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創造的方法

創造的方法

發布時間: 2020-11-22 19:36:16

Ⅰ 漢字創造的三種方法

抄的人家的 慢慢看

"秀才讀字讀半邊"指的是形聲字,漢字造字法除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法。郝字為「會意」

文字知識,在文言文中首先應掌握的是六書知識。這和現代漢語基礎知識中的文字內容基本相同。掌握六書知識,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認准字形,防止發現錯別字,同時,還有助於我們根據字形,推知字的本義,了解該字字義的引申規律,從而掌握這個字的多種義項。從這個角度說,在文言文中,掌握六書知識的意義更大,用途更廣,更應該引起重視。
下面談談「六書」的來源、名目和次第。我國古代把六種造字方法稱作「六書」,這是古人對漢字的形體結構加以分析歸類後,定下的六個名稱,並非古人事先製造出六種造字法,然後再按這些方法造字。由於各研究者的觀點並不完全一致,加之流傳日久,所以「六書」的名稱和次第也各不相同。
「六書」的名稱究竟起源於何時,一時很難確定,就目前現有的文獻來年,至少在漢代就已經有了。其名稱和次第如下:
一、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班因《漢書.藝文志》)
二、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潛聲(鄭以注《周禮.地官》)
三、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許慎《說文解字.敘》)
雖然名稱和次序略有參差,但基本還是一致的,因為這三個人實際是出自一個學派,即漢朝著名學者劉歆,其淵源關系如下圖所示:
┌——> 傳弟子鄭興——> 傳兒子鄭以
劉歆├——> 傳弟子賈徽——> 傳兒子賈逵——> 傳弟子許慎
└——> 班固於劉歆《七略》中直接采錄。
現在我們通常彩採用許慎的名稱和班固的次序,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這基本上符合漢字發展的規律。最早對「六書」加以說明的是許慎,只是過於簡單,每一書只用八個字來解釋,只舉兩個字來證明,以至後來的學者們對此有許多種不同的認識。下面就是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對「六書」的解釋:
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屈,日月是也;
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風,上下是也;
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 ,武倍是也;
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轉注者,建類一首,同義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大多數學者對「六書」持有不同的意見,認為應當是四體二用,即前四書屬造字法,而後二書只能算用字法,尤其是假借,並不產生新字,只是借用現存字,對於轉注則更是從說紛紜,莫衷一是了。
最初的造字法應該是象形和指事,這種方法產生的字大多是獨體字,當然比合體字要早。古人要用文字元號來記事、來表意、來交流,最簡便的就是把所要說的話中涉及的具體事物的形象畫下來,或用一個記號來表示。象形字大多用來表示具體的有形可象的事物,如:日、月、山、川、牛、羊、魚、鳥、人、手、木、石等等;有些較抽象的概念就只好藉助抽象符號來表示,即指事字,如:上、下,各畫一橫成作標准,在上面點一點表示「上」,在下面點一點表示「下」,再如:本、末,在木字下部點一下表示樹根,在木字上部點一下表示樹梢,但這兩種造字法畢竟手段有限,許多事物沒有具體形象,或無法描繪,而抽象符號用得太多也會產生混亂,於是人們又想出用會意和形聲來造字。會意和形聲都是合體字,這種將獨體字組合成新字的方法具有很強的生產力,尤其是形聲字,佔了全部漢字的80%以上。會意字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會合在一起,再組成一個新字,表示一個新的意義。如:「武」字由「止」「戈」二字組成,「信」由「人」「言」二字組成,等等。會意字不像象形字那樣一眼就可看出是指什麼,往往要仔細揣摩才能推想出其意義。形聲字也是將兩個或更多的字組合成新字,只是其中總有一部分是用來表聲的其餘則是用來表意的。如:江是小形工聲,河是小形可聲,這些都是左形右聲,即左半邊表示這個字的意義,右半邊表示這個字的聲音,這種結構在形聲字中占的比例最大,其他還有右形左聲如鴿視,上形下聲如:草簡,下形上聲如:婆娑,外形內聲如:圃圓,內形外聲如:問聞等等。但形聲字的聲旁表音並不一定十分准確,有時只是聲母相同,如:江、工,古代聲母都是[k],有的只是韻母相同,如:河、可。同時,形聲字的形旁表意也不那麼精確,一般只表示一個大概的意義范圍,如:推、拉、招、扔,都是用手作形旁,表示這些字的意義都與手的動作有關,但不能指出具體是什麼動作。盡管如此,形聲,不僅是古代,而且在現代也是最重要的造字法,如氫、氧、氨、鎄、鐨、鍆、鑥、砷、砹、硅、硒等,都是近現代新造的形聲字。象形、指事、會意三種造字法的區別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意思是象形字依照事物本身的屈曲描摹而成。日就是畫成一個太陽,是圓的;月即畫成一個月亮,是半圓的,因月亮常是半闕的圓形。象聲字有它自己的特點,唐蘭先生說得很正確,它「一定是獨體字」,獨體字指的是它不能再行分析,是相對合體字而言的。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析言之,獨體為文,合體為字,統言之,則文字可互稱。」俗稱「獨體為文,合體為字」是指文和字是有區別的。唐蘭先生說,象形字「一定是名字,一定在本名之外不含別的意義。」因為造字之始,一般都有所指,而對事物的命名則是陽基本的,這基本詞又多是名詞,絕大部分都是象形字,如:山水去雨,人鳥蟲魚之類,都與唐先生所說相合。「指事」又叫「象事」,「處事」。《說文解字.敘》:「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意思是憑直覺,就可辨其字,知其意了。它和象形字相近,只是在獨體字上增加了表意的符號,如:上、下,又如:「刀」字,在刀口上加一點表示刀口,即是「刃」字。又如:「木」字,一短劃加在木上,為「末」字;在木下為「本」字,在木中為「朱」字。這點和短劃只是表意的「指事」符號,並不象任何具體的事物,因此它不是文字。而會意字,則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獨體字組成的。會意也叫「象意」。《說文解字.敘》:「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武信是也。」「比類」是將兩個字拼合在一起,「合誼」即會意。利用已有的象形字,依據事理加以組合,表示一個新的意義,這就成了會意字,如止戈為武,人言為信以及日月為明,山高為嵩等等。會意字在甲骨文中占很大比例,可見它也是漢字造字的最基本方法之一。簡言之,象形指獨體象形造字法,指事指在獨體象形字上加一不成文字的表意符號或全用抽象符號組成的造字法,而會意一定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獨體象形字組成的造字法。文字知識的一項重要內容是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一種語文現象。所謂通假,就是指音同或音近字的通用和假借。中學語文教材中,把一部分古今字也作為通假字來看待。
通假字的產生,主要是由於書寫或傳抄是筆誤,或為圖省事有意寫了筆畫較少的音同、音近或形似的別字,後人沿用下來,約定俗成,也就成了通假字。在閱讀文言文時,如果遇到某個字在句中用它的本義、引申義都解釋不通時,就可以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解。如:「且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史記.鴻門宴》)一句中,如果把「蚤」解釋為「跳蚤」,這句話的意思就不可理解了。這時,如果從同音字角度找答案,把「蚤」看成「早」,全句的意思也就明白了,因此,我們就可以說,在這一句中,「蚤」通「早」。如上所說,古書中的通假字是同音(或近音)代替的產物,但這並不是說所有同音字都可以互相借用。這里的借用是有條件的。一般地說,以下三種情形可以通假:
(1)、聲旁字和形聲字可以通假。如:「將軍禽操,宜在今日。 」(《赤壁之戰》)句中「禽」通「擒」,「禽」是「擒」的聲旁字。
(2)、聲旁相同的形聲字可以通假。如:「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墨子.公輸》)句中「距」通「拒」,都是以「巨」為聲旁的形聲字。
(3)、有時候,形聲字還可以和它的聲旁字通假,如:「先生如其指,內狼於囊。」句中「指」通「旨」,「旨」是「指」的聲旁字。
另外,音同或音近的字,也可以通假。如前面所列舉的「蚤」通「早」就是一例。了解和掌握相當數量的通假字,學會通假字的辨認方法,對於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Ⅱ 創造發明的常用方法是怎麼樣的

大家知道,干好什麼事,都要了解這件事發生、發展的過程和規律,都要掌握干好這件事的方法。對於創造發明來說,這種方法和規律,就稱為技法。有了巧妙的發明方法和技能,還怕創造發明不成功嗎?這里把人們實現發明創造常用的方法列舉如下。

Ⅲ 要小發明N個創造方法!

進行發明創造,同寫作文、畫圖畫、解算術題一樣,有一定的步驟。按照步驟進行發明,才能一步接一步地完成創造,取得預期成果。發明創造要邁好「三步」,第一步是發明什麼,第二步是怎樣發明,第三步是完善發明。下面向小朋友們介紹「乒乓球撿拾工具」的發明。

一、發明什麼

布穀是個美麗聰慧的小姑娘。一天,她看幾位大朋友打乒乓球,見他們不時地去撿掉在地上的乒乓球,有時球滾到桌子下面,還得爬進去撿。能不能發明一種工具,人不用彎腰,更不必鑽到桌子下就可以把乒乓球撿起來?就這樣,布穀跨出了發明的第一步,也就是發現了或想到了一個發明的題目——乒乓球撿拾工具。

二、怎樣發明

那麼,該如何撿拾地上的乒乓球呢?於是,布穀開始了發明的第二步。她想到了用夾子夾,但這樣撿拾並不省事。當她看到媽媽用吸塵器吸除地毯上的灰塵時,聯想到了乒乓球。能不能像吸塵器那樣吸乒乓球呢?她找到在電器廠工作的布山哥,布山哥告訴她:「乒乓球能被吸起來,但是,這樣的撿拾工具太復雜,撿拾工具要求越簡單越好!」布穀又開始了新的思索。

一天晚上,她同哥哥參加音樂會,隨著美妙動聽的音樂,布穀又琢磨起她的發明,琴弦撥動了她的心弦。假如在一節長筒的一端像琴弦那樣綳幾條有彈性的細線,線之間的距離小於乒乓球,手拿長筒朝地上的乒乓球一壓,球就會從兩條線之間擠進空筒中,兩條線依靠彈性恢復原狀。布穀高興極了,第二天,找了半米長的一節紙筒,在紙筒的一端綳了3條橡皮筋,一試,真行!把乒乓球撿起來了。布穀依靠自己的智慧實現了發明的第二步。

三、完善發明

布穀拿著她的乒乓球撿拾工具讓大家試用。在試用中,有人說:「這紙筒太粗,能不能再細些。」還有人說:「橡皮筋容易磨斷,斷了以後換橡皮筋不方便。」聽了大家的意見,布穀決定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發明創造。她進入了發明創造的第三步。

怎樣完善這件發明呢?她先把粗紙筒改細,只比乒乓球的直徑大一點兒。橡皮筋怎麼辦?嗨!有了,用一圈海綿代替橡皮筋。她拿著改進後的乒乓球撿拾筒對准乒乓球輕輕一壓,球就擠進筒里。由於海綿自身的彈性,球只進不出。用這種工具能連續撿拾幾十個乒乓球,只要把筒倒過來,乒乓球就從筒的另一端滾了出來。

小朋友,你只要像布穀姑娘那樣熱愛生活、熱心發明,一步一步地去創造,總有一天會擁有你自己的發明創造。

Ⅳ 什麼是創作方法

創作方法是指作家、藝術家進行文學藝術創作時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專。
作家、藝術家採取什麼屬創作方法,是受他的世界觀、生活經驗、藝術修養和心理特徵等因素制約的、創作方法往往是文藝思潮或流派的重要標志。
即作家自覺或不自覺地所遵循的美學原則。它反映著作家對現實的態度,規定著藝術形象的構造方法和對現實的藝術概括的方法。一定的創作方法通常被運用在作家的整個創作過程中,包括對生活的體驗和感受、通篇的藝術構思、人物形象的孕育以及對藝術表現的追求等等方面。一種創作方法的形成和發展,往往要經歷漫長的歲月,經過許多作家的藝術實踐積累和不斷的總結,逐漸成熟,從而為大家所遵循。即使已經為大家所廣泛承認和遵循的創作方法,也還會繼續豐富、變化和發展。創作方法一方面是歷史的產物,它的出現和被廣泛運用,帶有時代和社會的深刻烙印;另一方面,如果它包含了藝術創作中某些共同的普遍的規律,就有可能為不同時代、不同社會、不同民族的作家所採用。對於每一個作家來說,他所以採用或遵循某一種創作方法,又總是和他的世界觀以及生活經歷、藝術修養、美學觀點、創作個性等因素緊密相聯系的。

Ⅳ 創新方法有哪些

戰略創新思路

所有企業都必須思考以下三個基本戰略問題:(1)誰是我們的顧客?(2)我們應為這些顧客提供什麼產品或服務?(3)我們應如何有效地提供這些產品和服務?要確定企業戰略,管理人員必須對這三個問題作出正確回答。

隨著時間的推移,某個行業的戰略定位空間會逐漸被不同的企業填滿,即這些企業利用大部分可能採用的技術與分銷方法,為大多數細分市場提供各種形式的產品或服務。戰略創新指企業發現行業戰略定位空間中的空缺,填補這一空缺,並使之發展成為一個大眾市場。戰略定位空間中的空缺可以是:(1)新出現的顧客細分市場或競爭對手忽視的現有顧客細分市場;(2)顧客的新需要或競爭對手未能充分滿足的顧客目前的需要;(3)為目前或新出現的顧客細分市場生產、傳遞或分銷現有的或創新的產品或服務的新方法。顧客愛好、技術、政府政策等外部環境變化都會引起這些空缺,企業也可主動創造空缺。

戰略創新方法

1.重新確定企業的商業定義

企業很久以前確定的商業定義會影響企業對其所從事的業務活動的看法,進而影響企業的戰略決策。因此,企業重新思考目前的商業定義,可能是最有效的戰略創新方法。

企業確定的商業定義會決定企業如何確定自己的顧客、競爭對手、競爭實力,也會決定企業對關鍵性成功因素的看法,並最終決定企業的競爭策略。成功的戰略創新者會採用與所有競爭對手完全不同的競爭策略,而戰略創新思路的來源是管理人員對企業以前確定的商業定義提出質疑。

戰略創新的核心問題是重新確定企業的商業定義。企業有以下三類方法確定商業定義:(1)根據傳統的思想方法,企業根據自己銷售的產品,確定商業定義。(2)美國著名營銷學家萊維特指出:根據產品類別確定企業商業定義,會把企業引入歧途。他認為企業應採用顧客導向思維方法,根據自己能滿足的顧客需要,來確定商業定義,分析本企業的產品能為顧客提供哪些利益。(3)企業根據自己的核心能力,思考商業定義。這三種方法各有利弊,管理人員可根據各種定義是否有助於本企業充分利用其獨特的能力,增強競爭優勢,判斷本企業應採用哪一種定義。重大的戰略創新往往是企業改變商業定義的結果。

具體可採用以下步驟:

(1)列出所有可能的定義。例如,寶馬(BMW)公司是轎車公司、名牌轎車生產公司、交通運輸公司、滿足顧客自尊心的公司、汽車駕駛公司等。企業應盡可能多列出幾種定義。

(2)根據一系列標准,評估每一個定義。對每一個可能的定義,管理人員都應分析:誰是本企業的顧客?他們需要什麼?誰是本企業的競爭對手?本企業是否能以獨特的方法比競爭對手更好地滿足顧客的需要?本企業的市場是否有吸引力?本行業有哪些關鍵性成功因素?本企業能否履行諾言?競爭對手會作出什麼反應,確定哪種商業定義?這一分析的目的是識別本企業最有利的商業定義。

(3)選定商業定義。這是非常關鍵的一個步驟,這一決策會影響企業的一系列後續性決策。

(4)分析競爭對手的反應。如果競爭對手重新確定他們的商業定義,他們會採用什麼戰略?本企業應如何應對?

管理人員每隔一兩年應重復一次上述的程序。競爭對手都根據行業公認的商業定義進行競爭,企業通過不斷地探索、「發現」新的商業定義,就可採用新的競爭措施,使競爭對手措手不及。

2.重新確定企業的顧客

戰略創新思路的第二個來源是重新思考「誰是我們的顧客」。管理人員不僅應根據顧客的特點(是否願意按期付款、具有支付能力、可使企業盈利),而且應根據企業是否具有各種獨特的資產和能力,比競爭對手更有效地為顧客提供更優質的產品或服務,明確企業應為哪些顧客服務,不應為哪些顧客服務。

管理人員從戰略的角度考慮「誰是我們的顧客」的目的是發現新的細分市場,或創造性地重新劃分現有的市場,組合新的細分市場。許多管理人員認為:顧客產生新的需要之後,新的細分市場才會出現。但這並非惟一原因。有時,顧客的需要並未發生變化,而顧客重視的產品屬性已發生變化。管理人員深入了解顧客重視的屬性,就可能會發現一個新的細分市場。

管理人員也可能會發現競爭對手忽視或放棄的某個小型細分市場,如果某個新企業能高效地滿足這個小型細分市場的需求,就可佔領這個細分市場。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並沒有發現顧客新的需要,而是發現了更有效地滿足顧客目前需要的方法。企業也可創造性地重新劃分現有市場,按照新思維方法,將幾個不同的細分市場合並為一新細分市場。重新組合細分市場之後,企業也可創造某種新需要,逐漸擴大這個新細分市場規模。總之,企業不僅可根據顧客的新需要,而且可採取許多其他方法,發現新的細分市場。然而,要識別新的細分市場,企業就必須積極主動地思考「誰是我們的顧客」。

許多戰略創新者首先找出目前的競爭對手忽視的一個細分市場(通常為低檔市場)或小型細分市場,然後再根據這個市場顧客的需要,設計產品及其傳遞體系。由於戰略創新者聚焦於一個小型、適當的細分市場,幾乎不會與競爭對手爭奪顧客,因此競爭對手仍能控制大眾市場,他們往往不會重視戰略創新者。然而,隨著這個小型細分市場逐漸發展成為大眾市場,戰略創新者變成了新的市場領先者,所有競爭對手才會緊張地尋找對策。沃爾瑪、佳能、蘋果、戴爾、美國西南航空公司等企業都經歷過這個發展過程。

企業選定某個小型細分市場,並不等於說企業已創新戰略。企業選擇適當的、最終會發展為大眾市場的小型細分市場,才可稱作戰略創新者。

3.重新確定本企業的產品或服務

戰略創新思路的第三個來源是重新思考:「我們應向顧客銷售什麼產品或服務?」許多管理人員認為在選定企業的顧客之後,就可確定本企業應為顧客提供哪些產品和服務。然而,從戰略的角度來看,管理人員也可先確定本企業應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然後再確定目標市場。

要創新戰略,企業必須首先發現顧客新的或正在變化的需要、愛好、重視的屬性,首先開發新產品、新服務或採用更好的方法,滿足顧客的這些需要。然而大多數情況下,企業只了解顧客的需要。監控顧客需要的變化,並不見得能引起戰略創新,必須通過創造性思考,才能真正理解顧客的需要,形成新產品、新服務開發的具體構思。

管理人員應深入了解客戶的業務活動以及客戶如何滿足其顧客的需要,以便在客戶意識到自己的需要之前就明確本企業應為他們提供哪些新服務。企業可向客戶的顧客、競爭對手、供應商、員工了解情況,了解客戶的價值鏈,與客戶建立合作夥伴關系,監控客戶的競爭對手的經營活動,以便加深對客戶業務活動的了解,盡早發現客戶的新需要。

此外,企業也可通過外部基準比較,發現市場新動向,還可通過不斷地測試新產品,探測顧客潛在的、不易覺察的需要。

4.重新確定企業提供產品或服務的方法

企業也可利用自己的核心能力,開發新產品,或採用與競爭對手完全不同的經營方法。

(1)分享核心能力。企業可利用某個小型業務部門在戰略資產積累過程中形成的核心能力,提高另一個小型業務部門戰略資產的質量。例如,佳能公司照相機業務部和復印機業務部可採用相似的程序,提高經銷商銷售工作效率,加快產品開發速度,提高裝配線生產率。如果企業的兩個業務部門可採用相似的程序,提高不同的戰略資產的使用效率,企業就可利用資產增值優勢,在不同的市場採用不同的競爭策略。

(2)多次利用核心能力。企業可利用目前業務部門在戰略資產積累過程中形成的核心能力,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為新業務部門創造新戰略資產。例如,佳能公司打入激光列印機市場之後,激光列印機業務部可利用照相機和復印機業務部的能力,創造激光列印機市場需要的新戰略資產。這樣企業就可利用資產創建優勢,打破新業務部門的行規。

(3)擴大核心能力。企業在新業務活動中積累戰略資產,會逐漸掌握新技能,擴大核心能力。例如,佳能公司在創造激光列印機設計、生產、維修服務必需的戰略資產時,可能會掌握改進復印機業務工作的新技能。此外,佳能公司還可利用自己在復印機和激光列印機業務活動中逐漸掌握的技能,創造圖文傳真機市場必需的戰略資產。

戰略創新者利用自己的核心能力創造新戰略資產,或用特殊的方法組合現有的戰略資產,以目前的競爭對手不熟悉的戰略資產滿足顧客的需要,使目前市場領先者的戰略資產逐漸貶值。因此,成功的戰略創新者會盡力識別、利用本企業的核心

Ⅵ 創造的意思是什麼用簡便方法

什麼是創新?什麼叫創新?《伊索寓言》里的一個小故事給我們一個形象的解釋:一個暴風雨的日子,有一個窮人到富人家討飯。「滾開!」僕人說,「不要來打攪我們。」窮人說:「只要讓我進去,在你們的火爐上烤乾衣服就行了。」僕人以為這不需要花費什麼,就讓他進去了。這個可憐人,這時請廚娘給他一個小鍋,以便他「煮點石頭湯喝。」「石頭湯?」廚娘說,「我想看看你怎樣能用石頭做成湯。」於是她就答應了。窮人於是到路上揀了塊石頭洗凈後放在鍋里煮。「可是,你總得放點鹽吧。」廚娘說,她給他一些鹽,後來又給了豌豆、薄荷、香菜。最後,又把能夠收拾到的碎肉末都放在湯里。當然,您也許能猜到,這個可憐人後來把石頭撈出來扔迴路上,美美地喝了一鍋肉湯。如果這窮人對僕人說:「行行好吧!請給我一鍋肉湯。」會得到什麼結果呢?結果是十分明顯的,這就是創新思維的力量!因此,伊索在故事結尾處總結道:「堅持下去,方法正確,你就能成功。」「創新」的由來1912年經濟學家熊彼特在他的德文著作《經濟發展理論》中,首次提出了創新的概念。熊彼特認為,「創新」就是把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即「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其目的是為了獲取潛在的利潤。熊彼特的理論一開始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直到1934年他的作品用英文出版後,才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上世紀90年代,我國把「創新」一詞引入了科技界,形成了「知識創新」、「科技創新」等各種提法,進而發展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使創新的說法幾乎無處不在。清華大學科學與社會研究所教授李正風認為,「創新」一詞在我國存在著兩種理解,一是從經濟學角度來理解創新,二是根據日常含義來理解創新。目前,人們經常談及的創新,簡單說來就是「創造和發現新東西」。這里使用的實際上是「創新」的日常概念。從這個廣義的概念上看,人類社會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創新。那麼,我們通常所說的「科技創新」、「自主創新」究竟屬於哪個范疇呢?從事創新概念研究的學者普遍認為,很難進行嚴格的界定。在漢語言中,經濟學范疇的創新(innovation)一詞,沒有嚴格對應的詞彙,現在使用的「創新」很容易和另一個詞「discovery」混淆,特別是在基礎科學領域。這種概念的泛化或者說是多元化,有它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從有利的方面說,清華大學的另一位學者劉立博士認為,這種多元化有利於社會各階層、各群體,在社會生活中處於不同角色的人,參與創新行為,也有利於對他們的行為進行非經濟學的評估。而不利的一面在於,喪失了統一的標准,使很多行為都能被稱為「創新」,而「創新」本身,也容易成為一個簡單的「口號」。由於創新的系統性,以及創新系統的復雜性,也使人們越來越注意從社會、政治和科技、文化的角度來理解企業、企業之外的其他機構在創新系統中的行為和作用,這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把企業之外的不同機構或者不同社會角色在創新系統中的作用孤立起來,特別是撇開與企業創新活動的聯系,就往往容易把創新這個概念單純理解為「創造新東西」。創新行為在歷史上長期是一種企業家的個人行為,從20世紀中葉,特別是六七十年代後,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創新是一個多主體、多機構參與的系統行為,因此,20世紀80年代,人們提出了國家創新系統的概念和理論。冷戰結束後,國家之間的競爭轉向以經濟競爭為主,知識經濟的興起使經濟的發展越來越依賴知識和技術的進步,這種形勢下,國家創新系統建設成為各國普遍關注的重要問題。在英文中,這個創新Innovation,它這個詞起源於拉丁語。它原意有三層含義,一個,更新。第二,創造新的東西。第三,改變。那創新作為一種理論,它的形成是在20世紀的事情。由一個學經濟學、學管理學,大家比較熟悉的一個人,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熊彼特,他在1912年,第一次把創新引入了經濟領域。換句話說,從經濟的角度他提出了創新,他認為創新就是要建立一種生產函數,實現生產要素的從未有過的組合。他從企業的角度提出了創新的五個方面。一個產品創新,就是生產一種新的產品,要採取一種新的生產方法。工藝創新,要開辟市場,市場開辟,市場開拓創新。要採用新的生產要素,要素創新。第五,制度、管理體制、管理機制,制度的創新,他提出了五個方面。美國另外還有個管理大師,學經濟學管理的,大家非常熟悉,這個人叫彼得·杜拉克(一譯德魯克)。他第一次在20世紀50年代,上一個世紀的50年代,把創新引進管理領域,有了管理創新。他認為創新就是賦予資源以新的創造財富能力的行為。現在「創新」兩個字擴展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比如我們講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經營創新、技術創新、教育創新、分配創新。創新的應用談到創新,很多企業首先想到的是產品創新。其實創新並不僅僅限於產品創新的。一般來說,創新主要可分為四種類型:產品創新,市場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管理模式創新。產品創新產品創新是指將新產品、新工藝、新的服務成功的引入市場,以實現商業價值。如果企業推出的新產品不能為企業帶來利潤,帶來商業價值,那就算不上真正的創新。產品的創新通常包括技術上的創新,但是產品創新不限於技術創新,因為新材料、新工藝、現有技術的組合和新應用都可以實現產品創新。在國內摩托車製造行業,宗申和隆鑫等摩托車生產企業基於日本摩托車的整體式產品設計架構上,進行了模塊化結構設計的產品創新。這種模塊化結構的產品設計,使得建立專業化的零部件供應商網路成為現實,非常利於零部件成本的降低和質量的改進。藉助於這種創新,中國的摩托車出口迅速增加,目前份額約佔全球生產量的50%。對此,麥肯錫季刊2005年第一期有專文介紹,並指出這種模塊化產品設計非常值得西方公司學習研究。市場創新市場創新是指在產品推向市場階段,基於現有的核心產品,針對市場定位、整體產品、渠道策略、營銷傳播溝通(品牌、廣告、公關和促銷等),為取得最大化的市場效果或突破銷售困境所進行的創新活動。市場定位創新就是選擇新的是市場或者挖掘的新的產品利益點。所謂整體產品的創新指企業基於現有的核心產品,或改變包裝設計,或變換產品外觀設計,或組合外圍配件或互補的產品,或提供個性化服務。整體產品、渠道策略、營銷傳播和客戶服務的創新必須要在重新調整後的市場定位策略的指導下開展,以取得整體最佳市場效果。很多國內企業都堪稱這方面的高手。商業模式創新所謂商業模式是指對企業如何運作的描述。好的商業模式應該能夠回答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的幾個經典問題:誰是我們的客戶?客戶認為什麼對他們最有價值?我們在這個生意中如何賺錢?我們如何才能以合適的成本為客戶提供價值?商業模式的創新就是要成功對現有商業模式的要素加以改變,最終提高公司在為顧客提供價值方面有更好的業績表現。以蘋果公司iPod產品為例:蘋果公司應該來說是MP3播放器市場的後輩,然而蘋果除了提供了不俗的MP3播放器產品以外,還成功的構建了企業的經濟生態系統。在推出硬體的同時,蘋果公司還聯合唱片公司等內容提供商,配合易用的iTunes軟體推出了便宜、便捷的音樂下載服務。用戶可以選擇下載音樂專輯中的單曲,而無需為整張專輯付費。蘋果公司沒有重新發明MP3,依靠商業模式的創新,蘋果在美國市場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管理模式創新管理模式創新是指基於新的管理思想、管理原則和管理方法,改變企業的管理流程、業務運作流程和組織形式。企業的管理流程主要包括戰略規劃、資本預算、項目管理、績效評估、內部溝通、知識管理。企業的業務運作流程有產品開發、生產、後勤、采購和客戶服務等等。通過管理模式創新,企業可以解決主要的管理問題,降低成本和費用,提高效率,增加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挖掘管理模式創新的機會可通過:和本行業以外的企業進行標桿對比;挑戰行業或本企業內普遍接受的成規定式,重新思考目前的工作方式,尋找新的方式方法,突破「不可能」、「行不通」的思維約束;關注日常運作中出現的問題事件,思考如何把這些問題變成管理模式創新的機會;反思現有工作的相關尺度,如該做什麼、什麼時間完成和在哪裡完成等等。持續的管理模式創新可以使企業自身成為有生命、能適應環境變化的學習型組織。——引用自樂思創新思維網

Ⅶ 常見的創新方法有哪些

試錯法、六頂思考帽法、大腦風暴法、六西格瑪、TRIZ法。

一、試錯法

追求目標的通過不斷試驗和消除誤差,探索具有黑箱性質的系統的方法。這種方法在動物的行為中是不自覺地應用的,在人的行為中則是自覺的。試錯法是純粹經驗的學習方法。應用試錯法的主體通過間斷地或連續地改變黑箱系統的參量,試驗黑箱所作出的應答,以尋求達到目標的途徑。

主體行為的成敗是趨近目標的程度或達到中間目標的過程評價的。趨近目標的信息給主體,主體就會繼續採取成功的行為方式;偏離目標的信息反饋給主體,主體就會避免採取失敗的行為方式。通過這種不斷的嘗試和不斷的評價,主體就能逐漸達到所要追求的目標。

二、六頂思考帽法

六頂思考帽是英國學者愛德華·德·博諾博士開發的一種思維訓練模式,或者說是一個全面思考問題的模型。提供了「平行思維」的工具,避免將時間浪費在互相爭執上。強調的是「能夠成為什麼」,而非 「本身是什麼」,是尋求一條向前發展的路,而不是爭論誰對誰錯。

運用德博諾的六頂思考帽,將會使混亂的思考變得更清晰,使團體中無意義的爭論變成集思廣益的創造,使每個人變得富有創造性。

三、大腦風暴法

大腦風暴法是將少數人召集在一起以會議的形式,對某一個問題進行自由地思考和聯想,提出各自的設想和提案,所有參與者不準對其他人言論正確性或准確性進行任何評價的一種討論方法。能將團隊的智慧有效的結合利用起來,對於企業組織的決策具有重要意義,因而深受管理者的青睞。

四、六西格瑪法

六西格瑪是一種管理策略,是由工程師比爾▪史密斯於1986年提出的。這種策略主要強調制定極高的目標、收集數據以及分析結果,通過這些來減少產品和服務的缺陷。六西格瑪背後的原理就是如果檢測到項目中有多少缺陷,就可以找出如何系統地減少缺陷,使項目盡量完美的方法。

六西格瑪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被GE從一種全面質量管理方法演變成為一個高度有效的企業流程設計、改善和優化的技術,並提供了一系列同等地適用於設計、生產和服務的新產品開發工具。

五、TRIZ法

TRIZ意譯為發明問題的解決理論。TRIZ理論成功地揭示了創造發明的內在規律和原理,著力於澄清和強調系統中存在的矛盾,其目標是完全解決矛盾,獲得最終的理想解。

不是採取折中或者妥協的做法,基於技術的發展演化規律研究整個設計與開發過程, 而不再是隨機的行為。實踐證明,運用TRIZ理論,可大大加快人們創造發明的進程而且能得到高質量的創新產品。

Ⅷ 創新的方法

創新的方法很抄多,大襲致有:
對原有產品進行再創造使之更為完美(延伸法)
對原有產品進行改造使之適用其它用途(移植法)
利用現有的技術,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問題(擴展法)
模擬生物的動作、能力解決問題(仿生法)
對現有技術通過結合變化構思出新的機構類型(變異法)

Ⅸ 發明創造的方法分哪兩大類

偶然和必然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