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發明了平方
❶ 比例規是誰發明的
比例規又叫扇形圓規,是伽利略在1597年左右發明的。這個儀器是由一版個框和一頭邊接權在框上並能開合的兩腳尺共同構成,每把尺上都有刻度(從框軸開始,以框軸為零點)。
比例規的原理很簡單,僅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質(即相似三角形的對應線段成比例),可以解決許多問題。例如:
(1)分已知線段為五個相等的部分;
(2)變更繪圖的比例;
(3)在繪圖中,從圖里的已知量a,b,c求第四比例量(即求x,使得a:b=c:x);
(4)如果以數的平方在一個腳尺上作刻度,便可以求數的平方與平方根;
(5)如以數的立方在一個腳尺上作刻度,便可以求數的立方與立方根;
(6)利用特製的比例規,還可以根據算好的刻度測出單位圓的特定度數的弧所對應的弦長;反之,根據弦長求角度,即作為量角器用。
比例規既是幾何作圖的工具,又可以用於實際測量和繪圖。它在17世紀的歐洲很流行,並被人們通用了200多年。問世不久,就傳入了中國。1630年羅雅谷在中國寫了《比例規解》一書,介紹比例規的用法。此後中國數學家的書中就常有關於比例規的論述。我國故宮博物院內還藏有各種質料和不同類型的比例規幾十具。
❷ 平方千米的發明
平方千米(符號為km²)是面積的公制單位,它是國際單位制的導出單位。而國內際單位制是世界上最普容遍採用的標準度量衡單位系統,採用十進制進位系統。是18世紀末科學家的努力,最早於法國大革命時期的1799年被法國作為度量衡單位。國際單位制是在公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單位制,於1960年第十一屆國際計量大會通過,推薦各國採用,其國際縮寫為SI。
❸ 連續自然數的平方和公式是誰發明的
李善蘭在他所著的《方圓闡幽》一書中,發明了尖錐術,具有解析幾何的啟蒙思想,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積分公式,創立了二次平方根的冪級數展開式,各種三角函數,反三角函數和對數函數的冪級數展開式,這是李善蘭也是19世紀中國數學界最重大的成就.
李善蘭的尖錐理論,如果用最通俗的語言來表述,就是他首先把一個自然數n用一個平尖錐的圖形來表示,如果這個數是一個平方數,就用一個立尖錐來表示,如果這個數是一個立方數就用一個三乘尖錐來表示,但是,在表示乘方數的時候,尖錐的上面就由平體變成了凹形,乘方越多,凹的就越厲害.
然後,李善蘭把這個尖錐體的乘方數xn用線段來表示,把這個尖錐體迭積成n乘的尖錐面.這種尖錐面由相互垂直的底線、高線和凹向的尖錐曲線組成.乘數愈多,也就是說冪次愈高,尖錐曲線的凹就愈甚.
李善蘭在《方圓闡微》中,還採用了一種叫做「分離元數」的方法,歸納出一個二項平方根展開式,然後在四分之一單位圓內應用尖錐術就可以計算出一個方內圓外尖錐的合積,從而獲得圓周率π的無窮級數值.李善蘭創立的尖錐面,是一種處理代數問題的幾何模型.它由互相垂直的底線、高線和凹向的尖錐曲線組成.並且在考慮尖錐合積的問題時,也是使每個尖錐有共同方向的底線和高線.這樣的底線和高線具有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橫、縱兩個坐標的作用.
而且,這種尖錐面是由乘方數漸增漸迭而得.因此,尖錐曲線是由隨同乘方數一起漸增漸迭的底線和高線所確定的點變動而成的軌跡.由於李善蘭把每一條尖錐曲線看作是無窮冪級數中相應的項,這實際上就給出了這些尖錐曲線的代數表示數.
李善蘭的尖錐求積術,實質上就是近代數學中的冪函數的定積分公式和逐項積分法則.
❹ E=MC的平方是什麼公式是誰發明的用來干什麼的(舉例)
狹義相對論
這個理論指出在宇宙中唯一不變的是光線在真空中的速度,其它任何事物——速度、長度、質量和經過的時間,都隨觀察者的參考系(特定觀察)而變化。該理論解決了許多困擾了物理學家們很長時間的問題,這個理論形成了一個著名的公式:E=MC2,也就是能量(E)等於質量(M)乘以光速(C)的平方。
相對時間
狹義相對論認為時間不是絕對的(即固定不變的)。愛因斯坦指出,隨著物體(觀察者所見到的)線性運動速度的加快,時間會變慢。使用同步原子鍾已證實了這個結論的正確性,將一個鍾表留在地面上,而攜帶另一個以很快速度移動(如在噴氣式飛機上),隨後進行比較,靜止的鍾表總比另一個稍微快一點。
相對長度
愛爾蘭物理學家喬治·佛茲傑拉德(1851——1901)提出,物質會在運動的方向上收縮(縮小),這意味著根據一個靜止觀察者的觀點,一枚以接近光線運行的火箭所表現出的長度會比它靜止時更短,盡管乘坐火箭的人看來並沒有什麼兩樣。愛因斯坦指出,任何物體以光速運動時,其長度將會縮短為零。
時空
愛因斯坦發表他的相對論二百年前,英國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1643——1727)提出時間和空間都是絕對的,空間和時間是完全分開的。然而,在相對論數學中,時間和三維空間——長、寬和高,一起構成一個四維空間框架,叫做時空關聯集。
質量和能量
愛因斯坦從他的狹義相對論中推導出等式E=MC2(這里E是能量,M是質量,C是恆定的光速),他用這個等式解釋了質量和能量是等價的。現在認為,質量和能量是同一種物質的不同形式,稱為質能。例如,如果一個物體的能量減少了一定量E,則它的質量也減少等於MC2的量,然而,質能不會消失,只不過以另一種形式被釋放,它叫輻射能量。
伽利略相對性原理 經典物理學是從否定亞里士多德的時空觀開始的。 當時曾有一場激烈的爭論。贊成哥白尼學說的人主張地球在運動,維護亞里士多德-托勒密體系的人則主張地靜說。地靜派有一條反對地動說的強硬理由:如果地球是在高速地運動,為什麼在地面上的人一點也感覺不出來呢?這的確是不能迴避的一個問題。
1632年,伽利略出版了他的名著《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書中那位地動派的「薩爾維阿蒂」對上述問題給了一個徹底的回答。他說:「把你和一些朋友關在一條大船甲板下的主艙里,讓你們帶著幾只蒼蠅、蝴蝶和其他小飛蟲,艙內放一隻大水碗,其中有幾條魚。然後,掛上一個水瓶,讓水一滴一滴地滴到下面的一個寬口罐里。船魚向各個方向隨便游動,水滴滴進下面的罐口,你把任何東西扔給你的朋友時,只要距離相等,向這一方向不必比另一方向用更多的力。你雙腳齊跳,無論向哪個方向跳 過的距離都相等。當你仔細地觀察這些事情之後,再使船以任何速度前進,只要運動是勻速,也不忽左忽右地擺動,你將發現,所有上述現象絲毫沒有變化。你也無法從其中任何一個現象來確定,船是在運動還是停著不動。即使船運動得相當快,你跳向船尾也不會比跳向船頭來得遠。雖然你跳到空中時,腳下的船底板向著你跳的相反方向移動。你把不論什麼東西扔給你的同伴時,不論他是在船頭還是在船尾,只要你自己站在對面,你也並不需要用更多的力。水滴將象先前一樣,滴進下面的罐子,一滴也不會滴向船尾。雖然水滴在空中時,船已行駛了許多柞(為大指尖到小指尖伸開之長,通常為九英寸,是古代的一種長度單位)。魚在水中游向水碗前部所用的力並不比游向水碗後部來得大;它們一樣悠閑地游向放在水碗邊緣任何地方的食餌。最後,蝴蝶和蒼蠅繼續隨便地到處飛行,它們也決不會向船尾集中,並不因為它們可能長時間留在空中,脫離開了船的運動,為趕上船的運動而顯出累的樣子。」
薩爾維阿蒂的大船道出一條極為重要的真理,即:從船中發生的任何一種現象,你是無法判斷船究竟是在運動還是停著不動。現在稱這個論斷為伽利略相對性原理。
用現代的語言來說,薩爾維阿蒂的大船就是一種所謂慣性參考系。就是說,以不同的勻速運動著而又不忽左忽右擺動的船都是慣性參考系。在一個慣性系中能看到的種種現象,在另一個慣性參考系中必定也能無任何差別地看到。亦即,所有慣性參考系都是平權的、等價的。我們不可能判斷哪個慣性參考系是處於絕對靜止狀態,哪一個又是絕對運動的。
伽利略相對性原理不僅從根本上否定了地靜派對地動說的非難,而且也否定了絕對空間觀念(至少在慣性運動范圍內)。所以,在從經典力學到相對論的過渡中,許多經典力學的觀念都要加以改變,唯獨伽利略相對性原理卻不僅不需要加以任何修正,而且成了狹義相對論的兩條基本原理之一。
狹義相對論的兩條原理 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狹義相對論的奠基性論文《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關於狹義相對論的基本原理,他寫道: 「下面的考慮是以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為依據的,這兩條原理我們規定如下:
1.物理體系的狀態據以變化的定律,同描述這些狀態變化時所參照的坐標系究竟是用兩個在互相勻速移動著的坐標系中的哪一個並無關系。
2.任何光線在「靜止的」坐標系中都是以確定的速度c運動著,不管這道光線是由靜止的還是運動的物體發射出來的。」
其中第一條就是性原理,第二條是光速不變性。整個狹義相對論就建築在這兩條基本原理上。
愛因斯坦的哲學觀念是,自然界應當是和諧而簡單的。的確,他的理論常有一種引人注目的特色:出於簡單而歸於深奧。狹義相對論就是具有這種特色的一個體系。狹義相對論的兩條基本原理似乎是並不難接受的「簡單事實」,然而它們的推論卻根本地改變了牛頓以來物理學的根基。
後面我們將開始這種推論。
❺ 是誰發明了平方根
平方根的概念很早.數學家在研究邊長為單位1的正方形,發現他的對角線回長不能用普通的數答來表示,於是發明了平方根,即第一個平方根√2.
根號的由來:早在1840年,德國人便開始用一個點來表示平方根.如·3表示3的平方根.
一直到16 世紀的大數學家笛卡爾,才開始採用 (根號√)表示平方根.
❻ 開方演算法誰發明的
我想最早應該是中國人發明的。這是有歷史原因的,中國古代數學一向都很發達,魏晉南北朝的數學家有:趙爽的《勾股圓方圖注》、劉徽的《九章算術注》《海島算經》、《五曹算經》、《孫子算經》、《張邱建算經》等著作。這些著作充實並發展了以《九章算術》為代表的中國數學體系,獲得了勾股定理證明、重差術、割圓術、圓周率近似值、球體積公式、二次和三次方程解決、同餘式、不定方程解法等重要新成果。宋朝和元朝時代由於加強了歐亞的廣大地區科技文化交流,數學又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壯大發展。如北宋的沈括《夢溪筆談》、南宋楊輝的「垛積術」、元代的秦九韶《數學九章》、元代朱世傑的「招差術」等。垛積術是對高階等差級數的研究(高階等差級數是怎麼一回事我也說不大清楚),招差術是與後來牛頓的插值公式在形式上是完全一致的。而南宋數學家秦九韶在北宋數學家賈憲創造的增乘開方法的基礎上,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了增乘開方法,將其用到高次方程,在高次方程數值解法問題上,做出具有世界意義的貢獻。而現代計算數學中的魯非尼-霍納法與秦九韶高次方程演算程序一致,但義大利數學家魯非尼於1804年和英國數學家霍納於1819年各自獨立提出時,已比秦九韶晚了500多年,且原始計算方法也沒有秦九韶法簡便明確。(增乘開方法可以求任意高次冪或高次方程正實根近似值)
❼ 開方是誰發明的
應該是中國人發明的。這是有歷史原因的,中國古代數學一向都很發達,魏晉南北朝的數學家有:趙爽的《勾股圓方圖注》、劉徽的《九章算術注》《海島算經》、《五曹算經》、《孫子算經》、《張邱建算經》等著作。這些著作充實並發展了以《九章算術》為代表的中國數學體系,獲得了勾股定理證明、重差術、割圓術、圓周率近似值、球體積公式、二次和三次方程解決、同餘式、不定方程解法等重要新成果。宋朝和元朝時代由於加強了歐亞的廣大地區科技文化交流,數學又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壯大發展。如北宋的沈括《夢溪筆談》、南宋楊輝的「垛積術」、元代的秦九韶《數學九章》、元代朱世傑的「招差術」等。垛積術是對高階等差級數的研究(高階等差級數是怎麼一回事我也說不大清楚),招差術是與後來牛頓的插值公式在形式上是完全一致的。而南宋數學家秦九韶在北宋數學家賈憲創造的增乘開方法的基礎上,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了增乘開方法,將其用到高次方程,在高次方程數值解法問題上,做出具有世界意義的貢獻。而現代計算數學中的魯非尼-霍納法與秦九韶高次方程演算程序一致,但義大利數學家魯非尼於1804年和英國數學家霍納於1819年各自獨立提出時,已比秦九韶晚了500多年,且原始計算方法也沒有秦九韶法簡便明確。(增乘開方法可以求任意高次冪或高次方程正實根近似值)
❽ 平方千米是誰發明的
平方千米是一種測量單位,是國家有關部門制定的
❾ 一元二次方程是誰發明的
「一元二次方程新解法」的發明人叫羅伯森,是卡內基梅隆大學華裔數學教授、美國奧數教練,並且羅伯森教授表示:「如果這種方法直到今天都沒有被人類發現的話,我會感到非常驚訝,因為這個課題已經有4000年的歷史了,而且有數十億人都遇到過這個公式和它的證明。」
事實上,在古代,全世界的數學家對一元二次方程都有研究,雖然也沒有一模一樣的方法出現,但是究其內涵,有些古代的解法與羅教授的解法可謂是大同小異。原因也不難想,古代的數學家們沒有韋達,更沒有代數的符號記法,而現如今羅教授的解法確實有「踩肩膀」的嫌疑。
(9)誰發明了平方擴展閱讀:
古阿拉伯對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阿爾·花剌子模在書中提出一個問題:「一個平方和十個這個平方的根等於三十九個迪拉姆,它是多少?」由於當時代數符號根本沒有發明,古代數學的方程只能靠文字去描述。
設這個數是X,那麼「平方」就是X²,「平方的根」就是將X²在開方,故「平方的根」是指「X」,「十個這個平方的根」就是10X,問題轉化為求方程:X²+10X=39的解。
花剌子模給出的解法是:(注意:下文中的「根」,不指現如今方程的根,而指平方根)
1、將根的個數減半。本題中,是將10減半,故得到5;
2、用5乘自己,再加39,得到64;
3、取64的根,即將64開方,得到8;
4、再從中減去根的個數的一半,即再用8去減5,得到3,方程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