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炮發明者
『壹』 火葯誰發明的
火葯是中國人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那麼火葯是誰發明的呢?
中國是最早發明火葯的國家,隋代時,誕生了硝石、硫磺和木炭三元體系火葯。黑色火葯在唐代(9世紀末)時候正式出現。火葯是由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從戰國至漢初,帝王貴族們沉醉做神仙並長生不老的幻想,驅使一些方士與道士煉"仙丹",在煉制過程中逐漸發明了火葯的配方。
唐代煉丹家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首創了硫磺伏火法,用硫磺、硝石,研成粉末,再加皂角子(含炭素)。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又創狀火磯法,用硝石、硫磺及馬兜鈴(含炭素)一起燒煉。這兩種配方,都是把三種葯料混合起來,已經初步具備火葯所含的成分。
火葯的最初使用並非在軍事上,而是在宋代諸軍馬戲的雜技演出,以及木偶戲中的煙火雜技 ——葯發傀儡。宋代演出「抱鑼」、「硬鬼」、「啞藝劇」等雜技節目,都運用剛剛興起的火葯製品「爆仗」和「吐火」等,以製造神秘氣氛。宋人同時也以火葯表演幻術,如噴出煙火雲霧以遁人、變物等,以收神奇迷離之效。
火葯是中國古代煉丹家在煉丹過程中發明的。我國古代著名的煉丹家葛洪等,都曾在洛陽長期逗留過,還有偉大的醫葯學家孫思邈生活在隋代和唐代早期,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人。而且他博涉經史百家學術,通達道經佛典,總結了唐以前的臨床攻理論,收集方葯、針炙等內容,編著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書,在醫學上有較大貢獻,被後世尊為"葯王"。他不僅是偉大的醫葯學家,而且是著名的煉丹家,自號"孫真人"。他是總結以前煉丹家經驗基礎上收集河洛地區和關中地區煉丹家的配方,最後提出硫磺伏火法這種較為管用的配方。總之,火葯的發明與傳播,和孫思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383閱讀
搜索
火葯為什麼是顆粒狀的
下火葯分上中下火嗎
白火葯是誰發明的
『貳』 煙是誰發明的
香煙,是由西班牙探險家——阿滋特克人和瑪雅人發現的。但也有消息說煙草原產於美洲,是當地印第安人發現其中含有可以興奮神經的物質,在部落會議和祭祀活動中吸食其燃燒的煙,西班牙殖民者將其帶到歐洲。 1518年,西班牙探險家發現阿滋特克人和瑪雅人用空蘆葦吸煙草,西班牙人也學著吸起來,第一支卷煙就這樣產生了。 1612年,約翰·羅爾弗在美國弗吉尼亞州種植了第一畝用於商業的煙草。 1843年,法國煙草經營商開始生產西班牙式煙卷,並以法文正式命名為「cigarette」,英文香煙一詞由此而來。 1881年,一種日生產120000支煙卷的卷煙機獲發明專利,在這之前煙卷都是用手工製作的。 考古學家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帕羅城發現,在公元650年,印第安人居住的洞穴中,有寬大的煙葉和煙斗並列在一起,並有吸剩的煙灰。這些遺物,經儀器分析,含有煙鹼,推斷為煙草的葉子。 考古學家也曾在墨西哥馬德雷山中一個海拔4000英尺的山洞裡,發現一支空心草桿中塞有煙斗,經放射性測量,證明是700年以前的產物。果真如此,不僅比哥倫布的發現要早200多年,而且真可以稱得上是現代卷煙的始祖了。
『叄』 火箭是誰發明的
火箭(rocket),火箭有很多種,原始的火箭是用引火物附在弓箭頭上,然後射到敵人身上引起焚燒的一種箭矢。起初只是用於過年過節放煙火用。現代的火箭是以熱氣流高速向後噴出,利用產生的反作用力向前運動的噴氣推進裝置。它自身攜帶燃燒劑與氧化劑,不依賴空氣中的氧助燃,既可在大氣中,又可在外層空間飛行。現代火箭可作為快速遠距離運輸工具,可以用來發射衛星和投送武器戰斗部(彈頭)。
現代火箭利用反沖力推進的飛行裝置。用以發射人造衛星、人造行星、宇宙飛船等,也可裝上彈頭製成導彈。在一般用語中,火箭也作為火箭發動機的簡稱。1926年3月16日,美國火箭專家戈達德在馬薩諸塞州沃德農場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現代液體火箭。美國是現代火箭技術真正起步的地方 。
火箭技術推動了人類航天發展的歷史。
火葯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火箭是在火葯發明之後中國人發明的。早在公元1000年宋朝唐福獻應用火箭原理製成了戰爭武器,13世紀初傳到外國。傳說在14世紀末,中國有個學者萬戶在坐椅背後安裝47支當時最大的火箭,兩手各持大風箏,試圖藉助火箭的推力和風箏的升力升空。但是一聲爆炸之後,只見煙霧彌漫,碎片紛飛,人也找不見了。為紀念這位世界上第一個試驗火箭飛行的勇士,月球表面東方海附近的一個環形山以萬戶命名。18世紀,印度軍隊在抗擊英國和法國軍隊的多次戰爭中曾大量使用火箭並取得良好的效果。由此推動了歐洲火箭技術的發展。曾在印度作戰的英國人康格雷對印度火箭作了改進。他確定了黑火葯的多種配方,改善了製造方法並使火箭系列化,射程達3公里。這些初期火箭的原理成了近代火箭技術的基礎。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近代火箭技術和航天飛行發展起來,先驅者的代表人物有前蘇聯的齊奧爾科夫斯基,美國人戈達德和德國奧伯特。
齊奧爾科夫斯基畢生從事火箭技術和航天飛行的研究。在他的經典著作中,對火箭飛行的思想進行了深刻的論證,最早從理論上證明用多級火箭可以克服地心引力進入太空。他建立了火箭運動的基本數學方程,奠定了理論基礎。他首先提出了使用液體推進劑火箭的倡議,經過了短短的30年就實現了。他預想到現代火箭的真實結構,並論述了關於液氫-液氧作為推進劑用於火箭的可靠性,設想用新的燃料(原子核分解的能量)來作火箭的動力。他具體地闡明了用火箭進行航天飛行的條件,火箭由地面起飛的條件,人造地球衛星及實現飛向其他行星所必須設置中間站的設想。他還提出過許多的技術建議,如建議用燃氣舵控制火箭,用泵來強制輸送推進劑,以及用儀器自動控制火箭等,都對現代火箭和航天飛行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戈達德博士在1010年開始進行近代火箭的研究工作。他在1919年的論文中提出了火箭飛行的數學原理,指出火箭必須具有7.9km/s的速度才能克服地球的引力。他認識到液體推進劑火箭具有極大的潛力,1926年3月他成功在研製和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推進劑火箭,飛行速度103km/h,上升高度12.5米,飛行距離56米。
奧伯特教授在他1923年出版的書中不僅確立了火箭在宇宙空間真空中工作的基本原理,而且還說明火箭只要能產生足夠的推力,便能繞地球軌道飛行。同齊奧爾科夫斯基和戈達德一樣,他也對許多種推進劑的組合進行了廣泛的研究。
真正的近代火箭的出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法西斯德國。早在1932年德國就發射A2火箭,飛行高度達3公里。1942年10月發射成功V-2火箭(A4型),飛行高度85公里,飛行距離190公里。V-2火箭的發射成功,把航天先驅者的理論變成現實,是現代火箭技術發展史的重要一頁。
1945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前蘇聯俘虜部分德國火箭技術人員,繳獲了幾枚V-2火箭和有關技術資料。在此基礎上,1947年前蘇聯仿製V-2火箭成功。1948年自行設計了P-1 火箭,射程達300公里。1950年和1955年又先後研製成P-2和P-3火箭,射程分別達到500公里和1750公里。1957年8月,成功發射兩級液體洲際導彈P-7,射程8000公里,經過改裝的P-7於1957年10月4日,發射成功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quot;人造地球衛星1號",從而揭開了現代火箭技術新的一頁。前蘇聯由於發射多種航天器的需要,先後研製成功"東方"號、"聯盟"號、"宇宙"號、"質子"號、"能源"號等多種型號的運載火箭,可將100多噸的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
二戰後,美國俘虜了以馮·布勞恩為首的德國火箭專家,繳獲了100餘枚V-2火箭。美國陸軍在布勞恩的幫助下於1945年發射了V-2火箭,1949年開始研究"紅石"彈道導彈,1954年制定人造衛星計劃,1958年2月1日"丘辟特"C火箭成功發射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美國為發射多種航天器的需要,先後研製成功"先鋒"號、"丘諾"號?quot;紅石"號、"偵察兵"號、"大力神"號和"土星"號等運載火箭。
中國於1960年11月5日第一枚近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我國有"長征"號(CZ)系列運載火箭,主要有CZ-1、CZ-2、CZ-3、CZ-4四種基本型運載火箭和CZ-1D、C(CZ-2C)、CZ-2C/SD、CZ-2D、CZ-2E、CZ-2F、CZ-3A、CZ-3B、CZ-4B等幾種改進型。
1990年4月7日,中國CZ-3 運載火箭發射成功美國製造的"亞洲一號"衛星。長征火箭成功地進入了國際商業發射衛星的行列,至今已將27顆外國衛星發射上天。
法國從50年代開始自行研製探空火箭和導彈,並在此基礎上研製"鑽石"號運載火箭。1965年11月至1967年2月,法國"鑽石"號火箭將A-1、D-1人造衛星送入太空。法國積極推動西歐國家聯合發展歐洲航天事業,它是歐洲空間局的主要成員國,並承擔"阿里安"號運載火箭的大部份研製工作。
歐空局正式成員國有比利時、丹麥、法國、聯邦德國、愛爾蘭、義大利、荷蘭、西班牙、瑞典和英國;非正式成員國有奧地利和挪威;加拿大為觀察員國。由歐空局研製的"阿里安"1號運載火箭於1979年12月24日首次發射成功。迄今已研製有"阿里安"1-5號五種基本型和多種改進型火箭。"阿里安"4號為歐空局主要運載工具,至今已發射80餘次,失敗7次,成功率在世界商用衛星運載工具中名列前茅。
日本自1963年開始研製"謬"系列固體運載火箭,共有4代。1970年日本宇宙開發事業團決定引進美國"德爾它"號運載火箭技術,以發展本國的N號運載火箭。1975年9月,日本首次用N-1火箭成功地發射了"菊花"1號技術試驗衛星。1994年試驗成功帶有氫氧燃料裝置的N-2火箭。印度自行研製成功運載火箭系列SLV,ASLV,PSLV和GSLV。2001年4月同步軌道衛星運載火箭GSLV發射成功。
此外,還有英國、義大利、加拿大、印度、巴西、以色列、韓國、朝鮮等國均有利用本國製造或租用他國運載火箭來發射人造衛星的能力。
『肆』 炸葯是誰發明的
炸葯源於我國,具體發明者已無證可考,現代意義上的炸葯是瑞典化學獎諾貝爾發明的。具體發展歷程如下:
1、至遲在唐代,我國已發明火葯(黑色炸葯),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炸葯。
2、宋代,黑色炸葯已被用於戰爭,它需要明火點燃,爆炸效力也不大。
3、1831年,英國人比克福德發明了安全導火索,為炸葯的應用創造了方便。威力較大的黃色炸葯源於瑞典,由瑞典化學家、工程師和實業家諾貝爾發明。
4、1846年,義大利人索布雷羅合成硝化甘油,這是一種爆炸力很強的液體炸葯,但使用極不安全。
5、1859年後,諾貝爾父子對硝化甘油進行了大量研究工作,用「溫熱法」降服了硝化甘油,於1862年建廠生產。一次,他偶然發現,硝化甘油可被乾燥的硅藻土所吸附;這種混合物可安全運輸。
6、1865年,諾貝爾發明雷汞雷管,與安全導火索合用,成為硝化甘油炸葯等高級炸葯的可靠引爆手段。經過不懈地努力,他終於研製成功運輸安全,性能可靠的黃色炸葯,硅藻土炸葯。隨後,又研製成功一種威力更大的同一類型的炸葯爆炸膠。
7、約10年後,諾貝爾又研製出最早的硝化甘油無煙火葯彈道炸葯。此後,各國的科學家們對更高級的炸葯的研製從未間斷,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4)霧炮發明者擴展閱讀
諾貝爾關於炸葯的科研成就如下:
1863年10月,諾貝爾獲得炸葯發爆劑的發明專利權。這項發明人們稱之為「諾貝爾引燃器」。
1864年,取得硝化甘油炸葯發明的專利權。
1865年,他多次實驗,反復鑽研,研製成了固體韌性燃料,並先後在瑞典、英國和美國取得炸葯的專利。
1866年,製造出能吸收比本身多三倍的硝化甘油,並且像粘土一樣軟硬適中的「矽藻土炸葯」,這一產品成為以後諾貝爾國際性工業集團的基石。
1867年,發明安全雷管引爆裝置。
1888年,發明了用來製造軍用炮彈、手雷和彈葯的無煙炸葯,亦稱諾貝爾爆破炸葯。
1896年,取得開有細孔的玻璃制壓榨噴嘴的專利,發明對紡織工業也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除了炸葯,諾貝爾對於使用硝化甘油的導火線、無聲槍炮、金屬的硬化處理、焊接、熔接,以及子彈的安定、使用瓦斯的海底裝備極其安全性、救助海難用火箭等,都獲有理論與實際的成就;他在人造橡膠、人造皮革及以硝化纖維素為基礎製造真漆或染料、人造寶石等方面的實驗研究都有創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炸葯、
網路—諾貝爾
『伍』 火箭 發明者 時間
火箭之鼻祖---中國古代火箭
航天事業的發展離不開火箭,現代的運載火箭就淵源於古代火箭。古代火箭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同現代自然科學的理論和探索相結合,才最終發展成為現代的運載火箭。而說到古代火箭,就不能不提到中國的貢獻。
火葯是古代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秦漢的煉丹術士們把五金、八石、硝石、三黃等混合共煉,發明了火葯。
南宋時期,人們利用火葯燃燒進行噴氣推進的方式製作的爆竹和煙火,已接近火箭製造的原理。而唐末宋初至明朝初期,火箭還只是作為燃燒物,其結構多是在火葯筒上捆一根細竹桿,這叫「起火」,如在「起火」前端加一個箭頭,尾端裝上箭羽,就是「火箭」了。准確地說,火箭是由中國人發明的,中國是古代火箭的故鄉。「火箭」這個詞在公元三世紀的三國時代就已出。
中國古代最早的實用火箭大約出現在唐末宋初,10世紀時就有火葯用於火箭的記載。北宋的軍官馮繼升、岳義方、唐福等曾向朝廷獻過火箭及火箭製造方法。那時的火箭使用了火葯,但仍由弓弩射出。
中國古代火箭有箭頭、箭桿、箭羽和火葯筒四大部分。火葯筒外殼用竹筒或硬紙筒製作,裡面填充火葯,筒上端封閉,下端開口,筒側小孔引出導火線。點火後,火葯在筒中燃燒,產生大量氣體,高速向後噴射,產生向前推力。其實這就是現代火箭的雛形。火葯筒相當於現代火箭的推進系統。鋒利的箭頭具有穿透人體的殺傷力,相當於現代火箭的戰斗部。尾端安裝的箭羽在飛行中起穩定作用,相當於現代火箭的穩定系統。而箭桿相當於現代火箭的箭體結構。中國古代火箭外形圖,首次記載於公元1621年茅元儀編著的《武備志》中。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有一個心靈手巧的木匠叫萬戶,他和其他工匠吸取了軍用火箭的技巧,設計了會飛的「飛龍」火箭。這種木質雕刻的火箭筒可以飛行1000米。有一天他坐在一把安放在木製構架的椅子上,兩手各握一隻大風箏。當工匠們點燃構架四周綁著的47支火箭後,「飛龍」撥地而起,但最終箭毀人亡。1959年,人們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美國的火箭專家赫伯特·基姆也撰文記載他的事跡,在美國的航空和航天博物館中也標示著:「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
1945年,美國火箭學家HerbertS。Zin,在他的《RocketsandJets》一書中記述說,一位快要活到15世紀的叫「WanHoo」的中國人,自製兩個大風箏,安裝在一把椅子的兩邊,並把買來的47支最大的火箭綁在椅子背後,自己坐在椅子上,然後命僕人按口令點燃火箭,火箭隨即發出轟鳴,噴出火焰。實驗家WanHoo在火焰和煙霧中消失了。首次進行的火箭飛行嘗試沒有成功。這位美國火箭學家把WanHoo評價為「試圖利用火箭作為交通工具的第一人」。
蘇聯兩位火箭學家費奧多西耶夫和西亞列夫也在他們的《火箭技術導論》中,說中國人不僅是火箭的發明者,而且也是「首先企圖利用固體燃料火箭將人載到空中去的幻想者」。
英國火箭專家W·麥克斯韋爾說「WanHoo的事跡是早期火箭史中一件有趣的重大事件」。
德國火箭學家威利·李在他1958年出版的一本書中也說到,在公元1500年左右,WanHoo在「發明並試驗一種火箭飛行器時,頗為壯觀地自我犧牲了」。
20世紀70年代,國際天文聯合會將月球背面一座環形山命名為「WanHoo」。
火箭出現後,在中國被迅速地用於軍事行動和民間娛樂中。10-13世紀,在宋、金、元的戰爭中,已應用了火槍、飛火炮、震天雷炮等火葯武器。那時的飛火炮和現代的火焰噴射器相似,是一種原始的火箭武器。到了元、明時代,火箭武器在戰爭中又有發展,相繼出現了二虎追羊箭、九龍箭、一窩蜂等火箭,利用了火箭多級串聯或並聯(捆綁)的技術。明代史籍中記載了多種火箭武器,重要的有震天雷炮、火龍出水、神火飛鴉、飛空砂筒、萬人敵等。
飛航式火箭雛型「神火飛鴉」和「飛空擊賊震天雷炮」。都裝有鳥羽做成的翅膀,先用大火箭將飛鴉或雷炮順風送到敵陣上空,然後引燃其中的火箭或炸葯殺傷敵人。火龍出水是一種用於水戰的兩級火箭。「火龍」有龍身、龍頭、龍尾,龍身為約1.6米長的薄竹筒製成,前邊裝一個木製龍頭,後邊裝一個木製龍尾。體內裝有神機火箭數枚,引線全部扭結一起,從龍頭下的孔中引出。龍身下前後共裝4個火箭筒。前後兩組火箭引線各將其引線扭結在一起。前面火箭葯筒底部和龍頭引出的紐結線相連。發射時,先點燃龍身下部的4個火葯筒,推進火龍向前飛行。火葯筒燒完後,龍身內的神機火箭點燃飛出,射向敵人。這種火箭已經應用了火箭並聯(4個火葯筒)、串聯(兩級火箭接力)原理。它既可以射向天空,也可以用於水戰。它用於水戰時可在水面上飛行數公里遠。
中國古代火箭技術連同其他火葯兵器一同傳到了印度、阿拉伯,並經阿拉伯傳到了歐洲。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火箭在戰爭中得到了發展。
雖然古代火箭、火葯是中國人發明的,但由於長期的封建統治,不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致使古代火箭技術未能在中國發展為現代火箭技術,最終只停留在禮花爆竹之中。盡管歐洲人在中國發明火箭幾百年後才學會使用火箭,但最終還是從歐洲發展起現代火箭技術。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歷史的遺憾。
『陸』 諾貝爾獎獲得者中誰發明了"雲霧室"
威爾遜(Charles Thomson Rees Wilson)是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威爾遜雲霧室的發明者!並因此獲得了192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金!
威爾遜(Charles Thomson Rees Wilson)是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威爾遜雲霧室的發明者,1869年2月14日出生於蘇格蘭愛丁堡附近的格倫科西,其父是個農莊主。當威爾遜只有4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後來威爾遜隨同他的母親遷居曼徹斯特。年輕時,威爾遜在曼徹斯特受教育,學習過地質學、植物學與動物學。他原想當醫生,所以在歐文斯學院(現為曼徹斯特大學)時還學習生物學。1888年,威爾遜轉學到劍橋大學(Sussex學院),在這里,他對物理學與化學發生濃厚的興趣,1896年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
1900年,威爾遜博士擔任劍橋大學物理學講師和物理學演示法教學者;1913年在氣象台擔任氣象物理觀測員;1916年起,研究閃電。1918年成為大氣電學的講師;1925年教委任為劍橋大學傑克遜(Jackson)講座自然哲學教授,一直到1934年。1895年以後,威爾遜的研究涉及到大氣電學問題,特別是下雨和下雪時的放射性現象,也涉及應用金箔靜電計測量大氣電學問題。他想使基本粒子的徑跡處於可見狀態,乃至於可以拍成照片,於是作了一個傑出的實驗,讓放射性物質發射出來的粒子,穿過具有過飽和水蒸汽的空氣,從而使粒子的徑跡呈現為細小而又可見的雲霧狀線條。據說1894年,威爾遜在海拔4000多米的尼維斯山頂旅遊時,發現高山之巔很容易形成奇麗的迷茫霧景,便引起極大興趣。經過艱苦的研究,他終於知道了這是氣壓較低,的緣故。1895年,這位眼光銳利、頭腦敏捷的氣象學家在卡文迪許實驗室中設計一種方法使潮濕空氣在緊閉的容器內絕熱膨脹,從而使空氣冷卻,變成過飽和,讓水分凝結在塵粒上。他試圖通過這種方法從實驗室中復制出山頂上某些雲霧效應所造成的那樣一幅美麗的自然圖景。繼而,他費盡心思從理論上研究霧點的成因。當他得知X射線的發現時,他便聯想空氣中離子的存在可能導致雲霧的形成。他作了實驗,並在雲霧室中找出由輻射留下的凝結水滴的軌跡。經過不懈努力,他終於發現霧點是由於水蒸汽附著在帶電粒子上而形成的。十一年之後,威爾遜所發明的雲霧室裝置經過不斷改選已經達到完善的地步。實踐表明,雲霧室在研究核物理中是不可缺少的工具,它還導致了後來汽泡室的發展。
威爾遜於1911年製造的第一個雲霧室,現在看來是比較簡單的,然而卻是攻克現代科學堡壘的相當有用的一件銳利武器,尤其是早期對基本粒子的研究更是不可缺少的。因為有了它,觀察帶電基本粒子或離子的運動徑跡才成為可能。也正因為有了它,才打開了洞察微觀世界的窗戶。利用威爾遜雲霧室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有:康普頓利用它演示康普頓反沖電子的存在,從而毫無疑問地證明康普頓效應的正確隊,康普頓因此於1927年與威爾遜分享諾貝爾物理學獎金;安德遜利用威爾遜雲霧室從宇宙射線中法現正電子的存在,證實了狄拉克的理論預言,由於這一功績,安德遜於193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的一半;布菜克等人利用威爾遜雲霧室做了關於電子和正電子同時產生和消失過程的可見演示,後來布萊夫由於進一步發展雲霧室和由此而來的發現也於1948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科克洛夫特等人所做的原子核衰變,也是依靠了威爾遜雲霧室的幫助。以上所舉事實證明,如果沒有威爾遜雲霧室,許多重要的原子核物理現象的揭露和研究都是不可能的。
在漫長的90年的生活中,威爾遜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大貢獻。1956年,年已87高齡的威爾遜教授還發表了雷電的理論。他一生中,由於成績顯赫,獲得了各種榮譽與勛章;1900年被選為皇家學會成員;1911年獲得休斯獎章;1922年獲得皇家獎章;1920年獲得劍橋哲學學會的霍普金斯獎金;1921年獲得愛丁堡皇家學會的岡寧(Gunning)獎金;1925年獲得富蘭克林研究所的霍華德·波茨(Howard Potts)獎章;1927年於美國物理學家康普頓分享諾貝爾物理學獎金。他發明的威爾遜雲霧室,已廣泛地應用於放射線、X射線、宇宙射線和其他核現象的研究。
1959年11月15日威爾遜在英國逝世,享年90歲
『柒』 中國古代火葯的發明者是誰
火葯不是歷史上個別人物的發明,它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煉丹術。從認識硝、硫性質,發現起火現象,到應用於軍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唐初的名醫兼煉丹家孫思邈在「丹經內伏硫磺法」中記有:硫磺、硝石各二兩,研成粉末,放在銷銀鍋或砂罐子里。掘一地坑,放鍋子在坑裡和地平,四面都用土填實。把沒有被蟲蛀過的三個皂角逐一點著,然後夾入鍋里,把硫磺和硝石起燒焰火。等到燒不起焰火了,再拿木炭來炒,炒到木碳消去三分之一,就退火,趁還沒冷卻,取入混合物,這就伏火了。
火葯不能解決長生不老的問題,又容易著火,煉丹家對它並不感興趣。火葯的配方由煉丹家轉到軍事家手裡,就成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葯。
(7)霧炮發明者擴展閱讀
火葯的最初使用並非在軍事上,而是在宋代諸軍馬戲的雜技演出,以及木偶戲中的煙火雜技 ——葯發傀儡。宋代演出「抱鑼」、「硬鬼」、「啞藝劇」等雜技節目,都運用剛剛興起的火葯製品「爆仗」和「吐火」等,以製造神秘氣氛。宋人同時也以火葯表演幻術,如噴出煙火雲霧以遁人、變物等,以收神奇迷離之效。
在軍事上主要用作槍彈、炮彈的發射葯和火箭、導彈的推進劑及其他驅動裝置的能源,是彈葯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成就。火葯是以其殺傷力和震懾力,帶給人類消停戰事、安全防衛的作用,成為了人類文明重要發明之一。
『捌』 火箭誰發明的
我國明朝人:萬戶
火箭的發明最早出現在中國,在中國古代的記載中,火箭的含義比較廣泛,
公元1128年南宋政權建立後,南宋、金和蒙古頻繁交戰,各方都使用了火器。 1161年11月,金國侵略中原時,南宋軍隊第一次使用了火箭武器——「霹靂炮」重挫金軍,這是人類歷史第一次在戰場上使用火箭武器。
明代中國火箭發展進入了一個比較重要的時期,出現了很多種類的火箭,除了單級火箭,還發展了各種集束火箭、火箭彈和原始的多級火箭,並且對各種火箭的製造、應用、配備和發射劑原料配比及加工製造等都作了詳盡的敘述。在當時的水、步、騎兵中火箭武器已作為必備的武器,甚至還有專門的火箭部隊,有關火箭武器的使用、布陣、作戰技術和管理也都有條例規定。明代的《武備志》中曾有過這些火箭的記載
火葯火箭:其工作原理和固體燃料火箭是一樣的,以火葯燃燒產生的推力。早在唐代初年(約在7世紀)火葯就出現了,南宋時代火葯用來製造煙火。大約在13世紀製成火箭。我國古代製造的火箭和起花所用的是黑色火葯。
英國人康格里夫1793年畢業於劍橋大學,是學文科的,由於其父經管英國皇家兵工廠的影響,他對兵工機械懷有濃厚興趣,因此後來便棄文習武,進入這家兵工廠,並且開始在英國士兵從印度帶回的火箭資料的基礎上,研究改進火箭的速度和射程。經過幾年的探索,1805年,康格里夫採用新型火葯製造出了一種實用的火箭,重14.5千克,箭長1.06米,直徑0.1米,並且裝了一根4.6米長的平衡桿,射程可達1800米。這種火箭在英國擊敗拿破崙軍隊的戰爭中建立了卓著的戰功。由於康格里夫在火箭方面做出的貢獻,英國政府於1814年授予他爵位榮譽,並在1817年被選為議會議員。然而,康格里夫火箭還未能解決制導和控制問題,精度較差。1844年,英國的威廉·霍爾發明了一種自旋穩定器,並用來對康格里夫火箭進行改進。雖然與現代火箭相比,所有的這些火箭都十分簡陋,應用也不廣泛,但它們的出現卻為現代火箭的誕生奏響了序曲。
康格里夫研製的火箭在射程、精度及穩定方式上都作了改進,其性能已經近乎達到了火葯火箭的極限。由於其巨大的殺傷力,使各國紛紛開始重視火箭的研究和使用。此後,戰爭火箭的另一項重大進步就是穩定性的提高。19世紀中葉英國的發明家威廉姆·黑爾在火箭的尾部裝上3隻傾斜的穩定螺旋板,當火箭發射時由於空氣動力的作用使火箭自身旋轉從而達到穩定。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止,火葯火箭的發展已臻於完善。它的基本結構是由裝有火葯的火箭筒,中間裝有發射葯作為推進劑,頭部裝有高爆炸葯和引信,尾部為噴口,另外採用尾部穩定翼起穩定作用,在發射裝置上採用發射架或發射筒。比較著名的就是蘇聯的火箭炮——卡秋莎。
火葯火箭是第一種實用的反作用推進裝置,雖然有許多局限證明它不是理想的太空運載工具,但它的基本原理卻完全適用於航天運載工具的需要,這樣運用火箭作為宇宙航行基本運載工具的想法在先驅者腦中逐步醞釀。後來液體燃料火箭出現,進一步為航天推進器的實現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證,也讓航天先驅者看到了使用火箭來完成航天運載的曙光。經過不斷的研究和早期試驗,火箭作為太空飛行的推進裝置逐漸得到證實,最終為人類通向太空架起了橋梁。
『玖』 四大發明的創始者
指南針:最早叫司南。發明人和具體時間不詳,目前發現最早在戰國時期專有使用。
火葯:唐屬代的煉丹術士無意中煉制而成。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有文字記載的火葯配方是唐代初期著名醫學家孫思邈著《諸家神品丹方》卷五「丹經內伏硫磺法」一節記載了配製火葯的方法,將硫磺、硝石的粉末放在鍋內,然後加入燃燒的皂角子,就會發生火焰。
造紙術:東漢蔡倫,公元105年。但是最新的觀點有人認為造紙術是西漢勞動人民發明的,而東漢的蔡倫只是改進而已。
活字印刷術:不是印刷術,因為雕版印刷早就有了。畢升,北宋慶歷年間(1041——1048)
『拾』 誰發明了火葯
煉丹家孫思邈
絕對正確
煉丹家雖然掌握了一定的化學方法,但是他們的方向是求長生不老之葯,因此火葯的發明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煉丹家對於硫磺、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葯,在使用之前,常用燒灼的辦法「伏」一下,「伏」是降伏的意思。使毒性失去或減低,這種手續稱為「伏火」。唐初的名醫兼煉丹家孫思邈在「丹經內伏硫磺法」中記有:硫磺、硝石各二兩,研成粉末,放在銷銀鍋或砂罐子里。掘一地坑,放鍋子在坑裡和地平,四面都用土填實。把沒有被蟲蛀過的三個皂角逐一點著,然後夾入鍋里,把硫磺和硝石起燒焰火。等到燒不起焰火了,再拿木炭來炒,炒到木碳消去三分之一,就退火,趁還沒冷卻,取入混合物,這就伏火了。
唐朝中期有個名叫清虛子的,在「伏火礬法」中提出了一個伏火的方子:「硫二兩,硝二兩,馬兜鈴三錢半。右為末,拌勻。掘坑,入葯於罐內與地平。將熟火一塊,彈子大,下放里內,煙漸起。」他用馬兜鈴代替了孫思邈方子中的皂角,這兩種物質代替碳起燃燒作用的。
伏火的方子都含有碳素,而且伏硫磺要加硝石,伏硝石要加硫磺。這說明煉丹家有意要使葯物引起燃燒,以去掉它們的猛毒。
雖然煉丹家知道硫、硝、碳混合點火會發生激烈的反應,並採取措施控制反應速度,但是因葯物伏火而引起丹房失火的事故時有發生。《太平廣記》中有一個故事,說的是隋朝初年,有一個叫杜春子的人去拜訪一位煉丹老人。當晚住在那裡。半夜杜春子夢中驚醒,看見煉丹爐內有「紫煙穿屋上」,頓時屋子燃燒起來。這可能是煉丹家配置易燃葯物時疏忽而引起火災。還有一本名叫《真元妙道要略》的煉丹書也談到用硫磺、硝石、雄黃和蜜一起煉丹失火的事,火把人的臉和手燒壞了,還直沖屋頂,把房子也燒了。書中告戒煉丹者要防止這類事故發生。這說明唐代的煉丹者已經掌握了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就是硫、硝、碳三種物質可以構成一種極易燃燒的葯,這種葯被稱為「著火的葯」,即火葯。由於火葯的發明來自製丹配葯的過程中,在火葯發明之後,曾被當做葯類。《本草綱目》中就提到火葯能治瘡癬、殺蟲,辟濕氣、瘟疫。
火葯不能解決長生不老的問題,又容易著火,煉丹家對他並不感興趣。火葯的配方由煉丹家轉到軍事家手裡,就成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