學、心理學、人才學、生理學、未來學、行為科學等有關學科,全面深入地開發學生潛在創造力,培養創造型人才的一種新型教育。
其主要特點有:突出創造性思維,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為重點;注重個性發展,讓學生的稟賦、優勢和特長得到充分發展,以激發其創造潛能;注意啟發誘導,激勵學生主動思考和分析問題;重視非智力因素。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新心理素質;強調實踐訓練,全面鍛煉創新能力。

❼ 創造性教學的內容簡介

本課題研究成果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新基礎教育高中生物教材創造版性使用的研究」總課權題工作報告,第二部分為「新基礎教育高中生物教材創造性使用的研究」總課題研究報告,第三部分為「新基礎教育高中生物教材創造性使用的研究」部分子課題研究報告。

❽ 談談為什麼要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創造教學的體會和認識

通過學習《教師課堂教學技能指導》一書後,使我深刻認識到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十分重要,它是師生互動、交流、探究的切入點,如何把握實施好提問的技巧,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之一,下面就提問談一點自己的感受。
課堂教學提問要結合教材內容的難易程度,根據提問對象的認知水平和差異來設計問題,而有效的提問是能夠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習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提問時一定要把握好提問的對象,雖然問題是指向全班學生,但要獲得學生學習情況的准確信息,還是要讓學生個體來回答,叫誰來回答?教師的反應不一,效果也不同,問題是成為課堂教學的紐帶,不同水平的教師有不同的表現。 一、 來時沒問題,走時也沒問題
這是我們課堂上最常見的現象,面無表情的學習,在教師的指揮下,打開課本,翻到指定的頁碼,在書上勾劃重點,寫上註解,朗讀、背誦、練習、回答提問,操作實驗,教學內容順利完成,看似有條不紊,順風順水,然而對於學生來說,這樣的學習一切都是被動的,沒有激情,要學什麼,怎麼學,學到何種程度,一概不知,學生成了容器,等待教師用知識去充填。這樣的教學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的本質嗎?是否還有其他更好的教法? 二、 帶著問題來,解決問題走 在一些教師的課堂上,已能看到這樣的現象,教學不在是以學生對教學內容一無所知為起點,按照老師的預先設計按部就班地展開,而是針對學生想要解決的問題來進行,經過一番講解或探討後,老師課前問學生:「問題都弄明白了嗎?還有問題嗎?」在得到學生「弄明白了,沒問題了」的回答後,教師才會放心地讓學生下課。
顯然,比起「來時沒問題,走時也沒問題」的教學,這已經是一大進步,表明教師的關注點不再只是要講的內容,眼裡開始有了學生,能夠把教學任務的完成與解決學生的問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總之,課堂提問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在設計問題時要注意經常變換方法,讓學生有一種新鮮感,時刻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了學、願學、會學,從而提高課堂的學習有效性。 教師技能培訓心得體會
在這短暫的學習中,我獲得了一筆精神財富!我認識到了本次教學技能培訓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特別是關於「有效教學的思考」專題講座和各位優秀教師對於新課程及新的教學理念的品評,使我的教育教學觀念和業務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可謂收益頗豐。下面我就來談談幾點體會。
一、 善於學習,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技能。
在知識更新日益加快的今天,如果不及時補充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拓展新視野,勢必喪失競爭優勢。形勢迫切需要我們教師更新專業知識,更新知識結構,拓寬知識視野,提高專業素養和技能。有句話說得好,要想給人一杯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而且這一桶水還要在不斷地增加。因此我們要不斷地充電,學習和研究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並自覺地運用理論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指導自己的教學活動,在學習中深刻反思、認真消化、並付諸於實踐。我們要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不要放過任何一個學習的機會。還要敞開心胸,虛心向他人學習、借鑒教學經驗,取長補短,為我所用。要以這次學習為新的起點,不斷探索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技能,把教育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二、 進一步錘煉師德師風,加強自身道德修養。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擔負著教書育人,傳播人類文明,培養合格人才,提高民族素質的重任。教師的知識水平、業務能力、思想道德、心理素質如何,將直接影響到人才的質
量與教育的效果。教師只有具備了良好的道德品質,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影響學生。一位好的教師對孩子的影響將是一生的,我們要以身邊的優秀教師為榜樣加強自身修養,不斷學習提高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平時嚴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師德形象為學生樹立一個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影響學生,達到教書育人的最高境界。因此,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除了必須以滿腔的熱情對待事業,對待學生以外,還必須自覺地,高標准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才能培養出學生健康的人格。 三、 合作學習,共同成長。
通過這次學習培訓,我從各位優秀教師的身上學到了不少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藝術。參加教師培訓的機會是難得的,我覺得自己身上的壓力更大了,但我一定要把壓力變成動力,今後在學校的教育教學中,我要更加努力學習各種教育教學理論和業務知識,與全體教師共同致力於新課改的研究和探索中,切實以新觀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學,為新時代培養更多富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合格人才做出貢獻! 教師培訓心得體會
這次培訓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這里,我更進一步掌握了新課改的發展方向和目標,提高了教育教學的理論水平。通過培訓使我對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充滿信心,在彼此的研究中、討論中,提高了教學的方法的掌握,使我的業務能力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下面就本次培訓談一些自己的體會與心得。

❾ 淺談如何進行創新教學

現代教育觀念強調以學生為主,要求受教育者不僅是學到什麼,更重要的是學會怎樣學習。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習成績優秀學生之所以成績優秀,重要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學習方法比較科學;學習困難學生之所以學習困難,也往往是由於學習方法不當。要使全體學生都得到快速發展,教師必須加強學法指導。 一、指導學生會閱讀教材,培養自學能力 數學教材是學生學習的根本。學生要理解運用教材,首先要學會閱讀教材。我們指導學生閱讀數學教材,要逐步讓學生掌握預習質疑和讀(教材)劃(重難點)圈(關鍵詞語)想(含義、解法、規律)做(習題)檢(檢查、驗算)六字自學法。如教學分數的意義時,讓學生通過實踐歸納出分數的意義以後,讓學生讀書,在初讀的基礎上,對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這句定義研讀分析、劃出重點詞,讓學生這句話中,哪些詞語是關鍵詞語?是什麼意思?去掉它或換一個詞行嗎?為什麼?通過這樣設疑、討論、思考、答問,引導學生,逐步推敲,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理解教材,從而提高自學能力。 二、指導學生學會操作、培養創新能力 動手操作、善於創新的能力是未來人才的重要素質之一。是從小學會學習、學會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傳統教學中一個十分薄弱的方面,所以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設法創造條件,多讓學生進行試一試畫一畫換一換擺一擺變一變等創造技法的嘗試;引導學生在學習數學中不斷探求知識,尋找規律,不斷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發現創新,提高動手能力。 如教學平行四邊行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時,先讓學生在方格紙上數一數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再引導學生用自製的平行四邊形紙片剪一剪拼一拼的動手活動,把平行四邊形拼成一個長與底、寬與高相等的長方形。再讓學生在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中找出平行四邊形與相應的長方形的內在聯系,最後引導學生總結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並讓學生在以後學習三角形、梯形、圓的面積公式中都如此動手剪拼、測量,舉一反三。 教學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體積時都是這樣,讓學生自製模型,並找出火柴盒內匣,牙膏盒,魔方等實物讓學生用手摸它的面,切開看它的體,看增加的面,用正方體泥塊擺出體積等。來研究各種各樣的長方體的表面積不同計算方法和體積概念及計算方法。這樣的操作把學生所學的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提高了學習興趣,培養了動手創新的能力。 三、指導學生學會思考,發展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要教給學生的思維方法,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訓練並加速學生的思維流程,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要著重指導學生掌握思考方法。如結合觀察圖形指導學生按順序思考,引導學生綜合思考、分析思考、多角度思考。注意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如通過說應用題的題意和解題思路,引導學生分析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比較、訓練求同、求異思維能力;通過一題多解一題多問一題多編,指導學生理解應用題的不同結構和解法,訓練學生集中或發散思維。要啟發學生從不同角度發掘新奇思路,提出各自言之有理的新見解。即使離奇荒誕,也要先歸納,然後及時組織討論驗證,讓學生自己走出誤區,同時可培養學生思維辨析能力。對於發散思維獲得的多種解法,要再運用聚合思維,通過比較,選取最優解法,以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提高。 四、指導學生討論,進行合作學習,提高語言交際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語言表達是鍛煉思維的重要措施之一。數學課堂上要展現學生的思維能力主要還在於用語言敘述自己的思考過程。但是人人都發言,時間不夠用。若把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的學生有優中差多類程度的學生結合。在小組里進行討論,每位學生都有發言表現的機會,他們可以無拘無束地向同學說出自己的想法,有時還可以爭論,最後大家統一意見,由他們認為講得好的同學向全班同學匯報。討論時,教師首先要當好組織者和參與者,要為學生設計好討論題目。引導學生有順序地完整地有條理地表達一個道理或者一個思路。例如教學了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後,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數與除法有什麼樣的關系?有什麼樣的區別?能用除法就是分數來說明嗎?你知道了分數有幾種意義?舉例說明。在討論中同學們人人發言,以好帶差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既深化理解了知識,密切了同學之間的關系,更培養了語言交際能力。

❿ 陶行知創造教育的方法有哪些

他的教育方法和思想可以概括為:一個理論,三大原理,四種精神,五大主張。

1、一個理論即生活教育理論,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稱。

2、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本體論,也叫起源論,陶行知認定教育來源於生活,主張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

社會即學校,是生活教育理論的場所論。認定社會本身就是一所大學校,主張教育要依靠社會的力量,應濟社會的需要。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認定在生活中教法、學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

主張事情是怎樣做的,學生就應該怎樣學;學生是怎樣學的,教師就應該怎樣教。教法和學法都來源於做法,統一於做法。

3、四種精神是:

「愛滿天下」的大愛精神;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奉獻精神;

「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的創造精神;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4、五大主張是:行是知之始、在勞力上勞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傳、六大解放。

行是知之始,是陶行知的哲學思想,認為認識來源於實踐,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在勞力上勞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傳都是具體的教學方法。

在勞力上勞心,即主張手腦並用;以教人者教己,即主張教學相長;即知即傳,則是主張隨學隨教。

六大解放,是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和民主教育思想的反映,可以理解為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原則。

六大解放是指解放兒童的頭腦、雙手、嘴、眼睛、時間和空間,還兒童以自由,從而解放兒童的創造力。

(10)創造教學擴展閱讀: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縣人,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1908年十七歲時他考入了杭州廣濟醫學堂。1917年秋回國,先後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東南大學教授、教務主任等職。

1926年起發表了《中華教育改進社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1929年聖約翰大學授予他榮譽科學博士學位,表彰他為中國教育改造事業作出的貢獻。[2]1931年主編《兒童科學叢書》。

1935年,在中國共產黨「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45年當選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長期勞累過度,不幸逝世於上海,享年55歲。

參考資料:網路-《陶行知教育名篇》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