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說話的發明

說話的發明

發布時間: 2021-02-27 16:50:12

⑴ 人類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說話的呢

人類是從大概在30萬年前具備清晰發出多音節語言的解剖學結構:喉下移到第4-7頸椎之間,聲帶上方有一個擴大的咽腔。在這里可以對人要發出的各種復雜的聲音進行自如的調整。

其它哺乳動物包括尼安德特人喉部都在高處,無法發出復雜的聲音,只能利用口腔對聲音進行簡單調整。

它們的優勢是吞咽與呼吸可以同時進行,人類的嬰兒喉的位置跟黑猩猩差不多, 一歲半到兩歲時降到正常位。

運動語言中樞也叫布羅卡氏區,負責說話的神經中樞,考古學已經充分證明早在25年前已經非常發達接近現代人。

語言相關基因FOXP2的基因證據。在英格蘭發現了幾個語言功能障礙的家族,說話沒問題但不會掌握語法。

經篩查發現他們有一個位於7號染色體 上的POXP2基因異常,進一步研究發現這個基因與腦神經元協調語言和其它認知功能相關。這個基因最近一次突變發生在20萬年前。

人類語言的出現是為了處理更多更復雜的信息,主要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存在巨大的壓力。


(1)說話的發明擴展閱讀:

人與動物

人類語言符號和其他動物的交際方式如喊叫、舞蹈等,有本質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任意性

2、單位的明晰性:人類的語言是通過發音器官一個一個地先後發出的,而動物的所謂的「語言」是不可分的,是以囫圇一團的叫喊或舞蹈表達某一意思。

3、結構的二層性:人類的語言分為音系層和符號層(或稱語法層)

4、能產性:也稱創造性或開放性

5、傳授性

6、不受時、地環境的限制

⑵ 普通話是什麼時候出現,誰發明的

在1955年10月召開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范問題學術會議」期間,將漢民族共同語的正式名稱正式定為「普通話」。普通話並不是某個人發明的,是根據人民群眾總結而來的。

1909年清政府將北京官話命名為國語;民國時多次制定標准,1918年北洋政府公布了第一套國家認可的國音注音字母,1923年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五次會議決定基於現代中國北方官話的白話文語法和北京話語音制定語音,1932年經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國音常用字匯》後,確定國語標准;

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以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為普通話標准音的主要採集地,制定標准後於1955年向全國推廣。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普通話和規范漢字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2)說話的發明擴展閱讀:

「普通話」的「普通」其實是「普遍通行」的節縮。語言學家王力先生在他的《漢語淺談》中專門設了個小標題「什麼是普通話」,他說:「什麼是普通話呢?普通話就是通行全國的話。」「普通話就是普遍通行的話。」

其實「普通話」這個詞早在清朝末年就已經有了。1906年,切音字運動積極分子朱文熊寫了一本名為《江蘇新字母》的書,書中將漢語分為三類,其中有一類就名為「普通話」。他說,普通話是「各省通用之話」。

朱文熊提出「普通話」這一說法後,並沒有得到廣泛的使用,當時人們稱各省普遍通用之話為「藍青官話」,「藍青」本意為顏色混雜、不純粹,「藍青官話」是指夾雜了各地方言的北京話。因為這種話多是在官場使用,所以稱為"官話"。

後來,大家都開始說這種人人都明白的話了,使用這種話已經不再僅限於「官」了,民國初年就出現了「國語」一詞,「國語」代替了「官話」。較之「官話」,「國語」有了「民」的味道。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進行文字改革時,語言專家對「普通話」這一詞的使用進行過嚴肅的科學論證,稱「官話」顯然是不可以的;稱「國語」也是不妥的。

因為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用漢語,還不能稱普遍通用的漢民族共同語為「國語」。直接使用「普遍通行的漢語」又嫌音節過長,於是才採用了節縮的方式,稱之為」普通話「。

⑶ 人類語言是怎麼被發明出來的

1、語言的產生

語言是為了滿足交際和交流思想的需要而在勞動過程中產生的,勞動決定了產生語言的需要。同時勞動也決定了產生語言的可能。鍛煉大腦,促進思維;手腳分工,直立行走,使得發音器得到改造,具備說話的能力。

2、語言的發展

A、語言要素的演變(語音、語法和詞彙的演變)

語言是由語音、詞彙、語法構成的系統。各組成部分發展速度不平衡。詞彙出在經常變化中。語音和語法變化慢。

社會發展推動了語音發展,這是外部原因,至於語言系統本身如何發展,則是由系統內部的各種因素相互關系決定的。語音是物質外殼,詞彙是建築材料,語法是組織規則。組成語言的各部分或各要素之間處在一種相互制約而又統一的平衡狀態。語言系統本身處在變化過程中,例如:古漢語是單音節詞佔多,現代漢語就是雙音節詞占優勢。

B、語言發展的條件和特點

語言是以交際工具的身份為社會服務的。社會的發展是語言發展的基本條件,也是語言發展的動力;總之,語言是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的。

漸變性和不平衡性是語言發展的兩大特點,或說是兩大規律。

C、語言的分化和統一

語言隨著社會的分化而分化,方言是語言分化的結果。方言有兩個概念,一是地域方言,一是社會方言。地域方言是全面語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

漢語分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閩方言。

社會方言是社會內部不同年齡、性別、職業、階級、階層的人們在語言使用上表現出來的一些變異,是言語社團(不同群體的人在語言使用上表現出不同於其他的特點)的一種標志。不同的行業用語(包括科技術語)是社會方言在詞彙上的表現,黑話是特殊的社會方言。

共同語是社會打破地域隔閡、走向統一時出現的語言形式,它是一個社會(比如一個民族)的全體成員所共同使用的語言。通常共同語總是在某一種方言的基礎上形成,這種作為共同語基礎的方言叫基礎方言。漢民族的共同語是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普通話。

在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裡,各民族之間還需要一個共同的交際工具,這就是「國語」。

D、世界語、混合語、方言和共同語、口語和書面語、文學語言

語言接觸最常見的形式是詞語的借用。借詞也叫外來詞,指的是音與義都借自外語的詞。

「洋涇浜語」和「混合語」是語言間相互接觸、相互影響產生的一些特殊現象。「洋涇浜語」也稱「皮欽語」,它是一個社會的當地人沒有學好的外語,是外語在當地語言的影響下出現的變種。世界上許多地方都有,共同特點是:語音經過當地語音音系的適當改造,語法規則減少到最低限度,詞彙的項目比較少,往往要藉助於迂迴曲折的說法指稱事物。「洋涇浜」通常只有口頭形式,結構上不穩定,一般用於跟外國人交往的特殊場合,沒有人把它作為母語或第一語言來學習使用。

但在一定條件下,可能被社會採用,作為主要的交際工具,並由孩子們作為母語來學習和繼承,即變成「混合語」或稱「克里奧耳語」,在一個社會的全體成員口頭中紮下根,擴大詞彙,嚴密語法。

世界語是一種人造的國際輔助語,是波蘭醫生柴門霍夫於1887年創造的。詞彙材料主要取自拉丁族語言,部分取自日耳曼族語言和希臘語。採用拉丁字母書寫,語法只有十六條規則。

口語是語言的口頭形式,是說出來給別人聽的;書面語是用文字記載下來供看的。有了文字後才有書面語。文字是書面語的書寫工具,是體現書目語的一種物質形式,但文字本身不是書面語。

書面語在口語的基礎上產生,是口語的加工形式。不同:口語的用詞范圍較窄,句子短,結構簡單等,書面語擴大用詞范圍,結構復雜,盡量排除廢話,講究篇章結構。口語易變,書面語較保守

文學語言是加工過的,即規范化了的書面語。

世界上最早對語言學的研究:
1)文化歷史發展理論(維果茨基)
區分低級心理機能(生物進化結果)和高級心理機能(歷史發展結果)。
最早提出「內化」理論:外部形式的活動→概括化、言語化、簡縮化→內部活動

2)相互作用論(皮亞傑)
皮亞傑的心理結構的發展涉及圖式、同化、適應和平衡四個方面。
皮亞傑認為: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經歷三個階段,首先是動作,其次是形象,最後才是語言。語言的使用是和認知能力中的象徵功能的發展相聯系的。語言能力是建立在認知能力發展的基礎上,而不能超越認知能力的發展

⑷ 愛迪生居然發明會說話

愛迪生的機器想關就可以關,而這個女人喋喋不休

⑸ 語言是誰發明的

關於語言的起源,從目前來看最接近實際的是上世紀中葉美國學者的一種見解,他們認為語言起源於人類群體狩獵、採集分工的食物分享生活,這樣的食物分享生活產生了食品、份額和分享者的分配指稱需要。而分配指稱對於原始的人種動物來說,最為簡便的方法就是用人人都有的,隨身攜帶的,大家都能明白的,隨時隨地可以使用的喉嚨里發出的聲音進行食物分配的指稱。正是這樣的用喉嚨里發出的聲音進行分配指稱,使得早期的人種動物喉嚨里發出的嘰里咕嚕的聲音,逐漸成為了音節清晰的具有指稱意義的聲符。
聲符是語言的原初方式,這種原初方式是建立在生物性叫喚的生理基礎上的,沒有這樣的生物性叫喚這個生理基礎,語言是不可能發生和出現的。在地球上許許多多動物都能夠從喉嚨里發出它們各自的生物性叫喚,早期的人種動物也是其中之一。這種能夠發出生物性叫喚的喉嚨,所發出的聲音或者是警示的叫喚,或者是求偶的叫喚,或者是召喚的叫喚,或者是痛苦的和愉悅的情感叫喚,等等。這樣的叫喚在動物之間盡管各有不同,但它們在本質上都是生物性叫喚。
對於遠古時代的人種動物來說,群體狩獵、採集分工所帶來的食物分享生活和由此產生的分配指稱,則使得人種動物喉嚨里發出的生物性叫喚,逐漸地因分配指稱的需要和長期使用,嬗變為了指稱性聲符。這樣的指稱性聲符隨著世世代代的長期積累:
1、會在實際生活中進一步擴展到食物分配之外的各種經驗對象的指稱。如在各個原始部落的口語傳承中都有著對叢林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一些對象和某些長久記憶事件的指稱。
2、使得人種動物喉嚨的發聲構造、耳朵的聽覺構造、大腦的結構功能、以及基因遺傳的編碼,在這種生物性叫喚嬗變為指稱性聲符的漫長歷史過程中發生了適合指稱需要的改變和進化。如,喉的位置,在喉嚨中漸漸下移,造成更大的音室,能夠發出更多清晰和細分的音節;耳朵的構造變得能夠分辨更為細微不同的音節;大腦生成和發展出了相應的語言控制和管理功能。而這樣的生理結構變化,又會在世世代代的繁衍中以基因寫入的方式進入DNA復制的基因編碼,生成一種激發機制和集體原型。
3、使得人種動物的喉嚨不僅能夠發出更多的清晰的單音節聲符,而且能夠實現越來越多的多音節組合發音,其結果是推動了更多的聲符製作和聲符向部落口語的發展。近代以來,許多人文學家和探險家深入到世界各地的原始叢林部落進行考察,無不發現這些原始叢林部落都擁有各自不同的部落口語,只是在口語的豐富程度的發展上有所不同罷了。
4、隨著部落聯盟和地區性國家的出現,各種部落口語因記載、傳遞、規范和統一的需要,逐漸和視覺性的圖形符號發生了聯結,一種專門和聲符配套的文字元號,即象形文字開始在各個文明流域獲得了創制。於是,一種更為高級的,可視的、可記載的、可傳遞的、可統一的、可規范的語言方式,即文字語言日益需要地發展了出來,成為了一種最為重要的社會的、國家的標准通用語言。在我國倉頡造字和秦皇朝統一六國即實施文字使用的統一標准,反映的就是這樣的歷史。
由此,語言在人類這個種群中的產生既不是天賦的,也不是上帝的授予的,而是生活方式和社會發展的歷史生成,是有它的世俗的起源和歷史進程的。大體來說,人類的語言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經歷了聲符,部落口語,文字語言三個基本形態和發展階段。

⑹ 是誰發明了說話讓我們聽的懂對方的話

漢語拼音方案與漢民族標准語 —紀念漢語拼音方案發表44周年 北京大學中文系 王理嘉 [提要]一、從簡略的回顧中,闡明從19世紀末發展起來的漢語拼音運動一開始就是與語言的統一、社會的發展、民族的團結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歷史事實不止一次的證明,無論哪一種拼音設計,違背了漢民族共同語統一的發展趨勢,註定會以失敗告終。二、通過注音符號、國羅、北拉和漢語拼音方案的歷史淵源關系,具體說明方案在哪幾方面繼承和發展了這幾種拼音的主要優點並加以創新,從而總結了二十世紀前六十多年來中國人民創制拉丁化拼音方案的歷史經驗。三、通過對台灣通用拼音與漢語拼音之爭的分析 ,揭示隱藏在這場發生在台灣的激烈論戰的背後,其實質性問題是什麼。 一、漢語拼音運動與國語和普通話 漢語拼音方案是拼寫漢民族標准語的拼音方案。 漢民族標准語是在十九世紀末期興起的對中華民族的社會、科學文化的發展產生過巨大影響的語文現代化運動中逐漸建立起來的。語文現代化運動最初指的是漢語拼音運動(當時叫「切音字運動、簡字運動」)、國語運動和白話文運動。清末民初的三大語文運動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通過改革語言文字,普及教育,以適應當時社會發展和科學文化發展的需要,然後富國強兵,振興中華民族。國語運動是建立和推廣漢民族標准語口語的運動,而白話文運動則是提倡用能夠表達口語的白話文取代文言文作為正式書面語的運動。三個運動各有自己的追求目標,但內在關系卻十分密切。就歷史淵源關系說,切音字運動發生最早並引發了國語運動。其後,國語標准音的確立,注音字母的制定,一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漢語規范化運動,漢語拼音方案的產生,都是由此一脈相承,相輔相成的。所以,我們的論述也由此入手。 漢語拼音運動的歷史前奏可以遠溯至明末,但是導致中國社會產生聲勢浩大的漢語拼音運動,其直接原因是中國人至今銘心刻骨的「甲午」國恥。這一點錢玄同在《注音字母和現代國音》(1929)一文中說得很清楚:「1894年(甲午),中國給日本打了一次敗仗,於是國中有識之士,知道非改革政治,普及教育,不足以自存於世界,但是提到普及教育,即有一個問題發生,則漢字形體之難識,難寫是也。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非另制拼音新字不可……」。於是,「推行簡字以謀求普及教育的運動,日盛一日……」。其實,文字領域中的思想革新在此之前已經開始,漢字幾千年來神聖不可侵犯的崇高地位已經發生動搖。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在日本馬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除了賠償巨額軍費之外,還割讓了台灣和澎湖等地。其時,朝野震驚,激發了社會民眾,特別是有進取精神的知識階層的愛國天良,大家推究中國失敗的原因,一致認為「漢字不革命,則教育決不能普及,國家斷不能富強。」當時,被稱為「思想界之彗星」的譚嗣同就首先帶頭呼籲廢除漢字,改用拼音文字。各界人士群起響應,紛紛起來創制簡單易學的「切音新字。」清末的切音字運動,也就是漢語拼音運動就這樣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了。 據統計,清末最後十年中,至今猶有案可查的各種拼音方案就多達二十七種。這一時期的拼音方案大多為拼寫某種方言而設計的,但拼音文字畢竟是一種拼寫語言聲音的文字,所以一開始就觸及了漢民族語言的統一問題。被當時稱之為「從事切音運動第一人」的盧戇章,在他的《切音新字序》(1892)中就提出制定拼音字母的兩個基本原則:「字話一律」和「字畫簡易」,也就是文字表達話音,字形簡單易寫。同時,又倡議以南京話為「各省之正音」,這樣全國「語言文字既從一律,文話皆相通,中國雖大,猶如一家。非如向者之各守疆界,各操土音之對面而無言也。」這些話顯然已超出了純粹的文字改革的范圍,涉及民族語言的統一和發展了。 但是,盧戇章設計的各種拉丁化拼音方案仍然是以拼寫閩廣方言為主的。他後來向清政府學部呈交的《中國切音字母》也就因此被認為「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統一各省之方言」而批駁了。之後不久,一種體現民族共同語發展趨向的切音方案—-王照的《官話合聲字母》立刻脫穎而出了。它拼寫的是當時影響最大的「京音官話」,字母形式完全採用漢字的偏旁。《官話合聲字母》通行極廣,遍及大半個中國,「由京津而奉天,而南京,官話字母遍及十三個省。」王照本人可謂完全把握了當時民族語言的發展趨向,他在《官話合聲字母》序中就明確宣稱:「語言必歸劃一,宜取京話……京話推廣最便,故曰官話。官者公也,公用之話,自宜擇其占幅員人數多者。」也正因為如此,他的《官話合聲字母》得到了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總教習吳汝倫的支持並跟張之洞以及管學大臣張百熙一起奏請朝廷在「學堂章程」中規定「於國文一科內,附入官話一門」,理由是「各國語言皆歸一致」,清朝也應「以官音統一天下之語言」。他們的奏請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於是,漢語拼音運動在引發了國語統一運動,並與國語統一運動合而為一的同時,得以從民間躋身政府。之後,清政府學部在「國語教育事業」(1911)中規定拼音「簡字」的用途有二:一是拼合國語,二是范正漢字讀音,並通過了一個「統一國語辦法案」,規定在宣統八年(1916)普及國語。沒想到就在這一年十月,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被推翻。於是,經公決並通過的「統一國語辦法案」也就成了一紙空文。確定國音,制定字母,統一國語的運動,實際是由下一個社會和國民政府開展起來的。 從上面簡略的回顧中,我們可以看到,從十九世紀末發展起來的漢語拼音運動,從一開始就是與語言的統一,社會的發展,民族的團結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歷史事實不止一次的證明,無論哪一種拼音設計,違背了語言統一的發展趨勢,註定會以失敗告終。盧戇章設制的第一個拉丁化拼音方案,以拼寫閩廣方言為主的《中國切音字母》,因「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統一各省之方言」被批駁了。其後,又有同治進士,朝廷命官勞乃宣設計了幾乎可以使用於各省主要方言的《簡字全譜》(一種漢字筆畫式的拼音文字),「全譜」包括《京音譜》,《寧音譜》(南京話)、《吳音譜》、《閩廣譜》等,幾乎涵蓋了大部分方言,而且他還提出了「引南歸北」的主張:「南人先就南音各譜學習,以便應用,學成之後,再學京音,以歸統一。」勞乃宣本人曾得到慈禧召見,他進呈的《簡字譜錄》也得到御批,讓「學部議奏」。即便如此,清政府學部也仍然因「分裂語言,有礙統一」,始終擱置高閣,不議不奏,而社會上也對他提出了尖銳的指責,認為照他的辦法,「將使中國愈遠同文之治,」罵他是「分裂語言文字的罪魁」。對照清末切音字運動中唱主角的盧戇章、勞乃宣、王照三大家,特別是勞乃宣和因參加了「百日維新」而受到通緝的「欽犯」王照他們兩人的拼音方案的命運,實在是足以發人深省的。 二、漢語拼音方案與注音符號、國羅、北拉的歷史淵源關系 1912年,民國成立後,政府繼續推行國語。在推行國語的熱潮中,國語標准音經過「京(音)國(音)問題」大辯論,由「以京音為主,兼顧南北」修正為純以京音為準的新國音,其後注音字母也更名為注音符號,並成為推行國語的利器,使國語進入師范及小學語文教學中,在電台廣播、電影、話劇等領域中建立了牢固的陣地。 民國時期,從官話到國語,從老國音到新國音,國語運動最重要的一條歷史經驗就是要使自然形成的沒有明確標準的初級形式的民族共同語(官話)成為有明確規范的高級形式的民族共同語(國語和普通話),必須選擇一種自然語言,作為自身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國語運動在長期的實踐中終於找到了「中國語言的心」(劉復語),明確宣布以北京(系)作為統一全國語言的標准音(見《全國國語運動大會宣言》)。這是它最大的歷史功績,它為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所開展的漢語規范化運動、推廣普通話和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礎。 從學術發展的角度看,在漢語拼音運動不同歷史時期出現的國語注音符號、國語羅馬字、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直至五十年代後期的漢語拼音方案,顯然是一脈相承的繼承發展關系。漢語拼音方案的設計充分吸收了過去許多拼音設計,特別是國羅和北拉的許多寶貴經驗,並廣泛地聽取了各方面的意見。方案固然有它匠心獨運之處。但更多的是吸取並發展了歷史上許多拼音設計的長處。下面我們就從幾個主要的方面來說一說漢語拼音方案與注音符號、國羅、北拉以及其他拼音設計的繼承發展關系。

⑺ 中國 說話和字 是誰發明的.

中國的漢字是由倉頡造出來的!
人類前期就和其他動物的溝通差不多!比如吼叫!等等!!然後出現了語言!語言達到一定的程度才出現的文字!文字出現以前還有很多比如結繩記事等等

⑻ 人類在最開始是如何發明語言的

語言的產生,是人類第一次傳播革命的直接推動力。那麼,語言是何時產生和怎樣產生的呢? 菲利浦•列 伯曼在《人類說話的進化》(1984)中推斷:人類的遠祖大約在9萬年前的某個時候開始「說話」,大約在3.5 萬年前的某一時期開始使用語言。


人類創造了語言,語言也就成了人類的標征,成了人類進行交際與傳播的工具,也成了人類認識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有力武器。據考古發現,在人類漫長的進化史上,最先出現的尼安德特人在沒有天災人禍的情況下奇 怪地絕種了,而後起的克羅馬農人卻成了人類最直接的祖先。一個十分有力的推論是:前者沒有語言,而後者 創造了語言。語言拯救和幫助了克羅馬農人,人類也從此脫離了動物的信號傳播藩籬,踏上了人類的語言傳播 大道。第一次傳播革命中的語言傳播,使個人經驗和見聞為大家所共享,使前人的文化積累為後人所繼承。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