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發明的幾歲
『壹』 誰發明了什麼至少10個
愛迪生發明電燈、華佗發明麻沸散、倫琴發現X射線、貝克勒耳發現自發放射性、瑞利發現氬、達倫發明航標燈自動調節器、勞倫斯發明迴旋加速器、格拉澤發明氣泡室、瓦特發明了蒸汽機、蔡倫發明了紙 、張衡發明了地動儀、貝爾發明了電話,等等。
一、愛迪生發明電燈
貝爾本人是一個聲學生理學家和聾啞人語的教師。在他之前,德國人菲利普·雷斯曾發明過一台電話機,但其傳聲效果極壞,實際上無法被使用。1876年3月10日貝爾與他的同事試驗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用的電話機。
此外貝爾還發明了一台測量聽力的儀器,一台可用來發現人體內金屬的儀器以及其它一些發明創造。
貝爾擁有電話的發明專利,但是有人也指出,從義大利移民到美國的安東尼奧·梅烏奇(Antonio Meucci)才是電話的發明者。
『貳』 愛迪生從什麼時候開始發明東西(幾歲)
32
『叄』 名人在幾歲發明了什麼
李四光童年的時候,家庭生活是非常艱辛的。一家數口僅靠父親辦私塾收繳(jiǎo)學生的一點學費來勉強維持,如果遇上災荒年,私塾的學生少了,就有斷糧斷炊的危險,不得已時也只好從當地的地主家裡租借。所以,李四光的母親也經常紡線織布,換些零用錢。特別是李四光的父親為人耿(gěng)直,愛打抱不平,曾經因與黃岡的革命黨人有來往被迫逃離家鄉,去南京躲了一年多,家庭生活就更加艱難。這一切,對童年的李四光影響很大。
當他50多歲的時候,還不時想起幼年的苦難,深為自己的父母所忍受的種種苦楚而痛心。正是在這個家庭的影響下,李四光從小就養成了勤勞的習慣。他常常幫著媽媽打柴,舂(chōng)米、推磨、掃地、提水、放羊、割草等,幾乎樣樣事情都能幹。
5歲的時候,李四光開始跟一位姓陳的老先生啟蒙,6歲轉到父親的私塾里,隨父親念書。李四光學習的時候,刻苦認真,勤奮用功。每天從早到晚,朗讀、背誦、練字、作文忙個不停。他不貪玩,老師不在的時候,依然能獨自學習,而不像別的孩子一樣,爬桌子,踩凳子,鬧翻了天。李四光從小就喜歡動腦筋,問問題。有一次,他和小朋友一起捉迷藏的時候,看到村頭的一塊特別大的石頭,他就曾產生過這樣的疑問:這石頭是怎麼來的呢?為什麼周圍沒有這種石頭呢?也許是個偶然的巧合。他後來果真成為著名的地質學家,還曾科學地回答過他孩童時的疑問呢。
李四光小時候喜歡自己動手製作小玩具,什麼小船啦,小汽車啦,各種色彩的燈籠啦什麼的。他心靈手巧,同齡的孩子都喜歡他、佩服他。特別是,他富有同情心,對左右鄰里的窮苦人有很深的感情。
有一次,天氣很冷,一個小偷摸進私塾里把同學蓋在被子上的棉衣偷走了,被同學捉住後,你一拳我一腳地狠揍了一頓,最後還被吊了起來。但是只有李四光沒有動手,他只是悄聲不響地拿來一條板凳,墊在小偷腳下,勸誡說以後不要再做壞事了,不然挨這么多打,可怎麼受得了呢?
1902年5月,湖北省開始興建大、中、小各種學堂,少年有志者,都願意來武昌上學。消息傳到黃岡後,李四光也向父母提出了上學的要求。父親很支持他,從鄉親手裡借來路費;母親也支持他,特地將自己出嫁時的嫁衣給李四光改制了一件棉袍子。李四光告別父母,第一次遠離家鄉,前往省城武漢求學。
1902 年冬,李四光進入武昌第二高等小學堂讀書,由於該學校是寄宿制,全部食宿均由學堂供給。李四光全家都很高興。在這里,李四光學習非常用功,他如飢似渴地吸取各種知識,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但由於沒有人幫助疏通關系,直到1904年7月,他才被破格選派去日本官費留學。李四光回黃岡向父親辭行,隨即乘船去日本。但官費有限,他只好買了統艙票,以便節約開支留作它用。第一次去這么遠的地方學習,李四光心情無比激動,特別是當船駛出上海吳淞口,眺望大海,波濤洶涌,茫茫無際;小小少年,心曠神怡,站在甲板上,久久不願回艙。他的思緒隨著海風海浪飄得很遠,很遠??
經過漫長的旅行,輪船終於抵達日本的橫濱港,後又乘汽車來到東京,但不巧的是,臨行前,親友餞(jiàn)行,李四光多吃了些甲魚之類的葷腥,在海上又著了點涼,所以一到東京便腹瀉不止,醫院診治為痢疾,並對他隔離治療,只得借錢治病。這次病對他影響很大。當大夫勸他平時多吃素少吃葷時,他永遠記住了這個勸告,幾乎一生飲食清淡,至多吃點魚呀蛋呀什麼的。所以,有的朋友和他開玩笑說,李四光只是吃一些不會叫的東西。
在日本,李四光首先進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主要學習日本國的語言和初等數理比。1907年7月畢業之後,李四光又考入大阪高等工業學校。據說,這個學校每年僅能吸收中國留學生10名左右,而報考者竟達千餘人,李四光能夠考中,是極其不容易的。
在學校,李四光學習刻苦,生活依舊清貧。每月收到的官費用於必須的開支後,已所剩無幾。為了省錢,他常常把生米放進暖水瓶中,加上開水,浸泡一夜,第二天,湊著鹹菜一起吃下去。除了學習、生活,李四光更關心祖國的命運。他常步入留學生會館,聽演講,聽報告,結識了許多民主革命家。他剪掉自己的辮子表示站在革命一邊,擁護革命。1905年7月,李四光終於在東京見到了他敬仰的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並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的成立大會和宣誓儀式。孫中山曾親切地摸著李四光的頭說,你小小年紀就參加革命,很好,一定要「努力向學,蔚(Wèi)為國用」。當時,李四光年僅16歲。
1910年7月,李四光從日本大阪高等工業學校畢業,結束了7年留學日本的生活,和同學們一起返回祖國。不久,他被派到武昌縣花林湖北中等工業學堂任教。從學生到教師,李四光感受到一種新鮮和責任,他對學生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義爆發。當時,李四光正在北京參加留學畢業生的全國統一考試。他聽到消息後,異常興奮,立即收拾行裝南下。回到武昌不久,李四光便被委託為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議。後來,又改任湖北軍政府實業部部長等職。然而,革命的發展並不是像他想像的一樣。不久,袁世凱上台,打擊和排擠革命黨人。李四光發展實業、造福人民、建設新湖北的宏偉計劃已成幻想,他內心郁悶,陷入彷徨之中??於是,李四光產生了再去讀幾年書,走科學救國的道路的想法。1913年7 月,李四光由官派出國,赴英國伯明翰大學繼續深造,年輕的李四光如願以償。當時,和李四光一起留學的有4個人,政府發放的路費全是金條。李四光告訴同伴:「你們慢慢收拾行李,我去銀行兌換錢幣。」當李四光來到銀行的時候,一身破舊的衣服引起了銀行職員的懷疑,非但沒有換回錢幣,還被懷疑偷別人的金條而被抓了起來,任他如何解釋也沒有結果,連餓帶凍,第二天才被同伴救回。盡管如此,青年李四光還心繫父親兄長,將自己旅費的一部分省下來交給他們,以供弟妹們上學之用。這是何等令人感動的情懷呵!李四光試圖用所有的愛戀來報答14年鄉村生活中父老鄉親所給予他的關懷與厚愛,就像他後來將自己的一生獻給祖國一樣,鞠躬盡瘁而又無怨無悔!
長途跋涉,遠渡重洋,李四光第二次離開祖國,終於抵達倫敦。這里是資本主義文明的故鄉,是近代產業革命的發源地。如今早已車水馬龍,五光十色,大廈林立。但在李四光的眼裡,這一切無異於過眼雲煙,他心裡更渴求的是知識和科學。經過慎重的選擇,李四光決定進入在采礦方面較為著名的伯明翰大學。他匆忙離開了倫敦,來到了英國西部重鎮伯明翰城,在學校附近的一所公寓住了下來。李四光的確是一位不知疲倦的學生,即使休息時間,也下放鬆學習。偶爾在假日走進公園,看看名勝古跡,身邊也總是少不了一疊報紙雜志,或是一卷厚厚的書籍。在林陰里,在流水旁,他一坐下來就抄抄寫寫,或是思考一連串的問題。但平靜的學習生活沒有持續多久,1914年8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以英、法、俄為一方的協約國和以德、意、奧為一方的同盟國,為重
新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展開了生死大戰。一時間,生活物資日益短缺,物價開始上漲,生活極度困難,許多留學生已無法忍受,紛紛離開英國。但李四光硬是憑著頑強的毅力和從小養成的堅忍精神,節衣縮食,克服了種種困難,把學習堅持了下來。他常常利用假期,跑到礦山做臨時工,賺錢維持生活,繼續完成學業。在這樣艱難的時候,他樂觀曠達,勞逸結合,利用業余時間學會了拉小提琴,並成了終生的愛好。
功夫不負有心人,1918年5月,李四光用英文寫成了一篇長達387頁的論文——《中國之地質》,並提交伯明翰大學地質系。6 月,他通過了論文答辯。由於這篇論文的提出,李四光被伯明翰大學授予自然科學碩士學位。不久,李四光接到了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發來的聘書,請他回國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6 年多的英國留學生活就要結束了,盡管國內依然是軍閥混戰,你爭我奪,李四光還是接受了邀請,帶著為真理奮斗的治學精神,帶著報效祖國的滿腔熱血,1920年5月,李四光結束了漫長的求學之路,回到北京。此時,他已經31歲,在這年輕的生命成長中,除了幼兒時期和暫短的工作以外,他幾乎都在不停的學習中忙碌著,東奔西走,上下求索。如今,對李四光來說,該是他向祖國貢獻知識和學問的時候了!新的生活就要開始了!6 P0 j1 Y, k5
李四光到地質系後,主要講授岩石學和高等岩石學兩門課程。他備課認真,一絲不苟。對學生的要求很嚴格,特別注意基礎知識和基本功的訓練。從岩石的肉眼識別,到顯微鏡下的鑒定以及進行全面的化學分析,他都要求學生能夠掌握。他考試的方法不同於其他老師的方法,除了要進行筆頭的問答以外,還發給學生幾塊岩石的標本,要求他們寫出標本的名稱、礦物成份、生成條件、與礦產的關系等等。他還極其重視書本以外的知識,經常帶學生赴野外考察,邊看邊講,邊講邊看,要求同學們大量採集標本,回來後,歸類整理,陳列在實驗室供教學研究之用。
在長期的國外留學生活中,他親身感受到中國人受盡歧視的恥辱,從而產生了強烈的民族自尊心。他曾說:「我們不能不承認人家的文化程度比我們高,藝術比我們精。人家的地方已經開辟到十分田地,我們的一塊沃土,還在那裡荒著。請他們來做好了,再拱手奉還給我們,世界上恐怕沒有那麼一回事。所以,我們一線的生機,還是在我們的民族,大家打起精神,舉起鋤頭向前挖去。」所以,李四光上課的時候,除了科學上的一些專有名詞以外,他始終堅持用中文講解。有一次,上課的時候,一個學生叫他「Mr.李」,叫了幾聲,他就問那個學生叫誰?那個學生說:「叫你。」李四光說:「你可以稱我老李、小李或阿貓、阿狗什麼的,但是我不準你叫我『Mr.李』。」有一次,李四光帶了七八個學生到宜昌做野外考察,在街上看見一個美國人坐人力車不給車錢,還要拿起手杖打拉車人。李四光看到後,氣憤極了,就跑到美國人面前一定要他付車錢,並且不準打人。那個美國人開始愣了一下,後來一看是一個穿破西服的中國人,竟蠻不講理地冷笑一下,准備一走了之。李四光和七八個學生操起地質錘把他攔住了。那個美國人一看事情不妙,只得乖乖地給了車錢,灰溜溜地走了。路上的行人都為此感到揚眉吐氣。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出生於德國萊茵省巴門市的一個資產階級家庭。 他的父親是一個開有大紡織廠的資本家,與其他許許多多資本家一樣,以剝削工人為生,而且他的父親性格暴躁、強橫,稍不如意即大發雷霆。因為恩格斯是長子,所以被父親嚴厲管教著,一切均要按父親的旨意行事。甚至父親篤信宗教,就要讓恩格斯「按上帝意志」辦事。
& a7 x# e" {0 x8 k, t4 ^ J2 a! N 生長在這樣一個家庭,恩格斯並不是唯命是從,相反,他常常為軟弱的母親受到父親欺負而大鳴不平。他自己也經常希望能沖出父親嚴厲甚至蠻不講理的約束,去尋找自己的生活,走自己應該走的道路。* P7 X! P9 N7 A4 Z! \6 ~
他在19歲時寫的一首詩,反映了他這種積極開拓、勇於進取的精神:一股洶涌的洪流,呼嘯著獨自奔出山谷,松樹在他面前轟然倒下,它就這樣給自己沖開了一條大道;我也將和這股山洪一樣,給自己開辟一條道路。
- [3 ~" r& h, o4 ^* W# v, s 恩格斯中學未畢業,父親就強迫他停學,讓他去學習經商做生意,他希望恩格斯將來能繼承他的事業,成為大資本家。恩格斯雖然不滿父親的安排,但無奈之下,只好聽從父親安排,去到一個小營業所去工作。
' ^) P, j }+ }8 e6 w K2 h# n ~ 18歲時,恩格斯又被父親送到德國北部的一個重要港口城市布萊梅,到那裡的一家大貿易公司工作。這一次,恩格斯非常高興地接受了。; F- J, h, ?4 p2 b# X: D" z
布萊梅雖屬德國,但不是普魯士的領土8 F: n8 ]' i% c5 y6 H8 L
,這里的思想比較自由,普魯士專制政治對這里影響不大,人們可以自由地看書、議論。喜歡自由的人和對專制制度不滿者,都希望能夠來到這里,恩格斯也是這樣。0 g6 o1 h5 N% Q9 z
到了布萊梅,恩格斯除了應付一下父親派給的工作之外,把大部分時間用在了學習上。恩格斯酷愛學習,但威嚴霸道的父親不讓他讀書,他心裡總是窩著一股怨氣,暗暗地對父親表示不滿。現在終於有機會了,他如飢似渴地學習,對各方面的書都感興趣,哲學、歷史、物理、化學等他一本本、一卷卷地深入學習。讀書使他掌握了豐富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 R5 D" J1 c* }6 e- k
更為重要的是,在這里,恩格斯接受了不少新的思想,閱讀了許多國家的進步書刊,這使他更為同情工人無產者的遭遇。# Z8 N: v3 v: [ t1 P
早在家鄉讀中學時,恩格斯就對為自己家裡幹活的工人充滿了同情之心。他常常一個人偷偷跑到工廠里去觀察工人勞動,又來到工人所住的地方,觀察工人生活。他看到了這么一種現實,工人們在潮濕,窄小的低矮工棚里生活,一家老小擠在一起,裡面幾乎沒有任何亮光,亂糟糟簡直無法立足。工人們缺吃少穿,過著極端貧困的生活,而正是他們在為自己家裡創造著一筆又一筆的財富。他們拖著疲憊、纖弱的身子在沒日沒夜的勞動,有時有了病也沒有時間去看病。有不少工人因積勞成疾還不得不帶病幹活。更使恩格斯吃驚的是,工廠里有不少童工!他們本該和自己一樣讀書、學習,無憂無慮地度過他們的童年,但他們卻在這里,在這里辛辛苦苦地為資本家創造財富!
『肆』 誰誰誰幾歲發明什麼的簡短故事
1868年,21歲的愛迪生以報務員的身份來到了波士頓。同年,他獲得了第一項發明專利權。這是一台自動記錄投票數量的裝置。愛迪生認為這台裝置會加快國會的工作,它會受到歡迎的。
『伍』 圓周率是誰發明的,他幾歲了
西漢末年,劉歆(約分元前50年到公元23年)定圓周率為3.1547,到了東漢時代,張衡(公元78-139年)求得兩個比,一是92 29=3.17241…,另一個是10,約等於3.1622.(印度數學家羅笈多也曾定圓周率為10,但已遲於張衡500多年.) 到了三國時,魏人劉徽(公元263年)創立了求圓周率的准確值的原理,他用割圓術求得圓周率的前三位數字是π≈3.14…,稱為徽率. 到南北朝時代的祖沖之(公元429年—500年),他已推算出 3.1415926<π<3.1415927. 也就是π≈3.1415926…,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確定圓周率准確到7位小數的人.祖沖之又提出了用兩個分數表示π的近似值.即22 7及355 113,分別稱為π的約率和密度. 在祖沖之發現密率一千多年後,歐洲的安托尼茲(16世紀~17世紀)才重新發現了這個值.
『陸』 農歷誰發明的
農歷是湯若望發明的抄。
中國現行農歷沿用自明末《時憲歷》脫胎的清朝《西洋新法歷書》,是四百多年前的由湯若望主導的歐洲耶穌會教士和中國第一批天主教徒合力編撰的。
現代農歷的基礎是來自明朝末年的《時憲歷》,之前明代通行的歷法為《大統歷》,實際上是將元代郭守敬的《授時歷》改個名字沿用,此歷法到明末,已經與實際氣象、天文有誤差,尤其對日月食推算的誤差更明顯。
(6)誰發明的幾歲擴展閱讀
農歷的優點:
1,農歷屬於陰陽合歷,是兼顧了太陽、月亮與地球關系的一種歷法。農歷是定歷,它具有天文年歷的特性,能很好地和各種天象對應。
如它的節氣嚴格對應太陽高度,歷日較嚴格地對應月相,閏月的不發生頻率和發生頻率對應地球近日點和遠日點,其它天象如日出日沒,晨昏蒙影,五星方位,日月食,潮汐等,就連歷月也大致對應太陽高度;
2,農歷歷月的天數只有29日和30日兩種,且由定朔日規定,人為因素較小,不易隨意改動;
3,歲首有較強的天文學意義,具有陰月陽年的天文學意義;
4,干支紀年和十二生肖紀年循環使用;由於它包含節氣十分利於四季劃分,由於它包含月相,所以也十分反映潮汐,日月食等天象和月亮對氣候的影響。
『柒』 誰告訴我兩個科學家在幾歲發明或發現了什麽
19世紀30年代末,威廉`巴奈特 發明了內燃機
恩里科`費米 27歲時發明原子反應堆
乙炔被發現在1836年,發現者是埃德蒙`戴維爵士
1890年,美國人C.L.科芬 發明電弧焊方法
麥考密克 34 時發明 麥考密克收割機
托馬斯·達爾波特在40歲時發明電動發動機
『捌』 是誰發明了第一輛汽車他幾歲發明的
1886年1月德國人卡爾·本茨(KARL
BENZ)獲得了世界上首項汽車專利,人類歷史上第一輛汽車就此誕生了,隨即轟動全球
『玖』 中國誰發明了哪些過程是怎樣
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指南針的N指北方,E指東方,W指西方,S指南方[2] 。
中國是世界上公認發明指南針(Compass)的國家。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漢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吸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面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實用的指南針。最早的指南針是用天然磁體做成的,這說明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很早就發現了天然磁鐵及其吸鐵性。據古書記載,遠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正處在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大變革時期,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農業生產更是興盛發達,因而促使了采礦業、冶煉業的發展。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從鐵礦石中認識了磁石。最早的指南針是司南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
蔡倫
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漢族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漢族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
造紙術(也稱蔡侯紙)蔡倫改進。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為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改進了造紙術,才使紙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被稱為「蔡侯紙」。對紙的概念有個統一認識。什麼樣的物品叫「紙」。
火葯是中國漢族煉丹家發明於隋唐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葯的研究開始於古代道家煉丹術,古人為求長生不老而煉制丹葯,煉丹術的目的和動機都是超前的,但它的實驗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最後導致了火葯的發明。
煉丹家雖然掌握了一定的化學方法,但是他們的方向是求長生不老之葯,火葯的發明是副產品。煉丹家對於硫磺、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葯,在使用之前,常用燒灼的辦法「伏」一下,「伏」是降伏的意思。使毒性失去或減低,這種手續稱為「伏火」。
唐初的名醫兼煉丹家孫思邈在「丹經內伏硫磺法」中記有:硫磺、硝石各二兩,研成粉末,放在銷銀鍋或砂罐子里。掘一地坑,放鍋子在坑裡和地平,四面都用土填實。把沒有被蟲蛀過的三個皂角逐一點著,然後夾入鍋里,把硫磺和硝石起燒焰火。等到燒不起焰火了,再拿木炭來炒,炒到木碳消去三分之一,就退火,趁還沒冷卻,取入混合物,這就伏火了。
唐朝中期有個名叫清虛子的,在「伏火礬法」中提出了一個伏火的方子:「硫二兩,硝二兩,馬兜鈴三錢半。右為末,拌勻。掘坑,入葯於罐內與地平。將熟火一塊,彈子大,下放里內,煙漸起。」他用馬兜鈴代替了孫思邈方子中的皂角,這兩種物質代替碳起燃燒作用的。伏火的方子都含有碳素,而且伏硫磺要加硝石,伏硝石要加硫磺。這說明煉丹家有意要使葯物引起燃燒,以去掉它們的猛毒。雖然煉丹家知道硫、硝、碳混合點火會發生激烈的反應,並採取措施控制反應速度,但是因葯物伏火而引起丹房失火的事故時有發生。
《太平廣記》中有一個故事,說的是隋朝初年,有一個叫杜春子的人去拜訪一位煉丹老人。當晚住在那裡。半夜杜春子夢中驚醒,看見煉丹爐內有「紫煙穿屋上」,頓時屋子燃燒起來。這可能是煉丹家配置易燃葯物時疏忽而引起火災。
還有一本名叫《真元妙道要略》的煉丹書也談到用硫磺、硝石、雄黃和蜜一起煉丹失火的事,火把人的臉和手燒壞了,還直沖屋頂,把房子也燒了。書中告戒煉丹者要防止這類事故發生。這說明唐代的煉丹者已經掌握了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就是硫、硝、碳三種物質可以構成一種極易燃燒的葯,這種葯被稱為「著火的葯」,即火葯。由於火葯的發明來自製丹配葯的過程中,在火葯發明之後,曾被當做葯類。
《明熹宗實錄》:「天啟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辛巳,援遼總兵毛文龍以登撫(袁可立)所遣管運參將黃胤恩、推官孟養志等發到糧餉並布疋、軍器、火葯等物,復蒙頒給敕印、旗牌,授以援遼總兵便宜行事,具謝恩。」
《本草綱目》中就提到火葯能治瘡癬、殺蟲,辟濕氣、瘟疫。火葯不能解決長生不老的問題,又容易著火,煉丹家對他並不感興趣。火葯的配方由煉丹家轉到軍事家手裡,就成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黑色火葯。
球狀火葯包紮在箭桿頭附近,點著引線以後,用弓箭將火葯射出去燒傷敵人。還有把火葯、毒葯,再加上一些瀝青、桐油等,做成毒球,點著以後,用弓箭射出,殺傷敵人是後來的「萬人敵」。到了宋朝,人們將火葯裝填在竹筒里,火葯背後扎有細小的「定向棒」,點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的火葯迅速燃燒,產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飛向敵陣爆炸,這是世界上第一種火葯火箭。以後又發明了火槍和槍,這些都是用竹管製成的原始管形火器,是近代槍炮的老祖宗。
雕版印刷:據載是北宋時期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被認為是世界上
畢升
最早的活字印刷技術。但四大發明中的活字印刷術並非現代印刷術的前身,而據李約瑟所論北宋制的膠泥活字印刷術有許多劣勢的地方。
目前發現最早的雕版印刷成品是一單頁版梵文撰寫的《陀羅尼經》,該經是印在亞麻紙上,於650年至670年間出版,且在1974年於西安附近的唐代陵墓出土。1966年,考古學家在韓國發現了一本微型《陀羅尼佛經》,該經內含唐朝女皇武則天(約690年-705年)頒行的則天文字。學者斷定該經不早於704年,後來被珍藏在一座建於751年統一新羅時代的舍利塔里。不過,已知最早一般大小的印刷出版書籍,是唐代(618年-907年)間刊行的《金剛經》。該經長5.18米(17英尺),卷軸格式,可追溯到唐懿宗咸通9年農歷4月15日(即868年)。學者李約瑟和錢存訓(Tsien Tsuen-hsuin)的記述表示金剛經的書法雕刻遠較較早印行的單頁版陀羅尼經更為先進,更為精巧。另外,兩個最古老的印刷農歷日期為877年和882年,它們是在當時佛教聖地敦煌被發現;
活字印刷: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曾在《夢溪筆談》中有一篇文章叫《活板》,其中詳細介紹了活板印刷術的全過程,通俗易懂,非常詳細。在他寫於1088年的著作《夢溪筆談》中,將此發明歸於不知名的工匠畢升(990年-1051年)。隨著燒結陶土字元的使用,沈括描述畢升製作字形、撿字排列、印刷、並在印刷後拆解留待後來使用。畢升曾嘗試木製活字,但木製活字一直要到元朝(1271年–1368年)王禎(活躍於1290年至1333年)的木模才趨完善。王禎亦將文字按照音韻組合置於有小隔間的轉輪排字盤以方便撿字。至於銅版活字要等到明朝(1368年-1644年)華燧(1439年至1513年)於1490年的印刷作品才趨完美
木活字
木活字:
元代,著名農學家與機械學家王禎發明了木活字,並創造出比較簡捷的適於漢字復雜特點的轉盤排字方法;後又發明了金屬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進。唐代的雕刻印本傳到日本,8世紀後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羅尼經》以後又傳到朝鮮、中東一帶和東歐。15世紀,德國人學會了用合金鑄字,從此畢升首創的活字印刷在歐洲各地推廣開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