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誰發明素體詩

誰發明素體詩

發布時間: 2021-03-08 13:15:36

『壹』 誰發明了楚辭

楚辭是屈原創作的一種新詩體,並且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1] 「楚辭」的名稱,西漢初期已有之,至劉向乃編輯成集。東漢王逸作章句。原收戰國楚人屈原、宋玉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辭賦共十六篇。後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餘各篇也是承襲屈賦的形式。以其運用楚地(註:即今湖南、湖北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和風土物產等,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辭》,對後世詩歌產生深遠影響。

『貳』 誰發明的對聯啊丶

邵唯,我國著名青年作家,才華橫溢,玉樹臨風,
對聯就是這位才子發明的,謝謝,請給分。

『叄』 是誰發明的古詩

和古詞分別在盛唐和晚宋到達了頂峰。作為地球上最復雜的漢語文學,唐詩宋詞成為世界古典文學里一顆最燦爛耀眼的明珠。 唐宋人的貢獻包括了詩詞格律的音樂化、規范化。唐詩宋詞有極其嚴格復雜的格律,所以,我們國家需要有一些專業人才去終身研究古文字、古漢語、古典文學、古典詩詞,特別是唐宋詩詞的格律。 詩詞格律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音調、用韻、章法。其中以音調最為重要,用韻為其次。 那什麼叫韻呢?每個中國字的發音由聲母、韻母所組成的,韻母相同的字稱為同韻字。古人沒有拼音,為了方便使用,只能把若干同韻字組成韻部,並把具有代表性的字作為部的名稱,而裡面全是韻母相同的字。 古人的聲調音韻和今人有很大的差異,要研究古詩詞聲調音韻是非常復雜的。古代沒有錄音機,後人只能從前人的詩歌作品和有關音韻的書籍去推斷。但是,從遠古起年代的變遷、地域方言的融合變異使這研究極度困難。 漢語發音從西周到南北朝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南北朝人讀先秦文獻的時候,發現有許多押韻不和諧的地方了。例如《詩經·邶風·燕燕》「燕燕於飛,上下其音,之子於歸,遠送於南」中的「音」和「南」兩個字不押韻,後來的人牽強地改變「南」字的讀音使其押韻。北梁人沈重在《毛詩音》中指出:「南:協句,宜乃林反」。他用反切的方法標注他認為正確的讀音(用普通話讀,他把「南」字的方音改成nín)。他這種方法叫做「協韻」 (亦稱「葉音」)。 隋朝人陸德明認為不應該使用協韻法,因為他認為古代人押韻不嚴謹,沒有必要改正《詩經》的讀音。他指出:「沈雲協句宜乃林反,今謂古人韻緩,不煩改字」。 到了宋朝,朱熹等人繼承發展了南北朝的協韻法,系統地改正《詩經》和《楚辭》里所謂「不和諧」的韻腳字的讀音。他們把讀音脫離時空固化了,把韻的使用絕對化了,認為古人寫詩都嚴格,認為古人對韻腳字可以臨時改讀,導致了錯誤的分析。 宋朝吳棫、鄭庠、項安世、程迥等人對古音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為後代的學者開辟了研究古音的新途徑。 明代音韻學家陳第反對宋人葉韻說,認為《詩經》、《楚辭》反映的是古音,不能以唐宋今音為標准隨音改讀來求韻腳的諧合。他明確提出「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的觀點,徹底掃清了葉音說的謬誤。 最早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上古音的學者是明末清初傑出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顧炎武。他繼承了陳第的學說,認為「古詩無葉音」,並發明了「離析唐韻」的研究方法,旨在恢復古代漢語的發音。他奠定了上古音研究的基礎,一直到今天,他的「離析唐韻」仍然是上古音構擬的原則之一。 字的讀音除了有韻之分,還有聲調之分。今天普通話規定了第一字調(現名陰平)、第二字調(現名陽平)、第三字調(現名上聲)和第四字調(現名去聲),(「兒化」「輕聲」等讀音變異例外)。但唐人對聲調的劃分卻不同,漢語有四個聲調「平上去入」,即所謂「四聲」。「平仄」就是四聲的簡單化歸類:平就是平聲,仄包括了上聲、去聲和入聲三個聲調。 現代的普通話已經沒有入聲,在普通話的體系下可以認為,陰平和陽平屬於平聲,上聲和去聲屬於仄聲。 入聲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現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處的方言里都還保存著入聲。在普通話的體系下,入聲字已經分別歸屬於入聲字變為去聲、陽平,也有歸屬於陰平、上聲的。 普通話也沒有全濁聲母,只有「全清、次清、次濁」三類,其中b、d、g、j、x、zh、sh、z、s是全清音,p、f、t、k、h、q、ch、c是次清音,m、n、l、r、y、w是次濁音(以上都是按漢語拼音標注)。全濁字與入聲一樣,已經在普通話中消亡了。 歷代的韻書把同一聲調內的同韻字歸為一個韻目,各以一個代表字加序號命名,比如上平一東、入聲一屋等等。 詩不是寫的,是吟出來的,是唱的。從唐代起,詩詞發展了極其嚴格的韻律,特別是對平仄的要求,一般是不準許違背的。所以今人仿作,如果不依平仄,也不依古韻,只能稱作「打油詩」。如果想仿作古詩,比如五古、七古,反而要避免有太多的律句,以求格調高古。但如果做格律詩詞,那是必須務必嚴格遵守規則的。 既然詩是吟唱而生,詞詩是填寫而成,那麼人們必然是依附他們那個年代和那個地區的方言的。古代交通不便,語言的差異很大,我相信所有的詩家詞人都帶有一定的方言,而且,隨著年代的推移、文化的交流、地方語言之間的融合變異,復雜性就更大了。我也相信,唐宋人寫詩詞,大都不會苛求更古老的音韻,而是各自依照本地當時代的發音去寫、去配曲的。即便是參照韻書,那韻書的根基也來源於詩人詞家的方言。 如果我們用現代的普通話來朗誦唐詩宋詞,往往會覺得平仄錯了,甚至用用韻也錯了。律句對平仄的要求非常嚴格,例如「當春乃發生」句中的「發」字,唐代是入聲字,與「春」字平仄相錯,但如果用普通話來讀,「入聲」已經消失,讀陰平,顯然與平仄格律相抵觸。又如唐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其中的「期」和「兒」似乎沒有押韻,但「兒」用吳語發音,是「ni」,實際上是押韻的。我的家鄉在無錫,我說家鄉話「兒子」就讀成「nize」,而非「erzi」。 確實,專業人士研究古詩詞,必須研究歷代詩歌的發展史,了解唐韻,研究各個朝代方言的變化,研究古音韻的變化。而今人弄詩填詞,必須符合格律,但惟獨發音,我認為不必再依照古韻了。 另外,有四點理由: (1)如果刻意要求今人仿作格律詩詞,必須依照韻書,那不符合今人的標准發音,否則怎麼順利地頌讀吟唱呢?那也違背了詩詞吟唱而成的創作原則了,勢必流於文字游戲。 (2)宋人不依秦韻,清人有別唐韻,唐宋詩人詞家如果苛求上古的讀音,那麼還能出現盛唐繁華的詩壇嗎?還能出現南北宋繁華的詞壇嗎?同樣的道理,我們不能批評古人作詩詞為什麼不選用最最古老的發音,也不能批評古人為何不統一方言,在交通發達、媒體通用、人流宏大、普通話推廣的今天,要讓格律詩詞獲得新生和發展,就不宜提倡按古代的讀音創作,不宜提倡按古韻書選字。 (3)今人模仿寫古體詩詞,即使嚴格按《詞林正韻》選字,即使格律規范,也難以表達出現代社會的意境和風味,總給人「東施效顰」之感,你水平再高、研究再深,未必能「正統」到進入古人的境界。 (4)其實聲調的束縛遠大於章法的束縛,放棄追求古老死亡的讀音,有利於減輕格律的束縛,有利於格律詩詞的新生。 前幾天,[中華詩詞報]對我的《五絕·山雪》提出很專業的意見,因為我把古入聲字「白」按現代普通話的陽平的發音使用了,建議我修改後推送。為此我提出可以按現代人的讀音來寫的,並請求他們給以答復賜教。[中華詩詞報]要求我註明「新韻」,否則要按「平水韻」改寫。一字之改,談何容易,即使勉強修改,原作的韻味意境也沒有了。何況我是依新韻而作,沒有修改的必要。當然,我們以後創作、推送古體詩詞,必須註明新韻或平水韻。 總之,祖國的文學寶庫需要很多專業人員來進一步發掘,古典文學需要他們採用現代化的手段來採集、整理、分析、研究、校核、辨析、修訂、補缺、求證、評注、收藏、保管、出版、發行。當然也需要由一群精通古典文學的學者來帶動古典文學的發展,給古體詩詞賦予新的生命。 作為一般的業余愛好者,我深感自己缺乏古典文學的專業底蘊,要硬裝成文人墨客,張口「之乎者也」,閉口古風古韻,反而要給人感覺到面目可憎。而另一方面不能不看到,更多地了解古代的韻書、了解詩詞的格律,熟悉古典文學的語法,是更好地賞析古典文學的必要條件。 我不提倡大量寫古詩詞,不僅格律太艱深,而且時代變了,要「裝」出那樣風味來,確實太難太難。所以以賞鑒為主,偶爾興來,填上一首「打油」的,也必須絞盡腦汁,苦思冥想,而且絕對不能發表的。所以,我有個原則,實在寫不出嚴格符合新舊韻律的作品,寧可不寫古詩詞,寧可寫現代詩。 所以我倡導青年朋友學好現代漢語,提倡健康的文風。文章要有內容有新意,不要無病呻吟或聳人聽聞,更不要敏感的話題做文字游戲;主題須鮮明,層次要分明,分段要合理,特別要講究自然段的分割;力求文字的規范化,力求語言的准確、通俗、精練,屏棄文字的生造堆砌,避免莫名其妙、故作姿態的語言表述;准確運用各種修辭方法,准確使用標點符號。 我們還應當提倡學習古漢語知識,以便更好地賞鑒古典文學。即使偶爾要模仿寫古體詩詞,不妨拋棄唐宋的發音或更古老的方言,更不宜使用現代方言,應當使用現代漢語拼音的標准發音,但必須合乎格律章法。

『肆』 十四行詩是誰發明的

自歐洲進入文藝復興時代之後,這種詩體獲得廣泛的運用

。義大利的詩人彼得拉克成了運用十四行詩體最主要的代表。他一生寫了三百七十五首十四行詩,匯集成《抒情詩集》,獻給他的情人勞拉。在他筆下的十四行詩,每首分成兩部分:前一部分由兩段四行詩組成,後一部分由兩段三行詩組成,即按四、四、三、三編排。其押韻格式為ABBA,ABBA,CDE,CDE或ABBA,ABBA,CDC,CDC。每行詩句十一個章節,通常用抑揚格。
彼得拉克的十四行詩形式整齊,音韻優美,以歌頌愛情,表現人文主人思想為主要內容。他的詩作在內容和形式方面,都為歐洲資產階級抒情詩的發展開拓了新路。同時代的義大利詩人和後來其他國家的一些詩人,都曾把彼得拉克的詩作,視為十四行詩的典範,競相仿效。因此,人們又稱它為彼得拉克詩體。

『伍』 唐詩詩體誰創造

從《詩經》開始,詩歌就開始以它特別的韻律和節奏美在深受個階層人士的喜愛和熟知。從漢樂府詩,到漢末的《古詩十九首》,再到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三曹的四言詩、五言詩,(而作《燕歌行》的曹丕,不少人認為其是後世七言詩的始祖)但他們三人的詩,始終殘留著樂府的氣息。再稍晚點的竹林七賢,他們用比興、象徵、神話等手法抒寫胸臆和描摹山水清音,留下了很多精美詩篇。再到南北朝,這個大分裂的時代,是詩歌由古體到律詩的轉變過渡時期,如當時的沈約、宇信等一批詩人,為對偶和聲律的發展作出了不少探索。在齊梁時,出現過以宮廷生活為描寫對象的「宮體詩」,情調上傷於輕艷,風格柔靡。至於初唐,王勃、盧照臨、楊炯、駱賓王這四傑的刻意五言詩創作,追求詩的聲辭之美,考究詩文格律的技巧,沖淡了齊梁詩風的浮艷雕琢,題材上更多地選取了雄渾的江山和邊塞,內容的豐富,使詩歌更具有現實的意義。同時他們的大量創作,是五言詩律詩這一形式得到發揮並固定下來,更有數量不菲的七言傑作,也將七言詩推向了成熟的階段。。
綜上,唐詩。不是哪一個人來創造的,也不是哪一個時期的人創造的,而是歷史對詩歌文化的一脈相承延續和發展下來的產物,在此之前的每位詩人都曾為之做出過他們的貢獻。這其中,初唐四傑厥功甚偉。

『陸』 五行詩是美國的誰 發明的

美國詩人Adelaide Crapsey(1878–1914)受俳句等日本詩歌的啟發,創造了一種無韻的簡單五行詩體,每行分別有2-4-6-8-2個音節,一共22個音節。此稱為傳統五行詩,後來通過卡爾·桑德堡等其他美國詩人的作品而得到推廣。例如Crapsey的五行詩"Triad":

These be

Three silent things:
The falling snow... the hour
Before the dawn... the mouth of one
Just dead.
the judge who wonders should your fate
abate.

後來又有人發展出一種更簡單的五行詩體,稱為現代五行詩:

1個名詞 = 詩的題目
2個與題目有關的形容詞
3個與題目有關的動詞
4個片語成的短句,進一步闡述題目
1個詞,回歸題目

『柒』 楚辭是戰國時代偉大詩人誰創造的一種詩體

一、楚辭是戰國時代偉大詩人屈原創造的一種詩體。
二、簡介:
1、楚辭是屈原創作的一種新詩體,並且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楚辭」的名稱,西漢初期已有之,至劉向乃編輯成集。東漢王逸作章句。原收戰國楚人屈原 、宋玉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辭賦共十六篇。後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餘各篇也是承襲屈賦的形式。以其運用楚地(註:即今湖南、湖北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和風土物產等,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辭》,對後世詩歌產生深遠影響。
2、屈原(約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地楚國丹陽,湖北省宜昌市,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志,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後,屈原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捌』 誰發明的楷書誰發明的七言詩

大致在漢末三國西晉時期。
曹丕——七言詩

中國古典文學中,詩歌是影響力最大、名作最多的領域,而中國古典詩歌之中,佳作最集中的,便是在七言詩。但是七言詩的成熟是有一個很漫長的過程的,漢代有一些詩歌已經有七言詩的雛形,但都不能算正式的七言詩。而在這個過程中,最具標志性的,便是曹丕的《燕歌行》,這首詩被認為是「七言詩之祖」,後世李白杜甫等人,都只是曹丕的繼承者而已。
三曹之中,說到文學創作,諸公往往想起曹操和曹植那些膾炙人口的名句,卻忽視了曹丕。事實上,曹丕雖然不如曹操、曹植這般文采斐然,他對中國文學和文化的開創性貢獻,卻是操、植沒法比的。曹操、曹植可以說是把以前已經成熟的體裁發展到很高的高度,但他們對於後世而言,更多是文壇的偶像,而曹丕則為後代無數的文人鋪設了一個平台,哪個的影響更深遠,一目瞭然。曹丕在文化上的創舉還會有能上這個榜的,敬請期待。
鍾繇——楷書

漢字是華夏文明的載體,它比起世上大多數文字都要復雜,因此,書法,對於漢字來說極其重要——書法不僅是一種書寫藝術,還是一種確立文字規范的系統。而漢字書法在漢末三國時期,經歷了一次絕對劃時代的進步,這就是楷書的出現。楷書這一字體被確立後,千百年來一直是手寫體漢字的標准。每一個中國人剛開始學認字、寫字時,學的都是楷書。
而這種字體的創始人,一般都認為就是鍾會的父親——鍾繇,鍾繇是三國時期最傑出的書法家。他所寫的楷體字,還有著少許隸書的遺存,可見他作為隸書演變到楷書的過渡階段的標志性人物的地位是可以被證實的。後世的很多大書法家,如王羲之,便是他的繼承者。因此,中國人歷來給鍾繇的歷史地位是:楷書鼻祖。

『玖』 詩是誰發明的

在我們這個詩的國度,幾千年來,詩歌一直是文學史的主流。
詩是怎麼樣產生的呢?原來在文學還沒形成之前,我們的祖先為把生產斗爭中的經驗傳授給別人或下一代,以便記憶、傳播,就將其編成了順口溜式的韻文。據聞一多先生考證.[詩]與[志]原是同一個字,[志]上從[士],下從[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實際就是記憶。文字產生以後,有了文學的幫助,不必再死記了,這時把一切文字的記載叫[志]。志就是詩。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歌的稱謂又是怎樣來的呢?詩和歌原不是一個東西,歌是人類的勞動同時產生的,它的產生遠在文學形成之前,比詩早得多。考察歌的產生,最初只在用感嘆來表示情緒,如啊、兮、哦、唉等,這些字當時都讀同一個音:"啊"。歌是形聲字,由"可"得聲。在古代[歌]與[啊]是一個字,人們就在勞動中發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這樣沿用下來。
既然詩與歌不是一回事,後來為什麼又把二者連在一起以[詩歌]並稱呢?這只要弄清楚它們的關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簡單的感嘆字來表示情緒,在語言產生之扣,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逐步深化,情緒更加豐富,用幾個感嘆字表達遠遠不夠用了。於是在歌里加進實詞,以滿足需要。在文字產生之後,詩與歌的結合又進了一步,用文字書寫的歌詞出現。這時,一支歌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音樂,二是歌詞,音樂是抒情的,歌詞即詩,是記事的。這就是說,詩配上音樂就是歌,不配音樂就是詩。最初的詩都能配上音樂唱,歌就是詩,詩就是歌。關於詩與歌的結合,我國古籍中很早就有論述。
《毛詩序》:"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書》:"詩言志,歌永言"這便形象地指出了詩與歌的內在聯系。由於這種情況,後來人們就把詩與歌並列,稱為[詩歌],目前,詩歌已經成為詩的代名詞了。

詩歌何時稱之首

在古代,詩歌最初稱"篇"或"章",而不稱"首"。例如我國最早的《詩經》,叫"三百篇",屈原的詩叫"九章",詩歌稱"首",最早出現於東晉初年。當時有個名叫孫綽的詩人,在《悲哀詩序》中寫道:"不勝哀號,作詩一首。"一個名叫支通的人,在《詠禪道人詩序》中寫道:"聊箸詩一首。"從此,人們普遍稱詩為首。

詩人的來源

詩人一詞,戰國時就有了,何以為證,《楚辭.九辯》注釋說:"竊慕詩人之遺風兮,願托志乎素餐。"《正字通》注釋說:"屈原作離騷,言遭憂也,今謂詩人為騷人。"這便是詩人後一詞的最早提法,從此以後,詩人便成為兩漢人慣用的名詞。辭賦興起之後,又產生辭人一詞。楊子雲《法言.吾子篇》說:"詩人之賦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用"則"和"淫"來劃分詩人與辭人的區別,足見現漢代是把詩人看得很高貴,把辭人看得比較低賤。
六朝以後,社會上很看重辭賦,認為上不類詩,下不類賦,以此又創立了"騷人"一詞。從戰國而至盛唐,詩人、騷人的稱號受人尊敬。

古詩二言至十一言之始

中國是詩歌的王國,從遠古至近代詩歌不知其幾千萬萬,因種種原因失傳了的除外,保存下來的仍可說是浩如煙海。詩歌也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樣,有一個萌牙、產生、發展變化的過程。《彈歌》"斷竹、續竹,飛士、逐肉"據說是黃帝時代的歌謠,公認是原始社會詩歌,是二言詩之始。《詩經·有駢》"振振鷺、鷺於飛、鼓咽咽、醉言歸"是三言詩之始。《周易》"其亡其亡,系於苞桑"四言詩之始。卜辭"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五言詩之始。《詩經·卷耳》"我姑酌彼金(三個田字上面,下加缶字),我姑酌彼凹觥"六言詩之始。《詩經·鹿鳴》"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七言詩之始,《詩經·十月之交》"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八言詩之始。《詩經·昊天有成命》"二後受之成王不敢康"九言詩這始。杜甫詩"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也是九言詩。李白"黃帝鑄鼎於荊山煉丹砂,丹砂成騎龍飛上太清家"十言詩之始。蘇東坡"山中故人應有招我歸來篇"十一言詩之始。

題畫詩之考

我國題畫詩的產生、歷來被認為始於唐代,創始者為杜甫。
這里首先應該說明什麼是題畫詩?如若說題畫詩專指題在畫面上的詩,以現有的資料看,那是唐代才有的事。若不是專指題在畫面上的詩,而是把不直接題在畫面上的吟畫、題畫、論畫以及題扇畫、題壁畫、題屏風畫都看作是題畫詩的話,那麼,從現有資料看,在六朝時已經有了題畫詩。
如《全漢三國兩晉南北朝詩》中,就收有東晉桃葉的《答王團扇歌》三首,其一是:"七寶畫團扇,燦爛明月光。與郎卻喧暑,相憶莫相忘。"雖說比較簡單,但確實是對畫扇的歌詠。
特別是由梁至北周的傑出詩人庾信,在梁朝時,曾作《詠畫屏風》詩二十五首,生動地描繪了屏風上的各優美畫面,在題畫詩創作的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由此可見,我國的題畫詩,六朝時已經產生。

『拾』 誰發明的文言文

歷史沒有記載拉 從詩經開始都是文言文啦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