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發明志
㈠ 灌籃高手櫻木花道剃發明志是多少集
第60集19分50秒
㈡ 出家人為什麼要剃度.講究四大皆空.
1.佛教認為 眾生頭上的頭發 都代表著他們心裡的煩惱和慾望,虛榮和感情。所以就有「三千煩惱絲」這樣的名句。
把頭發剃掉,就是把煩惱去掉。意思也就是把凡間一切盡數拋去,也就是脫離紅塵的意思。代表從此一心皈依我佛,六根清靜。潛心向佛,鑽研佛理。弘揚佛法,普渡眾生。
2.佛教主張世界萬物與人之身體皆由地、水、火、風之四大和合而成。「四」是指地、水、火、風四物,也指堅、濕、暖、動四性。稱之為「大」,是因為它普遍存在於任何物體中,也就是說,「四大」是每個物體自身所固有的物性,而不是單指自然界的大地、河流、日光、風力。就人的身體而言,皮肉筋骨屬「地大」,汗血津液屬「水大」,體溫暖氣屬「火大」,呼吸運動屬「風大」。物質(佛法稱為色)由「四大」構成的觀念,反映了古代印度人對物質世界構成的基本認識,是人類對宇宙本體初期探索的結果,屬於一種樸素的唯物論思想,這樣的觀念和中國古代「五行」(金、木、水、火、土)學說相近似。佛教產生後,沿用了古印度固有的思想並加以深化,提出了「四大皆空」的思想。
「空」是佛法中一個最根本的哲學概念,深妙難解。過去和現在有許多人對之產生誤解,有的把「空」和「有」看作對立的兩個方面,在現實世界面前墜入常見;有的把「空」當作空洞無物,墜入虛無主義的斷見。要理解「空」字,先要知道這個字的來源,佛經是從梵文譯來的,「空」字也由之而來。在梵文里,Sungata(音:舜若多)的含義是 「性空」,玄奘法師簡譯為「空」。下面摘錄一段澹思先生《論空即是色》的文章的一段,他把這個空字的來源和意義說得很清楚:
「空、在梵文里叫做 Sunyata(音:舜若多),事實上, Sunyata 一語,不能簡稱為『空』,而應稱為『空性』。ta在此是一個接尾詞,Sunya是一個語根。當然我們可以把Sunya叫做空,但在『色即是空』這句話里的『空』,原文並不是Sunya而是,Sunyata。有此一接尾的ta字,在梵文里與只是Sunya一字,那就大有區別了。ta的意思有性質、實在、形態等義。空與空性是有著不同的意義的。……」
這段文字,把空與空性分析得很清楚。事實上,在筆者已找到的《心經》的七種譯本中,般若共利言譯作「五蘊性空」,而不是五蘊皆空;法月和知慧輪及施護都譯作「五蘊自性皆空」;法成譯作「照見五蘊體性,悉皆是空」。在藏譯梵文本中有「一切法皆性空」之句。可見這里的「空」應該按「性空」之意來理解,「空」是「性空」的省略字。千餘年來,深入民間,傳布最廣的,是玄奘的譯本,他譯的是「五蘊皆空」。當然,他這樣譯,一定有他的見解,當時也不會引起誤解,而且當時對「空」字的解釋也相當清楚,只是後來由於時代的變遷,語言文字的意思也隨之改變,於是有人就依文解意,只就字的表面意思來理解,以致千載以來,引起了不少誤解。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對「性空」的解釋是:「謂眾緣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沒有真實的自體可得。」這里所指的「性」不是物理學和生物學意義上的物性,而是指一種不依條件(緣)的獨立存在的「自性」(自體),「自性」的含義是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規定自己、本來如此、實在恆常的意義。我們只要冷靜推論反復思考就會發現:世界萬事萬物都是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由多種因素組合而產生的現象,並不存在不依條件的絕對單一獨立的「自性」。宇宙萬物都是由各種條件(緣)而產生的,任何事物都是「緣生則生」、「緣闕則闕」,即產生該事物的條件具備了,該事物就產生而存在,條件不具備,就不能產生。緣生的事物不能離緣而存在,這就叫作「無自性」,即「性空」。印度學者龍樹說:「緣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緣起,世界上沒有一件事物不是性空。」又說:「事物若有自性,何需依賴眾緣,若是眾緣和合,還有什麼自性?」人們通常認為,「有」是存在,「有」不是「空」,「空」是不存在,「空」不是「有」,因此「空」「有」對立。實際上「空」「有」不但不對立,而且是一體的,「有」中存在著空性,空性不會在「有」之外存在,也不必等「有」毀滅了才談空性。佛法是依「有」言「空」,「有」「空」一體,「有」「空」不二。可見佛法說的空,是「緣起性空」的空,是「因緣所生法」,本身「無自性」的空,不是空無所有的空虛的頑空,也不是否定事物具有的作用及事物相續轉化的斷滅空。
《心經》中下列幾句話對於正確解釋「四大皆空」有很大幫助。「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是說:「色」(指一切物質)並不是與「空」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種東西,「空」也並不是與「色」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種情況。「色」與「空」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色」指事物本身存在的現象,「空」指事物的性質。從色(物質)本身來說,它是一個存在,但從它的根本性質來說,它是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由多種因素組合的一種現象,並不存在不依條件的絕對單一獨立的「自性」,因此色本身就是無自性的空。具有空這種性質的物質就是色。這里的「空」指的就是「自性空」,並非否定色的存在的空,「自性空」是一切因緣和合之物的永恆不變的性質。所以宗喀巴說「什麼東西依靠條件,什麼東西就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還說明,空的概念是以存在為前提的,龜毛兔角之類本來沒有的東西,說它空與不空毫無意義。「色不異空、「色即是空」,是因緣所生之法(法指宇宙萬有),是「自性空」;而「空不異色」、「空即是色」,是因緣所生之法,是有形相有作用,是「假名有」。由自性空到假名有,是要人們不著空有兩邊,而求合乎中道。
佛法講「四大皆空」的用意是要人們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以解除身心的束縛,獲得解脫和自在。能積極進取、淡泊名利、樂於助人、不圖回報,既利於社會,又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有些人因不了解「有」的空性本質,過分執著「有」,把「有」當作一種永恆不變的存在,這是一種貪欲的人生,一個人對「有」看得太重,貪得無厭,欲壑難填,那麼他就會煩惱痛苦。佛法就用「四大皆空」(即「萬有性空」)來破除他們對世間假「有」的常見。世間還有一些人,他們雖能看出「有」的「性空」本質,但因不了解緣起事物的作用不空,相續不空(轉變不空),不了解整個宇宙人生皆是具有互相影響、互相聯系、互相依賴和互相作用的剎那生滅的相續相的更高深的道理,認為世界一切萬物既然是「性空」的,那麼生存還有什麼意義呢?於是他們中有的人不顧家庭倫理、社會道德,放縱自己、為所欲為、害人害己害社會;還有的人則是消極厭世、頹廢悲觀。這兩種人生態度才是虛無主義。佛法就以「性空妙有」、「相續不空」來破除他們執著「空」的斷見。
佛法是用「四大皆空」來破除迷界的舊執著——盲目貪婪、極端自私的人生態度,用「相續不空」來建立悟界的新觀念——積極奉獻、造福人類的人生觀。
據此,筆者認為「四大皆空」的正確解釋應為:佛教用語, 「空」的含義是「性空」。佛法認為: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緣起性空」的,它的存在必須依賴於眾多的條件。緣生的事物不能離緣而存在,這叫作「無自性」,即「性空」。2、緣起性空事物的作用不空,相續不空。
下面摘錄的是《佛學大詞典》對「四大皆空」的解釋:「佛教主張世界萬物與人之身體皆由地、水、火、風之四大和合而成,皆為妄相,若能了悟此四大本質亦為空假,終將歸於空寂,而非『恆常不變』者,則亦可體悟萬物皆無實體之諦理。又一般世人形容看破名利、世事,亦稱四大皆空。」 要說明的是,這個解釋用了很多的佛學名詞,一般讀者要看懂這「言含萬象、字括千義」的話是有些困難的,如果依文解意,有可能產生新的誤解。
此外,人之首,也被認為是人的慧根所在,擁有寬仁心懷的大智慧佛祖,是不會介意人的慧根是高還是低,因為佛家推崇的是 心誠則靈。所以,只要一個人誠心向佛,他的慧根就會種下在思想里,然後慢慢成長。
在下還記得大師做過這樣一個比喻:如果不首先把地方騰出來,又怎麼能放置新的東西。如何不把腦子里塵世的想法放下,又怎麼去種下好的因得好的果呢?因此就以剃發明志了。
㈢ 什麼叫剃發明志
剃發明志來就是指用剃頭源發來表明自己對志向的堅定。
剃發明志的典故:
古時候認為頭發是父母所賜不可輕易損毀,剃發是一種恥辱,就像是給奴隸在臉上用烙鐵刺字一樣的羞辱。
而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打仗,結果輸了。他就採取了一種很極端的方式,就是把自己的頭發剃了,住在破舊的草屋,每天舔著苦膽,用來懲罰自己,表明自己的決心和志向。
(3)剃發明志擴展閱讀
剃發明志的近義詞:
一、卧薪嘗膽
釋義:形容一個人忍辱負重,發憤圖強。
出處:《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譯文:越王勾踐回國後,時刻不忘吳國受辱的情景。他在自己的屋裡掛了一隻苦膽,坐著著都要嘗嘗苦膽的味道提醒自己。
二、奮發圖強
釋義:振作精神,以求強盛。
引證:郭沫若《科學的春天》:「我祝願中年一代的科學工作者奮發圖強,革命加拚命,勇攀世界科學高峰。」
㈣ 古人剃發以明志
古人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是不能有損傷的,剃發等於是要損傷從父母那裡得來的頭發,所以是要下很大決心的,因此常用這種方式表達自己已經下了很大決心,表明自己的志向!
㈤ 刮毛明志什麼意思
刮毛明志和剃發明志是一個意思,就是說為表明自己的決心,把自己的頭發剃掉。
㈥ 削發明志是什麼意思
意思抄是表明自己對志向的堅定。
削發明志,讀作:xuē fà míng zhì。
解析:古時候認為頭發是父母所賜不可輕易損毀,削發是一種恥辱,就像是給奴隸在臉上用烙鐵刺字一樣的羞辱,削發的人以這種近乎「自殘」的方式,提醒自己要銘記所受的恥辱,以此激勵自己奮發圖強,一雪前恥。
出處:越王勾踐,他和吳王夫差打仗,結果輸了。他就採取了一種很極端的方式,就是把自己的頭發剪了,住在破舊的草屋,每天舔著苦膽,用來懲罰自己,表明自己的決心和志向。因此有一句話就叫削發明志,卧薪嘗膽。
(6)剃發明志擴展閱讀
削發明志近義詞
蓄須明志
讀作:xù xū míng zhì
釋義:說的是留起胡須表明自己的立場。
典故:梅蘭芳先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抗戰期間蓄須明志,留蓄鬍子,罷歌罷舞,不為日本人和漢奸賣國賊演出,靠寫字賣畫為生。還說日本人要是蠻不講理,硬要我出來唱戲,那麼,坐牢、殺頭,也只好由他了。
㈦ 公安部門對犯罪嫌疑人實施剃發是否合法
男性罪犯一入獄,監獄就給其剃光頭發――這不僅是一種慣例,而且似乎還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必須要做的事,所以我從小到大所看到的那麼多的男性罪犯,無一例外都被剃了大光頭。對此,筆者也是司空見慣了,直到有一天,我的腦海里突然冒出一個問號:監獄有權強行給罪犯剃光頭嗎?
前幾天,我目睹一群被押送轉移的男性罪犯,個個都是大光頭,和周圍人群精心梳理的時髦發型形成了極其強烈的對比,當時我的心咯噔一下: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可罪犯為啥個個都剃了光頭?是出於自願,還是出於被迫?自願恐怕不可能,盡管留光頭也是一種另類時尚,但不會人人都喜歡;要是被迫,那麼監獄有強行給罪犯剃光頭的權利嗎?
翻遍《中華人民共和國監獄法》,未見罪犯進監獄必須剃光頭發的條款,也未見該法授予監獄給罪犯剃光頭的權力。該法倒是明確規定:「罪犯的人格不受侮辱。」而強行剃光罪犯的頭發,顯然是對罪犯的一種侮辱。在現代法治社會,對私權來說,法無禁止即自由;對公權來說,法無授權即禁止。監獄強行剃光罪犯的頭發,並沒有法律依據,往輕里說是不妥,往重里說則是侵犯了罪犯的權利。
怎麼理發,應是每個人一生下來就擁有的權利,是一種天賦人權。無論在我國,還是在外國,頭發都非同小可。有些人以「發」明志,如我國清末時,男人們以剪掉大辮子表示對舊時代的決裂。有些人以「發」彰顯一種生活態度,如我國古代有的詩人,留一種高高的特殊發型,以示自己與眾不同,志向高潔。更多的人將頭發當成美的載體,精心梳理,作為對美的追求。頭發甚至關乎人的生死,明末清兵入關時,「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當時許多人為了自己的信仰,寧可死也要留住自己的頭發。由此可見,頭發的極端重要。
罪犯也是人,也有愛美之心。一方面,他們對美的追求,是對心靈的凈化;另一方面,美對他們來說,也是促其好好生活、重新做人的一種感召和力量。
罪犯犯罪入獄,當然要失去一部分權利,包括一定程度的自由,接受法律的懲處,以此洗刷罪行,警示世人。但罪犯並沒有完全喪失自己所有的權利。筆者以為,監獄不應強行給罪犯剃光頭,罪犯完全有留自己喜歡發型的權利(只要這種發型不妨礙他人,不影響服刑,不妨礙監獄的工作)。
司法機關抓罪犯入獄,並不僅僅著眼於對罪犯的懲罰,更重要的是對罪犯的改造。《中華人民共和國監獄法》第一章總則第三條明確規定:「監獄對罪犯實行懲罰和改造相結合、教育和勞動相結合的原則,將罪犯改造成為守法公民。」改造罪犯,盡管方法很多,但無論如何不能讓美缺席,要對罪犯進行美的教育,要時時刻刻讓罪犯感受到美,讓美對罪犯進行充分的熏陶,不僅要讓罪犯看到周圍環境的美、先進人物心靈的美,也要盡量使其自己在不被限定的范圍內美起來,對美有所追求,比如留個自己喜歡的發型。而這,在罪犯向守法公民的改造過程中,是極其重要的。假如監獄弄得罪犯連愛美之心都沒有了,監獄的工作便是失敗的,而罪犯也是斷然不會改造好的。
罪犯關於自己頭發的權利,表面上看似乎是一個小小的「細節」,其實並不盡然。假如每一個權力機關在每一個「細節」上,都能合理運用公權,都能充分尊重公民應有的權利,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法治國家的進程才能加快。我們欣慰地看到,這些年來,司法機關對罪犯的應有權利越來越尊重了,對罪犯的管理越來越依法辦事了,越來越人性化了,只要法律沒有禁止的,都盡量滿足罪犯的要求。如重慶市黔江區21歲男青年蔡孟林被槍決前要求與家人合影被允許,成為我國第一個刑前能與家人合影的死刑犯(2003年4月12日東方網)。再比如,2003年1月8日,服刑期間的張要輝向永州市看守所寫了一個要求請假結婚的書面報告,最後公安部作出了同意結婚的批復,張要輝由此成為全國首位被允許結婚的服刑罪犯(2003年5月16日新華網)。
筆者覺得,在現代法治社會,所有人的應有權利都應得到尊重與維護,因為只有這樣,每個人的權利才能得到尊重與維護。筆者之所以追問罪犯關於頭發的權利,用意也正在於此。
㈧ 剃發明志喻意是什麼
在網上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