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寶中的毛筆是誰發明的
❶ 文房四寶是中國獨有的書法繪畫工具,它的筆墨紙硯的原產地是哪
文房四寶,是中國獨有的文書工具,即筆、墨、紙、硯。文房四寶之名,起源於南北朝時期(420年—589年),因為中國古代文人要經常使用毛筆、墨、宣紙、硯台,它們是文人書房中必備的四件寶貝。"文房四寶"在南唐時指諸葛筆、徽州李廷珪墨、澄心堂紙,福建婺源龍尾硯。明清以來「文房四寶」指湖筆(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紙(安徽省宣州)、端硯(廣東省肇慶,古稱端州),它們不僅具有實用價值,也是融繪畫、書法、雕刻、裝飾等為一體的藝術品。
文房四寶
文房四寶,是中國文化的驕傲。文房,就是書房。中國古代把書房中使用的筆、墨、紙、硯4種文具稱為文房四寶。
(1)筆
筆,即毛筆,是中國特有的書寫用具。因其是用羊毛、免毛、鼬毛等製成,故稱為毛筆。春秋時期就已能製造毛筆。在民間傳說中,有秦代名將蒙恬造筆的說法,蒙恬被尊為筆祖。唐以前,毛筆的筆峰較短。唐以後,筆鋒逐漸放長,毛筆種類也愈來愈多,計有紫毫、兼毫、水毫、狼毫、羊毫、大筆和國畫筆7大類。
毛筆中的精品是湖筆,為浙江湖州(今吳興)出產的毛筆。湖筆用杭嘉湖平原出產的羊毛(每隻羊只用2—3兩)經過72道工序加工製成。湖筆以選料嚴格、製作精良而享有盛譽,其毫峰有尖、齊、圓、健四大優點,為世人所珍愛。
(2)墨
墨,作為書寫、繪畫所用的黑色顏料,是用松煙等原料所製成。中國最早的墨約產於西漢。當時的墨只做成小圓塊,只能用研石在硯台上壓著研磨。東漢時,墨的形狀向墨錠發展,人們可直接用手把墨研磨。在眾多的中國墨錠中,徽墨獨壓群芳。徽墨產於安徽徽州府歙州(今歙縣),制墨始於五代。宋代以後,歙、黟、休寧、績溪等地制墨良工層出不窮,講究質量和工藝裝飾,獨冠天下。
(3)紙
紙,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唐初時,安徽宣州(今涇縣)生產出一種高級的毛筆書畫用紙,同時又在宣城集散,所以稱為宣紙。宣紙以檀樹皮及稻草為原料,經石灰處理、日光漂白及打漿後,用手工抄造而成,其種類發展為10餘種。宣紙的特點是紙質潔白、紋理細密、柔軟輕飄、墨韻清晰、不易蛀蝕、經久不變。唐宋以後,宣紙就成為書寫名品字畫的上等書畫用紙了。
(4)硯
硯,為研墨的用具。硯,在中國已有5000年的歷史。漢代,硯台逐漸躋身於傳統書畫藝術的行列。漢以後,除硯台的主要種類石硯以外,還出現了瓷硯、漆硯、陶硯和金屬硯等。唐代制硯工藝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宋代時,制硯工藝又達到新的高峰,端硯、歙硯、澄硯、洮硯被視為中國四大名硯,而尤以端硯為最佳。
端硯產於廣東端州(今肇東市)東郊的端溪。端州之石屬水成岩,用此石製成的端硯石質細膩、堅實,著墨飽滿,運筆潤滑,且磨好的墨不幹不凍,成為石硯中的極品,受到歷代文人贊賞,譽為「群硯之首」。
❷ 文房四寶中的毛筆是誰發明的
對於文房四寶中的毛筆是誰發明的這個問題,現在流傳的最多的版本應該是秦代的蒙恬造筆之說。故事要回到公元223年,當時蒙恬是秦國的大將軍,他每一次在外作戰都會定期寫報道給秦王看,當時的人們都是使用的竹簡,寫字也是非常不方便,而有一次蒙恬看到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跡,於是就有了靈感。
蒙恬回去之後,就收集了很多的兔子尾巴毛,然後將這些毛插在一根竹管上,嘗試著用它來寫字。可是這個兔子毛是光溜溜的,沾不上墨,蒙恬試了好多次之後就將這個兔毛筆扔掉了。就這樣不知道過了多少天,他發現自己仍在門前的那隻筆的兔毛變得更加的白了,於是他還是不死心的將筆撿了起來,這一次筆變得非常的聽話,蒙恬一沾,墨水就粘上了,寫起字來也十分的流暢。於是毛筆就開始投入使用了。
其實之後兔子毛可以用了就是因為石坑中的水是含有石灰質的,而經過鹼性的水浸泡,兔毛上面的油脂就被去除了,然後變得很柔順,由於這支筆是由竹管和兔毛組成的,蒙恬就在當時流行的筆名「幸」字上加了個「竹」字頭,把它叫做「笨」(今日簡寫作「筆」)。文房四寶中的毛筆是誰發明的,這種說法應該是最靠譜的一種說法。
❸ 文房四寶」中的毛筆是誰發明的
提到毛筆,人們往往會想起「蒙恬造筆」的故事,認為秦代名將蒙恬是毛筆的發明者。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太平御覽》引《博物志》日:「蒙恬造筆。」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說。「自蒙恬始造,即秦筆耳。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所謂蒼毫,非兔毫竹管也。」唐代韓愈《毛穎傳》以筆擬人其中提到蒙恬伐中山,俘捉毛穎,秦始皇寵之,封毛穎為「管城子」。後世又以「毛穎」、「管城子」為筆的代稱。此事也與蒙恬有關。 有人對「蒙恬造筆」的說法提出質疑。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秦謂之筆,「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先秦書籍中沒有「筆」字,而「聿」字早在商代就出現了,而秦始皇只是統一了筆的叫法,可見筆是早於秦代就存在了。清代大學者趙翼在《陔余叢考》中的「造筆不始蒙恬」條中寫道:「筆不始於蒙恬明矣。或恬所造,精於前人,遂獨擅其名耳。」看來,這一評述還是有所根據的。 解放後的出土文物更證明了這一點。一九五四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長沙市友家公山的一座戰國墓群中,發掘出一支長約21厘米,直徑為0.4厘米的毛筆實物。該筆與現在使用的毛筆權相似,筆頭用優質的免箭毛製成,毛長2.5厘米,筆桿亦系竹管,所不同的是筆頭不是插在竹桿套內,而是用劈開的竹桿端部將筆頭夾在其中,外纏絲線,再塗上漆。這支埋入地下兩千多年的戰國毛筆,被認為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毛筆實物,它稱為「戰國筆」。又由於長沙古屬楚國,這支世界上最古老的毛筆,還被稱為「楚筆」。 是否「戰國筆」就是最早的毛筆呢?也是個問號。有人估計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炎帝、黃帝時期就出現了毛筆。張華《博物志》也有「舜造筆」的記載。另外在出土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許多彩繪陶器上,表面所繪的動物圖案及幾何紋飾;明顯地呈現出用毛筆畫寫出來的痕跡。商代的甲骨文上,也出現了毛筆的痕跡。據《田骨學商史編》記載,從殷墟出土的三塊牛胛骨板上,有幾個用毛筆寫成的文字,以及一些龜甲片上,還可以看到一些未刻的文字,這些文字尚留有施朱塗墨的痕跡。而且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又具有相當多的「聿」字,由此可以這樣斷定,早在商代以前,我國就已有了用毛筆書字這個事實,現在文學界也大多持這個觀點。 相傳蒙恬曾在善璉村取羊毫制筆,在當地被人們奉為筆祖。又據說蒙恬的夫人卜香蓮是善璉西堡人,也精通制筆技藝,被供為「筆娘娘」。蒙恬與夫人將制筆技藝傳授給村民,當地筆工為了紀念他們,在村西建有蒙公祠,繞村而過的小河易名為蒙溪,蒙溪又成了善璉的別稱。相傳農歷3月16日與9月16日是蒙恬和卜香蓮的生日,村民們就要舉行盛大敬神廟會,以紀念他們的筆祖。元代,湖筆取代了宣筆的地位,湖州成了全國的制筆中心,並出現了馮應科、張進中、吳升、姚愷、陸震、楊鼎、沈秀榮、潘又新等制筆名師。明末清初,善璉湖筆逐漸外傳,善璉人在各地開設了一批著名的筆店,如北京的古月軒、賀連清,上海的周虎臣、楊振華、李鼎和,蘇州的貝松泉、陸益堂等。 制筆用的毛也是千奇百怪的,什麼兔毛、山兔毛、獺毛、豬毛、鹿毛、馬鬃毛、羊毛、狼毛、雞毛、鼠毛等,甚至連人的胡須也可制筆。據《嶺表錄異》里記述:嶺南無免,某郡守把一塊免皮給筆匠做筆。筆匠吃醉酒,將兔皮弄丟了,他怕受罰,就割下自己的鬍子來做筆。誰知做出來的筆非常好使,太守命令他再做一支。筆匠無奈,只好道出實情,太守便下令家家戶戶的老人把鬍子割下來作捐稅。另外還有用嬰兒的胎發來制筆的:「內惟胎發外秋毫,綠玉新栽管束牢。」這是唐朝一位待人贊美胎發筆的詩句。
❹ 「文房四寶」中的毛筆是誰發明的
毛筆據傳為蒙恬所創,所以至今被譽為毛筆之鄉的河北衡水縣侯店每逢農歷三月初三,如同過年,家家包餃子,飲酒慶賀,紀念蒙恬創毛筆。
蒙恬(約前250年-前210年),中國秦朝名將,祖居齊國,祖父蒙驁和父親蒙武皆為秦國名將。蒙恬北防匈奴多年,威震北方。秦始皇駕崩後,因為支持太子扶蘇,被趙高設計處決。
晉人崔豹《古今注》提到:牛享問曰:『自古有書契以來,便應有筆,世稱蒙恬造筆,何也?』答曰:『蒙恬始造,即秦筆耳。』」。據說蒙恬在鎮守北方時,見匈奴以獸毛沾顏料繪圖,又同時前方戰況告急,才改篆刻竹簡由絲卷書寫軍情。這才聲名大噪,並由史官記於史冊內。
晉 張華《博物志》(佚文):「蒙恬造筆。」(引自《藝文類聚》卷五十八)晉.崔豹《古今注》卷下《問答釋義》:「蒙恬始造,即秦筆耳(指以兔毛、竹管做筆)。」相傳,秦將蒙恬是以竹管、兔毫制筆的創始人。後因用為詠筆的典故。
唐 李瀚《蒙求》:「蒙恬制筆,蔡倫造紙。」
所以從司馬遷漢朝到唐朝,普遍認為,蒙恬是發明毛筆的,不是蒙恬始造,就是蒙恬造筆。
自元代以來,浙江湖州生產的具有「尖、圓、健」特點的「湖筆」成為全國最著名的毛筆品種。
(4)文房四寶中的毛筆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文房四寶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文書工具,即筆、墨、紙、硯。文房四寶之名,起源於南北朝時期。歷史上,「文房四寶」所指之物屢有變化。在南唐時,「文房四寶」特指安徽宣城諸葛筆、安徽徽州李廷圭墨、安徽徽州澄心堂紙,安徽徽州婺源龍尾硯。
自宋朝以來「文房四寶」則特指宣筆(安徽宣城)、徽墨(安徽徽州歙縣)、宣紙(安徽宣城涇縣)、歙硯(安徽徽州歙縣)、洮硯(甘肅卓尼縣)、端硯(廣東肇慶,古稱端州),元代以後湖筆(浙江湖州)漸興,宣筆漸衰,改革開放後,宣筆漸漸恢復了生機。
毛澤東常說用「文房四寶」打敗國民黨四大家族
毛澤東一生非常熱愛書法,對毛筆及墨、紙、硯「文房四寶」特別愛護珍惜。他常說:「我用『文房四寶』要打敗國民黨四大家族。」
戰爭年代,從江西根據地到延安,他一直把晉唐小楷等他閱讀臨寫過的法帖帶在身邊。他交待警衛員陳昌奉:「我到哪裡,不吃飯、不洗腳也要先把『文房四寶』擺放好,隨時讓我工作學習。」除了批閱文件,撰寫文章,毛澤東一有空,就會抓緊時間練習書法。他說:「習練書法是很好的休息,是積極的消遣娛樂,也是養神健腦健身之法。」
紅軍長征時期他在遵義縣北的婁山關,見一石碑上刻的「婁山關」三字不僅寫得蒼勁挺拔,而且石工刻得也如眼前峻峰峭壁,堪稱佳作。他在這塊石碑前停留良久,感嘆再三,他反復揣摩,不斷用手比劃運筆,嘴裡說著:「可惜這碑不知出自哪朝哪代哪位名家之手啊!」
有一次,在一座廟里見到許多書法造詣很高的碑文,毛澤東也抽空研究。他說:「中國的廟宇也是書法勝地,許多古廟都有很有價值的書法作品,稱得上是書法藝術的寶庫。」
❺ 最早的文房四寶是誰發明的
文房四寶 分別為:筆,墨,紙,硯。 一,文房四寶 筆 筆在林林總總的筆類製品中,毛筆可算是中國獨有的品類了。傳統的毛筆不但是古人必備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達中華書法、繪畫的特殊韻味上具有與眾不同的魁力。不過由於毛筆易損,不好保存,故留傳至今的古筆實屬鳳毛麟角。古筆的品種較多,從筆毫的原料上來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黃羊毛、羊須、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須、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獺毛、猩猩毛、鵝毛、鴨毛、雞毛、雉毛、豬毛、胎發、人須、茅草等。從性能上分,則有硬毫、軟毫、兼毫。從筆管的質地來分,又有水竹、雞毛竹、斑竹、棕竹、紫擅木、雞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況香木、雕漆、綠沉漆、螺細、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銀、瓷等,不少屬珍貴的材料。最早的毛筆,大約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西周以上雖然迄今尚未見有毛筆的實物,但從史前的彩陶花紋、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覓到些許用筆的跡象。東周的竹木簡、縑帛上已廣泛使用毛筆來書寫。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發現了春秋時期的毛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筆。其後,湖南省長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戰國筆,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甘肅省天水市放馬灘出土的秦筆,及長沙馬王堆、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甘肅省武威市、敦煌市懸泉置和馬圈灣、內蒙古自治區古居延地區的漢筆,武威的西晉筆等都是上古時代遺存的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二,文房四寶 墨 墨給人的印象似稍嫌單一,但卻是古代書寫中必不可缺的用品。藉助於這種獨創的材料,中國書畫奇幻美妙的藝術意境才能得以實現。墨的世界並不乏味,而是內涵豐富。作為一種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現於今者,當十分珍貴。在人工制墨發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來做為書寫材料。史前的彩陶紋飾、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簡牘、縑帛書畫等到處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遺痕。文獻記載,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繩(木工所用)、墨龜(占卜)也均曾用墨。經過這段漫長的歷程,至漢代,終於開始出現了人工墨品。這種墨原料取自松煙,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後來用模製,墨質堅實。據東漢應劭《漢官儀》記載:"尚書令、仆、丞、郎,月賜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陝西省千陽縣,靠近終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來燒製成墨的煙料,極為有名。從製成煙料到最後完成出品,其中還要經過入膠、和劑、蒸杵等多道工序,並有一個模壓成形的過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項重要的工序,也是一個藝術性的創造過程。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長方、圓、橢圓、不規則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塊組成,圓形或偶像形墨模則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內置墨劑,合緊錘砸成品。款識大多刻於側面,以便於重復使用墨模時,容易更換。墨的外表形式多樣,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邊墨。 三,文房四寶 紙 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曾經為歷史上的文化傳播立下了卓著功勛。即使在機制紙盛行的今天, 某些傳統的手工紙依然體現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煥發著獨有的光彩。古紙在留傳下來的古書畫中尚能一窺其貌。在紙張發明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是採用什幺來作為記事材料的呢?根據文獻和實物資料, 最早的人們是採用結繩來記事的,遇事打個結,事畢解去。後來又在龜甲獸骨上刻辭,所謂"甲骨文"。在青銅產生以後,又在青銅器上鑄刻銘義,即"金文"或"鍾鼎文"。再後,將字寫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稱"竹木簡",如較寬厚的竹木片則叫"牘"。同時,有的也寫於絲織製品的嫌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記事材料外,還發現了刻於石頭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一般人們皆知,紙是在東漢由蔡倫發明的。但近年的考古發掘,卻對此提出了疑問。隨著西北絲綢之路沿線考古工作的進展,許多西漢遺址和墓葬被發現,其中也不乏紙的遺物。這些古紙均據其出土的地點而被冠名。從目前出土古紙自身的年代順序,可以分別排列為:西漢早期的放馬灘紙,西漢中期的灞橋紙、懸泉紙、馬圈灣紙、居延紙,西漢晚期的旱灘坡紙。這些紙不但都早於蔡倫紙,而且有些紙上還有墨跡字體,說明已用於文書的書寫。 四,文房四寶 硯 硯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殿軍,但從某一方面來說,卻居領銜地位,所謂"四寶"硯為首,這是由於它質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所以,現今社會上"四寶"中以硯最為多見,受人喜愛的范圍也最為廣泛。中國最早的硯台是什久時候產生的?它和我們現在使用的硯台有何區別呢?考古學家曾在陝西省臨潼縣姜寨一處原始社會的遺址中,及現了一套原始人用以陶器彩繪的工具,其中有一方石硯,硯有蓋,硯面微凹,凹處並有一根石質磨杵,硯旁留存數塊黑色顏料。很顯然,這是先民們藉助磨杵研磨顏料的早期硯的形制。由於這處遺址歸屬於母系氏族時期的仰韶義化,故這方硯台的實際壽齡已超過了五千個春秋。硯這種附帶磨杵或研石的形制從什幺時候才開始發生改變,即取消磨杵或研石,而接近於現在的硯呢?目前所知,要直到兩漢時期。漢代由於發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硯上研磨,故不須再藉助磨杵或研石來研天然或半天然墨了。如此看來,磨杵或研石經過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長跋涉,才逐漸消隱,盡管今天已不為所用,但其為傳播文化立下的功績仍不可沒。
❻ 「文房四寶」的毛筆是誰發明的
毛筆的起源: 史記中曾記載: 「秦始皇命太子扶蘇與蒙恬築長城以御北方匈奴,蒙恬取山中之兔毛以造筆」 文房四譜上也記載: 「昔日蒙恬造筆,以拓木為管,鹿毛為柱,兔毛為被,此乃謂蒼毫也」 博物志雲: 「秦之蒙恬將軍取狐狸毛為柱,兔毫為被以書」 因此,我們通常稱蒙恬將軍為毛筆的史祖。 毛筆的發明過程,最早可朔自新石器時代末期的仰韶文化期,雖然沒有足夠的文字記載可資證明,但由已出土的仰韶彩陶上的花文研究,可能是由類似毛筆的工具所繪制而成,及至商朝甲骨文的研究,可明顯的看出刀刻的甲骨文邊緣,是先用毛筆書寫其上再刻成的,可見此一時期已有毛筆的存在。周朝的青銅器上所鑄的文字,依其字形判斷,已明顯可知系由柔軟的筆尖所書寫筆觸的痕跡,由書寫的形狀與筆意,知道書寫的工具—也就是毛筆,1954年在湖南長沙郊外的左家公山出土的戰國時代楚墓文物中,已有多種古毛筆及其相關之書寫文物,這是首度使我們對漢朝以前的毛筆形象的想像,真像大白,該批文物中的毛筆稱之為「長沙筆」是由高級的兔毫所製成毛長2.42公分,筆管長達16.6公分,筆管是由細竹製成,製法是將兔毛夾插於管端,以細絲綁緊後用漆固定,此一製作在技術上已是相當高超
❼ 「文房四寶」是哪四寶各發明於什麼時候誰發明的
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起源傳說 公元前223年,秦國大將蒙括帶領兵馬在中山地區與楚國交戰,雙方打得非常激烈,戰爭拖了很長時間。為了讓秦王能及時了解戰場上的情況,蒙恬要定期寫戰況報告遞送秦王。那時,人們通常是用分簽蘸墨,然後再在絲做的絹布上寫字的,書寫速度很慢。蒙括雖是個武將,卻有著滿肚子的文采。用上面說的那種筆寫戰況報告,常使他感到影響思緒。那種筆硬硬的,墨水蘸少了,寫不了幾個字就得停下來再蘸,墨水蘸多了,直往下滴,又會把非常貴重的絹給弄臟了。蒙恬以前就萌生過改造筆的念頭,這次要寫大量的戰況報告,這個願望就越來越強烈了。 戰爭的間隙中,蒙恬喜歡到野外去打獵。有一天,他打了幾只野兔子回軍營。由於打到的兔子多,拎在手裡沉沉的,一隻兔子尾巴抱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彎彎曲曲的痕跡。蒙恬見了,心中不由一動:「如果用兔尾代替普通的筆來寫字,不是更好嗎?」 回到營房之後,蒙恬立刻剪下一條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試著用它來寫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絹上寫出來的字斷斷續續的,不像樣子。蒙恬又試了幾次,還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塊絹也給浪費了。一氣之下,他把那支「兔毛筆」扔進了門前的山石坑裡。 蒙恬並不甘心失敗,仍然抽時間琢磨別的改進方式。幾天過去了,他還是沒有找到合適的辦法。這一天,他走出營房,想透透新鮮空氣。走過山石坑時,他又看到了坑裡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筆」。蒙恬將它撿了起來,用手指捏了捏兔毛,發現兔毛濕源源的,毛色變得更白更柔軟了。蒙恬大受啟發,馬上跑回營房將它往墨汁里一蘸,兔尾這時竟變得非常「聽話」,吸足了墨汁,寫起字來非常流暢,字體也顯得圓潤起來。原來,山石坑裡的水含有石灰質,經鹼性水的浸泡,兔毛變得柔順起來。由於這支筆是由竹管和兔毛組成的,蒙恬就在當時流行的筆名「幸」字上加了個「竹」字頭,把它叫做「笨」(今日簡寫作「筆」)。 最初的毛筆是用來塗描甲骨文的筆畫的,而真正用毛筆寫字,可能開始於簡牘和錦帛上文字的書寫。 一般認為毛筆是蒙恬發明的,但據最新的考古發現在蒙恬以前就有毛筆了;究竟是誰發明的,目前還沒有考證出來。 最早的墨,當然是鍋底的油煙了,只要顏色深,在石板、竹片、絲織品等材料上寫作,就是墨的起源了,究竟是誰第一個製作了這種黑墨,尚有待考證和研究,起碼在三代時,就已經出現了墨了。 到了秦漢以後,筆墨硯已經廣泛運用了。 宋代制墨業在墨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中油煙墨的創制是最突出、最值得驕傲的成就。在宋之前,中國制墨都採用松煙為主要原料,用松煙制墨要選擇肥膩、粗壯的古松,因而許多古松被砍伐殆盡,造成對自然資源的極大破壞。宋代晁貫之在《墨經》中這樣描述:「自昔東山之松,色澤肥膩,性質沉重,品惟上上,然今不復有,今其所有者,才十餘歲之松。」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也寫道:「今齊、魯間,松林盡矣,漸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在嚴重墨源匱乏而用墨需求日增的情況下,尋求新的制墨原料已迫在眉睫。 徽墨的創始人叫奚廷圭,他是河北易州(即今河北省易縣)人。奚氏父子發現這歙州地理環境非常適宜於制墨業生產,不但有許多黃山松樹可以取得高級松煙,而且更有澄清見底的練江溪水可以保證和料時的純凈,於是,他們就定居下來,並且很快就生產出了第一批墨,人們都把它稱為「新安香墨」。 南唐後主李煜,是個喜文弄墨的皇帝。他一方面封歙州硯工李少微為硯務官,專門為他製作龍尾硯;另一方面又封歙州墨工奚廷圭為墨務官,專門為他製作新安墨。隨後,他又以他的金口布下玉言,賜給奚廷圭以國姓「李」,表示他對新安墨的特別珍愛。從此以後,人們都把「奚廷圭」叫做「李廷圭」,把他製作的「新安香墨」又稱作「李墨」了。到了一百五十年後的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歙州」改為「徽州」,才把「李墨」和徽州各地生產的墨統稱為「徽墨」,一直沿襲到今天。 蔡倫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家,造紙術的發明者。在沒有發明紙以前,古代各國人民曾想盡辦法,利用石頭、磚頭、樹葉、樹皮、蠟板、銅、鉛、麻布和獸皮、羊皮等等,文字記錄下來。 在我國商朝時,人們把文字一筆一劃地刻到龜甲和牛、羊、豬等動物的肩胛骨上;隨後,人們又用規格一至的木片(又稱簡)和竹片(又稱牘)來書寫文章;以後,還用以絲織品縑帛為紙來書寫的辦法。東漢時期,隨著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竹簡、縑帛越來越不適應書寫的需要。為了製造一種比較理想的書寫材料,蔡倫在前人利用廢絲綿造紙的基礎上,採用樹皮、麻頭、破布、廢魚網為原料,成功地製造了一種既輕便,又經濟的紙張,總結出一套較為完善的造紙方法,使造紙技術有了悅躍的進步。公元 105 年(元興元年,漢和帝劉肇年間),蔡倫將造成的紙張獻給朝廷,受到皇帝的贊揚。從此,人們都用這種紙,並在全國通稱蔡倫造的紙為「蔡侯紙」。 公元121 年,東漢朝廷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牽扯到蔡倫,漢安帝劉祜命令他投案。蔡倫恥於受審,即洗浴全身,換上最漂亮的衣服,然後服毒自盡。 公元8 世紀,我國已經廣泛使用紙,這後的幾個世紀中,我國將紙出口到亞洲各個地方,並嚴保造紙秘密。公元 751 年,唐朝和阿拉伯帝國發生沖突,阿拉伯人俘獲幾個中國造紙工匠。沒過多久,造紙業便在撒馬爾罕和巴格達興起。就這樣,造紙技術便逐漸在阿拉伯世界各地傳開,那裡開始廣泛使用紙張,後又經阿拉伯諸國傳到北美和歐洲。據史書記載,在蔡倫發明造紙術後的 1000 多年,歐洲才建立第一個造紙廠。雖然現代的造紙工業已很發達,但其基本原理仍跟蔡倫造紙的方法相同。造紙原料十分之七八已為木漿所代替,但造高級印刷紙、卷煙紙、宣紙和打字蠟紙等,仍不外蔡倫所用的破布、樹皮、麻頭、廢魚網等原料。 蔡倫對我國乃至人類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影響都是巨大的,並且這種影響還將持續下去。今天,我們是無法用數量來衡量紙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作用,人類對紙的使用將會延續到何年,更是難以預測。因此,蔡倫(還有四大發明的留下姓名的另一位發明者畢升)理應在為中國和人類歷史進程帶來巨大影響的人物名單里占據首席或近乎於首席的位置
❽ 文房四寶中的毛筆是誰發明的
提到毛筆,人們往往會想起「蒙恬造筆」的故事,認為秦代名將蒙恬是毛筆的發明者。
相傳蒙恬曾在善璉村取羊毫制筆,在當地被人們奉為筆祖。又據說蒙恬的夫人卜香蓮是善璉西堡人,也精通制筆技藝,被供為「筆娘娘」。蒙恬與夫人將制筆技藝傳授給村民,當地筆工為了紀念他們,在村西建有蒙公祠,繞村而過的小河易名為蒙溪,蒙溪又成了善璉的別稱。相傳農歷3月16日與9月16日是蒙恬和卜香蓮的生日,村民們就要舉行盛大敬神廟會,以紀念他們的筆祖。元代,湖筆取代了宣筆的地位,湖州成了全國的制筆中心,並出現了馮應科、張進中、吳升、姚愷、陸震、楊鼎、沈秀榮、潘又新等制筆名師。明末清初,善璉湖筆逐漸外傳,善璉人在各地開設了一批著名的筆店,如北京的古月軒、賀連清,上海的周虎臣、楊振華、李鼎和,蘇州的貝松泉、陸益堂等。
❾ 在筆、墨、紙、硯文房四寶中被稱為書具之主的是哪個
筆
文房四寶,筆居首位。中國的毛筆是舉世無雙的書寫工具。古埃及的蘆管筆,歐洲的羽毛筆早已退出歷史的舞台,而毛筆從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走來,至今興盛不衰,足見其強大的生命力。
提到毛筆,人們往往會想起「蒙恬造筆」的故事,認為秦代名將蒙恬是毛筆的發明者。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太平御覽》引《博物志》日:「蒙恬造筆。」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說。「自蒙恬始造,即秦筆耳。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所謂蒼毫,非兔毫竹管也。」唐代韓愈《毛穎傳》以筆擬人其中提到蒙恬伐中山,俘捉毛穎,秦始皇寵之,封毛穎為「管城子」。後世又以「毛穎」、「管城子」為筆的代稱。此事也與蒙恬有關。
有人對「蒙恬造筆」的說法提出質疑。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秦謂之筆,「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先秦書籍中沒有「筆」字,而「聿」字早在商代就出現了,而秦始皇只是統一了筆的叫法,可見筆是早於秦代就存在了。清代大學者趙翼在《陔余叢考》中的「造筆不始蒙恬」條中寫道:「筆不始於蒙恬明矣。或恬所造,精於前人,遂獨擅其名耳。」看來,這一評述還是有所根據的。
解放後的出土文物更證明了這一點。一九五四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長沙市友家公山的一座戰國墓群中,發掘出一支長約21厘米,直徑為0.4厘米的毛筆實物。該筆與現在使用的毛筆權相似,筆頭用優質的免箭毛製成,毛長2.5厘米,筆桿亦系竹管,所不同的是筆頭不是插在竹桿套內,而是用劈開的竹桿端部將筆頭夾在其中,外纏絲線,再塗上漆。這支埋入地下兩千多年的戰國毛筆,被認為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毛筆實物,它稱為「戰國筆」。又由於長沙古屬楚國,這支世界上最古老的毛筆,還被稱為「楚筆」。
是否「戰國筆」就是最早的毛筆呢?也是個問號。有人估計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炎帝、黃帝時期就出現了毛筆。張華《博物志》也有「舜造筆」的記載。另外在出土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許多彩繪陶器上,表面所繪的動物圖案及幾何紋飾;明顯地呈現出用毛筆畫寫出來的痕跡。商代的甲骨文上,也出現了毛筆的痕跡。據《田骨學商史編》記載,從殷墟出土的三塊牛胛骨板上,有幾個用毛筆寫成的文字,以及一些龜甲片上,還可以看到一些未刻的文字,這些文字尚留有施朱塗墨的痕跡。而且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又具有相當多的「聿」字,由此可以這樣斷定,早在商代以前,我國就已有了用毛筆書字這個事實,現在文學界也大多持這個觀點。
毛筆經過了漫長的演變時期。毛筆的別名除了上面講到的那些以外,還有「管城子」。「毛錐子」、「中書君」、「毛穎君」、「龍須友」、「尖頭奴」等等。綜上所述,蒙恬雖然不能獲得毛筆的專利權,但他制的筆精於前人,對毛筆的改革是有貢獻的。
我國的毛筆發展,有兩個重要時期:第一個時期就是「宣筆」時期。據正史書籍記載,宣筆發明於漢代,魏晉時書法藝術的發展,促進了毛筆工藝的不斷提高,東晉時,宣州陳氏之筆深受王羲之等人的推崇。到了唐代,宣州成為全國制筆的中心。此時的宣筆無論在製作技巧,選用材料,或在筆桿的雕鏤藝術上,都已日臻完善,柳公權、歐陽修、梅堯臣、蘇東坡等人都對宣筆有過極高的評價。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詠贊宣筆的詩中寫道:「每歲宣城進筆時,紫毫之價如金貴。」宣筆在唐朝時被奉為「貢品」和「御用筆」,據《舊唐書·地理志》記載:唐天寶二年(743),唐玄宗登樓看新潭、南方數十郡特產,排列在在樓下,其中就有宣城郡的筆。範文瀾在《中國通史》中也說,唐太宗李世民在選納各地貢品時,第一個就選中了宣筆等文房四寶。
南宋遷都杭州,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轉移到長江以南。從元代開始,我國的毛筆又進入第二個時期——「湖筆」。被稱為「毛穎之技甲天下」的湖筆,發源於浙江省湖州市善璉鎮。古時,善璉隸屬湖州府,故這里出產的毛筆稱為湖筆,善璉也被譽為「筆都」。湖筆與徽墨、端硯、宣紙一起被稱為「文房四寶」。善璉地處杭嘉湖平原,距湖州東南七十里,這里河湖縱橫,桑茂竹翠,是個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地方。《湖州府志》記載:「湖州出筆,工通海內,制筆者皆湖人,其地名善璉村,村有含山,山巔浮屠,其卓如筆。」
相傳蒙恬曾在善璉村取羊毫制筆,在當地被人們奉為筆祖。又據說蒙恬的夫人卜香蓮是善璉西堡人,也精通制筆技藝,被供為「筆娘娘」。蒙恬與夫人將制筆技藝傳授給村民,當地筆工為了紀念他們,在村西建有蒙公祠,繞村而過的小河易名為蒙溪,蒙溪又成了善璉的別稱。相傳農歷3月16日與9月16日是蒙恬和卜香蓮的生日,村民們就要舉行盛大敬神廟會,以紀念他們的筆祖。元代,湖筆取代了宣筆的地位,湖州成了全國的制筆中心,並出現了馮應科、張進中、吳升、姚愷、陸震、楊鼎、沈秀榮、潘又新等制筆名師。明末清初,善璉湖筆逐漸外傳,善璉人在各地開設了一批著名的筆店,如北京的古月軒、賀連清,上海的周虎臣、楊振華、李鼎和,蘇州的貝松泉、陸益堂等。
在我國歷史上除了宣筆和湖筆外,四川樂山市的「宋筆」值得一提。樂山,古稱「嘉州」,相傳北宋大文學家、書法家蘇東坡曾游覽嘉州凌雲山。當時此處新建一亭,寺僧便拿出當地製作的一支大抓筆,請蘇東坡題亭名。蘇東坡飽蘸濃墨,欣然題了「清音亭」三字,眾人拍手叫絕。蘇東坡等道,不是我的字寫得好,而是這支筆好。不久,北宋另一位大書法家、詩人黃庭堅也來到嘉州游覽,也用大抓筆寫下了「方響洞」三字。蘇、黃都是大名家,在此題字以後,時人競相效其書藝,皆習慣於沿用二公所選用之筆來寫字作畫。後人把嘉州的毛筆冠以「宋筆」。干年「宋筆」傳到今,著名畫家徐悲鴻於1937年題下了「嘉州產名筆,工藝甲西南」的贊語。
中國毛筆傳統的制筆方法有「諸葛法」與「韋誕法」兩種。「諸葛法」也稱為「無心散卓筆」。宋葉夢得《避暑錄話》雲;「出於宣州,自唐惟諸葛一姓世傳其業。治平、嘉佑前得諸葛筆者,率以為珍玩。」原來「諸葛法」是宣筆時期的制筆工藝的結晶,其源於王羲之的「筆經」,也包括了宣州諸葛姓的筆工的貢獻,如諸葛高、諸葛元、諸葛新、諸葛豐等。歐陽修曾稱頌道:「宜人諸葛高,世業守不失。緊心傅長毫,三付頗精密。硬軟適人手,百管不差一。」
「韋誕法」是韋誕發明的。韋誕,三國魏人,字仲將,有文才,工書,善制筆墨,著有《筆方》一書。其法是用兩種不同的獸毫來製作,強者為柱;柔者為被,這種制筆法一直沿用至今。
毛筆是中國文化的象徵之一,但歷史上有不少皇室貴族,喜歡把毛筆作為顯示自己權貴的象徵,南北朝和隋唐時期用金、銀做筆桿,即使用竹桿,也要選上等的斑竹,並鑲嵌上象牙、玉、香水等珍貴的裝飾,以示炫耀。直至清代乾隆年間,金銀玉雕的豪華筆桿才逐漸消失。
制筆用的毛也是千奇百怪的,什麼兔毛、山兔毛、獺毛、豬毛、鹿毛、馬鬃毛、羊毛、狼毛、雞毛、鼠毛等,甚至連人的胡須也可制筆。據《嶺表錄異》里記述:嶺南無免,某郡守把一塊免皮給筆匠做筆。筆匠吃醉酒,將兔皮弄丟了,他怕受罰,就割下自己的鬍子來做筆。誰知做出來的筆非常好使,太守命令他再做一支。筆匠無奈,只好道出實情,太守便下令家家戶戶的老人把鬍子割下來作捐稅。另外還有用嬰兒的胎發來制筆的:「內惟胎發外秋毫,綠玉新栽管束牢。」這是唐朝一位待人贊美胎發筆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