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創造社
A. 天安門後面是故宮嗎
不是,天安門後來面還自有一道門,叫端門,段端門後面大約400米才是故宮的南門午門。
B. 天安門資料
天安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市區中心,面臨長安街。天安門原是明、清兩朝皇城的正門,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當時名叫承天門。清順治八年(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里舉行了開國大典,並被設計入國徽。1961年,天安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最初名叫「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 天安門
意,是紫禁城的正門。當年承天門遠沒有如今天安門這么壯麗,而只是一座三層樓式的木牌樓,牌樓正中懸掛「承天之門」匾額。此樓於公元1451年毀於大火,1465年予以重建,明末時又毀於兵火,直到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修,才大體成為今天的樣式,並改名為「天安門」。 天安門總高33.7米,最下面是漢白玉石的須彌座,座上為高10多米的紅色墩台,以每塊重達43千克的大磚砌成。墩台上的城樓大殿東西寬九間、南北深五間,用「九、五」之數,是取帝王為「九、五」之尊,至高無上的含意。天安門城樓的設計者是江蘇吳縣人蒯祥,他被時人譽為「蒯魯班」。
天安門位於北京城的傳統的中軸線上,由城台和城樓兩部分組成,造型威嚴莊重,氣勢宏大,是中國古代 天安門城樓
位於北京城的中軸線上的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l7年)。原名承天門,以示皇帝「承天啟運,受命於天」。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建後,改稱天安門.既包含了皇帝是替天行使權力。理應萬世至尊的意旨;又寓有「外安內和,長治久安」的含義。明、清時,天安門是皇城的正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高為33.87米;1970年翻建後高達34.7米。它造型典雅,是我國傳統建築藝術的代表作。
周邊是故宮、天安門廣場、 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中山公園等。
C. 從承天門到天安門,天安門到底經歷了什麼
我們都知道天安門作為國家一處最重要的建築,是一座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象徵。而天安門這個名字,也象徵著永遠上天保佑,國泰民安,也是非常好的寓意,可在,天安門的原名可不是現在的這個,一直到清朝順治皇帝之前,天安門都被稱為承天門?
總之這兩個名字都是與當時的政治和社會背景是分不開的,所以這些改名字的背後都有著一段歷史,都是符合當時統治者的政策的,直到現在我們也用著天安門這個名字,也許這個寓意是真的非常適合當今人們的要求,我們對於國家強盛,人們幸福安康,人們對未來的一種美好嚮往吧。
D. 天安門修建於何時
復天安門建於明永樂十五年(制1417年),原名承天門,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後稱天安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通高33.7米。在2000餘平方米雕刻精美的漢白玉須彌基座上,是高10餘米的紅白墩台,墩台上是金碧輝煌的天安門城樓。城樓下是碧波粼粼的金水河,河上有5座雕琢精美的漢白玉金水橋。城樓前兩對雄健的石獅和挺秀的華表巧妙地相配合,使天安門成為一座完美的建築藝術傑作。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並親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從此天安門城樓成為新中國的象徵,它庄嚴肅穆的形象是我國國徽的重要組成部分。
E. 天安門城樓建於何時以前是干嗎用的
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
當時天安門是一座黃瓦飛檐、三層樓的五洞牌坊,朱漆金釘,光彩奪目。洞後延伸一條筆直的中心御道,穿過端門,直通皇宮正門的午門。御道兩側,按左宗廟、右社稷的傳統建制排建。御道兩側增築紅牆,一直延伸到天安門外,與兩道干步廊相連,成為一個封閉狀態的宮廷廣場。廣場外圍,左為文官官署,右為武官官署,充分顯示了中央集權的浩浩聲勢。
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為「天安門」,取「受命於天」、「安邦治民」之意。它有漢白玉石的須彌座,高大而色彩濃郁的牆台,上有兩層重檐大樓,東西九間,南北五間,象徵皇權的「九五之尊」。通高33.7米,36扇朱紅菱花門扉,60根通天圓柱,貼金的「雙龍合璽」彩錦,團龍圖案的天花藻井,由一個450公斤八角宮燈和16個各重350公斤的六角宮燈組成的眾星捧月圖案,使整個大殿庄嚴雄偉,金碧輝煌。門前開通的金水河,一枕碧流,飛架起七座精美的漢白玉橋,橋面略拱,橋身如虹,構成綺麗的曲線美。橋南東西兩側,各有白玉石華表矗立,雲繞龍盤,極富氣勢。面前是封閉狀態的宮廷廣場,文武百官到此下馬,庶民百姓不得入內,探頭一看,即犯「私窺宮門」的重罪,格殺無赦。
明清五百年間,天安門是新帝登基、皇後冊封而頒詔天下的地方,是皇帝金殿傳臚、招賢取士的場所,也是皇帝出征赴太廟祭祖的必經之路,對老百姓來說,它是拒人千里之外的禁區。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宮廷廣場兩側緊閉的大門自然而倒,東西長安街變成交通暢行的要道。自此以後,炳彪中國革命史冊的「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開國大典,「四五運動」等等重大歷史事件,都以此為舞台,威武雄壯地在這里演出。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天安門成了偉大祖國的象徵,新擴建的天安門廣場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壯麗的人民廣場。
天安門是人間的瓊樓玉宇,集古代建築藝術之大成。它又是封建等級制的形象體現:中間最突出的一座雕著蟠龍柱頭的橋面,只許皇帝一人通過,叫「御路橋」;左右兩座雕有荷花柱頭的橋面,只許親王通過,叫「王公橋」;再兩邊的,只許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通過,叫「品級橋」;最靠邊的普通浮雕石橋,才是四品以下官吏和兵了走的,叫「公生橋」。
自1987年11月開始,天安門正式對中外遊客開放。在此之前,極少有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像今天這樣可以接近天安門,盡情瞻仰她的豐美雄姿,和像當年國家領導人一樣,自由自在地扶欄遠眺廣場壯闊的全景。因而,自開放後,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競相登樓暢游。天安門廣場位於北京市區中心,是當今世界名城中最大的廣場,為新北京十六景之首。南北長880米,東西寬500米,面積達44萬平方米,可容納100萬人舉行盛大集會。天安門城樓坐落在廣場的北端,五星紅旗在廣場上空高高飄揚。人民英雄紀念碑屹立在廣場的中央。人民大會堂和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在廣場的東西側遙遙相對。毛主席紀念堂和正陽門城樓矗立在廣場的南部。
在晴朗的天宇下,天安門城樓上有黃色琉璃瓦閃耀著燦爛的光輝,朱紅的柱子和城台,白色的華表、石欄桿、石獅子,金水橋一一浮現。碧水青天,丹牆綠樹,石欄黃瓦,畫梁朱柱,色彩豐富,輪廓美麗,宏偉端莊。
站在城樓上,放眼望去,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這些氣勢軒昂的現代大建築豎立在寬闊的廣場上,使廣場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氣象,庄嚴的布局、磅礴的氣勢,會使每一個中國人油然而生自豪之情。
現在,每天有成千上萬的人到這里參觀、游覽。
F. 天安門的來歷
天安門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最初名「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設計者為明代御用建築匠師蒯祥。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
天安門,作為北京和中國的象徵,為全國和世界人民所矚目和嚮往,它的庄嚴肅穆的圖形是我國國徽的主要組成部分。
(6)天安門創造社擴展閱讀:
地位價值
天安門在明、清兩朝是皇帝頒發詔令之地。稱為「金鳳頒詔」,遇有新皇帝登基、大婚等重大慶典活動和皇帝父母進宮,都要啟用天安門。只有每年祭天、祭地、祭五穀時,才由此門出入。
此外,皇帝大婚、將領出征時祭旗、御駕親征時祭路、刑部秋審等重大儀式也都在此舉行。同時,還是「金殿傳臚」的場所。
天安門城樓外觀穩健持重,又不失美麗的曲線,實在是古代建築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其結構布局巧妙、建築工藝精湛,凝聚了中國上千年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偉大創造,集中體現了他們高超的建築水平和藝術表現力。
它不僅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史上輝煌的傑作,也是中華文明悠久歷史的象徵。
1949年以後,天安門已經成為現代中國的象徵,並被設計入國徽。天安門以其500多年厚重的歷史內涵,高度濃縮的中華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同時它還是新中國的象徵和無與倫比的政治矚目和神往,成為了世界和中國各族人民嚮往的地方。
G. 北京天安門的資料
天安門坐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的市中心,故宮的南側,與天安門廣場隔長安街相望,是明、清兩代皇城的大門。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里舉行了開國大典,它由此成為現代中國的象徵,並被設計入國徽。天安門以其500多年厚重的歷史內涵,高度濃縮的中華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新中國的象徵和無與倫比的政治矚目和神往,是中國各族人民嚮往的地方。她記錄了中華民族不懼流血和犧牲,爭取獨立自由的勇氣和堅強;寫下了新中國誕生的光輝一頁,和中華民族走向強盛的壯麗詩篇。
歷史
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1420年建成。最初僅是一座三層五間式的木結構牌樓,名字叫做「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天順元年(1457年),牌天安門與華表樓毀於雷火,八年後的成化元年(1465年)重建為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的門樓。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的軍隊攻入北京,承天門再次被毀。清順治八年(1651年)在廢墟上進行了大規模改建,重修為一座城樓,名字也改成「天安門」,取「受命於天,安邦治國」之意。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1952年經過兩次大規模的修繕。1970年的重建基本保持了1651年改建的形制,天安門比原來高了83厘米,通高34.7米(原高33.87米)。
明清時期,天安門到大清門(明朝成大明門、中華民國稱中華門)之間的千步廊形成佔地幾萬平米的T字型宮廷廣場,其東、西兩次還各設一門,東為長安左門、西為長安右門,國家主要統治機構六部及各院即設在此。這里是帝國統治機構的中樞。
明清的皇帝們一般都在天安門頒布重要詔令,稱為「金鳳頒詔」。此外皇帝大婚、將領出征時祭旗、御駕親征時祭路、刑部在秋天提審要犯(「秋審」)、殿試公布「三甲」(「金殿傳臚」)等重大儀式也都在此舉行。
1949年後,天安門進行過多次整修,其中1952年和1970年的兩次整修規模較龐大。1988年,城樓開始收費,對社會公眾開放。
建築
天安門位於北京城的傳統的中軸線上,由城台和城樓兩部分組成,造型威嚴莊重,氣勢宏大,是中國古代城門中最傑出的代表作。城樓通高37.4米,建於巨大條石砌成的須彌座式城台天安門夜景上,紅牆、黃瓦、五個拱形券門,金碧輝煌,蔚為壯觀。城樓上60根朱紅色通天圓柱,地面金磚鋪成,一平如砥;高大而色彩濃郁的牆台,上有兩層重檐樓,有黃色琉璃瓦,東西九間,南北五間,象徵皇權的「九五之尊」。南北兩面均為菱花格扇門,36扇朱紅菱花門扉;天花、門拱、梁枋上雕繪著傳統的金龍彩繪和吉祥圖案;貼金的「雙龍合璽」彩錦,團龍圖案的天花藻井,使整個大殿庄嚴雄偉,金碧輝煌。殿內由一個450公斤八角宮燈和16個各重350公斤的六角宮燈組成的眾星捧月圖案。城台下有券門五闕,中間的券門最大,位於北京皇城中軸線上,過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現在正中門洞上方懸掛著巨大的毛澤東畫像,兩邊分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和「全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的大幅標語。門前開通的金水河,一枕碧流,飛清末天安門架起七座精美的漢白玉橋,一般稱為金水橋。橋面略拱,橋身如虹,構成綺麗的曲線美。在王朝帝國時代,中間最突出的一座雕著蟠龍柱頭的橋面,只許皇帝一人通過,叫「御路橋」;左右兩座雕有荷花柱頭的橋面,只許親王通過,叫「王公橋」;再兩邊的,只許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通過,叫「品級橋」;最靠邊的普通浮雕石橋,才是四品以下官吏和兵了走的,叫「公生橋」。橋南東西兩側,各有漢白玉石華表矗立,雲繞龍盤,極富氣勢。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對天安門多次維修,今已煥然一新。左右兩側築起大型觀禮台,供大型慶典貴賓觀禮之用;金水河南並辟有綠化帶,花木四季常青。
周邊景點
故宮、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中山公園等。
H. 關於北京天安門廣場的資料
天安門,坐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宮的南端,與天安門廣場以及人民版英雄紀權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中國國家博物館隔長安街相望,以傑出的建築藝術和特殊的政治地位為世人所矚目。
天安門廣場,北京市中心地帶,中國政治活動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廣場。
2009年,天安門城樓為迎接新中國成立60周年展開修繕。此次天安門城樓修繕工程將主要以對樑柱、屋頂等部位的重新粉刷和彩繪為主。
(8)天安門創造社擴展閱讀:
天安門廣場記載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五·二〇運動都在這里為中國現代革命史留下了濃重的色彩。
不僅見證了中國人民一次次要民主、爭自由,反抗外國侵略和反動統治的斗爭,更是共和國舉行重大慶典、盛大集會和外事迎賓的神聖重地,這里是中國最重要的活動舉辦地和集會場所。
天安門觀禮台,位於天安門前方兩側,東西對稱,各7個台,主要用於國慶等重大慶典觀禮的需要。天安門觀禮台起初為開國大典上臨時搭起磚木結構的建築,1954年,按照中國著名建築師張開濟的設計方案,在原有的基礎上改建了磚混結構的永久性觀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