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城鎮化新型

城鎮化新型

發布時間: 2020-11-22 17:31:40

新型城鎮化是什麼時候提出的

新型城鎮化最早2007年提出的, 新型城鎮化的具體定義和發展模式,最早出自一篇文章:中國復興的前提是什麼,作者張榮寰,在生態文明理論中提出中華民族生態文明發展模式,其中有一段分享給大家,尤其是他在2007年就說了的這一段話,我感覺就是個預言,就是個真知,就是個從心底對國家人民的那種愛,對國家未來前途深邃思考:「當我們八年後(指2013年),在回頭審視全球發展模式的高下時,就會看到一種人文精神力量所產生的逆轉,同樣的金融危機、同樣的寬松貨幣政策,卻產生了不一樣的經濟效果,你會看到道瓊斯指數的歷史新高、也會看到中國A股市場的疲軟。注重民生經濟的美國會把國家引向更美好的前途,而注重投資拉動的中國將在人權生活化缺席的狀況下,把中國的經濟陷入產能過剩、物價奇高、道德敗壞的泥沼中,從內心深處希望中華民族生態文明發展模式在以人權生活化、新型城鎮化、產業自優化三方面動能和諧統一起來使中國轉型。」摘自:
中國復興的前提是什麼?(2007-05-04
01:41:51)
中華民族的復興必將啟動中華民族生態文明發展模式,主要走人權生活化、新型城鎮化、產業自優化的發展道路。
人權生活化、新型城鎮化、產業自優化分別是上升人格、生態、產業的幸福寶庫。只有不去顧此失彼、協調開發才會走向巨大發展,否則將成為巨大的災難。總體上需要把握人學精神:人權立國,憲行中國;人權立世,憲行世界,走世界倫理社會化的生態文明發展之路。人權生活化、新型城鎮化、產業自優化是中國夢
新型城鎮化是為了提高人民民生幸福水平而規劃建設的生態文明城鎮集群。新型城鎮化的基本特徵是生民為本、發展人文、生態宜居、產業優化、城鎮聯動、走廊便捷、循環持續、和諧發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是具有獨特競爭力、自優化的生態產業群。人權生活化是為了保障人民民生幸福權益而推動人權立國的公民憲政體制;是空間調整的最高藝術。
人權生活化的基本特徵是憲法是公民立的、主權是公民的、司法是公民的、政府是有限的、公共權力的運行是規范的、公共福利是實現和保障的;是人權立國,憲行中國;扶富助貧、持強幫弱;以德育國、依憲輔政;生態文明,健康社會;美麗中國、幸福公民的人本憲政制;是人格上升的宏觀把握。
產業自優化是為了持續人民民生幸福權益而規劃建設的可持續產業循環資源圈。產業自優化的基本特徵是極平台、雲產業、物聯網、全數據、文明走廊、零廢處理;是可持續戰略產業再造;是因地制宜能源自循環;是工業化結構調整的自優化及其升級。
從拉動經濟發展的角度和提高民生幸福指數的角度看:新型城鎮化是主旋律、人權生活化是大前提、產業自優化是正方向。三化是生態文明的發展的基本軌跡,哪一方面出現缺失和不足,所導致的失衡都將是災難性的。當我們八年後,在回頭審視全球發展模式的高下時,就會看到一種人文精神力量所產生的逆轉,同樣的金融危機、同樣的寬松貨幣政策,卻產生了不一樣的經濟效果,你會看到道瓊斯指數的歷史新高、也會看到中國A股市場的疲軟。注重民生經濟的美國會把國家引向更美好的前途,而注重投資拉動的中國將在人權生活化缺席的狀況下,把中國的經濟陷入產能過剩、物價奇高、道德敗壞的泥沼中,從內心深處希望中華民族生態文明發展模式在以人權生活化、新型城鎮化、產業自優化三方面動能和諧統一起來使中國轉型。

② 什麼才是新型城鎮化

新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後,城鎮化、新型城鎮化正在成為熱詞,甚至引起股價、房價波動。其實,近30年以來,工業化、城鎮化、城市化一直都是熱詞,甚至,上世紀80、90年代還一度掀起過「小城鎮熱」。今天,中央大力倡導「新型城鎮化」,難道另有深意?一項新政策出爐,我們不便做太多猜測。但所有政策的來源都是理論和已有的實踐經驗,或者教訓,這當中一定有某種邏輯線索和路徑通道可供求證。的確,新型城鎮化將意味著巨大的投資和消費潛力,為啟動內需、進一步推動中國經濟增長帶來一系列利好因素。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里茨所言:美國的高科技和中國的城市化將是21世紀世界經濟的兩大引擎。當中國領導人重提城鎮化的時候,城鎮化、城市化將不再是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個被動的或次要的角色。可以說,對於中國的城鎮化,全世界的人們都樂觀其成。但我們認為,新一屆中央領導在這個時候提出「新型城鎮化」,還是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從經濟結構來講,我們無疑是工業化國家了。GDP的構成中,農業已經非常微小,說我們是世界工廠,是工業化強國並不為過。但從人口結構來講,我們的非農化程度還不高,與歷史上同等工業化水平的國家相比較,尚有較大差距。我們的名義城市化率雖已超過50%,但真正的城市化率也就35%左右。我們的工業化進程與城市化進程嚴重脫節。倡導新型城鎮化,理所當然有著加快城市化進程的意蘊在裡面,我們要補上這一課。我們已經有非常漂亮的城市,尤其一些東南沿海的大都市、大城市、小城鎮比起歐美城市不相上下,甚至更加新鮮,更加氣派。但城鎮化也罷,城市化也罷,最重要的不是外觀的、物理的改變,而是制度和人的變革。城市的內涵是城市人,城市中應該到處飄浮著一股自由、平等的味道。我們將人等級化管理的戶籍制度距離城市精神謬之萬里。城市政府的設置、體制必須盡快與城市的本質要求相互匹配。所以,提倡新型城鎮化就是要改革以往的城鎮、城市管理制度。新型城鎮化將不再是以計劃經濟的手段推行城鎮化、城市化。大家還記得計劃經濟年代是如何推進工業化的。長官經濟、命令經濟盛行,工廠的建設、布點,所有工業品的品種、價格、產量、調撥,都是自上而下的設計和審批。推行城鎮化、城市化首先是市場化、民營化,今天我們在搞城鎮化、城市化的時候,城市政府一定要創新管理,一定要把「市」放在「城」字和「鎮」字的前面,以市興鎮,以市興城,而不是有鎮無市,有城無市。新型城鎮化也是對以往城鄉割裂、農民利益受損而言的。新型城鎮化將是人性的城鎮化,而不再是野蠻的、掠奪式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要妥善解決農民人地分開的局面,將地的城鎮化與人的城鎮化合二為一,使城市產業可以更加吸納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地方政府必須改變過去若干年來土地融資的發展模式,千方百計讓已經進城的2億多農民工安頓下來,將農村留守的兒童和家屬逐步向城鎮轉移。推行新型城鎮化不能教條主義的拘泥於「城鎮」二字,不要矯枉過正。我們要認真吸取過去在「小城鎮建設」、「新農村建設」和城市拓展攤大餅中的一些教訓。一些地方通過行政化分割,阻礙資源流動,滿天星式的小城鎮建設曾帶來了極大浪費,還有些地方在新農村建設中,公社之風再度掀起,刷油漆、建遮羞牆,許多所謂新農村像是新軍營,千篇一律,不倫不類。城市化、都市化、都市圈化是大趨勢,城鎮化只是這個長過程當中的一個階段性目標。新型城鎮化的最終結果將是在我國形成一個城鎮、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大都市、都市圈參差有致的城市體系。

③ 什麼叫新型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版、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徵權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1992年中國改革開放後正式實行城鎮化體制改革,上海浦東,蘇州等應運而生。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於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與人們日常生活中單純從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城鎮化,就是指涉及社會方方面面、關繫到大至都市,小到農戶的產銷、合作、互動、和諧的新型社會關系。

④ 中國新型城鎮化是什麼時候提出的

2013年7月9日,在廣西召開部分省區經濟形勢座談會上提出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2014年3月份,《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正式發布。

⑤ 新型城鎮化的概念是誰提出的~~急求~~所謂新型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最早2007年4月提出的, 新型城鎮化的具體定義和發展模式,最早出自一篇文章:生態文明論,作者張榮寰。
「新型城鎮化,是指堅持以人為本,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統籌兼顧為原則,推動城市現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態化、農村城鎮化,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走科學發展、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個性鮮明、城鄉一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建設路子。」這段話也出自張榮寰的《生態文明論》 ,
還指出:「新型城鎮化是為了提高人民民生幸福水平而規劃建設的生態文明城鎮集群。」」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於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新型城鎮化的基本特徵是生民為本、發展人文、生態宜居、產業優化、城鎮聯動、走廊便捷、循環持續、和諧發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是具有獨特競爭力、自優化的生態產業群。新型城鎮化是空間調整的最高藝術。「

⑥ 城鄉一體化和新型城鎮化有什麼區別

城鎮化:是指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的過程。 城鎮化的基本涵義 「城鎮化」一詞出現很顯然要晚於「城市化」,這是中國學者創造的一個新詞彙,很多學者主張使用「城鎮化」一詞。1991年,辜勝阻在《非農化與城鎮化研究》中使用並拓展了「城鎮化」的概念,在後來的研究中,他力推中國的城鎮化概念,並獲得一批頗有見解、影響較廣的研究成果。與城市化的概念一樣,「城鎮化」概念也是一片百家爭鳴的景象,至今尚無統一的概念。不過,就數量看,對城鎮化「概念」的論述要少於「城市化」。據粗略估計,近5年來,關於城鎮化的概念,至少在20種以上。具有代表性的並符合中國西部地區現實的觀點是城鎮化是由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的傳統農業社會

城鄉一體化的思想早在上個世紀就已經產生了。我國在改革開放後,特別是在80年代末期,由於歷史上形成的城鄉之間隔離發展,各種經濟社會矛盾出現,城鄉一體化思想逐漸受到重視。近年來,許多學者對城鄉一體化的概念和內涵進行了研究,但由於城鄉一體化涉及社會經濟、生態環境、文化生活、空間景觀等多方面,人們對城鄉一體化的理解有所不同。

⑦ 新型城鎮化,是什麼 ,

我認為,新型城鎮化,就是按照現代化城市建設的標准,將一些有發展前途的農村建設成小型城市,其特點是:支柱產業具有優勢,經濟發展前途明顯,高新技術含量較高,低碳環保文明健康,市政建設布局合理著眼發展,以之為中心大量吸納周邊農村剩餘勞動力,並讓他們在此安家置業逐步成為有一定經濟規模和人口規模,實現城市化管理,城市化保障,城市化供給,配套齊全的城市。

⑧ 新型城鎮化是什麼

新型城鎮化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以新版型工業化為動權力,以產業為支撐,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四位一體的協調發展,走科學發展、集約高效發展、功能完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個性鮮明、城鄉公共服務均質化,建立集群型、循環型、低碳型、生態型的新型城鎮模式。

⑨ 新型城鎮化與傳統城鎮化的區別和聯系

二者在價值取向上、發展方式、發展重點上區別如下:

二者的區別:

1、在價值取向上不同:

「以物為本」是傳統城鎮化道路的發展理念。在這種發展理念主導下,一個地區往往將城鎮化發展片面地理解為城鎮化率的提高,即城鎮人口的持續增加和城鎮規模的不斷擴張。

堅持以人為本,強調全民共享城鎮化發展成果,是新型城鎮化道路在價值取向方面的轉變。

2、在發展方式上不同:

傳統城鎮化道路較為粗放,不惜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實現外延擴張和數量增長的目標;

新型城鎮化堅持城鎮化發展的可持續性,強調要走集約型發展道路,不斷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協同發揮市場機制的主導作用和政府調控的引導作用,是新型城鎮化道路在發展方式和外生動力等方面的轉變。

3、在發展重點上不同:

傳統城鎮化道路通常片面強調單一規模等級城市的發展,忽視其與其他規模等級城市的互動與聯系,甚至控制或限制其他城市的發展;

容易導致在整個城鎮體系中,受重視的某一規模等級城市因為能夠獲得更多的發展要素而一枝獨秀,其餘城市則大多發展滯後,從而使得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之間難以實現協調發展;

新型城鎮化,堅持城鎮化發展的全面性和協調性,強調在城鎮化進程中,應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並通過城市群建設、「四化」同步、城鄉統籌、區域共建等;

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之間、「四化」之間、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等各個層面實現協調發展,是新型城鎮化道路在發展形態、發展重點、內生動力、空間結構等方面的轉變。

二者的聯系:

1、新型城鎮化道路是應傳承傳統城鎮化道路的優點並彌補其缺陷而提出的,目的是要同步提高城鎮化發展的質量和水平,實現城鎮化又好又快發展。

新型城鎮化道路的提出並不意味著傳統城鎮化道路一無是處,並不是對傳統城鎮化道路的全盤否定,我們不能忽視和否定傳統城鎮化道路推動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面。

只是由於具有單一性、片面性、盲目性、粗放式等缺陷,傳統城鎮化道路在推動一個地區經濟社會較快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問題和挑戰,即無法實現「好」字當頭的快速發展。

2、新型城鎮化道路的總體要求是既要結合時代特徵,又要體現中國特色,還要符合自身特點;

內生動力來源於城鎮化與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的同步發展,外生動力則來源於市場調節和政府調控的有機結合;

主體發展形態是城市群;主要特徵表現為經濟高效、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生態文明、城鄉一體和區域協調。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