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信發明
❶ 諾貝爾發明火葯的故事
諾貝爾出生在一個非常貧困的家庭。1833年10月21日,諾貝爾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出生了。 他的父親伊曼紐爾•諾貝爾是一位頗有才乾的機械師、發明家,但由於經營不佳,屢受挫折。他的母親是瑞典著名博物學家魯德貝克的後裔。諾貝爾剛出生的時候身 體不好,經常會生病,這讓本來就貧困的家庭生活變得更加艱難,他的母親為了讓這個孩子可以活下來,給予了他比其它孩子更多的關愛。
諾貝爾 的父親非常熱愛發明,並且對炸葯特別感興趣。有一天,父親的實驗室被自己研製的火葯炸毀了,父親的臉上也滿是灰塵,但是這次小意外讓諾貝爾的父親對進一步 發明炸葯充滿了信心。為了賺錢再建一個實驗室,諾貝爾的父親去了荷蘭,後來又去了俄國。而諾貝爾的母親則在離家不遠的地方開了個小店,靠賣一些乳製品和蔬 菜來維持家庭生活。由於家境貧寒,母親工作又很辛苦。所以諾貝爾很小就開始在大街上賣火柴,以此來減輕母親的負擔。這個時候的諾貝爾對火柴充滿了興趣,他 喜歡火柴的亮光劃過黑暗時給人們帶來的溫暖和光亮;他也喜歡火柴燃燒時散發出的那種淡淡的氣味;當然他也對父親一直執著的炸葯實驗充滿了興趣。
1841年,諾貝爾開始進入斯德哥爾摩的一所小學學習。諾貝爾就讀的小學大部分都是富家子弟,他們看不起穿著粗布衣服的諾貝爾。但是諾貝爾卻非常用功,盡管有時會因為身體不好而請假,但是勤奮的諾貝爾在每次期末考試都會考取第一名,這又讓那些富家子弟非常嫉妒。
1842 年1月,父親在俄國得到第一筆獎金之後,就把全家都接到了俄國的聖彼得堡,並在那裡開辦了一個製造水雷和炸葯的工廠。由於語言不通,諾貝爾來到俄同之後不 能去當地的學校讀書,只能請家庭教師教他們俄語和一般的常識。經過刻苦學習,諾貝爾很快就跟上了俄國學校的課程,並且像以前一樣每次考試都能取得非常優異 的成績。這時候的諾貝爾對炸葯充滿了興趣和渴望,為此他經常把父親工廠里的炸葯偷出來,自己偷偷地燃放。當諾貝爾的這一危險的行為遭到禁止之後,他做了一 件讓所有人都想不到的事——自己研究並製作炸葯。諾貝爾在父親的書里發現了製造火葯的配方,並且自己親自動手配製起來。他從家裡把冬天燒火的木炭找了出 來,再從火柴上把硫磺刮下來,接著去父親的工廠里偷來硝酸鉀。通過多次實驗之後,諾貝爾知道了製造火葯時這些成分的最佳混合比例。
15歲 的時候,諾貝爾按照父親的意思,去了義大利等國留學,畢業後回到了瑞典。在國外生活的幾年讓諾貝爾體會到了語言的ffi要性,於是他在空閑的時間學習r英 語、法語和德語。後來諾貝爾在美國留學的時候,了解了當時工業發展的實際情況,認識到了炸葯對未來生活的重要性,千是在1854年,他又回到了父親的身 邊,決定以後要從事化學研究,並且要對現有的炸葯進行改造。'
事實上,在唐朝的時候中國人就已經發明了黑火葯,只是在運輸和使用時非常危 險,一不小心就會引起爆炸和火災。後來,黑火葯傳到了歐洲,歐洲人並不滿足黑火葯的性能,於是他們希望能夠製造出更猛烈的炸葯。諾貝爾剛好正處在有這一要 求的時代。一次,•當諾貝爾聽說法國已經有人研究出了一種具有良好性能的炸葯時,內心再也按捺不住改造火葯的沖動,諾貝爾對研製火葯的熱情再次被激發了。
當 時有個義大利人已經製造出了一種叫硝化甘油的強烈爆炸性液體,但是這種液體在運輸和製造的過程中都非常危險,輕微的震動就有可能導致爆炸。於是,諾貝爾開 始專心致力於引爆物的發明,他用了三四年的時間,終於研究成功了一種現在的引信雷管中仍在使用的炸葯引爆葯——雷酸汞。
在這次研製的過程 中,諾貝爾差點丟掉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因為就在諾貝爾的實驗即將成功時,他的實驗室突然發生了爆炸,當人們都以為諾貝爾就這樣葬送了自己的生命時,奇跡產 生了。當硝煙散去,諾貝爾竟然從廢墟中爬了出來,滿臉的傷痕,滿身的血跡。但是諾貝爾不顧身體的疼痛,在眾人震驚的目光中,激動地跳了起來,因為這一次他 成功了。他說:只要試驗成功了,身t的傷痛根本算不了什麼。
接下來,諾貝爾又開始研製硝化甘油的穩定劑。開始他將硝化甘油和黑火葯放在一 起,但是那隻會引起燃燒而不是燦炸;後來,他又用甲醇的液體代替了黑火葯,而這一次,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瑞典獲得了這一發明的專利。就這樣諾貝爾和他 的父親帶著這項專利,來到了法國。拿破崙三世很看重他們的發明,給了他們10萬法郎,並允許他們在海倫坡建造了一個實驗室。正當諾貝爾和他的父親沉浸在巨 大的喜悅中時,不幸的事情發生了。海倫坡實驗室發生了意外的大爆炸,這一次爆炸不僅把諾貝爾的父親炸成了半身不遂,而且使諾貝爾正在做實驗的弟弟丟掉了生 命。更重要的是,這次爆炸之後,人們對諾貝爾的實驗產生了憎惡之情,於是身敗名裂的諾貝爾回到了瑞典。
為了不使無辜的人受到傷害,諾貝爾 在馬拉湖上租了一艘船,並在船上建了一個實驗室。他這一瘋狂的舉動,換來了「科學瘋子」的稱號。可是在船上做實驗是很不方便的事情,於是經過多次申請之 後,政府允許諾貝爾在一個遠離市區的地方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正式生產硝化甘油的工廠。此時的諾貝爾並沒有意識到危險正悄悄地向他靠近。因為硝化甘油是用濃 硫酸跟甘油反應製成的,所以在成品中經常會有硫酸的殘留,而這樣的後果會促使硝化甘油自行分解而導致爆炸。所以,正當諾貝爾生產的硝化甘油銷往世界各地 時,噩耗從世界各地傳回到了諾貝爾的耳朵里——很多地方由於硝化甘油而引起了火車、輪船、庫房、工廠的大爆炸。這種災難性的爆炸讓人們感到恐慌。於是世界 各國政府都下令禁止使用硝化甘油。
然而,諾貝爾並沒有因為各國政府對硝化甘油的禁令而感到沮喪,相反,這更堅定了他要發明硝化甘油穩定劑 的信念。於是,諾貝爾來到了使用硝化甘油最多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進行考察,還在那裡建了工廠,並且開始致力於硝化甘油的改善工作。就這樣,經過艱苦的實 驗、多次的失敗之後,諾貝爾發現可以用硅藻土來使硝化甘油變得安全,因為硅藻土是一種多孔性固體物質,所以它可以吸收硝化廿油。這一次諾貝爾終於成功了, 他研製出的炸葯不僅葯力猛,而且還非常安全。1868年,諾貝爾和他的父親獲得了瑞典科學院頒發的最高獎「雷特斯泰獎」。喜歡鑽研的諾貝爾在1875年成 功製成了可以在水中使用的膠體炸葯,並且在此基礎上研製了葜定軍事工業基礎的顆粒狀的無煙火葯。為此,諾貝爾有了「炸葯大王」的美稱。
❷ 機械引信的發展歷程
追溯引信的歷史,我們偉大的祖國是引信的故鄉。據史料記載,早在火薊發明之前,在1700多年前漢代末年的魏、蜀戰爭中,魏守城士兵曾用草艾、麻布浸以油脂綁在箭上,點著火後,用弓臂射向諸葛亮的攻城兵士及雲梯,引起對方著火,成為最早的"火箭"。在火葯發明後,草艾、麻布等即被"火葯包"或。火葯球"所替代,並在其上加一個葯捻,古稱之為"信",這就是最早的引信。
"引信"作為術語在文獻上使用,在中國己有幾百年歷史。在明代科學家宋應星著的《天工開物》上描述的一種守城兵器"上留小眼,築實硝黃火葯,參入毒火神火,由人變通增損。貫葯安信而後,外以木架匡圍?quot;敵攻城時,燃灼引信,拋擲城下,火力出騰,八面旋轉,則敵人馬皆無幸"中有記載,這里的"引信"即指引火的葯捻。
隨著爆炸性火器的出現,人們把火葯緊塞在一個空心鐵球里,在球口再塞上一個空心錐形木塞,木塞孔中裝人火葯。發射時,先將木塞里的火葯點著,然後再點燃炮膛內發射葯把彈丸發射出去。彈丸飛人敵陣後,木塞里的火葯引燃彈丸內的火葯而燃燒爆炸。這個點火用木塞比葯捻前進了一步,因其呈管狀,故叫做"信管";它就是最古老的炮彈引信。到19世紀黃銅點火信管及機械引信出現後,木質信管就退出了歷史舞台。 目前最新式的殺傷子母彈和反坦克子母彈,需在一定的高度打開母彈艙,以便釋放出子彈,這就要靠時間引信來實現;若對付掩體工事、堅固建築物及碉堡等目標,最好讓彈葯鑽入目標內爆炸,就需使用延期引信;對付空中目標或殺傷地面人員、破壞輕型車輛和器材等,在目標附近爆炸效果最好,多使用近炸引信等等。所以,引信的任務一是保證彈葯飛達目標區之前不引爆,稱作安全性;二是根據需要,選擇最有利時機把彈葯引爆,達到最佳毀傷效果,稱作可靠性。
引信被譽為彈葯的"眼睛"和"大腦",足見它在彈葯中的重要地位。
❸ 炮彈的發明和完善都經歷了什麼
所有早期的炮彈都不能爆炸,而是靠沖力來破壞或摧毀單個的目標。能爆炸的炮彈大約14世紀末才出現,但性能很差。在1421年攻克科西嘉的聖博尼法斯的戰斗中使用了安有導爆索的炮彈,威尼斯人1376年在賈德拉也使用了這種炮彈。使用這種帶導爆索的炮彈對炮手來說是極其冒險的:首先要在銅制或鐵制的炮彈殼內裝上炸葯,再安上引線,將其點燃,然後再小心翼翼地放進炮膛內。結果是許多炮筒部爆炸了,炮手也當即喪命。
1510年,又出現了鑄造的整發彈和球形實心彈。這些炮彈由稱作「榴彈炮」的特種火炮發射,彈上裝有彈托裝置,可以使「彈眼」和引信准確地對准炮膛軸線,朝向炮口。在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時期,開始研究榴霰彈。直到18世紀晚期,人們都把炮彈稱為「槍榴彈」,這個詞原意指「石榴」,因為彈殼內的炸葯看起來象無數的石榴籽。
英國人施拉普內爾於1784年發明了子母彈,裡面裝的炸葯不多。而在此以前設計的炮彈都裝葯甚多,因為人們認為是用爆炸力量使彈片向四面八方飛散的。施拉普內爾的想法是只用足夠的炸葯炸開彈殼,讓彈殼內的若乾子彈以炮彈原來的速度繼續向前飛。子母彈於1804年在蘇利南的阿姆斯特丹堡首次得到應用,但由於炮彈在離開炮筒時要點燃炸葯,給子母彈預點火,所以很難掌握時機。1852年,博克塞上校改進了這種炮彈,用鐵片隔膜把炸葯和引信與彈頭隔開。他的炮彈在1864年開始使用,稱為「隔膜彈」。
由於博克塞引進了時間准確的引信,從1867年起,標准炮彈有了很大的改進。1882年,黑色炸葯首次為苦味酸所取代,接著梯恩梯又取代了苦味酸。1891年開始用無煙火葯。至此,炮彈已發展成熟了。
炮彈的種類現代炮彈的種類繁多,達上千種。若按用途分,可分為主用彈、特種彈、輔助彈3種。
主用彈即直接殺傷有生力量和摧毀目標的炮彈,如殺傷彈、爆破彈、殺傷爆破彈(這3種俗稱「榴彈」)以及混凝士破壞彈、穿甲彈、破甲彈、碎甲彈、縱火彈、化學彈、霰彈等。特種彈即完成特定戰術任務的炮彈。如發煙彈、照明彈、宣傳彈、曳光彈、干擾彈、電視偵察彈等。輔助彈是部隊訓練和靶場試驗等非戰斗使用的炮彈。如訓練彈、教練彈、試驗彈等。
按裝填物的類別,炮彈可分為常規炮彈、原子炮彈、化學炮彈、生物炮彈等。
按配用炮種可分為加農炮彈、榴彈炮彈、坦克炮彈、航空炮彈、高射炮彈、岸(艦)炮彈、迫擊炮彈和無坐力炮彈等。
按裝填方式可分為定裝式炮彈和分裝式炮彈。定裝式炮彈的彈丸和葯筒結合為一個整體,發射葯質量固定不變,發射時一次裝入炮膛。分裝式炮彈根據有無葯筒,可分為葯簡分裝式和葯包分裝式。葯簡分裝式炮彈發射時先裝彈丸,再裝發射裝葯,射速較慢,但能改變發射葯量,以獲得不同的初速和射程;葯包分裝式炮彈沒有葯筒,發射時將彈丸、發射葯包和點具分3次裝填,依靠炮閂來密閉火葯燃氣,其射速更慢。
按彈丸穩定方式可分為旋轉穩定和尾翼穩定兩類。旋轉穩定炮彈由線膛炮發射,出炮口時獲得高速旋轉而產生陀螺效應,使彈丸穩定飛行。尾翼穩定炮彈可在滑膛炮或線膛炮上發射,利用其尾翼使氣動力壓心移到質心後面,形成穩定力矩以保持彈丸飛行穩定。
按彈徑與火炮口徑的配合可分為適口徑、次口徑和超口徑3種。次口徑炮彈的彈徑小於火炮口徑,初速高,有些穿甲彈和殺傷彈力提高威力和射程就採用這種結構。超口徑炮彈的彈徑大於火炮口徑,彈丸露於炮口外,可獲得較好的毀傷效果,如迫擊炮彈、長榴彈等。
對付活動目標的末制導炮彈火炮對付的大多是固定的點狀目標或集團群體目標,所以一般使用具有顯著殺傷爆破作用的榴彈,如果要對付遠距離的活動點狀目標,普通炮彈就無能為力了。於是美國首先為其155毫米火炮研製成功了激光半主動末段制導炮彈——「銅斑蛇」。
發射這種「銅斑蛇」炮彈時,火炮就象發射普通炮彈一樣,把末制導炮彈送到目標附近的上空,飛行到靠近目標的一定范圍時,接收到來自目標反射的激光信號,開始制導飛行,直至命中目標。目標反射的激光信號靠另外一個激光目標指示器照射到目標上,所以是半主動式末制導炮彈。這種未制導炮彈集中了許多優點,如火炮初速高、彈丸飛行大部分時間靠自然彈道飛行、不會受到外來干擾、彈丸在飛行最後階段可改變飛行彈道追蹤目標以及命中精度高等,使大炮真正具備了攻擊遠程活動點狀目標的能力。
炮彈的構成現代炮彈由彈丸和發射裝葯兩部分構成。彈丸包括引信、彈體和裝填物,用以殺傷有生力量和摧毀目標。引信是利用目標信息和環境信息,在預定條件下引爆或引燃彈體戰斗部裝葯的控制裝置。發射裝葯包括發射葯、葯筒、底火和輔助元件。發射葯是發射彈丸的能源,葯筒用來連接彈丸、底火和盛裝發射葯,保護發射葯不受潮或損壞。發射時,筒體膨脹,與火炮葯室貼緊以密閉火葯氣體。底火受火炮機械或電的作用發火,點燃發射葯,產生膛壓推動彈丸運動。
❹ 火箭是誰發明的
К.E.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設計原理,R. H.戈達德試飛了第一枚火箭。
1903年,俄國的К.E.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了製造大型液體火箭的設想和設計原理。1926年3月16日美國的火箭專家、物理學家R. H.戈達德試飛了第一枚液體火箭。
20世紀50年代以來,火箭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其中尤以各類可控火箭武器(導彈)和空間運載火箭發展最為迅速。從火箭彈到反坦克導彈、反飛機導彈和反艦導彈以及攻擊地面固定目標的各類戰術導彈和戰略導彈。
各類火箭武器正在繼續向提高命中精度、抗干擾能力、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的方向發展。此外,反導彈、反衛星等火箭武器也正在研製和發展之中,在地地彈道導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運載火箭,已廣泛用於發射衛星、載人飛船和其他航天器等。
(4)引信發明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火箭有箭頭、箭桿、箭羽和火葯筒四大部分。火葯筒外殼用竹筒或硬紙筒製作,裡面填充火葯,筒上端封閉,下端開口,筒側小孔引出導火線。點火後,火葯在筒中燃燒,產生大量氣體,高速向後噴射,產生向前推力。
其實這就是現代火箭的雛形。火葯筒相當於現代火箭的推進系統。鋒利的箭頭具有穿透人體的殺傷力,相當於現代火箭的戰斗部。尾端安裝的箭羽在飛行中起穩定作用,相當於現代火箭的穩定系統。而箭桿相當於現代火箭的箭體結構。中國古代火箭外形圖,首次記載於公元1621年茅元儀編著的《武備志》中。
火箭出現後,在中國被迅速地用於軍事行動和民間娛樂中。10~13世紀,在宋、金、元的戰爭中,已應用了火槍、飛火炮、震天雷炮等火葯武器。那時的飛火炮和現代的火焰噴射器相似,是一種原始的火箭武器。
北宋後期,在民間盛行的煙火戲中,人們利用火葯燃氣的反作用力,製成了能夠高飛和升空的「流星」(或稱「起火」)、"爆竹"為節日增添了喜慶的氣氛。從工作原理看,流星、爆竹已具有火箭的特點。
❺ 二戰期間武器裝備四大發明:如無線電近炸引信
現 代 巡 航 導 彈 的 始 祖 V1
現 代 彈 道 導 彈 的 始 祖 V2
❻ 炮彈是怎麼被發明出來的
所有早期的炮彈都不能爆炸,而是靠沖力來破壞或摧毀單個的目標。能爆炸的炮彈大約14世紀末才出現,但性能很差。在1421年攻克科西嘉的聖博尼法斯的戰斗中使用了安有導爆索的炮彈,威尼斯人1376年在賈德拉也使用了這種炮彈。使用這種帶導爆索的炮彈對炮手來說是極其冒險的:首先要在銅制或鐵制的炮彈殼內裝上炸葯,再安上引線,將其點燃,然後再小心翼翼地放進炮膛內。結果是許多炮筒部爆炸了,炮手也當即喪命。
1510年,又出現了鑄造的整發彈和球形實心彈。這些炮彈由稱作「榴彈炮」的特種火炮發射,彈上裝有彈托裝置,可以使「彈眼」和引信准確地對准炮膛軸線,朝向炮口。在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時期,開始研究榴霰彈。直到18世紀晚期,人們都把炮彈稱為「槍榴彈」,這個詞原意指「石榴」,因為彈殼內的炸葯看起來像無數的石榴籽。
英國人施拉普內爾於1784年發明了子母彈,裡面裝的炸葯不多。而在此以前設計的炮彈都裝葯甚多,因為人們認為是用爆炸力量使彈片向四面八方飛散的。施拉普內爾的想法是只用足夠的炸葯炸開彈殼,讓彈殼內的若乾子彈以炮彈原來的速度繼續向前飛。子母彈於1804年在蘇利南的阿姆斯特丹堡首次得到應用,但由於炮彈在離開炮筒時要點燃炸葯,給子母彈預點火,所以很難掌握時機。1852年,博克塞上校改進了這種炮彈,用鐵片隔膜把炸葯和引信與彈頭隔開。他的炮彈在1864年開始使用,稱為「隔膜彈」。
由於博克塞引進了時間准確的引信,從1867年起,標准炮彈有了很大的改進。1882年,黑色炸葯首次為苦味酸所取代,接著梯恩梯又取代了苦味酸。1891年開始用無煙火葯。至此,炮彈已發展成熟了。
❼ 都以為是外國人發明的地雷武器最早究竟是什麼人發明的
火葯,顧名思義,可由火花、火焰等引起劇烈燃燒的葯劑。據《范子葉然》的記載,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於民間民生應用,范子計然說“硝石出隴道”。
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是在適當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進行迅速而有規律的燃燒,同時生成大量高溫燃氣的物質。作為一種低成本火葯武器,地雷既可在地面布設震敵,也可埋入地下防禦風險。可是,鮮有人知的是,這樣“全能”的武器竟然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雖然德國人後來發明了爆炸更具威力的防坦克地雷和防步兵地雷,但是,中國依舊是毋庸置疑的地雷創始國。
可反過來說,如此之多的地雷戰必然會留下許多安全隱患。當下我們正處於穩定的和平階段,那些或用作防禦或用作擊敵的隱藏地雷,顯然給後來的排雷戰士帶來了許多挑戰。
❽ 二戰時在美國發明無線近炸引信前,高射炮彈靠什麼在敵
之前主要是兩種
一種是碰炸引信,主要用在小口徑高炮炮彈上面,碰撞目標回後才炸開,否則就答是個鐵疙瘩
第二種就是時間引信,事先通過光學測距機,測算目標高度,然後設定時間引信,炮彈上天後,裡面的計時器自動計時,到了設定時間/高度,就自然開花,利用碎片殺傷
❾ 火炮的炮彈會爆炸是什麼時候發明 是誰發明的
最早的可以爆炸的彈頭是西方人發明的。南北戰爭期間就開始大量使用了。早期是發射後由火葯引爆,後期開始有了碰炸引信,具體時間沒有詳細記載。
❿ 諾貝爾是怎麼發明炸葯的
1864年9月3日的早晨,太陽剛剛升起,淡淡的月牙還沒有消逝,熙熙攘攘的人群已經開始活動,清晨的靜謐頓時變得無影無蹤了。突然,如同平地一聲春雷,震得人們耳朵根子發麻。遠處,教堂鍾樓的大塊玻璃,轟然墜落粉碎,人們感到地面在顫動,許多人都以為發生了地震,膽小的人紛紛祈禱上帝保佑……
城東的諾貝爾家族住宅附近,發生了一場罕見的爆炸。屬於諾貝爾家族的大平房實驗室,隨著一聲巨響變成了一片瓦礫。從事實驗的五個人全部死於非命。老諾貝爾的小兒子埃米,也在這次爆炸中喪生。炸葯的爆炸力是人們從未見過的。
當市政廳方面公布爆炸情況時,城內的百姓們簡直要造反了。原來,諾貝爾一家正在研究一種爆炸力極強的硝酸甘油,因操作不慎引起爆炸。誰願意躺在炸葯桶旁邊睡覺呢?憤怒不已的鄰里們簡直要將諾貝爾一家掃地出門。市政廳當即發布命令,禁止在城裡搞實驗,否則將驅逐諾貝爾一家。
在爆炸中炸成重傷的老諾貝爾,急火攻心,成了半身不遂。諾貝爾兄弟三人——倖免於難的三兄弟,服侍父親睡著之後,在客廳中激烈地爭論起來了。
「為了全家人的性命,還是放棄這該死的實驗吧!」膽怯的老二心有餘悸。
「我們必須堅持到成功,否則埃米白死了。父親會恨我們一輩子的!」老三堅持絕不退讓。諾貝爾先生的三兒子,就是後來人們熟知的阿爾弗萊德·伯恩哈德·諾貝爾,他是諾貝爾獎金的創立者。
在阿爾弗萊德的堅持和勸說下,諾貝爾三兄弟決定齊心合力,繼續把有關炸葯的研究進行下去。
政府明令禁止在城裡製造炸葯,他們只好把設備搬到距斯德哥爾摩較遠的馬拉湖面的一隻平底船上。人們都說諾貝爾一家全瘋了。其實,諾貝爾一家是熱衷於科學技術,沉浸在炸葯研究中的發明家族。從老諾貝爾開始,這個小工廠主就獻身於技術發明,直到阿爾弗萊德創立不朽的諾貝爾獎金。諾貝爾家族歷經磨難,千辛萬苦,為科學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諾貝爾家族正處於歐洲從手工業工場向大機器生產過渡的蓬勃發展時期。從父親到兒子,無愧於那個產生巨人的偉大時代。
19世紀的歐洲,社會發展進步的速度很快。由於瓦特蒸汽機的日益普及,各國煤和鐵的需求量急劇增加,到處都在挖煤找礦,礦業需要更強有力的工具。技術的廣泛應用,又造成了各國之間實力的差距,為爭奪資源和市場,往往又爆發一系列戰爭。軍事上也要求製造強有力的武器,這就促使和吸引了許多化學家研製炸葯。
炸葯原產於中國。遠在公元六七世紀的唐朝,中國人就用硝、磺、炭三者配合,製成了黑色火葯。後來,通過蒙古游牧民族的征戰和絲綢之路的傳遞作用,製造火葯的配方傳到了歐洲。中國黑火葯威力小,滿足不了19世紀歐洲社會發展的需要。但是它啟迪人們研製新的高效炸葯。
1837年,法國化學家貝羅茲用濃硝酸處理棉花時,得到硝化棉。當這位化學家無意之中將硝化棉丟入火中時,猛烈的燃燒險些把整幢房子付之一炬。
1847年,義大利化學家索布萊洛,偶然把製造肥皂的副產品甘油與濃硫酸和濃硝酸混合時,得到了一種油狀透明液體,即硝酸甘油。有一次,他將一滴硝化甘油放在試管里加熱,發生了強烈爆炸,炸傷了他的手、臉,實驗室內其他人也受了傷。他沒有意識到這是一項偉大的發明,卻苦惱於它經常發生爆炸而無法測定其化學成分。不久,他把自己的發現擱置起來了。
19世紀50年代,諾貝爾一家接過了研究炸葯的旗幟,最先馴服了烈性炸葯。老諾貝爾是一位獻身科學技術的發明家,當他在瑞典苦心經營的小工廠毀於火災之後,他便遠離祖國和妻兒,到俄國尋求生路。在俄國,老諾貝爾慘淡經營,從事機械發明和研製炸葯。他的研究成果受到俄國各方面的賞識,但俄國皇室的政治動盪,又使他好景不長,事業難以為繼。
年近60歲的老諾貝爾回國後,重整旗鼓,和他的幾個兒子一起研製炸葯。父親不屈不撓的性格,被阿爾弗萊德所繼承。當阿爾弗萊德看到硝酸甘油具有威力無比的爆炸力時,就決定認真研究這種炸葯,將它用於礦山開鑿和運河挖掘等工程建設上去。從此,阿爾弗萊德·諾貝爾的一生,就與不斷的爆炸結下了不解之緣。
阿·諾貝爾初次見到硝酸甘油,是在俄國的彼得堡。當時,俄國化學家齊寧教授,向前來討教的諾貝爾父子,演示了硝酸甘油的爆炸性。當很少很少的硝酸甘油在錘擊下發生猛烈爆炸時,給諾貝爾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為了控制硝酸甘油的爆炸,首先必須發明引發裝置。經過研究,諾貝爾發現要使硝酸甘油爆炸,必須把它加熱到爆炸點或以重力沖擊。1862年,諾貝爾用火葯引爆硝酸甘油獲得成功。諾貝爾先把硝酸甘油裝在玻璃瓶里,再把裝滿火葯的錫管放入,然後裝進火引信。
諾貝爾終生忘不了那最早的一次安全爆炸。清晨,小河畔還彌漫著白茫茫的霧氣。諾貝爾兄弟三人一起來到小河邊,由阿爾弗萊德點燃導火索,然後丟入水中。猛然間,一聲刺耳的金屬爆裂聲轟然鳴起,接著河水沖起幾丈高,地面顫抖起來。首次爆炸證實其爆炸力遠大於一般火葯,成功使諾貝爾堅定了研製烈性炸葯的決心。可是,隨後不久的猛烈爆炸,就使他們失去了最小的弟弟埃米,並且被迫遷移到湖上小船中進行實驗。
這時,諾貝爾利用雷酸汞具有稍經打擊或震動立即爆炸的敏感特性,製成了引爆裝置,即雷管。一天,諾貝爾在馬拉湖岸邊進行引爆實驗。遠處觀望的人們親眼目睹了諾貝爾從死神手中掙脫的情景:敏捷的諾貝爾剛剛輕手輕腳地把實驗裝置安裝完畢,轉身回走,還沒有走開多遠,「轟」的一聲沖天巨響,炸葯掀起了濃重的黑煙、塵土,人們都以為這回諾貝爾肯定完了。可是,誰知滿臉血污的諾貝爾,卻出人意料地從硝煙中跑了出來,興奮地喊道:「雷管試驗成功了!」
有了引爆烈性炸葯的雷管,諾貝爾開始生產硝酸甘油。社會迫切需要烈性炸葯,諾貝爾工廠的產品供不應求。然而,一連串的大爆炸,又使諾貝爾面臨絕境。
硝酸甘油遇到劇烈震動,就會引起爆炸。當時人們對炸葯的危險性十分無知。隨意處理硝酸甘油,而不知死神正伴隨自己。不久,報警的信函雪片一般湧向諾貝爾。
1865年12月,一位德國商人帶著10磅(1磅約為0.45千克)硝酸甘油,住進紐約市的一家旅館。硝酸甘油突然爆炸,把路基炸出一米多深的深坑,市民為之談虎色變。
1866年3月,澳大利亞悉尼,一家貨棧因貯存兩箱硝酸甘油引起爆炸,一聲巨響,片瓦皆無。
1866年4月,大西洋上的「歐羅巴號」輪船,因載硝酸甘油爆炸而沉沒海底,玉石俱焚。
這些相繼發生的慘禍,不僅導致數百人死亡,而且迫使各國政府下令禁止運輸、製造和貯存硝酸甘油…形勢急轉直下,人們恐慌、懷疑,抵制和咒罵的話語向諾貝爾涌來,大有黑雲壓城城欲摧之勢。堅毅的諾貝爾也為之焦慮和不安。但是他沒有像發現硝酸甘油的索布萊洛那樣痛悔不已、手足無措,只去向上帝祈禱寬恕。他堅信新炸葯的優越性一定能為工業發展帶來極大的益處,眼前的困難一定能夠克服!
怎樣才能解決烈性炸葯的安全性問題呢?
諾貝爾日思夜想,終於想出了兩種安全措施,最終解決了硝酸甘油的安全性問題。一個方法是在液體的硝酸甘油中加入甲醇液體,用時再分離出來。這種方法比較復雜費事。另一個方法是利用固體物質吸收硝酸甘油。諾貝爾試用了木炭粉、木屑、水泥、磚灰等物,並做過多次爆破試驗,以判定其效果。最後他決定選用一種產於德國北部的多孔的硅藻土,因為它吸收力強,化學性能穩定。
運用硅藻土吸收硝酸甘油的方法,諾貝爾製成了固體炸葯。試製成功以後,諾貝爾親自去各處表演,用鐵的事實證明新炸葯的威力和安全性能,以解除人們的疑慮,挽回不良影響。
1867年7月14日,英國北部礦山礦石貯存場的平地上,擠滿了企業界的要人和好奇的觀眾,他們謹慎地俯身在一道攔水壩後,驚恐地向前眺望。
只見諾貝爾的幾個助手,用廢枕木點燃起一堆篝火,然後,諾貝爾從容地把10多磅重的炸葯,放在熊熊烈火之上。圍觀的人們心驚膽戰,他們深知不安分的硝酸甘油的威力,有些人嚇得閉上了眼睛……
過了一會兒,諾貝爾又跑到貯存場邊緣的斷崖旁邊,當他將10磅重的炸葯箱,丟到二三十米深的斷崖下時,許多人嚇得俯卧在攔水壩後。不論是火燒,還是撞擊,新炸葯都是安然無恙。諾貝爾又將炸葯埋入一個廢洞里,用引爆劑引爆,炸葯炸得碎石亂飛、地面顫動……
新炸葯贏得了人們的信任,使諾貝爾炸葯的用戶解除了疑慮。從此,諾貝爾的炸葯又廣泛地應用到工業、礦業、交通業之中,全世界到處都響著諾貝爾炸葯那震耳欲聾的爆炸聲。
1896年12月10日,孤獨的諾貝爾在義大利西部的療養勝地悄然去世。按照他的遺囑將多達3300多萬瑞典克朗的遺產,建立了諾貝爾獎金,獎勵那些為人類共同利益而奮斗的科學家、醫學家、文學家以至於為人類和平而努力的和平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