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創造和分配
⑴ 談談大學生對財富的創造和分配二者關系的認識
在世界的通脹下,如果所有的貨幣都不值錢了,但是貨幣只不過是財富的支付手段、價格制度、儲藏手段等等並不是實物財富而是實物財富的一種衡量,這樣的通脹大家都知道會影響財富的再分配,但是怎樣的分配卻是問題的關鍵,通脹下是一個再分配的過程,而再分配的就是這些資源財富,只不過我們要更深入的認識到的就是再分配的資源還有社會的歷史積累資源,一個國家的崛起和富強,財富的創造是一方面,財富的再分配是另外一方面,在當今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通脹下,就是一個分配財富的過程,對於新興的國家,更多的是創造,我們已經是世界工廠,已經是世界的創造中心,但是在這個世界的分配過程中卻非常的落後,就如我們生產的玩具我們只賺取2美分發達國家賺取3美元,相差一百多倍,這樣的差距不是創造的差距而是分配的問題,我們在崛起的過程中過於關心創造的問題而忽視世界的分配機制,通脹本身就是世界發達國家再分配財富和資源的一種手段,而中國崛起大家更多的是重視GDP,GDP不等於創造的全部,而更重要的是GDP不反應財富的分配情況,中國的崛起需要在世界分配機制上有更多的關注、思考,也需要有新的參數來考量,本人認為在資源的變化和熵增上是一個重要的側面,應當與GDP同時考量社會經濟的發展。
我們以往的社會科學,對於經濟的創造是非常重視而對於分配卻認知不足,馬克思是把財富歸結為社會財富,認為資源等不提供財富只不過是在社會活動中進行轉化,但是不同的有用的資源都到了誰的手裡,對於經濟也是完全不同的。這樣的觀點的背後就是能量守恆和質量守恆,進一步的是重農主義的觀點把財富的來源變成了只有農業生產得到財富,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的就是以能量守恆的觀點以一個地球為體系,唯一得到和轉化了地球外來能量的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人類從光合作用取得利益的就是農業的生產,而地球得到太陽的能量是按照一定分布規律分攤到土地上的,因此馬克思對於地租是有專門論述的,而在當時的年代是其他自然資源相對豐富人類受到的限制不是資源而是人類的生產能力,唯一受到壓力的就是土地,因此成為那個時代經濟學說的基礎,但是後來世界的資源相比人類的生產能力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人類對於能量、質量守恆也有了更高的認識,但就是第二類永動機也是做不成的,熵是永遠增加的,也就是說資源的每一次轉化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資源的可利用價值是逐步減低的,因此以原有的財富觀念來看待今天的世界已經是過時的了。
因此我們對於經濟的理解更應當提到資源和財富的層面而不僅僅是貨幣,貨幣在勞動價值論裡面是一種人類活動的創造,但是人類的財富應當還有不是人類可以創造的資源,經濟的活動不但應當有生產還應當有分配,有公開的各種報酬和利潤的分配,這分配是在貨幣層面上發生的,還有與貨幣有關更與資源有關的資源佔有分配,資源層面是更關鍵的分配,資源就是生存權,而西方刻意掩蓋了資源的分配,勞動創造的GDP不是人類財富的全部,如果一切財富都可以完全由人類創造,那也就是人定勝天的唯心主義。對於通脹,看似是在貨幣層面上的博弈,但是更多的是資源的再分配問題,誰能夠通過通脹的貨幣取得對於資源的佔有,誰就是一個勝利者。
對於中國現在成為了世界的工廠,實際上可以說世界的生產中心在中國了,也就是中國是一個主要的創造者,但是我們在這些生產領域卻是利潤極其微薄,原因就是所有的產品在到消費者的各個環節的分配中國沒有發言權,中國生產只有一毛錢利潤的玩具,美國的銷售商可以賺到3個美元,中國如果需要什麼資源,什麼資源就要價格上天,而同樣是全球緊缺的資源稀土中國由於豐富價格就極其低廉,所有這些都是在分配環節出現了問題,因此對於經濟的發展,我們不應當把眼光總盯住GDP的創造,盯住這些增量上面,更要研究創造之後的利益分配過程,最終落實到自己的經濟體裡面的創造價值才是自己的,因此對於分配問題是比創造更重要的問題,對於通脹所影響的更多的就是一個分配的機制,我們對抗通脹最關鍵的也是應當從分配尤其是資源的分配這個問題上去提高認識和思考問題。
⑵ 談談對財富分配的理解。詳細點
財富是上天給你責任與職責,不是拿給你想受的,因為能力越大責任越重,要知道付出與奉獻。
⑶ 財富的本質是創造與分配
經濟成為我們進行社會生活活動的杠桿,我們衣食住行的生存和自我的發展離不開錢,但我們要正確認識財富的本質,它不是分配而是創造。
我們在評估商品價值時候,同時要看它的使用價值。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花費了必要勞動時間而使用價值不大的商品它的社會價值會大打折扣。我們的單位需要的是有社會實用價值的人才,它需要的人才首先能夠為他創造價值,只有為單位創造價值也才能為你自己帶來收益,你自己所得的收益就在於你在這個平台上為這個集體創造的價值。
社會財富的分配本身是有規律的。它總是二八分配:20%的人擁有80%的財富,80%的人擁有20%的財富。如果我們按人均把財富重新拉平,過一定時間後它還會出現以上的二八現象。這種二八現象必須在自由商品經濟的前提下,階級斗爭或行政干預能使社會財富公平均等,但社會財富的本質最終不是分配而是創造。高度的社會文明應該是:不刻意改變社會分配規律,殺富濟貧,平均分配;而要提供寬松的自由商品環境,激發富人創造激情,鼓勵中產階層積極創業,提高窮人職業素質,讓更多的富人通過各種方式幫助窮人。
就微觀而言,不同的個人因環境性格習慣觀念的不同,也造成了不同的人生境況。
我們南通有一個人摸彩中了500萬元,很多人都認為他這輩子不用愁了,可幾年後,他不僅把這500萬花消掉,又做起了「負」翁。同樣一粒麥子,有的人沒有把它保管好霉爛了,使它失去了自身的價值;有的人把它吃掉了,實現了它自身的價值;有的人把它當作來年的種子,創造了新的價值。分配給予並不一定能實現財富的增值,社會財富的增值是要靠創造。
當然財富的創造不能單單理解為生產製造,它還包括知識產權的創新、商業經營模式、各種形式的投資等等。
⑷ 我們國家每年創造的財富怎麼分配是公平和合理的
根據勞動數量和質量,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
⑸ 財富的創造和分配被形象地比喻為做蛋糕和分蛋糕,
就是積累與消費的關系。列寧說,政治是經濟和的集中反映。這個說法多少有點抽象,我們可以用一句形象的話來說,經濟就是做蛋糕,政治就是分蛋糕。蛋糕怎麼做?有兩種做法:一是把所有做蛋糕的工具、原材料統統集中起來,大家分工來做,做好後由一個人來分,大家一起吃,這樣的做法,看上去很公平,但有一樣不好,就是太絕對平均,因為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乾壞一個樣,所以人們都不會想太賣力。其結果是,蛋糕做得不大,這就叫官有制(因為只有當官的擁有絕對的分配權力)。第二種做法是,明確每個人的任務,完成交給公家的任務後,剩餘的是自己的,於是每個人都想把自己的蛋糕做大,結果是全體的蛋糕總量大了,每個人都吃得飽飽的了,這個叫民有制。蛋糕怎麼分?對應於上面的兩種做蛋糕的方法,也有兩種分蛋糕的方法。第一種分蛋糕的方法,就是一個大家公認的領袖來給大家分,張三能吃多少,李四能吃多少,哪塊大,大塊小,都由領導一人說了算,這就叫集權政治。第二種分蛋糕的方法,就是你來劃蛋糕,我來分蛋糕,並且所有操作都是在眾目睽睽之下完成的,這種分法,就叫分權政治。記得有個故事,說的是有家兩兄弟在爭蛋糕吃,父親給他們定個游戲規則:一個劃蛋糕,然後由另外一個人來選蛋糕。結果,不管是誰來劃蛋糕,他都必須做到公平,如果他分一塊大一塊小了,另一個人都會把大的一塊選走,因為雖然劃分權在他手上,但選擇權在別人手上。這個故事就說明了樸素分權制衡原理。從上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官有和民有,集權和分權,誰優誰劣。再看我們身邊的實際,我們在改革開放前是用第一種做蛋糕和分蛋糕的方式,搞了三十年,搞出了個僵化體制,最後不得不改革開放尋求出路。但我們只改革了做蛋糕的方式,就是把做蛋糕的權利下放了,而分蛋糕的游戲規則仍然沒有變,還是集權體制的分蛋糕方式,百姓做蛋糕的積極性提高了,蛋糕做大了,但由於分蛋糕還是原來的集權規則,所以自由經濟的改革成果成了集權政治的美餐。於是,三公消費(公款吃喝、公車消費、公費旅遊)出現了,利益集團形成了,貧富差距拉開了,錢權交易產生了,公信力下降了,華南虎出來了……這就是中國目前所有社會問題的根源,用馬克思主義的術語來說,叫「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不相適應」。解決的法,就是深化改革——推動政治體制改革,把分蛋糕的權利交給公民提問者的感言:你就是當代的活雷鋒,太感謝了!
⑹ 怎樣區別財富分配和收入分配
財富分配與收入抄分配有重大區襲別.財富分配是指國民收入的分配,分配的物質對象是一年內勞動者創造的新價值,即V+M.財富分配或國民收入的分配,主要是處理好國家集體個人三方面的利益關系,以及投資與消費的關系.收入分配則是指個人收入的分配,它是在國民收入分配的基礎上進行的.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製度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按勞分配與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相結合的多種分配方式並存.通常說的分配不公,主要是指個人收入的分配.但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領域,可能問題更大一些.
⑺ 財富的創造和分配被形象地比喻為做蛋糕和分蛋糕,結合中國社會的發展現狀
番職的吧?
⑻ 財富創造和分配蛋糕被形象比喻為做蛋糕和分蛋糕,中國社會發展現狀,如何認識做蛋糕和分蛋糕二者關系
番職的吧,哈哈
⑼ 財富的創造和分配被形象的比喻為做蛋糕和分蛋糕
政治學里的《經濟生活》就把財富的創造和分配比喻為做蛋糕和分蛋糕了。
⑽ 財富的創造和分配被形象地比喻為做蛋糕和分蛋糕,請從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分配現狀出發,
「財富蛋糕」:構建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
【作者:李文龍 來源:金融時報】
政府工作報告里首度使用「財富蛋糕」這個詞語引起了「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的熱議。
代表們認為,財富蛋糕主要是針對改革收入分配製度而言。過去幾十年裡,我國經濟發展迅速,財富蛋糕迅速做大,社會財富增長驚人。但由於財富分配失衡所帶來的弊端也逐漸顯現。
而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體現,社會總財富這塊蛋糕在眼前,如何切分,關系著每個老百姓的身上衣、口中食。
從我國城鎮居民收入的構成來看,工資無疑是最主要收入來源。但在我國初次分配領域,工資增長落後於企業利潤增長是一個普遍現象,而且這種差距有逐漸拉大的趨勢。
中華全國總工會調查數據顯示,廣東省工資總額佔GDP的比例多年來停留在10%以下,工資增長幅度落後於經濟增長速度;最低工資標准與當年職工月均工資比,更是從2003年的47.8%下降到2008年的22.75%。
那麼該如何改革收入分配製度?政府工作報告中作了整體部署,要抓緊制定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措施,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財政、稅收在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調節作用。
毫無疑問,初次分配是切分財富蛋糕的第一刀,至關重要。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董力認為,勞動報酬在一次性分配中所佔比例太低,解決這個問題,在中國必須有中國特色的辦法,就是要有一個正常的工作決定機制,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工資支付的保障機制。
全國政協委員張俊九表示贊同,他認為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有利於貫徹按勞分配原則,實現初次分配的公平性;有助於增加勞動者的收入,使更多的勞動者分享經濟發展成果。
為此,張俊九在今年「兩會」期間的提案中提出建議,加快制定工資方面的法律法規,為建立和實施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工資激勵機制、工資保障機制提供法律依據。
事實上,政府在此方面已經有了整體思路,「兩會」期間,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在答記者問時提出:要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特別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比如多渠道地增加農村居民的收入,要採取一系列的強農惠農政策。在城鎮,要建立健全企業職工工資正常的增長機制和支付的保障機制,要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地調整或者提高最低工資標准,要完善工資形成的制度。
財富蛋糕切分的刀法如何,體現在再分配過程中能否體現公平。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兩會」期間表示,目前我國處在黃金發展期,伴隨矛盾凸顯期這樣一個基本格局,社會分配,收入差距拉大過多,不能簡單把高端收入往下壓,而是要通過再分配合理協調收入高低的兩端,然後逐漸縮小差距。
其中,「財產性收入非常重要,金融資產可以生息,股市炒作,房產出租倒賣之類,財產性收入分配差距就會越來越大,創造條件讓更多人獲得財產性收入的同時,要加強注重合理的再分配途徑。」賈康認為。
對於如何使用好二次分配調節,全國政協委員張明森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說,應該重新制定個稅起征點,要以家庭為單位徵收。全國政協委員陳游標也建議國家要通過稅收調節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環境保護稅、高消費稅,我認為對縮短貧富差距都有很大的好處。」
可見,調整個稅成為「兩會」代表、委員提出的改革收入分配製度最多的建議之一。全國人大代表、黃岡市市長劉雪榮建議,個人所得稅稅制調整,這個稅制的改革應該是讓低收入者少交稅,或者是不交稅,「讓高收入者,特別是特高收入者,多交稅交更多的稅,這個體制才是一個合理的體制,起到稅收杠桿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