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社詩風
1. 什麼是創造社
「五抄四」新文學運動初期襲成立的文學團體。1921年7月由在日本留學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組成。他們於1921年秋在上海出版發行了《創造社叢書》,最初收郭沫若的詩作《女神》、郁達夫的小說集《沉淪》以及郭沫若所譯德國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等。1922年5月起在上海出版《創造》季刊,1923年編輯出版《創造周報》以及《中華新報》的文學副刊。
創造社在前期以「尊重天才、主張自我表現」為藝術宗旨,作品有典型的早期浪漫主義唯美特徵,對中國的新文學運動起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以創造社為核心所形成的詩歌流派也稱為早期浪漫主義。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創造社主要成員大部分傾向革命或從事革命實際工作。隨後,表現出「轉換方向」的態勢,並有新從日本回國的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思想激進的年輕一代參加,遂發展而為後期創造社。後期創造社與太陽社一起大力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後期的創造社還有從日本歸來的馮乃超、王獨清、穆木天、彭康等新會員加入。主要刊物有《創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1929年2月,創造社為國民黨政府關閉。
2. 名詞解釋或簡答:創造社
創造社:成立於1921年7月,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文學社團之一,主要成內員郭沫若、郁達容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等。創造社的文學主張有明顯的為藝術而藝術的色彩,非常強調文學是作家的自我表現,極力反對文藝的社會功用,認為於是應除祛一切功利,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時,他們又極力反對社會黑暗,創造社的主要創作方法是浪漫主義的,重在抒發個人感情,表現自己個性。如郭沫若的詩集《前茅》、郁達夫的《蔦蘿行》、《春風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濃重的主觀抒情色彩、鮮明的浪漫主義傾向而成為創作社的代表作品。
名詞解釋必備四項——年代、作家、作品、特徵
3. 創造社的代表作家,有哪些
中國現代文學團體。1921年6月由留學日本歸來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在上海發起成立。前期的創造社反對封建文化、復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張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強調文學應該忠實於自己「內心的要求」,是其文藝思想的核心命題,表現出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傾向。
4. 名詞解釋 創造社
創造社:成立於1921年7月,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文學社回團之一,主要成員郭沫若、郁答達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等。創造社的文學主張有明顯的為藝術而藝術的色彩,非常強調文學是作家的自我表現,極力反對文藝的社會功用,認為於是應除祛一切功利,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時,他們又極力反對社會黑暗,創造社的主要創作方法是浪漫主義的,重在抒發個人感情,表現自己個性。如郭沫若的詩集《前茅》、郁達夫的《蔦蘿行》、《春風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濃重的主觀抒情色彩、鮮明的浪漫主義傾向而成為創作社的代表作品。
5. 文學創造社的名詞解釋
創造社:成立於1921年7月,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文學社版團之一,主要成員郭沫若、郁權達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等。創造社的文學主張有明顯的為藝術而藝術的色彩,非常強調文學是作家的自我表現,極力反對文藝的社會功用,認為於是應除祛一切功利,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時,他們又極力反對社會黑暗,創造社的主要創作方法是浪漫主義的,重在抒發個人感情,表現自己個性。如郭沫若的詩集《前茅》、郁達夫的《蔦蘿行》、《春風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濃重的主觀抒情色彩、鮮明的浪漫主義傾向而成為創作社的代表作品。
6. "創造社"成員
創造社
中國現代文學團 體。1921年6月由留 學日本歸來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在上海發起成立。前期的創造社反對封建文化、復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張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強調文學應該忠實於自己「內心的要求」,是其文藝思想的核心命題,表現出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傾向。郭沫若的詩集《女神》,郁達夫的小說《沉淪》及郭沫若的譯作《少年維特之煩惱》(歌德),是該社最有影響的作品。以其獨特的文學主張和鋒芒畢露的文學活動,成為五四以後新文學一支生力軍,特別在文學青年中激起強烈共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創造社主要成員大部分傾向革命或從事革命實際工作。隨後,表現出「轉換方向」的態勢,並有新從日本回國的李初梨、馮乃超、彭康 、朱鏡我等思想激進的年輕一代參加,遂發展而為後期創造社。後期創造社與太陽社一起大力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樹》、成仿吾的《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馮乃超的《藝術與社會生活》、李初梨的《怎樣地建設革命文學》等文章,要求文學適應革命形勢的需要,面向工農大眾,作家要獲得無產階級意識;對五四以後的文學和魯迅等作家,卻作為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意識代表進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 起關於「革命文學」的 論爭。1929年2月,創造社為國民黨政府封閉。
1926年創造社同人攝於廣州 左起:王獨清、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
創造社前期主辦的刊物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中華新報》副刊)、《洪水》半月刊;後期的刊物主要有《創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除文學外,後期創造社刊物更注意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科學問題的研究和宣傳。創造社成立後即編輯和出版創造社叢書,出版的主要是該社成員的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理論及譯作,在近十年的時間里,共出版60餘種。
7. 你認為文學研究會與創造社的文學主張及創作風格主要有什麼不同,請結合其各自代表作家的創作實踐加以說明
很明顯的,文研會他們要求文學表現人生、指導人生、對人生起作用,因而也被稱為「為人生派」。
創造社他們的主張多帶有明顯的為藝術而藝術的色彩,因而也被稱為「為藝術派」。
具體實踐,你找兩篇小說加以對比不就行了。比如葉聖陶的《潘先生在難中》和《沉淪》。
《潘先生在難中》的內容特點
《潘先生在難猛鉛芹中》是葉紹鈞早期小說的代表作。它以1924年發生於江浙的軍閥戰爭為背景,通過讓里縣一位小學校長潘先生在戰亂中帶領全激宏家逃難到上海,而自己又因教育局長的通知隻身返回縣城,以及他在戰後歡迎得勝的軍閥這三個主要情節 ,塑造了潘先生這個城市小資產階級中典型的灰色小人物形象。在軍閥混戰中,他首先考慮的是他自己和他家小的利益,他帶全家逃到了上海,為自己「從毀滅和危難當中」撿回了四條性命和一個皮包而感到舒快。他回到縣里後,先是為自己決定回來而不會被開除而慶幸,接著又為自己的家產憂慮和操勞,最後,在炮聲中帶著細軟躲進了洋人的紅房子里去了。如果說從題材上看,寫教育界是葉紹鈞小說的特長,那麼,從反映人生面貌的角度來看,寫灰色人生就是葉紹鈞小說的特色了。這類灰色的人物包括的階層很廣,但更為集中的、深刻的、典型的仍是教育界的人物,而最為成功的便是潘先生了。
潘先生形象
自私而精明,膽怯而樂觀,這是潘先生性格中的一個突出特點。在他的思想性格中,帶著明顯的「奴性」特徵。他既對統治階級不滿,又心甘情願為他們效勞;既對軍閥的罪惡有親身的感受,又故作瀟灑地為他們歌功頌德。畏畏縮縮、庸庸碌碌,沒有正義感,沒有是非觀,沒有社會意識,沒有男兒血性。個人利益和家庭利益占據了他的全部心靈,自私猥瑣,庸俗低級,隨遇而安。這類灰色人物在舊社會各界的雇員階層中,常能見到。
《潘先生在難中》的藝術特色
(1)葉紹鈞初期的小說較為散文化,後來情節 性有所增強,有的重故事,有的通過情節 片斷,著重塑造人物。《潘先生在難中》在結構上主要截取生活片斷,順序連接,簡明樸素,情節 生動而細節 精彩,既有利於人物性格的完成,又使作品緊密而不拘謹。
(2)葉紹鈞在寫作中堅持冷靜、客觀的態度。在文學研究會作家中,他是真正「冷靜地諦視人生,客觀地、寫實地描寫著灰色的卑瑣的人生的。」他盡量讓事實說話,用人物自身的語言和行動來表現其性格。如《潘先生在難中》第一段「逃難」中的精采描寫,約十個細節 便從多側面把潘先生的心靈勾勒出來了。
(3)葉紹鈞小說的語言是非常朴實的,同時又是非常嚴謹的,描情敘事都憑那平正、明凈、清爽、流暢的文字。與他冷靜客觀枝畢的創作態度相一致,他在諷刺之中也不露聲色,幾乎全不用誇張,只抓取一二言行,用平靜的口氣加以表述,那諷刺的效果常在讀者的回味中。因此,他的小說又是蘊藉而含蓄的。葉紹鈞的小說是文學研究會中最能體現該會主張的現實主義方法的,也是魯迅之後最具現實主義特色的,所以,在文學研究會的眾多作家中,他是最為重要的作家。
《沉淪》和郁達夫小說的藝術特色
(1)郁達夫的《沉淪》等抒情小說,從頭到尾貫穿始終的是作家的情緒流。他的小說同郭沫若的詩一樣,是生的顫動、靈的叫喊。這種情緒流的小說,結構單純、鬆散,帶有散文的特點,故事的進展不是依據人物的性格邏輯和情節 的內在沖突,而是隨著主觀情緒的起伏而發展。
(2)郁達夫的《沉淪》等抒情小說,不大重視人物塑造,不求細節 的真實刻繪。自敘小說的主人公實質上是作家自我表現的工具,而寄託小說的主人公也是作家自己的化身,即使是《薄奠》這樣的現實主義成分較明顯的作品,其主人公雖是勞動者,但仍可看到作家內在情緒的外化表現。
(3)郁達夫抒情小說中使用的各種表現手法,都以抒情為目的。自然景色均沾染著主人公的感情色彩;大段的內心獨白更是感情的宣洩。
8. 詩歌流派有哪些各有哪些特點
初期白話詩派 1917年,胡適、陳獨秀、錢玄同、劉半農等人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新詩進行了理論上的探討。2月,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了白話詩八首。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1號,推出胡適、劉半農、沈尹默三人的白話新詩,被稱為「現代新詩的第一次出現」。其後,周作人、康白情、俞平伯、劉大白、朱自清等人競相嘗試,李大釗、魯迅、陳獨秀也寫新詩,形成了體現文學革命最初實績的「五四」新詩運動。他們因在否定舊詩、探索新詩、致力於詩的自由化、白話化方面顯出共同的有意的努力,且在詩歌風格方面有一致之處,我們將其稱為初期白話詩派。代表作有:《嘗試集》(胡適)、《冬夜》(俞平伯)、《教我如何不想她》(劉半農)、《賣布謠》《田主來》(劉大白)、《三弦》《月夜》(沈尹默)、《草兒在前》《別少年中國》《鴨綠江以東》(康白情)、《小河》(周作人)
初期浪漫主義詩派 以郭沫若為代表的創造社(1921年7月成立於日本)諸詩人組成的新詩派別,他們用磅礴的氣勢、創造的精神、心靈的激情和羅曼諦克的宣洩開了一代詩風。代表:郭沫若、田漢、成仿吾、鄭伯奇、王獨清、穆木天、馮乃超(後三者後來融進了現代主義詩潮)。作品以郭沫若的《女神》最為出名。
「為人生」詩派 1921年成立的文學研究會,是二十年代陣營最強影響極大的文學社團,其主要成員朱自清、葉紹鈞、劉延陵、俞平伯等緊接著在上海成立了現代文壇上第一個新詩社團——中國新詩社,並於次年1月創辦了第一個新詩專刊《詩》。文學研究會的詩人以「為人生」為核心的詩歌價值觀念,因此常被稱為「人生派」或「為人生」 派。主要代表作:詩集《蹤跡》(朱自清)、《歌者》《永在的真實》(徐玉諾)、詩集《春水》《繁星》(冰心)。
「湖畔」詩派 1922年3月,馮雪峰、應修人、潘漠華、汪靜之等在杭州西子湖畔組成了湖畔詩社。其後,又有魏金枝、謝旦如(譫如)、樓建南(適夷)等人加入,形成了湖畔詩派。他們的作品以抒情短詩為主,表現了對愛情的憧憬和對自然的嚮往。代表作:《妹妹你是水》(應修人)、《伊的眼》(汪靜之)、《落花》(馮雪峰)、《月夜》(潘漠華)。
新格律詩派 1923年,胡適、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陳源等人發起成立新月社,開始是個俱樂部性質的團體,其後,因提倡現代格律待而成為在詩壇上有影響的社團。1925年,聞一多回國,徐志摩接編《晨報副刊》,並於1926年4月1日創辦《詩刊》,積極提倡現代格律詩,團結了一大批新詩人,如劉夢葦、朱湘、饒孟侃、林徽音、於庚虞、蹇先艾等人,形成了新月詩派。其提出了「理性節制情感」的美學原則,提倡新詩的格律化,主張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代表作:《死水》(聞一多)、《示嫻》(劉夢葦)、《采蓮曲》(朱湘)、《再別康橋》(徐志摩)。
象徵主義詩派 象徵主義詩潮興起於19世紀80年代的法國。其主張:「詩不是為了說明,詩是值得表現的」,表現的題材領域是生、死、病、殘、夢、幻、愛、欲,追求的風格是「幽深、晦澀和含蓄」,即「從意象的聯結、企圖完成詩的使命」。中國象徵詩派的開創者是李金發。代表作《棄婦》。另外還有王獨清、穆木天、馮乃超。
現代詩派 現代詩派是新月派與象徵派的合流。其代表是:戴望舒、施蜇存、卞之琳、何其芳、李廣田、曹葆華、番草、廢名、侯汝華、金克木、李白鳳、林庚、玲君、路易士、吳奔星、辛笛、徐遲、孫毓棠、南星等。代表作:《雨巷》《我用我殘損的手掌》(戴望舒)、《預言》(何其芳)、《斷章》(卞之琳)、《鄉愁》(李廣田)。其中卞之琳、何其芳、李廣田被稱作「漢園三詩人」。
中國詩歌會詩派 此派因詩歌團體而得名。中國詩歌會是左翼作家聯盟領導的革命詩歌團體,1932年9月成立於上海,發起人有穆木天、任均、楊騷、蒲風等。1933年2月創辦機關刊物《新詩歌》。「捉住現實」是其宗旨。這一流派的詩人還有王亞平、溫流、關露、石靈、田間、柳倩、林林、袁勃、雷石榆、竇隱夫等。代表作:《動盪的故鄉》《六月流火》(蒲風)。
七月詩派 由《七月》雜志(1937年9月創刊於上海)得名,指活躍於胡風主編的《七月》、《希望》等雜志以及《七月》叢書的詩人群,主要有魯藜、綠原、冀汸、阿壠、曾卓、蘆甸、孫鈿、方然、牛漢、天藍、彭燕郊、鄒荻帆、庄涌、杜谷、賀敬之、胡征、化鐵、艾青、田間等人。代表作:《為祖國而歌》(胡風)、《我愛這土地》(艾青)、《給戰斗者》(田間)、《纖夫》(阿壠)等。
晉察冀詩派 因地區而得名。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山西、察哈爾、河北、熱河、遼寧五省交界地區建立晉察冀抗日根據地。1938年末,「抗戰文藝工作團」、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畢業學員和西北戰地服務團先後從延安到這里。西戰團田間、邵子南、史輪、曼晴、方冰等到人的戰地社於1939年1月創辦了詩刊《詩建設》,抗大學員丹輝等人成立了「鐵流社」,1939年3月創辦了詩刊《詩戰線》。以戰地社和鐵流社為中心,形成了晉察冀詩派。41年7月3日,成立了晉察冀詩會,田間任主席,邵子南、魏巍、陳輝為執委。會員有沙可夫、楊朔、方冰、王煒等30於人。
九葉詩派 四十年代的現代詩派。這個流派主要成員有九位(辛笛、陳敬容、唐祈、唐是、穆旦、杜運燮、袁可嘉、鄭敏、杭約赫),他們以《詩創造》和《中國新詩》為中心形成一個以現代主義為特色的詩派,1981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這九位詩人的選集《九葉集》,此後,人們便稱他們為「九葉詩派」。代表作《布穀》(辛笛)、《冬日黃昏橋上》(陳敬容)、《挖煤工人》(唐祈)、《噩夢》(杭約赫)、《春天》(鄭敏)。
民歌敘事體詩潮 四十年代,解放區出現了一批民歌體長篇敘事詩。有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阮章競《漳河水》和《圈套》、張志民的《王九訴苦》、《死不著》和《野女兒》、田間的《趕車傳》、李冰的《趙巧兒》等。這些詩篇的出現,表現了延安整風後形成的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文學思潮。
9. 解釋創造社
創造社
網路名片
創造社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初期成立的文學社團,是中國現代文學團體。1921年7月中旬由留學日本歸來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
目錄
建立
過程
撰文
成果
展開
建立
過程
撰文
成果
展開
編輯本段建立
前期的創造社反對封建文化、復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張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強調文學應該忠實於自己「內心的要求」,是其文藝思想的核心命題,表現出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傾向。郭沫若的詩集《女神》,郁達夫的小說《沉淪》及郭沫若的譯作《少年維特之煩惱》(歌德),是該社最有影響的作品。成員們先後辦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創造月刊》、《洪水》等十餘種刊物。[1]以其獨特的文學主張和鋒芒畢露的文學活動,成為五四以後新文學一支生力軍,特別在文學青年中激起強烈共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創造社主要成員大部分傾向革命或從事革命實際工作。隨後,表現出「轉換方向」的態勢,並有新從日本回國的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思想激進的年輕一代參加,遂發展而為後期創造社。後期創造社與太陽社一起大力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
1923年5月13日,創造社的《創造周報》創刊,泰東圖書局出版,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編輯。發刊詞是郭沫若寫的一首詩《創世工程之第七日》 。詩中表示"我們是不甘於這樣缺陷充滿的人生,我們是重新創造我們的自我",「我們自我創造的工程,便從你貪懶好閑的第七天做起"。《創造周報》於1924年5月停刊,共出52期。
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樹》、成仿吾的《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馮乃超的《藝術與社會生活》、李初梨的《怎樣地建設革命文學》等文章,要求文學適應革命形勢的需要,面向工農大眾,作家要獲得無產階級意識;對五四以後的文學和魯迅等作家,卻作為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意識代表進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起關於「革命文學」的論爭。1929年2月,創造社為國民黨政府封閉。
創造社
編輯本段過程
「五四」新文學運動初期成立的文學團體。1921年6月8日在在郁達夫的寓所,即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第二改盛館正式宣告成立,初期成員主要由在日本留學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組成。他們於1921年秋在上海出版發行了《創造社叢書》,最初收郭沫若的詩作《女神》、郁達夫的小說集《沉淪》以及郭沫若所譯德國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等。隨後於1922年5月起在上海出版《創造》季刊(至1924年2月止,共出2卷6期),1923年5月起出版《創造周報》(至1924年5月止,共出52期)。同年7月在《中華新報》編輯文學副刊《創造日》(至1923年11月止,共出101號)。
這些著譯和刊物以文藝思想和創作傾向的獨特吸引了大量讀者。
創造社在前期被認為是尊重天才的,為藝術而藝術的,注重自我表現的文學團體。前期作家們的創作側重主觀內心世界的刻畫,具有濃重的抒情色彩。他們的文學主張、創作以及所介紹的外國作品形成了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傾向。強調文學必須忠實於自己「內心的要求」,是前期創造社文藝思想的核心。創造社的這種藝術傾向,在打破封建文學「文以載道」的舊傳統方面,在當時是有積極意義的,而且郭沫若的詩作、郁達夫的小說,以及創造社其他成員的創作,思想內容上大都具有強烈的反帝反封建色彩,所介紹和翻譯的歐洲18世紀啟蒙主義、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作品中表達的人道主義精神和個性解放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與民主革命的要求相一致。雖然在浪漫主義文學中有的作者也感染了歐洲「世紀末」文學種種現代流派的影響,但總的說來創造社的浪漫主義傾向,對「五四」以來新文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創造社主要成員大部分傾向革命,郭沫若、成仿吾等先後參加革命實際工作。繼《創造》季刊、《創造周報》以後,他們又於1924年8月創刊《洪水》(至1927年12月止,包括增刊共出38期),1926年 3月創刊《創造月刊》(至1929年1月止,共出18期)。在《創造月刊》上,創造社已表現出「轉換方向」的態度,開始了後期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倡導與創作。郭沫若在《創造月刊》第1卷第3期發表《革命與文學》一文,首倡「我們所要求的文學是表同情於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的寫實主義的文學」。成仿吾則在1928年 2月1日出版的《創造月刊》第 1卷第9期發表《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號召「我們努力要獲得階級意識」,「努力把握唯物的辯證法的方法」。他們曾一度計劃與魯迅等人組成聯合戰線,恢復《創造周報》作為共同園地從事進步的文學活動,但由於剛從日本回國的創造社新成員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以為這不足以代表一個「新的階段」,遂廢除前議,另行創刊《文化批判》。馮乃超在1928年1月15日出版的該刊第1號上發表《藝術與社會生活》,李初梨在同年2月15日出版的該刊第2號上發表《怎樣地建設革命文學》,提出作家「轉換方向」和建設無產階級文學的理論主張。他們在文中批評了葉聖陶、郁達夫、魯迅、郭沫若、張資平五個有影響的作家,從而引起了創造社、太陽社與魯迅之間關於「革命文學」的論爭。
創造社在前期活動中,雖然不贊成文學研究會提倡的自然主義和寫實主義,對當時有影響的作家的作品,往往以「庸俗」為名進行批評,但也培養了大批後來成為不同流派的著名的青年作者;並且從開始便反對當時文藝領域中的反動傾向。在1923年11月和1924年 1月成仿吾和郭沫若都曾先後撰文批評了胡適以「整理國故」為名從新文化運動中倒退的行為。後期創造社更是旗幟鮮明地批判了「新月派」主要成員在「革命文學」論爭中的資產階級觀點和態度。彭康和馮乃超等人都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撰文闡明了「革命與人性」、「天才是什麼」、「文學的階級性」以及革命文學等問題。
後期創造社受當時國際國內左傾思潮影響,理論倡導和文學活動不免帶有教條主義、宗派主義傾向,在「革命文學」論爭中對待魯迅、茅盾等作家表現出了偏激的情緒,然而大部分成員在參加革命實踐,介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和蘇聯新興無產階級文藝方面,以及倡導革命文學和革命文學理論建設方面,都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幻洲》半月刊創刊
1926年10月1日,創造社後期刊物《幻洲》半月刊創刊。由創造社和光華書局後出版。全刊分上,下兩部,上部又名《象牙之塔》,葉靈鳳主編,專載文藝作品;下部又名《十字街頭》,潘漢年主編,專載雜文、述評。上部主要作者有周全平、滕剛、宰木(潘梓年)等下部有潘漢年、田漢、蔣光赤等。
該刊以"擺脫一切舊勢力的壓迫與束縛,以期能一無所忌地自由發表思想"為宗旨。1928年1月出至第2卷第8期後停刊,共20期。
編輯本段撰文
成仿吾痛斥"整理國故"
1923年11月18日,成訪吾在創造月刊第28期發表國學運動之我見,斥責整理國故是倒行逆施的狂妄。早在論國故學一文中提出"整理國故"的主張,提倡從訓詁、校勘、引導人們理頭於故紙堆中,說"被馬克思、列寧、斯大林牽著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漢","我只希望盡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們學一點防身的本領,努力做一個不受人惑的人"對此,成仿吾指出:國學運動的實質"只不過是要在死灰中尋出火燼來滿足他們那'美好的昔日'的情諸,他們是想利用盲目的愛國的心理實行他們倒行逆施的狂妄"。
成仿吾詩作
1927年9月,成仿吾於創造社該月版《流浪》發表詩作《靜夜》,表達了詩人心中的苦悶,彷徨以及對理想的憧憬和嚮往。
一、死一般的靜夜!我好像在空中浮起,渺渺茫茫的。
我全身的熱血,不住地低聲潛躍,我的四肢微微地戰著。
二、我漂著,我聽見大自然的音樂。
徐徐的,清清的,我跟著他的音波,我把他輕輕吻著,我也飛起輕輕的。
麥克昂作品
1928年5月1日,創造月刊第1卷第11期發表麥克昂的文章桌子的跳舞。文章指出:"沒有時代精神的作品是沒有偉大性的"。作者認為:"我們的文學家假如有無產階級的精神,那我們的文壇一定會有進步"。"我們的目的是要消滅布爾喬亞階級,乃至消滅階級的,這點便是普羅列塔利亞文藝的精神。
彭康談"健康"和"尊嚴"
1928年7月10日,在《創造月刊》第1卷第12期發表了創造社成員彭康的文章《什麼是"健康"和""尊嚴" 一 〈新月的態度〉底批評》。彭康在文章中針對《新月》雜志的發發刊詞,回擊了新月派的挑戰,他指出:"折辱'了他們的'尊嚴',即是新興階級獲得了尊嚴。'妨礙'了他們的'健康',即是新興階級增進了健康"。
創造社要求戰士社道歉
6月12日,就《青年戰士》第4期復活號上,造謠說"創造社為共產黨之爪牙,曾領受第三國際之宣傳費"一事,創造社委託劉世芳律師致函青年戰士社,要求該社登報更正道歉。8月14日,青年戰士社函復劉世芳律師,認為此事與法律問題無涉,系國民黨與共產黨言論政治之爭,並繼續造謠誣蔑,大肆攻擊共產黨。
1928年以後,郭沫若避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社會的研究和對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學的研究;成仿吾赴法留學,回國後到革命根據地從事教育工作;後期創造社的一部分成員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先後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其中專門從事理論活動的彭康、朱鏡我等,以後都轉入「中國社會科學聯盟」工作。而曾作為創造社當年發起人之一的田漢,早已另組南國社從事戲劇活動,張資平則另開書店,無形中脫離了創造社,以詩人出名的王獨清則被清除出社。
1929年 2月創造社終於為國民黨當局封閉。隨後創造社、太陽社的成員與包括魯迅在內的進步作家合作,於1930年初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從而在中國整個30年代興起了影響深遠的左翼文藝運動。
編輯本段成果
創造社前期主辦的刊物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中華新報》副刊)、《洪水》半月刊;後期的刊物主要有《創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除文學外,後期創造社刊物更注意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科學問題的研究和宣傳。創造社成立後即編輯和出版創造社叢書,出版的主要是該社成員的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理論及譯作,在近十年的時間里,共出版60餘種。
創造社
10. 創造社的人員可分幾種類型或說創作風格分幾類
很明顯的,文研會他們要求文學表現人生、指導人生、對人生起作用,因而也被稱為「為人生派」.
創造社他們的主張多帶有明顯的為藝術而藝術的色彩,因而也被稱為「為藝術派」.
具體實踐,你找兩篇小說加以對比不就行了.比如葉聖陶的《潘先生在難中》和《沉淪》.
《潘先生在難中》的內容特點
《潘
先生在難中》是葉紹鈞早期小說的代表作.它以1924年發生於江浙的軍閥戰爭為背景,通過讓里縣一位小學校長潘先生在戰亂中帶領全家逃難到上海,而自己又
因教育局長的通知隻身返回縣城,以及他在戰後歡迎得勝的軍閥這三個主要情節
,塑造了潘先生這個城市小資產階級中典型的灰色小人物形象.在軍閥混戰中,他首先考慮的是他自己和他家小的利益,他帶全家逃到了上海,為自己「從毀滅和危
難當中」撿回了四條性命和一個皮包而感到舒快.他回到縣里後,先是為自己決定回來而不會被開除而慶幸,接著又為自己的家產憂慮和操勞,最後,在炮聲中帶著
細軟躲進了洋人的紅房子里去了.如果說從題材上看,寫教育界是葉紹鈞小說的特長,那麼,從反映人生面貌的角度來看,寫灰色人生就是葉紹鈞小說的特色了.這
類灰色的人物包括的階層很廣,但更為集中的、深刻的、典型的仍是教育界的人物,而最為成功的便是潘先生了.
潘先生形象
自私而精明,膽怯而
樂觀,這是潘先生性格中的一個突出特點.在他的思想性格中,帶著明顯的「奴性」特徵.他既對統治階級不滿,又心甘情願為他們效勞;既對軍閥的罪惡有親身的
感受,又故作瀟灑地為他們歌功頌德.畏畏縮縮、庸庸碌碌,沒有正義感,沒有是非觀,沒有社會意識,沒有男兒血性.個人利益和家庭利益占據了他的全部心靈,
自私猥瑣,庸俗低級,隨遇而安.這類灰色人物在舊社會各界的雇員階層中,常能見到.
《潘先生在難中》的藝術特色
(1)葉紹鈞初期的小說較為散文化,後來情節 性有所增強,有的重故事,有的通過情節 片斷,著重塑造人物.《潘先生在難中》在結構上主要截取生活片斷,順序連接,簡明樸素,情節 生動而細節 精彩,既有利於人物性格的完成,又使作品緊密而不拘謹.
(2)
葉紹鈞在寫作中堅持冷靜、客觀的態度.在文學研究會作家中,他是真正「冷靜地諦視人生,客觀地、寫實地描寫著灰色的卑瑣的人生的.」他盡量讓事實說話,用
人物自身的語言和行動來表現其性格.如《潘先生在難中》第一段「逃難」中的精采描寫,約十個細節 便從多側面把潘先生的心靈勾勒出來了.
(3)葉
紹鈞小說的語言是非常朴實的,同時又是非常嚴謹的,描情敘事都憑那平正、明凈、清爽、流暢的文字.與他冷靜客觀的創作態度相一致,他在諷刺之中也不露聲
色,幾乎全不用誇張,只抓取一二言行,用平靜的口氣加以表述,那諷刺的效果常在讀者的回味中.因此,他的小說又是蘊藉而含蓄的.葉紹鈞的小說是文學研究會
中最能體現該會主張的現實主義方法的,也是魯迅之後最具現實主義特色的,所以,在文學研究會的眾多作家中,他是最為重要的作家.
《沉淪》和郁達夫小說的藝術特色
(1)郁達夫的《沉淪》等抒情小說,從頭到尾貫穿始終的是作家的情緒流.他的小說同郭沫若的詩一樣,是生的顫動、靈的叫喊.這種情緒流的小說,結構單純、鬆散,帶有散文的特點,故事的進展不是依據人物的性格邏輯和情節 的內在沖突,而是隨著主觀情緒的起伏而發展.
(2)郁達夫的《沉淪》等抒情小說,不大重視人物塑造,不求細節 的真實刻繪.自敘小說的主人公實質上是作家自我表現的工具,而寄託小說的主人公也是作家自己的化身,即使是《薄奠》這樣的現實主義成分較明顯的作品,其主人公雖是勞動者,但仍可看到作家內在情緒的外化表現.
(3)郁達夫抒情小說中使用的各種表現手法,都以抒情為目的.自然景色均沾染著主人公的感情色彩;大段的內心獨白更是感情的宣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