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發明快拔槍套

發明快拔槍套

發布時間: 2021-03-04 17:04:19

A. 駁殼槍是什麼

盒子炮,中國又稱駁殼槍,正式名稱是毛瑟軍用手槍。毛瑟廠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專利,隔年正式生產。由於其槍套是一個木盒,在中國也稱為匣子槍;如配備20發彈夾則被稱為大肚匣子。其槍身寬大,因此又被稱為大鏡面。有全自動功能的,又稱快慢機,最初由西班牙研發製造,毛瑟廠隨後定型製造,稱之為速射型,在1931年5月量產。

另一個較少人知道的名稱是自來得手槍,許多人以為只有速射型稱為自來得,這是不正確的;事實上,自來得一直是這一類手槍在中國比較正式的通稱。

在北洋政府陸軍部檔案中,有一份文件是1912年9月,陸軍部與德商禮和洋行簽約購買:「七密里六三自來得毛瑟手槍二百桿,連有木匣手把,每桿連子彈五百粒,價計京公砝足銀五十八兩。共計京公砝足銀一萬一千六百兩。在天津碼頭交貨,關稅在外。」這是自來得手槍一詞,在民國元年即已使用的明證,可能是最早見諸於公牘之一例,而速射型要在將近廿年之後才會出現。

在美國,因為握把的形狀,一般稱之為掃把柄,也有由中文翻譯而稱之為盒子炮的。許多人稱速射型為712型,並說這是毛瑟廠的型號,事實上這是德國GECO公司的目錄號碼,與毛瑟無關。

許多人也稱盒子炮為C96,這是在歐洲常用的一個名稱,原先專指的是短管的盒子炮,與Bolo一樣,也即是有人所謂的警用型。所謂的Bolo,來自俄國的布爾什維克,因為3.9吋的盒子炮當時為其大量使用之故。

盒子炮的發明

盒子炮在傳說中,是毛瑟廠中的菲德勒三兄弟,利用工作閑暇聊設計出來的。為什麼會有爭議呢?但是該槍最後申請專利者是毛瑟兵工廠的老闆——毛瑟,因此有人以此為毛瑟積極參與的明證。

但是德國的專利法,允許公司作為代表申請人及專利擁有者,不像美國,必須由發明人具名,再將專利權轉移。不過,盒子炮在美國申請專利者也是毛瑟本人。所以駁殼槍也叫毛瑟手槍。

第二個原因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駐扎毛瑟廠的美軍指揮官,不知吃錯了什麼葯,下令一把火把毛瑟廠的記錄給燒了。從此,全世界的毛瑟步槍、毛瑟手槍,都沒了出生證明,大家只有用猜的。燒毀的記錄中也包括了研發日誌等文件,因此盒子炮到底是誰發明的,至今仍有爭議。

盒子炮在毛瑟廠又稱菲德勒手槍,是該三兄弟與其有極大關系的另一明證。德國駁殼槍在其大量生產的四十年歷史中,內部幾乎沒有什麼改變,因此可以說原始設計幾盡完美,沒什麼可改進了。分解一支駁殼槍基本不需要工具,只要有一顆駁殼槍的子彈就可以將槍分解,盒子炮是丑得可愛的標准典型,幾乎是羅曼蒂克的。

盒子炮的生產

中國的盒子炮來源有四種:

1、中國各兵工廠以機械輔助生產的:這一類的盒子炮材質及加工品質較好,雖然仍脫不了手工裝配,零件不能互換等毛病,但整體而言,幾乎可以與舶來品相較。已知的生產廠至少有:漢陽兵工廠、鞏縣兵工廠、大沽造船所、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重慶武器修理所、衡陽軍械局等。

漢造毛瑟7.63駁殼槍諸元資料

全長:288毫米

全重:1.16千克

槍管長(連彈膛):132毫米

口徑:7.63毫米

表尺射程:1000米

來復線:6條,右旋

來復線纏度:200毫米

瞄準基線長:230毫米

裝彈具式樣:彈夾

2、修械所、廠、隊生產:這一類盒子炮為隨軍修械隊,在修槍之餘,也製造一些軍械。如宋哲元的西北修械所、湘西荼陵修械所、八路軍梁溝四所等。這一類的材質及品質差距極大,有的修械所設備好,材料供應好,則產品較佳。中共在敵後的修械所,因為鋼材來源斷絕,多半是用鐵道鋼加工而成。

3、私人游動修槍、造槍商販:這是一個特殊的行業,有如走方郎中。史料中說到河北、河南、四川都很多。由一人到數人不等,為地方豪強大戶、小股軍隊土匪修造槍枝,按客戶的意思,在一個地方住上十天半月,以手工打造。其品質依人而異,一般都烙印有原廠的一切印記,惟妙惟肖。

當然,也有的印得不知所雲,可能是沒有原槍作樣子,只是師傅教下來,以訛傳訛。這類槍很多中看不中用,打幾發是可以,打多了就會出問題。有許多的表面處理非常粗糙,一看就曉得是手工打造。許多此類槍販在抗戰時為中共吸收,成為中共兵工人員。

4、舶來品:主要來源是德國和西班牙,經由上海、天津等地的洋行進口。

有一份文件是1924年9月10日,陸軍部與天津德商世昌洋行簽約購買:

「德國新式口徑七六三密理米突、槍筒九六密理米突、表尺一千米突之毛瑟手槍—千七百桿,連同空木柄及每桿子彈五百顆、甲子彈一個、彈簧一個、弓簧一個、羅絲板一個,每桿凈收價洋七十整,共計價洋一十一萬九千元整。」本件中的盒子炮,槍管核算起來只有3.77吋,相當特殊。

1934年3月12日,中信局副經理李耀煌向蔣介石報告:(九)手槍:

「奉委員長電,渝,訂買廿響駁殼手槍五千枝,經遵查得德制老牌毛瑟一種,西班牙仿裝兩種(註:Astra、SuperAzul,另外還有Royal),價格以西班牙之恩斯達牌低過德槍一元七角國幣。德槍結構雖屬較為堅固,惟槍桿稍短,以致射程亦少二百米突。如訂貨時要德槍加長槍桿如西班牙式,則射程當為一致。又,委員長曾電喻查捷克手槍,經遵查得捷克各廠無此種駁殼出售,合並陳明。」

1936年國民政府財政部,開支列表中,有「購廿響駁殼手槍二萬枝附子彈二千萬發」一項,共280萬法幣。

又如蔣介石致中國駐德商務參贊譚伯羽電報:

「武昌,1938年3月1日:

柏林。中國大使館譚伯羽先生﹕密。請即商訂德國八生一迫擊炮300門,每門配炮彈3000發,如有現貨更好。又購20響卜殼手槍2萬枝,每枝配彈2000發,如無現貨,則購買其他式手槍亦可。總愈快愈好,其價請速詳報。中正。」

許多經商業管道進口的德國盒子炮,在彈倉的左側,印有中文的「德國制」三字。

有的人以為盒子炮就是10發,這是不正確的,事實上6發、10發、20發都有,前兩者用的是固定彈匣,後者多為插入式。20發固定彈匣也有,但是極為罕見。

由以上的文件看來,抗戰前到抗戰初,中國買的都指定是要20發,買來當然是配到了中央軍去了。所以,說中央軍主要配發10響毛瑟手槍,也不是完全正確的。

毛瑟在生產盒子炮的四十年歷史中,內部幾乎沒有什麼改變,因此可以說是原始設計幾盡完美,沒什麼可改進了。一般常有1912型、1920型之類的稱呼,事實上毛瑟廠從來沒有用過這些型號,大多是收藏家後來才賦予的名稱。因為原始記錄喪失,目前收藏家用來除了用序號大小來決定生產年代外,另外也根據盒子炮的零組件的特徵來區分,其項目有:

1、擊錘形狀和擊錘上圓孔大小。最早的擊錘有圓錐狀的突起,後來改成大圓孔,最後改為小圓孔,速射型又與其他小圓孔不同,一共有六種。

2、槍身表面的紋路。最早有車出的凹痕,後來生產了平滑表面的型號,最後又回到車紋的表面,至少有十二種不同的表面。

3、握把。紅九(Red9)自成一系,有兩種,其他至少還有十五種不同的握把。

4、1930年後,包括速射型,換裝通用保險片。在上保險時,扣下扳機,擊錘可以安全的落下而不觸及撞針。在此之前,有三種不同的保險片設計。

5、撞針。早期用鎖片固定,後來用單榫,最後改成雙榫,有三種不同的類型。

6、退殼鉤,有大小兩種。

另外還有不同的槍管、照門、刻字等。以這兩種方式,大致可以決定一把毛瑟手槍是何時生產的。但有時又會產生沖突,因為毛瑟廠有時會採用舊零件生產一批手槍,因此這種辨別法只能大概指出製造的年份。

盒子炮的作用原理

盒子炮採用短後座力式作用原理。閉鎖榫套在滑套下方,前方卡入閉鎖機組,上方嵌入槍機下的兩個凹槽。

在擊發時,後座力使得槍管兼滑套及槍機向後運動,此時槍膛仍然是在閉鎖狀態。

由於閉鎖榫前方是鉤在主彈簧上,因此有一小段自由行程。由於閉鎖機組上方的凹槽,迫使得閉鎖榫向後運動時,只能順時針向下傾斜,因此脫出了槍機凹槽。

此時槍管兼滑套因為閉鎖榫仍套在其下,後退停止。槍機則因為閉鎖榫脫出,得以自由行動,繼續進行扣下擊鐵、拋殼的動作,最後因力量用盡,復進簧將槍機推回、上彈,回復到待擊狀態。

在這整個過程中,閉鎖榫以前端為圓心,作順時針及反時針的弧形運動。後世的P-38,Beretta92等,與此相同,均稱為起落式閉鎖槍機。

速射型的作用原理

在提到速射型的自動作業原理前,首先比較一下速射型與普通盒子炮零組件不同的地方。

1、擊鐵的後下方,速射型有幾個刻角。

2、閉鎖機組的後側,速射型多了一道凹槽,供給捕獲鉤運動用。

3、槍管兼滑套後方左側,凹槽明顯的長些。

4、固定彈匣相對於插入式。

可以全自動發射的速射型,在槍的左側有一個選擇鈕,當該鈕在半自動狀態時,一切作業與普通盒子炮相同。在該被旋到全自動時,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首先是機簧被該鈕抵住,因此只要扣住扳機,機簧不會滑開,而是始終保持在受壓的狀況。換言之,失去了捕捉擊鐵的能力。同時,捕獲鉤桿,被選擇鈕推到後方,推入作業位置。

擊鐵在作業時與捕獲鉤互相作用的情形。

1、捕獲鉤已經推入自動,擊鐵在擊發的位置。第一次拉槍機時,仍是由機簧控制擊鐵。

2、當扳機扣下擊發,槍機後退,擊鐵下壓時,捕獲鉤扣住擊鐵,槍機因復進簧的作用,正在回位。

3、槍機回到定位後,將滑套推回,推動捕獲鉤,擊鐵松開,再度擊發。這樣的設計是為了保證槍膛閉鎖,方才擊發。如此周而復始,只要扣住扳機,會不斷擊發,直到彈匣子彈用罄。

這是毛瑟速射型的作業機構,量產後的第一千把就是賣到中國,序號是100001a至101000a。在此之前,西班牙已經制出了自動作業的盒子炮。但是有些西班牙生產的自動手槍,沒有上述的捕獲鉤的設計,只是擊鐵隨槍機復位擊發,因此有槍膛不完全閉鎖即擊發的可能。

盒子炮的實用

盒子炮是丑得可愛的標准典型,幾乎是羅曼蒂克的。有史以來,沒有幾把槍能有這樣的定位。也許是這樣,在拍攝星際大戰時,才會想到讓漢索羅使用的雷射手槍,以盒子炮改裝。

駁殼槍剛研製成功時,半自動手槍剛剛起步,全世界還沒有任何一個軍隊使用半自動手槍作為制式武器。毛瑟深知,若要成功,必須要得到一個主要強權的軍隊合約,因此他將盒子炮命名為毛瑟軍用手槍1896年式,希望能取得一個軍方合約。不過事與願違,一直到1939年毛瑟廠停產盒子炮為止,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採用盒子炮作為軍隊的制式武器。

而盒子炮的生產也不生不死的拖了40年,毛瑟廠估計大約生1896年,毛瑟兵工廠希望能為德國軍隊生產駁殼槍。但是一直到1939年毛瑟廠停產駁殼槍為止,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採用駁殼槍作為軍隊的制式武器。在這幾十年裡毛瑟廠估計大約生產了100萬把的各式各樣的駁殼槍。而其他國家仿造生產的數量則幾倍於此。各國軍隊不採用駁殼槍並不是因為該槍的質量不好,而是因為:

1、該槍價格太高;

2、裝備歐洲軍隊當手槍則尺寸太大;

3、作為沖鋒槍又不易控制槍口上跳;

4、全自動射擊前須將木製槍匣組合到槍身上作為槍托,以控制槍口上跳,操作復雜,攜行較難。

實在是不上不下、左右為難。

西方不亮東方亮,所謂瑕不掩瑜,駁殼槍真正被使用者所喜愛的是在中國,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正處在水深火熱中,各派軍閥相互征戰,急需要武器進行作戰,而當時的日本控制西方向中國出口軍火,但駁殼槍作為手槍則不在此列,因此駁殼槍成為各派武裝的首選。

在中國反帝反封建和反侵略斗爭中人民武裝也大量的奪取敵人的武器來武裝自己,因此人民軍隊里也大量裝備這種駁殼槍,打響南昌起義第一槍的起義部隊總指揮朱德用的就是一支駁殼槍。

當年有不少中國槍手攜帶兩把以上的駁殼槍,一隻帶木製槍套,另一隻將準星磨平,插在腰帶上,便於拔槍射擊。例如,楊靖宇將軍殉國時,身上攜帶了三把駁殼槍,一把9毫米長身管(長瞄匣子),一把9毫米標准身管(大號匣子),一把7.63毫米短身管(小號匣子)。

最有意思的是,中國人想出了一個非常簡便的方法,不僅解決了槍口上跳難題,而且將它轉化為全自動速射的掃射優勢——槍手右手持握駁殼槍,將槍機扳至速射檔,手心向上舉槍,伸向左前方,扣動扳機,槍口的上跳作用使駁殼槍從槍手左前方掃射至右前方;手心向下舉槍時從右前方掃射至左前方;左手持槍時完全相反——這真是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的神來之筆!

對盒子炮代表的情感,中國人比其他人應該更深,因為中國使用的盒子炮,在數量上絕對超過任何其他一個國家。馮玉祥將軍甚至用駁殼槍裝備了一個手槍旅,該旅每人兩把駁殼槍、一把大刀。有人估計,在中國起碼曾有過40萬把以上的盒子炮,如果毛瑟生產100萬把,其他仿造的50萬來算,中國便佔了幾近三分之一。在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戰敗後,因凡爾賽和約的規定,大量的盒子炮在德國被銷毀,更減少了存在的數量。

盒子炮在現代手槍中,用起來不算是舒適,握把的設計,對任何人而言都不稱手。但是中國人因為深受盒子炮的影響,曾在仿造別種類型的手槍時,竟也採用了這一種握把。

口徑方面,原設計是7.65毫米Borchardt,因為那是當時生產中的第一把半自動手槍,Borchardt並不成功,後來改進為P-08Luger,成為一代名槍。盒子炮正式生產時,改為7.6325毫米,又稱30Mauser,大受歡迎,一直到停產,都是主要的口徑。

俄國也曾大量使用稱為Bolo的短管盒子炮,其風行的程度,由後來的7.6225毫米Tokarev子彈,外形諸元與30Mauser完全相同可見一般。在一次大戰後,德國將許多盒子炮改裝成9毫米,在握把兩側刻有大大的紅色9字,以供區分,收藏家稱為紅9。

30毛瑟改為9公釐很容易,因為兩者的底徑幾乎相同,9公釐子彈較短,所以除了槍膛、槍管內徑須要放大,其他都可以保留原狀。

中國的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曾經生產過11.43毫米口徑的盒子炮,由於是民國十七年量產,稱為一七式,在槍身右側刻有生產年度,如『民國拾捌年晉造』等,左側是『壹柒式』,均為篆書。這是全世界唯一生產這種口徑盒子炮的例子,因此在收藏家之間很有名。近年來中國混雜新舊零件,大量出口到美國,所有的銘刻俱全,價錢自然大跌。

另一種是速射型改裝的盒子炮,也是來自中國,槍身左側有兵工署齒輪與弓箭銘記,右側有一個類似太極圖的徽記及『自來得手槍』字樣,口徑改成9毫米,價錢只要45口徑的一半。槍匣是新近生產的,沒有選擇鈕,與原槍不符之處,還有在自來得手槍字樣上方,沒有列印製造年月,如32-11,是民國32年11月生產等。

盒子炮非常有趣的一項特色,是它的槍套,倒裝在握柄後,立即轉變為一枝沖鋒槍,成為肩射武器。這是當時非常留行的一種作法。傳到中國後,成為一種慣例,不論是白朗寧(8吋1900型)、轉輪槍、毛瑟(1912-1914型),通通都賦予這項功能。這也是盒子炮對中國軍械發展與使用,影響深遠的一項旁證。毛瑟廠也生產過長管帶槍托的騎槍型,但產量不多,大沽造船所也有小量生產。

盒子炮的正式裝填方式,和毛瑟步槍相同,用10發裝的橋夾,由上方壓裝,無論是7.63毫米或是9毫米,都可使用相同的橋夾,如果沒有,5.56×45毫米的橋夾也可以湊合著用。固定彈匣型如果沒有橋夾,幾乎無法使用,需要一手拉住槍機,一手裝彈,再同時用兩腿把槍夾住。

毛瑟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它的照門,刻度高達800或1,000公尺!這當然是沒有意義的事,即使有人能對一千公尺的目標,用手槍瞄準射擊,縱然7.63毫米是一種高初速的子彈,在一千公尺飛行後,也沒剩什麼力量了。7.63公釐,九公釐子彈以及橋夾。7.63×25毫米子彈諸元,槍口初速:425米/秒(1395英尺/秒)槍口活力:50.6m-kg彈頭重:5.5克(85格令)全彈重:10.7克這種初速,在357Magnum問世之前,是世界冠軍,因此彈道平直,但是彈頭太小,殺傷力不大。

實際運用上,50公尺是合理的距離,加上槍托,可以對100公尺左右的目標遂行射擊,再遠就有點難了盒子炮槍機榫,裝在滑套右側後方。但由於駁殼槍身管較長、有效射程遠,所以只要粗略瞄準,命中率就很高,基本上指哪打哪,即使磨平準星,有的神槍手仍能隨便甩手命中200米以外的電線。

盒子炮的收藏

收藏一把盒子炮,可能是許多人的願望。但是如果要拿來射擊,就千萬要小心,這些槍起碼都有六七十歲了。盒子炮最常出問題的地方是槍機榫,這是唯一擋住槍機使其不至砸在射手臉上的機件。

在多年使用後,難免磨損,甚或製造者使用的金屬材質太軟,在槍機後退時,齊根切斷,槍機即無阻礙而自由飛行,射手眼臉則慘矣。這是一個十幾二十元的零件,最好要射擊前將它換掉,但是原件不要丟掉,因為其上多有序號,遺失了一個有序號的原始零件,將會大大減少該槍的價值。

舊情綿綿以民初為背景的小說,常有描寫盒子炮的段落,『掏出盒子炮來甩手就是一梭火』,這形容了盒子炮的威力。當時無論是個人、軍閥、山大王,只要提到手槍,就是盒子炮。電視劇《長白山上》到《一剪梅》,劇中好漢莫不是人手一把。

由配值星帶的軍官列隊,以盒子炮行肩槍禮的女兵。後排在軍便帽上又戴了草笠。由民初軍閥混戰,國民革命軍北伐,抗日戰爭,國共內戰,一直到朝鮮戰爭,盒子炮幾乎無役不與,和中國現代史緊密的纏繞在一起。

翻開舊照片,由上海街頭,到深圳邊境,到東北老山密林,都有它的蹤跡。它伴隨我們渡過了艱難的歲月。盒子炮之情,綿綿無盡。

B. GLOCK19可以用的快拔槍套有什麼牌子

MagPul FMG9折疊沖鋒槍以格洛克17為原型,經過改裝而變成這種能折疊的沖鋒槍曾有人戲稱:可以找一些美國警匪片來看一下,能發現都有一些什麼相同點嗎?

C. 抗戰劇中有哪些常見的歷史性錯誤

我感覺這些抗戰劇最大的錯誤就是讓人感覺到,鬼子14年裡不是入侵中國,而是在中國被戲弄了14年才逃走。雖然說電視劇只是電視劇,不是歷史是還原劇而已。但是總的來說,也要尊重一下歷史。因此,抗戰劇給你一種武俠電影的感覺。各種輕功水上飄浮、手撕鬼子、褲襠藏手榴彈、包子手榴彈、八百里外殺鬼子等,感覺殺鬼子這么容易。

20世紀50、60年代高度還原的抗日戰爭題材劇也隨之消失。還真的讓人覺得生活越來越好,但是為什麼那麼狠命的弱智對手,也好像弱智自己?難道我們不能現實地拍攝對手,以表明我們能在面對強大對手時毫不妥協的都能獲勝嗎?大家對這個問題還有什麼要補充的,請到留言區里探討探討。

D. 使命召喚cosplay裝備清單,幽靈的,錢我不在意

面具淘寶有賣的,戰術護目鏡,防震耳機,戰術背心,戰術手套,特種頭套,槍就自己看吧,也不止一把

E. 速拔槍套怎麼用

一般是用彈簧夾或松緊帶
固定位置一般在扳機護圈附近,半包絡結構
是直接拔

F. 駁殼槍是誰發明的大神們幫幫忙

盒子炮 ,中國又稱 駁殼槍 ,正式名稱是毛瑟軍用手槍(Mauser Military Pistol)。毛瑟廠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專利,隔年正式生產。由於其槍套是一個木盒,在中國也稱為 匣子槍 ;如配備20發彈夾則被稱為 大肚匣子 。其槍身寬大,因此又被稱為 大鏡面 。有全自動功能的,又稱 快慢機 ,最初由西班牙研發製造,毛瑟廠隨後定型製造,稱之為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產。另一個較少人知道的名稱是 自來得手槍 ,許多人以為只有速射型稱為自來得,這是不正確的;事實上,自來得一直是這一類手槍在中國比較正式的通稱。 在北洋政府陸軍部檔案中, 有一份文件是1912年9月, 陸軍部與德商禮和洋行(Carlowitz & Co.)簽約, 購買: 「七密里六三自來得毛瑟手槍二百桿, 連有木匣手把, 每桿連子彈五百粒, 價計京公砝足銀五十八兩。 共計京公砝足銀一萬一千六百兩。 在天津碼頭交貨。 關稅在外。」 這是自來得手槍一詞, 在民國元年即已使用的明證, 可能是最早見諸於公牘之一例, 而速射型要在將近廿年之後才會出現。 在美國, 因為握把的形狀, 一般稱之為掃把柄(Broomhandle), 也有由中文翻譯而稱之為盒子炮(Box Cannon)的。 許多人稱速射型為712型, 並說這是毛瑟廠的型號, 事實上這是德國GECO(Gustave Genschow)公司的目錄號碼, 與毛瑟無關。 許多人也稱盒子炮為C96(Construktion 96 – 96型), 這是在歐洲常用的一個名稱, 原先專指的是短管的盒子炮, 與Bolo一樣, 也即是有人所謂的警用型。 所謂的Bolo, 來自俄國的布爾什維克(Bolsheviks,蘇聯共產黨及其黨員的別稱), 因為3.9吋的盒子炮當時為其大量使用之故。 [編輯本段]盒子炮的發明 盒子炮在傳說中, 是毛瑟廠中的菲德勒三兄弟(Fidel, Friedrich, and Josef Feederle), 利用工作閑暇聊設計出來的。 為什麼會有爭議呢? 但是該槍最後申請專利者是毛瑟兵工廠的老闆---毛瑟, 因此有人以此為毛瑟積極參與的明證。 但是德國的專利法, 允許公司作為代表申請人及專利擁有者, 不像美國, 必須由發明人具名, 再將專利權轉移。 不過, 盒子炮在美國申請專利者也是毛瑟本人。所以駁殼槍也叫毛瑟手槍。 第二個原因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駐扎毛瑟廠的美軍指揮官, 不知吃錯了什麼葯, 下令一把火把毛瑟廠的記錄給燒了。 從此, 全世界的毛瑟步槍、 毛瑟手槍, 都沒了出生證明, 大家只有用猜的。 燒毀的記錄中也包括了研發日誌等文件, 因此盒子炮到底是誰發明的, 至今仍有爭議。 盒子炮在毛瑟廠又稱菲德勒手槍, 是該三兄弟與其有極大關系的另一明證。 德國駁殼槍在其大量生產的四十年歷史中,內部幾乎沒有什麼改變, 因此可以說原始設計幾盡完美,沒什麼可改進了。分解一支駁殼槍基本不需要工具,只要有一顆駁殼槍的子彈就可以將槍分解,盒子炮是丑得可愛的標准典型,幾乎是羅曼蒂克的。 [編輯本段]盒子炮的生產 中國的盒子炮來源有四種: 一. 中國各兵工廠以機械輔助生產的: 這一類的盒子炮材質及加工品質較好, 雖然仍脫不了手工裝配, 零件不能互換等毛病, 但整體而言, 幾乎可以與舶來品相較。 已知的生產廠至少有: 漢陽兵工廠、 鞏縣兵工廠、 大沽造船所、 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 重慶武器修理所、 衡陽軍械局等。 漢造毛瑟7.63駁殼槍諸元資料(1947年9月兵工署出版) 全長: 288mm 全重: 1.16kg 槍管長(連彈膛): 132mm 口徑: 7.63mm 表尺射程: 1000m 來復線: 6條,右旋 來復線纏度: 200mm 瞄準基線長: 230mm 裝彈具式樣: 彈夾 二. 修械所、 廠、 隊生產: 這一類盒子炮為隨軍修械隊, 在修槍之餘, 也製造一些軍械。 如宋哲元的西北修械所、 湘西荼陵修械所、 八路軍梁溝四所等。 這一類的材質及品質差距極大, 有的修械所設備好, 材料供應好, 則產品較佳。 中共在敵後的修械所, 因為鋼材來源斷絕, 多半是用鐵道鋼加工而成。 三. 私人游動修槍、 造槍商販: 這是一個特殊的行業, 有如走方郎中。 史料中說到河北、 河南、 四川都很多。 由一人到數人不等, 為地方豪強大戶、 小股軍隊土匪修造槍枝, 按客戶的意思, 在一個地方住上十天半月, 以手工打造。 其品質依人而異, 一般都烙印有原廠的一切印記, 惟妙惟肖。 當然, 也有的印得不知所雲, 可能是沒有原槍作樣子, 只是師傅教下來, 以訛傳訛。 這類槍很多中看不中用, 打幾發是可以, 打多了就會出問題。 有許多的表面處理非常粗糙, 一看就曉得是手工打造。 許多此類槍販在抗戰時為中共吸收, 成為中共兵工人員。 四. 舶來品: 主要來源是德國和西班牙, 經由上海、 天津等地的洋行進口。 有一份文件是1924年9月10日, 陸軍部與天津德商世昌洋行簽約, 購買: 「德國新式口徑七六三密理米突、 槍筒九六密理米突、 表尺一千米突之毛瑟手槍─千七百桿, 連同空木柄及每桿子彈五百顆、 甲(註:假)子彈一個、 彈簧一個、 弓簧一個、 羅絲板一個, 每桿凈收價洋七十整, 共計價洋一十一萬九千元整。」 本件中的盒子炮, 槍管核算起來只有3.77吋, 相當特殊。 1934年3月12日, 中信局副經理李耀煌向蔣介石報告: (九)手槍: 「奉委員長電, 渝, 訂買廿響駁殼手槍五千枝, 經遵查得德制老牌毛瑟一種, 西班牙仿裝兩種(註:Astra、 Super Azul, 另外還有Royal), 價格以西班牙之恩斯達牌(註: Astra)低過德槍一元七角國幣。 德槍結構雖屬較為堅固, 惟槍桿稍短, 以致射程亦少二百米突。 如訂貨時要德槍加長槍桿如西班牙式, 則射程當為一致。 又, 委員長曾電喻查捷克手槍, 經遵查得捷克各廠無此種駁殼出售, 合並陳明。」 1936年國民政府財政部, 開支列表中, 有「購廿響駁殼手槍二萬枝附子彈二千萬發」一項, 共280萬法幣。 又如蔣介石致中國駐德商務參贊譚伯羽電報: 「武昌, 1938年3月1日: 柏林。 中國大使館譚伯羽先生﹕密。 請即商訂德國八生一迫擊炮300門, 每門配炮彈3,000發, 如有現貨更好。 又購20響卜殼手槍2萬枝, 每枝配彈2,000發, 如無現貨, 則購買其他式手槍亦可。 總愈快愈好, 其價請速詳報。 中正。」 許多經商業管道進口的德國盒子炮, 在彈倉的左側, 印有中文的『德國制』三字。 20響盒子炮, 中國外銷的並裝槍, 九公釐口徑 有的人以為盒子炮就是10發, 這是不正確的, 事實上6發、 10發、 20發都有, 前兩者用的是固定彈匣, 後者多為插入式。 20發固定彈匣也有, 但是極為罕見。 由以上的文件看來, 抗戰前到抗戰初, 中國買的都指定是要20發, 買來當然是配到了中央軍去了。 所以, 說中央軍主要配發10響毛瑟手槍, 也不是完全正確的。 毛瑟在生產盒子炮的四十年歷史中, 內部幾乎沒有什麼改變, 因此可以說是原始設計幾盡完美, 沒什麼可改進了。 一般常有1912型、 1920型之類的稱呼, 事實上毛瑟廠從來沒有用過這些型號, 大多是收藏家後來才賦予的名稱。 因為原始記錄喪失, 目前收藏家用來除了用序號大小來決定生產年代外, 另外也根據盒子炮的零組件的特徵來區分, 其項目有: 一. 擊錘形狀和擊錘上圓孔大小。 最早的擊錘有圓錐狀的突起, 後來改成大圓孔, 最後改為小圓孔, 速射型又與其他小圓孔不同, 一共有六種。 二. 槍身表面的紋路。 最早有車出的凹痕, 後來生產了平滑表面的型號, 最後又回到車紋的表面, 至少有十二種不同的表面。 三. 握把。 紅九(Red 9)自成一系, 有兩種, 其他至少還有十五種不同的握把。 四. 1930年後, 包括速射型, 換裝通用保險片。 在上保險時, 扣下扳機, 擊錘可以安全的落下而不觸及撞針。 在此之前, 有三種不同的保險片設計。 五. 撞針。 早期用鎖片固定, 後來用單榫, 最後改成雙榫, 有三種不同的類型。 六. 退殼鉤, 有大小兩種。 另外還有不同的槍管、 照門、 刻字等。 以這兩種方式, 大致可以決定一把毛瑟手槍是何時生產的。 但有時又會產生沖突, 因為毛瑟廠有時會採用舊零件生產一批手槍, 因此這種辨別法只能大概指出製造的年份。 [編輯本段]盒子炮的作用原理 盒子炮採用短後座力(Short Recoil)式作用原理。 見圖。 閉鎖榫(Locking Lug)套在滑套下方, 前方卡入閉鎖機組(Locking Mechanism Frame), 上方嵌入槍機(Bolt)下的兩個凹槽。 在擊發時, 後座力使得槍管兼滑套(Barrel Extension)及槍機向後運動, 此時槍膛仍然是在閉鎖狀態。 由於閉鎖榫前方是鉤在主彈簧上, 因此有一小段自由行程。 由於閉鎖機組上方的凹槽, 迫使得閉鎖榫向後運動時, 只能順時針向下傾斜, 因此脫出了槍機凹槽。 見圖。 此時槍管兼滑套(圖中省略)因為閉鎖榫仍套在其下, 後退停止。 槍機則因為閉鎖榫脫出, 得以自由行動, 繼續進行扣下擊鐵、 拋殼的動作, 最後因力量用盡, 復進簧將槍機推回、 上彈, 回復到待擊狀態。 在這整個過程中, 閉鎖榫以前端為圓心, 作順時針及反時針的弧形運動。 後世的P-38, Beretta 92等, 與此相同, 均稱為起落式閉鎖槍機(Falling Block Locking Breech)。 速射型的作用原理 在提到速射型的自動作業原理前, 首先比較一下速射型與普通盒子炮零組件不同的地方。 見圖。 一. 擊鐵的後下方, 速射型有幾個刻角。 二. 閉鎖機組的後側, 速射型多了一道凹槽, 供給捕獲鉤(Catching Hook)運動用。 三. 槍管兼滑套後方左側, 凹槽明顯的長些。 四. 固定彈匣相對於插入式。 可以全自動發射的速射型, 在槍的左側有一個選擇鈕, 當該鈕在半自動狀態時, 一切作業與普通盒子炮相同。 在該被旋到全自動時, 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首先是機簧(Sear)被該鈕抵住, 因此只要扣住扳機, 機簧不會滑開, 而是始終保持在受壓的狀況。 換言之, 失去了捕捉擊鐵的能力。 同時, 捕獲鉤桿(Catching Hook Bar, 以紅色線條示意), 被選擇鈕推到後方, 推入作業位置。 圖示僅為擊鐵在作業時與捕獲鉤互相作用的情形。 一. 捕獲鉤已經推入自動, 擊鐵在擊發的位置。 第一次拉槍機時, 仍是由機簧控制擊鐵。 二. 當扳機扣下擊發, 槍機後退, 擊鐵下壓時, 捕獲鉤扣住擊鐵, 槍機因復進簧的作用, 正在回位。 三. 槍機回到定位後, 將滑套推回, 推動捕獲鉤, 擊鐵松開, 再度擊發。 這樣的設計是為了保證槍膛閉鎖, 方才擊發。 如此周而復始, 只要扣住扳機, 會不斷擊發, 直到彈匣子彈用罄。 這是毛瑟速射型的作業機構, 量產後的第一千把就是賣到中國, 序號是100001a至101000a。 在此之前, 西班牙已經制出了自動作業的盒子炮。 但是有些西班牙生產的自動手槍, 沒有上述的捕獲鉤的設計, 只是擊鐵隨槍機復位擊發, 因此有槍膛不完全閉鎖即擊發的可能。 [編輯本段]盒子炮的實用 盒子炮是丑得可愛的標准典型, 幾乎是羅曼蒂克的。 有史以來, 沒有幾把槍能有這樣的定位。 也許是這樣, 在拍攝星際大戰時, 才會想到讓漢索羅使用的雷射手槍, 以盒子炮改裝。 駁殼槍剛研製成功時,半自動手槍剛剛起步, 全世界還沒有任何一個軍隊使用半自動手槍作為制式武器。 毛瑟深知, 若要成功,必須要得到一個主要強權的軍隊合約, 因此他將盒子炮命名為毛瑟軍用手槍1896年式, 希望能取得一個軍方合約。 不過事與願違, 一直到1939年毛瑟廠停產盒子炮為止, 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採用盒子炮作為軍隊的制式武器。 而盒子炮的生產也不生不死的拖了四十年, 毛瑟廠估計大約生 1896年,毛瑟兵工廠希望能為德國軍隊生產駁殼槍。但是一直到1939年毛瑟廠停產駁殼槍為止,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採用駁殼槍作為軍隊的制式武器。在這幾十年裡毛瑟廠估計大約生產了一百萬把的各式各樣的駁殼槍。 而其他國家仿造生產的數量則幾倍於此。各國軍隊不採用駁殼槍並不是因為該槍的質量不好,而是因為 1. 該槍價格太高, 2. 裝備歐洲軍隊當手槍則尺寸太大, 3. 作為沖鋒槍又不易控制槍口上跳, 4. 全自動射擊前須將木製槍匣組合到槍身上作為槍托,以控制槍口上跳,操作復雜,攜行較難。 實在是不上不下、左右為難。 西方不亮東方亮,所謂瑕不掩瑜,駁殼槍真正被使用者所喜愛的是在中國,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正處在水深火熱中,各派軍閥相互征戰,急需要武器進行作戰,而當時的日本控制西方向中國出口軍火,但駁殼槍作為手槍則不在此列,因此駁殼槍成為各派武裝的首選。 在中國反帝反封建和反侵略斗爭中人民武裝也大量的奪取敵人的武器來武裝自己,因此人民軍隊里也大量裝備這種駁殼槍,打響南昌起義第一槍的起義部隊總指揮朱德用的就是一支駁殼槍。當年有不少中國槍手攜帶兩把以上的駁殼槍,一隻帶木製槍套,另一隻將準星磨平,插在腰帶上,便於拔槍射擊。例如,楊靖宇將軍殉國時,身上攜帶了三把駁殼槍,一把9毫米長身管( 長瞄匣子 ),一把9毫米標准身管( 大號匣子 ),一把7.63毫米短身管( 小號匣子 )。 最有意思的是,中國人想出了一個非常簡便的方法,不僅解決了槍口上跳難題,而且將它轉化為全自動速射的掃射優勢——槍手右手持握駁殼槍,將槍機扳至速射檔,手心向上舉槍,伸向左前方,扣動扳機,槍口的上跳作用使駁殼槍從槍手左前方掃射至右前方;手心向下舉槍時從右前方掃射至左前方;左手持槍時完全相反——這真是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的神來之筆! 對盒子炮代表的情感, 中國人比其他人應該更深, 因為中國使用的盒子炮, 在數量上絕對超過任何其他一個國家。馮玉祥將軍甚至用駁殼槍裝備了一個手槍旅,該旅每人兩把駁殼槍、一把大刀。有人估計, 在中國起碼曾有過40萬把以上的盒子炮, 如果毛瑟生產一百萬把, 其他仿造的50萬來算, 中國便佔了幾近三分之一。 在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德國戰敗後, 因凡爾賽和約的規定, 大量的盒子炮在德國被銷毀, 更減少了存在的數量。 盒子炮以橋夾裝填10發7.63公釐子彈示意 盒子炮在現代手槍中, 用起來不算是舒適, 握把的設計, 對任何人而言都不稱手。 但是中國人因為深受盒子炮的影響, 曾在仿造別種類型的手槍時, 竟也採用了這一種握把。 口徑方面, 原設計是7.65mm Borchardt, 因為那是當時生產中的第一把半自動手槍, Borchardt並不成功, 後來改進為P-08 Luger, 成為一代名槍。 盒子炮正式生產時, 改為7.63x25mm, 又稱30 Mauser, 大受歡迎, 一直到停產, 都是主要的口徑。 俄國也曾大量使用稱為Bolo的短管盒子炮, 其風行的程度, 由後來的7.62x25mm Tokarev子彈, 外形諸元與30 Mauser完全相同可見一般。 在一次大戰後, 德國將許多盒子炮改裝成9mm, 在握把兩側刻有大大的紅色9字, 以供區分, 收藏家稱為紅9。 30毛瑟改為9公釐很容易, 因為兩者的底徑幾乎相同, 9公釐子彈較短, 所以除了槍膛、 槍管內徑須要放大, 其他都可以保留原狀。 9公釐子彈與7.63子彈的比較, 橋夾為十發裝。 中國的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 曾經生產過11.43mm(45 ACP)口徑的盒子炮, 由於是民國十七年量產, 稱為一七式, 在槍身右側刻有生產年度, 如『民國拾捌年晉造』等, 左側是『壹柒式』, 均為篆書。 這是全世界唯一生產這種口徑盒子炮的例子, 因此在收藏家之間很有名。 近年來中國混雜新舊零件, 大量出口到美國, 所有的銘刻俱全, 價錢自然大跌。 另一種是速射型改裝的盒子炮, 也是來自中國, 槍身左側有兵工署齒輪與弓箭銘記, 右側有一個類似太極圖的徽記及『自來得手槍』字樣, 口徑改成9mm, 價錢只要45口徑的一半。 槍匣是新近生產的, 沒有選擇鈕, 與原槍不符之處, 還有在自來得手槍字樣上方, 沒有列印製造年月, 如32-11, 是民國32年11月生產等。 參見廿響盒子炮圖。 盒子炮非常有趣的一項特色, 是它的槍套, 倒裝在握柄後, 立即轉變為一枝沖鋒槍, 成為肩射武器。 這是當時非常留行的一種作法。 傳到中國後, 成為一種慣例, 不論是白朗寧(8吋1900型)、 轉輪槍、 毛瑟(1912-1914型), 通通都賦予這項功能。 這也是盒子炮對中國軍械發展與使用, 影響深遠的一項旁證。 毛瑟廠也生產過長管帶槍托的騎槍型, 但產量不多, 大沽造船所也有小量生產。 盒子炮的正式裝填方式, 和毛瑟步槍相同, 用10發裝的橋夾, 由上方壓裝, 無論是7.63mm或是9mm, 都可使用相同的橋夾, 如果沒有, 5.56x45mm的橋夾也可以湊合著用。 固定彈匣型如果沒有橋夾, 幾乎無法使用, 需要一手拉住槍機, 一手裝彈, 再同時用兩腿把槍夾住。 毛瑟另一個有趣的地方, 是它的照門, 刻度高達800或1,000公尺! 這當然是沒有意義的事, 即使有人能對一千公尺的目標, 用手槍瞄準射擊, 縱然7.63mm是一種高初速的子彈, 在一千公尺飛行後, 也沒剩什麼力量了。 7.63公釐, 九公釐子彈以及橋夾。 7.63x25mm子彈諸元 (摘自1947年9月兵工署出版之漢造毛瑟7.63駁殼槍諸元資料) 槍口初速:425 m/s (1395 ft/s) 槍口活力:50.6 m-kg 彈頭重:5.5 g (85 grain) 全彈重:10.7 g 這種初速, 在357 Magnum問世之前, 是世界冠軍, 因此彈道平直, 但是彈頭太小, 殺傷力不大。 實際運用上, 50公尺是合理的距離, 加上槍托, 可以對100公尺左右的目標遂行射擊, 再遠就有點難了盒子炮槍機榫, 裝在滑套右側後方。但由於駁殼槍身管較長、有效射程遠,所以只要粗略瞄準,命中率就很高,基本上指哪打哪,即使磨平準星,有的神槍手仍能隨便甩手命中200米以外的電線。

G. 國產制式92式半自動手槍能放進1911槍套裡面嗎

CQC的槍套的確是按槍型設計的,別的都放不進去。
建議試試皮質的槍套,或是硬布的,槍型可以考慮SIG226的或92F的。
1911槍身比較薄,選槍身厚的。

H. 手臂抖動 快速出槍的工具

套筒向下 在手臂上綁個橡皮筋即可 套筒於手臂下緣 與手臂成30-45度
用橡皮筋固定 你如果扳上擊錘 我保證滑下來的時候會打穿你的手掌 速度絕沒有在大腿上安置快拔槍套快

I. 特種兵腿上有一個綁帶是綁槍的 叫什麼啊

手槍套,你可以查找「龍卷風」槍套,結構與圖類是,綁帶的作用就是固定。

J. 腿部快槍套與腰部快槍套哪個更實用些

看是哪類人用咯復
大腿制快拔槍套一般特種部隊特警用,因為在特種作戰中人都是戰斗姿勢,身體半躬,這時候手的長度剛好到大腿位置,要是從腰部拔就不方便
但是也有解放軍特種部隊使用腰部槍套,像在以前的黃皮槍套上面再套一個戰術攜行具,38軍特種大隊的新型戰術背心則在腰部有一個配套的槍套,原因在於長途行軍有東西綁在大腿上不方便,掛腰上就好些
還有些是腰部以上,肚皮左側位置,和阿三聯合軍演的偵察部隊用得就是這種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