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是華佗發明的嗎
A. 華佗發明的什麼
麻沸散和手術;
麻沸散是華佗創制的用於外科手術的麻醉葯。《後漢書·華佗內傳》載:容「若疾發結於內,針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kū,剖開)破腹背,抽割積聚(腫塊)。」華佗所創麻沸散的處方後來失傳。傳說系由曼陀羅花(也叫鬧羊花、萬桃花、醉心花、狗核桃)1斤、生草烏、香白芷、當歸、川芎各4錢,天南星1錢,共6味葯組成;另一說由羊躑躅3錢、茉莉花根1錢、當歸1兩、菖蒲3分組成。據後人考證,這些都不是華佗的原始處方。
手術是最早也是華佗發明的。
B. 華佗發明過什麼
麻沸抄散和手術;
麻沸散是華佗創制的用於外科手術的麻醉葯。《後漢書·華佗傳》載:「若疾發結於內,針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kū,剖開)破腹背,抽割積聚(腫塊)。」華佗所創麻沸散的處方後來失傳。傳說系由曼陀羅花(也叫鬧羊花、萬桃花、醉心花、狗核桃)1斤、生草烏、香白芷、當歸、川芎各4錢,天南星1錢,共6味葯組成;另一說由羊躑躅3錢、茉莉花根1錢、當歸1兩、菖蒲3分組成。據後人考證,這些都不是華佗的原始處方。
手術是最早也是華佗發明的。
C. 哪個例子說明華佗精於針灸
《後漢書》記載:「操積苦頭風眩,佗針隨手而差。」也就是說,曹操患了一回種頭風眩症,久治不愈,發答作時疼痛難忍,聞華佗聲名,便請他到身旁,如果疼痛發作,華佗運用針刺療法治療,曹操的頭痛症就會迅速取效。因此,曹操想法設方要留華佗做他的侍醫。在范曄的《後漢書》和陳壽的《三國志》里,都記述有華佗為病人施行針刺或灸療的若干病例。華佗的醫學著作雖然未見傳世,但據傳現在針灸療法中仍比較常用的夾脊穴是由華佗發現的,所以現在人們還習慣稱它為華佗夾脊穴。
D. 華佗怎樣發明新醫術的呢
一千七百多年前,我國有一位醫學大家,他不僅善於診斷和治療各種疾病,還精通方葯,擅長針灸,其中以外科手術最為有名,被人們稱為外科醫生的鼻祖。他就是東漢末年鼎鼎大名的醫學家華佗。
華佗(?—208),一名華蒡(古敷字),字元化,東漢末年傑出醫學家。他出生於沛國譙縣(今安徽毫縣),精通儒學與醫術,拒不為官,以醫為業。他通曉養生之道,「時人以為年且百歲而貌有壯容」。華佗經歷東漢末年的兩次「黨錮之禍」和公元184年的全國性黃巾大起義以及其後持續多年的軍閥混戰。華佗目睹戰亂災禍,不求仕進,立志「以醫濟民」。他重視前人經驗,汲取民間偏方,發明創造。經過多年的華佗實踐,他在針灸術、診斷學、葯物學、兒科、婦科、驅蟲等醫療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外科尤為擅長。行醫足跡,遍及安徽、山東、河南、江蘇等地,聲名頗著,時人稱為「神醫」,在中國醫學史上,佔有重要位置。
華佗給患者治病,所以療效顯著,關鍵的一點是他明於診斷,能根據病情看出病理,判斷准確無誤,然後對症下葯。如一郡守,病情險惡,華佗察看病情,按脈後,診斷為瘀血積存腹內,長期不能吐泄出來所致。若設法使他暴怒,吐出瘀血,病即可愈。郡守之子一切照辦,果然使郡守吐出黑瘀血,足有一升多,病症從此痊癒。
華佗在診斷術上的高明之處,還表現在善於區分病狀相同,而病理不同的患者。當時有兩個府吏,一名倪尋,一名李延。他們都是頭疼發燒。感覺相同。華佗察看兩人病情後,認為兩人病理不同,處方也應當有別。倪尋是外實(感冒),應當吃瀉葯;李延是內實(傷食),應當發汗。這兩人服了不同的葯,第二天,二人均病癒。
又如一婦人,在妊娠六個月時,突然劇烈腹痛,經華佗、按脈,診斷為胎兒已死,並讓她家人摸婦人腹部,告訴他如果胎兒在腹部左側是男孩,若在右側為女孩,家人摸了摸說在左側,華佗給婦人開了葯,服後果然墜下男死胎。在封建社會,由於受封建禮教的束縛,「男女授受不親」,這就使華佗的婦科醫術,受到很大限制。
華佗還善於診斷小兒科常見的疾病,東陽縣陳叔山的兩歲幼子,常腹瀉和啼哭,孩子日益消瘦。華佗治療時分別察看了母子二人,說「其母懷軀(母親把孩子抱在懷中),陽氣內養,乳中虛冷,兒得母寒,故令不時愈」。華佗讓孩子母親服「四物女宛丸」,十天後,孩子一切恢復正常。
華佗在診斷時,善於察形觀色,從病狀到病理,由表及裡,因此,在診斷學上,有著豐富的經驗,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就。晉代醫學家王叔和編撰了《脈經》一書,其中的卷五,記載了《扁鵲華佗察聲色要訣》,共有76條。所說「扁鵲華佗」,或指二人的要訣,或單指華佗繼古代集市圖承並發揚了扁鵲的醫術,由華佗本人總結的經驗。《要訣》根據病人的面色、五官、膚色、病狀和舉止行動等,可以判定患者的生死壽天。例如:「病人及健人面忽如馬肝色,望之如青,近之如黑者死」;「病人妄語、錯亂及不能語者,不治;熱病者可治」;再如:「目色赤者病在心,白在肺,黑在腎,黃在脾,青在肝,黃色不可名者病胸中」。由於華佗經驗豐富,觀察入微,他的診斷相當精確。有一個做過督郵官的頓子獻,曾患病,治療後自覺良好。一日華佗為他按脈說:「尚虛,未得復,勿為勞事,御內(夫妻同床)即死。」恰巧頓子獻妻聽說丈夫病癒,不遠百里,前來看望,夫妻同房團聚,時隔三天,果然病發而死。
華佗治病,常使用針灸法。他繼承和發揚了春秋以來的針灸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他用針灸,根據病情,分別使用灸法和針刺法。「若當灸,不過一兩處,每處不過七八壯,病亦應除。若當針,亦不過一兩處。下針言『當引某許,若至,語人』。病者言『已到』,應便拔針,病亦行差(痊癒)」。最著名的一例,是華佗為當時的漢丞相曹操治療頭風眩症,每當發作,經華佗針灸,即立刻奏效。
華佗的針灸療法,還能醫治一些婦科病。一位李將軍的妻子懷孕不慎流產,請華佗檢查。華佗按脈後判斷:根據脈象,胎兒還未下來。李將軍說親見胎兒墜下,對華佗的診斷不以為然,華佗只得告辭離去。百日後將軍妻子又腹痛不止,只好再次請來華佗。華佗告訴將軍夫婦:「此脈故示有胎。前當生兩兒,一兒先出,血出甚多,後兒不及生……胎死,血脈不復歸,必燥著母脊,故使多脊痛。」華佗針、葯並用,婦人有欲產而不能的腹痛。華佗說:「此死胎久枯,不能自出,宜使人探之。」照此實行,果然是一個手足完具、全身變黑的死胎男孩。這時,將軍悔恨自己的固執,對華佗的醫術贊嘆不已。
古代山水畫華佗針灸的高明之處,不僅針灸准確,效果顯著,而且還能診斷出別人針灸的失誤。當時有一位督郵官徐毅得病,華佗前去看視,徐毅對華佗說:「昨使醫曹吏劉租針胃管訖,便苦咳嗽,欲卧不安。」華佗察看了扎針的部位,詢問了扎針的深度,然後對徐毅說:「刺不得胃管,誤中肝也,食當日減,五日不救。」五天之後,徐毅果然死去。
華佗除在內科診斷和治療方面有很大成就外,在醫學上最大的貢獻是在外科手術方面。據《三國志·魏書·華佗傳》記載:「若病結積在內,針葯所不能及,當須刳割者,則飲其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腸中,便斷腸湔洗,縫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間,即平復矣。」「麻沸散」的葯物成分和配製方法,今已失傳,後人一般認為華佗是用麻蕢(音墳)、羊躑躅、當歸、菖蒲等中草葯,研製成散劑,每次手術前,用酒服下,即可全身麻醉。這種麻醉方法比西醫用乙醚施行全身麻醉術至少要早一千六百多年。有文獻記載,華佗給患者施行麻醉後進行過兩次腹腔手術,一次骨科手術,一次放血術的病例。這從當時的醫葯水平來看,也是可行的。
華佗作為名醫,努力盡職,即使一些不治之症,為了減輕患者一時的痛苦,也盡量滿足患者的要求,施行手術治療。有位士大夫,身體極不適,求華佗醫治。華佗在認真做了檢查後對他說:「君病深,當破腹取。然君壽亦不過十年,病不能殺君,忍病十年,壽俱當盡。」患者感到難以忍受,堅持要求手術。華佗為了減輕患者一時的痛苦,就照患者之意為其施了手術,當時見輕,十年後果然死去。
由於華佗的外科手術高超,時人稱他為「神醫」。他為患者進行外科手術的事跡在民間廣為傳頌,在這些故事中,有的是把別人做的事,也附會在他身上了。《襄陽府志》曾記載了華佗為蜀國名將關羽「刮骨療毒」一事,《三國志·關羽傳》也記載了這件事:「羽便伸臂令醫劈古代風景畫鑒賞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漓,盈於盤器,而羽割灸飲酒,言笑自若」。但並未說醫生是華佗。按關羽鎮守襄陽時,華佗已死,「刮骨療毒」二事似不可能。但是,在動手術前,使用華佗的「麻沸散」,進行局部麻醉,還是大有可能的。這也說明,華佗在外科醫術上的成就是卓越的,也是一件了不起的革新創造。這對於那種克服疾病完全抱消極態度,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迂腐見解,也是一個有力的批判。
虵蟲是當時危害人們身體健康的病害之一。華佗在治蟲除害中,吸取民間良方妙葯,再配合自己經驗,總結提高,有效地降伏體內各種寄生蟲及其他蟲害,以解除人們的痛苦。
一次,華佗外出行醫,道上遇見一婦人病痛呼叫,即上前問病,得知病人自感咽喉有堵塞物,無法吞咽。華佗告訴病人:買三升又酸又辣的蒜齏(音積ji,即蒜泥)大酢(作,即醋)喝下,病且好。病人按他的指點服了葯,很快就吐出一條地蟲來,病痛立時減輕。
華佗還擅長用水療法醫治蟲病。「彭城夫人夜之廁,蠆(chāi拆)螫其手,呻吟無賴」,華佗讓她把螯傷的手浸泡在熱水中,「卒可得寐」。華佗又讓她每過一個時辰換一次水,以保持水溫,第二天,螯傷的手就恢復了正常。
華佗治療蟲病的方法很多。其中用湯葯治地蟲是他的得意之作。建安五年(200),「廣陵太守陳登忽患胸中煩懣,面赤,不食」。華佗按脈後說:「府君(指陳登)胃中有蟲,欲成內疽(jū居),腥物所為也。」華佗讓人給他煎煮了二升湯葯,先喝了一升,稍停片刻,又喝完另一升。片刻·「吐出三升許蟲,頭赤而動,半身猶是生魚膾」。陳登頓時覺得輕松。臨別時,華佗告訴陳登說:「此病後三期(三年)當發,遇良醫可救」。果然不出華佗所料,時過三年,陳登病情復作。由於華佗不在,又沒遇到良醫,陳登終於死去。
華佗為了使自己的醫術後繼有人,為子孫後代造福,他把自己的醫術和秘方,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弟子。其中廣陵吳普、彭城樊阿是最有代表性的兩名醫學家。
華佗在教授中,曾諄諄告誡吳普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終不朽也。」他還說:古代的長壽者,都做「導引之事」,仿照熊、鴟的動作,伸展軀體,活動關節,以求健康一長壽。「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日虎,二日鹿,三日熊,四日猿,五日鳥」。可以除病和強健身體。當人身體感到不舒暢時,可起作一禽之戲,稍稍汗出,身體自感輕便,增加腹中食慾。吳普按照華佗的「五禽戲」,經常進行鍛煉,「年九十餘,耳目聰明,齒牙完堅」。
古代集市圖樊阿向華佗學習針灸之術,很有成績。一般醫生認為「背及胸臟之間不可妄針,針之不可過四分」。而樊阿卻敢於打破常規,在背部扎針,深度可達一二寸;在胸部扎針,競可達五六寸。由於技術精湛,療效十分顯著。另外,華佗還將精心研製的漆葉青黏散,傳授給樊阿。漆葉青黏散的葯物成分是由漆葉屑一升,青黏屑十四兩配製而成。據華佗說:經常服用此散,可以「去三蟲,利五臟,輕體,使人頭不白」。樊阿遵照老師的教導,長期服用,活到一百多歲。
華佗在用葯方面沒有留下著作,但李時珍認為,華佗的學生所著《吳普本草》中載有他的用葯經驗。南朝陶弘景懷疑《神農本草經》是華佗、張仲景所記,雖不免武斷,但作過增修工作還是有可能的。關於華佗著作,《隋書·經籍志》所載的幾部均已佚失。唯一流傳至今的是晉代王叔和撰《脈經》一書,其中卷五有《扁鵲華佗察聲色要訣》一篇。世傳的《華氏中藏經》,據考為六朝人所撰,但其中部分內容則為山水畫鑒賞華佗的學術思想。華佗創作的《五禽戲》則是對養生學的一大貢獻。
曹操得了一種頭風病,「每發,心亂目眩」,多次治療都不見效,聽說華佗醫術超群,便派人把他請來。經「佗針,隨手而差(愈也)」。但仍不能除根。曹操為了讓華佗隨時為自己治病,要華佗做他的侍醫。華佗離家年久,思歸探視,乃以「求還取方」之名告假回家。其間曹操曾屢次作書召還,並敕令郡縣發遣,華佗托詞妻病,不肯上路。曹操大怒,派人前去調查,並指示使者:「若妻信病,賜小豆四十斛,寬假限日;若其虛詐,便收送之」。使者至譙,見華妻安然無恙,便拘捕了華佗,傳送到許昌獄中。曹操的高級謀士苟取或(音玉)為華佗向曹操請求說;「佗術實工(善也),人命所懸,宜含宥之。」曹操說:「不憂,天下當無此鼠輩耶?」下令賜死。華佗臨死前,將其所著書一卷交給獄吏說:「此可活人。」怎奈獄吏在曹操的淫威下不敢接受。華佗悲憤之極,不再勉強,遂用火焚化。
華佗死後,曹操的頭風症並未根除,當發作時,憤然嘆息說:「佗能愈此。小人養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殺此子,亦終當不為我斷此根原耳。」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的愛子倉舒(即曹沖)病重,找不到良醫救治。曹操喟然長嘆說:「吾悔殺華佗,令此兒強死也。」
華佗被害後,引起人們對他的深切懷念,吳普在廣陵修建了華佗的神廟,以表達其對恩師的哀思和悼念!在徐州,人們建造了華佗墓,來紀念這位偉大的醫學家。
由於當時科學水平和社會制度的限制,華佗的醫學成就也有其局限性,但他對我國醫葯學特別是外科手術、麻醉劑和醫療體育及養生學方面所作的貢獻,確是很大的。千百年來一直為我國廣大人民所景仰,也為世界學者所稱頌。
E. 針灸是誰發明的
神醫華佗。他發明了針炙,也因為針炙斃命(被曹操所殺)!
蒼耳是菊科一年專生草屬本植物,在秋季採收莖、葉和果實,可供葯用。莖、葉叫蒼耳草;果實叫蒼耳子。
[功用簡說]
蒼耳子和蒼耳草的功效相似,有發汗、祛風濕、止痛等功效,適用於風濕痛、頭痛、肌肉麻痹等疾患。將鮮蒼耳用冷開水洗凈後搗爛外敷,能治濕疹、蜂刺、蟲螫。蒼耳子內服外用能通鼻竅,可用於鼻淵,時流黃膿鼻涕,鼻塞不通(即類似於現代的慢性鼻炎)。
F. 一代名醫華佗發明了什麼 華佗是哪裡人
華佗發明了麻沸散,就是現代的麻葯,開刀做手術減輕疼痛
華佗簡介:沛國譙縣人,內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華佗容與董奉、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少時曾在外游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並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
G. 華佗是誰
華佗(約公元2—3世紀初)字元化,我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和葯物學家。
華佗生於公元2世紀初葉,死於公元208年以前。他年輕時,即「游學數載,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是東漢末年一位傑出的醫學家。華佗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尤以外科著稱。
早在1700多年前,華佗就首創出「麻沸散」這一全身麻醉劑,並應用於腹部外科手術。進行這種全身麻醉手術,我國在全世界是第一位。華佗發明的「麻沸散」,對後世影響極大。歷代的中葯麻醉均是在其啟發下發展起來的,同時在世界麻醉學和外科手術史上,也有深遠的影響,佔有重要的地位。
華佗可謂國內國外的外科鼻祖。在內科方面,華佗巧妙地運用「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原則,治癒了許多疑難病症。如府吏倪尋、李延俱病頭痛,久治不愈。經他分別採用下法和汗法,二人頭痛全消。在婦科方面他也有很深的研究,如診斷李將軍妻之病症時,華佗認為是傷於妊娠,屬雙胞胎,前兒產出而後兒末出,枯死宮內。其診斷准確,令人佩服。他還精通針灸,取穴不多,療效卓著。
醫德高尚華佗醫德高尚,主動為人治病。一次,他路遇一個「病咽塞」患者,便立即「駐車往視」,讓病人內服「蒜韭大酢」,病人服後,即吐一蟲,病痛消除。華佗醫風廉潔,許多患者康復後,前去感謝華倫,華佗待如親人,但拒絕收禮。
華佗積極提倡開展合理的勞動和體育鍛煉,認為生命在於運動,運動使人健康長壽。他常教誨弟子及其周圍群眾:「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
他在繼承古代氣功導引的基礎上,模仿虎、鹿、熊、猿、鳥等五種禽獸的活動姿態,創制了一套體操,名「五禽之戲」,可使頭、身、腰、背、四肢等各部位及關節得到活動。這是我國最古老的醫療保健體操,開創了我國及世界上醫療保健體操的先例。其弟子吳普堅持「五禽戲」鍛煉,活到九十餘歲仍「耳目聰明,齒牙完堅」;其弟子樊阿操練「五禽戲」,竟「壽百餘歲」。「五禽戲」影響頗深,歷代依法鍛煉者不乏其人,至今仍有專門研究者。因此華佗和他的「五禽戲」在體育史上、養生學上都佔有極高地位,「戲」傳八方,名震四海。
不畏強權華佗不求高官厚祿,以民為重,以民為先,以醫效民。他曾多次謝絕朝廷命他做官的徵召,長期堅持在民間行醫,足跡遍及今江蘇、安徽、山東、河南等省,深受群眾的尊敬和愛戴。
晚年,華佗被曹操強令徵召去許昌,專為朝廷官員治病。曹操患「頭風」久治不愈,華佗為其行針刺治療,疼痛立止。曹操強留他做待醫,華佗不肯,乃託故告假回家,拒絕返回朝廷,竟慘遭曹操殺害。
華佗臨死之前,在獄中「出一卷書與獄吏,曰:此可以活人(此書可以治療治癒病人),吏畏法不敢受,佗亦不強與,索火燒之。」因此,華佗花費多年心血寫成的珍貴醫書,就這樣一焚成灰,未曾流傳下來。
H. 針灸是怎麼發明的
呻吟,右腿弓曲不敢動彈。那醫生神色不安,焦急萬分,用手緊緊捏住尚留在皮外的一點點銀針斷頭,生怕銀針陷入病人體內,發生生命危險。程家一家老小,此時也急得六神無主,不知所措。
伯仁來到病人床前,冷靜地告誡大家不要慌亂,並請圍觀的人全部出去,然後開始鎮定自若地排險。他不是使用隨意按摩的方法,而是沉吟了片刻,採用因勢利導、聲東擊西的治法。因為他知道,針灸治病取穴一般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頭部的病卻取足部的穴位,左側的病卻取右側的穴位,內臟的病卻取四肢的穴位。
考慮到斷針在患者的足少陰經脈的陽陵泉穴,伯仁便沿著這條經絡循行,在離陽陵泉穴很遠的風市穴紮下一根又長又粗的銀針,並用力捻動起來。病人忍受不住這種強烈的刺激,痛得大喊大叫,汗流如注。這時風市穴旁的肌肉猛烈地抽搐著,而陽陵泉穴部位的肌肉卻逐漸鬆弛下來,伯仁瞅著時間已到,忙向那醫生丟了一個快拔斷針的眼色。那醫生心領神會,果斷地將斷針順利拔出。接著,伯仁也在病人稍稍放鬆之時,拔出粗粗的銀針。
眼見一場關繫到病人生死的醫療事故,化險為夷。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想像得到,元朝時期針灸治病已經相當普及,而且水平相當高。
這個病人在用針刺治療枯草熱
其實,針灸技術早在元朝之前就已經相當發達了。據史書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就已經開始利用針灸治病,將一名昏迷幾天的病人治好,留下「起死回生」的美名。
到了三國時期,名醫華佗更是精通針灸,他還對古代針灸技術進行了許多創新。華佗取穴位精簡准確,十分注重針感傳導。近代臨床常用的「夾脊」穴就是華佗首創的。
針灸包括針刺和灸灼兩種不同的療法。它並不是某一個人獨創的,而是古人長期實踐的結晶。
那麼,針灸是怎樣發明的呢?
最初,人們的身體外部某一部位無意被碰破或劃傷,結果卻使原有的某種疾病有所減輕,甚至痊癒;或者患有某種病痛的人,通過按摩、捶拍病痛部位,結果使病痛緩和、好轉。經過多次觀察和反復試驗,人們發現通過這種方式刺激人的某些體表部位有治療疾病的作用。再經過長期的摸索探討,就慢慢地形成針刺療法。
灸灼的方法則是起源於古人用火取暖時,發現某些病痛可以用加熱身體某些部位的辦法來減輕。再經過多年的實踐,就發明了灸灼療法。
今天,後人對古代的針灸療法作了全面的研究,不斷創造了醫療史上的奇跡。這枚神奇的銀針能使聾啞人恢復聽覺,能讓癱瘓病人站立起來,能用在外科手術上作針刺麻醉等等。人床前,冷靜地告誡大家不要慌亂,並請圍觀的人全部出去,然後開始鎮定自若地排險。他不是使用隨意按摩的方法,而是沉吟了片刻,採用因勢利導、聲東擊西的治法。因為他知道,針灸治病取穴一般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頭部的病卻取足部的穴位,左側的病卻取右側的穴位,內臟的病卻取四肢的穴位。
考慮到斷針在患者的足少陰經脈的陽陵泉穴,伯仁便沿著這條經絡循行,在離陽陵泉穴很遠的風市穴紮下一根又長又粗的銀針,並用力捻動起來。病人忍受不住這種強烈的刺激,痛得大喊大叫,汗流如注。這時風市穴旁的肌肉猛烈地抽搐著,而陽陵泉穴部位的肌肉卻逐漸鬆弛下來,伯仁瞅著時間已到,忙向那醫生丟了一個快拔斷針的眼色。那醫生心領神會,果斷地將斷針順利拔出。接著,伯仁也在病人稍稍放鬆之時,拔出粗粗的銀針。
眼見一場關繫到病人生死的醫療事故,化險為夷。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想像得到,元朝時期針灸治病已經相當普及,而且水平相當高。
其實,針灸技術早在元朝之前就已經相當發達了。據史書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就已經開始利用針灸治病,將一名昏迷幾天的病人治好,留下「起死回生」的美名。
到了三國時期,名醫華佗更是精通針灸,他還對古代針灸技術進行了許多創新。華佗取穴位精簡准確,十分注重針感傳導。近代臨床常用的「夾脊」穴就是華佗首創的。
針灸包括針刺和灸灼兩種不同的療法。它並不是某一個人獨創的,而是古人長期實踐的結晶。
那麼,針灸是怎樣發明的呢?
最初,人們的身體外部某一部位無意被碰破或劃傷,結果卻使原有的某種疾病有所減輕,甚至痊癒;或者患有某種病痛的人,通過按摩、捶拍病痛部位,結果使病痛緩和、好轉。經過多次觀察和反復試驗,人們發現通過這種方式刺激人的某些體表部位有治療疾病的作用。再經過長期的摸索探討,就慢慢地形成針刺療法。
灸灼的方法則是起源於古人用火取暖時,發現某些病痛可以用加熱身體某些部位的辦法來減輕。再經過多年的實踐,就發明了灸灼療法。
今天,後人對古代的針灸療法作了全面的研究,不斷創造了醫療史上的奇跡。這枚神奇的銀針能使聾啞人恢復聽覺,能讓癱瘓病人站立起來,能用在外科手術上作針刺麻醉等等。
I. 針灸的起源和歷史
針灸醫學最早見於二千年多前的《黃帝內經》一書。《黃帝內經》說:"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術,其中詳細描述了九針的形制,並大量記述了針灸的理論與技術。兩千多年來針灸療法一直在中國流行,並傳播到了世界。而針灸的出現,則更早。
遠古時期,人們偶然被一些尖硬物體,如石頭、荊棘等碰撞了身體表面的某個部位,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疼痛被減輕的現象。古人開始有意識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塊來刺身體的某些部位或人為地刺破身體使之出血,以減輕疼痛。古書上曾多次提到針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針,稱為砭石。這種砭石大約出現於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相當於氏族公社制度的後期,人們已掌握了挖制、磨製技術,能夠製作出一些比較精緻的、適合於刺入身體以治療疾病的石器,這種石器就是最古老的醫療工具砭石。人們就用"砭石"刺入身體的某一部位治療疾病。砭石在當時還更常用於外科化膿性感染的切開排膿,所以又被稱為針石或石。《山海經》說:"有石如玉,可以為針",是關於石針的早期記載。中國在考古中曾發現過砭石實物。可以說,砭石是後世刀針工具的基礎和前身。
灸法產生於火的發現和使用之後。在用火的過程中,人們發現身體某部位的病痛經火的燒灼、烘烤而得以緩解或解除,繼而學會用獸皮或樹皮包裹燒熱的石塊、砂土進行局部熱熨,逐步發展以點燃樹枝或乾草烘烤來治療疾病。經過長期的摸索,選擇了易燃而具有溫通經脈作用的艾葉作為灸治的主要材料,於體表局部進行溫熱刺激,從而使灸法和針刺一樣,成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於艾葉具有易於燃燒、氣味芳香、資源豐富、易於加工貯藏等特點,因而後來成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砭而刺之"漸發展為針法,"熱而熨之"漸發展為灸法,這就是針灸療法的前身。
針灸學起源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傳說針灸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相傳伏羲發明了針灸,他「嘗百葯而制九針」(東漢醫學家皇甫謐記載於《帝王世紀》)。而據古代文獻《山海經》和《內經》,有用「石]」刺破癰腫的記載,以及《盂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說法,再根據近年在我國各地所挖出的歷史文物來考證,「針灸療法」的起源就在石器時代。當時人們發生某些病痛或不適的時候,不自覺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銳的石器按壓疼痛不適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狀減輕或消失,最早的針具:砭石也之而生,隨著古人智慧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針具逐漸發展成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直到現在用的不銹鋼針。相傳,華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醫針灸的發明人。伏羲氏不僅畫八卦,結繩為網,教民田獵,而且「嘗百葯而制九針」(東漢皇甫謐記載於《帝王世紀》)、「嘗草制砭」(南宋羅泌記載於《路史》)。砭就是砭石,即華夏民族最早的針灸。灸法的起源與為的發現和使用有著密切的關系,當身體有某種不適時,用以去烘烤得以減輕,繼而用各種樹枝作為施灸工具,逐漸發展到艾灸。
針灸治療方法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其學術思想也隨著臨床醫學經驗的積累漸漸完善。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醫學帛書中有《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論述了十一條脈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現和灸法治療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經絡系統。《黃帝內經》是現存的中醫文獻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醫經典著作,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經絡系統,即有十二經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經別以及與經脈系統相關的標本、根結、氣街、四海等,並對腧穴、針灸方法、針刺適應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詳細的論述,尤其是《靈樞經》所記載的針灸理論更為豐富而系統,所以《靈樞》是針灸學術的第一次總結,其主要內容至今仍是針灸濱核心內容,故《靈樞》稱為《針經》。繼《內經》之後,戰國時代的神醫扁鵲所著《難經》對針灸學說進行了補充和完善。
晉代醫學家皇甫謐潛心鑽研《內經》等著作,撰寫成《針灸甲乙經》,書中全面論述了臟腑經絡學說,發展並確定了349個穴位,並對其位置、主治、操作進行了論述,同時介紹了針灸方法及常見病的治療,是針灸學術的第二次總結。
J. 五禽戲是誰發明的是華佗嗎 華佗把五禽戲傳給誰了
五禽戲是中國傳統導引養生的一個重要功法,其創編者是華佗。
《後漢書·方術列傳·華佗傳》記載:「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體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體輕便而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餘,耳目聰明,齒牙完堅。」
華佗弟子中著名者有吳普、樊阿、李當之等人。其中,吳普著有《吳普本草》,李當之著有《李當之葯錄》,而樊阿則擅長針灸及養生,據傳他活到100多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