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藝術創造論

藝術創造論

發布時間: 2020-11-22 15:39:55

Ⅰ 余秋雨的藝術理論著作

1983年之後,由於出版了一系列學術著作如《戲劇思想史》、《中國戲劇史》、《觀眾心理學》、《藝術創造論》以及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先後獲全國戲劇理論著作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獎、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 1985年成為當時中國大陸最年輕的文科正教授。 1986年獲「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稱號,當時獲此稱號的全國僅十五名。 1986年開始被任命為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院長,上海市寫作學會會長,上海市委咨詢策劃顧問,並被選為「上海十大高教精英。」 八十年代後期開始寫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辭職後更以親身歷險考察國內外各大文明為人生主業。所寫的《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千年一嘆》、《行者無疆》等,開啟一代文風,長期位踞全球華文書暢銷排行榜前列,已被公認目前全世界各華人社區中影響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他的近作《借我一生》又創立了「記憶文學」的新體裁,剛出版就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被香港《亞洲周刊》評為年度「全亞十大最重要的華語書籍」之一。 由於1999年之後主持香港鳳凰衛視對人類各大文明遺址的歷史考察,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貼地穿越數萬公里危險地區的人文學科教授,也是9.11事件之前最早向文明世界報告恐怖主義控制區域實際狀況的學者。他相繼被聯合國選為研討《2004年人類發展報告》和參加「2005年世界文明大會」的唯一中國文化學者。近年來,他在「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總標題下,應邀在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馬里蘭大學、紐約亨特學院和華盛頓美國國會圖書館發表演講,場場爆滿,引起很大的社會轟動。2005年春季在台灣各大城市的巡迴演講,每場都擁擠了數千名聽眾,被台灣媒體稱之為「難以想像的余秋雨旋風」。天下文化出版公司所編的《傾聽秋雨》一書,記錄了這一盛況。 近年來在教學和學術研究之餘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後獲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台灣聯合報讀書最佳書獎、上海市出版一等獎等。余秋雨的藝術理論著作——《戲劇理論史稿》,在出版後次年即獲全國首屆戲劇理論著作獎,十年後獲文化部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戲劇審美心理學》榮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獎。因《行者無疆》獲得2002年度台灣白金作家獎。 就以其《文化苦旅》為例,當中一篇《沙原隱泉》,僅兩千五百字,純粹寫景和抒情的散文,卻寫得如詩如畫。此文主要內容是作者在敦湟縣內沙漠地上,獨自一人爬人沙山,然後又下山欣賞一灣清泉的過程和所見所感。文中,余秋雨是如此描繪沙山之美:「光與影以最暢直的線條流瀉著分割,金黃和黛赭都純凈得毫無斑駁,像用一面巨大的篩子篩過了。日夜的風,把山脊,山坡塑成波盪,那是極其款曼平適的波,不含一絲漣紋……」在美學家和作家的筆下,「光」、「影」、「線條」不再是一些只純是理論沒有生命的字詞,而是能感應作者內心深處的字眼。 至於余秋雨的藝術理論著作,亦備受學術界重視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戲劇理論史稿》,此書是中國大陸首部完整闡釋世界各國自遠古到現代的文化發展和戲劇思想的史論著作,在出版後次年,即獲北京全國首屆戲劇理論著作獎,十年後獲北京文化部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而另一本於1985年發表中國大陸首部戲劇美學著作獎,十年後獲北京文化部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而另一本於1985年發表中國大陸首部戲劇美學著作——《戲劇審美心理學》,次年亦榮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獎。其學術可見一二。 入載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國際著名學者錄》、《傑出貢獻者名錄》以及美國傳記協會的《五千世界名人錄》等。 主要作品 學術論文: 1.戲劇理論史稿 2.戲劇審美心理學 3.中國戲劇文化史述 4.藝術創造工程 5.笛聲何處 散文集; 1.文化苦旅 2.山居筆記 3.霜冷長河 4.千年一嘆 5.行者無疆 回憶錄; 1.借我一生 選集: 1.余秋雨人生哲言 2.出走十五年 3.晨雨初聽 4.余秋雨簡要讀本 5.心靈之旅 6.亞非之旅 7.歐洲之旅 參考資料: 1.余秋雨文集http://www.my285.com/ddmj/yuqiuyu/ 2.余秋雨散文http://www.shuku.net/novels/prose/yuqiuyu/yuqiuyu.html 參考資料:http://www.my285.com/ddmj/yuqiuyu/

Ⅱ 信客誰寫的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餘姚人,我國當代著名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者、散文家。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上海寫作學會會長。辭職後繼續從事教學和寫作。主要著作有《戲劇理論史稿》(1983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藝術創造工程》(1978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文化苦旅》(1992年,知識出版社出版)、《文明的碎片》(1994年5月第1版,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秋雨散文》(1994年,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山居筆記》(1998年,文匯出版社出版)。199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稱號,入載多部世界名人錄。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獲上海市出版一等獎,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獎,台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最具影響力的書獎。《山居筆記》獲海外華文文學最高獎——台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第一名。此篇《信客》選自《文化苦旅》。

Ⅲ 藝術創造論讀後感

我給你寫個簡版的,估計你也沒看過。然後你大概擴充一下就好1000字應該回不難。

藝術創造論,主要講答解了自工業革命之後,改革所帶來的變化,其中根據文藝復興以及藝術領域帶來的靈感,改變了很多行業。
這里的藝術靈感指2方面,一方面是顯示色彩,另一方面是非現實主義思想。
顯示色綵帶來的創新是基礎性的,非現實色綵帶來的是富有挑戰性的,絕對創新性的。
大概就是這些內容。

Ⅳ 余秋雨的經典段子

以平常態,做普通人,是最有滋味的人生。
——《燈下回信》
人生不要光做加法。在人際交往上,經常減肥、排毒,才會輕輕鬆鬆地走以後的路。
——《燈下回信》
人生的過程雖然會受到社會和時代的很大影響,但貫穿首尾的基本線索總離不開自己的個體生命。個體生命的完整性、連貫性會構成一種巨大的力量,使人生的任何一個小點都指點著整體價值。
——《收藏昨天》
如果有一天,我們突然發現,投身再大的事業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當做一個事業,聆聽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當做一個故事,我們一定會動手動筆,做一點有意思的事情。不妨把這樣的故事稱之為「收藏人生的游戲」。讓今天收藏昨天,讓明天收藏今天,在一截一截的收藏中,原先的斷片連成了長線,原先的水潭連成了大河,而大河,就不會再有腐臭和乾涸的危險。
——《收藏昨天》
希望世間能有更多的人珍視自己的每一步腳印,勤於記錄,樂於重溫,敢於自嘲,善於修正,讓人生的前前後後能夠互相灌溉,互相滋潤。
——《收藏昨天》
傑出之所以傑出,是因為罕見,我們把自己連接於罕見,豈不冒險?既然大家都很普通,那麼就不要鄙視世俗歲月、庸常歲序。不孤注一擲,不賭咒發誓,不祈求奇跡,不想入非非,只是平緩而負責地一天天走下去,走在記憶和嚮往的雙向路途上,這樣,平常中也就出現了滋味,出現了境界。珠穆朗瑪峰的山頂上寒冷透骨,已經無所謂境界,世上第一等的境界都在平實的山河間。秋風起了,蘆葦白了,漁舟遠了,炊煙斜了,那裡,便是我們生命的起點和終點。
——《收藏昨天》
有人把生命局促於互窺互監、互猜互損,有人則把生命釋放於大地長天、遠山滄海。
——《流浪的本義》
就人生而言,應平衡於山、水之間。水邊給人喜悅,山地給人安慰。水邊讓我們感知世界無常,山地讓我們領悟天地恆昌。水邊讓我們享受脫離長輩懷抱的遠行刺激,山地讓我們體驗回歸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水邊的哲學是不舍晝夜,山地的哲學是不知日月。
——《仁者樂山》
極權主義下的平均、中庸、共貧、互貶,養成了一般民眾對傑出物象的超常關注和超常警惕。這種心理習慣在本世紀經歷了長久的「大一統」、「大鍋飯」之後更成為一種天然公理,因此也必然地延伸到了新時期。幾乎每一個改革探索者都遇到過嫉妒的侵擾,更不要說其中的成功者了。人們很容易對高出自己視線的一切存在投去不信任,在別人快速成功的背後尋找投機取巧的秘密。
——《關於嫉妒》
文明的人類總是熱衷於考古,就是想把壓縮在泥土裡的歷史扒剔出來,舒展開來,窺探自己先輩的種種真相。那麼,考古也就是回鄉,也就是探家。探視地面上的家鄉往往會有歲月的唏噓、難言的失落,使無數遊子欲往而退;探視地底下的家鄉就沒有那麼多心理障礙了,整個兒洋溢著歷史的詩情、想
中國古代繪畫中無論是蕭瑟的荒江、叢山中的苦旅,還是春光中的飛鳥、危崖上的雛鷹,只要是傳世佳品,都會包藏著深厚的人生意識。貝多芬的交響曲,都是人生交響曲。
——《藝術創造論》
歷史,也可獲得人生化的處理。把人類的早期稱作人類的童年,把原始文明的發祥地稱作人類文化的搖籃,開始可能只是一種比喻,但漸漸人們在其中看到了更深刻的意義。個體生命史是可以體察的,因此,一旦把歷史作人生化處理,它也就變得生氣勃勃,易於為人們所體察了。把歷史看得如同人生,這在人生觀和歷史觀兩方面來說都是超逸的,藝術化的。
——《藝術創造論》
自然與人生的一體化,很容易帶來誘人的神秘色彩。人類原始藝術的神秘感,大多也出自這種自然與人生的初次遭遇。時代的發展使這種神秘感大為減損,但是,只要讓自然與人生真切相對,這種神秘感又會出現。自然的奧秘窮盡不了,人生與自然的復雜關系也窮盡不了,因此,神秘感也盪滌不了。
——《藝術創造論》
如果每宗學問的弘揚都要以生命的枯萎為代價,那麼世間學問的最終目的又是為了什麼呢?如果輝煌的知識文明總是給人們帶來如此沉重的身心負擔,那麼再過千百年,人類不就要被自己創造的精神成果壓得喘不過氣來?如果精神和體魄總是矛盾,深邃和青春總是無緣,學識和游戲總是對立,那麼何時才能問津人類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
——《文化苦旅·自序》
我們對這個世界,知道得還實在太少。無數的未知包圍著我們,才使人生保留迸發的樂趣。當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確解釋了,這個世界也就變得十分無聊。人生,就會成為一種簡單的軌跡,一種沉悶的重復。
——《洞庭一角》
長江的流程也像人的一生,在起始階段總是充滿著奇瑰和險峻,到了即將了結一生的晚年,怎麼也得走向平緩和實在。
——《狼山腳下》
人有多種活法,活著的文明等級也不相同,住在五層樓上的人完全不必去批評三層樓的低下,何況你是否在五層樓還缺少科學論證。
——《書海茫茫》
諸般人生況味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異鄉體驗與故鄉意識的深刻交糅,漂泊慾念與回歸意識的相輔相成。這一況味,跨國界而越古今,作為一個永遠充滿魅力的人生悖論而讓人品咂不盡。
——《鄉關何處》
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從出生地出發,越走越遠。一出生便是自己,由此開始的人生就是要讓自己與種種異己的一切打交道。打交道的結果可能喪失自己,也可能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把自己找回。
——《山居筆記·小引》
不管你今後如何重要,總會有一天從熱鬧中逃亡,孤舟單騎,只想與高山流水對晤。走得遠了,也許會遇到一個人,像樵夫,像路人,出現在你與高山流水之間,短短幾句話,使你大驚失色,引為終生莫逆。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註定會失去他,同時也就失去了你的大半生命。
——《關於友情》像的愉悅。——《鄉關何處》

Ⅳ 余秋雨的作品有哪些

主要作品
學術論文:
1.戲劇理論史稿
2.戲劇審美心理學
3.中國戲劇文化史述
4.藝術創造工程
5.笛聲何處
散文集;
1.文化苦旅
2.山居筆記
3.霜冷長河
4.千年一嘆
5.行者無疆
回憶錄;
1.借我一生
選集:
1.余秋雨人生哲言
2.出走十五年
3.晨雨初聽
4.余秋雨簡要讀本
5.心靈之旅
6.亞非之旅
7.歐洲之旅

Ⅵ 名家經典散文片段

1幸福就是,尋常的人兒依舊。在晚餐的燈下,一樣的人坐在一樣的位子上,講一樣的話題。
年少的仍舊嘰嘰喳喳談自己的學校,年老的仍舊嘮嘮叨叨談自己的假牙。廚房裡一樣傳來煎魚的香味,客廳里一樣響著聒噪的電視新聞。
——龍應台《幸福是什麼》
2我覺得一個人活在這個時空里,只是偶然的與宇宙天地擦身而過,人與人的擦身是一剎那,人與房子的擦身是一眨眼,人與宇宙的擦身何嘗不是一彈指間呢?
我們寄居在宇宙之間,以為那是真實的,可是暮然回首,發現只不過是一些夢的影子罷了。
——林清玄《玫瑰奇跡》
3每天回家,曲折穿過金門街到廈門街迷宮式的長巷短巷,雨里風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這樣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個中國整部中國的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直是這樣下著雨的。
——餘光中《聽聽那冷雨》
4風起時,滿城楓落,落無邊無際的楓葉,下一季的黃雨。
人行秋色之中,腳下踩的,發上戴的,肩上似有意無意飄墜的,莫非明艷的金黃與黃金。
——餘光中《左手的掌紋》
5片刻而成的大智大勇之心,未必就不玲瓏。
久拖不絕的謹小慎微之心,未必就很精緻。
——畢淑敏《造心》
6「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
「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
——畢淑敏《孝心無價》
7所有的挫折與悲傷,在發生的當時都能使我們受苦流淚,可是,隔了一段距離再來審視,卻能覺出一絲甜蜜的酸楚來。
當年的失,竟然成為今日的得。
——席慕容《夏天的日記之五》
8那樣嬌,那樣敏感,卻又那樣渾沌無涯。
一聲雷,可以無端地惹哭滿天的雲,一陣杜鵑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鵑花,一陣風起,每一棵柳都會吟出一則則白茫茫、虛飄飄說也說不清、聽也聽不清的飛絮,每一絲飛絮都是一株柳的分號。
——張曉風《春之懷古》
9不過是一棟普普通通的平房,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不過種了一些常見的花草樹木。
春去秋來,歲月不斷地重復著同樣的變化,而在這些極有規律的變化之中,樹越長越高,我的孩子越長越大,我才發現,原來平凡的人生里竟然有著極豐盈的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我的心中因而常常充滿了感動與感謝。
——席慕容《槭樹下的家》
10古老房子之間,寂靜窄巷裡,回盪著一隻鳥拍打翅膀的回聲,啪噠啪噠啪噠,啪噠噠,結實、響亮。
黑鳥一路從城牆外的浩瀚森林裡飛來,如騎在風上的信使,一路丟下郵件。
——陳丹燕《旅行去另一個消失的世界》
余秋雨散文
人們在厭棄喋喋不休的道德說教之後,曾經熱情地呼籲過真實性,以為藝術的要旨就是真實;當真實所展示的畫面過於獰厲露骨、冷酷陰森,人們回過頭來又呼籲過道德的光亮,以為抑惡揚善才是藝術的目的。其實,這兩方面的理解都太局限。傑出的藝術,必須超越對真實的追索(讓科學沉浸在那裡吧),也必須超越對善惡的裁定(讓倫理學和法學去完成這個任務吧),而達到足以鳥瞰和包容兩者的高度。在這個高度上,中心命題就是人生的況味。
——《藝術創造論》
中國古代繪畫中無論是蕭瑟的荒江、叢山中的苦旅,還是春光中的飛鳥、危崖上的雛鷹,只要是傳世佳品,都會包藏著深厚的人生意識。貝多芬的交響曲,都是人生交響曲。
——《藝術創造論》
歷史,也可獲得人生化的處理。把人類的早期稱作人類的童年,把原始文明的發祥地稱作人類文化的搖籃,開始可能只是一種比喻,但漸漸人們在其中看到了更深刻的意義。個體生命史是可以體察的,因此,一旦把歷史作人生化處理,它也就變得生氣勃勃,易於為人們所體察了。把歷史看得如同人生,這在人生觀和歷史觀兩方面來說都是超逸的,藝術化的。
——《藝術創造論》
自然與人生的一體化,很容易帶來誘人的神秘色彩。人類原始藝術的神秘感,大多也出自這種自然與人生的初次遭遇。時代的發展使這種神秘感大為減損,但是,只要讓自然與人生真切相對,這種神秘感又會出現。自然的奧秘窮盡不了,人生與自然的復雜關系也窮盡不了,因此,神秘感也盪滌不了。
——《藝術創造論》
如果每宗學問的弘揚都要以生命的枯萎為代價,那麼世間學問的最終目的又是為了什麼呢?如果輝煌的知識文明總是給人們帶來如此沉重的身心負擔,那麼再過千百年,人類不就要被自己創造的精神成果壓得喘不過氣來?如果精神和體魄總是矛盾,深邃和青春總是無緣,學識和游戲總是對立,那麼何時才能問津人類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
——《文化苦旅·自序》
我們對這個世界,知道得還實在太少。無數的未知包圍著我們,才使人生保留迸發的樂趣。當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確解釋了,這個世界也就變得十分無聊。人生,就會成為一種簡單的軌跡,一種沉悶的重復。
——《洞庭一角》
長江的流程也像人的一生,在起始階段總是充滿著奇瑰和險峻,到了即將了結一生的晚年,怎麼也得走向平緩和實在。
——《狼山腳下》
人有多種活法,活著的文明等級也不相同,住在五層樓上的人完全不必去批評三層樓的低下,何況你是否在五層樓還缺少科學論證。
——《書海茫茫》
諸般人生況味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異鄉體驗與故鄉意識的深刻交糅,漂泊慾念與回歸意識的相輔相成。這一況味,跨國界而越古今,作為一個永遠充滿魅力的人生悖論而讓人品咂不盡。
——《鄉關何處》
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從出生地出發,越走越遠。一出生便是自己,由此開始的人生就是要讓自己與種種異己的一切打交道。打交道的結果可能喪失自己,也可能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把自己找回。
——《山居筆記·小引》
不管你今後如何重要,總會有一天從熱鬧中逃亡,孤舟單騎,只想與高山流水對晤。走得遠了,也許會遇到一個人,像樵夫,像路人,出現在你與高山流水之間,短短幾句話,使你大驚失色,引為終生莫逆。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註定會失去他,同時也就失去了你的大半生命。
——《關於友情》
以平常態,做普通人,是最有滋味的人生。
——《燈下回信》
人生不要光做加法。在人際交往上,經常減肥、排毒,才會輕輕鬆鬆地走以後的路。
——《燈下回信》
人生的過程雖然會受到社會和時代的很大影響,但貫穿首尾的基本線索總離不開自己的個體生命。個體生命的完整性、連貫性會構成一種巨大的力量,使人生的任何一個小點都指點著整體價值。
——《收藏昨天》
如果有一天,我們突然發現,投身再大的事業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當做一個事業,聆聽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當做一個故事,我們一定會動手動筆,做一點有意思的事情。不妨把這樣的故事稱之為「收藏人生的游戲」。讓今天收藏昨天,讓明天收藏今天,在一截一截的收藏中,原先的斷片連成了長線,原先的水潭連成了大河,而大河,就不會再有腐臭和乾涸的危險。
——《收藏昨天》
希望世間能有更多的人珍視自己的每一步腳印,勤於記錄,樂於重溫,敢於自嘲,善於修正,讓人生的前前後後能夠互相灌溉,互相滋潤。
——《收藏昨天》
傑出之所以傑出,是因為罕見,我們把自己連接於罕見,豈不冒險?既然大家都很普通,那麼就不要鄙視世俗歲月、庸常歲序。不孤注一擲,不賭咒發誓,不祈求奇跡,不想入非非,只是平緩而負責地一天天走下去,走在記憶和嚮往的雙向路途上,這樣,平常中也就出現了滋味,出現了境界。珠穆朗瑪峰的山頂上寒冷透骨,已經無所謂境界,世上第一等的境界都在平實的山河間。秋風起了,蘆葦白了,漁舟遠了,炊煙斜了,那裡,便是我們生命的起點和終點。
——《收藏昨天》
有人把生命局促於互窺互監、互猜互損,有人則把生命釋放於大地長天、遠山滄海。
——《流浪的本義》
就人生而言,應平衡於山、水之間。水邊給人喜悅,山地給人安慰。水邊讓我們感知世界無常,山地讓我們領悟天地恆昌。水邊讓我們享受脫離長輩懷抱的遠行刺激,山地讓我們體驗回歸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水邊的哲學是不舍晝夜,山地的哲學是不知日月。
——《仁者樂山》

Ⅶ 藝術創造論怎麼樣

自己本身是演藝學院戲劇系出身的,三年的戲劇課程主要側重實際的演戲技巧傳授,較少涉獵戲劇思考、藝術創作等課題,所以對這些方面自己一直都是用摸石頭過河的方法。有時遇到深刻的問題唯有靠經驗、靠觀察,結果片面主觀在所難免。 當我有機會接觸到此書時,只要翻閱幾頁便立即有種相逢恨晚的感覺,裡面由藝術創造的基礎(意蘊的開掘)開始到手段的採用(形式的凝鑄),無一不是我渴求已求的理論基礎,無一不幫助我解答多年來的疑團;種種見解對我都可說是當頭棒喝,更像靈山裡傳來的禪院鐘聲將自己帶到更高的境界。 於是乎好像進入了藝術創造的清徹境界,對創造工程不再存疑,每個步驟都有跡可尋,有據可依。如果你喜歡戲劇或電影的創作更會讀得投入興奮,因為作者余秋雨老師是讀戲劇文學出身,更是上海戲劇學院院長,裡面談到大量的電影和戲劇例子,足令我茅塞頓開,精神振奮。 如果你有興趣了解藝術創造,或者正從事藝術創作工作,我十分十分推薦這本好書。前兩日,我在尖沙嘴星光行商務見到有售。 後記:歸根究底,藝術創造的優劣不在乎讀書的多寡,一切在乎藝術家的內蘊,無書勝有書!互勉!

Ⅷ 余秋雨的詩歌作品有那些

著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千年一嘆》《行者無回疆》《摩挲大答地》《尋覓中華》等,文化通史《問學余秋雨》長篇記憶文學《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等,學術專著《戲劇理論史稿》《戲劇審美心理學》《中國戲劇文化史述》《藝術創造工程》《中國戲劇史》《藝術創造論》《觀眾心理學》等。

Ⅸ 余秋雨、張曉風的經典語錄

張曉風經典語錄:1.有一種花,你沒有看見,卻信它存在。有一種聲音,你沒有聽見,卻自知你了解。生命是一項隨時可以中止的契約,愛情在最醇美的時候,卻可以跨越生死。
2.愛的反面不是恨,是漠然。3.我們所有的人,都拖延著不去生活,老是夢想著天邊一座奇妙的玫瑰園,卻偏偏不去欣賞今天就開放在我們窗口的玫瑰。
4..「物理學家可以說,給我一個支點,一根杠桿,我就可以把地球舉起來。而我說,給我一個解釋,我就可以再相信一次人世,我就可以接納歷史,我就可以又義無反顧地擁抱這荒涼的城市」 。
5.樹在,山在,大地在,歲月在,我在,你還要怎樣更好的世界?
6.文學有兩個可貴的地方,一個是語言,一個是文字,那當然也有語言文字之後的思考方式。如果你不忠誠於你的語言,又不忠誠於你的文字,那就麻煩了。7.你要保持一個完完整整不受傷的自己做什麼用呢?你非要把你自己保衛得好好的不可嗎?」人生世上,一顆心從擦傷、灼傷、凍傷、撞傷、壓傷、扭傷,乃至到內傷,那能一點傷害都不受呢?如果關懷和愛就必須包括受傷,那麼就不要完整,只要撕裂,基督不同於世人的,豈不正在那雙釘痕宛在的受傷手掌嗎?小女孩啊,只因年輕,只因一身光燦晶潤的肌膚太完整,你就捨不得碰碰撞撞就害怕受創嗎!
8.在你想盡辦法以為可以看到更多東西的時候,生命總還留下一段奧秘,是你想不通猜不透的。
9.並不是在每一個日子都想你,只是在一切美麗的,深沉的,心中洞然有所悟的剎那,便是我想你的時刻了。
10.愛一個人就是在撥通電話時忽然不知道要說什麼,才知道原來只是想聽聽那熟悉的聲音,原來真正想撥通的,只是心底的一根弦。
11.如果我們不能相愛,至少我們可以相容;如果我們不能互相諒解,至少我們可以互相理解。
12.人生的棧道上,我是個趕路人。
13.如兩岸——只因我們之間恆流著一條莽莽蒼蒼的河。我們太愛那條河,太愛太愛,以致竟然把自己站成了岸。
14 有人問張曉風:我們怎樣才可以愛一個人而不受傷? 張曉風說:「受傷,這種事是有的——但是你要保持一個完完整整不受傷的自己做什麼用呢?」
15 一桿簡單的雨荷,可繪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靑葉,支撐了多少世紀的傲骨。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則長長的雨季何患。16.對一個人,恨並非最殘忍的行徑,淡漠才是最具殺傷力的武器。17.在生命高潮的波峰,享受它;在生命低潮的波谷,享受它;享受生命,使得我感到自己的幸運;忍受生命,使得我了解自己的韌度。兩者皆令我喜悅不盡。
18.如果生命是一瓮酒,我們愛的不是那百分之幾的酒精成分,而是那若隱若現的芬芳。
如果生命是花,我們愛的不是那嬌紅艷紫,而是那和風麗日的深情的舒放。
如果生命是月球,我們愛的不是那些冷硬的岩石,而是在靜夜裡那正緩緩流下來的溫柔的白絲練。
如果生命是玉,我們愛的不是它的估價表,而是那暖暖柔光中所透露的訊息。
19生命如雨,看似美麗,但更多的時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濕,那些無奈與寂寞,並且以晴天的幻想度日。
20 願我的生命也是這樣的,沒有大多絢麗的春花、沒有太多飄浮夏雲、沒有喧嘩、沒有旋轉的五彩,只有一片安靜純朴的白色,只有成熟生命的深沉與嚴肅,只有夢,像一片紅楓那樣熱切殷實的夢。
21 母子一場,只能看做一把借來的琴弦,能彈多久,便彈多久,但借來的歲月畢竟是有其歸還期限的。
22 我們所有的人,都拖延著不去生活,老是夢想著天邊一座奇妙的玫瑰園,卻偏偏不去欣賞今天就開放在我們窗口的玫瑰。 余秋雨經典語錄:什麼季節觀什麼景,什麼時令賞什麼花,這才完整和自然。如果故意地大顛大倒,就會把兩頭的況味都損害了。「暖冬」和「寒春」都不是正常的天象。
——《關於年齡》人們在厭棄喋喋不休的道德說教之後,曾經熱情地呼籲過真實性,以為藝術的要旨就是真實;當真實所展示的畫面過於獰厲露骨、冷酷陰森,人們回過頭來又呼籲過道德的光亮,以為抑惡揚善才是藝術的目的。其實,這兩方面的理解都太局限。傑出的藝術,必須超越對真實的追索(讓科學沉浸在那裡吧),也必須超越對善惡的裁定(讓倫理學和法學去完成這個任務吧),而達到足以鳥瞰和包容兩者的高度。在這個高度上,中心命題就是人生的況味。
——《藝術創造論》中國古代繪畫中無論是蕭瑟的荒江、叢山中的苦旅,還是春光中的飛鳥、危崖上的雛鷹,只要是傳世佳品,都會包藏著深厚的人生意識。貝多芬的交響曲,都是人生交響曲。
——《藝術創造論》歷史,也可獲得人生化的處理。把人類的早期稱作人類的童年,把原始文明的發祥地稱作人類文化的搖籃,開始可能只是一種比喻,但漸漸人們在其中看到了更深刻的意義。個體生命史是可以體察的,因此,一旦把歷史作人生化處理,它也就變得生氣勃勃,易於為人們所體察了。把歷史看得如同人生,這在人生觀和歷史觀兩方面來說都是超逸的,藝術化的。
——《藝術創造論》自然與人生的一體化,很容易帶來誘人的神秘色彩。人類原始藝術的神秘感,大多也出自這種自然與人生的初次遭遇。時代的發展使這種神秘感大為減損,但是,只要讓自然與人生真切相對,這種神秘感又會出現。自然的奧秘窮盡不了,人生與自然的復雜關系也窮盡不了,因此,神秘感也盪滌不了。
——《藝術創造論》如果每宗學問的弘揚都要以生命的枯萎為代價,那麼世間學問的最終目的又是為了什麼呢?如果輝煌的知識文明總是給人們帶來如此沉重的身心負擔,那麼再過千百年,人類不就要被自己創造的精神成果壓得喘不過氣來?如果精神和體魄總是矛盾,深邃和青春總是無緣,學識和游戲總是對立,那麼何時才能問津人類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
——《文化苦旅·自序》我們對這個世界,知道得還實在太少。無數的未知包圍著我們,才使人生保留迸發的樂趣。當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確解釋了,這個世界也就變得十分無聊。人生,就會成為一種簡單的軌跡,一種沉悶的重復。
——《洞庭一角》長江的流程也像人的一生,在起始階段總是充滿著奇瑰和險峻,到了即將了結一生的晚年,怎麼也得走向平緩和實在。
——《狼山腳下》人有多種活法,活著的文明等級也不相同,住在五層樓上的人完全不必去批評三層樓的低下,何況你是否在五層樓還缺少科學論證。
——《書海茫茫》諸般人生況味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異鄉體驗與故鄉意識的深刻交糅,漂泊慾念與回歸意識的相輔相成。這一況味,跨國界而越古今,作為一個永遠充滿魅力的人生悖論而讓人品咂不盡。
——《鄉關何處》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從出生地出發,越走越遠。一出生便是自己,由此開始的人生就是要讓自己與種種異己的一切打交道。打交道的結果可能喪失自己,也可能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把自己找回。
——《山居筆記·小引》不管你今後如何重要,總會有一天從熱鬧中逃亡,孤舟單騎,只想與高山流水對晤。走得遠了,也許會遇到一個人,像樵夫,像路人,出現在你與高山流水之間,短短幾句話,使你大驚失色,引為終生莫逆。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註定會失去他,同時也就失去了你的大半生命。
——《關於友情》至今記得初讀比利時作家梅特林克《卑微者的財寶》時所受到的震動。他認為,一個人突然在鏡前發現了自己的第一根白發,其間所蘊含的悲劇性遠遠超過莎士比亞的決斗、毒葯和暗殺。這種說法是不是有點危言聳聽?開始我深表懷疑,但在想了兩天之後終於領悟,確實如此。第一根白發人人都會遇到,誰也無法諱避,因此這個悲劇似小實大,簡直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而決斗、毒葯和暗殺只是偶發性事件,這種偶發性事件能快速置人於死地,但第一根白發卻把生命的起點和終點連成了一條綿長的邏輯線,人生的任何一段都與它相連。
——《關於年齡》誰也不要躲避和掩蓋一些最質朴、最自然的人生課題如年齡問題。再高的職位,再多的財富,再大災難,比之於韶華流逝、歲月滄桑、長幼對視、生死交錯,都成了皮相。北雁長鳴,年邁的帝王和年邁的乞丐一起都聽到了;寒山掃墓,長輩的淚滴和晚輩的淚滴卻有不同的重量。
——《關於年齡》人類最愛歌頌和贊美的是初戀,但在那個說不清算是少年還是青年的年歲,連自己是誰還沒有搞清,怎能完成一種關及終身的情感選擇?因此,那種選擇基本上是不正確的,而人類明知如此卻不吝贊美,贊美那種因為不正確而必然導致的兩相糟踐;在這種贊美和糟踐中,人們會漸漸成熟,結識各種異性,而大抵在中年,終於會發現那個「唯一」的出現。但這種發現多半已經沒有意義,因為他們肩上壓著無法卸除的重擔,再准確的發現往往也無法實現。既然無法實現,就不要太在乎發現,即使是「唯一」也只能淡然頷首、隨手揮別。此間情景,只要能平靜地表述出來,也已經是人類對自身的嘲謔。
——《關於年齡》我不贊成太多地歌頌青年,而堅持認為那是一個充滿陷阱的年代。陷阱一生都會遇到,但青年時代的陷阱最多、最大、最險。
——《關於年齡》老人歌頌青年時代,大多著眼於青年時代擁有無限的可能性。但他們忘了,這種可能性落實在一個具體個人身上,往往是窄路一條。錯選了一種可能,也便失落了其他可能。說起來青年人日子還長,還可不斷地重新選擇,但一個實實在在的人是由種種社會關系和客觀條件限定在那裡,重新選擇的自由度並不是很大。「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劇處處發生,只不過多數失足看起來不像失足而已。
——《關於年齡》一個橫貫終生的品德基本上都是在青年時代形成的,可惜在那個至關重要的時代,青年人受到的正面的鼓動永遠是為成功而搏鬥,而一般所謂的成功總是打有排他性、自私性的印記。結果,臉頰上還沒有皺紋的他們,卻在品德上挖下了一個個看不見的黑洞。
——《關於年齡》歷史上也有一些深刻的哲人,以歌頌青年來弘揚社會的生命力。但這里顯然橫亘著一種二律背反:越是堅固的對象越需要鼓動青年去對付,但他們恰恰因為年輕,無法與真正的堅持相斡旋。
他們剛剛放下歷史課本,又何曾體察過歷史蒼涼的內涵?他們隨口談論社會,又何曾了解過民眾的質朴需求?他們得意地炫示文化,又何曾思考過文化的原始使命?把學生的歷史使命壓在他的肩上,不太公平。如果對他們一邊加壓一邊慫恿,只能使他們變成一堆扭曲的形體和尖利的聲音,這是我們在「文革」初期早就看到了的。
——《關於年齡》青年時代的正常狀態是什麼,我想一切還是從真誠的謙虛開始。青年人應該懂得,在我們出生之前,這個世界已經精精彩彩、復復雜雜地存在過無數年,我們什麼也不懂,能夠站箏腳下的一角建設一點什麼,已是萬幸。如果刻苦數年,居然從腳下紮下根去,與世界的整體血脈相連,那也就使自己單薄的生命接通了人類。應該為這種接通而驚喜,試想區區五尺之軀,接通於千年之前,接通於萬里之外,正是這種接通使自己領略崇高,問津壯麗,體驗多元,哪能值得驟然變臉,扯斷這些接通,不分青紅皂白,你死我活地批判起來?這種謙然安然的生態,也可免除青春生命的無謂浪費,讓青年人有可能歡天喜地地活得像青年。 ——《關於年齡》
中年是對青年的延伸,又是對青年的告別。這種告別不僅僅是一系列觀念的變異,而是一個終於自立的成熟者對於能夠隨心所欲處置各種問題的自信。
——《關於年齡》中年人的當家體驗是最後一次精神斷奶。你突然感覺到終於擺脫了父母、兄長、老師的某種依賴,而這種依賴在青年時代總是依稀猶在的;對於領導和組織,似乎更貼近了,卻又顯示出自己的獨立存在,你成了社會結構網路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點;因此你在熱鬧中品嘗了有生以來真正的孤立無援,空前的脆弱和空前的強大集於一身。於是,青年時代的多元體驗也就有了明確的定位和選擇。
——《關於年齡》中年人一旦有了當家體驗,就會明白教科書式的人生教條十分可笑。當家管著這么一個大攤子,每個角落每時每刻都在涌現著新問題,除了敏銳而又細致地體察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解開每一個症結,簡直沒有高談闊論、把玩概念的餘地。這時人生變得很空靈,除了隱隱然幾條人生大原則,再也記不得更多的條令。我認為這是一種極好的人生狀態,既有很大的幅度,又有很大的彈性。
——《關於年齡》中年人的堅守,已從觀點上升到人格,而人格難以言表,他們變得似乎已經沒有頂在腦門上的觀點。他們知道,只要堅守著自身的人格原則,很多看似對立的觀點都可相容相依,一一點化成合理的存在。於是,在中年人眼前,大批的對峙消解了,早年的對手找不到了,昨天的敵人也沒有太多仇恨了,更多的是把老老少少各色人等照顧在自己身邊。請不要小看這「照顧」二字,中年人的魅力至少有一半與此相關。
——《關於年齡》中年人最可怕的是失去方寸。這比青年人和老年人的失態有更大的危害。中年人失去方寸的主要特徵是忘記自己的年齡。一會兒要別人像對待青年那樣關愛自己,一會兒又要別人像對待老人那樣尊敬自己,他永遠活在中年之外的兩端,偏偏不肯在自己的年齡里落腳。
——《關於年齡》某個時期,某個社會,即使所有的青年人和老年人都中魔一般荒唐了,只要中年人不荒唐,事情就壞不到哪裡去。最怕的是中年人的荒唐,而中年人最大的荒唐,就是忘記了自己是中年。
——《關於年齡》老年是如詩的年歲……
中年太實際、太繁忙,在整體上算不得詩,想來難理解;青年時代常常被詩化,但青年時代的詩太多激情而缺少意境,按我的標准,缺少意境就算不得好詩。
只有到了老年,沉重的人生使命已經卸除,生活的甘苦也已瞭然,萬丈紅塵已移到遠處,寧靜下來了的周際環境和逐漸放慢了的生命節奏構成了一種總結性、歸納性的輕微和聲,詩的意境出現了。
——《關於年齡》一般情況下,老年歲月總是比較悠閑,總是能夠沒有功利而重新面對自然,總是漫步在回憶的原野,而這一切,都是詩和文學的特質所在。老年人可能不會寫詩或已經不再寫詩,但他們卻以詩的方式生存著。看街市忙碌,看後輩來去,看庭花凋零,看春草又綠,而思緒則時斷時續,時喜時悲,時真時幻。
——《關於年齡》老人的年齡也有積極的緩釋功能,為中青年的社會減輕負擔。不負責任的中青年用不正當的寵溺敗壞了老人的年齡,但老人中畢竟還有冷靜的智者,默默固守著年歲給予的淡然的尊嚴。
——《關於年齡》年齡本不該被太多利用的,因為它帶有天然的不公平性和無法辯駁性,但一旦真被利用了,出現了霉氣十足的年齡霸權,那也不要怕,不知什麼地方銀發一閃,冷不丁地出現一個能夠降伏它們的高神。煙塵散去,只剩下這位高神的笑容隱約在天際,而此時天下,早已月白風清。一雙即將握別世界的手,向我指點了一種詩化的神聖。
——《關於年齡》中青年的世界再強悍,也經常需要一些蒼老的手來救助。平時不容易見到,一旦有事則及時伸出,救助過後又立即消失,神龍見首不見尾。這是一種早已退出社會主體的隱性文化和柔性文化,隱柔中沉積著歲月的硬度,能使後人一時啟悟,如與天人對晤。老年的魅力,理應在這樣的高位上偶爾顯露。不要驅使,不要強求,不要哄抬,只讓它們成為人生的寫意筆墨,似淡似濃,似有似無。
——《關於年齡》以平常態,做普通人,是最有滋味的人生。
——《燈下回信》人生不要光做加法。在人際交往上,經常減肥、排毒,才會輕輕鬆鬆地走以後的路。
——《燈下回信》人生的過程雖然會受到社會和時代的很大影響,但貫穿首尾的基本線索總離不開自己的個體生命。個體生命的完整性、連貫性會構成一種巨大的力量,使人生的任何一個小點都指點著整體價值。
——《收藏昨天》如果有一天,我們突然發現,投身再大的事業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當做一個事業,聆聽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當做一個故事,我們一定會動手動筆,做一點有意思的事情。不妨把這樣的故事稱之為「收藏人生的游戲」。讓今天收藏昨天,讓明天收藏今天,在一截一截的收藏中,原先的斷片連成了長線,原先的水潭連成了大河,而大河,就不會再有腐臭和乾涸的危險。
——《收藏昨天》希望世間能有更多的人珍視自己的每一步腳印,勤於記錄,樂於重溫,敢於自嘲,善於修正,讓人生的前前後後能夠互相灌溉,互相滋潤。
——《收藏昨天》傑出之所以傑出,是因為罕見,我們把自己連接於罕見,豈不冒險?既然大家都很普通,那麼就不要鄙視世俗歲月、庸常歲序。不孤注一擲,不賭咒發誓,不祈求奇跡,不想入非非,只是平緩而負責地一天天走下去,走在記憶和嚮往的雙向路途上,這樣,平常中也就出現了滋味,出現了境界。珠穆朗瑪峰的山頂上寒冷透骨,已經無所謂境界,世上第一等的境界都在平實的山河間。秋風起了,蘆葦白了,漁舟遠了,炊煙斜了,那裡,便是我們生命的起點和終點。
——《收藏昨天》有人把生命局促於互窺互監、互猜互損,有人則把生命釋放於大地長天、遠山滄海。
——《流浪的本義》就人生而言,應平衡於山、水之間。水邊給人喜悅,山地給人安慰。水邊讓我們感知世界無常,山地讓我們領悟天地恆昌。水邊讓我們享受脫離長輩懷抱的遠行刺激,山地讓我們體驗回歸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水邊的哲學是不舍晝夜,山地的哲學是不知日月。
——《仁者樂山》極權主義下的平均、中庸、共貧、互貶,養成了一般民眾對傑出物象的超常關注和超常警惕。這種心理習慣在本世紀經歷了長久的「大一統」、「大鍋飯」之後更成為一種天然公理,因此也必然地延伸到了新時期。幾乎每一個改革探索者都遇到過嫉妒的侵擾,更不要說其中的成功者了。人們很容易對高出自己視線的一切存在投去不信任,在別人快速成功的背後尋找投機取巧的秘密。
——《關於嫉妒》 文明的人類總是熱衷於考古,就是想把壓縮在泥土裡的歷史扒剔出來,舒展開來,窺探自己先輩的種種真相。那麼,考古也就是回鄉,也就是探家。探視地面上的家鄉往往會有歲月的唏噓、難言的失落,使無數遊子欲往而退;探視地底下的家鄉就沒有那麼多心理障礙了,整個兒洋溢著歷史的詩情、想像的愉悅。
——《鄉關何處》

Ⅹ 有誰知道余秋雨「大師」有什麼偉大的作品

此人唯一在行的就是怎麼欺世盜名,尤擅長蒙騙70、80後年青人;如果自己將經歷寫一本自傳,到是可以榮登娛樂暢銷書榜首。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