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為大眾創造

為大眾創造

發布時間: 2021-03-12 01:55:08

Ⅰ 大眾汽車是誰發明

費迪南德·波爾舍

大眾汽車公司由世界著名的汽車設計大師波爾舍創立於1937年,是德國最大的汽車生產集團,汽車產量居世界排名第五位。大眾集團包括有在德國本土的大眾汽車公司和奧迪公司以及設在美國、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南非等7個子公司。

詳細資料請見:http://ke..com/view/94199.htm

http://ke..com/view/63293.htm

望採納。

Ⅱ 為什麼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1、從自然稟賦看,創新是中華民族的固有氣質,中華文明5000多年生生不息,源於中國人民自強不息、敢於創新的稟性。
2、從歷史經驗看,新中國開啟了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大門,改革開放更是點燃了人人創業創新的火種,從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到城市國有企業改革,放開集體經濟,發展私營經濟等,都是著眼於調動千千萬萬人的積極性創造性。
3、從發展階段看,現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傳統增長動力在減弱,資源環境約束在加劇,要素成本越來越高,必須走轉變發展方式、提質增效升級之路。中國要在世界新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格局中占據主動,必須靠創新。世界上資源有限,而人的潛力無窮,這就是更大范圍、更高水平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4、從哲學意義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既是解放生產力,更是解放人自身的創造力,實現人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5、從時代趨勢看,中華大地正在興起新的創業創新熱潮,出現了以大學生等90後年輕創業者、大企業高管及連續創業者、科技人員創業者、留學歸國創業者為代表的創業「新四軍」,草根創新、藍領創新、創客、眾創空間等新的形式層出不窮。創業創新正在成為一種價值導向、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時代氣息。從客觀條件看,人們消費需求多層次、多樣化,需要更多的解決日常生產生活難題、形成新產業新業態的產品和服務。
6、從制度環境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引導和鼓勵市場主體加快創新,促進創新要素在更廣范圍內加快流動。

Ⅲ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怎麼回事

創業創新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不熄引擎,是植根於每個人心中具有頑強生命力的「種子」。推動發展,不僅要解放社會生產力,更要解放社會創造力。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13億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中間,蘊藏著無窮的創造力。試想一下,如果13億人的創新創造潛能充分釋放出來,那將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什麼樣的變化。
從自然稟賦看,創新是中華民族的固有氣質,中華文明5000多年生生不息,源於中國人民自強不息、敢於創新的稟性。從歷史經驗看,新中國開啟了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大門,改革開放更是點燃了人人創業創新的火種,從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到城市國有企業改革,放開集體經濟,發展私營經濟等,都是著眼於調動千千萬萬人的積極性創造性。從發展階段看,現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傳統增長動力在減弱,資源環境約束在加劇,要素成本越來越高,必須走轉變發展方式、提質增效升級之路。中國要在世界新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格局中占據主動,必須靠創新。世界上資源有限,而人的潛力無窮,這就是更大范圍、更高水平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從哲學意義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既是解放生產力,更是解放人自身的創造力,實現人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從時代趨勢看,中華大地正在興起新的創業創新熱潮,出現了以大學生等90後年輕創業者、大企業高管及連續創業者、科技人員創業者、留學歸國創業者為代表的創業「新四軍」,草根創新、藍領創新、創客、眾創空間等新的形式層出不窮。創業創新正在成為一種價值導向、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時代氣息。從客觀條件看,人們消費需求多層次、多樣化,需要更多的解決日常生產生活難題、形成新產業新業態的產品和服務。從制度環境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引導和鼓勵市場主體加快創新,促進創新要素在更廣范圍內加快流動。

Ⅳ 大眾汽車vw表示什意思

VW」大眾汽車公司的德文「Volks Wagenwerk」的簡稱,意為大眾使用的汽車.然而,無論是當年的桑塔那、捷達到今天的波羅、高爾夫,都不能體現大眾品牌的精神,真正為世界所公認大眾汽車的形象,是一種樣子「醜陋」又不乏可愛的微型轎車:甲殼蟲。 1933年1月,一奧地利的流浪漢,一次大戰中的德軍下士當上了德國總理。他改變了整個世界歷史,也將改變了汽車的歷史,他叫阿道夫?希特勒。 希特勒上台剛剛11天,就親自主持了柏林汽車展的開幕儀仗式,不久,希特勒招集內閣和顧問們開會,專門討論轎車普及問題。在談到制「國民轎車」的時候,顧問們一致推薦*費迪南德.保時捷博士(FerdinandPorsche)承擔這項任務。 1933年秋,希特勒將保時捷招至柏林。兩人在柏皇家飯店會面,盡情討論「國民轎車」問題,雙方真是一拍即合。希特勒親筆畫了11張「國民轎車」的草圖,其中一張與日後的「甲殼蟲」已非常相近....... 1934年6月,希特勒要求保時捷在28個月內拿出樣車(這在當時是驚人的速度)。1935年柏林汽車展上,希特勒宣布了「國民轎車」即將到來的消息。在這里,他第一次使用了「大眾汽車」(Volkswagen)一詞(這個詞後來演變成一個不朽的商標)。";大眾";就此誕生.希特勒也非常清楚汽車工業在國家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重要價值,發展汽車工業,並生產一種大眾化的汽車是一種很好的辦法,這樣不僅可以提供數量可觀的就業機會還可以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這對人民大眾有著的巨大誘惑力。從某種意義上講,大眾汽車創造了人類自進入工業化社會之後最富有傳奇色彩的品牌神話。

Ⅳ 國務院為什麼要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政府大力提倡「雙創」,即萬眾創新和大眾創業。萬眾和大眾這兩個詞,說明政府要把創新和創業在民間普及化。經常說到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在我看來,其實都是消費,比如其他國家地區消費我們出口過去的產品和服務,本質上就是消費,但是這叫出口,國內的消費,才叫「消費」。
至於投資,其實也是變相的消費或帶動消費。比如某企業投資一個項目,首先要搞一個可行性研究報告,如果項目可行,接下來要進行初步設計,這就要消費一些研究院的服務,研究院有了生意,接下來要征地,一些拆遷戶拿到了補償款,往往會去消費,這就拉動了經濟。
上面說了這么多,和大眾創業有什麼關系?首先創業需要資金,資金從哪裡來?投資、貸款、親朋好友集資等等,無論那種方式,只要創業就需要花錢。
而創業無非就兩種結果:成功OR失敗。
成功了皆大歡喜,解決了自己問題的同時也一並為國家解決了就業問題,為維穩做出了貢獻。如果你經營有道,做大做強,把公司做成了中國乃至世界500強,那你為中國經濟的貢獻就更大了。
失敗了,對你而言肯定很糟糕,但是對國家而言,還是很不錯的,因為大眾創業即使失敗了,也落得大眾消費,增加了內需。所以,對於政府而言,大眾創業就變成了大眾消費。
政府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對於當下中國相對糟糕的經濟而言,是極為有利的。大眾創業暗合我國經濟增長的兩架馬車:投資和消費。說起消費,不由讓人想起當年為了增加消費,就是所謂擴大內需,政府把醫療、教育、房地產市場化,逼著大家拿錢消費,構建了網路上稱之為「新三座大山」民眾負擔。今天,逼著大家消費一時難以找到新項目,於是呼籲大家都去創業,而創業,背後的隱秘邏輯就是消費。
創業成功好處多多,有為什麼說大眾創業背後的隱秘邏輯其實是消費呢?道理很簡單,創業成功率很低。縱觀近代資本主義歷史,基本都是比較推崇創業的,但是創業成功率統計下來基本都不高,一般經濟形勢好的情況下,相對高一點,而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創業成功率非常的低。
在政府發布的《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這份文件里說「我國有13億多人口、9億多勞動力,每年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困難人員、退役軍人數量較大,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的潛力巨大,但就業總量壓力較大,結構性矛盾凸顯。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是要通過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營造公平競爭的創業環境,使有夢想、有意願、有能力的科技人員、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失業人員等各類市場創業主體「如魚得水」,通過創業增加收入,讓更多的人富起來」,這樣良好的願望當然很好,我也希望能實現,但是實現這個有一個前提,如何切實提高創業成功率,僅靠市場,靠簡政放權等肯定是不夠的。

Ⅵ 大眾文化創造性

要想知道創造性,先要知道創造力
創造力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綜合性本領。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嶺。它是知識、智力、能力及優良的個性品質等復雜多因素綜合優化構成的。創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性活動所必需的心理品質。例如創造新概念,新理論,更新技術,發明新設備,新方法,創作新作品都是創造力的表現。創造力是一系列連續的復雜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動。它要求人的全部體力和智力的高度緊張,以及創造性思維在最高水平上進行。
真正的創造活動總是給社會產生有價值的成果,人類的文明史實質是創造力的實現結果。對於創造力的研究日趨受到重視,由於側重點不同,出現兩種傾向,一是不把創造力看作一種能力,認為它是一種或多種心理過程,從而創造出新穎和有價值的東西,二是認為它不是一種過程,而是一種產物。一般認為它既是一種能力,又是一種復雜的心理過程和新穎的產物。
有人認為,根據創造潛能得到充分的實現。創造力較高的人通常有較高的智力,但智力高的人不一定具有卓越的創造力。根據西方學者研究表明,智商超過一定水平時,智力和創造力之間的區別並不明顯。創造力高的人對於客觀事物中存在的明顯失常、矛盾和不平衡現象易產生強烈興趣,對事物的感受性特別強,能抓住易為常人漠視的問題,推敲入微,意志堅強,比較自信,自我意識強烈,能認識和評價自己與別人的行為和特點。
創造力與一般能力的區別在於它的新穎性和獨創性。它的主要成分是發散思維,即無定向、無約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維方式。按照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德的看法,發散思維當表現為外部行為時,就代表了個人的創造能力。

創造力的構成

創造力構成可歸結為三個方面:
⑴ 作為基礎因素的知識,包括吸收知識的能力、記憶知識的能力和理解知識的能力。吸收知識、鞏固知識、掌握專業技術、實際操作技術、積累實踐經驗、擴大知識面、運用知識分析問題,是創造力的基礎。任何創造都離不開知識,知識豐富有利於更多更好地提出創造性設想,對設想進行科學的分析、鑒別與簡化、調整、修正;並有利於創造方案的實施與檢驗;而且有利於克服自卑心理,增強自信心,這是創造力的重要內容。
⑵以創造性思維能力為核心的智能。智能是智力和多種能力的綜合,既包括敏銳、獨特的觀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高效持久的記憶力和靈活自如的操作力,也包括創造性思維能力,還包括掌握和運用創造原理、技巧和方法的能力等。這是構成創造力的重要部分。
⑶創造個性品質,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內容。它是在一個人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創造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創造素質。優良素質對創造極為重要,是構成創造力的又一重要部分。
優良的個性品質如永不滿足的進取心、強烈的求知慾、堅韌頑強的意志、積極主動的獨立思考精神等是發揮創造力的重要條件和保證。
總之,知識、智能和優良個性品質是創造力構成的基本要素,它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決定創造力的水平。
創造力的行為表現特徵

創造力的行為表現有3個特徵:
1.變通性。思維能隨機應變,舉一反三,不易受功能固著等心理定勢的干擾,因此能產生超常的構想,提出新觀念。
2.流暢性。反應既快又多,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表達出較多的觀念。
3.獨特性。對事物具有不尋常的獨特見解。聚合思維在創造能力結構中同樣具有重要作用。所謂聚合思維是指利用已有定論的原理、定律、方法,解決問題時有方向、有范圍、有程序的思維方式。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二者是統一的、相輔相成的。人們在進行創造性活動時,既需要發散思維,也需要聚合思維。任何成功的創造性都是這兩種思維整合的結果。創造力與一般能力有一定的關系,研究表明,智力是創造能力發展的基本條件,智力水平過低者,不可能有很高的創造力。
另外,創造力與人格特徵也有密切關系,綜合多人研究的結果表明,高創造力者具有如下一些人格特徵:興趣廣泛,語言流暢,具有幽默感,反應敏捷,思辨嚴密,善於記憶,工作效率高,從眾行為少,好獨立行事,自信心強,喜歡研究抽象問題,生活范圍較大,社交能力強,抱負水平高,態度直率、坦白,感情開放,不拘小節,給人以浪漫印象
創造力的培養

創造力的培養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①激發求知慾和好奇心,培養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特別是創造性想像,以及培養善於進行變革和發現新問題或新關系的能力;
②重視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
③培養求異思維和求同思維;
④培養急驟性聯想能力。急驟性聯想是指集思廣益方式在一定時間內採用極迅速的聯想作用,引起新穎而有創造性的觀點。

再說大眾文化:

大眾文化的特點
1、商品性
即它伴隨著文化產品大量生產和大量銷售,大眾文化活動屬於一種伴隨商品買賣關系的消費行為;
2、通俗性
即大眾文化不是特定階層的文化,而是為社會上散在的眾多「一般個人」的文化;
3、流行性
即大眾文化是一種時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變化趨勢;
4、娛樂性
大眾文化文本無論其結局是悲是喜,總是最求廣義上的愉悅效果,使公眾的消費、休閑或娛樂 渴望獲得輕松的滿足。
5、依賴性
即大眾文化主要是在大眾傳媒的引導下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沒有大眾傳媒,也就沒有大眾文化。在這個意義上,大眾文化也是一種傳媒文化。
6、大眾媒介性
即大眾文化以大眾媒介為主要傳播媒介,具有這種媒介所規定的特點。大眾媒介,通常包括機械印刷媒介(報紙、雜志、書籍等)和電子媒介(廣播、電影、電視、網路等)兩大類。
7、日常性
與欣賞高雅文化帶有更多的個體精神性不同,公眾對於街頭廣告、電視劇、流行音樂、時裝、暢銷書等大眾文化的接受,是在日常生活的世俗環境中進行的。
8、類型性

大眾文化理論
大眾文化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美國哲學家奧爾特加《民眾的反抗》一書中。主要指的是一地區、一社團、一個國家中新近涌現的,被大眾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羅森貝格認為大眾文化的不足之處是單調、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產生的誘惑和孤獨感。大眾文化往往通過大眾化媒體(網路、電視、報紙、雜志等)來傳播和表現,盡管這種文化暫時克服了人們在現實中的茫然和孤獨感以及生存的危機感,但它也很可能大大降低了人類文化的真正標准,從而在長遠的歷史中加深人們的異化。
大眾文化理論滋養的土壤是現代工業社會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伴隨高科技生產而呈現紛繁的物質文化消費。文化消費是現象,不是文化本身;文化是精神產品,不是具體的物質。工業化生產解決的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即提供豐富的生活物質,文化解決的是人類生存的高級需求,即精神提升和美的建構,亦即人類如何實現自身價值、發掘自身潛力、實現對人性的終極關懷。大眾文化的倡導者顯然忽略了這個簡單的事實。社會生產所追求的是物質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並盡可能為人類提供紛繁復雜的消費構成。大眾文化的平面化、批量復制是以消解文化個性和創造性為目的的,物質追求的豐富多樣性與文化追求的簡單標准化顯然構成了一個人類生存的悖論。從某種意義上說,西方大眾文化思潮是一場反叛主流意識形態的思想運動。它是建立在西方經濟高度發達的基礎之上,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進程,大眾的自由意識、思想解放達到某種高度之後產生的。
[編輯本段]中國大眾文化的崛起
中國的大眾文化崛起於20世紀後半葉。它伴隨著改革開放春風的吹拂而覺醒,植根於市場經濟的沃土而成長,在短短的不到20年的時間里,便迅速壯大為與來自官方的主流文化、來自學界的精英文化並駕齊驅、三足鼎立的社會主幹性文化形態。它的發展壯大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文化的傳統格局,積極影響了國民人格塑造和社會發展面貌,但也引發了多重社會效應和多種不同的評價和議論,這促使人們不得不去思考它的價值、效應及其發展控制問題。
大眾文化從實質上說是在現代工業社會產生、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一種市民文化。它一方面是同與其共時態的官方主流文化、學界精英文化相互區別和對應的,另一方面也是同傳統自然農業經濟社會里的各種民間文化、通俗文化有著一些原則差異的,商業性、流行性、娛樂性和普及性可以說是其最主要的基本特徵。
[編輯本段]中國21世紀大眾文化的主要發展方向
1、人文化發展方向
大眾文化在本質上是一種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存、享受、發展需要為出發點、歸宿點和最高價值目標的人文文化形態。縱觀其發生發展過程可以發現,大眾文化自始至終都體現著一種人文本質和人文精神、蘊涵著一種人文目標和昭示著人文價值理性。隨著人類的物質文明的不斷進化和主體意識的日益覺醒,大眾文化作為人民自己的文化在21世紀將更加鮮明地凸現其人文本質、人文理性和人文精神。體現和反映21世紀中國大眾文化人文化發展方向的基本內容和要求就是:人類精神文化的發展必須貼近大眾文化生活、滿足大眾文化需要、尊重大眾文化權利、反映大眾文化理想和提升大眾文化人格。
2、科學化發展方向
21世紀是知識經濟世紀,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決定生產力、文化力和綜合國力的關鍵因素。大眾文化作為一種精神文化形態要跟上時代步伐、獲得持續發展動力,就必須不斷地吸納新的科學知識、運用先進科學方法和整合當代科學精神,從而使自身呈現出一種科學化發展方向。否則,就有可能是虛妄和病態的,甚至有可能誤入歧途。
3、國際化發展方向
21世紀是全球經濟文化一體化的世紀,每一個國家和民族要保持生機、活力和先進性,都必須與整個世界保持全面開放、充分交流狀態,廣泛、及時地學習和吸收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與國際文化主潮流相接軌、與國際文化新進展相協同。具體到最貼近百姓生活、最能影響民眾精神的大眾文化來說,它要有效地發揮引導大眾追求、促進大眾發展的積極作用,同樣需要通過廣泛及時地吸收和借鑒國外的有益文化成果來豐富自己的文化內容和創新其表現形式。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水準,這樣才能更好地做到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
4、民族化發展方向
大眾文化在當代中國的發展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中斷,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植根於民族傳統文化土壤、反映民族文化思想、體現民族文化風格、優化民族文化人格和展示民族文化精華,這是確立中華民族的國際文化地位的基本要求和使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最先進民族之林的基本方略,也應當是21世紀中國大眾文化發展的基本方向。

應該是指的文化背後人的創造性

Ⅶ 如何理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一.為什麼要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答:1.因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能解放發展生產力
2.因為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特別是鼓勵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能使市場充滿生機與活力
二.怎樣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出謀劃策)
答:1.政府簡政放權,營造寬松創業環境
2.依靠科技,實現創新
3.堅持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經濟制度
4.發展教育,提高人的科學文化素質
三.中學生在創新上應該怎麼做?
答:1.要明確社會責任感,樹立遠大理想
2.增強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敢於質疑,敢於向權威宣戰,發揚敢為人先的精神
3.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積極探索,注重實踐,培養動手能力,積極參加科學小發明和小製作等活動
四.中學生在創業上應該怎麼做?
答:1.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我們創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我們應該抓住有利條件,發揮自身才能積極進取,努力創業,實現自我價值,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

Ⅷ 到底是人民大眾創造了歷史還是某個英雄人物創造了歷史

(1)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不能把英雄人物的歷史作用與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相提並論.宣揚"共同創造歷史"論,本質上是鼓吹英雄史觀的錯誤,是形式上的"二元論"實質上的歷史唯心論.
(2)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根本原理.人民群眾不但創造了社會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而且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3)傑出的英雄人物在歷史發展中有重要作用,但不能說人民群眾與英雄人物共同創造歷史.
這是因為:
①人民群眾的歷史創造作用是傑出人物歷史作用的基礎.傑出人物的歷史作用從屬於並受制於人民群眾的作用.
②傑出人物的力量來源於人民群眾.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傑出人物就不可能產生,也不可能有任何作用.
③傑出人物發揮歷史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功過是非,都取決於是否符合歷史規律和人民群眾的利益、要求.
④無論英雄人物作用有多大,都不能改變歷史發展的趨勢,而且傑出人物的失誤,還要靠人民群眾的實踐來糾正.總之,最終決定歷史發展方向的是人民群眾.

Ⅸ 辯論題目:正方:是精英創造了潮流 反方:是大眾創造了潮流 我們是正方 幫忙找些辯詞和材料 謝謝

雖然本人傾向於反方,既然你需要正方的一些觀點,我就來說兩句吧。
就社會表面現象而言,精英對潮流的形成具有極大的推動力,一般而言,潮流都是出自精英。比如國家領導人的服飾,飲食習慣等對國民有很大影響的,進而形成潮流。具體的事例有韓國總統夫人的泡菜外交。就服飾而言也是如此,比如建國初國家領導人都是中山裝,那時全國就流行中山裝,現在國家領導人都是西裝,現在的正式場合也流行西裝。
就深層次的原因而言,精英之所以能夠創造潮流,因為精英與大眾不同之處在無論在那種場合,從服飾、飲食等都是很講究的,都是有著較高的審美標準的,而潮流的形成就其根本原因而言也是來源於各種講究的。
不可否認,有些潮流最初是在大眾中出現,但是真正在大范圍內形成潮流,沒有精英那是不可能的,因為精英的影響范圍往往比大眾廣,示範效應、帶動效應都是一般大眾所無法比擬的。所謂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一般大眾的習慣是向上看的。既然習慣於向上看,自然就比較關註上層的一些細節了。
此外,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那就是就鎖掌握的資源來看,精英往往比大眾多,而社會的發展規律告訴我們,誰掌握了資源誰就掌握了話語權。所以這一點也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精英對潮流的創造。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