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盤的發明者
『壹』 中國最早算盤的發明者是
算盤究竟是何人發明的,無法考察。但是它的使用應該是很早的。漢代即有算盤,但形制與現今版不同 。不過,中梁權以上一珠當五,中梁以下各珠當一,則與現代相同,又據徐岳說,他的老師劉洪曾問學於道家天目先生,天目先生解釋了14種計算方法,其中一種就是珠算,可見至遲在東漢已經出現算盤。有些歷史學家認為,算盤的名稱,最早出現於元代學者劉因(1249——1293年)撰寫的《靜修先生文集》里。在《元曲選》無名氏《龐居士誤放來生債》里也提到算盤。劇中有這樣一句話:「閑著手,去那算盤里撥了我的歲數。」公元1 274年,楊輝在《乘除通變算寶》里,1299年朱世傑在《算學啟蒙》里都記載了有關算盤的《九歸除法》。公元1450年,吳敬在《九章詳注比類演算法大全》里,對算盤的用法記述較為詳細,張擇瑞在《清明上河圖》中畫有一算盤,可見,早在北宋或北宋以前我國就已普遍使用算盤這一計算工具了。
『貳』 算盤的發明者是誰,是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發明的
算盤是隸首發明的,隸首是黃帝時代的人。隸首為何發明算盤?事情還得從黃帝說起。
黃帝打敗了炎帝,天下的產權都歸黃帝所有。黃宮的財物越來越多,算帳成了大問題。那時候算帳方式是結繩記事、刻木為號。就是在繩子上打結或在木板上刻上記號。比如張三借給李四穀子十斤,張三就得在繩子上打十個結,或者在木板上用刀刻上十個記號。百姓之間的小帳用結繩刻木還能對付,黃宮財產收入若用結繩刻號來計算,估計每年算帳累死的人和現在的礦難有一拼。負責黃宮財務的官員們嫌結繩刻號太麻煩,集體偷懶發明了一句成語:「不計其數」。每年秋後向黃帝報帳時,都在帳本上寫上「不計其數」。這些人的小聰明騙得了自己,卻騙不了心中有數,集聖明英明於一體的黃帝。
黃帝每天和素女研究、探索房中術之餘,也研究「不計其數」是個什麼數?雖說天下都歸了黃帝,可黃帝的心眼還是很小的,對「不計其數」疑心大起。難怪黃帝起疑心,那些記帳的官員們打著「不計其數」的幌子,做貪污腐敗的勾當。老百姓看在眼裡,怒在心裡,罵在嘴裡。也只是罵罵而已,誰也想不出對付「不計其數」的辦法來。黃帝下詔,普天之下徵集能工巧匠製造算數工具。隸首的機會來了。
隸首不是人名,是個職稱。炎帝敗於黃帝,手下的人不是戰死就是做了黃帝的俘虜。那時候對俘虜沒有優待這一說,凡是俘虜都當作奴隸對待。隸首,奴隸之首也,說白了是奴隸的頭頭,說學術了是以奴制奴,與後世的「以夷制夷」異曲同工。
隸首的聰明,是公認的。別人在繩子上記事打結打的是死結,隸首卻能打出蝴蝶結。後來,蝴蝶結的技術傳到了西方,與西裝搭配引導了服裝新潮流。隸首是蝴蝶結之父。
當然,發明算盤可不像打蝴蝶結那麼簡單。蝴蝶結起碼有蝴蝶作參照物。算盤沒有,只能憑空想像。隸首絞盡腦汁,天天想、夜夜想、時時想、刻刻想;吃飯想、拉屎想,終於在上廁所的時候想出了算盤的載體(形狀)。
那天,隸首胡亂吃了些發餿的飯菜。片刻之間,腹內疼痛,隸首直奔茅房。叉腿解帶,脫褲蹲身,括約肌動;潑刺作響,便溲俱下;腹內輕松,通體舒泰。隸首無意中看見兩膝之間的長方形茅坑,大喊一聲,「TMD」!
隸首無師自通,首開「TMD」之先河,是國罵之父。
二
就像牛頓看見蘋果落地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瓦特看見水壺蓋振動發明了蒸汽機、阿基米德在浴缸泡澡泡出了浮力定律一樣,隸首在茅房發現了算盤的載體。古代的民間茅坑大都是長方體,其形狀一直延用至今。隸首是這樣想的,長方形的茅坑能夠載屎載尿,我設計的這個東西也應該像茅坑一樣方便實用。
算盤的載體有了,往裡面添加什麼內容又成了隸首頭疼的問題。隸首有個毛病,心裡有事,睡不好覺、吃不下飯,食慾不振。這天隸首在屋裡憋得頭暈目眩,來到街上轉悠。恰巧有個買糖葫蘆的小販吆喝著從隸首身邊經過。隸首一下子有了胃口,買了一串糖葫蘆。吃到第五個也就是最後一個糖葫蘆的時候,隸首大喊了一聲「TMD!」賣糖葫蘆的小販誤解了,大聲回敬隸首,「你TMD!」
隸首吃糖葫蘆找到了算盤檔和算盤珠,天下第一個算盤伴著「TMD」粗口誕生了。隸首一鼓作氣,大喊N聲「TMD」,發明了珠算加減法口訣。
幾乎與隸首發明算盤的同時,黃帝和素女搞出了中國特色的性學名著《素女經》。黃帝號召天下的百姓學習。隸首買了一本《素女經》反復學習、揣摩N遍,寫了讀經感,然後帶著算盤拜見黃帝。
三
黃帝見到隸首,問他手裡拿的是什麼東西。隸首說是算盤。帝曰,何為算盤?隸曰,算乃數矣,盤則盤古,兩者合一,夫算盤焉。帝報數試之,首念念有詞,雙手撥珠,噼啪作響,其算神速,令帝驚之。黃帝問隸首算盤是怎麼搞出來的?隸首拿出筆記,侃侃而談。我看見陛下冠冕上的長方形版(也叫延),發現了算盤的載體;看見冕延掛著一串串的玉珠,想出了算盤珠;讀完《素女經》,找出了隱藏其中的加減法口訣。如「一上一」來自「令女正偃卧向上,男伏其上」。「九去一進一」,實為「九淺一深」。雲雲。黃帝聽罷,龍顏大悅。加封隸首為宮廷會計師,每月享受黃家津貼。
明眼人一看便知,隸首是在扯淡。那麼隸首為何在黃帝面前扯淡吶?他不怕掉腦袋嗎?
四
黃帝一統天下,對奴隸從來沒有放心過。這一點隸首心知肚明。雖說自己貴為隸首,在奴隸眼裡像個人似的,在黃帝眼裡其實還是個奴隸,人家只不過是利用你的聰明而已。隸首發明算盤,除了想證明自己比別人聰明之外,更想在黃帝面前提高身份。前面說過,隸首的算盤與黃帝的《素女經》幾乎同時問世。隸首想證明算盤實用好用,成為天下人的算數工具,必須得到黃帝的認可。中國古代很多發明沒有流傳下來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得到皇帝們的認可。不是失傳就是流傳到西方,讓洋鬼子們佔了便宜。隸首有先見之明,買了一本《素女經》活學活用,為算盤尋找黃家理論依據。假如隸首不在黃帝面前扯淡,實話實說。我這算盤是上茅房、吃糖葫蘆發明的,黃帝會怎麼想?朕冒著陽萎的風險,奮不顧身翻雲覆雨地和素女搞房中術,好不容易搞出了《素女經》,你小子上趟茅房拉泡屎、吃個糖葫蘆就發明了算盤,天下人知道了,豈不是說你小子比朕還聰明?一般來講,凡是被人稱作聖明或英明的人都不喜歡比自己聰明的人。隸首要想得到黃帝認可,不扯淡是不行的。
扯淡,不能瞎扯。尤其在黃帝面前不能瞎扯,得一本正經地扯,推陳出新地扯、古為今用地扯、投其所好地扯。隸首天才地運用了四扯淡經,扯得黃帝心悅誠服。「盤則盤古也」,隸首就扯的深得帝心。黃帝說他的先祖是開天劈地的盤古,坐天下根紅苗正天經地義。其實黃帝的說法更是扯淡,假如炎帝坐了天下也可以說自己是盤古之後,這句話的強權在於誰也不敢去證明其真偽。
隸首靠扯淡當上了黃宮會計師,總算出人頭地。但他並不快樂。算盤並沒有按照他原來的設想,成為天下人的算數工具。黃帝打算讓天下的男人女人都來學習《素女經》,一直苦於沒有合適的人選來推廣,隸首正好派上了用場。黃帝愛聽扯淡可並不傻,命隸首寫算盤和《素女經》之辯證關系,以其人之扯淡,還治其人之扯淡。隸首不敢違抗黃帝的命令,埋頭論證扯淡。
五
算盤和《素女經》到了百姓手裡,反響卻出乎黃帝和隸首的預料之外。百姓對算盤和《素女經》的熱情並不高,覺得太麻煩。想學算盤的人對《素女經》不感冒,喜歡《素女經》的人覺得背口訣不如「九淺一深」來得痛快。要命的是算盤和《素女經》是黃帝指定的必修課,二者缺一不可。老百姓每天幹活累得要死要活的,哪有閑心學這玩意。結繩記事用了多年,雖說麻煩可也習慣了。做愛不是數數,只要老婆能把孩子生出來,誰還在乎九淺一深?
黃帝倒是「九淺一深」了,素女生出的兒子一個比一個白痴。有一次,黃帝對老兒子說,你去把門關上。結果連城門都關上了。大兒子跟蒼頡學字,學到「三」就不學了。黃帝問他為何不學。大兒子說,一是一橫,二是二橫,三是三橫,後面的不用學了,我都知道了,當老師太簡單了。黃帝半信半疑,找個小孩當大兒子的學生。那時候學生識字,先從名字開始。大兒子提筆在手,問小孩叫什麼名字。小孩說我叫萬百千。大兒子開始一橫一橫地寫萬字,從宮內橫到宮外。黃帝問你這是幹啥?大兒子說,我在寫萬字,才畫了一千橫。差點把黃帝氣死。兒子們不中用,黃帝只好把天下交給了學習《素女經》的積極分子,堯。
一些游手好閑的人添枝加葉把《素女經》改編成色情讀物,老百姓稱之為「黃書」,一時間暢銷天下。黃帝知道了非常生氣,命隸首清除精神污染。隸首帶人搜查,燒了一批「黃書」,殺了一些人。老百姓害怕,紛紛拿起掃帚將「黃書」掃地出門,史稱「掃黃」。隸首郁悶終生,算盤也沒有成為天下人的算數工具。直到後世的孔子和董仲舒出現,算盤才起了變化。
六
春秋之際,諸子百家爭鳴。孔子是聖人,一眼看出,所謂的百家爭鳴爭的只是王權這一家。孔子不甘心當子路等人的老師,要當帝王之大師。孔子看見算盤,悟出「以聖為王」之道。小小的算盤好比天下,臣民如同算珠。只要帝王們掌握了運算口訣,治理天下如撥算珠。即便那個帝王用錯了口訣,撥亂了算珠。後來者只需搖晃一下算盤,撥亂反正,一切如初,天下久也。孔子為自己的新發現激動不已,周遊列國推銷聖王之道。遺憾的是,那些打打殺殺的霸主們目光短淺,誰也不在乎什麼聖王之道。孔子懷才不遇,逝者如斯夫,嗟嘆長已矣。
孔子失敗的原因是不識人間煙火。霸主們奉行的是刀把子裡面出政權,孔子偏偏強調「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你說周王文武哥倆好,等於說現在的王不好。既然看不起現在的王,人家也沒必要接受你的理論當你的學生。
又過了N年,西漢的董仲舒領悟了孔子學說的真諦,向漢武帝講解聖王之道的種種好處。漢武帝覺得此道有利可圖,罷黜了百家,全盤儒化。漢武之後的皇帝們紛紛效仿。算盤傍著聖王之道,打遍天下無敵手。直到遇見洋鬼子的PC。
洋鬼子們先用大炮打開了算盤的天下,後用PC搶佔了天下的算盤。久經歷史考驗的算盤成了雞肋。
七
天下人的思維逃脫不了算盤的桎梏。什麼東西一旦成了天下思維的產物,也就成了思維天下的犧牲品。儒術如此,算盤亦如此。 「天不生仲尼,萬古常如夜」。孔子這盞明燈照亮千年,油枯耗盡。遇見火力強大的電燈豈有不暗之理?算盤打了數千年,依舊是九去一進一,一下五去四,怎能與日奔月騰的PC相比?
算老珠黃,隸首在天之靈,嘆息之餘,吟詩一首。
算盤裡面有扯淡
扯淡裡面有算盤
算盤裡面的扯談是算盤
扯淡裡面的算盤是扯淡
扯淡裡面有多少算盤
算盤裡面有多少扯淡
算盤裡面的扯淡不是扯淡
扯淡裡面的算盤不是算盤
扯淡成算盤
算盤成扯淡
其實算盤就是算盤
扯淡就是扯淡
『叄』 算盤是誰發明的
徐岳(?~來220)字公河自。東漢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世界第一位「珠算」提出者和「算盤」記錄者。東萊(今萊州市)人。東漢靈帝時,著名天文學家劉洪「按數術成算」創造了「乾象歷」,並「親授其法」予徐岳。徐岳潛心鑽研晦、朔、弦、望、日月交食等歷象端委,進一步完善了「乾象歷」,後又把該歷法傳授給吳國中書令闞澤,使歷法得以在吳國實行。歷法的鑽研為徐岳以後從事算學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他搜集先秦以來的大量數學資料,撰寫出《數術記遺》、《算經要用》等數學著作。《數術記遺》詳細地記錄了他與劉洪算術問答的精華,介紹了14種計算方法。第一次記載了算盤的樣式,並第一次定名為「珠算」。漢獻帝延康元年(220)病逝。
『肆』 算盤是哪個世紀發明的是誰發明的
關於算盤的來歷,復最早可以追制溯到公元前600年,據說我國當時就有了"算板"。古人把10個算珠串成一組,一組組排列好,放入框內,然後迅速撥動算珠進行計算。東漢末年,徐岳在《數術記遺》中記載,他的老師劉洪訪問隱士天目先生時,天目先生解釋了14種計算方法,其中一種就是珠算,採用的計算工具很接近現代的算盤。這種算盤每位有5顆可動的算珠,上面1顆相當於5,下面4顆每顆當作1。
隨著算盤的使用,人們總結出許多計算口訣,使計算的速度更快了。這種用算盤計算的方法,叫珠算。到了明代,珠算不但能進行加減乘除的運算,還能計算土地面積和各種形狀東西的大小。
由於算盤製作簡單,價格便宜,珠算口訣便於記憶,運算又簡便,所以在中國被普遍使用,並且陸續流傳到了日本、朝鮮、美國和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現在,已經進入了電子計算機時代,但是古老的算盤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中國,各行各業都有一批打算盤的高手。使用算盤和珠算,除了運算方便以外,還有鍛煉思維能力的作用,因為打算盤需要腦、眼、手的密切配合,是鍛煉大腦的一種好方法。
『伍』 中國古代算盤是誰發明的
關於算盤的來歷,一說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末三分時期,關羽所發明,據說我國當時就有了"算板"。古人把10個算珠串成一組,一組組排列好,放入框內,然後迅速撥動算珠進行計算。
古時候,人們用小木棍進行計算,這些小木棍叫"算籌",用算籌作為工具進行的計算叫"籌算"。後來,隨著生產的發展,用小木棍進行計算受到了限制,於是,人們又發明了更先進的計算工具--算盤。
到了明代,珠算不但能進行加減乘的運算,還能計算土地面積和各種形狀東西的大小。
(5)算盤的發明者擴展閱讀:
16世紀,珠算已經成為中國最主要的計算方法,無論是小規模的商鋪,還是國家掌控的建築、天文、金融、運輸、海外貿易,珠算都是不可或缺的。
公元1281年,中國開始使用一種新的歷法,測定地球公轉周期為365.2425天,距近代觀測值365.2422僅差26秒;現在音樂中使用的十二平均律,早在16世紀中期的中國就已出現了記載,這是一項等比數列,要開12次方根獲得,中國古代科學家能夠完成這些精確計算,都利用了珠算。
18世紀,中國珠算和西方數學有了第一次記錄。歐洲的筆算、計算尺開始陸續傳入中國,由於算盤攜帶方便,計算簡單准確,所以中國人仍然鍾情於算盤,不僅在生產生活中使用算盤,而且在國民教育體系中有了珠算的課程。
20世紀50至70年代,珠算協助計算機完成了中國當時許多重大科研課題的精確計算。上世紀60年代,我國研發第一顆原子彈,由於只有一台計算機,為了應付龐大的計算工作,出現了許多算盤高手在原子彈基地的食堂大廳演算原子彈數據的場面,最後的計算結果准確無誤。
『陸』 算盤誰發明的
徐岳(?~220)字公河。東漢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世界第一位「珠算回」提出者和「算盤」記錄者。答東萊(今萊州市)人。東漢靈帝時,著名天文學家劉洪「按數術成算」創造了「乾象歷」,並「親授其法」予徐岳。徐岳潛心鑽研晦、朔、弦、望、日月交食等歷象端委,進一步完善了「乾象歷」,後又把該歷法傳授給吳國中書令闞澤,使歷法得以在吳國實行。歷法的鑽研為徐岳以後從事算學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他搜集先秦以來的大量數學資料,撰寫出《數術記遺》、《算經要用》等數學著作。《數術記遺》詳細地記錄了他與劉洪算術問答的精華,介紹了14種計算方法。第一次記載了算盤的樣式,並第一次定名為「珠算」。漢獻帝延康元年(220)病逝。
『柒』 算盤的發明者是誰
徐岳(?~220)字抄公河。東漢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世界第一位「珠算」提出者和「算盤」記錄者。東萊(今萊州市)人。東漢靈帝時,著名天文學家劉洪「按數術成算」創造了「乾象歷」,並「親授其法」予徐岳。徐岳潛心鑽研晦、朔、弦、望、日月交食等歷象端委,進一步完善了「乾象歷」,後又把該歷法傳授給吳國中書令闞澤,使歷法得以在吳國實行。歷法的鑽研為徐岳以後從事算學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他搜集先秦以來的大量數學資料,撰寫出《數術記遺》、《算經要用》等數學著作。《數術記遺》詳細地記錄了他與劉洪算術問答的精華,介紹了14種計算方法。第一次記載了算盤的樣式,並第一次定名為「珠算」。漢獻帝延康元年(220)病逝。
『捌』 算盤什麼時候發明的
珠算如何出現,算盤究竟由何人發明,無從考證,但它的使用應該是很早的。
關於算盤的來歷,一說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末三分時期,關羽所發明,據說我國當時就有了"算板"。古人把10個算珠串成一組,一組組排列好,放入框內,然後迅速撥動算珠進行計算。關算盤的起源問題主要有三種說法:
1、東漢、南北朝說。清代數學家梅啟照認為算盤起源於東漢、南北朝時期,依據在於東漢數學家徐岳《數術記遺》中記載了十四種演算法,其中第十三種既珠算,後來北朝數學家甄鸞對珠算做出了詳細的註解。但是一些學者認為此珠算只是一種簡單的加減演算法,與我們後來提到的珠算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2、元明說。清代學者錢大昕認為算盤起源於元朝中葉,在明朝時期使用已經普遍使用。元代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中已經有關於使用算盤場景的記載,明朝的很多書籍中都有關於算盤的記載,可見在這個時期算盤的應用已經相當普遍了。不過算盤是否是出現於這個時期,部有些學者認為有待商榷。
3、唐宋說。隨著對史料研究的深入,不少學者認為算盤起源於唐朝,流行於宋朝。依據一,在於宋代的《清明上河圖》之中,在一家商鋪的櫃台上就已經出現了算盤,宋元的很多書籍之中的記載的算盤使用已經非常純熟。大唐盛世,經濟已經非常發達,算盤在這個時候應運而生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一說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末三分時期,關羽所發明,據說我國當時就有了"算板"。古人把10個算珠串成一組,一組組排列好,放入框內,然後迅速撥動算珠進行計算。
但據公開資料顯示,「珠算」一詞最早見於東漢徐岳所撰的《數術記遺》,其中有雲:「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北周甄鸞為此作注,大意是:把木板刻為3部分,上、下兩部分是停游珠用的,中間一部分是作定位用的。
每位各有5顆珠,上面一顆珠與下面四顆珠用顏色來區別,後稱之為「檔」。上面一珠當五,下面四珠每珠當一。而今天的解釋是:算盤為長方形,木框中嵌有細桿,桿上串有算盤珠,算盤珠可沿細桿上下撥動,通過用手撥動算盤珠來完成算術運算。
(8)算盤的發明者擴展閱讀:
算盤的使用方法:最常見的算盤有分布在不同欄中的兩排珠子。在每一欄的上面一排,每排是一個珠子,而下面一排每排都會有四個珠子。開始計算時,所有的珠子都必須歸位到下面那一排。上面一排的珠子代表數字5,下面一排的每個珠子代表數字1。
作為一種現代計算工具,每一欄珠子代表一個數位的值。因此,從右數第一欄應該是個位 (1-9),第二欄是十位(10-99),第三欄是百位(100-999)等等。
根據計算,可以指定需要記錄的小數的位置。比如若要表示123456.7,7應該在第一欄,6在第二欄,5在第三欄,以此類推。當做這些計算時,只需要記住小數的位置在哪裡,用鉛筆在算盤上面標出來,或者如果能幫記憶的話,挑一排空出來也是可以的。
『玖』 算盤是哪國人發明的
年代實在太久遠了,估計沒有知道是誰發明的,只知道是中國人而不是日本人。
隨著回對陜西歧山出土文答物西周陶丸的研究,中國算盤的發明時間已經提前到二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陝西岐山縣西周宮室遺址中出土的90粒青黃兩色陶丸,青色20粒,黃色70粒。
早在漢代的《數術記遺》一書中,就曾記載了十四種上古演算法,其中有一種便是,「珠算」。據南北朝時數學家甄鴛的描述,這種「珠算」,,每一位有五顆可以移動的珠子,上面一顆相當於五個單位,下面四顆,每一顆相當於一個單位。這是關於珠算的最早記載,與後來流行的算盤並不相同,而且在當時也沒有普及流傳。
『拾』 算盤是什麼朝代發明
算盤最早是由東漢末數學家徐岳發明。
據公開資料顯示,「珠算」一詞最早見於東漢徐岳所撰的《數術記遺》,其中有雲:「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北周甄鸞為此作注,大意是:把木板刻為3部分,上、下兩部分是停游珠用的,中間一部分是作定位用的。
每位各有5顆珠,上面一顆珠與下面四顆珠用顏色來區別,後稱之為「檔」。上面一珠當五,下面四珠每珠當一。而今天的解釋是:算盤為長方形,木框中嵌有細桿,桿上串有算盤珠,算盤珠可沿細桿上下撥動,通過用手撥動算盤珠來完成算術運算。
(10)算盤的發明者擴展閱讀:
珠算是由籌算演變而來的,這是十分清楚的。《老子》提到:「善計者不用籌策」,可見這時籌算已經比較普遍了,因此我們說籌算是完成於春秋戰國時期。
「算」和「籌」二字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著作(如《儀禮》、《孫子》、《老子》、《法經》、《管子》、《荀子》等)中,甲骨文和鍾鼎文中到現在仍沒有見到這兩個字。一二三以外的籌算數字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的貨幣(刀、布)上。
籌算數字中,上面一根籌當五,下面一根籌當一,珠算盤中的上一珠也是當五,下一珠也是當一。由於籌算在乘、除法中出現某位數字等於十,或者多於十的情形,所以珠算盤採用了上二珠下五珠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