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發散
Ⅰ 創造性思維與發散性差別
創造性思維,強調結果,偏重於出成果;
發散性思維,強調范圍,偏重於過程。
兩者的區別,應該是:強調的東西是不同的
Ⅱ 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差別
發散性思維,偏重於廣度,面向的范圍大小;
創造性思維,偏重於更新,即以前沒有的
Ⅲ 創造性思維就是發散性思維是誰說的
吉爾福特!!!!!
Ⅳ 如何增強自己的發散性思維
發散思維亦稱擴散思維、輻射思維,是指在創造和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中,從已有的信息出發,盡可能向各個方向擴展,不受已知的或現存的方式、方法、規則和范疇的約束,並且從這種擴散、輻射和求異式的思考中,求得多種不同的解決辦法,衍生出各種不同的結果。這種思路好比自行車車輪一樣,許多輻條以車軸為中心沿徑向向外輻射。發散思維是多向的、立體的和開放型的思維。
1. 發揮想像力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黑格爾說過:「創造性思維需要有豐富的想像。」
一位老師在課堂上給同學們出了一道有趣的題目「磚都有哪些用處?」,要求同學們盡可能想得多一些,想得遠一些。馬上有的同學想到了磚可以造房子、壘雞舍、修長城。有的同學想到古代人們把磚刻成建築上的工藝品。有一位同學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說磚可以用來打壞人。從發散性思維的角度來看,這位同學的回答應該得高分,因為他把磚和武器聯系在一起了。
一位媽媽從市場上買回一條活魚,女兒走過來看媽媽殺魚,媽媽看似無意地問女兒:「你想怎麼吃?」「煎著吃!」女兒不假思索地回答。媽媽又問:「還能怎麼吃?」「油炸!」「除了這兩種,還可以怎麼吃?」女兒想了想:「燒魚湯。」媽媽窮追不舍:「你還能想出幾種吃法嗎?」 女兒眼睛盯著天花板,仔細想了想,終於又想出了幾種:「還可以蒸、醋熘、或者吃生魚片。」媽媽還要女兒繼續想,這回,女兒思考了半天才答道:「還可以腌咸魚、曬魚干吃。」媽媽首先誇獎女兒聰明,然後又提醒女兒:「一條魚還可以有兩種吃法,比如,魚頭燒湯、魚身煎,或者一魚三吃、四吃,是不是?你喜歡怎麼吃,咱們就怎麼做。」女兒點點頭:「媽,我想用魚頭燒豆腐,魚身子煎著吃。」
媽媽和女兒的這一番對話,實際上就是在對孩子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既要靠老師,也要靠家長。要善於從教學和生活中捕捉能激發學生創造慾望、為他們提供一個能充分發揮想像力的空間與契機,讓他們也有機會「異想天開」,心馳神往。要知道,奇思妙想是產生創造力的不竭源泉。
在尋求「唯一正確答案」的影響下,學生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維越單一,想像力也越有限。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潛在因素,在課堂上啟發學生,展開豐富合理的想像,對作品進行再創造。
2. 淡化標准答案,鼓勵多向思維
學習知識要不惟書、不惟上、不迷信老師和家長、不輕信他人。應倡導讓學生提出與教材、與老師不同的見解,鼓勵學生敢於和同學、和老師爭辯。
單向思維大多是低水平的發散,多向思維才是高質量的思維。只有在思維時盡可能多地給自己提一些「假如…」、「假定…」、「否則…」之類的問題,才能強迫自己換另一個角度去思考,想自己或別人未想過的問題。
老師在教學中要多表揚、少批評,讓學生建立自信,承認自我,同時鼓勵學生求新。訓練學生沿著新方向、新途徑去思考新問題,棄舊圖新、超越已知,尋求首創性的思維。
有一篇題為 《一切為了考試》的中學生作文,記述了一個「奇怪的夢」:
「記不清是哪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奇怪的夢:
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真是莫名驚詫。
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別式是什麼?
茅盾原名?——教科書上寫著:沈雁冰——老師說是沈德鴻,無所適從。
烈日當空。氫氧化鋁分子式。蚊子叮在脖子上,啪!電視節目是《血的鎖鏈》,父親不讓看電視。春眠不覺曉,多困啊!又是可惡的二元二次方程式,監考老師嚴峻的臉。一張53分的數學試卷,我嚇得大哭…
氫原子只有一個電子,我只有一個腦子,怎麼塞得下這么多的化學方程式。憲法為什麼是國家根本大法? 一切為了考試。」
文章生動而形象地再現了一個中學生的夢境。這是一個中學生在殫精竭慮的拼掙和無奈時的吶喊。作者將強烈的創新意識,大膽的思維方式引進作文,思想信馬由韁,縱橫馳騁,內容騰挪閃錯,時空交替變換,意境奇幻詭譎,傳神地表現了一個中學生臨考前不勝重負的心理,讀後發人深思。
3. 打破常規、弱化思維定勢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前提
法國生物學家貝爾納說過:妨礙學習的最大障礙,並不是未知的東西,而是已知的東西。
有一道智力測驗題,「用什麼方法能使冰最快地變成水?」一般人往往回答要用加熱、太陽曬的方法,答案卻是「去掉兩點水」。這就超出人們的想像了。
而思維定勢能使學生在處理熟悉的問題時駕輕就熟,得心應手,並使問題圓滿解決。所以用來應付現在的考試相當有效。但在需要開拓創新時,思維定勢就會變成「思維枷鎖」,阻礙新思維、新方法的構建,也阻礙新知識的吸收。因此,思維定勢與創新教育是互相矛盾的。「創」與「造」兩方面是有機結合起來的,「創」就是打破常規,「造」就是在此基礎上生產出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來。因此,首先要鼓勵學生的「創」,如果把「創」扼殺在搖籃里,何談還有「造」呢?
4. 大膽質疑
明代哲學家陳獻章說過:「前輩謂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質疑能力的培養對啟發學生的思維發展和創新意識具有重要作用。質疑常常是培養創新思維的突破口。
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書本上的東西,不一定都是全對的。真理有其絕對性,又有其相對性,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其可推敲之處,鼓勵學生大膽懷疑書本,引導學生發表獨特見解,這是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一環。 在質疑過程中,學生創造性地學,教師創造性地教。質疑能將機械性記憶變為理解性記憶,讓學生嘗到學習、創造的樂趣。
反省思維是一種冷靜的自我反省,是對自己原有的思考和結論採取批判的態度並不斷給予完善的過程。這實際上是一種良好的自我教育,是學生學會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
5. 學會反向思維
反向思維也叫逆向思維。它是朝著與認識事物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問題,從而提出不同凡響的超常見解的思維方式。反向思維不受舊觀念束縛,積極突破常規,標新立異,表現出積極探索的創造性。其次,反向思維不滿足於「人雲亦雲」,不迷戀於傳統看法。但是反向思維並不違背生活實際。
我國生產抽油煙機的廠家都在如何能「不粘油」上下功夫,但絕對不粘油是做不到的,用戶每隔半年左右還得清洗一次抽油煙機。美國有一位發明家卻從相反方向去考慮問題,他發明了一種專門能吸附油污的紙,貼在抽油煙機的內壁上,油污就被紙吸收,用戶只需定期更換吸油紙,就能保證抽油煙機干凈如初。這就是反向思維的典型實例。
20世紀50年代,世界各國都在研究製造晶體管的原料——鍺。其中的關鍵技術是將鍺提煉得非常純。諾貝爾獎獲得者、日本的著名的半導體專家江崎和助手在長期試驗中,無論怎樣仔細操作,總免不了混入一些雜質,嚴重影響了晶體管參數的一致性。有一次,他突然想,假如採用相反的操作過程,有意地添加少量雜質,結果會是怎樣呢?經過試驗,當鍺的純度降低到原先一半時,一種性能優良的半導體材料終於誕生了。這是反向思維的又一成功事例。
美國朗訊公司的貝爾實驗室,是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名字!那裡培養了11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產生了改變世界的十大發明。很多理工科畢業生把進入貝爾實驗室工作看做是一種無尚的光榮。貝爾實驗室作為世界一流的研發機構,它有什麼特點呢?在貝爾實驗室創辦人塑像下鐫刻著下面一段話:「有時需要離開常走的大道,潛入森林,你就肯定會發現前所未有的東西」。
讓我們也常常潛入「森林」,另闢蹊徑,去發現、去領略那前人從未見過的奇麗風光吧,這時,你就可以歡呼:「啊,這片天地是我首先發現的,大家都來看吧!」
Ⅳ 創造性思維就是發散性思維是哪位心理學家說的
創造性思維就是發散性思維是吉爾福特的觀點,美國心理學家,主要從事心理測量方法、人格和智力等方面的研究。
他因應用心理測量方法和因素分析法進行人格特質的研究,特別是對智力的分類而馳名世界,1950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54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64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他根據智力測驗研究結果的因素分析法,否認G因素的存在,堅持智力因素的獨立性。他認為,智力應該區分為三個維度:內容、操作和產物。
(5)創造發散擴展閱讀:
吉爾福特認為,智力結構由操作、內容和產物三個變項構成,像一個有長、寬、高三維的立方體。其中每一個變項又由若干因素組成,操作指智力活動的過程。
它由認知、記憶、聚合思維、發散思維、評價所組成;內容指智力活動的對象,它包括圖形、符號、語義、行為;產物指智力活動的結果,它包括單元、類別、關系、系統、轉換、蘊含。
一個完整的智力活動就是通過對內容(如一個特定的符號)的操作(如認知)而獲得一個產物(如歸入一個門類)。
Ⅵ 發散思維和創造思維的區別
發散思維就是開放式的
創造思維是突破性的思考
Ⅶ 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差別
發散性思維,偏重於廣度,面向的范圍大小;
創造性思維,偏重於更新,即以前沒有的
Ⅷ 如何訓練創造性思維,發散性思維
怎樣培養你的創造性思維?
--------------------------------------------------------------------------------
創造性思維是人類的高級心理活動。創造性思維是政治家、教育家、科學家、藝術家等各種出類拔萃的人才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心理學認為:創造思維是指思維不僅能提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內在聯系,而且能在此基礎上產生新穎的、具有社會價值的前所未有的思維成果。
創造性思維是在一般思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是後天培養與訓練的結果。卓別林為此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和拉提琴或彈鋼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練習的。」因此,我們可以運用心理上的「自我調解」,有意識地從幾個方面培養自己的創造性思維。
(1)展開「幻想」的翅膀
心理學家認為,人腦有四個功能部位:一是以外部世界接受感覺的感受區;二是將這些感覺收集整理起來的貯存區;三是評價收到的新信息的判斷區;四是按新的方式將舊信息結合起來的想像區。只善於運用貯存區和判斷區的功能,而不善於運用想像區功能的人就不善於創新。據心理學家研究,一般人只用了想像區的15%,其餘的還處於「冬眠」狀態。開墾這塊處女地就要從培養幻想入手。
想像力是人類運用儲存在大腦中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推斷和設想的思維能力。在思維過程中,如果沒有想像的參與,思考就發生困難。特別是創造想像,它是由思維調節的。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就是從他幼時幻想人跟著光線跑,並能努力趕上它開始的。世界上第一架飛機,就是從人們幻想造出飛鳥的翅膀而開始的。幻想不僅能引導我們發現新的事物,而且還能激發我們作出新的努力,探索,去進行創造性勞動。
青年人愛幻想,要珍惜自己的這一寶貴財富。幻想是構成創造性想像的准備階段,今天還在你幻想中的東西,明天就可能出現在你創造性的構思中。
(2)培養發散思維
所謂發散思維,是指倘若一個問題可能有多種答案,那就以這個問題為中心,思考的方嚮往外散發,找出適當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個正確的答案。人在這種思維中,可左沖右突,在所適合的各種答案中充分表現出思維的創造性成分。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獲得者、美國科學家格拉肖說:「涉獵多方面的學問可以開闊思路……對世界或人類社會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於抽象思維。」比如我們思考「磚頭有多少種用途」。我們至少有以下各式各樣的答案:造房子、砌院牆、鋪路、剎住停在斜坡的車輛、作錘子、壓紙頭、代尺劃線、墊東西、搏鬥的武器……如此等等。
(3)發展直覺思維
所謂直覺思維是指不經過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來的領悟或理解。很多心理學家認為它是創造性思維活躍的一種表現,它即是發明創造的先導,也是百思不解之後突然獲得的碩果,在創造發明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物理學上的「阿基米德定律」是阿基米德在跳入澡缸的一瞬間,發現澡缸邊緣溢出的水的體積跟他自己身體入水部分的體積一樣大,從而悟出了著名的比重定律。又如,達爾文在觀察到植物幼苗的頂端向太陽照射的方向彎曲現象時,就想到了它是幼苗的頂端因含有某種物質,在光照下跑向背光一側的緣故。但在他有生之年未能證明這是一種什麼物質。後來經過許多科學的反復研究,終於在1933年找到了這種物質植物生長素。
直覺思維在學習過程中,有時表現為提出怪問題,有時表現為大膽的猜想,有時表現為一種應急性的回答,有時表現為解決一個問題,設想出多種新奇的方法、方案等等。為了培養我們的創造性思維,當這些想像紛至沓來的時候,可千萬別怠慢了他們。青年人感覺敏銳,記憶力好,想像極其活躍,在學習和工作中,在發現和解決問題時,可能會出現突如其來的新想法、新觀念,要及時捕捉這種創造性思維的產物,要善於發展自己的直覺思維。
(4)培養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創性
流暢性、靈活性、獨創性是創造力的三個因素。流暢性是針對刺激能很流暢地作出反應的能力。靈活性是指隨機應變的能力。獨創性是指對刺激作出不尋常的反應,具有新奇的成分。這三性是建築在廣泛的知識的基礎之上的。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曾採用所謂急驟的聯想或暴風雨式的聯想的方法來訓練大學生們思維的流暢性。訓練時,要求學生像夏天的暴風雨一樣,迅速地拋出一些觀念,不容遲疑,也不要考試質量的好壞,或數量的多少,評價在結束後進行。速度愈快表示愈流暢,講得越多表示流暢性越高。這種自由聯想與迅速反應的訓練,對於思維,無論是質量,還是流暢性,都有很大的幫助,可促進創造思維的發展。
(5)培養強烈的求知慾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說過,哲學的起源乃是人類對自然界和人類自己所有存在的驚奇。他們認為:積極的創造性思維,往往是在人們感到「驚奇』 時,在情感上燃燒起來對這個問題追根究底的強烈的探索興趣時開始的。因此要激發自己創造性學習的慾望,首先就必須使自己具有強烈的求知慾。而人的欲求感總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沒有精神上的需要,就沒有求知慾。要有意識地為自己出難題,或者去「啃」前人遺留下的不解之迷,激發自己的求知慾。青年人的求知慾最強,然而,若不加以有意識地轉移地發展智力,追求到科學上去,就會自然萎縮。求知慾會促使人去探索科學,去進行創造性思維,而只有在探索過程中,才會不斷地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慾,使之不枯不竭,永為活水。一個人,只有當他對學習的心理狀態,總處於「躍躍欲試」階段的時候,他才能使自己的學習過程變成一個積極主動「上下求索」的過程。這樣的學習,就不僅能獲得現有的知識和技能,而且還能進一步探索未知的新境界,發現未掌握的新知識,甚至創造前所未有的新見解、新事物。
Ⅸ 請問創造思維等於發散思維嗎不好意思沒有分了,不然一定加上去
創造思維不等於發散思維。
創造思維是一種新穎而有價值的、非結論的,具有高度機動性和堅持性,且能清楚地勾劃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
發散思維,又稱輻射思維、放射思維、擴散思維或求異思維,是指大腦在思維時呈現的一種擴散狀態的思維模式,它表現為思維視野廣闊,思維呈現出多維發散狀。如「一題多解」、「一事多寫」、「一物多用」等方式,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Ⅹ 如何養成發散模式的習慣
一、養成發散模式的重要性
(一)給你的注意力“充電”
1、你什麼時候應該“充電”
發散模式除了讓你經常設定目標、提升你的創造力,還可以幫助你“充電”。
能量水平會影響到我們的專注力。你少睡了幾個小時或連續工作沒有休息,可能就感受過它的影響。
你注意力質量的3個維度都會降低:專注時間變短;更頻繁地因為其他任務或興趣而分心、切換任務;你經常發現自己工作時處於自動模式。
越是經常地進入發散模式補充能量,我們就越有能量去做最重要的任務。一天當中,我們的精神能量是逐漸減少的,我們的專注力也是如此。因此,“充電”是至關重要的,值得花時間去做。
2、多休息、提神醒腦
你越喜歡的事情,你的注意力保持的時間就越長。研究表明,做你真正喜歡的事情,你更不容易走神。
選擇你喜歡的休息活動,你休息和“充電”的時候,仍然可以體驗到習慣性發散模式的那些益處。
3、時機
你什麼時候應該退出工作休息一下呢?多久休息一次呢?
最後,進入發散模式的頻率,還應該考慮找到正確的工作方法的重要性。
大腦需要幾分鍾的時間才能完成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之間的切換。因此,退出專注模式後,我們要通過發散注意力休息至少15分鍾,其產生的效果要好於充分利用碎片時間。
短暫的休息還可以幫助你提升創造力,完全可以計劃接下來要做的事情、重新“充電”和捕捉大腦中的“開環迴路”。
發散模式的3種類型——習慣性、捕獲和解決問題——既適用於碎片時間,也可用於大段時間,盡管處於發散模式的時間越長,益處會越大。
不但在工作間隙可以進入發散模式,你每天有很多機會都可以進入發散模式,比如:
晚上8點到第二天早上8點,斷開互聯網連接;
完成某個任務就是你應該進入發散模式的一個信號;
買一個鬧鍾,這樣你醒來後就不會馬上被你的手機分心等等;
發散模式是大腦最有創造力的模式,同專注模式一樣,你值得盡可能地多花時間進入發散模式。
金句
有些問題,你可能比世界上所有人都知道得更多;有些事情,你可能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更擅長。圍繞著這些問題或技能搜集的信息點越多,你就越可能成為專家。
吸收更有價值的信息點的樂趣是指在閑暇時間只吸收有價值的信息。重點在於:它可以讓你從正在吸收的東西中退出來,以便更有意識地決定要吸收哪些信息。
每杜絕一件沒有價值的事情,就要考慮加倍投入你擅長的技能或非常了解的領域。加倍投入有所成就的事情,你會驚奇地發現自己的效能和創造力會得到極大的提升。
小結
本部分內容分享了發散模式的重要性,它能給我們的注意力“充電”,連接信息點,提升創造力,搜集信息點,建立相關的知識和技能,讓我們的工作變得更加專業,更有創造力。並按步驟更能有效進入發散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