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發明指南車
❶ 黃帝什麼時侯發明的指南車
指南車,又稱司南車,是中國古代用來指示方向的一種機械裝置。它利用差速齒輪原理,它與指南針利用地磁效應不同,它是利用齒輪傳動系統,根據車輪的轉動,由車上木人指示方向。不論車子轉向何方,木人的手始終指向南方,「車雖回運而手常指南」。 相傳早在5000多年前,黃帝時代就已經發明了指南車,當時黃帝曾憑著它在大霧彌漫的戰場上指示方向,戰勝了蚩尤。西周初期,當時南方的越棠氏人因回國迷路,周公就用指南車護送越棠氏使臣回國。三國馬鈞所造的指南車除用齒輪傳動外,還有自動離合裝置 ,是利用齒輪傳動系統和離合裝置來指示方向。在特定條件下,車子轉向時木人手臂仍指南。在技術上又勝記里鼓車一籌。 據考證,三國魏馬鈞於青龍3年(235年)創造指南車,雖有記載,但造法失傳。東晉安帝義熙十三年(417年),劉裕北伐進兵長安,後秦姚興使令狐生製造指南車。北魏的郭善明也曾研發過,未成,扶風人馬岳又造,垂成,善明鴆殺之。南朝的祖沖之又發明一次,《南齊書??祖沖之傳》:「初,宋武平關中,得姚興指南車,有外形而無機巧,每行,使人於內轉之。升明中,太祖輔政,使沖之追修古法。沖之改造銅機,圓轉不窮,而司方如一,馬鈞以來未有也。」《宋史??輿服志》對指南車的機械結構,作了比較具體的記述,此車僅用為帝王出行的儀仗。宋、金兩朝的燕肅與吳德仁等科學家都研製出指南車,但之後又失傳了。《宋史·輿服志》對其機械構造有具體記載 。宋代造法有天聖五年(1027)燕肅所獻傳統做法和大觀元年(1107)內侍省吳德仁所獻車制兩種。指南車的創造標志著中國古代在齒輪傳動和離合器的應用上已取得很大成就。指南車是古代一種指示方向的車輛,也是古代帝王出門時,作為儀仗的車輛之一,以顯示皇權的威武與豪華。 指南車發明的傳說 關於指南車的發明,最早的記錄還得從5000年前黃帝大戰蚩尤的傳說說起。據說黃帝和蚩尤作戰三年,進行了72次交鋒,都未能取得勝利。在一次大戰中,蚩尤在眼看就要失敗的時候,請來風伯雨師,呼風喚雨,給黃帝軍隊的進攻造成困難。黃帝也急忙請來天上一位名叫旱魃的女神,施展法術,制止了風雨,才使得軍隊得以繼續前進。這時詭計多端的蚩尤又放出大霧,霎時四野彌漫,使黃帝的軍隊迷失前進的方向。黃帝十分著急,只好命令軍隊停止前進,原地不動。並馬上召集大臣們商討對策。應龍、常先、大鴻、力牧等大臣都到齊了,唯獨不見風後。有人懷疑風後是不是被蚩尤殺害了。黃帝立即派人四下尋找,可是找了很長時間,仍不見風後的蹤影,黃帝只好親自去找。當黃帝來到戰場上時,只見風後獨自一人在戰車上睡覺。黃帝生氣地說:「什麼時候,你怎麼在這里睡覺?」風後慢騰騰地坐起來說:「我哪裡是在睡覺,我是正在想辦法。」接著,他用手向天上一指,對黃帝說:「你看,為什麼天上的北斗星,斗轉而柄不轉呢?臣聽人說過,伯高在採石煉銅的過程中,發現過一種磁石,能將鐵吸住。我們能不能根據北斗星的原理,製造一種會指方向的東西,有了這種東西就不怕迷失方向了。」黃帝把風後的這個想法告訴眾臣,大家議論了一番,都認為這是一個好辦法。然後,就由風後設計,大家動手製作。經過幾天幾夜奮戰,終於造出了一個能指引方向的儀器。風後把它安裝在一輛戰車上,車上安裝了一個假人,伸手指著南方。然後告訴所有的軍隊,打仗時一旦被大霧迷住,只要一看指南車上的假人指著什麼方向,馬上就可辨認出東南西北。 指南車的詳細記載 不過其後又有歷史典籍顯示三國時馬鈞是第一個成功地製造指南車的人。《宋史·輿服志》則詳細地記載了燕肅和吳德仁所造指南車的結構和技術規范,成為世界史上最寶貴的工程學文獻。 燕肅的指南車是一輛雙輪獨轅車,車上立一木人,伸臂指南。車中,除兩個沿地面滾動的足輪(即車輪)外,尚有大小不同的7個齒輪。《宋史·輿服志》分別記載了這些齒輪的直徑或圓周以及其中一些齒輪的齒距與齒數。由齒數、轉動數,並保證木人指南的目的,可見古人掌握了關於齒輪匹配的力學知識和控制齒輪離合的方法。車輪轉動,帶動附於其上的垂直齒輪 (稱「附輪」或「附立足子輪」) ,該附輪又使與其嚙合的小平輪轉動,小平輪帶動中心大平輪。指南木人的立軸就裝在大平輪中心。當車轉彎時,只要操作車上離合裝置,即竹繩、滑輪(分別居於車左或車右的小輪) 和鐵墜子,就可以控制大平輪的轉動,從而使木人指向不變,例如,當車向右轉彎,則其前轅向右,後轅必向左。此時只要將繞過滑輪的後轅端繩索提起,使左小平輪下落,從而與大平輪離開;同時使右小平輪上升,從而與大平輪嚙合,大平輪就隨右小平輪而逆轉。由於各個齒輪匹配合理,車輪轉向的弧度與大平輪逆轉弧度相同,故木人指向不變。 其後,吳德仁鑒於燕肅所制的指南車不能轉大彎,否則指向就失靈這一大缺點,重新設計製作指南車。吳德仁指南車基本原理與燕肅一致,只是在附設裝置方面較為復雜。他的車分上下兩層。上層除木人指南外,繞木人還有二隻龜、四隻鶴和四個童子。上層13個相互嚙合的齒輪就是為它們設的。下層的齒輪裝置與結構如前所述,是他發明了繩輪離合裝置,以保證車轉大彎也不影響木人指向。 李約瑟博士在對指南車的差動齒輪作詳細研究後指出:無論如何,指南車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架有共協穩定的機械(homoeostatic machine) ;當駕車人與車輛成一整體看待時,它就是第一部摹控機械。 指南車用上激光指示儀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和春秋時代的指南車,這些都是現代人記憶中的東西。昨天,在蘇州古代天文計時儀器研究所,記者重新看到了這些東西。陳凱歌所長興奮地介紹了仿製過程。 張衡的地動儀,其結構原理從古至今都有許多爭議。陳所長應廣東科技館的要求設計製作了2台不同結構的地動儀,分別是1951年王振鋒設計的」立式都柱」和2004年由現代專家設計的」懸掛式」。這兩台地動儀都是青銅製成,高約l米,按l:3的尺寸製作的。為了研究觀察方便,還特地製作成不封閉的結構,好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觀看。陳所長還為記者現場演示了地動儀的工作原理,當他在震動平台的一邊晃動時,那個方向的錒珠就落入下面的龍口中,很是奇特。陳所長說:」這兩台模擬地動儀的成功仿製,不但歡迎觀眾動手參與,還要大家動腦子,來評判哪個更好。」陳所長還向記者介紹了「指南車」,這輛車全部用紅木製作而成,車身的雕刻十分細膩傳神。另外,它還融入了現代技術,用激光來標示南方。他說,這樣就更能激發觀眾的興趣。車高2米多,上面的小人手指南方,當車轉動時,車內齒輪一同轉動,使得小人的手永遠指向南方。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❷ 黃帝是怎樣發明車的
據說是按照仙人的指點,以北極星為方向基準,在古代,人們都認為 北極星就是在正北方向,不會改變,所以黃帝的指南車就是車上的木人的手永遠指著北極星的方位。但是該怎麼做出來就不是我們所能知道的了
❸ 指南車是誰發明製造的
指南車的發明,最早的記錄還得從5000年前黃帝大戰蚩尤的傳說說起。據說黃帝 指南車
和蚩尤作戰三年,進行了72次交鋒,都未能取得勝利。在一次大戰中,蚩尤在眼看就要失敗的時候,請來風伯雨師,呼風喚雨,給黃帝軍隊的進攻造成困難。黃帝也急忙請來天上一位名叫旱魃的女神,施展法術,制止了風雨,才使得軍隊得以繼續前進。這時詭計多端的蚩尤又放出大霧,霎時四野彌漫,使黃帝的軍隊迷失前進的方向。黃帝十分著急,只好命令軍隊停止前進,原地不動。並馬上召集大臣們商討對策。應龍、常先、大鴻、力牧等大臣都到齊了,唯獨不見風後。有人懷疑風後是不是被蚩尤殺害了。黃帝立即派人四下尋找,可是找了很長時間,仍不見風後的蹤影,黃帝只好親自去找。當黃帝來到戰場上時,只見風後獨自一人在戰車上睡覺。黃帝生氣地說:「什麼時候,你怎麼在這里睡覺?」風後慢騰騰地坐起來說:「我哪裡是在睡覺,我是正在想辦法。」接著,他用手向天上一指,對黃帝說:「你看,為什麼天上的北斗星,斗轉而柄不轉呢?臣聽人說過,伯高在採石煉銅的過程中,發現過一種磁石,能將鐵吸住。我們能不能根據北斗星的原理,製造一種會指方向的東西,有了這種東西就不怕迷失方向了。」黃帝把風後的這個想法告訴眾臣,大家議論了一番,都認為這是一個好辦法。然後,就由風後設計,大家動手製作。經過幾天幾夜奮戰,終於造出了一個能指引方向的儀器。風後把它安裝在一輛戰車上,車上安裝了一個假人,伸手指著南方。然後告訴所有的軍隊,打仗時一旦被大霧迷住,只要一看指南車上的假人指著什麼方向,馬上就可辨認出東南西北。
❹ 黃帝製造指南車
是的。最早的記錄還得從5000年前黃帝大戰蚩尤的傳說說起。據說黃帝 指南車
和蚩尤作戰三年,進行了72次交鋒,都未能取得勝利。在一次大戰中,蚩尤在眼看就要失敗的時候,請來風伯雨師,呼風喚雨,給黃帝軍隊的進攻造成困難。黃帝也急忙請來天上一位名叫旱魃的女神,施展法術,制止了風雨,才使得軍隊得以繼續前進。這時詭計多端的蚩尤又放出大霧,霎時四野彌漫,使黃帝的軍隊迷失前進的方向。黃帝十分著急,只好命令軍隊停止前進,原地不動。並馬上召集大臣們商討對策。應龍、常先、大鴻、力牧等大臣都到齊了,唯獨不見風後。有人懷疑風後是不是被蚩尤殺害了。黃帝立即派人四下尋找,可是找了很長時間,仍不見風後的蹤影,黃帝只好親自去找。當黃帝來到戰場上時,只見風後獨自一人在戰車上睡覺。黃帝生氣地說:「什麼時候,你怎麼在這里睡覺?」風後慢騰騰地坐起來說:「我哪裡是在睡覺,我是正在想辦法。」接著,他用手向天上一指,對黃帝說:「你看,為什麼天上的北斗星,斗轉而柄不轉呢?臣聽人說過,伯高在採石煉銅的過程中,發現過一種磁石,能將鐵吸住。我們能不能根據北斗星的原理,製造一種會指方向的東西,有了這種東西就不怕迷失方向了。」黃帝把風後的這個想法告訴眾臣,大家議論了一番,都認為這是一個好辦法。然後,就由風後設計,大家動手製作。經過幾天幾夜奮戰,終於造出了一個能指引方向的儀器。風後把它安裝在一輛戰車上,車上安裝了一個假人,伸手指著南方。然後告訴所有的軍隊,打仗時一旦被大霧迷住,只要一看指南車上的假人指著什麼方向,馬上就可辨認出東南西北。
❺ 黃帝到底發明指南車了嗎、
黃帝本身具有一定神話色彩,很有可能是在實物基礎上誇大了某些事實的說專法,就好比諸屬葛亮的木牛流馬,這些是不能只根據歷史文獻的記載來確定的.它沒有準確意義上的有或沒有,因為它只是作為一個傳說而存在.所以 我認為黃帝發明指南車這一說法可能性很小.
❻ 指南車是黃帝發明的嗎
由於黃帝時代只復有語制言沒有文字,一些重要歷史人物和事件依靠語言代代相傳,同時一些原始神話也一並流傳。這就需要分清是史實還是神話。可以認為黃帝製作和使用指南車是真實的。首先製作指南車有著具體的時代、人物和事件;其次,戰場上「尤作大霧」則是神話,但遭遇大霧是自然現象,「軍士皆迷」是可能的,這就需要定向物體,這是黃帝製造指南車的必要性;第三,在當時的生產條件下是能做到的。
❼ 指南車是誰發明的
指南車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發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控制論機械之一。用英國著名科學史專家李約瑟的話說,中國古代的指南車「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邁向控制論機器的第一步」,是人類「第一架體內穩定機」。 相傳在四千多年以前,我國南方有個九黎部族。有一年,他們的首領蚩尤,與炎帝族發生了沖突。於是,炎帝族和黃帝族聯合起來,在涿鹿同九黎族進行了一次激烈的戰斗。蚩尤使用魔法,造出漫天的大霧,把黃帝和他的軍隊團團圍在裡面。正當黃帝愁眉不展、萬分焦急的時候,一個叫風後的臣子做了一輛指南車。有了指南車的引導,黃帝統帥的軍隊沖破重重迷霧,終於戰勝了蚩尤。 據歷史記載,東漢時期傑出的科學家張衡發明過指南車,可是他的製造方法不久就失傳了。到了三國時,有個叫馬鈞的重新造出了指南車。這種車要用馬拉著走。車上裝有一個木頭做的「仙人」,無論車子怎祥改變方向,「仙人」總是面向南方,右手臂也指出南方。即使道路是圓形的,「仙人」也會隨著自動調整,指向南方。這是怎麼回事呢? 指南車與司南、指南針等相比在指南的原理上截然不同。它的車箱里裝著非常巧妙而復雜的機械。是一種雙輪獨轅車。它的中央有一個大平輪,木頭人就豎立在上面。在大平輪兩旁,裝著很多小齒輪。如果車子向左轉,右邊的車輪就會帶動小齒輪,小齒輪再帶動大平輪,使大平輪相反地向右轉。如果車子向右轉,同樣地,大平輪則向左轉。因此,只要指南車開動以前,先讓木頭人的右手指向南方,以後車子不論是向左轉還是向右轉,木頭人的右手就總是指向南方。指南車是利用齒輪的原理造成的。這種齒輪傳動類似現代汽車用的差動齒輪,相當於汽車中差動齒輪的逆向使用原理。這種指南車,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動化設備。 根據《西京雜記》記載,漢代皇帝的輿架中就列有指南車。可見,指南車最遲在西漢時代就出現了,張衡、馬鈞以後,我國又有一些科學家造出指南車,史書上都有記載。如南北朝的祖沖之、姚興,唐朝的金公立等都曾經製造過指南車,但都沒有留下有關指南車內部構造的記載。直到宋代吳德仁在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燕肅在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又先後製造了指南車。他們的指南車的製造方法和內部結構、部件尺寸在《宋史·輿服志》中都有比較詳細的記載。解放後,中國歷史博物館根據歷史文獻復制出了指南車的模型。 指南車設計的關鍵在於對自動離合的齒輪系統的應用,這種輪系結構相當於現代機械結構中的差動齒輪系統。中國古人遠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經掌握了如此巧妙的機構設計方法,實在令人感到驚嘆。指南車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機械製造的高超水平,是中國古代力學在實際應用中的卓越成就。
❽ 指南車是由誰發明的
相傳黃帝發明了指南車。黃帝和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黃帝每當戰斗即將勝利之時,總是有大霧迷漫山野,讓人辨不出方向,以致前功盡棄。原來,這漫天大霧是蚩尤在祭壇上作法所致。黃帝想,必須造出一個指示方向的工具,方能破掉霧,一舉破之。他立即吩咐能工巧匠,按照他的計劃造指南車。在指南車造好後的一個黃昏,黃帝率領部落,大舉進攻蚩尤。這時蚩尤再作霧也不靈了,黃帝部落在指南車的指引下,在迷霧中大敗蚩尤,最終獲勝。
❾ 黃帝是怎麼發明的指南車
有關黃帝造指南車,不僅有當地民間傳說,而且多本古書史料都有記載。《黃帝內傳》記:「黃帝伐蚩尤,玄女為帝制司南車當其前,記里鼓車居其後。」《通鑒外紀》中說:「蚩尤為大霧,軍士皆迷,軒轅作指南車以示四方。」晉人崔豹在《古今注》中載:「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兵士皆迷,於是作指南車以示四方,遂禽蚩尤,而即帝位。」綜合以上史料來看,神仙九天玄女給黃帝製造司南車,頗具神話色彩,不足信,但造指南車以破大霧、以示方向當屬真實。而且,以上記述,在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結果等各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還有記載更為詳細的。晉人虞喜在《志林》一書中記:「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彌三日,軍人皆惑,黃帝乃令風後法斗機作指南車以別方向,遂擒蚩尤。」這一段是說,黃帝與蚩尤在涿鹿之野惡戰,遇上了三天三夜迷天大霧,能見度極低,雙方兵卒都辨不清方向,也不識敵我,互相亂砍亂殺。黃帝找到善於琢磨機制的風後,命令風後運用機械力製作法造出了指南車。造出指南車之後,立即用於軍事戰爭當中來辨別四方,終於士氣大振,逮住了蚩尤。這則記載與前述幾則材料相比有兩點突出的地方,一是記載了一個確有其人的風後。不少史料都證實,風後是黃帝同時期的歷史人物;二是提到了指南車製作方法——法斗機,即機械力製作法。關於機械製作,在中國,不但古文字中有反映,而且也有歷史記載。《韓非子*難二》載:「機械之利,用力少,致功大。」據曲辰先生《黃帝造「指南車」可信嗎?》一文中說:「黃帝時製作的指南車,當是利用天然磁石,做以木人之臂用以指示方向。而木人之臂的轉動機括,則安裝於木車之上。」
上述古書史料中的記載,證明了一個史實,指南車在黃蚩涿鹿大戰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可以想像,黃帝擁有了指南車之後,行軍打仗再也不怕大霧天氣,或許還專門利用大霧天攻打蚩尤,以己之長,克敵制勝,最終贏得了這場戰爭。這當中體現出了黃帝及其族人的英明智慧,他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造能力,構建起令後世敬仰不止的不朽業績。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❿ 指南車是誰發明的呢
指南車是三國時的馬鈞發明的。
指南車是中國古代用來指示方向的一種裝置。指南車的原理是,靠人力來帶動兩輪的指南車行走,從而帶動車內的木製齒輪轉動,來傳遞轉向時兩個車輪的差動,再來帶動車上的指向木人與車轉向的方向相反角度相同,使車上的木人指示方向,不論車子轉向何方,木人的手始終指向指南車出發時設置木人指示的方向,「車雖回運而手常指南」。
指南車的發明較早。據傳說西周時就已發明,但最早的確切記載是在三國時期。有歷史典籍顯示三國時馬鈞是第一個成功地製造指南車的人。從三國時開始,歷代史書幾乎都有指南車的記載,但是都比較簡略。直至宋代才有完整的資料,《宋史》中較詳細地記載了它的內部結構。
(10)黃帝發明指南車擴展閱讀
馬鈞的主要發明:
馬鈞是中國古代的機械大師。他從小口吃,不善言談。但是他很喜歡思索,善於動腦,同時注重實踐,勤於動手,尤其喜歡鑽研機械方面的問題。馬鈞早年生活比較貧困,長時間住在鄉間,比較關心生產工具的改革,並且作出了突出貢獻。
馬鈞在魏朝擔任給事中,同時研製機械。他雖然一生不大得志,但刻苦鑽研,設計製造出多種機械。魏明帝時,見當時織機五十條經線者有五十躡(腳踏操縱板),六十條經線者六十躡,便將織機一律改為十二躡,大大提高了功效。
在洛陽時,又發明了排灌水車,名叫「翻車」,它利用人力可以將水由低處提到高處。他還研究製造出指南車,改進了諸葛亮的連弩,改進了攻城用的發石車。他製造的「水轉百戲」以水為動力,以機械木輪為傳動裝置,使木偶可以自動表演,構思十分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