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古琴
Ⅰ 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傳統樂器,古琴到底是誰發明的
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傳統樂器,古琴到底是誰發明的?
古琴在我國乃至世界存在歷史悠久,其美妙的音樂一直被大眾所喜愛但它的來歷卻是個迷。有說伏羲神農削桐為琴,繩絲為弦,有說起源於更早的巴比倫文化,但都沒有確定的說法。但從漢代開始已經有文獻記載琴的創制者分別為伏羲。
伏羲來到西山桐林兩只美麗的大鳥落在一棵梧桐樹上,其餘的鳥就飛到其他的樹上,對著兩只美麗的大鳥齊鳴。伏羲驚異道:「這不就是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鳳凰嗎?」那兩只大鳥突然對天叫起來了,旁邊的百鳥也都一齊叫了起來,彷彿在向天帝朝拜。
因為種種跡象伙羲認為,鳳凰降臨的這棵大樹必是桐林中的神靈之物,於是,伏羲砍下那棵樹製成了樂器。從此,就擁有了中華民族自己的標志性樂器--古琴。
Ⅱ 古琴產生於何時
一曲《高山流水》,聽後令人心曠神怡。如此美妙的古樂曲,由古琴彈出,使人專對古琴屬多了幾分敬意。
據說古琴的歷史,距今大約有3000年左右。而產生的具體時間,還存在著不同意見。
有的史書記載,在原始時代,有個發明農耕的伏羲神農,曾以「削桐為琴,繩絲為弦」,從而創造了琴。
但是,伏羲本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物,說他創造了琴難以令人信服。
有學者指出,古琴的產生經歷了一個由生產工具向琴樂器轉化、形成的時間。最初琴的出現應在我國奴隸制時期。
我國的奴隸制時期,曾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或有考古文物印證的實據說明,中國古琴大體出現於西周到春秋這段時期。
據史書記載,琴在西周時期,已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它經常與瑟一起合奏。《詩經》中所謂「家弦戶誦」、「琴瑟友之」就是對此而言。
而在我國出土的琴瑟中,最早的是來自春秋時期的製品。
一些歷史專家認為,春秋時期以前出現的古琴,尚處在原始的、極不成熟階段。還不能適應彈奏樂曲的需要。
而到了秦漢時期,古琴在形制上有了重大改進,琴的演奏技巧也隨之提高,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音色。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古琴。
不知這種看法,是否會得到普遍認同。
Ⅲ 唐代曹柔為古琴創立了什麼譜
唐代曹柔為古琴創立了「減字譜」。
——————————————————
在古專琴記譜法中,由唐末屬琴家曹柔創立的 減字譜 是對文字譜記譜法的一次重大改革,其特點為:「字簡而義盡,文約而音賅」。
在音樂中,五筆就相當於以前的樂譜減字譜,拼音就相當於現在的簡譜。
減字譜在前人的文字譜基礎上,又在曹柔的改革上,終於呈現出一種「字簡而義盡,文約而音賅」的曲譜記錄方式。
但是這些譜字並不是我們常見的漢字,看起來有點像天書,其實只要懂了基本構件,讀懂減字譜不成問題。
Ⅳ 古人是怎樣創造古箏 古琴的
古琴的起源有六創說
1.伏羲說(《琴操》《長笛賦》)
2.神農說(《琴道》《風俗通義》)
3.炎帝說(《呂氏春秋》《事林廣記》)
4.黃帝說(《新刊太音大全集》)
5.唐堯說(《禮儀篡》)
6.虞舜說(《禮記》《史選》)
不過這些更像是後人的附會 真正考證古琴的起源 是根據馬王堆 郭店楚墓 和曾侯乙墓出土的絲類樂器推斷的 古琴七弦形制的成型是在戰國中期 形製成熟大概是在漢唐時期
後世賦予了古琴古箏更多的意義和文化內涵 大概就是這樣
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來考慮
一個是主觀原因 一個是客觀原因
主觀上看
是早期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差
所以由對自然的恐懼和未知演變成崇拜自然
早期人神交流的需求產生了祭祀活動
於是乎 法器產生(古琴的雛形)
客觀上看
是由於早期人類生產水平底下
在原始狩獵的過程中受到弓箭發聲的啟示
就產生了絲類樂器(古琴的雛形)
古琴早期是作為祭祀工具應運而生的 由巫師掌握
網路知道 古琴社團 楚狂衰鳳 為您服務
Ⅳ 在古琴記譜法中有唐末琴家曹柔創立的
曹柔創立了「減抄字譜襲」。
在古琴記譜法中,由唐末琴家曹柔創立的減字譜記譜法是對文字譜記譜法的一次重大改革,其特點為:「字簡而義盡,文約而音賅」。
曹柔是公元730年生人,盛唐時期琴家。創造了減字譜記譜法,後來經過歷代琴人修改沿用至今。曹柔對琴文化的最大貢獻,即是在前人的琴學譜著基礎上首創了古琴減字譜。雖然減字譜到明朝才基本完善,但都沒有離開曹柔減字譜的根基。
減字譜一般為四部分,上方記錄左手指法,下方紀錄右手指法,左上為左手按弦用指,右上為所按徽位,下方外部為右手指法,內部為所彈、按弦。
(5)創造古琴擴展閱讀:
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古代地位最崇高的樂器,被譽為哲學性的藝術或藝術性的哲學,被列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
古琴是古代每個文人的必修之器,歷史上的著名琴家有丘明、孔子、蔡邕、蔡文姬、李白、杜甫、宋徽宗、嵇康等。
古琴也是孔子辦學重要的六藝之一。《詩經》中就記載著「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等。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古琴譜
網路—曹柔
Ⅵ 古琴最早出現於什麼時期
古琴最早出現於周朝,關於古琴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詩經》,而收集了從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所以古琴最早應出現在周朝。
周朝時期古琴除用於郊廟祭祀、朝會、典禮等雅樂外,也盛興於民間撫琴悠閑為主,古琴成為民間深受古人喜愛的樂器,例如《詩經·小雅·鹿鳴》中曰我有嘉賓,鼓瑟鼓琴,意思是今日有聽眾在場,我來彈琴一番。
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時期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成為佳話美談,中間就有伯牙撫琴,後為紀念鍾子期摔斷琴弦,從此棄琴。
(6)創造古琴擴展閱讀
中國四大古琴介紹
中國古代有「四大名琴」之說,分別是齊桓公的「號鍾」、楚莊王的「繞梁」、司馬相如的「綠綺」和蔡邕的「焦尾」。
1、號鍾:小白稱君,公子糾因奪位之罪被判斷首而亡。公子糾去後,小白曾彈奏號鍾琴,聲聲無奈,聞者落淚。
2、繞梁:琴以「繞梁」命名,足見此琴音色之特點,必然是餘音不斷。「繞梁」是一位叫華元的人獻給楚莊王的禮物,楚莊王自從得到「繞梁」後整天彈琴作樂,連續七天不上朝,後楚莊王命人用鐵如意去捶琴,琴身碎為數段。從此,萬人羨慕的名琴「繞梁」絕響了。
3、綠綺:古琴樣式。一說為古琴別稱。漢代司馬相如得「綠綺」,如獲珍寶。司馬相如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使「綠綺」琴名噪一時。後來,「綠綺」就成了古琴的別稱。
4、焦尾: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曾於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製成一張七弦琴,果然聲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為「焦尾」。「焦尾」以它悅耳的音色和特有的製法聞名四海。
Ⅶ 創造了五弦琴的人是誰
音樂基本要素:音樂的基本要素是指構成音樂的各種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長短,音的強弱和音色。由這些基本要素相互結合,形成 音樂的常用的「形式要素」,例如:節奏,曲調,和聲,以及力度,速度,調式,曲式,織體等。構成音樂家的形式要素,就是音樂的表現手段。音樂的最基本要素是節奏和旋律。
1、節奏:音樂的節奏是指音樂運動中音的長短和強弱。音樂的節奏常被比喻為音樂的骨架。節拍是音樂中的重拍和弱拍周期性地、有規律地重復進行。我國傳統音樂稱節拍為「板眼」,「板」相當於強拍;「眼」相當於次強拍(中眼)或弱拍。
2、曲調:曲調也稱旋律。高低起伏的樂音按一定的節奏有秩序地橫向組織起來,就形成曲調。曲調是完整的音樂形式中最重要的表現手段之一。曲調的進行方向是變幻無窮的,基本的進行方向有三種:「水平進行」、「上行」和「下行」。相同音的進行方向稱水平進行;由低音向高音方向進行稱上行;由高音向低音方向進行稱下行。曲調的常見進行方式有:「同音反復」、「級進」和「跳進」。依音階的相鄰音進行稱
為級進,三度的跳進稱小跳,四度和四度以上的跳進稱大跳。
3、和聲:和聲包括「和弦」及「和聲進行」。和弦通常是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樂音按一定的法則縱向(同時)重疊而形成的音響組合。和弦的橫向組織就是和聲進行。和聲有明顯的濃、淡、厚、薄的色彩作用;還有構成分句、分樂段和終止樂曲的作用。
4、力度:音樂中音的強弱程度。
5、速度:音樂進行的快慢。
6、調式:音樂中使用的音按一定的關系連接起來,這些音以一個音為中心(主音)構成一個體系,就叫調式。如大調式、小調式、我國的五聲調式等。調式中的各音,從主音開始自低到高排列起來即構成音階。
7、曲式:音樂的橫向組織結構。
8、織體:多聲音樂作品中各聲部的組合形態(包括縱向結合和橫向結合關系)。
9、旋律:聲音經過藝術構思而形成的有組織、有節奏的和諧運動。旋律是樂曲的基礎,樂曲的思想感情都是通過它表現出來的。
[編輯本段]
為什麼人們會喜歡「聽歌」?而且又為什麼,大部分人看某個電影,看完一次後就不想看第二次,然而對於「音樂」,他們卻會「一遍又一遍」的聽「很久很久」?這裡麵包含了什麼秘密嗎?
●這是因為客觀世界中「物體」可以發出各種「聲音」,而這些物體又與我們的「切身利益」和「安全」緊密相關;於是那些「物體」的各種「聲音」也「危害與利益」等聯繫到了一起,而我們的「喜怒哀樂」又是與事物對我們的「危害與利益」相關聯的,那麼當我們聽到類似的「聲音」時,就會產生「情緒」上的變化(相當於條件反射/鏈化反應);同理,各種「聲音」也可以引發各種「思考」。
●所以:既然「音樂」可以幫助我們「加強情緒」和「思考」各種事物,那麼我們自然會喜歡它。
●對於「電影」來講,人們更多的是看「情節」,並吸取裡面的「經驗」,但一旦看完了,也就一般不會有興趣看第二遍了;而對於「音樂」來講,人們是要通過「音樂」來感受各種「情緒」或「思考」各種「問題」,所以自然就會「反復」的「傾聽」了。
還有一種原因就是沒有事情做,聽音樂打法無聊的時間。
◆所以可以依此推理出:
1.人們在悲傷、煩惱時最喜歡一些傷感音樂,從而擴大自己相對應的情感,而這些情感又會產生一些解決問題的(就像恐懼時,產生很大的逃跑動力;慈母超常動力救子一樣),進而解決相對應的問題。
2.人們在思緒凌亂、煩躁不安時會喜歡聽一些平靜的輕音樂,從而引發各種「平靜」和「調理順暢」的感覺和情緒,進而有於利於理智的解決問題和維持心理的健康。
3.人們在愉快、有激情的時候,會喜歡聽一些歡快、動感的音樂。
4.喜歡思考一些奇怪/特別事物的人,就會聽比較另類的音樂。
5.各種電影片段配上相對應的音樂,創造出各種相對應的情緒氛圍,會讓我們看起來更有感覺。
◆使用邏輯:自然萬物都有引導它們存在的東西,我們簡稱為「導存」;人類的「思想意識」屬於「二次導存」(第二次引導事物存在的東西);而人類的「情感」又是「二次導存」中「特級指示」,來引導我們朝著「可以更好存在」的方向發展;而「音樂」可以給予人們各種「特級指示」的「重現」,並幫助人們思考問題,於是出現了「正向特示」(正方向的特級指示,就是喜歡和樂趣等好的感覺)。
[編輯本段]
音樂[2]是一種符號,聲音符號,表達人的所思所想。是人們思想的載體之一。音樂是有目的的,是有內涵的,其中隱含了作者的生活體驗,思想情懷。音樂從聲波上分析它介於雜訊和頻率不變的純音之間,從效果上講它可以帶給人美的享受和表達人的情感。
音樂是社會行為的一種形式,通過音樂人們可以互相交流情感和生活體驗。這在歌曲中這種作用表現得最為突出。
[編輯本段]
人類社會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音樂,已無法查考。在人類還沒有產生語言時,就已經知道利用聲音的高低、強弱等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隨著人類勞動的發展,逐漸產生了統一勞動節奏的號子和相互間傳遞信息的呼喊,這便是最原始的音樂雛形;當人們慶賀收獲和分享勞動成果時,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達喜悅、歡樂之情,這便是原始樂器的雛形。
一、弦樂器的起源傳說
世界上最早的弦樂器是中國的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古琴是在周朝就已盛行的樂器,到現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了。本世紀初才被稱作"古琴"。琴的創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農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等作為追記的傳說,可看出琴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詩經·關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亦有:「琴瑟擊鼓,以御田祖」等記載。
二、管樂器的起源傳說
中國古代歷史記述了距今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有一位名叫做伶倫的音樂家,他進入西方昆化山內采竹為笛。當時恰有五隻鳳凰在空中飛鳴,他便合其音而定律。雖然這一故事也不能完全相信,但是,可將其看做是有關管樂器起源的帶有神秘色彩的傳說。
三、中國古代音樂
中國最初的帝王——黃帝,是五千年前創造了歷法和文字的名君。當時,除了前述的伶倫之外,還有一位名叫「伏羲」的音樂家。據說伏羲是人首蛇身,曾在母胎中孕育了十二年。他彈奏了張有五十弦的琴,由於音調過於悲傷,黃帝將其琴斷去一半,改為二十五弦。
此外,在黃帝時代的傳說中,神農也是一名音樂家,他教人耕作,嘗百草發現了草葯,他還創造了五弦琴
娛樂圈是社會的另一種縮影
他有他自己的生存法則
類似於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適者生存
想要進入圈內,想要成名,就必須要有自己的手段,要懂得忍耐。
陪睡、陪酒,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
相比之下中國的娛樂圈還算有人性,國外的娛樂圈更加黑暗,明星被打是家常便飯,韓國娛樂圈明星自殺事件接踵而至,這就表明娛樂圈不單單是常人所想像的那種燈紅酒綠的生活。
想要進娛樂圈,就要有機遇,想要成名,就要有運氣
每年從各種藝術院校畢業的學生,真正可以長久的走下去的,是鳳毛麟角
然而當你有一天真正站在了天後、天王的山巔上,你會發現你的生活已經面目全非了。
張國榮、梅艷芳、沈殿霞。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紀念他們,永遠的追溯他們的足跡?因為只有他們的年代,才是純粹娛樂的年代。那種用心娛樂的時光已經不再了。狗仔隊和八卦是生活的只甜點,換句話說,娛樂圈是在合法販賣人口。將明星作為商品,有名氣的人就可以有好價錢,沒名氣的隨便把你賣了你也得認。
這就是娛樂圈
他與我們的生活截然不同。
還是做好身邊的事吧,做個普通人。
即使娛樂圈有讓你成為「金領」的機會
但那是要付出很多代價的。
何況現在娛樂圈的人都很難長壽啊。
Ⅷ 古琴是誰發明的
古籍記載有伏羲作琴,又有神農作琴、黃帝造琴、唐堯造琴等傳說。
其一伏羲造琴。傳說是伏羲創造了瑟,也創造了琴。相傳,伏羲製作古琴是為了修身理性,使萬物生長,這也是普遍認可的古琴來源的一種說法。其二神農造琴。神農始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人之知。
據史料的記載,堯舜時期就已經有古琴了,古曲《南風》據說就是舜作的: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8)創造古琴擴展閱讀:
琴的起源
1、關於琴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詩經》等典籍,周朝時,古琴除用於郊廟祭祀、朝會、典禮等雅樂外,也盛興於民間,《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鼓琴」;《詩經·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這說明古琴至少在周朝,便是一件在民間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愛的樂器,在古代人們的認知度是相當廣泛的。
2、據《史記》載,琴的出現不晚於堯舜時期。考古發現最早的古琴,為2016年在湖北棗陽郭家廟,出土的周朝曾國春秋早期的琴,距今2700年左右,將我國有實物佐證的琴史提前約300年 。
3、中國古琴文化歷史悠久,中國的傳統文化認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聲響有五音。傳說炎帝在沁源景鳳羊頭山下「黍定黃鍾」,發現了音樂,炎帝神農氏又「削桐為琴、繩絲為弦」,創造了最初的琴 。
Ⅸ 古琴的起源
古籍記載琴的創制與中華文明之初的帝王有關。
發展:
1、先秦
西周時的鍾儀是現存記載中最早的一位專業琴人[。在《詩經》等文學作品中也有大量關於琴的記載,戰國時期隨著音樂的發展,琴樂也得到了很大地發展和普及,從而涌現了大量的琴人。
2、兩漢
琴的型制於東漢晚期確定。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漢初七弦琴結構簡單,音箱較小,共鳴聲小,尾部為實木,面板無徽位。東漢至魏晉時期,琴在士人中非常流行。
3、南北朝
君主和士人都愛好音樂和文學,文人愛琴解音,風氣極盛;由於士族門閥制度對文人的限制,使得很多文人憤世嫉俗以琴書自娛。期間出現了最早的文字譜,南朝隱士丘明有文字譜《碣石調·幽蘭》。期間著名的琴人還有戴顒、宗炳和柳惲等。
4、現代
由於古琴及其所象徵傳文化思想的式微,2003年11月7日,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第2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古琴列入第1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劃分在「民間音樂」類,編號Ⅱ—34。
(9)創造古琴擴展閱讀:
1、款式分類
古琴造型優美,常見的為伏羲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靈機式、蕉葉式、列子式、伶官式、神農式、響泉式、鳳勢式、師曠式、亞額式、鍾離式(鶴鳴秋月琴)、劍式等。主要是依琴體的項、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區分。最著名的九霄環佩就是伏羲式。
2、外形結構
古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面圓底扁,象徵天地;琴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頸、肩、腰、尾、足。
網路-古琴
Ⅹ 怎麼做一張古琴用什麼材料最好
古法斫琴,對琴材要求非常苛刻,由於生態及環境的破壞,最重要的材料——符合斫琴的木材或極匱乏,或受到保護,難以採用。因古琴琴材的差異性,古人對琴材及音韻總結有「四善」(蒼、松、脆、滑)和「九德」(奇、古、透、潤、靜、圓、勻、清、芳)之說。古琴音色各俱千秋,是古琴音樂魅力之一。宋代沈括《夢溪筆談》中說「以琴言之,雖皆清實,其間有聲重者,有聲輕者,材中自有五音」。古琴琴材通常以梧桐木為主,面桐底梓最為常見,此外尚有旬木、漆木、松木、荔枝木、伽陀羅木、杉木、楸木等皆可做為琴材。《詩經·定方之中》載:「樹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以桐梓為琴材歷史悠久。但是,由於環境、生態的原因,梧桐特別是成材的梧桐極為稀少。而且,「琴雖用桐,然須多年木性都盡,聲始發越。」斫琴所用以舊材為好,舊材更是難得。 以杉木斫琴,也比較常見,《夢溪筆談》載:「嘗見越人陶道真蓄一張越琴,傳雲古冢敗棺杉木也,聲極勁挺」 。唐張越用杉木斫琴此可為一旁證。杉木為常綠喬木。木質輕柔,紋理平直細密,森色微白或淡黃,不翹不裂。大致分為油杉(黃杉、錢杉)、灰杉(糠杉、芒杉、泡杉)、線杉(柔葉杉)三類。唐琴「飛泉」、南宋「松雪」等等,所見多有。但是,如《夢溪筆談》所載,杉木也是以生長年份長且經長期老化才適應斫琴。生長年份長的杉木雖然目前還比較多,但是,多數在禁止砍伐的保護區。民間斫琴欲求適合的琴材幾無可能。 古琴髹漆所用為大漆,又稱國漆,由於成本高昂,擦漆技藝本身也流傳不廣瀕於失傳,所以,當代斫琴或者是用化學漆,或者是雖用大漆而工藝相當粗糙,與古琴髹漆工藝之差距不可以道里計。 古琴藝術諸多審美情趣之一,就是琴作為「器」,有其獨特之美,是斫琴工藝的重要成果。簡單說來,琴作為器物之美,有考究的琴材之美、大漆工藝及斷弦之美、絲弦的音色之美和琴的「十友」等。 琴象天地萬物,斫琴選材,自然也有陰陽之說。琴面與琴底,都是以分別屬陽與屬陰的兩種木材斫制而成。桐木屬陽,置於上,斫成琴面。梓木屬陰,置於下,斫成琴底。就木質而言,桐木松軟,製作琴面能使琴的音色更美。而梓木堅硬,製作琴底能使琴堅牢不易變形。自古斫琴以桐梓為材,是有道理的。但琴材也並非非桐梓不可。自唐朝以來,斫琴大師們也在不斷發現除桐梓以外的良材。依《琅嬛記》所述,「雷威制琴不必皆桐,每於大風雪中獨往峨嵋,擇松杉之優者伐而斫琴,妙過於桐。」宋朝還出現了所謂「純陽琴」,即面底皆桐之琴。據說:「取其暮夜陰雨之際,聲不沉默」。斫琴重良材,亦重古材。因為古材松朽,制琴更能使音韻松古清脆。若「古良材」,則更為難得。如《洞天清錄》所說:「古材最難得,過於精金美玉。」可見,若古良材所斫之琴,是何等珍貴。由於自古斫琴,必重良材。所以,名家古琴,雖過千百年,而越彈聲越妙。 唐琴表面之漆,為黑色或栗子殼色。漆下的灰胎都是純鹿角灰。其漆層既堅固又有松隙,既利於保護琴器,又利於共振,使音色更美。而其灰胎下,則用葛布自下而包裹,以防面底粘合之處開裂。北宋晚期,出現了八寶灰,如滿天繁星,精美異常。由於製作精良,古琴可越千年而逾美。同時,琴表面上因長年風化和彈奏時的震動所形成的各種斷紋。主要的有: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紋斷、流水斷、龍鱗斷、龜紋斷等。斷紋,不僅是古代文物的佐證,同樣也使古琴更加美觀,又使古琴的聲音更加松透古雅,音色更妙。 絲弦的特點在於韻長味厚、蒼古圓潤,所謂「音柔而意剛」。古琴還有精緻的配件,包括:岳山、承露、冠角、龍齦、齦托、雁足、琴徽、琴軫。有時琴額上也鑲有大塊寶石。一般來說,岳山、承露、冠角、龍齦、齦托都是用美觀的高檔硬木製成,如:紫檀木、花梨木等。琴徽一般由玉、金、螺鈿等製成,鑲於琴面。雁足與琴軫的用料主要包括:象牙、玉、犀角、琺琅、牛角、牛骨、紫檀木、花梨木等。此外,琴有十友之說:冰弦、寶軫、軫函、玉足、絨 、琴薦、替指、錦囊、琴床和琴匣。 宋人朱長文在《琴史》中寫道:「琴有四美:一曰良質,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良質與善斫,就是指以上這些古琴的形、質之美。它構成古琴藝術重要的審美情趣與內涵,是古琴藝術不可分割的重要內容,是古琴藝術存在、延續與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 合乎古法要求的材料匱乏而昂貴,當代斫琴利用現代技術創造了較多的「替代品」。泡桐代替梧桐,50-100年之後,不但古琴「正音」不出,反而會垮朽不堪彈奏;火燒代替琴材的自然老化,徒有老材之表,而無其「松透」之實,用放大鏡觀察,木材纖維已斷,音質燥而劣;化學漆代替大漆,不美觀,不耐用,音色也死;化學膠代替大漆等膠合面、底板和護軫,聲音不松透,而且過於結實,使護軫的保護功能降低。這些現代技術的應用,一部分出於降低成品的目的,一部分出於 對傳統斫琴工藝不理解,絕大多數未能提高古琴的品質,可稱現代技術的流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