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殺孩子創造力
A. 正在扼殺孩子創造力的,是那些非常聽話的孩子嗎
鄰居家的孩子名叫小楠,是個特別喜歡"搞破壞"的傢伙,其實他搞的破壞並不是多麼大,也只不過是小打小鬧罷了,瞧瞧這個、摸摸那個儼然成為他的日常。
小楠的媽媽有潔癖,見不得家裡有一丁點亂,所以每次看到小楠搞破壞的時候,她就會非常生氣,甚至會打罵孩子。
時間長了,小楠也害怕了,他漸漸的覺得做這些所謂的破壞一點意義都沒有,不僅被媽媽打還沒有成就感,後來索性就放棄了。
很多孩子都像小楠那樣在無聲期間泯滅了自己的創造力。孩子處在好奇的探索這個世界的時期,很多父母不僅沒有激發和保護他們的創造力,反而一直在扼殺他們的創造力。
在這個知識更新不斷加速的時代,想要孩子取得成功,實現自己的價值,就一定要重視創造力的培養。不然孩子再優秀,也只是一顆隨時會被取代的"螺絲釘"而已。
B. 誰在扼殺創造力
孩子提出的問題越多,那麼他在童年早期認識周圍的東西也就越多,在學校中越聰明,眼睛越明,記憶力越敏銳。要培養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給他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
類似於下面這樣的情況,一定曾經在你身上發生過。
在你讀書的時候,總是會做很多的習題。當某道習題的答案應該是A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同學卻都會選擇B。
為什麼呢?因為參考答案是B。
就這樣,在老師講評答案的時候,這些學生仍然認定答案是B,但是老師宣布的結果卻讓大家大跌眼鏡——參考答案印錯了。
於是,又會有許多學生長嘆一口氣:「我們剛開始的時候也選A來著。」
這是一個非常普及的現象,但是,同時也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第二種情況發生在兩個不同的家庭里,其中一個是中國家庭,另一個則是美國家庭,它們的相同點則是都有一個剛剛上學的孩子。
每當中國的孩子畫好了一張畫後,他總是會拿著自己的畫,飛快地跑到父母身邊讓他們鑒賞,同時會問題:「你看,我畫得像不像?」而每當美國的孩子畫好了一張畫後,則會向父母提問道:「你看,我畫得好不好?」
在這一字之差中,我們的思考就此開始。
關於第一個故事,我們得到的問題是,學生為什麼迷信標准答案?
在那些選擇B的孩子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脫離思考,直接抄錄了之的,另外一部分則是經過了思考,卻因為知識掌握不足而錯選B答案,然而最主要情況則是——本來選對了,看到答案後則放棄了自己的選擇。
無論是三種情況中的何者,都暴露出一個直接的問題——我們的孩子缺乏主見,缺乏自我精神,缺乏自我想像的能力!
是什麼造成了這樣的情況呢?我們的學校教育固然要負一定的責任,然而最主要的責任,則應當歸結到這些孩子早年的家庭教育中。
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存在著太多的規矩,太多的標准,當孩子在如此種類繁多又死板教條的規矩、標准下成長時,所受到的要求、管制必然導致了他們逐漸失去了自信、失去了想像與創造的潛質,繼而變成無主見、無思想,無靈活性的「小機器人」。
當我們意識到家庭教育此方面的缺陷時,便不能不為其感到由衷的悲哀。
關於這一點,有一個發生在大洋彼岸的故事,頗為耐人尋味。
一天,3歲的小女孩朱迪告訴她的媽媽,她認識禮品盒上的字母「O」。媽媽聽後非常吃驚,於是便問她是怎麼認識的。
朱迪說:「是她的幼兒園老師克麗絲小姐教的。」
於是,這位母親在表揚了女兒之後,一紙訴狀把克麗絲小姐所在的幼兒園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該幼兒園剝奪了孩子的想像力。因為她的女兒在認識「O」之前能把「O」說成蘋果、太陽、足球、鳥蛋之類的一切圓形物體,然而當她學會了26個字母之後,朱迪便失去了這種能力。鑒於此,這位母親要求該幼兒園賠償小女孩克麗絲精神傷殘費1000萬美元。
經過審判,法庭得出的結果是起訴成立,判決幼兒園賠償小朱迪精神傷殘費100萬美元。
在這位母親因為女兒失去想像力而痛心不已,以至於不惜與幼兒園訴諸公堂的時候,幾乎我們的每位家長,都在為自己的孩子能夠多認識幾個字而欣喜交加。
關於第二個故事,我們得到的問題是:為什麼在相同的情況下,孩子的問題會有如此大的區別?
答案很簡單,當我們的孩子第一次向父母展示他粉色的小熊畫作時,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像!真笨!熊怎麼可能是粉色的!」
反過來,當美國家庭的孩子作出相同的行為時,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一隻粉色的熊,真不錯,看上去很新鮮。」
於是在此之後,中國的孩子仍然會繼續畫畫,但是在他的筆下,卻再也不會有粉色的小熊誕生了;而受到誇獎的美國孩子,則會繼續自己的創作,繼續自己想像力的發揮,創造出藍色、綠色甚至銀色的其他動物來。
在中國,三千年的文明傳統為我們締造了太多的禮儀和規矩,當這些條條框框滲入到家庭中時,造成的最直接影響就是教育成為了傳承這些條框的手段,幾乎每一代孩子都在這些條框的限制下生活,等他們身上與生俱來的創造性被剝奪一空之後,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規矩的傳承者,於是,調教下一代懂規矩、講禮儀的過程便再度開始了,如此周而復始,形成了惡性循環,最終導致我們整個民族在創造能力上的不足。
當我們了解到這樣的現狀後,一個新的問題又橫亘在我們面前:這就是為什麼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家長如此執迷於扼殺孩子的創造力?
C. 家長怎麼做,才能避免扼殺孩子的創造力
在我們的工作中,創造力是最具有價值的。對於一件產品而言,創新點是最好的賣點。所以,公司會極力培養有創造力的員工。可見,創造力的價值有多大。實際上,每個孩子都有一定的創造力,只不過在成長的過程中被家長們給消磨殆盡了。所以,家長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能培養出孩子優秀的創造力。那麼,家長怎麼做,才能避免扼殺孩子的創造力?首先,讓孩子自己單獨完成一件事。其次,對於孩子無法理解的一些行為,家長不要過多干涉。最後,支持孩子的興趣還好。下面,讓我們具體看一下。
三、支持孩子的興趣還好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有些孩子喜歡畫畫,有些孩子喜歡彈鋼琴。因此,家長要極力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在他們的興趣愛好中,他們最能創造出一些新的東西。
以上就是一些避免扼殺孩子創造力的一些方法。大家還有什麼要補充的嗎?
D. 如何扼殺孩子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孩子的一切想法和做法都是錯的,不給孩子表現的機會。無論做什麼都必須聽話,這個就是在嚴重扼殺小孩子想像力和創造力。
E. 如何避免扼殺孩子的創造性
周末,波波和他的媽媽去藝術館參觀,由於天氣太過炎熱,今天參展的人不是很多。
媽媽用車推著波波一幅畫一幅畫的坎,雖然波波才九個月大,也不會說話。有時候波波會看看畫,有時也會看其他的參觀者。
媽媽停在了一幅巨大的剪紙畫前面,那副畫用明亮的色調呈現出了抽象的舞者輪廓。看著這幅畫,波波咧著嘴笑了,開心的揮舞手臂,用力踢腿。
當他們要走向下一幅畫時,波波嗚哇了一聲,他不想離開這幅畫。
故事講完,大家看懂了什麼?
藝術教育不是獨立發展的
藝術,同任何領域的知識和技能一樣,不是獨立於其他能力單獨發展的。
在早期成長階段,藝術教育發展必然與感知,身體,認知等密切相關。
體現在:
1.少兒如何區分線條,顏色和形狀?2.他們具有運用工具所需要的協調能力嗎?3.對於一件藝術製作,他們是否有興趣?或者是否准備好了?4.他們能夠清楚地表達所見事物的美學特徵嗎?......
當他們看到不同的視覺藝術實例時,他們是否能說出喜歡或不喜歡以及原因呢?
藝術教育-兩種視覺藝術能力
創造藝術和欣賞藝術。
大部分藝術教育方法,只關注了前者,也就是藝術創作,而忽視了欣賞。
不過,通過鼓勵少兒回顧他們使用工具的行為,相當於為他們理解和欣賞藝術做了鋪墊。
核心:藝術教育中,少兒喜歡創作,並且能夠欣賞藝術。
我是美學教育實踐者郝跳舞,點擊上方關注,已備好茶,等您交流。
F. 現在的教育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嗎>
現在的教育還是有多種的,各有利弊。
應試教育給部分孩子一個光明的將來,但一定程度上的確限制了孩子的創造力與學習興趣,並對另一部分更適合其他方面的孩子造成很大影響;素質教育能夠更全面地發掘孩子的潛能,包括創造力,但有時候卻讓孩子敗在高考這個門檻前。個人比較傾向於素質教育,在保證孩子的興趣的前提下,大部分孩子還是能通過自己的愛好發展出自己的空間。
G. 為什麼別對孩子創造力扼殺
在知識的培育上,我們的家長普遍對孩子灌輸太多。灌輸作為一種教育方式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不僅在對知識傳輸的有效性上,更主要的是對孩子的自信心有很大的束縛作用。 西方國家的幼兒園劃成活動區,允許四五歲的兒童自由走動,大聲唱歌,甚至還可以跟同伴搗亂。中美兩國教師對此作出了不同評價:中國老師說這些孩子有多動症,應當治療;美國老師說這些孩子的做法並不過分,從小得到個性自由的鍛煉。
我們的教育一方面對孩子保護過度,替代過多;另一方面又對孩子限制太死,忽略了對孩子個性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教育家喬治·戴克曾經就「貓和老太太有什麼相同點」分別問過中學生和幼兒園的小朋友。中學生說,都有生命,都會呼吸;而幼兒園的小朋友則說,都怕冷,都愛吃魚,都愛睡覺,睡覺時都愛打呼嚕,平時都愛自言自語。論文化知識水平,中學生比幼兒園小朋友高得多,為什麼答案卻遠不及後者精彩?這就是因為長期追求一個答案的教育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千萬不要培養「五分+綿羊」的標准件,而要造就一代有責任感、有開拓精神、有創新意識、有交流合作能力和終生學習本領的一代。
我們的家長常常持有這樣一種態度:「你還小,懂什麼?讓我來教你,你照我說的去做。」這種態度的根據在於我們對孩子的知識、智力水平的錯誤評價。我們常常低估孩子自我觀察與學習的能力,因而經常為孩子出人意料的聰明舉動感到驚訝。但在我們的家長贊嘆自己的孩子聰明的同時,仍不能打破成見,以客觀的眼光去發現孩子的智慧,而是沉醉於自己的導師地位。
有時候,家長的懶惰與無知也會限制孩子的創造性。總的來講,我們不喜歡孩子有太多的問題,因為我們也不知道答案。我們喜歡做的是買一本大全,照書上讀,照書上做,一書定音,懶得費腦子去和孩子一步步地探索並找出問題的答案。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總是用一句「你怎麼有這么多問題,有什麼用?」駁回,一語蔽之,既掩蓋了自己不知道答案的窘境,又省去了沒完沒了進行解釋的麻煩。大多數家長都望子成龍心切,費許多周折送孩子上這個班那個學,以便開發智力,但在日常生活中卻毫不在意地駁回他們的觸角,而不是坦然地承認自己不知道答案,或表示要共同探討,或提供其他尋找答案的途徑。
如果讓孩子當總統,父母的職位最好是「顧問」,當孩子遇到難以決斷或不明白的問題時,父母只需在旁邊加以引導。但是,做一個「高級顧問」並不容易,父母首先必須了解孩子並視孩子為成人。
人與人交往時,可能會出現多種自我形態,孩子也是一樣。如果你將他當作孩子般看待,他的表現會是任性和依賴;如果你以朋友或成人般看待他,他便會用真誠與交心的態度與你交流。
如果家長希望孩子將來成為一個有能力、懂得自重的人,就必須讓孩子去克服困難,做自己能力范圍內的事。如讓他自己穿衣襪、自己收拾玩具等。有一些孩子什麼事都要別人幫忙,就是因為他們的父母替他做了他自己本來可以做的事。 要將孩子當作成年人看待。當他跌倒時,讓他自己爬起來;當他學講話時,不要替他找詞彙,要讓他自己說完自己的意思;當他上學時,讓他自己走,不要老是牽著他的手;當他懂得花錢時,給他零用錢,讓他自己安排購買日用品;當他選擇朋友時,讓他自己做出決定。除非有危險性,否則永遠不要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也不要干涉孩子正在做的事。他將會永遠感謝你允許他自己成長的。
每個人都希望被人看重、肯定和認同。一旦被別人委以重任,便會對自己增加信心,會盡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任務。
同樣地,父母若把孩子當作成人看待,孩子便會很快地建立起獨立的性格,將潛能發揮至最大。
父母在委以重任之前,必須清楚地了解孩子的年齡、興趣、能力及是否可以勝任等因素,然後再分配給他適合的工作。
這些工作對父母而言,可能是非常簡單的,或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的。但孩子年紀尚小,能力和經驗自然比不上父母,加上是初次嘗試,可能會有過失或不完美的地方。 父母切記不要在孩子還未完成任務時,便迫不及待地搶去其工作,由自己用最快的速度把它完成。
要知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要經歷一連串的冒險和對未來世界的挑戰的。在孩子的生活里,是沒有「失敗」二字的,所有的體驗都將是「經驗」。
那麼,做「顧問」的最好方法是「開會討論」,家庭會議是素質教育一直提倡的解決問題的途徑。
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可以通過討論來解決。父母從與孩子的談話中所得到的情況,可幫助父母決定下一步該怎麼辦。有時父母試圖用簡單的方法去糾正孩子的一個很明顯的錯誤思想,如果不能得到任何效果,是因為父母沒有給孩子思考、選擇的機會,只是簡單地要求孩子接受父母的意見,而孩子是不會與父母爭論的;如果父母同孩子的討論走入了歧途,孩子就不願再繼續討論下去,因為他們已經意識到父母認為他們的觀點不對,在做他們的工作,好讓他們承認錯誤,改換觀點。這時,父母可以先停止討論,把問題放到一邊,過一段時間再找機會談,一定要避免做硬性規定。教育箴言要將孩子當做成年人看待,當他跌倒時,讓他自己爬起來。
H. 那些不經意間扼殺孩子創造力的父母,是怎樣煉成的
孩子在沒有上學的時候,其實父母就是他們的老師教他們在生活中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對於孩子來說,如果家長沒有很好的教育的話,那麼孩子也不可能茁壯的成長。其實在家長的有一些瞬間就有可能會扼殺孩子的一些行為,甚至會抹殺孩子的一些創造力,這樣對於孩子來說是沒有幫助的。有很多的學生他們天生就不喜歡學習,認為學習對於他們來說是很枯燥的一件事情。
如果在平時的時候,他們在生活中能夠找到對於他們來說很有意思的事情,那麼對於孩子來說就是有很大幫助的。相比較去學習來說,他們也會覺得其他的東西很有意思。這樣長大之後,其實相比較讓孩子去學習,對他們的思維創造能力也就幫助越大。
如果是一個成績非常差的學生,他們如果在其他的地方非常優秀的話,那麼他就有可能會超越其他的學生。但是如果家長在平時的時候扼殺了他的創造力,那麼漸漸的他也就會失去了樂趣,覺得生活沒有意思。那些父母總是在不經意間去扼殺孩子,其實他們以為自己所做的事情就是為了孩子好,孰不知這些行動只會害了孩子,而且對於孩子來說沒有幫助。而且在長大之後他們有了獨立思維之後,會覺得家長對於他們的這些束縛,就是在控制他們產生了叛逆的心理。
I. 是誰扼殺了中國孩子的創造力
胡坤聖首先要明確一個問題,中國人有沒有創造力?中國孩子是否缺乏創造力?舉身邊的兩個例子來回答。其一:有一次,早上學生到校,預備鈴聲一聲接一聲響起,學生們卻擁擠在教室門口,原來保管鑰匙的同學鑰匙忘記在家裡了。全班學生根本無法進班上課。作為班主任的我,萬分焦急,辦法用盡,正准備最後一招——砸鎖。這時,一個平時不起眼的小男孩猶豫再三,戰戰兢兢的走到我跟前,小聲說:「老師,我能把鎖打開。」情急之下,別無他法,只有默許他施展絕技。只見他找了把舊鑰匙,三下五除二,打開了緊閉的大門,大家蜂湧而進,上課依舊。其二例:去年有兩則消息常見諸報端,春天時,工商部門披露,市場上出現了一種人造雞蛋,其大小、形狀、甚至打開後裡面的樣式、口感,都和普通的雞蛋一樣,非專業人士且水準很高者很難辨別。這件事還沒有下文,到了夏天,市場上又在銷售一種人造豆腐,不用一顆黃豆,生產出來的豆腐暢銷各地,也許你我餐桌上吃的就是這種用化工原料,生產出來的人造豆腐。現在可以回答開頭的問題了,中國人缺乏創造力嗎?不,中國人根本不少創造力。從孩子到成年人,都很聰明,盡管第二例有點諷刺的色彩,可說真的,即使化學家諾貝爾再生,也要由衷的敬佩中國人的創造力了。可一個鐵的事實又折磨著中國人的神經,據統計近四百年來世界重大的科技發明,無一出自中國人之手,諾貝爾獎自創立以來,沒有一個真正的中國人,獲得一項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方面的獎項。似乎在這些方面,國人的創造力一下子消失殆盡。連科學泰斗錢學森臨終之前,都上書國家總理,控告中國幾十年來教育的失敗。錢老的話沒有人想到去思考,也沒有人敢不信,好像人們一下子找到中國人與諾貝爾獎絕緣的原因了,是教育一步步扼殺了孩子們的創造力,是學校和老師把原先富有創造力的學生變成了沒有創造力的」平凡人」。今天我要站起來大聲疾呼,不要把罪過都強加到老師的頭上,他們是有責任,可他們柔弱的肩膀承擔不起這么沉重的負擔,他們只是社會的一部分,其他的種種角色,學校、主管部門、家庭、社會,乃至國家,其實都在伸出一把把無形的黑手,共同扼殺著中國孩子的創造力。下面筆者從4個方面來加以解說: 一、 對分數的追求扼殺了孩子的創造思維。毫不誇張的說,現在中國社會是個考試的時代,全社會對考試、對分數的痴迷到了一種瘋狂的程度。學校要分數,老師重分數,這是個不爭的事實。可僅僅老師嗎,家長要不要分數?可以說沒有多少家長不把孩子成績看的比命還重要,他們到校開家長會時,第一就是看孩子考了多少分,好老師壞老師的標准,也就是這個老師所教班的成績在學校排多少位。社會不要分數?從每年高考時各部門的緊張狀態就可看出,從媒體對高考的狂轟爛炸就能看出,從各地對高考、中考狀元的炒作追捧就可看出。升學率一下子成了一個地方進步的標志,成了一個地方發展的標志,甚至成了一個地方政績的衡量指標。在這樣的一個大環境下,學校怎能不把分數看成重中之重,否則怎麼向家長交代,向社會交代,向上級領導交代,又怎生存發展?政府向教育局施壓要成績,教育局向校長要成績,校長向老師要成績,學校制定種種規章制度,把分數和名次掛鉤,與工資福利掛鉤,與老師職稱掛鉤,與評優升職掛鉤。老師就只有辛苦自己和學生了,不問學生要還問誰要?考考考成了教師的法寶了,分分分就成了學生的命根了。學生只有沉浸在書本之中,作業之中。無休止的課程,大量的、重復的、機械的練習就成了學生唯一的生活。在這樣生活中長大的孩子,創造力和創造思維必然被一步步磨盡,沒有了創造性思維,讓他們去做創造性的工作,怎能不勉為其難。 二、 好孩子的標准扼殺了孩子們的創造激情。當老師的都有一個普遍的心理,喜歡成績好的和老實聽話的學生。因此老實聽話也就成了老師心中好學生的重要標准。他們也以這樣的標准來塑造自己的學生。符合這個標準的就喜歡、就關心、就表揚、就給獎狀、就坐好位子、就做班幹部小組長。不符合這個標準的孩子就是調皮學生,是壞學生,問題學生,就處處找錯,時時看守,只有批評,不喜歡、不關心、坐最差的位置,永遠沒有獎勵,永遠被管制被壓制,長期在這種好學生價值觀中耳濡目染的學生,長期被壓制的學生,只會越來越唯唯諾諾。他們哪敢質疑,哪敢提反對之聲,敢有叛逆之舉?前例幫我開鎖的小男孩提心吊膽也就不難理解了。其實不僅學生如此,看看周圍,哪行哪業,哪個部門,哪個單位,哪個領導喜歡不聽話的人,喜歡叛逆的下級,允許有反對聲音的存在。老師這樣對待學生,那麼老師自己在單位敢不老實,敢不聽話?除非你缺小鞋穿了,工人敢叛逆?公司員工敢叛逆?除非你和自己飯碗過不去了。部門人員敢不老實聽話,單位職工敢不老實聽話?下級敢在上級面前不強裝老實聽話,除非你和自己的前途命運過不去了。這樣老實聽話就成了全社會好人的共同標准。「外方內圓」成了中國人處世的准則,哪怕你內心再有自己的想法,有再深的城府,在領導面前,老闆面前,上級面前也要做出老實厚道的樣子來了。否則你就不在是大家心目中的好人了,你就很難再這個社會立足了,更別提做出一番作為來。國人做過一個統計,國家領導人大多清華大學畢業生,同樣地位的北大卻很少,姑且不論清華學子不去做科研,不去發展自己的專業這個問題。但考究兩校畢業生在官場近況差別的原因,筆者想起了「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來。清華學生大多理科,外表少言木訥,顯得憨厚老實,做事有條理,這樣的人才怎能不讓領導喜歡和放心。北大偏重文科,文科學生思想激進,做事冒進,再加上北大傳統思想的影響,北大畢業生肯定表現不出人們心目中老好人的樣子來。這樣的畢業生怎能讓領導喜歡,又何來自己事業的蓬勃發展呢?學生爭做好學生,全社會爭做老好人,有什麼危害?最大危害莫過於人雲亦雲,亦步亦趨,做事謹慎,做人小心,失去了創造的激情。殊不知,所有的創造都從質疑中來,從反對中來,從叛逆中長生,從否認前輩否認權威中產生。伽利略沒有反對的勇氣和決心,亞里斯多德統治了兩千多年的理論也許還要統治下去。請問什麼重大的理論的發現和提出,不是在顛覆前人的前提下產生的?沒有了創造性的思想,就沒有創造性的思維,沒有了創造的熱情就沒有了創造的舉動,就永遠失去了人類固有的創造力了。從這個意義上說,老師眼中的好孩子標准,社會眼裡好人的標准,領導眼裡的好下級標准其實是扼殺中國孩子、中國人創造力的無形殺手。 三、「安全重於泰山」扼殺了孩子創造的空間陶行知先生一生興辦教育,致力於教育救國。他辦學的宗旨是,教學與生活相結合,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在他創辦的育才學校,學生中間成立許多社團,或務工,或種菜,食堂由學生全權管理,學生學習音樂、繪畫,經常出外演出,為抗戰宣傳,為學校募捐。學生們大量在校外從事社會實踐活動,也因此培養了許多傑出的人才。試問在現今,有哪個老師能把孩子帶到校外,有哪個學校領導、哪個主管部門能同意老師把學生帶到社會。其實不是不能,而是不敢,我自己就10年沒有帶過學生春遊了,一句「安全重於一切,責任大於泰山」的口號就會讓所有老師望而卻步。學生們只能龜縮在教室里,向書本要分數了,也因此造就了無數的四隻眼、豆芽菜、眼高手低者、高分低能者了。也許有人說不是有好多的興趣班嗎?大家仔細看看,除了家長自主送去的外,學校內成立的所謂興趣班,興趣小組等,哪一樣不是帶著功利的目的,哪一樣能和當年的育才學校社團相比?到這里,筆者要慨嘆陶先生辦學的眼界、膽識,也慨嘆現如今,學校辦學的自主權竟然還
J. 是誰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啊
額,格式化教育是元兇,無知的家長,靠不住的老師,單調的教育環境是幫凶。 無助,無能,無力堅持自我的孩子是受害者,最終成長為新的幫凶~ 搏君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