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雲電創造學
A.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天文學家有哪些他們各有什麼突出的貢獻
中國古代著名天文學家
羲和,中國遠古時代天文歷法學家。
甘德,戰國時代天文學家。
石申,戰國時期魏國天文學家。
賈逵(30~101),東漢時天文學家、經濟學家。
張衡(78~139),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
劉洪,東漢末天文學家。
何承天(370~447),南北朝時代天文學家。
祖沖之(429~500),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劉焯(544~610),隋朝天文學家。
李淳風(602~670),唐代初期天文學家、數學家。
一行(本名張燧,683~727),唐代著名天文學家和佛學家。
曹士為(生卒年不詳),歷法家,活動於唐德宗建中年間。
梁令瓚(),唐代天文儀器製造家。
蘇頌(1020~1101),宋代天文學家、數學家。
楊忠輔(生卒年不祥),宋代天文學家。
郭守敬(1231~1316),元代天文學家。
王恂(1235~1281),元代天文學家、數學家。
邢雲路(),明代天文學家。
徐光啟(1562~1633),明末傑出科學家、天文學家。
薛鳳祚(1600~1680),明末清初數學家、天文學家。
王錫闡(1628~1682),明清之際民間天文學家。
梅文鼎(1633~1721),清代天文學家、數學家。
李善蘭(1811~1882),清代天文學家、數學家。
中國近現代著名天文學家
高魯(1877~1947),現代天文學家,中國天文學會創始人,參與紫金山天文台選址;
余青松(1892~1978),現代天文學家、紫金山天文台創建人;
張雲(1897~1958),現代天文學家;
李珩(1898~1989),現代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首任台長,名譽台長。
陳遵媯(1901~?),現代天文學家;
張鈺哲(1902~1986),現代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首任台長。
程茂蘭(1905~1978),現代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首任台長。
戴文賽(1911~1979),現代天文學家;著名天文教育學家,南京大學首任系主任。
黃授書(1915~1977),美籍華人,天體物理學家;
林家翹(1916~ ),美籍華人,現代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星系密度波理論創始人之一。
王綬館(1923~ ),現代天文學家,中國射電天文學開創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第二任台長。
葉叔華(1927~ ),現代天文學家,中國天文地球動力學開創者之一,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第二任台長。
從中國天文與歷法史籍來看,從黃帝作甲子,堯命羲和,舜齊七政,周公測景等故事中,咸認我國天文及歷法起源甚早。而外國天文學者,也推崇我國天文的歷史悠久,諸如荷蘭人Schlegel即利用中國星象命名的意義,來推測中國天文之起源,遠在五、六千年之前。法國天文家拉伯拉斯(Laplace)亦曾說紀元前1100年,中國周公在洛陽所測日影,用以推算當時黃赤交角,與他自己用天體力學精密公式所推算的得數,所差不過2'弧度有餘。因此對中國天文學發達之早而且正確,深感驚人。
張衡
張衡,別號平子,南陽西鄂人,(就是現今河南省南陽縣人),縣城之北,有一鄂城寺,就是漢朝西鄂的故址。他出生於漢章帝建初三年,也就是民前1834年。
他的學術思想是多方面的,從他的著作中來看,有哲學、有政治、有歷史、有地理、有數學、有訓詁,還有文學等等。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兩篇天文著作,一是「渾儀」,一是「靈憲」。而成為我國古代千餘年中「宇宙觀」的正宗學派。
張衡的家世,出於春秋時代晉國大夫的張老,他的曾祖父及祖父都很富有,到了他的父親卻很貧窮。張衡自幼聰穎好學,多才多藝,且善繪畫,尤其喜歡天文陰陽歷算,後來也引起皇帝對他才華的注意。派他當一名「郎中」。他的創作天才,逐漸開展。製造「三輪自動車」、「自飛木雕」、「指南車」、「土圭」等器具。他對於天文歷數的嗜好,也有心得,進而研究天文、歷法、數學等之自然科學。他的成績為當代的人所欽佩。四年後升為「太史令」。掌管「天時」、「星歷」。凡歲之將終之時,啟奏新歷。國家祭祀喪娶之事,掌拜良日及時節禁忌。這就是後代「欽天監」的職務。直到清朝採用外國官員擔任欽天監時,如南懷仁之輩也不例外。他雖然不懂中國星相這一套,可也不能推辭不幹,至於紀錄瑞應災異,在普通的見解,也許認為無聊。但國史上卻是一份異常寶貴的資料。 我國古代保有最古的日食紀錄。以及最豐富的流星隕石紀錄,這些都是科學史上重要的資料。
六年後出任「公車司馬令」,這個職位作用現代語解釋,應該是管理「人事」或「公共關系」的官員。他對這職位甚感頭痛,他的朋友還譏笑他不長進。他扼要答復數句是「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可見他是個多麼寧靜淡泊的人。
後來又恢復太史令工作,居八年之久,在這期間創造「候風地動儀」,就是近代的地震儀,為中國史上,最科學化的儀器。這時順帝終於把他調為「侍中」,這是皇帝的機要秘書,從此就被宦官嫉忌,終於在五十九歲離開了機要重地,出任「河間相」,張衡到任後,嚴整法度,收擒奸黨,上下肅然。做了三年之後,大家都佩服他的政績。張衡辭去支河間相後,改官為「尚書」,但不久就與世長辭,享年六十二歲。
落下閎
落下閎,中國西漢民間天文學家。生卒年不詳,活動在公元前100年前後。字長公,巴郡閬中(今四川閬中)人。漢武帝元封年間(公元前110~前104年)為了改革歷法,徵聘天文學家,經同鄉譙隆推薦,落下閎由故鄉到京城長安。他和鄧平、唐都等合作創制的歷法,優於同時提出的其他17種歷法。
漢武帝採用新歷,於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頒行,改元封七年為太初元年,新歷因而被稱為《太初歷》。漢武帝請落下閎擔任侍中(顧問),他辭而未受。
落下閎是渾天說的創始人之一,經他改進的赤道式渾天儀,在中國用了兩千年。他測定的二十八宿赤道距度(赤經差),一直用到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由一行重新測過。落下閎第一次提出交食周期,以135個月為「朔望之會」,即認為11年應發生23次日食。 他知道《太初歷》存在缺點:所用回歸年數值(356.2502日)太大,有預見地指出「後八百年,此歷差一日,當有聖人定之。」(事實上,每125年即差一日,到公元85年就實行改歷。)
虞喜
虞喜(公元281--356年),字仲,會稽餘姚(今浙江餘姚)人,東晉天文學家,宣夜說的繼承和發展者。
虞喜於西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出生於剛剛亡國的孫吳官宦世家。父親虞察,是孫吳的征虜將軍。族曾祖虞翻,是吳國的名士,訓注《易》、《老子》、《論語》、《國語》。族祖虞聳,在吳國曾任越騎校尉、河間太守,入晉以後,為河間相,著有《穹大論》。胞弟虞預,在東晉成帝(公元326--342年在位)、康帝(公元343--344年在位)、穆帝(公元345--361年在位)時曾任著作郎、散騎常待等官,進爵平康縣侯,好經史,著有《晉書》、《會稽典錄》等。
虞喜博學好古,少年老成,年輕時就有很高的聲望,受到人們的贊揚。西晉帝(公元307—313年在位)詔他出任官職,他堅辭。東晉元帝(公元317--323年在位)時,諸葛恢任會稽太守,強迫虞喜充任他手下的功曹,對他刺激很大,下決心以後終生不仕。東晉明帝(公元323--326年在位)和成帝都多次詔他做官,都被一一拒絕。成帝時,內使何充曾稱贊虞喜「博聞強識,鑽堅研微,有弗及之勤」,成帝則下詔嘉獎他「守道清貞,不營世務,耽學高尚,操擬古人」。可見虞喜安貧樂道,一生惟做學問而已。
虞喜不願做官,便在家中做學問,他「釋《毛詩略》,注《孝經》,為《志林》三十篇」,主要還是偏重於對經典著作的闡釋和訓注,但他從古代史志書中,發現漢代最初沿用古歷,以冬至起於牽牛初度,太初歷制定時根據實測,以牽牛西斗宿中央附近的建星為冬至點,劉款對冬至點西遇的現象甚為疑,最後猶豫其辭,認為「冬至進退牛前四度五分」,賈逵才明白他說冬至在斗。不過,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們對於冬至點移動的記錄都存而不論,沒有把「周天」(恆星年)和「周歲」(回歸年)區分開來。
事實上,由於月球、太陽和行星的引力影響,使赤道部分比較突出的橢形地球的自轉軸繞黃作緩慢的移動,相應的春分點治黃道以每年50.24分速度西退,差不多71年西移1度,大約26000年移動一周。
虞喜當時雖然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上述道理,但是他從古代冬至點位置的實測數據發生西退現象的分析中,得出了太陽一周天並非冬至一周歲的結論,即天自為天,歲自為歲。冬至一周歲要比太陽一周天差一小段,虞喜將之命名為「歲差」,這就發現了回歸年同恆星年的區別。
更進一步,虞喜根據《堯典》記載「冬至日短星昴」,而當時實測冬至點在「東壁中」,即壁宿九度。從昴宿經胃宿十四度、婁宿十二度、奎宿十六度,至壁宿九度,合計退行五十多度,虞喜估計唐堯時代相距「二千七百餘年」,由此可求得歲差值為約「五十年退一度」。
歲差的發現,是中國天文學史上的一件大事。虞喜發現歲差,雖然比古希臘的依巴谷晚,但卻比依巴谷每百年差一度的數值精確。而且自南北朝祖沖之將歲差引進《大明歷》後,隋劉悼《皇歷》、宋楊忠輔《統天歷》和元郭守敬《授時歷》的歲差值日趨精確。而當時的歐洲,制歷家們還在墨守成規地沿用百年差一度的差數據。兩相比較,相形見絀。
虞喜對宇宙理論也頗有研究。他對漢代以來的蓋天說、張衡的渾天說、郗萌的宣夜說三家進行分析比較,認為蓋天說「天象蓋笠,地法復盤」(大意:天像個斗笠,地像反蓋的盤子)太粗疏;渾天說「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中黃,孤居於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裡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大意:整個宇宙就像個雞蛋,大地就像是蛋中的黃。天大地小,天的表面和內部都有水,天和地的關系就像蛋殼和蛋黃一樣。天和地都是由氣組成的,且都是飄浮在水上。)雖比蓋天說先進,但仍非至善;於是在成帝咸康中(約公元340年)乃著《安天論》。
虞喜說:「天高窮於無窮,地深測於不測。天確乎在上,有常安之形;地魄焉在下,有居靜之體。當相覆冒,方則俱方,圓則俱圓;無方圓不同之義也。其光耀布列,各自運行,猶江海之有潮汐,萬品之有行藏也。」(大意:宇宙是無邊無際的,卻也相對安定;天和地無方圓木同之理;所有天體都有自己的運動周期,以自己的軌道運行,並不是附著在一個固定的球殼上。) 《晉書·天文志》稱:「虞喜因『宣夜』之說作《安天論》。」的確,虞喜的《安天論》既否定了天圓地方的蓋天說,又批判了天球具有固體殼層的渾天說。他信仰主張宇宙無限的宣夜說,並予以繼承和發展,這在天文學史上,占據了重要的地位。英國著名的研究中國科學史的李約瑟博士,這就樣評價過「宣夜說」:「這是宇宙觀的開明進步,同希臘的任何說法相比,都毫不遜色。」
張遂(法號一行)
和尚天文家張遂,生於唐代高宗弘道元年(即公元683年),是唐初張公謹的曾孫,原藉甘肅省敦煌,後遷河南省南樂縣,這里就是張遂的誕生地。生後不久,遭遇武後政變,唐朝幾乎滅亡。他的父親,也做過幾任縣令,很早就去世。留下遺孤,過著貧苦的生活。他自幼至長,好學不倦,最喜歡研究歷象及陰陽五行之說,再進而研究有關天文、歷法的學問。
有一天他去元都觀借書,認識元都觀中的一位道士,名叫伊崇。伊祟一見張遂,就和他交上朋友,兩人過從甚密。伊崇借給他「太玄經」,是一本很難了解的書,張遂卻很快讀完,並且把所繪的圖,所寫的書,通通交給伊崇看,伊祟看後,驚為天才。於是到處對人傳說。他的名聲傳遍了長安城。不幸被武後的侄子武三思知道,就多方設法拉攏,張遂無計可施,而有遁世出家的打算,入嵩山崇陽寺(河南省登封縣)削發為僧,改名敬賢,法號一行法師,從此張遂的名字,漸漸埋沒。後世人只知一行,不知張遂。
張遂出家之後,除了研究佛學外,又研究天文、歷算。並且遊行各地,實現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理想。到了天台山國清寺(即今浙江省天台縣)修行多年,直到睿宗景雲二年(公元711年)才回到嵩山崇陽寺,就在那一年,朝廷派員到嵩山徵召張遂出山為國服務,他託病謝辭,後來又作第二次出遊,到了荊州當陽縣玉泉山(今湖北省當陽縣)就在那裡研究佛學及其它學識不再回嵩山了。
唐玄宗時,政治復上軌道,社會繁榮,史稱「開元之治」。就在這個時期,皇帝下詔求賢,派禮部郎中張洽(張洽是張遂的族叔)力邀張遂回京,開元五年(公元717年)回到長安,皇帝立即召見,安排在光太殿居住。不久讓他在華嚴寺和印度來華的僧侶,翻譯多部佛經,傳導密宗的教義。皇帝時常召見。垂詢安國撫民之道,深得玄宗信任,張遂由和尚而變為皇帝御前最高顧問。
自唐玄宗開元九(公元721年)開始,接受天文科學工作任務,建議改革歷法,創造天文儀器為開端,我國古代農耕與歷象、節氣關系密切,因此歷代帝王無不重視天文。唐開元初年,還沿用「麟德歷」逐年發生誤差。預測日月食多不準確。張遂奉旨改革歷法工作,從實測天文著手。可是那時太史監所存天文儀器,都已破舊,不堪使用,只好重新計畫製造。就在皇宮麗正殿當作工場,製造黃道游儀的最初模型,然後奏請皇帝用銅鐵鑄造。於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製造成功。第二年製造水運渾儀的結構,再用銅鑄造成功。該儀結構復雜,而且奇巧,可以反映日、月、五星運行規律的渾天儀。又是一個自動定時器,利用水力推動,每時辰自動擊鼓,每一刻自動撞鍾。可以說是全世界最早的第一台天文時鍾。
張遂發動大規模觀測隊,先於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召集測量人員於麗正殿書院開會,分配工作,校正尺度,取黃河之南北平原為中心,曾在陽城建立一座八尺日規,並立一個石表(即石柱)上刻周公測景台,成為我國科學史上一個光榮古跡。測量二分、二至正午時日影的長度,而定回歸年的長度,張遂自己坐鎮京師,各地測量按時報告結果,向京城奏報,由於觀測隊所發生的作用,主要有下列成果:
(一)提供編著新歷法最可靠資料。
(二)證明日影差數,和地面距離的關系。
(三)測定子午線每度弧長。
張遂製造天文儀器,進行大規模觀測之後,開元十二年開始編寫新歷法,盡量參考從前歷法優點,從上古六歷,漢代太初歷,甚至唐朝麟德歷,又經四年長時間過濾,才告成功,名為「大衍歷」。他於脫稿的同年九月,就病倒華嚴寺,十月初稍愈,力疾隨侍玄宗皇帝往新豐鎮,這時他的精神已頹喪,不欲說話,就在那天晚上,溘然歸西,享年四十五歲。
祖沖之
祖沖之(429-500)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個管理朝廷建築的長官。祖沖之長在這樣的家庭里,從小就讀了不少書,人家都稱贊他是個博學的青年。他特別愛好研究數學,也喜歡研究天文歷法,經常觀測太陽和星球運行的情況,並且做了詳細記錄。
宋孝武帝聽到他的名氣,派他到一個專門研究學術的官署「華林學省」工作。他對做官並沒有興趣,但是在那裡,可以更加專心研究數學、天文了。
我國歷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並且根據研究天文的結果來制定歷法。到了宋朝的時候,歷法已經有很大進步,但是祖沖之認為還不夠精確。他根據他長期觀察的結果,創制出一部新的歷法,叫做「大明歷」(「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號)。這種歷法測定的每一回歸年(也就是兩年冬至點之間的時間)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測定月亮環行一周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見它的精確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沖之請求宋孝武帝頒布新歷,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議。那時候,有一個皇帝寵幸的大臣戴法興出來反對,認為祖沖之擅自改變古歷,是離經叛道的行為。 祖沖之當場用他研究的數據回駁了戴法興。戴法興依仗皇帝寵幸他,蠻橫地說:「歷法是古人制定的,後代的人不應該改動。」祖沖之一點也不害怕。他嚴肅地說:「你如果有事實根據,就只管拿出來辯論。不要拿空話嚇唬人嘛。」宋孝武帝想幫助戴法興,找了一些懂得歷法的人跟祖沖之辯論,也一個個被祖沖之駁倒了。但是宋孝武帝還是不肯頒布新歷。直到祖沖之死了十年之後,他創制的大明歷才得到推行。
盡管當時社會十分動亂不安,但是祖沖之還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學。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數學方面。他曾經對古代數學著作《九章算術》作了注釋,又編寫一本《綴術》。他的最傑出貢獻是求得相當精確的圓周率。經過長期的艱苦研究,他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最早把圓周率數值推算到七位數字以上的科學家。
祖沖之在科學發明上是個多面手,他造過一種指南車,隨便車子怎樣轉彎,車上的銅人總是指著南方;他又造過「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試航過,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還利用水力轉動石磨,舂米碾穀子,叫做「水碓磨」。
郭守敬
郭守敬,字若思,元朝邢台人。他的父親敦榮,精通五經,尤善算術以及水利之學。守敬承受父親家業,並且師事劉秉忠學有專長,元世祖對他非常器重。他曾經修復西夏、濱河、五洲這幾條河流。然後復命其修治歷法,如是參考諸歷,晝夜測驗,推算極為精確,修成歷法後,授予太史官。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太史郭守敬奉命製造天文儀器有十三件。有簡儀,高表,候極儀,渾天象,玲瓏儀,仰儀,立運儀,證理儀,景符,窺幾,日月食儀,星晷,定時儀等十三器。到了明朝定都燕京(北京),將這一批儀器遷往江南,陳列於雞鳴山觀象台。清康熙七年欽天監請修渾儀,找到元郭守敬所制儀器於江南,康熙五十二年至五十三年之間,尚見觀象台下所遺儀器甚多,刻有王恂、郭守敬監造人姓名。康熙五十四年,西人紀利安奏制地平經緯儀,將台下所遺元明代舊儀器,盡作廢銅充用,古代法物一掃而空,誠為我國天文學界一大不幸。
郭太史生於公元1231年,即元太宗三年。卒於公元1316年,即元仁宗延佑三年。
王恂
王恂[公元1235-1281]字敬甫,中山唐縣[今河北省唐縣]人,元代數學家、天文學家,幼年在家隨父學習數學、天文,後與郭守敬一道從劉秉忠學習數學和天文歷法。至公元1276年奉命改歷,和郭守敬一道組織太史局,王恂任太史令,負責天文觀測和推算方面的工作,在《授時歷》的編制工作中,其貢獻與郭守敬齊名。
徐光啟
徐光啟,別號文定,生於明朝世宗嘉靖四十一年,就是公元1562年。這時倭寇年年作亂,國勢日衰。到了徐氏入主翰林,授禮部尚書,入閣參政時,滿州獨立稱帝,流寇大亂。這時已進入明末的時期。
文定公從政後,對於農政、國防、水利、財政、建設都極為關心。認為農政乃民生大事,著有一部「農政全書」流傳至今,他肯接受西洋文化,其中以改革歷法最為重要。
當十六世紀與十七世紀之間,西方宗教家來華傳播教義,輸入了西方優秀的自然科學及應用科學。最主要的是歷算之學。而中西方最先接觸的人,就是徐光啟和利瑪竇。利瑪竇是一位艱苦卓越的傳教士,他深知中國人對歷法的重視,就獻其所學,博取華人的信仰。公元1600年左右,利瑪竇寫信給羅馬教會,再三請求,派遣幾位天文專家來華。利氏自認對歷學所知甚少,若有專家來此,必能大開中國門戶。
徐光啟是典型的中國讀書人,而且見識通達,篤信宗教,與利瑪竇交誼甚深。認為幾何「幾何之學」,西洋確有遠勝於中國者,所以急於與利瑪竇合作譯書,以其精心傑作之「歐幾里德幾何」原本六本為重。徐、利二氏深知一切自然科學,非幾何立其基礎不可。
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五月朔,日食,欽天監推算又見失准,而光啟推算應驗。於是九月十三日由皇帝明令徐光啟修歷。徐氏立即設局於宣武門外,專事翻譯歷書,保舉龍華民,鄧玉函參預修歷。湯若望、羅雅谷授制儀器及演算諸事。徐氏授命修歷之後,對於翻譯十分積極,其時由洋人主譯,而由華人筆述,既定計劃後,立刻分期完成。自祟禎四年(公元1631年)正月起至祟禎七年(公元1634年)十一月止,分五次進呈皇帝,總共137巷。其中最後兩次進呈時,徐光啟巳不幸病故,由其指定繼承人李天經遞補。書名「祟禎歷書」,題名徐光啟督修。本書內容:分太陽、太陰、恆星、五緯、交食諸事、各有歷理,有歷數、有推法、有算表、有星圖,並兼有幾何測量應用之法,可算是天體力學興起之前最完備的一部歷學巨著。不久明室傾覆,改歷之事,沒有正式實行。至清朝統一後,採用新法,定名「時憲」,其實就是徐氏所修之歷法。時憲歷法雖以「歷象考成」為底本,其實亦不過「新法歷書」之改頭換面而已。
李之藻
李之藻,別號振之,字我存,又號存園寄叟。明嘉靖四十四年(西歷1565年)出生於浙江杭州仁和。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時年三十考取舉人,三十四歲中進士。萬曆三十八(1610年)十一月朔日食,欽天監推算有誤。禮部因奏:翰林院檢討徐光啟及南京工部員外郎李之藻.,精通歷理,可與西洋人迪莪、三拔等人同譯西洋歷法。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之藻改御南京太僕少鄉,是年先生上書推薦龐迪莪、龍華民、熊三拔、陽瑪諾等翻譯歷算書籍,以供修歷參考。之藻譯有「新法算書」、「幾何」、「天學初函」、「同文算指通編」、「渾天蓋天通憲圖說」等書,又譯「名理探」一書,為各學之最新譯本。祟禎三年(1630年)九月二十七日逝世,享年六十五歲。
B. 天文學家著名的有誰
甘德,石申(中國,戰國時期,著有《甘石星經》)
喜帕恰斯(古希臘著名天文學家)
阿里斯塔克(古希臘天文學家,數學家.)
克羅狄斯·托勒密(古希臘地理學家,天文學家,數學家.著有《天文學大成》
張衡(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詩人、漢朝官員,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沈括(北宋科學家、政治家.)
郭守敬(中國元朝的大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和儀器製造家.)
尼古拉·哥白尼(波蘭,現代天文學創始人,日心說的創立者,著有《天體運行論》
第谷·布拉赫(丹麥天文學家,是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
伽利略·伽利雷(義大利,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哲學家,近代實驗科學的先驅者.)
艾薩克·牛頓(英國.是英國偉大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自然哲學家,同時他也是一個神學愛好者,晚年曾著力研究神學.)
埃德蒙·哈雷(英國天文學家和數學家.)
查爾斯·梅西耶(法國天文學家,製作了著名的「梅西耶星團星雲列表」)
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英國天文學家,古典作曲家,音樂家.恆星天文學的創始人,被譽為恆星天文學之父.)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 (荷蘭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數學家、他是介於伽利略與牛頓之間一位重要的物理學先驅,建立向心力定律,提出動量守恆原理,並改進了計時器)
愛德溫·哈勃(是研究現代宇宙理論最著名的人物之一,是河外天文學的奠基人.)
約翰尼斯·開普勒(德國,行星運動定律的創立者)
史蒂芬·威廉·霍金(英國,被稱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還被稱為「宇宙之王」.)
祖沖之(是我國傑出的數學家,科學家.南北朝時期人,)
一行(中國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佛學家,本名張遂)
亞瑟·斯坦利·愛丁頓(英國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
參考網址:http://www.zybang.com/question/.html
C.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天文學家有哪些,各有什麼突出貢獻
中國古代著名天文學家
羲和,中國遠古時代天文歷法學家。
甘德,戰國時代天文學家。
石申,戰國時期魏國天文學家。
賈逵(30~101),東漢時天文學家、經濟學家。
張衡(78~139),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
劉洪,東漢末天文學家。
何承天(370~447),南北朝時代天文學家。
祖沖之(429~500),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劉焯(544~610),隋朝天文學家。
李淳風(602~670),唐代初期天文學家、數學家。
一行(本名張燧,683~727),唐代著名天文學家和佛學家。
曹士為(生卒年不詳),歷法家,活動於唐德宗建中年間。
梁令瓚(),唐代天文儀器製造家。
蘇頌(1020~1101),宋代天文學家、數學家。
楊忠輔(生卒年不祥),宋代天文學家。
郭守敬(1231~1316),元代天文學家。
王恂(1235~1281),元代天文學家、數學家。
邢雲路(),明代天文學家。
徐光啟(1562~1633),明末傑出科學家、天文學家。
薛鳳祚(1600~1680),明末清初數學家、天文學家。
王錫闡(1628~1682),明清之際民間天文學家。
梅文鼎(1633~1721),清代天文學家、數學家。
李善蘭(1811~1882),清代天文學家、數學家。
中國近現代著名天文學家
高魯(1877~1947),現代天文學家,中國天文學會創始人,參與紫金山天文台選址;
余青松(1892~1978),現代天文學家、紫金山天文台創建人;
張雲(1897~1958),現代天文學家;
李珩(1898~1989),現代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首任台長,名譽台長。
陳遵媯(1901~?),現代天文學家;
張鈺哲(1902~1986),現代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首任台長。
程茂蘭(1905~1978),現代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首任台長。
戴文賽(1911~1979),現代天文學家;著名天文教育學家,南京大學首任系主任。
黃授書(1915~1977),美籍華人,天體物理學家;
林家翹(1916~ ),美籍華人,現代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星系密度波理論創始人之一。
王綬館(1923~ ),現代天文學家,中國射電天文學開創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第二任台長。
葉叔華(1927~ ),現代天文學家,中國天文地球動力學開創者之一,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第二任台長。
D. 中國科學發展網的創始人是誰
中國古代著名天文學家
羲和,中國遠古時代天文歷法學家。
甘德,戰國時代天文學家。
石申,戰國時期魏國天文學家。
賈逵(30~101),東漢時天文學家、經濟學家。
張衡(78~139),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
劉洪,東漢末天文學家。
何承天(370~447),南北朝時代天文學家。
祖沖之(429~500),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劉焯(544~610),隋朝天文學家。
李淳風(602~670),唐代初期天文學家、數學家。
一行(本名張燧,683~727),唐代著名天文學家和佛學家。
曹士為(生卒年不詳),歷法家,活動於唐德宗建中年間。
梁令瓚(),唐代天文儀器製造家。
蘇頌(1020~1101),宋代天文學家、數學家。
楊忠輔(生卒年不祥),宋代天文學家。
郭守敬(1231~1316),元代天文學家。
王恂(1235~1281),元代天文學家、數學家。
邢雲路(),明代天文學家。
徐光啟(1562~1633),明末傑出科學家、天文學家。
薛鳳祚(1600~1680),明末清初數學家、天文學家。
王錫闡(1628~1682),明清之際民間天文學家。
梅文鼎(1633~1721),清代天文學家、數學家。
李善蘭(1811~1882),清代天文學家、數學家。
中國近現代著名天文學家
高魯(1877~1947),現代天文學家,中國天文學會創始人,參與紫金山天文台選址;
余青松(1892~1978),現代天文學家、紫金山天文台創建人;
張雲(1897~1958),現代天文學家;
李珩(1898~1989),現代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首任台長,名譽台長。
陳遵媯(1901~?),現代天文學家;
張鈺哲(1902~1986),現代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首任台長。
程茂蘭(1905~1978),現代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首任台長。
戴文賽(1911~1979),現代天文學家;著名天文教育學家,南京大學首任系主任。
黃授書(1915~1977),美籍華人,天體物理學家;
林家翹(1916~ ),美籍華人,現代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星系密度波理論創始人之一。
王綬館(1923~ ),現代天文學家,中國射電天文學開創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第二任台長。
葉叔華(1927~ ),現代天文學家,中國天文地球動力學開創者之一,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第二任台長。
從中國天文與歷法史籍來看,從黃帝作甲子,堯命羲和,舜齊七政,周公測景等故事中,咸認我國天文及歷法起源甚早。而外國天文學者,也推崇我國天文的歷史悠久,諸如荷蘭人Schlegel即利用中國星象命名的意義,來推測中國天文之起源,遠在五、六千年之前。法國天文家拉伯拉斯(Laplace)亦曾說紀元前1100年,中國周公在洛陽所測日影,用以推算當時黃赤交角,與他自己用天體力學精密公式所推算的得數,所差不過2'弧度有餘。因此對中國天文學發達之早而且正確,深感驚人。
張衡
張衡,別號平子,南陽西鄂人,(就是現今河南省南陽縣人),縣城之北,有一鄂城寺,就是漢朝西鄂的故址。他出生於漢章帝建初三年,也就是民前1834年。
他的學術思想是多方面的,從他的著作中來看,有哲學、有政治、有歷史、有地理、有數學、有訓詁,還有文學等等。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兩篇天文著作,一是「渾儀」,一是「靈憲」。而成為我國古代千餘年中「宇宙觀」的正宗學派。
張衡的家世,出於春秋時代晉國大夫的張老,他的曾祖父及祖父都很富有,到了他的父親卻很貧窮。張衡自幼聰穎好學,多才多藝,且善繪畫,尤其喜歡天文陰陽歷算,後來也引起皇帝對他才華的注意。派他當一名「郎中」。他的創作天才,逐漸開展。製造「三輪自動車」、「自飛木雕」、「指南車」、「土圭」等器具。他對於天文歷數的嗜好,也有心得,進而研究天文、歷法、數學等之自然科學。他的成績為當代的人所欽佩。四年後升為「太史令」。掌管「天時」、「星歷」。凡歲之將終之時,啟奏新歷。國家祭祀喪娶之事,掌拜良日及時節禁忌。這就是後代「欽天監」的職務。直到清朝採用外國官員擔任欽天監時,如南懷仁之輩也不例外。他雖然不懂中國星相這一套,可也不能推辭不幹,至於紀錄瑞應災異,在普通的見解,也許認為無聊。但國史上卻是一份異常寶貴的資料。 我國古代保有最古的日食紀錄。以及最豐富的流星隕石紀錄,這些都是科學史上重要的資料。
六年後出任「公車司馬令」,這個職位作用現代語解釋,應該是管理「人事」或「公共關系」的官員。他對這職位甚感頭痛,他的朋友還譏笑他不長進。他扼要答復數句是「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可見他是個多麼寧靜淡泊的人。
後來又恢復太史令工作,居八年之久,在這期間創造「候風地動儀」,就是近代的地震儀,為中國史上,最科學化的儀器。這時順帝終於把他調為「侍中」,這是皇帝的機要秘書,從此就被宦官嫉忌,終於在五十九歲離開了機要重地,出任「河間相」,張衡到任後,嚴整法度,收擒奸黨,上下肅然。做了三年之後,大家都佩服他的政績。張衡辭去支河間相後,改官為「尚書」,但不久就與世長辭,享年六十二歲。
落下閎
落下閎,中國西漢民間天文學家。生卒年不詳,活動在公元前100年前後。字長公,巴郡閬中(今四川閬中)人。漢武帝元封年間(公元前110~前104年)為了改革歷法,徵聘天文學家,經同鄉譙隆推薦,落下閎由故鄉到京城長安。他和鄧平、唐都等合作創制的歷法,優於同時提出的其他17種歷法。
漢武帝採用新歷,於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頒行,改元封七年為太初元年,新歷因而被稱為《太初歷》。漢武帝請落下閎擔任侍中(顧問),他辭而未受。
落下閎是渾天說的創始人之一,經他改進的赤道式渾天儀,在中國用了兩千年。他測定的二十八宿赤道距度(赤經差),一直用到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由一行重新測過。落下閎第一次提出交食周期,以135個月為「朔望之會」,即認為11年應發生23次日食。 他知道《太初歷》存在缺點:所用回歸年數值(356.2502日)太大,有預見地指出「後八百年,此歷差一日,當有聖人定之。」(事實上,每125年即差一日,到公元85年就實行改歷。)
虞喜
虞喜(公元281--356年),字仲,會稽餘姚(今浙江餘姚)人,東晉天文學家,宣夜說的繼承和發展者。
虞喜於西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出生於剛剛亡國的孫吳官宦世家。父親虞察,是孫吳的征虜將軍。族曾祖虞翻,是吳國的名士,訓注《易》、《老子》、《論語》、《國語》。族祖虞聳,在吳國曾任越騎校尉、河間太守,入晉以後,為河間相,著有《穹大論》。胞弟虞預,在東晉成帝(公元326--342年在位)、康帝(公元343--344年在位)、穆帝(公元345--361年在位)時曾任著作郎、散騎常待等官,進爵平康縣侯,好經史,著有《晉書》、《會稽典錄》等。
虞喜博學好古,少年老成,年輕時就有很高的聲望,受到人們的贊揚。西晉帝(公元307—313年在位)詔他出任官職,他堅辭。東晉元帝(公元317--323年在位)時,諸葛恢任會稽太守,強迫虞喜充任他手下的功曹,對他刺激很大,下決心以後終生不仕。東晉明帝(公元323--326年在位)和成帝都多次詔他做官,都被一一拒絕。成帝時,內使何充曾稱贊虞喜「博聞強識,鑽堅研微,有弗及之勤」,成帝則下詔嘉獎他「守道清貞,不營世務,耽學高尚,操擬古人」。可見虞喜安貧樂道,一生惟做學問而已。
虞喜不願做官,便在家中做學問,他「釋《毛詩略》,注《孝經》,為《志林》三十篇」,主要還是偏重於對經典著作的闡釋和訓注,但他從古代史志書中,發現漢代最初沿用古歷,以冬至起於牽牛初度,太初歷制定時根據實測,以牽牛西斗宿中央附近的建星為冬至點,劉款對冬至點西遇的現象甚為疑,最後猶豫其辭,認為「冬至進退牛前四度五分」,賈逵才明白他說冬至在斗。不過,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們對於冬至點移動的記錄都存而不論,沒有把「周天」(恆星年)和「周歲」(回歸年)區分開來。
事實上,由於月球、太陽和行星的引力影響,使赤道部分比較突出的橢形地球的自轉軸繞黃作緩慢的移動,相應的春分點治黃道以每年50.24分速度西退,差不多71年西移1度,大約26000年移動一周。
虞喜當時雖然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上述道理,但是他從古代冬至點位置的實測數據發生西退現象的分析中,得出了太陽一周天並非冬至一周歲的結論,即天自為天,歲自為歲。冬至一周歲要比太陽一周天差一小段,虞喜將之命名為「歲差」,這就發現了回歸年同恆星年的區別。
更進一步,虞喜根據《堯典》記載「冬至日短星昴」,而當時實測冬至點在「東壁中」,即壁宿九度。從昴宿經胃宿十四度、婁宿十二度、奎宿十六度,至壁宿九度,合計退行五十多度,虞喜估計唐堯時代相距「二千七百餘年」,由此可求得歲差值為約「五十年退一度」。
歲差的發現,是中國天文學史上的一件大事。虞喜發現歲差,雖然比古希臘的依巴谷晚,但卻比依巴谷每百年差一度的數值精確。而且自南北朝祖沖之將歲差引進《大明歷》後,隋劉悼《皇歷》、宋楊忠輔《統天歷》和元郭守敬《授時歷》的歲差值日趨精確。而當時的歐洲,制歷家們還在墨守成規地沿用百年差一度的差數據。兩相比較,相形見絀。
虞喜對宇宙理論也頗有研究。他對漢代以來的蓋天說、張衡的渾天說、郗萌的宣夜說三家進行分析比較,認為蓋天說「天象蓋笠,地法復盤」(大意:天像個斗笠,地像反蓋的盤子)太粗疏;渾天說「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中黃,孤居於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裡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大意:整個宇宙就像個雞蛋,大地就像是蛋中的黃。天大地小,天的表面和內部都有水,天和地的關系就像蛋殼和蛋黃一樣。天和地都是由氣組成的,且都是飄浮在水上。)雖比蓋天說先進,但仍非至善;於是在成帝咸康中(約公元340年)乃著《安天論》。
虞喜說:「天高窮於無窮,地深測於不測。天確乎在上,有常安之形;地魄焉在下,有居靜之體。當相覆冒,方則俱方,圓則俱圓;無方圓不同之義也。其光耀布列,各自運行,猶江海之有潮汐,萬品之有行藏也。」(大意:宇宙是無邊無際的,卻也相對安定;天和地無方圓木同之理;所有天體都有自己的運動周期,以自己的軌道運行,並不是附著在一個固定的球殼上。) 《晉書·天文志》稱:「虞喜因『宣夜』之說作《安天論》。」的確,虞喜的《安天論》既否定了天圓地方的蓋天說,又批判了天球具有固體殼層的渾天說。他信仰主張宇宙無限的宣夜說,並予以繼承和發展,這在天文學史上,占據了重要的地位。英國著名的研究中國科學史的李約瑟博士,這就樣評價過「宣夜說」:「這是宇宙觀的開明進步,同希臘的任何說法相比,都毫不遜色。」
張遂(法號一行)
和尚天文家張遂,生於唐代高宗弘道元年(即公元683年),是唐初張公謹的曾孫,原藉甘肅省敦煌,後遷河南省南樂縣,這里就是張遂的誕生地。生後不久,遭遇武後政變,唐朝幾乎滅亡。他的父親,也做過幾任縣令,很早就去世。留下遺孤,過著貧苦的生活。他自幼至長,好學不倦,最喜歡研究歷象及陰陽五行之說,再進而研究有關天文、歷法的學問。
有一天他去元都觀借書,認識元都觀中的一位道士,名叫伊崇。伊祟一見張遂,就和他交上朋友,兩人過從甚密。伊崇借給他「太玄經」,是一本很難了解的書,張遂卻很快讀完,並且把所繪的圖,所寫的書,通通交給伊崇看,伊祟看後,驚為天才。於是到處對人傳說。他的名聲傳遍了長安城。不幸被武後的侄子武三思知道,就多方設法拉攏,張遂無計可施,而有遁世出家的打算,入嵩山崇陽寺(河南省登封縣)削發為僧,改名敬賢,法號一行法師,從此張遂的名字,漸漸埋沒。後世人只知一行,不知張遂。
張遂出家之後,除了研究佛學外,又研究天文、歷算。並且遊行各地,實現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理想。到了天台山國清寺(即今浙江省天台縣)修行多年,直到睿宗景雲二年(公元711年)才回到嵩山崇陽寺,就在那一年,朝廷派員到嵩山徵召張遂出山為國服務,他託病謝辭,後來又作第二次出遊,到了荊州當陽縣玉泉山(今湖北省當陽縣)就在那裡研究佛學及其它學識不再回嵩山了。
唐玄宗時,政治復上軌道,社會繁榮,史稱「開元之治」。就在這個時期,皇帝下詔求賢,派禮部郎中張洽(張洽是張遂的族叔)力邀張遂回京,開元五年(公元717年)回到長安,皇帝立即召見,安排在光太殿居住。不久讓他在華嚴寺和印度來華的僧侶,翻譯多部佛經,傳導密宗的教義。皇帝時常召見。垂詢安國撫民之道,深得玄宗信任,張遂由和尚而變為皇帝御前最高顧問。
自唐玄宗開元九(公元721年)開始,接受天文科學工作任務,建議改革歷法,創造天文儀器為開端,我國古代農耕與歷象、節氣關系密切,因此歷代帝王無不重視天文。唐開元初年,還沿用「麟德歷」逐年發生誤差。預測日月食多不準確。張遂奉旨改革歷法工作,從實測天文著手。可是那時太史監所存天文儀器,都已破舊,不堪使用,只好重新計畫製造。就在皇宮麗正殿當作工場,製造黃道游儀的最初模型,然後奏請皇帝用銅鐵鑄造。於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製造成功。第二年製造水運渾儀的結構,再用銅鑄造成功。該儀結構復雜,而且奇巧,可以反映日、月、五星運行規律的渾天儀。又是一個自動定時器,利用水力推動,每時辰自動擊鼓,每一刻自動撞鍾。可以說是全世界最早的第一台天文時鍾。
張遂發動大規模觀測隊,先於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召集測量人員於麗正殿書院開會,分配工作,校正尺度,取黃河之南北平原為中心,曾在陽城建立一座八尺日規,並立一個石表(即石柱)上刻周公測景台,成為我國科學史上一個光榮古跡。測量二分、二至正午時日影的長度,而定回歸年的長度,張遂自己坐鎮京師,各地測量按時報告結果,向京城奏報,由於觀測隊所發生的作用,主要有下列成果:
(一)提供編著新歷法最可靠資料。
(二)證明日影差數,和地面距離的關系。
(三)測定子午線每度弧長。
張遂製造天文儀器,進行大規模觀測之後,開元十二年開始編寫新歷法,盡量參考從前歷法優點,從上古六歷,漢代太初歷,甚至唐朝麟德歷,又經四年長時間過濾,才告成功,名為「大衍歷」。他於脫稿的同年九月,就病倒華嚴寺,十月初稍愈,力疾隨侍玄宗皇帝往新豐鎮,這時他的精神已頹喪,不欲說話,就在那天晚上,溘然歸西,享年四十五歲。
祖沖之
祖沖之(429-500)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個管理朝廷建築的長官。祖沖之長在這樣的家庭里,從小就讀了不少書,人家都稱贊他是個博學的青年。他特別愛好研究數學,也喜歡研究天文歷法,經常觀測太陽和星球運行的情況,並且做了詳細記錄。
宋孝武帝聽到他的名氣,派他到一個專門研究學術的官署「華林學省」工作。他對做官並沒有興趣,但是在那裡,可以更加專心研究數學、天文了。
我國歷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並且根據研究天文的結果來制定歷法。到了宋朝的時候,歷法已經有很大進步,但是祖沖之認為還不夠精確。他根據他長期觀察的結果,創制出一部新的歷法,叫做「大明歷」(「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號)。這種歷法測定的每一回歸年(也就是兩年冬至點之間的時間)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測定月亮環行一周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見它的精確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沖之請求宋孝武帝頒布新歷,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議。那時候,有一個皇帝寵幸的大臣戴法興出來反對,認為祖沖之擅自改變古歷,是離經叛道的行為。 祖沖之當場用他研究的數據回駁了戴法興。戴法興依仗皇帝寵幸他,蠻橫地說:「歷法是古人制定的,後代的人不應該改動。」祖沖之一點也不害怕。他嚴肅地說:「你如果有事實根據,就只管拿出來辯論。不要拿空話嚇唬人嘛。」宋孝武帝想幫助戴法興,找了一些懂得歷法的人跟祖沖之辯論,也一個個被祖沖之駁倒了。但是宋孝武帝還是不肯頒布新歷。直到祖沖之死了十年之後,他創制的大明歷才得到推行。
盡管當時社會十分動亂不安,但是祖沖之還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學。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數學方面。他曾經對古代數學著作《九章算術》作了注釋,又編寫一本《綴術》。他的最傑出貢獻是求得相當精確的圓周率。經過長期的艱苦研究,他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最早把圓周率數值推算到七位數字以上的科學家。
祖沖之在科學發明上是個多面手,他造過一種指南車,隨便車子怎樣轉彎,車上的銅人總是指著南方;他又造過「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試航過,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還利用水力轉動石磨,舂米碾穀子,叫做「水碓磨」。
郭守敬
郭守敬,字若思,元朝邢台人。他的父親敦榮,精通五經,尤善算術以及水利之學。守敬承受父親家業,並且師事劉秉忠學有專長,元世祖對他非常器重。他曾經修復西夏、濱河、五洲這幾條河流。然後復命其修治歷法,如是參考諸歷,晝夜測驗,推算極為精確,修成歷法後,授予太史官。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太史郭守敬奉命製造天文儀器有十三件。有簡儀,高表,候極儀,渾天象,玲瓏儀,仰儀,立運儀,證理儀,景符,窺幾,日月食儀,星晷,定時儀等十三器。到了明朝定都燕京(北京),將這一批儀器遷往江南,陳列於雞鳴山觀象台。清康熙七年欽天監請修渾儀,找到元郭守敬所制儀器於江南,康熙五十二年至五十三年之間,尚見觀象台下所遺儀器甚多,刻有王恂、郭守敬監造人姓名。康熙五十四年,西人紀利安奏制地平經緯儀,將台下所遺元明代舊儀器,盡作廢銅充用,古代法物一掃而空,誠為我國天文學界一大不幸。
郭太史生於公元1231年,即元太宗三年。卒於公元1316年,即元仁宗延佑三年。
王恂
王恂〔公元1235-1281〕字敬甫,中山唐縣〔今河北省唐縣〕人,元代數學家、天文學家,幼年在家隨父學習數學、天文,後與郭守敬一道從劉秉忠學習數學和天文歷法。至公元1276年奉命改歷,和郭守敬一道組織太史局,王恂任太史令,負責天文觀測和推算方面的工作,在《授時歷》的編制工作中,其貢獻與郭守敬齊名。
徐光啟
徐光啟,別號文定,生於明朝世宗嘉靖四十一年,就是公元1562年。這時倭寇年年作亂,國勢日衰。到了徐氏入主翰林,授禮部尚書,入閣參政時,滿州獨立稱帝,流寇大亂。這時已進入明末的時期。
文定公從政後,對於農政、國防、水利、財政、建設都極為關心。認為農政乃民生大事,著有一部「農政全書」流傳至今,他肯接受西洋文化,其中以改革歷法最為重要。
當十六世紀與十七世紀之間,西方宗教家來華傳播教義,輸入了西方優秀的自然科學及應用科學。最主要的是歷算之學。而中西方最先接觸的人,就是徐光啟和利瑪竇。利瑪竇是一位艱苦卓越的傳教士,他深知中國人對歷法的重視,就獻其所學,博取華人的信仰。公元1600年左右,利瑪竇寫信給羅馬教會,再三請求,派遣幾位天文專家來華。利氏自認對歷學所知甚少,若有專家來此,必能大開中國門戶。
徐光啟是典型的中國讀書人,而且見識通達,篤信宗教,與利瑪竇交誼甚深。認為幾何「幾何之學」,西洋確有遠勝於中國者,所以急於與利瑪竇合作譯書,以其精心傑作之「歐幾里德幾何」原本六本為重。徐、利二氏深知一切自然科學,非幾何立其基礎不可。
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五月朔,日食,欽天監推算又見失准,而光啟推算應驗。於是九月十三日由皇帝明令徐光啟修歷。徐氏立即設局於宣武門外,專事翻譯歷書,保舉龍華民,鄧玉函參預修歷。湯若望、羅雅谷授制儀器及演算諸事。徐氏授命修歷之後,對於翻譯十分積極,其時由洋人主譯,而由華人筆述,既定計劃後,立刻分期完成。自祟禎四年(公元1631年)正月起至祟禎七年(公元1634年)十一月止,分五次進呈皇帝,總共137巷。其中最後兩次進呈時,徐光啟巳不幸病故,由其指定繼承人李天經遞補。書名「祟禎歷書」,題名徐光啟督修。本書內容:分太陽、太陰、恆星、五緯、交食諸事、各有歷理,有歷數、有推法、有算表、有星圖,並兼有幾何測量應用之法,可算是天體力學興起之前最完備的一部歷學巨著。不久明室傾覆,改歷之事,沒有正式實行。至清朝統一後,採用新法,定名「時憲」,其實就是徐氏所修之歷法。時憲歷法雖以「歷象考成」為底本,其實亦不過「新法歷書」之改頭換面而已。
李之藻
李之藻,別號振之,字我存,又號存園寄叟。明嘉靖四十四年(西歷1565年)出生於浙江杭州仁和。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時年三十考取舉人,三十四歲中進士。萬曆三十八(1610年)十一月朔日食,欽天監推算有誤。禮部因奏:翰林院檢討徐光啟及南京工部員外郎李之藻.,精通歷理,可與西洋人迪莪、三拔等人同譯西洋歷法。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之藻改御南京太僕少鄉,是年先生上書推薦龐迪莪、龍華民、熊三拔、陽瑪諾等翻譯歷算書籍,以供修歷參考。之藻譯有「新法算書」、「幾何」、「天學初函」、「同文算指通編」、「渾天蓋天通憲圖說」等書,又譯「名理探」一書,為各學之最新譯本。祟禎三年(1630年)九月二十七日逝世,享年六十五歲。
E. 周公測名字為張雲奕打分
張雲奕
簡體:張繁體:張五行:火筆畫:11陰陽:陽拼音:zhang
簡體:雲繁體:雲五行:水筆畫:12陰陽:陰拼音:yun
簡體:奕繁體:奕五行:木筆畫:9陰陽:陽拼音:yi
【張雲奕 天格分析】
【吉凶】大凶
【等級】下下等
【五行】天格屬陰木
【總述】[ 掘井無泉 ] 無理之數,發展薄弱,雖生不足,難酬志向
【基業】[ 基業 ] 凶星、破厄、劫煞、時祿
【家庭】[ 家庭 ] 親情如秋水,骨肉似寒炭,施恩招怨恨,宜提高氣節
【健康】[ 健康 ] 枯木待春,小心患神經衰弱、胃癌之疾,外傷、皮膚病;「三才」善良者可安全
【象解】無理伸張之象。妄顧自身薄弱無力,企圖做力不從心的事,反致失敗。遇事易生不足之心。家庭緣薄,孤苦無依,一生寂寞。陷於孤獨、遭難、逆境、病弱、不如意等困境中,或因其他運的配合不善而導致意外的失敗,甚至有不能完壽的悲運
【張雲奕 人格分析】
【吉凶】吉
【等級】中上等
【五行】人格屬陽火
【總述】[ 壯麗榮達 ] 旭日東升,壯麗壯觀,權威旺盛,功名榮達
【基業】[ 基業 ] 首領、君臣、文昌、暗祿、財庫、進宅、學士
【家庭】[ 家庭 ] 男性可望家庭圓滿;女性則香閨零落,人格有此數多克夫
【健康】[ 健康 ] 男性可望健康,女性則有孤獨之苦
【象解】偉大昌隆之運,威勢沖天之象,赫赫首領之數。微賤出身,砥志奮斗,克服萬難,成就大志大業,功名榮達,終至首領。有如凱旋之將,猛虎添翼之勢。權力旺盛,勝事恐過度而為憾,然而感情銳利,壯麗可愛,實屬貴重的運數。此數不適宜女性,其理由同於二十一數,凡主運有此數者,難免轉成香閨零落
【張雲奕 地格分析】
【吉凶】大吉
【等級】上上等
【五行】地格屬陽木
【總述】[ 明月中天 ] 光風霽月,萬物確立,官運亨通,大搏名利
【基業】[ 基業 ] 天官、太極、文昌、哲學、藝術、財庫、福祿、首領、君臣、富翁
【家庭】[ 家庭 ] 六親和睦,有子嗣之惠,女性反為不吉,用則破夫運
【健康】[ 健康 ] 秋月芙蓉,壯年健壯,長壽
【象解】光風霽月之象,萬物形成自立之勢。獨立權威,能為首領之運。為人尊仰,享受富貴榮華。路徑屬邁進發展,中途難免相當苦心步步而進,宛如登梯。立業興家,大博名利,壽祿豐厚,乃貴重的吉數。女性得此數者,易招災害,故不宜之。按《易經》觀點女性屬陰應助男性,是為先天的補數,如具備首領之運,即妻凌夫之格。陰陽生出暗鬥,自然不得安寧,故夫妻難免時常反目,或喜極生悲,且婦德不備,家庭不圓滿,妻便克夫,所謂兩虎相鬥,必無雙全者慎之戒之
【張雲奕 總格分析】
【吉凶】大吉
【等級】上上等
【五行】總格屬陰木
【總述】[ 寶馬金鞍 ] 僥幸多望,貴人得助,財帛如裕,繁榮至上
【基業】[ 基業 ] 天德、月德、君臣、將星、文官、學士、文昌、進宅、祖業
【家庭】[ 家庭 ] 家門隆昌,可望圓滿,子孫旺盛,男有雙妻之格
【健康】[ 健康 ] 可望安康,三才不善者有病患
【象解】僥幸多望之格,常得長上之庇護。若能得長輩提掖,其成功將勢如破竹。且此數理者品性溫良,大有愛護他人之德。家門隆昌繁榮,為至上的吉數,最適合女性用
【張雲奕 外格分析】
【吉凶】大凶
【等級】下下等
【五行】外格屬陰水
【總述】[ 終結之數 ] 終結之數,雪暗飄零,偶或有成,回顧茫然
【基業】[ 基業 ] 天福、文昌、散財、官祿、破危、夭壽
【家庭】[ 家庭 ] 家內冷眼旁觀者多,傷妻害子破重圓,百忍尚可得和平
【健康】[ 健康 ] 殺傷、刑罰、病弱、災危、女易風流、心性變態
【象解】日沒黃昏,四顧茫茫,神哭鬼號之象。其凶惡甚於九數,為事物吉終之運。有如黑暗的境地,空虛無物。主運有此數者,多非業短命。行事乏氣力,常陷於不如意,障礙重重終失敗,遂致破家亡產,貧困逆難迭至。無眷屬之緣,自幼失親,病弱遭難,或惹官非等。非業非運,一生多病不安,常遇不測之災禍。「三才」配置不善者,大都中年前後編入黃泉之籍。然萬人中亦有一二例外者可絕處逢生
【張雲奕 三才分析】
【數理論述】得上下惠助,順調成功發展,基礎強固,境域安泰。子孫繁榮,心身健康而獲得幸福及長壽的配置。[吉]
01、總論:運限大致良好,但只能小成功,性情過急容易誤事,交際較差,應從事人際關系較單純的工作,減少精神負擔,中年以後財運慢慢減弱。
02、性格:外表樂觀,內心多苦悶,待人誠懇,但喜怒無常,感情較極端,待人熱心積極而常為他人所累,耐心處事終有所得。
03、意志:意志堅定,思想正確,可依自己的理想奮發,早年稍有發展,中年後欠佳。
04、事業:事業運平凡,在穩定中求發展,一生運徒尚稱如意,中年後防意外失敗。
05、家庭:夫妻同心協力創造家庭,但感情稍有些不滿。
06、婚姻:男娶個性稍強之女性為妻;女嫁謙恭之夫,但喜歡支配丈夫,表現才幹。
07、子女:男孩多於女孩,都能孝順父母,在社會上有所成就。
08、社交:待人誠懇,樂於解決別人的困難,想;培養人際關系但常為他人所累。
09、精神:事業雖能順利,但總有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帶來精神上的困擾。
10、財運:雖有財運但不豐,注意受親友之拖累。
11、健康:有皮膚病或外傷、高血壓。
12、老運:精神寂寞,財運平凡,生活尚稱安定。
【成功影響】受上級長輩的照顧關心,能順利成功發達。[吉]
【基礎影響】境遇穩固,能得部下之力,地位,財產均穩定妥當。[吉]
【人際影響】雖樂善好施,但不能使人滿足,勞而無功,易被人迫害、劫財。[凶]
【性格影響】性急進。血氣旺溢,手腕靈敏,富活動力。名利心甚重,智謀才略具備,感情銳猛,有如燃火之氣魄。但也有氣狹者。大都富有成功運,盛名一時。但也可能中途多生出支節。
【愛情分析】
【愛情宮位】紫槐宮
【愛情因子】愛情IQ資優生,你是一個頭腦聰明、感覺敏銳,能夠馬上察覺對方心思的人。對於別人的主動追求,個性善良的你會因深怕對方受到傷害而不忍拒絕對方。你對愛情很有責任感,一旦戀愛,就會忠實地從一而終。一般來說,你傾向簡單不復雜的愛情,談起戀愛會遵循固定公式進展,一見鍾情、三角愛情、糾葛的戀情通常不可能發生在你身上,相對地,你的愛情也比較沒有浪漫的感覺。
【神秘地帶】對於愛情,你抱著超認真嚴謹的態度,不談則已,一談就會有一生一世的想法,你考慮的事情很多,可能才剛開始談戀愛,你已經想到未來要生幾個孩子等等的事情,是一個很務實的人,也不太喜歡開玩笑。一旦被你喜歡上,就會長長久久,痴情而死心眼,會默默的為對方付出。你對於任何事物都有清晰的分析能力,然而一旦陷入愛情中,你就顯得憨憨的。因為個性比較柔軟又很好相處,加上不懂得拒絕他人,常常容易造成另一半的困擾和誤會,你對於愛情較順從,所有的事情默默承受,跟你在一起,會顯得很自在,但如果對方想要追求浪漫的愛情模式,那你可會讓他大失所望的。
【最佳戀人】鳳凰宮、水晶宮
【最遜情侶】琉璃宮、銀霞宮
【姓名總評】 83.31 分
F. 如何做好農村小學班主任工作張雲
1全面了解學生,有的放矢地管理
詳細和真實地了解學生各方面的情況,是做好班主任管的理工作的前提。現在農村的小學生大多是留守兒童,還有部分學生是單親家庭。很多家長外出打工,孩子一般由爺爺奶奶帶,有的長期嬌慣,導致他們受不得半點委屈,以自我為中心,缺乏關心別人、尊重別人的良好品質;有的放任自流,養成了一些壞習氣,如生活不能自理,缺乏自覺性,學習馬虎、紀律鬆散、性格孤僻等。加上農村家庭居住零散,很多學生離學校較遠,這也給班主任管理帶來一定的困難。在這種情況下,班主任只有從實際出發,通過多重渠道、多種方式全面了解學生,做到心中有數,管理起來才能有的放矢。
如:學生家庭經濟情況,父母的職業,家庭成員情況,特別是學生的性格特徵,是內向、外向,調皮、踏實,還是活潑、呆板,甚至學生的愛好、特長等等。對學生家庭情況的了解,可通過家訪的方式獲得,對學生自身性格、愛好的了解,可以通過對學生的觀察來獲得。關繫到學生隱私的東西,特別是對學生自尊心有影響的情況,教師切不可任意的告訴別人。如學生身體的殘疾,父母的離異,以及一些作為學生難於啟齒的東西,要為學生保密。教師做到這一點,不僅僅是尊重學生的人格,還能取得學生的信任,為今後的班主任工作帶來許多方便。
2用心關愛學生,平等民主對待學生
愛是教育的基礎和前提,愛是教育的根本。孩子天生是要被關愛,被呵護的。誰愛孩子,孩子就會愛他。班主任應努力當好一個有愛心的班主任,用心關愛每一位學生。班主任平時要善於接近學生,體貼和關心學生,多和他們聊天,做游戲,了解、尊重他們內心的想法,解決他們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讓學生感到老師無私的愛和深切的關懷,感到班主任是最信任的人,是有話最可傾訴的人。這樣,班主任和學生的思想就溝通了。學生把班主任當朋友,構建了和諧師生關系 ,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班主任不僅要用心關愛學生,而且要平等民主地對待學生。讓學生享受到平等的權利。平等地對待學生就要承認每個學生都有發展的潛力。因為作為幾歲的小學生,正處於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我們誰也無法預測他的將來,所以當學生犯錯誤批評他的時候,不宜過早地給學生下結論,用過激的語言訓斥學生。當然"你不可救了!""你是天生的笨蛋!"等等這些嚴重地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的話是更不應該說的。特別是農村的孩子,因為各種原因並沒有得到父母的公平對待,特別是一些特殊的家庭(比如父母長年在外打工、單親家庭等)的子女,如果在班上能得到班主任老師的平等對待和關愛,那麼他在學習上一定會更加倍的努力,在班級管理中更能充當老師的助手。
3開展集體活動,增強班集體凝聚力
農村由於地理條件的限制,資源的短缺,開展的集體活動相對較少,學生集體觀念淡薄。這就要求教師挖掘農村德育資源創造性地創設情境,開展豐富多彩的班集體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發展,形成懂得尊愛他人,團結互助等優秀品質,增強集體觀念和凝聚力。可通過板報評比,板報製作,為課外興趣小組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既能增加學生的知識面,又能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提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豐富學生課外生活。平時還可以成立課外興趣小組,開闊學生視野。多開展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如:學雷鋒做好事、爭當"愛護環境小標兵"、講故事比賽、古詩背誦會、組織體育競賽等等,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班集體的存在、歡樂和溫暖。這樣,集體榮譽就像一條無形的精神紐帶把全體學生連結起來,在"為集體爭光"的心理驅動下,班集體的凝聚力也就更加鞏固、穩定和持久,這就為培養良好班風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礎。
4加強家校聯系,形成教育合力
現在農村很多學生的家長長年在外打工,孩子由爺爺奶奶照顧。或者農村農活較多,學生的父母在家較忙,無暇照顧小孩的生活和學習。就會出現:爺爺奶奶教育方式較落後,家長極少與老師交流,家長對學校的具體情況不了解,在一些時候容易對學校和老師產生一定的誤解等。基於以上的原因,為了做好班主作工作,班主任應該經常去家訪。通過家訪,一是通過對學生家庭教育的了解,可以更容易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特別是那些性格迥異,古怪,或者倔強的孩子,時常做出讓老師特別頭疼的事來。如果多做家訪,我想作為班主任老師一定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的。這樣也讓我們老師在處理問題時少了很多的麻煩。二是加深老師和學生、家長的感情,拉近學校和家庭的距離,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對學生的教育就能起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實很多學生的家長都是很歡迎老師到自己的家裡來的,並會覺得這是老師對自己學生的信任和關心,並且通過雙方的溝通,能夠使學生在校的情況很直接的讓家長知道;學生在家的表現,老師也能更清楚,這就有利於學校家庭更好的教育學生健康的成長。
總之,農村小學班主任工作是比較復雜而繁重的。但是我覺得只要充滿愛心,關心和愛護他們,是完全能夠幹得非常出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