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創造社劇作家

創造社劇作家

發布時間: 2021-03-14 08:33:18

A. 創造社是由郭沫若和誰創作的

1921年6月,郁達夫與郭沫若、成仿吾、張資平等人醞釀成立了新文學團體創造社。

B. 創造社的歷史及其成員

又稱「五四」新文學運動中的新文學團體

1921年1月4日,周作人、鄭振鐸、郭紹虞、朱希祖、瞿世瑛、蔣百里、孫伏園、耿濟之、王統照、葉紹鈞、許地山等十二人在北京成立以「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為宗旨的文學研究會。

作為響應,1921年6月上旬,留學日本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於日本東京成立創造社。

撰文

成仿吾痛斥「整理國故」

1923年11月18日,成仿吾在創造月刊第28期發表國學運動之我見,斥責整理國故是倒行逆施的狂妄。

早在論國故學一文中提出「整理國故」的主張,提倡從訓詁、校勘、引導人們理頭於故紙堆中,說「被馬克思、列寧、斯大林牽著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漢」,「我只希望盡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們學一點防身的本領,努力做一個不受人惑的人」。

對此,成仿吾指出:國學運動的實質「只不過是要在死灰中尋出火燼來滿足他們那『美好的昔日』的情諸,他們是想利用盲目的愛國的心理實行他們倒行逆施的狂妄」。

成仿吾詩作

1927年9月,成仿吾於創造社該月版《流浪》發表詩作《靜夜》,表達了詩人心中的苦悶,彷徨以及對理想的憧憬和嚮往。

一、死一般的靜夜!我好像在空中浮起,渺渺茫茫的。

我全身的熱血,不住地低聲潛躍,我的四肢微微地戰著。

二、我漂著,我聽見大自然的音樂。

徐徐的,清清的,我跟著他的音波,我把他輕輕吻著,我也飛起輕輕的。

麥克昂作品

1928年5月1日,創造月刊第1卷第11期發表麥克昂的文章桌子的跳舞。文章指出:「沒有時代精神的作品是沒有偉大性的」。

作者認為:「我們的文學家假如有無產階級的精神,那我們的文壇一定會有進步」。「我們的目的是要消滅布爾喬亞階級,乃至消滅階級的,這點便是普羅列塔利亞文藝的精神」。

彭康談「健康」和「尊嚴」

1928年7月10日,在《創造月刊》第1卷第12期發表了創造社成員彭康的文章《什麼是「健康」和「尊嚴」 ——〈新月的態度〉底批評》。

彭康在文章中針對《新月》雜志的發發刊詞,回擊了新月派的挑戰,他指出:「折辱了他們的『尊嚴』,即是新興階級獲得了尊嚴。『妨礙』了他們的『健康』,即是新興階級增進了健康」。

創造社要求戰士社道歉

6月12日,就《青年戰士》第4期復活號上,造謠說「創造社為共產黨之爪牙,曾領受第三國際之宣傳費」一事,創造社委託劉世芳律師致函青年戰士社,要求該社登報更正道歉。

8月14日,青年戰士社函復劉世芳律師,認為此事與法律問題無涉,系國民黨與共產黨言論政治之爭,並繼續造謠誣蔑,大肆攻擊共產黨。

1928年以後,郭沫若避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社會的研究和對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學的研究;成仿吾赴法留學,回國後到革命根據地從事教育工作;後期創造社的一部分成員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先後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其中專門從事理論活動的彭康、朱鏡我等,以後都轉入「中國社會科學聯盟」工作。而曾作為創造社當年發起人之一的田漢,早已另組南國社從事戲劇活動,張資平則另開書店,無形中脫離了創造社,以詩人出名的王獨清則被清除出社。

1929年2月創造社終於為國民黨當局封閉。隨後創造社、太陽社的成員與包括魯迅在內的進步作家合作,於1930年初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從而在中國整個30年代興起了影響深遠的左翼文藝運動。

(2)創造社劇作家擴展閱讀:

創造社的成果

創造社前期主辦的刊物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中華新報》副刊)、《洪水》半月刊;後期的刊物主要有《創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

除文學外,後期創造社刊物更注意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科學問題的研究和宣傳。創造社成立後即編輯和出版創造社叢書,出版的主要是該社成員的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理論及譯作,在近十年的時間里,共出版60餘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創造社

C. 中國現代文學中"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的文學主張有什麼不同

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的文學主張不同點如下:

1、為人生與為自我

文學研究會注重與通過文學的表現形式來反映社會,關注人生。他們把「為人生」作為文學主張,在《文學研究會宣言》中這樣陳述:「將文藝當做高興時的游戲或失意時的消遣的時候,現在已經過去了。我們相信文學是一種工作,而且又是於人生很切要的一種工作。」

創造社則是直接而猛烈地抨擊社會現實中的弊端,企圖改造社會。他們側重自我表現,較少客觀描繪。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戲劇,都帶有濃重的主觀抒情的色彩。

2、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

文學研究會鮮明地打出現實主義的文學旗幟,提倡文學要反映社會現實,反對純文學觀點,並十分注意研究和介紹俄國、東歐、北歐等被壓迫民族的進步文學。

在創造社他們的作品裡,對於當時黑暗污濁社會所懷的不滿,直接發為大膽的詛咒和強烈的抗議。因此,熱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態的心理描寫,往往成為創造社作家表示內心激憤和反抗的必要方式。作為藝術上的特點,這些又是形成他們創作的浪漫主義傾向的因素。

(3)創造社劇作家擴展閱讀

文學研究會是新文學運動中成立最早、影響和貢獻最大的文學社團之一,1920年底開始籌備,1921年1月在北京正式成立。發起者有鄭振鐸、沈雁冰、葉紹鈞、孫伏園、耿濟之、朱希祖、瞿世英、王統照、蔣百里、郭紹虞、許地山、周作人共12人。後來該會的活動中心轉到上海。

創造社是五四時期與文學研究會齊名的文學社團。1921年7月在日本東京成立。郭沫若、張資平、郁達夫、成仿吾、鄭伯奇、田漢、何畏等,是該社最早的成員。他們以多種刊物向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發動猛烈攻擊,為推動新文化運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創造社對五四以後的文學和魯迅等作家,卻作為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意識代表進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起關於「革命文學」的論爭。1929年2月,創造社為國民黨政府封閉。

D. 創造社是由郭沫若和誰組織的

中國現代文學團體。1921年6月由留學日本歸來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在上海發起成立。前期的創造社反對封建文化、復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張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強調文學應該忠實於自己「內心的要求」,是其文藝思想的核心命題,表現出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傾向。郭沫若的詩集《女神》,郁達夫的小說《沉淪》及郭沫若的譯作《少年維特之煩惱》(歌德),是該社最有影響的作品。以其獨特的文學主張和鋒芒畢露的文學活動,成為五四以後新文學一支生力軍,特別在文學青年中激起強烈共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創造社主要成員大部分傾向革命或從事革命實際工作。隨後,表現出「轉換方向」的態勢,並有新從日本回國的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思想激進的年輕一代參加,遂發展而為後期創造社。後期創造社與太陽社一起大力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樹》、成仿吾的《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馮乃超的《藝術與社會生活》、李初梨的《怎樣地建設革命文學》等文章,要求文學適應革命形勢的需要,面向工農大眾,作家要獲得無產階級意識;對五四以後的文學和魯迅等作家,卻作為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意識代表進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起關於「革命文學」的論爭。1929年2月,創造社為國民黨政府封閉。
創造社前期主辦的刊物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中華新報》副刊)、《洪水》半月刊;後期的刊物主要有《創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除文學外,後期創造社刊物更注意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科學問題的研究和宣傳。創造社成立後即編輯和出版創造社叢書,出版的主要是該社成員的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理論及譯作,在近十年的時間里,共出版60餘種。

E. 從郭沫若的詩歌,郁達夫的小說,田漢的話劇分析,概括創造社作家們的寫作特點

郭沫若的詩歌:熱情奔放,感情強烈,氣勢磅礴,有一種人性的張揚力感。參見:《女神》、《星空》。
郁達夫的小說:愁苦,郁悶,失意,潦倒,頹廢而無能的文人。參見:《沉淪》。
田漢的話劇:沒讀過,不知道。

F. "創造社"成員

創造社

中國現代文學團 體。1921年6月由留 學日本歸來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在上海發起成立。前期的創造社反對封建文化、復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張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強調文學應該忠實於自己「內心的要求」,是其文藝思想的核心命題,表現出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傾向。郭沫若的詩集《女神》,郁達夫的小說《沉淪》及郭沫若的譯作《少年維特之煩惱》(歌德),是該社最有影響的作品。以其獨特的文學主張和鋒芒畢露的文學活動,成為五四以後新文學一支生力軍,特別在文學青年中激起強烈共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創造社主要成員大部分傾向革命或從事革命實際工作。隨後,表現出「轉換方向」的態勢,並有新從日本回國的李初梨、馮乃超、彭康 、朱鏡我等思想激進的年輕一代參加,遂發展而為後期創造社。後期創造社與太陽社一起大力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樹》、成仿吾的《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馮乃超的《藝術與社會生活》、李初梨的《怎樣地建設革命文學》等文章,要求文學適應革命形勢的需要,面向工農大眾,作家要獲得無產階級意識;對五四以後的文學和魯迅等作家,卻作為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意識代表進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 起關於「革命文學」的 論爭。1929年2月,創造社為國民黨政府封閉。

1926年創造社同人攝於廣州 左起:王獨清、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

創造社前期主辦的刊物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中華新報》副刊)、《洪水》半月刊;後期的刊物主要有《創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除文學外,後期創造社刊物更注意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科學問題的研究和宣傳。創造社成立後即編輯和出版創造社叢書,出版的主要是該社成員的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理論及譯作,在近十年的時間里,共出版60餘種。

G. 創造社的代表作家,有哪些

中國現代文學團體。1921年6月由留學日本歸來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在上海發起成立。前期的創造社反對封建文化、復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張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強調文學應該忠實於自己「內心的要求」,是其文藝思想的核心命題,表現出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傾向。

H. 文學研究會與創造社有什麼異同點嗎

文學研究會是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初期著名的文學團體,由沈雁冰、葉聖陶、鄭振鐸、王統照、周作人等人發起。他們把「為人生」作為文學主張,在《文學研究會宣言》中這樣陳述:「將文藝當做高興時的游戲或失意時的消遣的時候,現在已經過去了。我們相信文學是一種工作,而且又是於人生很切要的一種工作。」因此可以看出他們創作的基本態度和主旨。

在創作上同文學研究會成員顯示了迥然不同的特色的,是創造社諸作家。他們側重自我表現,較少客觀描繪。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戲劇,都帶有濃重的主觀抒情的色彩。在他們的作品裡,對於當時黑暗污濁社會所懷的不滿,主要不是滲透於現實本身的細密描繪和深入剖析之中,而是直接發為大膽的詛咒和強烈的抗議。因此,熱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態的心理描寫,往往成為創造社作家表示內心激憤和反抗的必要方式。作為藝術上的特點,這些又是形成他們創作的浪漫主義傾向的因素。

1923年成立於北京。主要成員有胡適、陳源、徐志摩、梁實秋、羅隆基等。其中多數成員創辦過《現代評論雜志》,故又稱為「現代評論派」。該社取名於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詩集《新月集》,曾於1926年借北京《晨報副刊》出過《詩刊》和《劇刊》,對新詩和戲劇發展有過一定貢獻。1926年多數成員南下上海,創辦新月書店,又於1928年創辦以文藝為主的綜合性雜志《新月》。該社政治上宣揚英美式的「自由」與民主,強調「人性論」,在文藝上主張「藝術至上」和「天才論」。

這些差不多就可以,其實文學特點就是文學傾向,你回答的時候把語言組織一下就行了,我們上學期考現代文學差不多也就這些內容
祝考試順利

I. 「創造社」是郭沫若和誰一起發起組織的

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

1921年6月8日,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赴日留學的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健將,多次在上海和日本協商,並在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第二改盛館的郁達夫寓所中,利用上海泰東圖書局的一些條件,成立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早期的文學團體——創造社。

(9)創造社劇作家擴展閱讀

成員介紹

1、郁達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達夫,幼名阿鳳,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學日本,畢業於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現名古屋大學)和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

2、張資平(1893—1959),廣東梅縣人,出身破落世家。1922年4月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理學院地質系。

3、田漢(1898年3月12日—1968年12月10日),本名田壽昌,乳名和兒,筆名有田漢、陳瑜、伯鴻、漢兒倚聲、首甲、紹伯、漱人、陳哲生、明高、嘉陵、張坤等。男,漢族,湖南省長沙縣人。劇作家、戲曲作家、電影編劇、小說家、詞作家、詩人、文藝批評家、文藝活動家,中國現代戲劇三大奠基人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創造社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