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創造讀後感
Ⅰ 矛盾小說名篇讀後感
茅盾《春蠶》讀後感
茅盾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名偉大的文學巨匠。他善於擇取和概括當時風雲變幻的豐富復雜的社會現象,進行宏大而又精細的藝術構思,中篇小說《蝕》三部曲和《虹》、長篇小說《子夜》和《腐蝕》、短篇小說《林家鋪子》和《春蠶》,都可以說是這方面相當出色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引人入勝,讀他所寫的內容經常能夠使我融入其中,感受他所描繪世界裡的點點滴滴。我曾讀過他的「農村三部曲」,令我尤為感觸。
《春蠶》是矛盾短篇小說方面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現代小說史上的名篇。作品以生動的人物形象和「豐收成災」的鮮明主題享譽文壇。作者成功地塑造了老通寶這一代農民的典型。他勤勞、刻苦、倔強,是養蠶能手,也是一般農事、木工活兒的老前輩。但他思想保守,傳統觀念很重,只相信天命和自家祖上發家的老經驗,懷戀過去勞動發家的日子,幻想靠養蠶還債,恢復家業。他一切按老規矩行事,拒絕接受新事物,為換洋蠶種之事同兒媳吵架。他直覺地感到外國洋貨的危害,於是便產生了一種盲目排洋的心理。他也很封建迷信,譬如歧視鄰家婦女荷花,罵她是「白虎星」,怕她沖了養蠶的好運,禁止家裡人和她接近。他心驚膽戰地用泥糊的大蔥去占卜蠶花的吉凶,虔誠地在菩薩面前燒香拜佛。作者通過春蠶的生產過程,以豐富的生活細節和細膩的心理描寫,出色地塑造了老通寶的典型性格。除了他,作者還塑造了一個和他形成鮮明對比的青年農民多多頭。他是老通寶的小兒子。他樂觀、開朗、單純,充滿活力。文章中對這方面也進行了多次描寫,比如他頭頂五六個「團扁」,學鎮上的女人走路的樣子,引得婦女們一片嬉笑。他完全沒有老通寶的那種憂愁煩惱。他也不封建迷信,沒有老通寶所謂的禁忌。相反的,他很同情荷花,以寬容友好的態度對待這個受村裡人歧視的婦女,這是很難得的。更可貴的是他不像老通寶那樣保守落後、心存幻想,他「永不相信靠一次好蠶花的好收成,或田裡的好豐收就可以還清了所有的債」。他知道單靠勤儉工作,即使做到死也是不可能翻身的。他比他父親老通寶要清醒地多。在那個年代,他可以稱得上是個先進分子。作者通過對這些人物的細膩描寫,反映了當時倍受剝削的社會,揭露了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給農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春蠶》以其生動的人物形象、鮮明的題材主題和精細的藝術特色,為三十年代「豐收成災」的創作拓展了新的領域。通篇文章以細膩的文字,分析描寫了各個人物的心理活動,這也是《春蠶》作品中在人物塑造上的一大特色。作者不僅注意大的時代背景的點染,也很重視小的環境氣氛的烘托,精心布局個別和一般的關系。作品始終把老通寶一家的養蠶活動放在全村的養蠶活動中來描寫,從准備蠶具、收蠶、「窩種」,直到蠶繭豐收成災整個過程都互相呼應、悲喜相通、甘苦與共,從而更加突出了老通寶及其一家悲劇的普遍意義。總的來說,這一篇文章非常的賞心悅目,栩栩如生,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這篇文章我在中學時就讀過了。不僅是《春蠶》,還有《秋收》、《殘冬》,他的農村三部曲我都反復的看了好幾遍。當時非常喜歡茅盾的作品,因為讀起來很舒服。不過當時讀得感覺就像在讀格林童話,更像是去看一個故事。到了現在,重新回味的時候,確實有了很多的不同。從這個故事背後,我看到了更多的東西,有了更多的感觸。運用魯迅先生的話說,就是「從字縫中看出了字」,有得於心。
Ⅱ 有誰看過茅盾寫的子夜,說下讀後感
《子夜》標志著茅盾的創作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成熟階段,是我國現代文學一部傑出的革命現實主義的長篇。它從一九三一年十月寫起,至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完稿。在動筆以前,還經歷了一個較長的准備和構思的過程。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之間的的矛盾和斗爭,是貫串《子夜》全書的主線。環繞這條主線,《子夜》反映了一九三零年左右革命深入發展、星火燎原的中國社會的面貌。
《子夜》中的人物就是活動在這樣一個廣闊的歷史背景上;而且透過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發展,鮮明有力地顯示了整個時代的發展趨向和壯闊波瀾。它以上海為中心,反映了中國社會的全貌;通過兩個月中的事件探尋著中國社會過去和未來的脈絡。將紛紜復雜而具有重大歷史社會意義的生活現象通過謹嚴宏大的藝術結構表現出來。
作家筆下的工業資本家吳蓀甫,不是庸碌卑瑣的人物。他曾經熱心於發展故鄉雙橋鎮的實業,打算以一個發電廠為基礎建築起他的「雙橋王國」來。但是僅僅十萬人口的雙橋鎮不是「英雄用武」的地方,他發展中國的民族工業。他的目的是「發展企業,增加煙囪的數目,擴大銷售的市場」。他有這樣的野心,把一些「半死不活的所謂企業家」全部打倒,「把企業拿到他的鐵腕里來」。不僅這樣,他還知道如果發展民族工業,首先需 「國家象個國家,政府象個政府」。因此他除了永不倦怠地注視著企業上的利害關系而外,還「用一隻眼睛望著政治」。他具有游歷歐美得來的管理現代工業的知識,有魄力,有手腕,炯炯有神的眼光常常能夠煽起別人勃勃的事業雄心,願意和他合作。但是吳蓀甫這個工業界的騎士卻是生不逢辰的。他不是生活在十八、九世紀的歐美,而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帝國主義侵略的魔手緊緊扼住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咽喉,因而他的發展民族工業的雄心不能不成為一個無法實現的幻想。他不能不過一種「簡直是打仗的生活」,而且是在幾條戰線上同時作戰:他與美帝國主義的掮客——金融資本家趙伯韜進行勾心鬥角的斗爭;他熄滅不了工廠里風起雲涌的罷工運動;他用盡心機收買過來的許多小廠都成了自己脫不下的「濕布衫」,他和孫吉人、王和甫所苦心經營的益中信託公司不能不在軍閥混戰、農村破產、工廠生產過剩、趙伯韜的大規模經濟封鎖之下一敗塗地。他們發起組織益中信託公司,時未兩月,「雄圖」已成為泡影。野心勃勃、剛愎自信的吳蓀甫,也只剩下了一條「投降的出路」。通過上述這些描寫,《子夜》揭示出了作為民族工業資本家的吳蓀甫的兩面的性質:他和帝國主義及其卵翼下的買辦金融資本家之間存在著矛盾,和勞動人民,特別是工人之間也存在著矛盾。在帝國主義統治下,中國民族工業是永遠得不到發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是永遠不可能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這是歷史的必然的法則,誰也不能夠改變或者動搖它。當時在有關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中,托派分子曾竭力散播帝國主義的入侵推動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社會經濟是資本主義經濟占優勢,中國社會性質已是資本主義的反動論調。他們抹煞華洋資本之間的差別,掩蓋帝國主義扼殺中國民族工業這樣一個鐵的事實,企圖用「左」的詞句來反對中國人民正在進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以達到他們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子夜》關於吳蓀甫這個典型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刻劃,給了托派這種謬論以有力的回答。
《子夜》從多方面的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中來突出吳蓀甫的性格特徵。作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的典型人物,吳蓀甫的性格是一個鮮明的矛盾的統一體。他一方面有「站在民族工業立場的義憤」,但另一方面,壓倒他的一切的卻是「個人利害的籌慮」。他是「辦實業」的,他以發展民族工業為己任,他向來反對擁有大資本的杜竹齋一類人專做地皮、金子、公債的買賣;但是他也不能不鑽在瘋狂的公債投機活動里。他希望實現他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理想,盼望國民黨反蔣派與地方軍閥的聯盟「北方擴大會議」的軍事行動趕快成功,然而當北方的軍事進展不利於他的公債活動的時候,他又「惟恐北方的軍事勢力發展得太快了」。他精明強悍,但又不能不表現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先天的軟弱性。他有時果決專斷,有時狐疑惶惑,有時滿懷信心,有時又垂頭喪氣;表面上好象是遇事成竹在胸,而實質上則是舉措乖張。這一切,都是如此矛盾而又很自然地統一在吳蓀甫的性格里。吳蓀甫是我國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民族資產階級的典型形象。
除吳蓀甫外,茅盾在《子夜》中還創造了一系列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他們各自的思想面貌、精神狀態都打上了時代和階級的深刻印記。狡獪、陰狠而剽悍的趙伯韜,在土地革命風暴下逃亡上海的「吃田地的土蜘蛛」,他把農民的血汗拿來換取大都會里的「寓公」生活,同時在公債市場上進行投機活動的馮雲卿,賣身權門、依靠資本家錢袋過活的李玉亭、范博文等一類所謂的「教授」、「詩人」,也都寫得各具有特色。
茅盾特別擅長刻劃人物的心理狀態。他不是對它們作靜止的和孤立的分析和描寫,而是在時代生活的激流里,在尖銳的矛盾和沖突里來時行細致、深入的刻繪。他讓吳蓀甫同時在幾條戰線上作戰,讓他不斷處在勝利和失敗的起伏的波瀾里,時而興奮,時而憂慮,時而指揮若定,時而急躁不安。這樣,吳蓀甫的心理狀態和精神面貌就毫發畢露地呈現在讀者的面前。杜竹齋的唯利是圖的性格,在公債市場的決戰階段顯得分外清楚。李玉亭兩面討好的豪門清客的心裡,在吳、趙兩家明爭暗鬥最為緊張的時候暴露得格外分明。茅盾還在很多地方通過自然景物的描寫來渲染氣氛,襯託人物情緒的變化,藉以鮮明地顯示人物的性格。他決不是為寫景而寫景,他寫景即所以寫人。有時是因情取景,有時是借景寫情,情景交融,文無虛筆。
《子夜》的語言具有簡潔、細膩、生動的特點。它沒有過度歐化的語言,偶爾運用古代成語,也是恰到好處,趣味盎然。人物的語言和敘述者的語言,都能隨故事和人物的性格發展變化而具有不同特色,使讀者能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
《子夜》的產生,正是我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在反革命文化「圍剿」中邁步前進的時候,它顯示了左翼文學陣營的戰斗實績,從創作上證明了無產階級是一種不可戰勝的、最有發展前途的力量。
Ⅲ 茅盾 黃昏 賞析、讀後感 寫成一篇文章 600字左右
古往今來,一些騷人墨客,無不見夕陽而生感慨、借黃昏而報胸。李義山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對時光流駛、世代沉淪,寄寓了深,沉的感興;葉劍英的「才夫喜作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反李義山消沉遲暮之意而為之,抒發了無產階級革命家高尚的革命晚節、磅礴的樂鳳主義精神。這些吟傾黃昏的名句,至今傳頌不絕。茅盾的《黃昏》,則是用散文形式寫黃昏之景、抒胸中之情的佳篇,它別具豐彩,另闢新境。
作者對黃昏,不是孤立地直筆描寫,而以大海為背景,以海浪色彩的變幻來烘托、映襯、使深綠色的海、火紅的夕陽、燒紅了半邊天的晚霞,交織、融合,相映生輝,顯得十分絢麗、壯觀。揚波泛彩的海水與紺金色霞光相連,色彩斑爛,如一幅筆調凝重、原富立體感的油畫,誘人觀瞻、驚嘆!作者對黃昏時大海的觀察極其精細,描繪分外傳神。
作者主要通過大海的景色來寫黃昏時的情狀。作者採用擬人化的手法,將海浪的自然運動擬化成人民的有規律步行,跳躍著的小波浪猶如「閃射著金光」的大眼睛。這些跳躍著的金眼睛,又重迭成紺金色的晚霞,海天相連。通篇不著「黃昏」二字,而黃昏之態極其生動、鮮明。
作者對黃昏景色盡力渲染,意在刻畫夕陽壯美的形象,為抒發夕陽的壯麗的宣言進行鋪墊。作者反古人「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之意而為之,另創新意,給夕陽賦予了崇高的抱負、博大的胸懷、堅定的信仰。在這里,黃昏只不過是夕陽「今天的歷史革命」的完成,「明天,從海的那一頭,我將威武地升起來,給你們光明,給你們溫暖,給你們快樂!」夕陽的思想崇高,胸襟博大。它的宣言傳遍全世界:它的足跡深入高山、大洋、村落、都市。在茅盾筆下,夕陽再不是頹廢、沒落、自暴自棄者的化身,而是朝氣蓬勃、充滿自信、充滿理想、充滿希望的戰斗者的象徵;它寄寓的再不是頹敗、消沉、淪落的思想,而是激昂、奮斗、前進的理想,作者給夕陽塑造了一種嶄新的意境。
這篇散文只有六百多字,奇短、特精,意境深邃。作者為夕陽注入了蓬勃向前的戰斗詩情。勿論繪景、描形、擬聲、傳情,都准確逼真。作者從視覺、聽覺,感覺等各方面去描繪景物,神似五彩交織、七弦交響,達到了景真色麗、聲昂意永的境地。真可謂是形神兼備、神彩飛揚、絢麗多姿的佳作
求好評
Ⅳ 矛盾散文的讀後感
茅盾《子夜》讀後感
《子夜》標志著茅盾的創作開始了新的成熟階段,是我國現代文學一部傑出的革命現實主義的長篇。它從一九三一年十月寫起,至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完稿。在動筆以前,還經歷了較長的和構思的過程。
茅盾三十年代初期的社會有的和。在他的朋友中有做工作的革命者,有自由主義者,同鄉故舊中有企業家、公務員、商人、銀行家,並且常和來往。他很熟悉上海工商業的情況,有一段把「看人家在交易所里發狂地做空頭,看人家奔走拉股子,想辦廠」當做是「日常課程」(註:《我的回顧》,見《茅盾自選集》上海天馬書店1933年4月初版)。當時學術界正在展開關於社會性質的論戰,茅盾將看到的社會同論戰中理論對照,這就了他寫作《子夜》的興趣,決定生動的藝術形象,回答托派散播的已是資本主義社會的謬論。在寫作《子夜》的時候,作家又地運用了他在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社會經驗。他說:「當時在上海的工作者,正大規模的革命運動而很忙,在各條戰線上展開了激烈的斗爭。我那時參加工作,一九二七年以前我有過工作的經驗,一九三年一九二七年了,然而所的問題工作的情形,大我還能。」(註:《〈子夜〉是怎樣寫成的》,1939年6月1日《新疆日報》副刊《綠洲》)的這段經歷,時期參加左翼文藝運動,接近革命者所得來的感受和間接經驗,不但了他的創作素材,也使他有對客觀現實較為而的分析。
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之間的的矛盾和斗爭,是貫串《子夜》全書的主線。環繞這條主線,《子夜》反映了一九三年左右革命發展、星火燎原的社會的面貌。
關於歷史時期的社會,毛澤東同志曾經作過的分析。他在說明帝國主義的爭奪,帝國主義和整個的矛盾,帝國主義者間的矛盾,在境內發展起來,各派反動統治者之間的混戰之後,接著說:「伴隨各派反動統治者之間的矛盾——軍閥混戰而來的,是賦稅的加重,就會促令的負擔賦稅者和反動統治者之間的矛盾發展。伴帝國主義和民族工業的矛盾而來的,是民族工業得帝國主義的讓步的事實,這就發展了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之間的矛盾,資本家從拚命壓榨工人找出路,工人則給以抵抗。伴帝國主義的商品侵略,商業資本的剝蝕,和的賦稅加重等項情況,便使地主階級和農民的矛盾化,即地租和高利貸的剝削重了,農民則仇恨地主。外貨的壓迫,工農購買力的枯竭和賦稅的加重,使得國貨商人和獨立生產者走上破產的道路。……認識了矛盾,就知道是處在怎樣皇皇不可終日的之下,處在怎樣混亂狀態之下。就知道反帝反軍閥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樣不可,而且是很快會要到來。」(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澤東選集》橫排本第1卷第98頁)
《子夜》中的人物活動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上;而且透過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發展,鮮明地顯示了整個時代的發展趨向和壯闊波瀾。它海為中心,反映了社會的全貌;寫的是一九三年兩個月(五月至七月)中的事件,而事件里又隱伏著社會和未來的脈絡。將紛紜而重大歷史社會意義的生活謹嚴宏大的藝術結構,這是茅盾我國現代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最值得和學習的地方。
在吳蓀甫典型人物的塑造上,作家縝密的藝術構思和卓越的創作才能了的體現。作家筆下的工業資本家吳蓀甫,庸碌卑瑣的人物。他曾經熱心於發展故鄉雙橋鎮的實業,打算以發電廠為基礎建築起他的「雙橋王國」來。僅僅十萬人口的雙橋鎮「英雄用武」的地方,他要發展的民族工業。他的「目的是發展企業,煙囪的數目,銷售的市場」。他有的野心,把「半死不活的所謂企業家」打倒,「把企業拿到他的鐵腕里來」。,他還知道要發展民族工業,需要「象個,象個」。他除了永不倦怠地注視著企業上的利害關系而外,還「用一隻眼睛望著政治」。他游歷歐美得來的管理現代工業的知識,有魄力,有手腕,炯炯有神的眼光常常能夠煽起別人勃勃的事業雄心,願意和他合作。吳蓀甫工業界的騎士卻是生不逢辰的。他生活在十八、九世紀的歐美,而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帝國主義侵略的魔手緊緊扼住了民族工業的咽喉,他的發展民族工業的雄心不無法的幻想。他不過「簡直是打仗的生活」,而且是在幾條戰線上作戰:他要與美帝國主義的掮客——金融資本家趙伯韜勾心鬥角的斗爭;他熄滅不了工廠里風起雲涌的罷工運動;他用盡心機收買的許多小廠都成了脫不下的「濕布衫」,他和孫吉人、王和甫所苦心經營的益中信託公司不在軍閥混戰、農村破產、工廠生產過剩、趙伯韜的大規模經濟封鎖之下一敗塗地。發起組織益中信託公司,時未兩月,「雄圖」已泡影。野心勃勃、剛愎自信的吳蓀甫,也只剩下了一條「投降的出路」。上述描寫,《子夜》揭示出了民族工業資本家的吳蓀甫的兩面的性質:他和帝國主義及其卵翼下的買辦金融資本家之間著矛盾,和勞動,是工人之間也著矛盾。在帝國主義統治下,民族工業是永遠得發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是永遠不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這是歷史的的法則,誰也夠或者動搖它。當時在社會性質的論戰中,托派分子曾竭力散播帝國主義的入侵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社會經濟是資本主義經濟占優勢,社會性質已是資本主義的反動論調。抹煞華洋資本之間的差別,掩蓋帝國主義扼殺民族工業鐵的事實,企圖用「左」的詞句來反對正在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以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子夜》關於吳蓀甫典型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刻劃,給了托派謬論以的回答。
Ⅳ 茅盾小說讀後感450字
《子夜》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茅盾1896一1981創作的長篇小說,初版印行之時1933年即引起強烈反響。瞿秋白曾撰文評論說:「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說。」「一九三三年在將來的文學史上,沒有疑問的要記錄《子夜》的出版。」《〈子夜〉和國貨年》歷史的發展證實了瞿秋白的預言。半個多世紀以來,《子夜》不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且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日本著名文學研究家筱田一士在推薦十部二十世紀世界文學巨著時,便選擇了《子夜》,認為這是一部可以與《追憶逝水年華》普魯斯特、《百年孤獨》加西亞·馬爾克斯媲美的傑作。
茅盾的小說,素以全景式地展現宏闊的社會生活畫面見長。《子夜》的舞台設置於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並沒有截取某條小巷或某個街角,而是從居高俯視的視角,整體展示這座現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資本家的豪奢客廳、夜總會的光怪陸離、工廠里錯綜復雜的斗爭、證券市場上聲嘶力竭的火並,以及詩人、教授們的高談闊論、太太小姐們的傷心愛情,都被組合到《子夜》的情節里。同時,作家又通過一些細節,側面點染了農村的情景和正發生的中原的戰爭,更加擴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從而實現了他所設定的意圖:「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現象」,「使一九三零年動盪的中國得一全面的表現。」當然,茅盾的「大規模」「全面」描寫,並不是把各個生活斷片隨意拼帖在一起。他精心結構,細密布局,通過主人公吳蓀甫的事業興衰史與性格發展史,牽動其它多重線索,從而使全篇既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場景,又沿著一個意義指向縱深推進,最終以吳蓀甫的悲劇,象徵性地暗示了作家對中國社會性質的理性認識:「中國沒有走向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子夜〉是怎樣寫成的》
茅盾近乎以寫史的態度創作小說。《子夜》的情節,是被鑲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這一真實的歷史時空里的。小說中描寫的一些情景,如公債交易、蔣馮閻大戰等,都是有據可查的真實的史實。《子夜》把這類非虛構性的話語引進小說,與虛構性話語融匯、輝映,應該說是相當大膽而富有創造性的文體試驗。《子夜》的史詩品格,無疑得益於「詩」與「史」兩種語言巧妙調適與組合。
《子夜》在整體布局上具史詩般宏闊,但細節描寫的筆觸又極為委婉細致,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微妙顫動的波紋。這一特點,早在三十年代,吳宓先生就曾指出過並大加贊賞,稱《子夜》「筆勢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噴薄,不可控搏。而其細微處復能婉委多姿,殊為難能可貴。」茅盾認為吳宓的評論真正體會到了「作者的匠心」。《我走過的道路》。
《雷雨前》讀後感
《雷雨前》讓我想到了高爾基的《海燕》。《海燕》寫的是在暴風雨來臨之前情景。
在學這篇文章之前,老師先請一個同學讀文章,另兩位同學則把所聽到的畫出來。之後便是自己讀文章,理解文章,整理文章。
「 河裡連一滴水也沒有了,河中心的泥土也裂成烏龜殼似的。田裡呢,早就像開了無數的小溝」可以看出,在雷雨前,天氣是十分的乾燥難忍。「可是你等著,等著,卻等來了蒼蠅。它們從齷齪的地方飛出來,嗡嗡嗡的,繞住你,叮你的塗一層膠似的皮膚。。。。。。。。。。。。。。。你跳起來拿著蒲扇亂撲,可是趕走了這一邊的,那一邊又是一大群乘隙進攻。你大聲叫喊,它們只回答你個哼哼哼,嗡嗡嗡!」 蒼蠅和蚊子十分的煩人和惡心,我覺得「蒼蠅」和「蚊子」可以是當時社會的腐敗份子。把當時的一些人比喻成「蒼蠅」和「蚊子」也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腐敗。
「轟隆隆,轟隆隆,再急些!再響些吧!讓大雷雨沖洗出個干凈清涼的世界!」和《海燕》中「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有一丘之貉,都期盼美好世界的到來!
讀《春蠶》 分類:讀後感2006.3.24 18:37 作者:yanganping | 評論:1 | 閱讀:4450
前幾天,我讀了茅盾的《春蠶》,讓我思緒萬千,便寫下了一點感想。下面從幾個方面談談:
老通寶固執的認為繭廠能開,說明了舊時代農民的頑固心理和對現實的盲目、不了解,對國家未來的不關心,是典型的封建農民形象,具有封建農民特有的狹隘性心理。
他對「陳老爺」家的敗認為是「長毛鬼」在陰間告了狀,但想不明白為什麼會牽涉到自己,也說明了封建農民階級的封建迷信思想濃厚,對社會現實沒有深刻的認識,這也就是舊社會農民的可悲之處,令人痛心。
他看到洋船經過,就滿臉恨意;看到街上洋紗、洋布、洋油的出現,就把自己困窘生活的根源全部歸結帶有「洋」字物品的頭上。由此可見,他這一類人是深受封建正統思想的毒害,也許「天朝上國」陰影還厚厚的籠罩著他們,沒有消逝殆盡。所以具有保守派的傾向----盲目排外,從後面他們養蠶的過程中也能看出。
他雖然不關心國家命運,卻也痛恨洋鬼子,但他的出發點卻不同,完全是為了自己的私利而這么做。他也認為是洋鬼子把銅鈾都騙去了,才導致自己的窮困、欠債。但他並不知道洋鬼子如何騙去的,就憑小時聽老陳老爺說過,也就跟著嚷嚷,對此深信不疑。體現了他的可悲之處,而且這種可悲之氣從全身溢出,籠罩他全身。
在「收蠶」到「賣蠶」的過程中,故事情節達到了高潮。同時,也是劇中人物形象、性格渲染的最逼真、最淋漓盡致的時候。如果說老痛寶是可悲的,那麼荷花不僅可悲而且可憐。同是生活在受剝削、受壓迫階層的貧苦農民,可在他們眼中,荷花比搜刮他們錢財、榨取他們血汗的人更可怕。而阿多則是他們中的早期覺醒者,渴望喚醒人們的麻木靈魂,卻終因勢單力薄,無法在早已根深蒂固的人們的腦海中立足。最後也只能被湮沒,不再強烈掙扎。
因為有這樣的人民群眾、因為有這樣的社會背景,老通寶一家在新的一年裡又挨餓、欠債也就不足為奇了。
通過這篇小說,我們能夠看出舊社會的黑暗和殘忍,為生活在那樣的時代里的人鳴不平,更應該珍惜今天的時光。努力學習,為他日展翅奠基。
Ⅵ 茅盾 的幻滅的讀後感
沒人回的話,你採納我吧。
沒人回的話,你採納我吧。
沒人回的話,你採納我吧。
沒人回的話,你採納我吧。
沒人回的話,你採納我吧。
Ⅶ 茅盾《春蠶》讀後感
春蠶》是茅盾寫於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的一篇反映農村生活的優秀短篇小說,同《秋收》《殘冬》合稱為「農村三部曲」,《春蠶》是三部曲的第一篇。 這篇小說通過三十年代初期江浙農村蠶事活動的描寫,展示了農村春蠶豐收成災,經濟破產的現實圖景,深刻揭露了豐收成災的根源是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國民黨的統治。 它的歷史背景同《子夜》一樣,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深入,國民黨的腐敗,表現在城市既是工商業的破產,實質反映了在帝國主義--國民黨統治下中國人民的深重災難。 這篇小說,細致地描寫了老通寶一家一村,為奪取蠶事豐收而進行竭盡心力和財力的奮斗。結果豐收而欠債,揭露了帝國主義國民黨反動派,資本家以及地主高利貸者重重壓榨農民的罪惡。指出在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勢力壓迫下中國農村加劇破產以及農民反抗性日益增長的過程。同時,又明確指出造成豐收災難這一現象的極流是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和國民黨的反動統治。 這個主題的意義,在於它是三十年代半封舊中國社會的縮影,是一部真實的歷史教材。 老通寶是小說的重要人物,他忠厚倔強,有發家的志氣。相信勤勞就有生路,因此賣盡力氣,拚命掙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養蠶事業中去。為買桑葉,他抵押了最後的田產。為了照顧好「寶寶」,他們全家忍餓失眠幾日幾日得守侯在蠶房。然而「豐收或災」,帶來的並不是富裕和幸福。而是更可怕的貧困和災難。蠶絲跌價,債務加重。他因此氣得生了重病。老通寶身上又有落後保守的一面,他相信命運和鬼神虔誠得遵守養蠶的的一切禁忌,這使他跟不上時代的變化,終於成為悲劇性的人物。作者通過他的悲劇命運,說明了單靠勞動要想擺脫窮困生活在舊社會是絕對不可能的。 開頭是《春蠶》中李牛農民,他身體健壯,性格開朗,因為還沒有挑起家庭擔子,顯的無優無慮。他身上沒有封建傳統思想的來薄,沒有封建迷信的許多禁忌。他以平等的態度對待被人看不起的荷花。對荷花的以迷信評斷進價報復的價為不予計較和聲張。句句頭生長在民耕農逐步破產下來的貧苦家庭。他沒有老通寶發家的經歷。予以他永相信靠一次蠶花好或是田裡燕。他門就可以還清了債在有自己的,他知道單靠勤儉工作,即使做到脊樑骨折斷也是不能翻身的,因此他同老通寶的思想不同。他沒有象老通寶那樣的憂慮,因此迷信。他對生活充滿興味,他是那樣快活,爽朗。在斗爭又是那樣猛摯、堅韌。他之所以上武裝的道路,一是總結了老通寶的慘痛經歷,二是家庭貧困的促成,三是農民兄弟陸福慶等人的形象。這個形象的意義,說明在帝國主義侵略和國民黨反動派統治下有半過的貧苦的農民已經從災難中覺醒過來。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並暗示著他門這些在國統治崛起的農民自發斗爭必然會轉向自覺的斗爭。 《春蠶》藝術構思的重點放在為奪取春蠶豐收而進行的蠶事活動上,豐收成災的結局則寫的簡勁利落。在描寫蠶事活動時,作者還插進了嘈雜微妙的人事糾葛。作品半穿插的這種矛盾糾葛,並不影響蠶事豐收及成災的結局。但擴大了作品的生活和思想容易。使人物和性格得到了許多方面的計劃,增強了作品的生活氣魄。在描寫蠶事活動中,緊張的撙戰和不安的心性是貫穿全篇的基調。但也穿插些富有鄉性風味的輕松的場面。作者精心布局,主乏突想,結構嚴謹而富於變化,奪取豐收的艱辛和豐收成災的結局形成強些對比,產生了出人意料,發人深思的藝術效果。 作品以典型的的細節,細致的心理描寫,成功的絕望的塑造了老通寶形象。 作品生活氣息濃郁,敘說農村蠶事活動的種種習慣,生動的描繪,具有鮮明鄉土特色。
Ⅷ 茅盾散文600字讀後感
作品中林老闆形象的塑造是相當成功的。作者生動地描繪了林老闆在諸多矛盾的沖突中兩重的性格特徵。他精於生意,企圖在「大魚吃小魚,小魚吃是米」的競爭中,力挽狂瀾,維持生意,他賄賂黨老爺,避過了「聲討日貨」的驚險。摹仿上海商店「大廉價照碼九折」,「大放盤」,「一元貨」,一天賣一百為元的辦法開創了「鎮上近二十年來未有的新記錄。」他還殷勤地巴結顧客……這一切顯示他頗善經營的小商人特點,同時也表現他膽小怕事、委曲求全的性格。但同時,作者也描寫他的怎麼、唯利是圖,不略大義和損人利已這些小資本家的階級特徵和性格特徵。如他對抵制日貨的浪潮波及他的鋪子,感到氣憤;對「一二人」滬戰卻頗為冷漠,「滿街人人為上海的戰爭而沒有心思想到生意的時候,要先生始終在籌慮他的正事。」
小說主題的深刻之處,是象林老闆精於生意,事業頗有發展前途,卻在風雨飄搖的社會大動盪中遭致破產的厄運。
作者把矛盾一直指國民黨的黑暗統治,指出他們的敲詐勒索是林家鋪子崩潰的主要原因。這些人利用「抗日」發國難財,到處徵收所謂的「困難捐」,借口禁賣東洋貨貪污受賄,誰要不給錢就「封存」。政府當局的卜局長想占他女兒為妾,聲稱「不管應有許多不便之處」,地方黨部又借口外邊謠傳林要捲款潛逃,又將林扣留等等,這些傢伙實際是一君吃人不吐骨頭的惡魔,林家鋪了在他們的敲詐下倒閉。
《林家鋪子》是茅盾短篇小說藝術成熟的標志。小說的情節結構布局得體,剪裁巧妙,波瀾起伏。
題材與主題的時代性、重大性與政治性,是新的創作題材、創作領域的開拓,首次涉及了民族資本家的命運問題。第一次寫中國的現代都市,是第一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小說,以深廣的內涵和鮮明的政治傾向性回答了當時中國社會論爭的問題。
結構宏大嚴謹,全景觀、多層次地反映出中國30年代的生活現實;人物眾多,結構復雜;線索繁復交錯但又嚴密完整,顯示了長篇小說創作方法上的成熟;成功塑造了資本家的群像;各種藝術手段的運用和創造性的心理描寫。
Ⅸ 茅盾散文 升學與就業 讀後感
茅盾散文 升學與就業 讀後感
作品中林老闆形象的塑造是相當成功的。作者生動地描繪了林老闆在諸多矛盾的沖突中兩重的性格特徵。他精於生意,企圖在「大魚吃小魚,小魚吃是米」的競爭中,力挽狂瀾,維持生意,他賄賂黨老爺,避過了「聲討日貨」的驚險。摹仿上海商店「大廉價照碼九折」,「大放盤」,「一元貨」,一天賣一百為元的辦法開創了「鎮上近二十年來未有的新記錄。」他還殷勤地巴結顧客……這一切顯示他頗善經營的小商人特點,同時也表現他膽小怕事、委曲求全的性格。但同時,作者也描寫他的怎麼、唯利是圖,不略大義和損人利已這些小資本家的階級特徵和性格特徵。如他對抵制日貨的浪潮波及他的鋪子,感到氣憤;對「一二人」滬戰卻頗為冷漠,「滿街人人為上海的戰爭而沒有心思想到生意的時候,要先生始終在籌慮他的正事。」
小說主題的深刻之處,是象林老闆精於生意,事業頗有發展前途,卻在風雨飄搖的社會大動盪中遭致破產的厄運。
作者把矛盾一直指國民黨的黑暗統治,指出他們的敲詐勒索是林家鋪子崩潰的主要原因。這些人利用「抗日」發國難財,到處徵收所謂的「困難捐」,借口禁賣東洋貨貪污受賄,誰要不給錢就「封存」。政府當局的卜局長想占他女兒為妾,聲稱「不管應有許多不便之處」,地方黨部又借口外邊謠傳林要捲款潛逃,又將林扣留等等,這些傢伙實際是一君吃人不吐骨頭的惡魔,林家鋪了在他們的敲詐下倒閉。
《林家鋪子》是茅盾短篇小說藝術成熟的標志。小說的情節結構布局得體,剪裁巧妙,波瀾起伏。
題材與主題的時代性、重大性與政治性,是新的創作題材、創作領域的開拓,首次涉及了民族資本家的命運問題。第一次寫中國的現代都市,是第一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小說,以深廣的內涵和鮮明的政治傾向性回答了當時中國社會論爭的問題。
結構宏大嚴謹,全景觀、多層次地反映出中國30年代的生活現實;人物眾多,結構復雜;線索繁復交錯但又嚴密完整,顯示了長篇小說創作方法上的成熟;成功塑造了資本家的群像;各種藝術手段的運用和創造性的心理描寫。
Ⅹ 茅盾自傳讀後感
《子夜》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茅盾1896一1981創作的長篇小說,初版印行之時1933年即引起強烈反響。瞿秋白曾撰文評論說:「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說。」「一九三三年在將來的文學史上,沒有疑問的要記錄《子夜》的出版。」《〈子夜〉和國貨年》歷史的發展證實了瞿秋白的預言。半個多世紀以來,《子夜》不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且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日本著名文學研究家筱田一士在推薦十部二十世紀世界文學巨著時,便選擇了《子夜》,認為這是一部可以與《追憶逝水年華》普魯斯特、《百年孤獨》加西亞·馬爾克斯媲美的傑作。
茅盾的小說,素以全景式地展現宏闊的社會生活畫面見長。《子夜》的舞台設置於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並沒有截取某條小巷或某個街角,而是從居高俯視的視角,整體展示這座現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資本家的豪奢客廳、夜總會的光怪陸離、工廠里錯綜復雜的斗爭、證券市場上聲嘶力竭的火並,以及詩人、教授們的高談闊論、太太小姐們的傷心愛情,都被組合到《子夜》的情節里。同時,作家又通過一些細節,側面點染了農村的情景和正發生的中原的戰爭,更加擴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從而實現了他所設定的意圖:「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現象」,「使一九三零年動盪的中國得一全面的表現。」當然,茅盾的「大規模」「全面」描寫,並不是把各個生活斷片隨意拼帖在一起。他精心結構,細密布局,通過主人公吳蓀甫的事業興衰史與性格發展史,牽動其它多重線索,從而使全篇既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場景,又沿著一個意義指向縱深推進,最終以吳蓀甫的悲劇,象徵性地暗示了作家對中國社會性質的理性認識:「中國沒有走向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子夜〉是怎樣寫成的》
茅盾近乎以寫史的態度創作小說。《子夜》的情節,是被鑲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這一真實的歷史時空里的。小說中描寫的一些情景,如公債交易、蔣馮閻大戰等,都是有據可查的真實的史實。《子夜》把這類非虛構性的話語引進小說,與虛構性話語融匯、輝映,應該說是相當大膽而富有創造性的文體試驗。《子夜》的史詩品格,無疑得益於「詩」與「史」兩種語言巧妙調適與組合。
《子夜》在整體布局上具史詩般宏闊,但細節描寫的筆觸又極為委婉細致,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微妙顫動的波紋。這一特點,早在三十年代,吳宓先生就曾指出過並大加贊賞,稱《子夜》「筆勢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噴薄,不可控搏。而其細微處復能婉委多姿,殊為難能可貴。」茅盾認為吳宓的評論真正體會到了「作者的匠心」。《我走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