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四大發明的手抄報
❶ 紙的歷史 手抄報
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早在西漢,我國已發明用麻類植物纖維造紙。在上古時代,祖先主要依靠結繩紀事,以後漸漸發明了甲骨文,開始用甲骨作為書寫材料。後來又發現和利用竹片和木片以及縑帛作為書寫材料。但由於縑帛太昂貴,竹片太笨重,於是便導致了紙的發明。
據考證,我國西漢時已開始了紙的製作,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廣泛流傳。普遍為人們所使用,造紙術進一步提高。造紙原料也多樣化,紙的名目繁多如竹簾紙、藤紙、魚卵紙……蔡倫造紙的原料廣泛,以爛漁網造的紙叫網紙,破布造的紙叫布紙。 隋唐時期,著名的宣紙誕生。唐代在前代染黃紙的基礎上,又在紙上均勻塗蠟,經過砑光,使紙具有光澤瑩潤,艷美的優點,人稱硬黃紙。五代制紙業仍繼續向前發展,歙州製造的澄心堂紙,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認為是最好的紙;此紙"滑如春水,細密如蠶繭,堅韌勝蜀箋,明快比剡楮"。元代造紙業凋零,只在江南還勉強保持昔日的景象。到了明代,造紙業才又興旺發達起來,主要名品是宣紙,竹紙,宣德紙,松江潭箋。清代宣紙製造工藝進一步改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紙。
造紙術對促進世界文明發展有重大作用。關於蔡倫與造紙術的關系,當今有兩種不同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他是造紙術發明者,第二種意見認為西漢初已用紙代簡,蔡倫只是造紙術革新者。現在看來第二種意見是正確的,因早在蔡倫200年前的西漢初即已有用於書寫的麻紙。蔡倫的貢獻是組織並推廣了高級麻紙的生產和精工細作,促進了造紙術發展,但「造意用樹膚以為紙」者,倒有可能是蔡倫或其尚方下屬。皮紙用樹皮纖維製成,其技術難度比麻紙更大。蔡倫的貢獻就在於使皮紙生產在東漢發展起來。麻紙及皮紙是漢代以來1200年間中國紙的兩大支柱,中國文化有賴這兩大紙種的供應而得以迅速發展。
❷ 四大發明的手抄報怎麼畫
四大發明的手抄報
四大發明的時間先後順序,早在西漢時期就有了紙專,但東漢的蔡倫屬改進造紙術後才使紙成為普遍的書寫材料,指南針的雛形是戰國時期的司南,東漢葛洪的《抱朴子·仙葯》中提到「火葯」,我國發現最早的印刷品出現於唐代,所以從時間上比較,最早的是指南針,
❸ 跪求 歷史手抄報 求一個好聽的名字 初一的 內容 四大發明 四大美人 各取一個好聽的名字 深化一點 求~~~ 急
四大發明,古國歷史味悠存
四大美人,傾城傾國,各領風騷。
❹ 為編寫我國古代四發明的手抄報,有什麼建議
(一)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及其西傳
1.造紙術
(1)西漢先後出現絮紙和麻纖維紙。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紙。
(2)東漢宦官蔡倫於105年改進造紙術,製造植物纖維紙。
(3)造紙術6世紀傳到朝鮮、越南和日本,8世紀傳到中亞,並經阿拉伯人傳到非洲和歐洲。
2.印刷術
(1)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詩,現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國印製的《金剛經》卷子。
(2)五代有了雕版印刷的整部書籍。
(3)宋代雕版印刷業很發達,刻印的書,字體工整,裝訂精美。11世紀中葉,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400年。
(4)元朝出現錫、木活字。後來又有銅、鉛活字印書。
(5)活字印刷術發明後,向東傳入朝鮮、日本,向西傳入埃及和歐洲,改變了當時歐洲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
3.指南針
(1)戰國時期發現磁石指南特性,發明「司南」。
(2)北宋已會使用磁針指南,後來把磁針裝在羅盤上,製成指南針用於航海。
(3)南宋時指南針傳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國,促進了各國航海事業發展,並為新航路的開辟和實現環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條件。
4.火葯
(1)唐朝時《真元妙道要略》一書最早提到了火葯,唐末火葯開始用於軍事。
(2)北宋時火葯已廣泛在軍事上使用,東京設立「廣備攻城作」,製造火葯和火器;宋仁宗時成書的《武經總要》記載了許多火器的製作方法。
(3)南宋時發明了「突火槍」,管形火器的出現,開創了人類作戰史的新階段。
(4)金的火器製造業比較發達,所制的「震天雷」、「飛火槍」威力很大。金的軍隊用這兩種火器打退了蒙古軍隊的進攻,取得局部勝利。
(5)我國發明的火葯在13世紀中期傳入阿拉伯,後來又由阿拉伯傳入歐洲。
(二)中國古代的天文歷法成就
(1)夏朝:歷法「夏小正」,載有一年中各個月份的物候、天象、氣象和農事情況。
(2)商朝:干支紀日法是商朝歷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紀日方法。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國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記錄。
(3)春秋:留下世界公認的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比歐洲早670多年。歷法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統,基本上確立了十九年七閏的原則,比歐洲早160年。
(4)戰國:《甘石星經》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學著作;人們還測定了一年的季節。
(5)西漢:武帝時制定「太初歷」。前28年西漢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是世界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
(6)東漢:張衡發明了渾天儀和地動儀(比歐洲早1700多年)。
(7)隋唐:①隋朝天文學家劉焯編制的《皇極歷》,創立了計算日月運行的新方法,是當時最先進的歷法。②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在《皇極歷》的基礎上制定的《大衍歷》,比較准確地反映了太陽運行的規律,系統周密,表明中國古代歷法體系的成熟。③一行還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
(8)元朝:元初設立太史局編制新歷法。郭守敬改進了簡儀和圭表,主持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編《授時歷》年周期與現行公歷同,但早於現行公歷300年問世。
(三)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
(1)西周:商高講過「勾三股四弦五」這一勾股定理特例,載於《周髀算經》。
(2)春秋:九九乘法表。
(3)西漢:劉歆推算圓周率為3.1547。
(4)東漢:《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
(5)三國:劉徽運用極限理論,提出計算圓周率的正確方法。
(6)南朝:祖沖之精確地算出圓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這一成果比歐洲早一千年。他還為《九章算術》作注。又著《綴術》等書。
(7)唐朝:著名數學家王孝通撰寫的《緝古算經》,首次提出三次方程式正根的解法,能解決工程建設中上下寬狹不一的計算問題,是對古代數學理論的卓越貢獻,比阿拉伯人早三百多年,比歐洲早六百多年。
(8)明代:數學家程大位編著《演算法統宗》,奠定了後世珠演算法基礎。
(9)清代:蒙古族數學家明安圖推出「割圓九術」,將其研究成果整理成《割圓密率捷法》。他用解析幾何方法把三角函數和圓周率的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四)中國古代的醫學成就
(1)商周:已有豐富的醫葯學知識。
(2)戰國:扁鵲是當時的名醫,後代醫家奉之為「脈學之宗」。他發明的「四診法」成為中國中醫傳統的診病法。醫學分科。有著名的醫學著作《內經》。
(3)西漢:戰國問世,西漢編定的《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較早的重要醫學文獻,奠定了祖國醫學的理論基礎。西漢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醫方經》記載了幾百個葯方。
(4)東漢:《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葯物學著作。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後世中醫的重要經典,後人稱張仲景為「醫聖」。華佗擅長外科手術,被譽為「神醫」。他發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5)隋唐:①我國的一些外科手術,如拔牙、血管結扎等,是世界上最先進的。②隋朝太醫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是古代醫學史上探討病因、病理內容最豐富的一部著作。③唐朝傑出醫學家孫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學成果,有許多創見,在我國醫葯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④吐蕃名醫元丹貢布編著的《四部醫典》,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⑤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國家頒布的葯典。
(6)北宋:①醫學以小兒科、產科和針灸科最著名。②《小兒葯證直訣》為我國古代重要的兒科著作。③《十產論》是著名的產科著作。④針灸學家設計了便於醫術學習的針灸銅人模型。⑤《洗冤錄》是南宋法醫學家宋慈所著,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法醫學書籍。⑥王安石變法時設太醫局,局內辦有醫學校。
(7)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葯物一千八百多種,方劑一萬多個,全面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中國醫葯學,被譽為「東方醫葯巨典」。
(五)中國古代的地理成就
(1)《周易》一書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稱。
(2)戰國時期的《山海經》反映了那個時期人們對中外地理的認識。
(3)西晉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提出繪制地圖的6項原則,即「制圖六體」。這一理論一直沿用到明末。
(4)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作《水經注》,是一部綜合性地理著作。
(5)明代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記》是一部地理學巨著,書中對石灰岩溶蝕地貌的觀察和記述,早於歐洲約兩個世紀。
(六)農業、手工業論著
(1)《齊民要術》:北魏賈思勰著,是現存一部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2)《夢溪筆談》:北宋沈括著,是我國科學發展史上的珍貴遺產。
(3)《農政全書》:明末徐光啟著,論述了農學理論,並介紹了歐洲的水利方法,是我國古代優秀的農學著作。
(4)《天工開物》:明末清初的科學家宋應星所著,被後人譽為「17世紀中國工藝網路全書」。
(5)《河防一覽》:明朝潘繼馴所著,總結了我國古代治理黃河水患的經驗。
(七)中國古代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1)先秦: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記錄。春秋魯國天文學家留下世界上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戰國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2)秦漢:編寫於前1世紀的《周髀算經》比西方早500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西漢《九章算術》有些內容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張衡的地動儀是世界上最早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比歐洲早1700多年。
(3)三國兩晉南北朝:祖沖之在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准確到小數點後七位數,比歐洲早1100多年。
(4)隋唐:趙州橋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測量子午線。唐太宗時辦了分科較細的醫學校,比西方早200年。《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定和頒布的葯典,比歐洲早800年。《金剛經》卷子是現存世界上最早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5)宋元: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400年。發明了指南針並用於航海。唐宋時發明了火葯和火葯武器。沈括的「十二氣歷」比英國早800年。郭守敬的《授時歷》比現行公歷確立早300年。
同步導學
我國古代科學技術能夠達到較高水平的原因:從科學技術史的角度來看,中國的確有許多發現、發明對世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那麼古代中國科學技術為什麼能取得較高成就呢?這除了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人民聰明勤奮,在長期和自然界作斗爭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知識這些條件外,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制度功不可沒。在封建社會,個體農民、小地主、手工業者,他們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供養脫離生產的科學技術人員,因此對於科學技術的發展來說,國家的支持就顯得特別重要。比如,造紙
技術的改進是在宮廷官員領導下取得的,經過皇帝下令推廣。張騫、班超、甘英等探險家開辟絲綢之路,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都是由朝廷組織的。火葯雖然來自煉丹術,如果沒有統治者的支持,煉丹家不但無法生活,更沒有煉丹必須的設備和原料。標志航海技術水平的鄭和遠航,完全是由國家組織領導的。各朝都把天文的機構——司天監由高級官吏太史令直接領導。皇帝還經常過問天文觀測的歷法改革。我國所以有世界最豐富的天象記錄,應該主要歸功於中央集權國家的支持和組織。
中國科學技術自身的缺陷:盡管中國古代在科學技術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其自身的缺陷也是十分明顯的。從直觀上看,中國的科學技術只停留在經驗的形態上,缺少歐洲近代科學嚴密的理論體系,也沒有得出普遍的科學規律和定則來。這說明它自身有著明顯的缺陷,大體有如下幾方面的弊病:(1)滿足於實際上的應用,沒有形成理論上探討和深思的風氣。對自然現象的觀測入微,是中國學者的一大特長。比如,人人都看到過下雪現象,而中國古代的學者卻能首先發現雪花的結晶體是六角形的幾何體。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但是,每一個角之間的關系,中國學者卻從不深究,更未從幾何學的角度去作探討。這和古希臘幾何學形成鮮明對照。(2)中國學者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觀,這種世界觀中包含一些人與自然協調的正確思想,但也會妨礙對自然的研究,更無益於對人事的研究。中國有對太陽黑子、彗星、隕石雨、日暈、月暈、新星、超新星的最早觀察和記錄,然而長期以來,卻把它們與人事聯系在一起,糾纏不清。(3)科學實驗是建立近代科學的基礎。不進行實驗,便不能由表及裡,發現事物內部的運動規律。實驗是受控的,只要掌握受控條件,任何人都可以得出同樣的預期結果。中國古代的學者缺少這方面的傳統訓練。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王陽明「格竹子」。王陽明是影響幾代人的大學問家,他的朋友坐在亭子里觀察竹子生長的機理,一連坐了3晝夜,終於病倒;他繼而靜觀7天,仍無所獲,他便得出道理,認為「其格物之功只能在身心上做」。這些大思想家認為,「致知在格物,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研究自然事物變成了心性之學。
東西方科學技術的差距從15世紀開始:大約從15世紀後半期開始,近代科學在西歐興起,我國的科學技術不但被西方迅速趕上和超過,而且日益走向衰落。首先這一時期中西科學技術成果在內容和方法上的差距加大。在內容上,中國在科學上的主要成就大多屬於應用科學,如《本草綱目》、《農政全書》、《天工開物》等。而同一時期西方科學的發展主要是理論科學。科學家努力的重點,不在於實際的應用,而在於對事物及其規律的探索。例如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如果從實用的觀點看,比起托勒密的「地心說」不能顯出明顯的優越性,但就人類對太陽系的認識而言,哥白尼學說更能反映天體運行的本質。伽利略更是一位對理論充滿情趣的人,他對自由落體定律、慣性定律、拋物體運動的軌跡等所做的探索,大都寄予對事物和規律的追尋。在研究方法上,西方科學家所進行的科學研究大多使用觀察和實驗的方法。而中國仍然主要採用傳統的整理典籍和總結經驗的方法。李時珍《本草綱目》的成書過程,充分體現著這一傳統研究方法的使用過程。16世紀中西科學在內容上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別,正是近代科學與傳統科學本質差別的具體體現。
為什麼中國沒有產生近代科學?(1)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固有的分散性和狹隘性,不可能使科學應用達到較大規模,從而使近代科學的產生和應用失去了應有的土壤。(2)封建統治者實行「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政策,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也阻礙了和工商業有關的科技的發展。(3)明清統治者實行文化專制主義,如八股取士,大興文字獄,把大量知識分子迫入了脫離實際、脫離生產、脫離對自然界觀察研究的歧途,使近代科學在中國失去了產生和發展的政治文化基礎。(4)教育的落後。中國封建教育以儒學為主要內容,以培養封建官吏為目的,很少涉及生產和科學知識。而在教育上採取的私塾教育,既不利於科學間的互相融合,也不利於培養大批人才。總之,日趨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礙中國近代科學出現的最根本原因。
中國古代「匠」的地位:在封建官僚社會里,科學家、技師、工匠不像在古希臘或近代歐洲那樣,有著獨立的社會地位,一般來講,在政治和經濟上都服從於封建國家。大型的水利工程和土木工程自不必說,幾乎任何一種新式的復雜機械,如早期的水車和歷代水力趨動的天文儀器,不是在皇家宮廷製作,便是在地方豪門的家庭作坊里產生。這些科學家、技師有的本身就是官吏,有的是依附於官吏的食客。張衡、杜詩、蔡倫、宇文愷、李誡、蘇頌、沈括、燕肅、郭守敬都是做過官的人,馬鈞、耿詢、丁諼則是依附於豪門貴族的門人。因此,科學家們的成就,就往往取決於封建國家的盛衰。大體說來,封建國家國勢強盛時,諸如天文學、都邑營造、車服器械等方面,就會有所發展,反之,就無所建樹。百工的地位,比出身於士大夫階層的科學家更低的多。他們從事的職業往往被稱為「賤業」的倍受歧視。百工的技藝常常通過血統延嗣一代一代留傳下來,具有濃厚的狹隘性和保守性,一旦家族絕嗣,世代辛勤積累的寶貴技藝就會頻於失傳。這種恪守祖傳的技術模式妨礙技術的交流,並與科學的精神背道而馳。
古代科學技術成就與局限性給我們的啟示:從國家來講,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經濟搞上去,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奠定雄厚的物質基礎;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文化教育事業,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要重視人才,尊重人才,充分發揮科技人才的作用,要建立知識創新體系,鼓勵知識創新。要充分認識科學理論的指導意義,明確科學技術的作用。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明確在激烈的科學技術競爭中,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是極其重要的。要全面行使國家職能,把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作為國家的戰略重點。
❺ 關於紙的手抄報
古今中外,公認為東漢初期的宦官蔡倫是造紙術的發明人。
據范曄的《後漢書》記載:"蔡倫,字敬仲,桂陽人也。……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
這是歷史文獻中最早的關於造紙術的記載。從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蔡倫造紙使用的原材料是樹皮、麻頭、舊布、漁網等價格低廉的物料,這樣造出的紙成本低,很快就得到了推廣應用。
但是,在也有一些文獻記載了蔡倫之前就有紙張使用的例證。例如,在班固的《漢書》中,就記載了公元前12前用紙包葯事例。特別是本世紀以來在甘肅天水放馬灘、敦煌馬圈灣烽燧遺址和敦煌甜水井漢懸泉郵驛遺址出土的西漢紙,以現存實物證實了遠在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西漢就已出現了紙張的使用。這大約比蔡倫發明造紙術要提前170年左右。
由此看出,早在西漢時期就發明了紙張,當時的紙張質量較差,不能用於書寫,到了西漢後期,紙張的質量才有提高。而蔡倫正是在此造紙術的基礎上,對原材料、工藝進行了改進,製造出了質量很高的紙,特別是蔡倫擴大了造紙的原料,而且為以後廣用各種植物纖維造紙提供了條件。
公元105年,蔡倫所造的紙已經能滿足書寫的要求,對於蔡倫來說,造紙的目的就是用來取代木牘、竹簡、縑帛等書寫、記錄文字的材料,由於紙質輕,價格低等優點,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東漢末年,造紙技術與超過了蔡倫的造紙。
公元2世紀4世紀,是竹簡、縑帛和紙張並用的時期,由於紙張的質量和產量不斷提高,紙張作為寫字用的材料,已成為文人不可缺少的寫字材料。
有關中國古代造紙的方法,歷史上記載很少,但就紙的製作工藝及其原理,發明迄今兩千年來,並無多大實質性變化。總結起可歸納以下幾點:
一是將砍伐來的植物,比如麻類植物,用水浸泡,剝其皮,再用刀剁碎,放在鍋里煮,待晾涼後再行浸泡、腳踩,用棍棒攪拌,使其纖維變碎、變細。
二是摻入輔料,製成紙漿。
三是用抄紙器(竹簾之類)進行抄撈、晾乾,即可製成為紙。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3586710.html
造紙的歷史
造紙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早在1800多年前,造紙術的發明家蔡倫即使用樹膚(即樹皮)、麻頭(麻屑)、敞布(破布)、破魚網等為原料製成「蔡侯紙」,於公元105年獻給東漢和帝,受到高度贊揚。造紙術的發明對中國和世界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造紙術發明的初期,造紙原料主要是破布和樹皮。當時的破布主要是麻纖維,品種主要是薴麻和大麻。據稱,我國的棉是在東漢初葉,與佛教同時由印度傳入,故用於紡織應是更晚一些的事了。另外當時所用的樹皮主要是構皮(即楮皮),對枸皮紙曾有「楮先生」之稱。
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3-5世紀)紙的品種、產量、質量都有增加和提高,造紙原料來源更廣。史書上曾論及到這時期一些與原料有關的紙種名稱,如寫經用的白麻紙和黃麻紙,枸皮做的皮紙,藤類纖維做的剡藤紙,桑皮做的桑根紙,稻草做的草紙等。由此看來我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麻、枸皮、桑皮、藤纖維、稻草等已普遍用作造紙原料。
另外史書上還有提到有關蠶繭紙、苔紙、發箋紙、側理紙等名詞,那麼是否當時曾用青苔、毛發等造紙呢?筆者根據這類纖維的特性來看,認為不大可能,毛發極少纖維結合力,成紙強度很低,不宜單獨用來造紙,至於蠶繭紙和發箋紙之說很可能是一種象形名詞,白凈、細密的麻纖維紙表面形似蠶繭,可能就稱其為蠶繭紙。假如在紙漿中加入少許著色的長纖維或毛發,給人以披發的感覺,故而可能就稱其為發箋紙,形似青苔並且顯綠色花紋者可能謂之苔紙,當然這只是一種推論,尚需送一步考據。
竹子作為造紙原料始於晉還是宋,尚有不同的看法。南北朝書法家蕭子良的一封信中曾說「張茂作箔紙……取其流利,便於行書」,據考據,所渭箔紙即嫩竹紙,張茂是東晉人,看來用竹子造紙可能是初始於晉。但用量很少。
我國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空前繁榮,造紙業也進入一個昌盛時期,紙的品種不斷增加,生產出許多名紙及大量藝術珍品。造紙原料以樹皮使用最廣。主要是楮皮、桑皮,也有用沉香皮及棧香樹皮的記載。藤纖維也廣為使用,但到晚唐時期,由於野藤大量被砍伐,有無人管理栽培,原料供不應求,藤紙一蹶不振,到明代即告消失。宋代竹紙發展很快,後期的市場上十之七八是竹紙,用量之大可以想見,就產區而言有四川、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等,最盛之地當推浙江、四川。在工藝上宋代竹紙大多無漂白工序,紙為原料本色,除色黃之外,竹紙也有性脆的缺點。
元明時期竹紙的興盛創造了歷史新篇章,尤以福建發展最突出。使用了「熟料」生產及天然漂白,使竹紙產量大有改進。
清代由於造紙業的大發展,麻及樹皮等傳統造紙原料已不能滿足需要,竹紙在清代佔了主導地位,其他草漿也有發展,河南、山東、山西等地有人用麥草、蒲草。陝西、甘肅、寧夏有人用馬蓮草,西北用芨芨草,東北用烏拉草。造些野生草類植物,在清代末期當地居民已用以製造粗草紙。我國用蔗渣造紙始於清末,張東銘在徐家坡設一造紙廠以蔗渣為原料,對此《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八四有記載。清代草漿生產技木有了很大進步,用仿竹漿、皮漿的精製方法製取漂白草漿。著名的涇縣宣紙就是用一定配比的精製稻草漿和檀皮漿抄制而成,其生產工序一直延續至今。蘆葦在清末也有使用。據光緒三十二年《東方雜志》三卷3期載:「陳興泰在漢口橋口地方,設一造紙廠,先後以蘆漿(蘆葦)、蔗渣、稻草桿等物,試造日用紙張,有成效」。
造紙術在我國由發明而發展,遍及全國。到公元7世紀初期(隋末唐初)開始東傳至朝鮮、日本;8世紀西傳入撒馬爾罕,就是後來的阿拉伯,接著又侍入巴格達;10世紀到大馬士格、開羅;11世紀傳入摩洛哥;13世紀傳入印度;14世紀到義大利,義大利很多城市都建了造紙廠,成為歐洲造紙術傳播的重要基地,從那裡再傳到德國、英國;16世紀傳入俄國、荷蘭;17世紀傳到英國;19世紀傳入加拿大。
造紙術西傳後所用的原料及工藝仍習我國之故,以麻和破布為主,不過歐洲的破布普遍是棉纖維,成品紙不如中國產品柔順薄韌,而且破布日感供不應求。到19世紀末,在歐洲產業革命的推動下,以木材為原料的機制紙迅速發展,並普遍認為木材是一種較好的造紙原料。我國在滿清末年和民國初年也逐漸出現了機械化的造紙廠,木材和非木材原料均有使用。
現代造紙
一般印刷紙的生產分為制漿和造紙兩個基本過程。
制漿就是用機械的方法、化學的方法或者兩者相結合的方法把植物纖維原料離解變成本色紙漿或漂白紙漿。
造紙則是把懸浮在水中的紙漿纖維,經過各種加工結合成合乎各種要求的紙頁。
造紙廠一般需貯存足夠用4~6個月的原料,使原料在貯存中經過自然發酵,以利於制漿,同時保證紙廠的連續生產。經備料工段把蘆葦、麥草和木材等原料切削成料片(供生產化學漿)或木斷(供生產磨木漿),再把小片原料放到蒸煮器內加化學葯液,用蒸汽進行蒸煮,把原料煮成紙漿,或把木斷送到磨木機上磨成紙漿,也可經過一定程度的蒸煮再磨成紙漿。然後用大量清水對紙漿進行洗滌,並通過篩選和凈化把漿中的粗片、節子、石塊及沙子等除去。再根據紙種的要求,用漂白劑把紙漿漂到所要求的白度,接著利用打漿設備進行打漿。然後在紙漿中加入改善紙張性能的填料、膠料、施膠劑等各種輔料,並再次進行凈化和篩選,最後送上造紙機經過網部濾水、壓榨脫水、烘缸乾燥、壓光卷取,並進行分切復卷或裁切生產出捲筒紙和平板紙。如果生產要生產塗布印刷紙,則需要乾燥中部或生產成捲筒紙後經塗布加工而實現。
除以上基本過程外,還包括一些輔助過程,如蒸煮液的制備、漂液的制備、膠料的熬制及蒸煮廢液和廢氣中的化學葯品與熱能的回收等。
❻ 中國古代文明成就 手抄報
我們的民族是個偉大的富有智慧的民族。古代史上,中國人民創造了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燦若群星的科技、文化成就,為人類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
自然科學統計資料表明:中國歷代重大科技成就(項目)在世界重大科技中所佔比例為:公元前6世紀前為57.4%;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1世紀為50%;公元前1世紀到400年為62%;401年到1000年為71%;1001年到1500年為58%。明朝以前的世界重要發明和偉大的科技成就有300多項,其中有175項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從公元前三世紀到十五世紀,中國的科技發明使歐洲望塵莫及,有許多項目比歐洲早幾百年,甚至上千年。
我國曾位居世界前列的文化成就
數學:東漢成書的《九章算術》、南朝時祖沖之精確算出圓周率。
天文歷法:商朝關於日食、月食的記錄、哈雷彗星的記錄、十九年七閏法、《甘石星經》、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地動儀、對月食的科學解釋、《授時歷》。《徐霞客游記》中關於石灰岩溶蝕地貌的記述。
四大發明:蔡倫改進造紙術、隋朝出現雕版印刷,北宋畢日
升
發明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在宋朝時用於航海,唐末火.葯開始用於軍事,南宋時發明了「突火槍」。
二、中醫學的發展扁鵲發明切脈,形成望、聞、問、切四診法。
《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研究病理學的著作。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最早的葯物學著作。
《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張仲景被稱為「醫聖」。
華佗發明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外科麻醉葯物。
《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國家頒定的葯典。《千金方》總結了唐朝以前和唐朝當時的醫葯學成果。
《四部醫典》是藏醫著作。
《本草綱目》是中國古代醫學的集大成著作,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中醫葯成就。
三、農學:《齊民要術》反映了6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農牧業經驗,是現存中國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農桑輯要》是忽必烈統一中國後,由國家頒發的農書,也是蒙古族接受農耕和封建化的標志。
《農政全書》介紹了我國傳統農學成就,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農學體系。書中還介紹了歐洲的水利技術和工具,是西學東漸的代表。
四、地理學:《禹貢地域圖》《水經注》《徐霞客游記》。
五、網路學:沈括的《夢溪筆談》、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其中收錄了一些日本、朝鮮、歐洲傳來的技術)。
隨便弄點抄上去就可以了。手抄多麻煩啊!電腦排版列印,又省事又好看
❼ 四大發明 手抄報
http://ke..com/view/3606.html?wtp=tt
四大發明全部在這里啦。但願有幫版助。權
❽ 關於中國古代各方面有成就的手抄報
(一)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及其西傳
1.造紙術
(1)西漢先後出現絮紙和麻纖維紙。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紙。
(2)東漢宦官蔡倫於105年改進造紙術,製造植物纖維紙。
(3)造紙術6世紀傳到朝鮮、越南和日本,8世紀傳到中亞,並經阿拉伯人傳到非洲和歐洲。
2.印刷術
(1)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詩,現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國印製的《金剛經》卷子。
(2)五代有了雕版印刷的整部書籍。
(3)宋代雕版印刷業很發達,刻印的書,字體工整,裝訂精美。11世紀中葉,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400年。
(4)元朝出現錫、木活字。後來又有銅、鉛活字印書。
(5)活字印刷術發明後,向東傳入朝鮮、日本,向西傳入埃及和歐洲,改變了當時歐洲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
3.指南針
(1)戰國時期發現磁石指南特性,發明「司南」。
(2)北宋已會使用磁針指南,後來把磁針裝在羅盤上,製成指南針用於航海。
(3)南宋時指南針傳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國,促進了各國航海事業發展,並為新航路的開辟和實現環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條件。
4.火葯
(1)唐朝時《真元妙道要略》一書最早提到了火葯,唐末火葯開始用於軍事。
(2)北宋時火葯已廣泛在軍事上使用,東京設立「廣備攻城作」,製造火葯和火器;宋仁宗時成書的《武經總要》記載了許多火器的製作方法。
(3)南宋時發明了「突火槍」,管形火器的出現,開創了人類作戰史的新階段。
(4)金的火器製造業比較發達,所制的「震天雷」、「飛火槍」威力很大。金的軍隊用這兩種火器打退了蒙古軍隊的進攻,取得局部勝利。
(5)我國發明的火葯在13世紀中期傳入阿拉伯,後來又由阿拉伯傳入歐洲。
(二)中國古代的天文歷法成就
(1)夏朝:歷法「夏小正」,載有一年中各個月份的物候、天象、氣象和農事情況。
(2)商朝:干支紀日法是商朝歷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紀日方法。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國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記錄。
(3)春秋:留下世界公認的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比歐洲早670多年。歷法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統,基本上確立了十九年七閏的原則,比歐洲早160年。
(4)戰國:《甘石星經》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學著作;人們還測定了一年的季節。
(5)西漢:武帝時制定「太初歷」。前28年西漢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是世界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
(6)東漢:張衡發明了渾天儀和地動儀(比歐洲早1700多年)。
(7)隋唐:①隋朝天文學家劉焯編制的《皇極歷》,創立了計算日月運行的新方法,是當時最先進的歷法。②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在《皇極歷》的基礎上制定的《大衍歷》,比較准確地反映了太陽運行的規律,系統周密,表明中國古代歷法體系的成熟。③一行還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
(8)元朝:元初設立太史局編制新歷法。郭守敬改進了簡儀和圭表,主持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編《授時歷》年周期與現行公歷同,但早於現行公歷300年問世。
(三)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
(1)西周:商高講過「勾三股四弦五」這一勾股定理特例,載於《周髀算經》。
(2)春秋:九九乘法表。
(3)西漢:劉歆推算圓周率為3.1547。
(4)東漢:《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
(5)三國:劉徽運用極限理論,提出計算圓周率的正確方法。
(6)南朝:祖沖之精確地算出圓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這一成果比歐洲早一千年。他還為《九章算術》作注。又著《綴術》等書。
(7)唐朝:著名數學家王孝通撰寫的《緝古算經》,首次提出三次方程式正根的解法,能解決工程建設中上下寬狹不一的計算問題,是對古代數學理論的卓越貢獻,比阿拉伯人早三百多年,比歐洲早六百多年。
(8)明代:數學家程大位編著《演算法統宗》,奠定了後世珠演算法基礎。
(9)清代:蒙古族數學家明安圖推出「割圓九術」,將其研究成果整理成《割圓密率捷法》。他用解析幾何方法把三角函數和圓周率的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四)中國古代的醫學成就
(1)商周:已有豐富的醫葯學知識。
(2)戰國:扁鵲是當時的名醫,後代醫家奉之為「脈學之宗」。他發明的「四診法」成為中國中醫傳統的診病法。醫學分科。有著名的醫學著作《內經》。
(3)西漢:戰國問世,西漢編定的《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較早的重要醫學文獻,奠定了祖國醫學的理論基礎。西漢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醫方經》記載了幾百個葯方。
(4)東漢:《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葯物學著作。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後世中醫的重要經典,後人稱張仲景為「醫聖」。華佗擅長外科手術,被譽為「神醫」。他發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5)隋唐:①我國的一些外科手術,如拔牙、血管結扎等,是世界上最先進的。②隋朝太醫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是古代醫學史上探討病因、病理內容最豐富的一部著作。③唐朝傑出醫學家孫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學成果,有許多創見,在我國醫葯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④吐蕃名醫元丹貢布編著的《四部醫典》,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⑤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國家頒布的葯典。
(6)北宋:①醫學以小兒科、產科和針灸科最著名。②《小兒葯證直訣》為我國古代重要的兒科著作。③《十產論》是著名的產科著作。④針灸學家設計了便於醫術學習的針灸銅人模型。⑤《洗冤錄》是南宋法醫學家宋慈所著,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法醫學書籍。⑥王安石變法時設太醫局,局內辦有醫學校。
(7)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葯物一千八百多種,方劑一萬多個,全面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中國醫葯學,被譽為「東方醫葯巨典」。
(五)中國古代的地理成就
(1)《周易》一書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稱。
(2)戰國時期的《山海經》反映了那個時期人們對中外地理的認識。
(3)西晉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提出繪制地圖的6項原則,即「制圖六體」。這一理論一直沿用到明末。
(4)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作《水經注》,是一部綜合性地理著作。
(5)明代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記》是一部地理學巨著,書中對石灰岩溶蝕地貌的觀察和記述,早於歐洲約兩個世紀。
(六)農業、手工業論著
(1)《齊民要術》:北魏賈思勰著,是現存一部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2)《夢溪筆談》:北宋沈括著,是我國科學發展史上的珍貴遺產。
(3)《農政全書》:明末徐光啟著,論述了農學理論,並介紹了歐洲的水利方法,是我國古代優秀的農學著作。
(4)《天工開物》:明末清初的科學家宋應星所著,被後人譽為「17世紀中國工藝網路全書」。
(5)《河防一覽》:明朝潘繼馴所著,總結了我國古代治理黃河水患的經驗。
(七)中國古代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1)先秦: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記錄。春秋魯國天文學家留下世界上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戰國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2)秦漢:編寫於前1世紀的《周髀算經》比西方早500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西漢《九章算術》有些內容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張衡的地動儀是世界上最早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比歐洲早1700多年。
(3)三國兩晉南北朝:祖沖之在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准確到小數點後七位數,比歐洲早1100多年。
(4)隋唐:趙州橋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測量子午線。唐太宗時辦了分科較細的醫學校,比西方早200年。《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定和頒布的葯典,比歐洲早800年。《金剛經》卷子是現存世界上最早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5)宋元: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400年。發明了指南針並用於航海。唐宋時發明了火葯和火葯武器。沈括的「十二氣歷」比英國早800年。郭守敬的《授時歷》比現行公歷確立早300年。
同步導學
我國古代科學技術能夠達到較高水平的原因:從科學技術史的角度來看,中國的確有許多發現、發明對世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那麼古代中國科學技術為什麼能取得較高成就呢?這除了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人民聰明勤奮,在長期和自然界作斗爭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知識這些條件外,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制度功不可沒。在封建社會,個體農民、小地主、手工業者,他們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供養脫離生產的科學技術人員,因此對於科學技術的發展來說,國家的支持就顯得特別重要。比如,造紙
技術的改進是在宮廷官員領導下取得的,經過皇帝下令推廣。張騫、班超、甘英等探險家開辟絲綢之路,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都是由朝廷組織的。火葯雖然來自煉丹術,如果沒有統治者的支持,煉丹家不但無法生活,更沒有煉丹必須的設備和原料。標志航海技術水平的鄭和遠航,完全是由國家組織領導的。各朝都把天文的機構——司天監由高級官吏太史令直接領導。皇帝還經常過問天文觀測的歷法改革。我國所以有世界最豐富的天象記錄,應該主要歸功於中央集權國家的支持和組織。
中國科學技術自身的缺陷:盡管中國古代在科學技術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其自身的缺陷也是十分明顯的。從直觀上看,中國的科學技術只停留在經驗的形態上,缺少歐洲近代科學嚴密的理論體系,也沒有得出普遍的科學規律和定則來。這說明它自身有著明顯的缺陷,大體有如下幾方面的弊病:(1)滿足於實際上的應用,沒有形成理論上探討和深思的風氣。對自然現象的觀測入微,是中國學者的一大特長。比如,人人都看到過下雪現象,而中國古代的學者卻能首先發現雪花的結晶體是六角形的幾何體。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但是,每一個角之間的關系,中國學者卻從不深究,更未從幾何學的角度去作探討。這和古希臘幾何學形成鮮明對照。(2)中國學者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觀,這種世界觀中包含一些人與自然協調的正確思想,但也會妨礙對自然的研究,更無益於對人事的研究。中國有對太陽黑子、彗星、隕石雨、日暈、月暈、新星、超新星的最早觀察和記錄,然而長期以來,卻把它們與人事聯系在一起,糾纏不清。(3)科學實驗是建立近代科學的基礎。不進行實驗,便不能由表及裡,發現事物內部的運動規律。實驗是受控的,只要掌握受控條件,任何人都可以得出同樣的預期結果。中國古代的學者缺少這方面的傳統訓練。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王陽明「格竹子」。王陽明是影響幾代人的大學問家,他的朋友坐在亭子里觀察竹子生長的機理,一連坐了3晝夜,終於病倒;他繼而靜觀7天,仍無所獲,他便得出道理,認為「其格物之功只能在身心上做」。這些大思想家認為,「致知在格物,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研究自然事物變成了心性之學。
東西方科學技術的差距從15世紀開始:大約從15世紀後半期開始,近代科學在西歐興起,我國的科學技術不但被西方迅速趕上和超過,而且日益走向衰落。首先這一時期中西科學技術成果在內容和方法上的差距加大。在內容上,中國在科學上的主要成就大多屬於應用科學,如《本草綱目》、《農政全書》、《天工開物》等。而同一時期西方科學的發展主要是理論科學。科學家努力的重點,不在於實際的應用,而在於對事物及其規律的探索。例如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如果從實用的觀點看,比起托勒密的「地心說」不能顯出明顯的優越性,但就人類對太陽系的認識而言,哥白尼學說更能反映天體運行的本質。伽利略更是一位對理論充滿情趣的人,他對自由落體定律、慣性定律、拋物體運動的軌跡等所做的探索,大都寄予對事物和規律的追尋。在研究方法上,西方科學家所進行的科學研究大多使用觀察和實驗的方法。而中國仍然主要採用傳統的整理典籍和總結經驗的方法。李時珍《本草綱目》的成書過程,充分體現著這一傳統研究方法的使用過程。16世紀中西科學在內容上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別,正是近代科學與傳統科學本質差別的具體體現。
為什麼中國沒有產生近代科學?(1)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固有的分散性和狹隘性,不可能使科學應用達到較大規模,從而使近代科學的產生和應用失去了應有的土壤。(2)封建統治者實行「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政策,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也阻礙了和工商業有關的科技的發展。(3)明清統治者實行文化專制主義,如八股取士,大興文字獄,把大量知識分子迫入了脫離實際、脫離生產、脫離對自然界觀察研究的歧途,使近代科學在中國失去了產生和發展的政治文化基礎。(4)教育的落後。中國封建教育以儒學為主要內容,以培養封建官吏為目的,很少涉及生產和科學知識。而在教育上採取的私塾教育,既不利於科學間的互相融合,也不利於培養大批人才。總之,日趨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礙中國近代科學出現的最根本原因。
中國古代「匠」的地位:在封建官僚社會里,科學家、技師、工匠不像在古希臘或近代歐洲那樣,有著獨立的社會地位,一般來講,在政治和經濟上都服從於封建國家。大型的水利工程和土木工程自不必說,幾乎任何一種新式的復雜機械,如早期的水車和歷代水力趨動的天文儀器,不是在皇家宮廷製作,便是在地方豪門的家庭作坊里產生。這些科學家、技師有的本身就是官吏,有的是依附於官吏的食客。張衡、杜詩、蔡倫、宇文愷、李誡、蘇頌、沈括、燕肅、郭守敬都是做過官的人,馬鈞、耿詢、丁諼則是依附於豪門貴族的門人。因此,科學家們的成就,就往往取決於封建國家的盛衰。大體說來,封建國家國勢強盛時,諸如天文學、都邑營造、車服器械等方面,就會有所發展,反之,就無所建樹。百工的地位,比出身於士大夫階層的科學家更低的多。他們從事的職業往往被稱為「賤業」的倍受歧視。百工的技藝常常通過血統延嗣一代一代留傳下來,具有濃厚的狹隘性和保守性,一旦家族絕嗣,世代辛勤積累的寶貴技藝就會頻於失傳。這種恪守祖傳的技術模式妨礙技術的交流,並與科學的精神背道而馳。
古代科學技術成就與局限性給我們的啟示:從國家來講,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經濟搞上去,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奠定雄厚的物質基礎;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文化教育事業,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要重視人才,尊重人才,充分發揮科技人才的作用,要建立知識創新體系,鼓勵知識創新。要充分認識科學理論的指導意義,明確科學技術的作用。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明確在激烈的科學技術競爭中,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是極其重要的。要全面行使國家職能,把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作為國家的戰略重點。
望採納
❾ 科普手抄報可以寫四大發明嗎
可以中國的四大發明在歐洲近代文明產生之前陸續傳入西方,對西方科技發展產生一定影響,印刷術的出現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便利了文化的傳播;火葯和火器的採用摧毀了歐洲中世紀天主教的思想枷鎖。指南針傳到歐洲航海家的手裡,使他們有可能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西方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四大發明,在人類科學文化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頁。這些偉大的發明曾經影響並造福於全世界,推動了人類歷史的前進。火槍,火箭,火炮等武器全部由中國發明,宋朝由於單兵作戰素質不高,因此大力發展軍事科學技術,以求平衡,影響世界的軍事武器由此誕生。明朝期間對各種火葯武器都進行了相當多的改造,因此明朝的軍事科技達到了世界的巔峰。當西方國家,利用指南針環游世界,積極開發殖民地的時候,中國人卻從清朝開始對外實施閉關鎖國政策,對西方世界的興起一無所知,中國開始落後於西方各國。 早在西漢時,我國勞動人民就已造紙。東漢時,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破布和舊漁網等材料製成植物纖維紙。蔡倫他曾被封為「龍亭侯」,所以人們把他創造的這紙叫做「蔡侯紙」。從6世紀開始,造紙術逐漸傳往朝鮮、日本,以後又經阿拉伯、埃及、西班牙傳到歐洲的希臘、義大利等地。1150年,西班牙開始造紙,建立了歐洲第一家造紙廠。此後,法國(1189)、義大利(1276)、德國(1391)、英國(1494)、荷蘭(1586)、美國(1690)都先後建廠造紙。到16世紀,紙張已流行歐洲。中世紀的歐洲,據說抄一本《聖經》要用300多張羊皮,文化信息的傳播因材料的限制,范圍極其狹小,紙的發明為當時歐洲蓬勃發展的教育、政治、商業等方面的活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中國隋唐時期,人們把刻制印章從刻石上拓印文字兩種方法結合起來,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唐代留下的《金剛經》,精美清晰,是世界上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868年)。11世紀中期的宋代,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使印刷術得到普遍推廣。我國的雕版印刷大約在公元8世紀傳到阿拉伯,11世紀以後,又由阿拉伯傳的歐洲,12世紀左右傳到埃及,隨著造紙術的傳播,紙張先後取代了埃及的紙草,印度的樹葉以及歐洲的羊皮等,引發了世界書寫材料的巨大變革,14至15世紀歐洲開始流行印刷術。歐洲現存最早的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德國南部的《聖克利斯托菲爾》畫像(1423年),晚於我國約600年。1450年前後,德國人受中國活字印刷術的影響,創制了歐洲拼音文字的活字,用來印刷書籍,比畢升晚了400年。印刷術傳到歐洲後,改變了原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接受較高教育的狀況,為歐洲的科學從中世紀漫長黑夜之後突飛猛進發展以及文藝復興運動的出現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物質條件。 我國在唐朝時期就已發明了火葯,並最早用於軍事。10世紀初的唐未,出現了火炮、火箭,宋時火器普遍用於戰爭。蒙古人從與宋、金作戰中學會了製造火葯、火器的方法,阿拉伯人從與蒙古人作戰中學會了製造火器。歐洲人大約於13世紀後期,又從阿拉伯人的書籍中獲得了火葯知識,到14世紀前期,又從對回教國家戰爭中學到了製造火葯、使用火器的方法。火器在歐洲城市市民反對君主專制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恩格斯指出:「火器一開始就是城市和以城市為依靠的新興君主政體反對封建貴族的武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貴族城堡的石牆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槍彈射穿了騎士的盔甲,貴族的統治跟身披鎧甲的貴族騎兵隊同歸於盡了。」 早在戰國時代,中國就已經根據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製成了「司南」,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北宋時期,人們發明了用人工磁化鐵針的方法,製成指南針,並開始應用於航海。南宋時,指南針普遍應用於航海,同時傳到阿拉伯。13世紀初指南針傳入歐洲。指南針在航海上應用,導致了以後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航行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這打大大加速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