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號飛船
A. 創造載人飛船的被背後故事
「飛天」,這一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夢想隨著一架架載人飛船的成功發射也逐漸變成現實:2003年至2008年間,中國航天員被三次送入太空並平安歸來。當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翟志剛等航天員被稱為民族英雄之時,鮮有人知道他們的訓練之苦、飛船的研發之難……近日,總參謀長陳炳德、總政治部主任李繼耐、總裝備部部長常萬全等中央軍委委員,為我們揭秘神舟五號、六號、七號載人飛船的成功發射歷程。
神六發射前兩天曾遇虛驚
早在1999年,中國就研製出了自己的神舟飛船,據中央軍委委員、總政治部主任李繼耐透露,神舟號飛船從研製開始就瞄準了國際第三代載人飛船水平,邁過美國和蘇聯幾十年間無人飛船-單人飛船-多人飛船的發展歷程。其中,器械質量至關重要。用中央軍委委員、總裝備部部長常萬全的話說,在質量管理中,「要求各系統拿著『放大鏡』找問題」,繼而解決問題,使問題「歸零」。
也正是這種謹慎的態度,使航天工程人員不止一次在飛船發射前及時發現並解決了問題。李繼耐說,在第一架載人航天飛船神舟五號進場前最後一輪地面試驗時,工作人員突然發現,在飛船返回緩沖發動機出現故障時,返回艙座椅緩沖機構不能完全滿足安全設計要求。為了確保航天員的絕對安全,2003年7月28日,即飛船進場的前兩天,工程第31次總指揮、總師聯席會議權衡利弊,果斷決策,下決心研製改進型座椅緩沖機構,而且要趕在飛船加註推進劑之前完成。時間不足70天,而按照正常的研製生產速度,則需半年以上。於是飛船系統和協作單位的研製試驗工作者們夜以繼日連續奮戰,僅用不到一個半月的時間就圓滿完成了任務,一場驚險終於變成了驚喜。
2005年神六發射前,曾有一場虛驚:10月9日完成船箭地聯合檢查之後,按照測試發射工藝流程要求,進行火工品迴路阻值測試。而測試過程中,卻意外發現一個插座有一個點縮針。當時一位老專家提出,縮針問題可能會導致短路故障。此情況引起了各方高度重視,指揮部立即召開會議,決定組織工程專家、技術人員分析問題,查找原因。而此時,距預定的發射時間只有兩天。神舟六號飛船還能在12日如期發射嗎?包括中央軍委委員、總參謀長陳炳德在內的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
發射現場立即組織科技人員進行補充測試、測量,安排這一插頭的生產廠家分析情況;同時,直接和提出這一疑問的那位老專家談話,弄清問題的症結所在。此時卻發現,包括這位老專家在內,大家都沒見過這種插頭的內部構造,問題的提出僅僅是推測和懷疑。於是馬上決定,剖開一個插頭看個究竟,徹底弄清那一點縮針會不會引起短路。結果很快就清楚了,從插頭的內部材質和結構看,那個點的縮針不可能引起短路。陳炳德清晰記得當時那位老專家的話:「我是搞電路的,過去還真沒見過這種插頭的內部結構,現在心裡有底了,我收回自己提出的疑問。」
此時,發射現場補充測試、測量的結論和生產廠家的試驗結果也同時報來,這一問題不會影響發射任務。終於在10月10日晚上,指揮部召開會議,決定神舟六號如期發射。而此事卻給陳炳德留下深刻印象:「老專家很可愛、很認真,他們既能高度負責、大膽提出自己的意見,又能實事求是、勇於否定自己的看法。」
航天員選拔制度探索了30年
2003年10月15日,搭載著航天員楊利偉的神五飛船在太空飛行的21個多小時里,楊利偉按計劃准確無誤地完成了110多項操作。其中,在飛船入軌後補發太陽帆板展開指令、飛船返回制動時補發艙段分離指令、飛船返回著陸時果斷手動脫傘等一系列關鍵動作,都完美無缺、分秒不差。在火箭點火發射的瞬間,北京航天指控中心的醫學監督崗屏幕上顯示:楊利偉的心跳依然只有每分鍾76次。資料表明,國外航天員在火箭發射的瞬間,心跳達到每分鍾140次仍屬正常。而楊利偉則創下了宇航員心率最穩定的紀錄。
但鮮有人知道,直到神五飛船發射前一天,任務指揮部才正式確定楊利偉為首飛航天員,與他一起接受同等訓練的,還有翟志剛、聶海勝2人,而他們則是從1506名飛行員中精心選拔而出的。航天員要求之高、篩選之嚴格可見一斑。據李繼耐介紹,從20世紀60年代起專家就一直在為尋找一條科學的航天員選拔、訓練和醫學保障的技術途徑而努力探索。為了得到第一手信息,科研人員還親自接受環境負荷試驗,以切身的感受作出評價。期間,先後有100多名鍛煉員參與了實驗與試驗工作。
從1996年起,我國開始在空軍飛行員中選拔航天員,在1506名飛行員中精心選拔出14人,成為第一批預備航天員。199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正式成立,從1998年3月到2003年10月,經過5年多嚴格的科學訓練,14名預備航天員全部通過了所有訓練課目的考核,獲得三級航天員資格。「對我們來說,幾乎是達到智力和身體極限的考驗和挑戰」,楊利偉回憶說,航天員的訓練涉及空氣動力學、電工電子學、天文學、高等數學、航天醫學、自動控制、系統工程、計算機、航天技術、英文等基礎理論訓練和體質、心理、航天環境耐力及適應性訓練、專業技術訓練、飛行程序與任務模擬等8大類50多門課程,但「眼睛裡看到的、觸摸到的、學習了解到的,都讓懈怠和畏懼無處藏身」。
2003年7月,總裝備部專門成立了以總指揮為主任的首飛航天員評選委員會,按照科學嚴格的程序和標准,確定了其中5名航天員進行強化訓練和針對性訓練,使他們的幾項重點能力又有了較大提高。在此基礎上,又進行優中選優,於9月6日確定了楊利偉、翟志剛、聶海勝等3人為首飛梯隊,其中楊利偉的各項綜合考核指標名列第一。
為了准備神七飛船的宇航員太空出艙,14名航天員再次為完成太空出艙任務接受極具危險性的高強度模擬訓練。盡管他們有著優於常人的體質,但在水槽訓練中,在水下負重240公斤,心率達到150-160,經常累得連吃飯拿筷子的力氣都沒有。在低壓艙訓練中,訓練服內氣壓只有40千帕,相當於海拔7000米高度的氣壓。每次訓練結束,人回到常壓狀態,常常是暈眩惡心,十分難受。飛船通往太空的軌道艙門被稱為「生命之門」,要在太空飛行中,開啟這扇門需要完成多個動作,特別是在穿著艙外航天服的情況下,每做一個動作都要耗費很大的體力。45種出艙狀態故障模擬訓練、48種飛行狀態故障模擬訓練,每一種他們都要訓練上百次。
B. 神舟5號和神舟6號是怎樣創造出來的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周曉飛16日表示,「神舟」飛船是我國獨立設計和研製的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產品。
周曉飛是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6日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回答記者提問時作此表示的。他說,研製飛船是掌握高技術的一個標志,表示一個國傢具有綜合的高技術能力。目前,世界上能夠獨立實現載人航天的,沒有幾個國家。
周曉飛說,飛船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其帶動作用不可估量。不管是對原材料的需求、對各種元件的需求,還是對我國的工業產品以及大型工程的組織和管理水平,都是嚴峻的考驗。整個「神舟」飛船的研製耗時10年,我們克服了很多困難,解決了很多技術難題,經受住了考驗。今天看來,我們取得了圓滿成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謝名苞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也表示,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們的飛船有我們自己的特點:第一,從設計上看,我國飛船功能一步到位,不像美國和俄羅斯在初期把功能分成幾塊,一步一步地進行。因為有了前人的基礎,所以我們能夠一步到位。第二,我國飛船的直徑是根據我們的需要設計的,為2.5米,比俄羅斯的要大。這樣,航天員在裡面比較舒適,也留有發展的餘地和空間。第三,我國飛船在設計思想上也與俄羅斯不一樣。除把它作為天地往返運輸工具之外,我們還用飛船作為科學實驗的工具,飛船返回之後有一個留軌艙在太空繼續做科學實驗。第四,我們的飛船是在這幾年設計的,比其他國家的晚一些。因此,我們的設備技術含量,比如電子技術和控制技術含量比那時候要進步得多。
C. 未來人類能不能創造出阿瓦隆號那樣大的飛船
制約因素有技術、資源和人力。
這三個因素隨著人類的發展,都是可以解決的。
所以,在未來,我們人類「能行」。
D. 造飛船的人是怎樣想的
飛船又稱宇宙飛船。是一種一次性使用的航天器(隨著科學發展,現在可以多次往返使用)。它能基本保證航天員在太空短期生活並進行一定的工作,它的運行時間一般是幾天到半個月,一般乘2到3名航天員。
中文名
飛船
外文名
spacecraft
別名
宇宙飛船
性質
航天器
作用
運送航天員、貨物到達太空並返回
快速
導航
各國飛船
未來發展
外型
技術要求
5714次播放00:35
小沙粒擊穿飛船太陽能電池板,意外碰撞可能釀成大事故
雖然宇宙飛船是最簡單的一種載人航天器,但它還是比無人航天器(例如衛星等)復雜得多。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宇宙飛船與返回式衛星有相似之處,但要載人,故增加了許多特設系統,以滿足宇航員在太空工作和生活的多種需要。例如,用於空氣更新、廢水處理和再生、通風、溫度和濕度控制等的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報話通信系統、儀表和照明系統、航天服、載人機動裝置和逃逸生系統等。
當然,掌握航天器再入大氣層和安全返回技術也至關重要。尤其是宇宙飛船,除了要使飛船在返回過程中的制動過載限制在人的耐受范圍內,還應使其落點精度比返回式衛星要高,從而及時發現和營救宇航員。前蘇聯載人宇宙飛船就曾因落點精度差,結果使宇航員困在了冰天雪地的森林中差點被凍死。人上天有三個條件,除要研製出載人航天器外,還必須擁有運載力大、可靠性高的運載工具;應弄清高空環境和飛行環境對人體的影響,並找到有效的防護措施。
未來的宇宙飛船將朝三個方向發展:有多種功能和用途;返回落點的控制精度提高到百米級的范圍以內;返回地面的座艙經適當修理後可重復使用。而發達國家正在積極研究私人飛船。
各國飛船
東方號
東方號飛船,所屬國家蘇聯,它由乘員艙和設備艙及末級火箭組成,總重6.17噸,長7.35米。 乘員艙呈球形,直徑2.3米,重2.4噸,外側覆蓋有耐高溫材料,能承受再入大氣層時因摩擦產生的攝氏5000℃左右的高溫。乘員艙只能載一人,有三個艙口,一個是宇航員出入艙口,另一個是與設備艙連接的艙口,再一個是返回時乘降落傘的艙口,宇航員可通過舷窗觀察或拍攝艙外情景。宇航員的座椅裝有彈射裝置,在發生意外事故時可緊急彈出脫險。同時在飛船下降到距離地面7000米的地方,宇航員連同座椅一起彈出艙外,並張開降落傘下降,在達到4000米高度時,宇航員與座椅分離,隻身乘降落傘返回地面。設備艙為頂錐圓筒形,長2.25米,重2.27噸,在飛船返回大氣層之前,與乘員分離,棄留太空成為無用之物。東方1號宇宙飛船打開了人類通往太空的道路。
進步號
進步號系列貨運飛船執行向空間站定期補給食品,貨物,燃料和儀器設備等任務。到1993年底,已發展兩代,共發射進步號42艘,進步M號20艘。它與空間站對接完成裝卸任務後即自行進入大氣層燒毀。這種飛船由儀器艙,燃料艙和貨艙組成,貨艙容積6.6立方米,可運送1.3噸貨物,燃料艙帶1噸燃料。它可自行飛行4天,與空間站對接飛行可達2個月
共21張
進步號
上升號
上升號宇宙飛船,所屬國家蘇聯,重5.32噸,球形乘員艙直徑與東方號飛船大體相同,改進之處是提高了艙體的密封性和可靠性。宇航員在座艙內可以不穿宇航服,返回時不再採用彈射方式,而是隨乘員艙一起軟著陸。上升1號載三名宇航員,在太空飛行24小時17分鍾;上升2號載兩名宇航員,在太空飛行26小時2分鍾。
聯盟號
聯盟號飛船,所屬國家蘇聯,俄羅斯,它由軌道艙、指令艙和設備艙三部分組成,總重量約6.5噸,全長約7米,宇航員在軌道艙中工作和生活;設備艙呈圓柱形,長2.3米,直徑2.3米,重約2.6噸,裝有遙測、通信、能源、溫控等設備;指令艙呈鍾形,底部直徑3米,長約2.3米,重約2.8噸。飛船在返回大氣層之前,將軌道艙和設備艙拋掉,指令艙裝載著宇航員返回地面。從聯盟10號飛船開始,前蘇聯的宇宙飛船轉到與空間站對接載人飛行,把載人航天活動推向了更高的階段。
E. 如果人們可以創造時空飛船那麼這搜詩飛船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主要是在物理學方面要有很大的進步,還有材料方面。
F. 夢想探索太空,創造飛船。
你是科幻片看多了,你就是學生那也得是個天才中的天才。
我一個老同學是北航空氣動力畢業的,現在在國際機場修飛機呢。他已經算是高材生了。
據我所知要製造太空飛行器的難題很多了,電子只是一個方面,還有N多方面.....
動力,導航,材料,天文,通訊,人體的重力極限等等...........
不過中國是天文技術的始祖,渾天儀,太極八卦,國人的驕傲。
推薦你看個片叫《心靈輔手》美國的。看了你就明白了
G. 神舟11號飛船中國高鐵華為手機哪個不屬於中國創造的
別說創造的話,那就只能說是你自己先創造出來的,這些的話其實都不算在中國首倡
H. 世界上第一座空間站是1971年在蘇聯發射的嗎艘載人飛船是什麼號宇造飛船
1971年4月19日,前蘇聯發射了第一座空間站——「禮炮1號」。該空間站由軌道艙、服務艙和對接艙組成,呈不規則的圓柱形,總長約12.5 m,最大直徑4 m,總重約18.5 t,它在約200多公里高的軌道上運行,站上裝有各種照像攝影設備和科學實驗設備。「禮炮1號」空間站在太空運行六個月,相繼與「聯盟10號」、「聯盟11號」飛船對接組成軌道聯合體,每艘飛船各載三名宇航員,共在空間站上停留了26 d,「禮炮1號」完成使命後於1971年10月11日在太平洋上空墜毀。
前五座禮炮號空間站只有一個對介面,只能與一艘飛船對接飛行。因站上攜帶的食品、氧、燃料等儲備有限,空間站的飛行壽命都不長。經過改進的「禮炮」6號和7號空間站,增加了一個對介面。除接待「聯盟號」載人飛船外,還可與「進步號」貨運飛船對接,補給各種生活用品。「禮炮6號」空間站在太空飛行近五年,共接待18艘「聯盟號」和「聯盟T號」載人飛船。有16批33名宇航員到站上工作,累計載人飛行176 d。其中1980年宇航員波波夫和柳明創造了在空間站飛行185 d的紀錄。「禮炮7號」空間站進入軌道飛行後,接待了「聯盟T號」飛船的11批28名宇航員,其中包括第一位進行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員薩維茨卡婭。1984年,宇航員基齊姆維約夫和阿季科夫在空間站創造了237 d的飛行紀錄。「禮炮7號」空間站載人飛行累計達800多天,直到1986年8月停止使用。
I. 2012年神舟9號飛船是誰創造出來的
這樣的東西不是哪一個或者幾個人可以創造出的,需要大批的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和長期的積累才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