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發明校徽
⑴ 北大的校徽是誰設計的
北京大學校徽由魯迅先生於1917年8月設計完成。 「北大」兩個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內構成背對背容的兩個側立的人像,而「大字」構成了一個正面站立的人像。校徽突出的理念在於,要「以人為本」;校徽的象徵意義在於,北大當肩負開啟民智的重大使命。 北京大學在2007年修改了標志,在魯迅先生設計校徽圖案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標志形似瓦當,兼有篆刻風韻,具有鮮明的中華傳統文化特色。2007年6月13日,北京大學正式發布《北京大學視覺形象識別系統管理手冊》,並推出修改後的北大校徽標識。修改後的北大標志是在魯迅先生設計的校徽圖案基礎上豐富和發展而來。北大確定了特定色值的紅色為標准色(CMYK色值為C0M100Y100K45) ,並將其命名為「北大紅」。] 大學,因大師而大,更因大學生而大。也有人說,上面的是學生,下面的是老師,教師就是要甘為人梯;學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青出於藍勝於藍。北大的許智宏校長說,真正的「大」學,學術之大,責任之大,精神之大,盡在其中。許多畢業了多年的北大學生回想起來,都不約而同地提到,北大給學子們最寶貴的是「自由獨立,兼容並蓄」的精神。
⑵ 北大校徽的設計者是誰
本報北京消息北京大學統一標志(下圖)日前推出,這標志著北大歷史上第一次系統內化容、規范化地確立了學校標志系統。北大即將聯合城管、工商集中治理標志侵權行為,侵權者可能會面臨法律訴訟。
北京大學標志是在魯迅先生設計的校徽圖案基礎上豐富和發展而來的。標志形似瓦當,兼有篆刻風韻,具有鮮明的中華傳統文化特色。標志中間部分用陰文,體現了兼容並蓄、飽滿深厚的內涵;外圈簡潔明了,展現了廣博開放、常為新的姿態。同時,北大確定了特定色值的紅為標准色,並將其命名為「北大紅
⑶ 人民大學的校徽誰設計的
已有65年歷史的中國人民大學現採用的新校徽是由她的校友章葉青設計的。
章葉青1992年從人大畢業後曾在日本、德國學習廣告設計。2002年創辦了知行堂廣告有限公司,現為該公司執行董事兼創意總監。他曾為新華書店、銀行、企業做過整體形象設計,還承接了中法文化年等多項涉外大型文化活動的總體形象設計。早在1996年,章葉青就以校友的身份向母校提出修改校徽的建議,並遞交了規劃書。2000年,當時的校黨委副書記曾主動找他了解形象設計方面的相關知識,令章葉青深受鼓舞,他主動寫了策劃報告,做了幾套設計方案,表示將義務為母校設計新校徽。2002年上半年,章葉青設計了後來採用的新校徽方案,並將他設計的新校徽與老校徽進行詳細對比分析。他認為,新校徽的優點一是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時代要求,體現了建設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世界一流大學目標的新理念;二是主概念突出。
章葉青設計的新校徽由三個篆字體的"人"組成,簡潔而又具有濃厚的中國文化的味道,體現了三層涵義:一是人民大學要為人民辦學;二是以人為本培養和造就人才;三是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章葉青說,他在網上看到一個人大學生自己辦的網站,叫"天地人大",這給他很大啟發:天大地大,人最大。"中國人民大學",他覺得這六個字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個"人"字,在設計過程中他便決定以"人"字為主要特徵做文章。"人大、人本、人文"、"三人行必有我師"、"三人成眾"等思路引導他設計出以三個"人"為主要元素,並在字體上取材篆書。在圖形的選擇過程中,章葉青了解了許多國外著名大學的校徽,他發現這些主流大學的校徽圖案主要集中於圓形或盾形。考慮到圓形更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而且老校徽用的也是圓形,他決定在新校徽上也採用圓形。在顏色上,新校徽的紅色,取自於宮牆的深紅顏色。章葉青認為這種顏色顯得理性、大氣、包容,具有中國特色。他把這一顏色確定為校徽的專用色,並稱之為"人大紅"。就像鮮艷的哈佛紅在美國成為資本經濟的某種象徵一樣,他希望人大紅今後成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術象徵。
經學校研究,新校徽於2002年10月1日起試用,一年後正式啟用。2003年11月1日,人大65周年校慶時得到廣泛使用並得到校友們的認同。
⑷ 清華校徽的清華大學校徽的來源
在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斷獲得豐富和發展,被賦予新的內容。做為一個高尚的人,在氣節、操守、品德、治學等方面都應不屈不撓,戰勝自我,永遠向上,力爭在事業與品行兩個方面都達到最高境界。在做人做事方面應該順應自然,胸懷博大,寬以待人,承擔起宏偉的歷史任務。「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闢地概括了中國文化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的深刻認識與辯證的處理方法。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時間的考驗和興衰變化,而一直能穩固地凝聚在一起,並保持一個偉大民族的生機與活力,是同這種深刻認識分不開的。事實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已構成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與民族性格的重要表徵。
在決定民族命運的較量中,清華大學承擔著不容推卸的重要任務。所有師生都必須樹立一流意識。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奮發圖強,爭創一流。
一個學校的校徽是其內在精神和外在形象的具體展現,是學校形象識別系統中視覺識別系統的重要元素。我國自19世紀末興辦新式學堂,辦學模式主要是借鑒於歐美,同時也模仿歐美大學的校徽式樣設計中國大學的校徽。應該說中國較早出現的校徽是北洋大學的校徽,時間大約在1913年-1928年間,此時期國民政府把她定名為國立北洋大學。校徽為盾形,並把「實事求是」的校訓鐫刻在校徽之上,但其在形制上模仿西方大學校徽是顯而易見的。1916年12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次年請魯迅設計校徽。魯迅於1917年8月7日提交了校徽圖樣。魯迅設計的圓形校徽,以篆書書寫成的「北大」二字上下排列,筆鋒圓潤,結體緊湊,頗具對稱之美,更於簡潔古樸中見沉穩大氣。並且,我們能從魯迅的設計中讀到中國文化的元素。
今天我們可以從北京清華大學的網站上,下載到清華大學的校徽圖案。
在新竹清華大學的網站上,也可以得到與之相近的校徽圖案。
現在的問題是清華校徽最初圖案是何時並由誰設計的?是否與前面提到的兩所大學的校徽有所聯系?
清華大學的前身是清末創辦的清華學堂,是一所留美預備學校。因為這個特別的出身,清華學堂有個英文校名「Tsinghua Imperial College」,用今天的習慣可譯為「清華帝國學院」。學堂的創辦者痛感國家內憂外患、積貧積弱,須以新式教育來救國,特為學堂制定「以培植全才,增進國力為宗旨」;「以進德修業、自強不息為教育之方針」。進入民國後,學堂改稱學校,英文校名去掉「Imperial」一詞。盡管仍是一所留美預備學校,但周詒春校長提倡德、智、體「三育」並舉,培植完全人格的辦校方針。為此,學校定期聘請社會賢達、學者來校演講。1914年11月5日,我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學者梁啟超以「君子」為題在清華學校禮堂(同方部)演講,勉勵清華學子樹立遠大理想,培養完全人格,要做「真君子」。他說:「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推本乎此,君子之條件庶幾近之矣。」又說:「乾象言,君子自勵猶天之運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寬厚,猶大地之博,無所不載。」他希望:「清華學子,薈中西之鴻儒,集四方之俊秀,為師為友,相蹉相磨,他年遨遊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會,促進我政治,所謂君子人者,非清華學子,行將焉屬?」自此之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八個字以其所體現的中國人的民族精神而為清華學子銘記於心。
1916年秋,學校為增強學生體魄,鍛煉尚武精神,組織成立兵操訓練營,並聘請畢業於美國陸軍學校的李寰偉先生為兵操營長兼教官。這是一個准軍事化的組織,他把童子軍之外的學生約200餘人,全部編入兵操訓練營,設有營、連、排建制。學校為兵操營定製了軍服、軍靴和操練槍,並建立軍樂隊。學生經過兩個月的訓練,列隊演練時,軍容之齊整,軍號之嘹亮,可稱是清華一景。但此時尚缺少一面軍旗。1916年12月28日《清華周刊》的消息稱:「兵操軍旗式現已繪定。旗系紫色,中間置白色圓圈,內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八個字。圈下繪槍兩支,亦系白色。光彩奪目,頗壯觀瞻。」這條消息沒有提軍旗設計方案的徵集過程,創意由來和設計者是誰,但圓圈中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八個字代表了清華的精神,以至後來成為清華的校訓。1917年6月出版的《清華年刊》(TsinghuapperII)刊登了這面軍旗。同時,軍旗的圓圈圖案還被單獨刊印在1917年年刊的封面上。另外,這個圓形圖案還出現在1918-1919年《清華周刊》總138-172各期的封面上。盡管《年刊》和《周刊》都沒有對這個圖案作任何文字說明,但由此可以判斷,清華師生是多麼看重這個圖案。
1923年4月28日《清華周刊》為建校12周年出版紀念專號《清華生活》,發表梁治華(實秋)的長文《清華的環境》。在對大禮堂的內景介紹時該文稱:「在台幕上邊的牆上,雕著一個圓形的圖像,裡面寫著幾個隸書大字,這便是清華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我們一定想到,梁實秋所描述的「圓形的圖像」,清華兵操營軍旗、《1917年清華年刊》和《清華周刊》封面上的圖案是一樣的。1927年9月的《清華周刊》(總414期)封面所刊大禮堂的內景畫可為佐證。
可以想見,這個圖像應該是在1921年大禮堂投入使用時就已雕刻上了。梁實秋沒有說那個圖案是清華校徽。我們由此判斷,在1923年,這個圓形圖案還未被學校認定為校徽。
早在1914年,《清華年刊》就刊登了英文校歌(TSING HUA SONG)和校呼(COLLEGE YELLS)以及校旗色(COLORS)紫色和白色。但未找到有關清華校徽的記載。直到1926年,「11月25日校評議會議決:通過校徽之格式:圓形、斜十字」(《清華大學90年》)。該圖案與上述1917年年刊封面圖案相比只有細微差別。由此我們可以確定,1926年11月25日清華學校正式確定清華學校校徽。我們如何看這個十年之前就設計出來的校徽圖案?盡管當時清華學校是一所留美預備學校,受美國文化影響甚深,但這個圖案從形式到內容都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形制上,讓我們聯想到先秦的銅鏡,西漢的瓦當。中心的五星,寓意光明和希望。中間的環由兩個十字分成八部分,這兩個十字或許能讓人聯想到辛亥革命紀念日之雙十節;而在八個部分填上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正是中國文化傳統與清華精神之所系。雖然,今天我們對校徽圖案的設計者是誰已不可考,但他把如此豐富的中華文化內涵蘊含其中,令我們敬仰。
1928年8月清華學校改稱清華大學,9月正式定名「國立清華大學」。1928年11月末《清華周刊》(總第445期)目錄頁就印了一個國立清華大學校徽圖案。但這個圖案應該沒有得到學校的批准,就是說在改辦大學的初期,國立清華大學沒有正式的校徽。
1932年3月《國立清華大學校刊》刊登啟事,「查本校尚無一定校徽以資標識,茲特廣征圖案籍備參考」,向全校師生徵求校徽圖案。1934年6月1日《清華周刊》(第13-14期)向導專號刊登了清華大學校徽圖案,其基本形制沿用至今。
今天北京清華大學的校徽,自本世紀之初開始使用。2003年12月學校以「清華老校徽圖案」的名稱申請注冊教育服務類商標,並於2006年4月獲得批准。這個校徽圖案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一方面代表了清華傳統的形象標識,一方面體現了知識產權的內在價值。
⑸ 山東農業大學的校徽是誰設計的設計理念是什麼
校徽設計者不詳。
設計理念:
1、校徽圖案由內外兩部分結合構成,外環內容為學校中英文對照規
2、基本形由山體、水紋變形組合而成。
3、山體的漸變趨勢代表學校幾經變遷,最後組建成新的山東農業大學。
4、1906代表山東農業大學有著悠久的辦學歷史。
5、校徽的顏色採用代表生命的綠色,喻意著生機和活力,山水相依,生生不息。
6、整體圖案寓意為:在良好的環境下,山東農業大學與時俱進,紮根於知識的海洋,汲取養分,乘風破浪,蓬勃興旺;圖形形象整體、大氣、嚴謹、儒雅,形象化地展現出山東農業大學以農業科學與生命科學為優勢和特色,融農、理、工、管、經、文、法、醫、教育學等學科於一體的綜合性大學。
歷史
山東農業大學坐落在雄偉壯麗的泰山腳下,其前身是1906年(清光緒32年)創辦於濟南的山東高等農業學堂, 是一所具有百年歷史的名校。
1952年10月,山東省立農學院與當時的山東大學農學院合並, 調入齊魯大學農業專科、金陵大學園藝系、南京大學園藝系果樹組,組成了新的山東農學院, 1983年9月,改名為山東農業大學。
山東農業大學是農業部、國家林業局和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首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入選國家「2011計劃」、「111計劃」、」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山東特色名校工程 ,2017年入選山東省「雙一流」建設 。
學校是國務院批準的全國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2017年,被授予第一屆「全國文明校園」稱號。
截至2018年12月,學校校園佔地面積5145畝,建築面積118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6.88億元,圖書館藏書265萬冊,電子圖書616萬冊。學校在校生34394人,其中本科生30821人,博士、碩士研究生3573人。
現有教職工2677人,教師中有教授、副教授898人,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國家級教學名師4人,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泰山學者工程專家30人。學校擁有1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⑹ 寧夏大學的校徽是誰設計的
寧夏大學的標志是2004年4月由現在北京的國內著名標志設計師寧夏人劉永熙設計的,後來出來一個剽竊的是深圳金大物流2006年6月公開徵集的,由趙曉霞和鄭憶陽兩人抄襲中標的,是誰抄襲誰一目瞭然。
⑺ 雲南大學校徽是誰提的字
熊慶來,紅河州彌勒縣人
⑻ 河南農業大學的校徽是誰設計的
只說重點:
河南農業大學校徽設計者,
可詢問學校教務處和辦公室。
以河南農業大學的解釋為准。
⑼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校徽是誰設計的
不是個人設計的 一般都有相關部門給設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