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聲誰發明
1. 四聲 是 誰最早提出來的
四聲是中古漢語聲調的四種分類以表示音節的高低變化,包括平聲、上聲、去聲內和入聲。平聲、上聲、去聲又稱容舒聲,入聲則為促聲。舒聲韻尾以母音或者鼻音結尾,促聲韻尾以塞音結尾。入聲除了是一個聲調,還是一系列以塞音收尾的韻母的統稱。現代普通話已經失去了入聲。唐宋以來,漢語在四聲的基礎上區分聲母清濁對應的陰調和陽調形成八聲,也就是四聲八調。
四聲,指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平、上、去、入。南北朝時,梁武帝曾經問周舍什麼是「四聲」,周舍回答那就是「天(ten)子(cix)聖(sjengh)哲(triet)」;這四字正好代表「平上去入」四個不同的聲調。根據日本《悉曇藏》卷五記載:「平聲直低、有輕有重。上聲直昂、有輕無重。去聲稍引、無輕無重。入聲徑止、無內無外。平中怒聲、與重無別。」現代吳語中的紹興方言和閩南語的潮州方言區分陰陽二類聲調,陰調對應清音,陽調對應濁音。
2. 誰發明了拼音
我們現在使用的漢語拼音方案是在建國以後由國家統一編訂的,編訂是借鑒了前人的一些經驗,是目前為止比較科學的漢語拼音方案
編訂原則包括:
1.以北京音為標准音,這也是為普通話服務的考慮
2.拼音字母採用音素制,即一個字母表示一個音素,一個字最多四個音素,如zhuang,音素制最為科學,因為它反映了音節的合成與分解
3.採用拉丁字母:保留全部拉丁字母(v在壯語等少數民族語言的拼音中要用到),字母字形一致,字母讀音相近
前人也有過一些拼音方案,最早是直音法:
包括以下四類
(1) 譬況:就是用語言描述發音的口型和送氣方式等細節
漢人高綉注《淮南子》,原文「旄」,註:「讀綢繆之繆,急氣言乃得之」
(2) 讀若:用近似音來註解發音
《說文》:「芨,讀若急」「皿,讀若猛」
(3) 直音:
《康熙字典》仍保留此法,如「事音示」、「之音枝」
缺點:有時候同音字比被注字難,如用「畎」注「犬」;有時甚至沒有同音字,如「糗」
(4) 解決辦法:扭四聲法,如「掰,音擺陰平」
《康熙字典》中有「亞,鴉去聲」「幾,寄上聲」「乃,奈上聲」
但也有例外,如「日」,相同聲韻母的只有這么一個字
後來出現了反切:
(1) 反切法是一種用漢字給漢字注音的方法,解決了前法之種種困難,是中國語音學史上一大發明,是東漢以後一千多年文人注音的主要方法
(2) 發展過程:
A. 佛教傳入中國後,翻譯經文,發現梵文是可以拼讀的,這就啟發了中國人,最早的反切出現於東漢孫炎的《爾雅音義》
B. 魏晉南北朝時就很普及了,此時多用「反」
C. 唐朝代宗時由於懼怕人民造反,改「反」為「切」,實際上「反」和「切」都是輾轉拼讀的意思
D. 隋朝出現了成熟的反切書《切韻》
E. 宋朝時出現皇家制定編纂的韻書《廣韻》,其中就有反切,如「田,徒年切」「盧,落胡切」
(3) 反切規則:
切上字取聲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任何字都可拼
(4) 缺點:
A. 未經訓練的人難拼,用起來不方便
B. 古代反切在當時是對的,但發音慢慢發生變化,可是反切未變,反切就不對了,效能慢慢失去了,如:「雞,古奚切」,在古代「雞」聲母為g,中古音系變化很大
C. 用反切法為共同語注音也有困難
明清曾出現了一系列的拼音注音方案:
(1)明末西方傳教士入華,想辦法用字母給漢字注音
(2)清光緒年間維新派向西方學習,開發民智,普及教育
(3)王照,模仿日本假名創制字母,聲母50個,韻母12個,影響很大,但是未推行開
民國年間又出現了注音字母方案和國語羅馬字方案,我們現在看到的北京大學的英文是Peking University ,是peking不是beijing就是國語羅馬字的遺留
關於注音字母:
(1)1912年民國教育部制定並於1913年公布推行開來
(2)特點:用獨體字作符號,聲母24個,韻母19個
(3)優點:
A. 簡單,每個漢字只需要3個字母
B. 照顧到古音,如ㄨ(u)
C. 念法固定
(4)缺點:
A. 沒有徹底因素化,有的是音素,有的是音素的組合,如:ㄞaiㄠaoㄟeiㄡou不科學
B. 過於民族化,很難推廣到國外,不便於國際交流
3. 注音文字是誰發明的
注音符號舊稱為「注音字母」,為漢字注音而設定的符號,1913年由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共計39個字母,排列以「ㄍㄎ」開頭;1920年改訂字母順序,增加一個字母「ㄜ」共計達40個。注音初期以讀音統一會所定字音為標准,故有「萬v、兀Ng、廣Gn」三個字母,後以北京音為標准,「萬、兀、廣」只作注方言之用,目前仍使用的有37個(聲母21個,韻母16個)。1930年中華民國政府把注音字母改稱為「注音符號」,正式的稱呼是國語注音符號第一式。相對於漢語拼音來說,注音符號有時簡稱注音。
中國大陸地區1950年代以後,漢語拼音被廣泛推廣,一般人使用拼音拼讀漢字,但是在常用語言工具書中標注漢字讀音仍舊拼音和注音同時使用。目前在台灣,小學生在學會漢字書寫之前,會先學習注音符號作為漢字的替代寫法;在生活實用上,注音符號是標注生字的拼音,也是普遍的漢字輸入法。由於注音符號在台灣推行相當成功,小學生皆被要求熟練使用。所以在台灣閩南語、客家語的教學上,教育部另外增添新符號以能拼讀,目前這些新符號已收錄至Unicode編碼中的「Bopomofo
Extended」區。在2000年前後,中華民國教育部頒布一套通用拼音規則。嘗試以拉丁化的拼音方式取代注音符號(ㄅㄆㄇㄈ)的使用,並取代注音符號第二式(MPS
II),目前已落實在地名拼寫上。
目錄 [隱藏]
1 寫法
2 讀法
2.1 單音
2.2 連音
3 語調
4 符號來源
5 外部鏈接
[編輯]寫法
直式 注
ㄓ
ㄨˋ
音
ㄧ
ㄣ
符
ㄈ
ㄨˊ
號
ㄏ
ㄠˋ
橫式
ㄓㄨˋㄧㄣ ㄈㄨˊ ㄏㄠˋ
注音符號
[編輯]讀法
【】表示與其他聲母或韻母連用時之發音
[編輯]單音
注音與各發音法比較 1 注音通用拼音漢語拼音威妥瑪拼音範例(注音與通用)
ㄅ b b p 八 (ㄅㄚ, ba)
ㄆ p p p' 杷 (ㄆㄚˊ, pa)
ㄇ m m m 馬 (ㄇㄚˇ, ma)
ㄈ f f f 法 (ㄈㄚˋ, fa)
ㄉ d d t 地 (ㄉㄧˋ, di)
ㄊ t t t' 提 (ㄊㄧˊ, ti)
ㄋ n n n 你 (ㄋㄧˇ, ni)
ㄌ l l l 利 (ㄌㄧˋ, li)
ㄍ g g k 告 (ㄍㄠˋ, gao)
ㄎ k k k' 考 (ㄎㄠˇ, kao)
ㄏ h h h 好 (ㄏㄠˇ, hao)
ㄐ jij ch 叫 (ㄐㄧㄠˋ, jiao)
ㄑ ciq ch' 巧 (ㄑㄧㄠˇ, ciao)
ㄒ six hs 小 (ㄒㄧㄠˇ, siao)
ㄓ jhih 【jh】 【zh】 chih 【ch】 主 (ㄓㄨˇ, jhu)
ㄔ chih 【ch】 chi 【ch】 ch'ih 【ch'】 出 (ㄔㄨ, chu)
ㄕ shih 【sh】 shi 【sh】 shih 【sh】 束 (ㄕㄨˋ, shu)
ㄖ rih 【r】 ri 【r】 jih 【j】 入 (ㄖㄨˋ, ru)
ㄗ zih 【z】 zi 【z】 tz 【tz/ts】 在 (ㄗㄞˋ, zai)
ㄘ cih 【c】 ci 【c】 tz'
4. 中國的注音符號是誰發明的
注音符號舊稱為「注音字母」,為漢字注音而設定的符號,1913年由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共計39個字母,排列以「ㄍㄎ」開頭;1920年改訂字母順序,增加一個字母「ㄜ」共計達40個。注音初期以讀音統一會所定字音為標准,故有「萬v、兀Ng、廣Gn」三個字母,後以北京音為標准,「萬、兀、廣」只作注方言之用,目前仍使用的有37個(聲母21個,韻母16個)。1930年中華民國政府把注音字母改稱為「注音符號」,正式的稱呼是國語注音符號第一式。相對於漢語拼音來說,注音符號有時簡稱注音。
中國大陸地區1950年代以後,漢語拼音被廣泛推廣,一般人使用拼音拼讀漢字,但是在常用語言工具書中標注漢字讀音仍舊拼音和注音同時使用。目前在台灣,小學生在學會漢字書寫之前,會先學習注音符號作為漢字的替代寫法;在生活實用上,注音符號是標注生字的拼音,也是普遍的漢字輸入法。由於注音符號在台灣推行相當成功,小學生皆被要求熟練使用。所以在台灣閩南語、客家語的教學上,教育部另外增添新符號以能拼讀,目前這些新符號已收錄至Unicode編碼中的「Bopomofo
Extended」區。在2000年前後,中華民國教育部頒布一套通用拼音規則。嘗試以拉丁化的拼音方式取代注音符號(ㄅㄆㄇㄈ)的使用,並取代注音符號第二式(MPS
II),目前已落實在地名拼寫上。
目錄 [隱藏]
1 寫法
2 讀法
2.1 單音
2.2 連音
3 語調
4 符號來源
5 外部鏈接
[編輯]寫法
直式 注
ㄓ
ㄨˋ
音
ㄧ
ㄣ
符
ㄈ
ㄨˊ
號
ㄏ
ㄠˋ
橫式
ㄓㄨˋㄧㄣ ㄈㄨˊ ㄏㄠˋ
注音符號
[編輯]讀法
【】表示與其他聲母或韻母連用時之發音
[編輯]單音
注音與各發音法比較 1 注音通用拼音漢語拼音威妥瑪拼音範例(注音與通用)
ㄅ b b p 八 (ㄅㄚ, ba)
ㄆ p p p' 杷 (ㄆㄚˊ, pa)
ㄇ m m m 馬 (ㄇㄚˇ, ma)
ㄈ f f f 法 (ㄈㄚˋ, fa)
ㄉ d d t 地 (ㄉㄧˋ, di)
ㄊ t t t' 提 (ㄊㄧˊ, ti)
ㄋ n n n 你 (ㄋㄧˇ, ni)
ㄌ l l l 利 (ㄌㄧˋ, li)
ㄍ g g k 告 (ㄍㄠˋ, gao)
ㄎ k k k' 考 (ㄎㄠˇ, kao)
ㄏ h h h 好 (ㄏㄠˇ, hao)
ㄐ jij ch 叫 (ㄐㄧㄠˋ, jiao)
ㄑ ciq ch' 巧 (ㄑㄧㄠˇ, ciao)
ㄒ six hs 小 (ㄒㄧㄠˇ, siao)
ㄓ jhih 【jh】 【zh】 chih 【ch】 主 (ㄓㄨˇ, jhu)
ㄔ chih 【ch】 chi 【ch】 ch'ih 【ch'】 出 (ㄔㄨ, chu)
ㄕ shih 【sh】 shi 【sh】 shih 【sh】 束 (ㄕㄨˋ, shu)
ㄖ rih 【r】 ri 【r】 jih 【j】 入 (ㄖㄨˋ, ru)
ㄗ zih 【z】 zi 【z】 tz 【tz/ts】 在 (ㄗㄞˋ, zai)
ㄘ cih 【c】 ci 【c】 tz'ŭ 【tz'/ts'】 才 (ㄘㄞˊ, cai)
ㄙ sih 【s】 si 【s】 ssŭ 【s】 塞 (ㄙㄞ, sai)
ㄧ yi 【i】 yi 【i】 yi 【i】 逆 (ㄋㄧˋ, ni)
ㄨ wu 【u】 wu 【u】 wu 【u】 努 (ㄋㄨˇ, nu)
ㄩ yu 【u】 yu 【ü】 yu 【u】 女 (ㄋㄩˇ, nyu)
ㄚ a a a 大 (ㄉㄚˋ, da)
ㄛ o o o 多 (ㄉㄨㄛ, o)
ㄜ e e e 得 (ㄉㄜˊ, de)
ㄝ e ê eh 爹 (ㄉㄧㄝ, die)
ㄞ ai ai ai 曬 (ㄕㄞˋ, shai)
ㄟ ei ei ei 誰 (ㄕㄟˊ, shei)
ㄠ ao ao ao 少 (ㄕㄠˇ, shao)
ㄡ ou ou ou 收 (ㄕㄡ, shou)
ㄢ an an an 山 (ㄕㄢ, shan)
ㄣ en en en 申 (ㄕㄣ, shen)
ㄤ ang angang 上 (ㄕㄤˋ, shang)
ㄥ eng engeng 生 (ㄕㄥ, sheng)
ㄦ er er erh 而 (ㄦˊ, er)
[編輯]連音
注音與各發音法比較 2 注音通用拼音漢語拼音威妥拼音範例(注音與通用)
ㄧㄚ ya 【ia】 ya 【ia】ya 【ia】 加 (ㄐㄧㄚ, jia)
ㄧㄛ yo yo 【io】 唷 (ㄧㄛ, yo)
ㄧㄝ ye 【ie】 ye 【ie】 yeh 【ieh】 接 (ㄐㄧㄝ, jie)
ㄧㄞ yai yai 【iai】 yai 【iai】 崖 (ㄧㄞˊ, yai)
ㄧㄠ yao 【iao】 yao 【iao】 yao 【iao】 消 (ㄒㄧㄠ, siao)
ㄧㄡ you 【iou】 you 【iu】 yu 【iu】 休 (ㄒㄧㄡ, siou)
ㄧㄢ yan 【ian】 yan 【ian】 yen 【ien】 先 (ㄒㄧㄢ, sian)
ㄧㄣ yin 【in】 yin 【in】 yin 【in】 今 (ㄐㄧㄣ, jin)
ㄧㄤ yang 【iang】 yang 【iang】yang 【iang】 江 (ㄐㄧㄤ, jiang)
ㄧㄥ ying 【ing】 ying 【ing】 ying 【ing】 京 (ㄐㄧㄥ, jing)
ㄨㄚ wa 【ua】 wa 【ua】 wa 【ua】 抓 (ㄓㄨㄚ, jhua)
ㄨㄛ wo 【uo】 wo 【uo】 wo 【uo】 捉 (ㄓㄨㄛ, jhuo)
ㄨㄞ wai 【uai】 wai 【uai】 wai 【uai】 怪 (ㄍㄨㄞˋ, guai)
ㄨㄟ wei 【uei】 wei 【ui】 wei 【ui】 圭 (ㄍㄨㄟ, guei)
ㄨㄢ wan 【uan】 wan 【uan】wan 【uan】 官 (ㄍㄨㄢ, guan)
ㄨㄣ wun 【un】 wen 【un】 wen 【un】 滾 (ㄍㄨㄣˇ, gun)
ㄨㄤ wang 【uang】 wang 【uang】 wang【uang】 壯 (ㄓㄨㄤˋ, jhuang)
ㄨㄥ wong 【ong】 weng 【ong】 weng 【ong】 中 (ㄓㄨㄥ, jhong)
ㄩㄝ yue yue 【ue】yueh 【ueh】 卻 (ㄑㄩㄝˋ, cyue)
ㄩㄢ yuan yuan 【uan】 yuan 【uan】 犬 (ㄑㄩㄢˇ, cyuan)
ㄩㄣ yun yun 【un】 yun 【un】 群 (ㄑㄩㄣˊ, cyun)
ㄩㄥ yong yong 【iong】 yung 【iung】 穹 (ㄑㄩㄥˊ, cyong)
[編輯]語調
注音聲調有五種:
第一聲,(陰平,不標調);
第二聲,(陽平,標為「ˊ」);
第三聲,(上聲,標為「ˇ」);
第四聲,(去聲,標為「ˋ」);
第五聲,(輕聲,標為「·」)。
[編輯]符號來源
注音符號的來源並沒有正式的文告,但通常是以古文或象形文字的片段修改而成的。採用表聲字的原始古字來代表,其因筆劃最少。
注音符號來源(參考表) 符號來源取聲切韻
ㄅ「包」之古字,說文解字:「勹,裹也,象人曲行,有所包裹。」,讀「ㄅㄠ」 取其「ㄅ」聲
ㄆ說文解字:「攵,小擊也。」即手執竿輕敲,讀「ㄆㄨ」(撲) 取其「ㄆ」聲
ㄇ"冪"的本字。遮蔽覆蓋之意,古音「ㄇㄧˋ」 取其「ㄇ」聲
ㄈ說文解字:「匚,受物之器。」古代一種盛物的器具,讀「ㄈㄤ」(方) 取其「ㄈ」聲
ㄉ古之「刀」字,讀「ㄉㄠ」 取其「ㄉ」聲
ㄊ古之「突」或「凸」,讀「ㄊㄨ」 取其「ㄊ」聲
ㄋ古之「乃」字,讀「ㄋㄞˇ」 取其「ㄋ」聲
ㄌ古之「力」字,讀「ㄌㄧˋ」 取其「ㄌ」聲
ㄍ說文解字:「巜,水流澮澮也。」川之小者,田間的水道,讀「ㄍㄨㄥ」(工) 取其「ㄍ」聲
ㄎ說文解字:「丂,氣欲舒出,勹上礙於一也。」氣受阻礙而無法舒出或行而不利 ,讀「ㄎㄠˇ」(考) 取其「ㄎ」聲
ㄏ古之「ㄏ」字,山側避風雨之居處,讀「ㄏㄢˇ」(罕) 取其「ㄏ」聲
ㄐ古之「糾」字,說文解字:「丩,相糾繚也。」,讀「ㄐㄧㄡ」 取其「ㄐ」聲
ㄑㄑ:水小流。同"畎"、田間溝渠。讀「ㄑㄩㄢˇ」(犬) 取其「ㄑ」聲
ㄒ古之「下」字,讀「ㄒㄧㄚˋ」 取其「ㄒ」聲
ㄓ古之「之」字,讀「ㄓ」 取其「ㄓ」聲
ㄔ明.張自烈.正字通:「左步為彳,右步為亍,合彳亍為行。」 彳:左腳的步伐。讀「ㄔ」 (吃) 取其「ㄔ」聲
ㄕ古之「屍」字,讀「ㄕ」 取其「ㄕ」聲
ㄖ古之「日」字(象形),讀「ㄖ」 取其「ㄖ」聲
ㄗ古之「節」字,誤讀或借作「ㄗ」音。讀如(早)之聲 取其「ㄗ」聲
ㄘ古之「七」字,誤讀或借作「ㄘ」音。讀如(草)之聲 取其「ㄘ」聲
ㄙ古之「私」字,讀「ㄙ」 取其「ㄙ」聲
ㄚ古之「ㄚ」字,廣韻:「丫,象物開之形。」物之歧頭曰「ㄚ」,讀「ㄧㄚ」 (押) 取其「ㄚ」韻
ㄛ古之「呵」字,說文解字:「ㄛ,反丂也。」。讀如(或)之韻 取其「ㄛ」韻
ㄜ「ㄛ」之轉化,由"ㄛ"添筆而成。讀如(峨)之韻
ㄝ古之「也」字,讀「ㄧㄝˇ」 取其「ㄝ」韻
ㄞ古之「亥」字,讀「ㄏㄞˋ」 取其「ㄞ」韻
ㄟ「流」也,讀「ㄨㄟ」(威) 取其「ㄟ」韻
ㄠ說文解字:「么,小也。」"麼"的本字。小也,細也。讀「ㄧㄠ」 取其「ㄠ」韻
ㄡ握於手之象形字,讀「ㄧㄡˋ」(又) 取其「ㄡ」韻
ㄢ說文解字:「ㄢ。艸木之華未發然」。花苞之象形,其意「含」也。讀「ㄏㄢˊ」 取其「ㄢ」韻
ㄣ古之「隱」字,又作"乚":匿也。讀「ㄧㄣˇ」 取其「ㄣ」韻
ㄤ玉篇.尢部:
5. 漢語的四聲是什麼時候被發現的古漢語有幾聲
梁朝有個叫沈約的大文豪發現的,你查閱了解一下。事實上在他之前人們已經在研究了。有本《四聲譜》的書,就說這個的。那時漢字的官方語音有平上去入四聲。
6. 王力說「相傳沈約發明四聲」請問史書上哪有確切記載「沈約發明四聲」
<<沈約傳>>沈約撰<<四聲譜>>,以為在昔詞人,累千載而不悟,而獨得胸襟,窮妙其旨,自謂入神之作。
7. 為什麼都把撒貝南是撒讀成四聲不應該是三聲嗎
撒貝南的撒是讀三聲Sǎ,讀第四聲是錯誤的讀法。
撒,是常用漢字之一,多音字,讀音為sā sǎ,常作動詞,在口語、方言中使用較頻繁,與「灑」字有部分含義相同。左中右結構,部首為扌。姓氏(Sǎ),如著名主持人撒貝南。
(7)四聲誰發明擴展閱讀:
漢字釋義
1、sā 〈動〉
(1) 拋開;放開
說著先就撒馬前去。——《紅樓夢》
(2) 又如:撒開(張開,放開;撇開,散開);撒口(放鬆口氣);撒開鴨子(放開腿腳);撒步(放開腳步);撒鴨子(放開腳步快走);撒花開頂(頭破血流);撒嘴(松開口);撒脫(灑脫);撒撇(撒開;迴避)。
(3) 松動;脫落。如:大秋剛一過,我們就把牛、羊、都撒了,讓它們自己去找尋食物。
(4) 放;排泄。
只在佛殿後撒尿撒屎。——《水滸全傳》
(5) 又如:撒溲(小便);小孩把尿撒得到處都是。
(6) 耍;故意施展、表現。如:撒風(做出瘋癲放縱的樣。子);撒科(打諢;打趣);撒拗(撒賴);撒沁(信口胡說,尋開心);撒頑(撒野,耍鬧;撒賴);撒吞(裝聾作啞,裝傻);撒詐搗虛(虛詐欺人);撒極(撒潑)。
(7) 甩開,舍棄。如:撒拉溜侈(糟踏浪費);撒星(四散;星散);撒決(決裂);撒放(丟放);撒漫(拋棄;斷送)。
(8) 擺放。如:撒大躺線兒(放長線;作長遠規劃)。
(9) 塞;系。
那孫大聖早已知二魔化在葫蘆裡面,卻將他緊緊拴扣停當,撒在腰間。——《西遊記》
(10) 彎著。
和尚見他的兵器被人吃住了,咬住牙,撒著腰,往後一拽。——《兒女英雄傳》
(11) 結成[對]。
你也見過一個千金小姐和強盜撒對兒的么?——《兒女英雄傳》
(12) 離。如:撒開(脫身);撒決(決裂)。
(13) 另見 sǎ。
2、sǎ 〈動〉
(1) (形聲。從手,散聲。字本從米,殺聲。本義:散布)。
(2) 同本義
撒,散之也。——《集韻》
星如撒沙出。——韓愈《月蝕詩效玉川子作》
(3) 又如:撒帳(舊婚俗。夫妻對拜後即坐於床上,由專人撒金錢、瓜子和紅棗,表示多子多孫);撒漫(大手大腳,大方);撒潑(拋撒;撒落);撒枯(散布乾肥);撒星(散布的火星)。
(4) 散落,灑下。如:撒花(織物上的碎花圖案;討索或搶劫得來的錢財);撒和(撒貨。給牲口喂草料;以飲食款待人;評定;游盪)。
(5) 只把腳尖伸進鞋內,拖著走。如:撒拉(把鞋後幫踩在腳後跟下);撒鞋(拖鞋)。
(6) 插;塞進
那獃子把釘鈀撒在腰裡。——《西遊記》
8. 拼音什麼時候發明的沒有拼音之前中國人是怎麼認字的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年文字改革時被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現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注,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
在發明拼音之前漢字注音採用的是切注發。就是兩個漢字合在一起,用前一個漢字的前半音和後一個漢字的後半音合起來注音。如:菜,注音就是「此愛」。康熙字典就是採用的這種方式。
9. 漢語的 四聲是 誰最早提出的
一、「四聲」是誰最早提出來的?
「四聲」是在轉讀佛經的影響下,起於南朝的宋齊之間,這一點,毫無疑問,但是,是誰最早提出來的,歷來紛爭頗多,一般有三個觀點:一、王融首創,鍾嶸《詩品序》:「王元長創其首,謝朓、沈約揚其波。」又《梁書瘐肩吾傳》:「齊永明中,文士王融、謝朓、沈約文章始用四聲,以為新變。」把王融至於首位,似乎也是主此說,二,沈約首提,王通《中說天地篇》稱李伯葯說詩「上陳應劉,下述沈謝,四聲八病,剛柔清濁,各有端序。」阮逸注雲:「四聲韻起自沈約。」三,周顒、沈約同時創立,陳寅恪先生的《四聲三問》說,「一為文惠之東宮掾屬,一為竟陵王之西邸賓僚,皆在佛學文化環境陶冶之中,四聲說之創始於此二人者,誠非偶然也。」第一個觀點,沒有其他旁證,很難進一步討論。沈約創立的,持這個觀點的人很多,不再敘說。提幾個其他的證據,《文鏡秘府論天卷》引隋劉善經《四聲指歸》雲:「宋末以來,始有四聲之目,沈氏乃著其譜論,雲:起自周顒。」這里的譜論大概指得就是沈約的《四聲譜》,在劉的時代尚有,「起自周顒」顯然是沈約的話,這是值得重視的重要證據,唐封演《封氏聞見錄》載:「周顒好為韻語,因此切字皆有紐,紐有平上去入之異。永明中,沈約文詞精拔,盛解音韻,遂撰《四聲譜》。」唐僧皎然《詩式·明四聲》也說,前人「不聞四聲。近自周顒劉繪流出,宮商暢於詩體,輕重低昂之節,韻合清高,此未損文格。沈休文酷裁八病,碎用四聲,故風雅殆盡。」這幾個人離宋齊時代不是很遠,而且他們精通音律,他們提出的這些觀點值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