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漢坦病毒
❶ 漢坦病毒非常罕見,為何說大部分漢坦病毒是由嚙齒類動物傳染給人類的
最開始發現漢坦病毒是因為和老鼠有關,隨後就發現了漢坦病毒其實是由嚙齒類動物傳染給人類的。嚙齒類動物上下頜只有一對門齒,並且多為鼠類。說到老鼠我們都對它們咬牙切齒的,並且老鼠在我們生活中也無處不在,所以說對於漢坦病毒我們一定要多加預防做好防鼠工作。
我們都知道老鼠在我們的生活中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的,老鼠的生活習慣很不好,它們經常偷吃東西並且老鼠也不講究衛生,長時間在下水道以及田地里亂竄。老鼠的世界裡也沒有什麼生病醫治的觀念,所以說它們身體里是有很多病毒的,如今只是顯現出了漢坦病毒,主要是感染的嚙齒類動物通過空氣中攜帶著它們糞便中的病毒以及它們咬傷人類所致。對於漢坦病毒我們目前還不用過於擔心,做好預防工作就好了。
❷ 漢坦病毒的概述
漢坦病毒歸屬布尼亞病毒科,是一種有包膜分節段的負鏈RNA病毒,基因組包括L、M、S 3個片段,分別編碼L聚合酶蛋白、G1和G2糖蛋白、核蛋白。漢坦病毒包括引起腎綜合征出血熱(HFRS)的漢灘病毒(Hantaan virus,HTNV)、漢城病毒(Seoul virus,SEOV)、普馬拉病毒(Puumala virus,PUUV)、多不拉伐病毒(Dobrava virus,DOBV),引起漢坦病毒肺綜合征(HPS)的無名病毒(Sin Nombre virus,SNV)、紐約病毒(New York virus,NYV)、污黑小河溝病毒(Black Creek Canal virus,BCCNV)、牛軛湖病毒(Bayou virus,BAYV)、安第斯病毒(Andes virus,ANV)以及與人類疾病關系尚不清楚的一組病毒,如希望山病毒(Prospect Hill virus,PHV)、泰國病毒(Thailand virus,THAIV)、圖拉病毒(Tula virus,TULV)、索托帕拉雅病毒(Thottapalayam virus,TPMV)、哈巴羅夫斯基病毒(Khabarovsk virus,KBRV)、El Moro Canyon病毒(ELMCV)、Rio Segundo病毒(RIOSV)、島景病毒(Isla vista virus,ISLAV)、Muleshoe病毒(MULEV)、Bloodland lake病毒(BLLLV)、Rio Mamore病毒(RMV)、Topografov病毒(TOPV)等。近年來隨著新技術的應用和新型病毒的發現,漢坦病毒及其相關疾病的研究得以飛速發展。1998年3月5~7日,第四屆國際HFRS和漢坦病毒會議在美國亞特蘭大市召開,與會的世界各國學者和專家交流了這一領域的最新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❸ 漢坦病毒引發的咳嗽有沒有傳染性
漢坦病毒引發的咳嗽是有一定的傳染性,但是它的傳播途徑與普通感冒咳嗽的傳播途徑是不同的。在日常生活中,感冒引起的咳嗽分為細菌性咳嗽和病毒性咳嗽。這種咳嗽是通過人體的唾液傳播的,所以人們感冒引起咳嗽之後,一定要及時佩戴口罩。這樣就可以有效的阻礙感冒咳嗽的傳播。而漢坦病毒是通過老鼠這一動物來傳播的,這種病毒存在於老鼠的尿液、糞便和血液之中。如果人體不小心接觸到患有漢坦病毒的老鼠,就極有可能感染漢坦病毒。
關於漢坦這一病毒,我國早就研究出了可以抑制這種病毒的疫苗。現在兒童在注射疫苗的時候,防疫站都會給他們注射漢坦病毒防疫疫苗,所以漢坦病毒並不會在兒童這個人群中出現。其實只要我們不亂吃野味就不會感染這些致命的病毒,例如今年的新型冠狀病毒,就是由於我們食用野生動物而引起的。
❹ 接觸牛羊類後感冒了,會不會是傳染上什麼疾病
呵呵,你這個太敏感了,因為你有鼻炎,所以可能會打噴嚏,但是你既然知道你自己有這個情況,你平時就要多注意衛生啊!1一般情況下沒有發燒,就沒有什麼問題,你下一次就要多注意了。不要找不必要的麻煩。
❺ 如何從獸醫學臨床角度防治新發細菌性傳染病
1新發傳染病的概念及流行態勢
新發傳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EID)是相對於過去所認知的舊傳染病而言的,是指近30年來,人們新認識或新發現的那些能造成地域性或國際公共衛生問題的傳染病。一般將1970年以來發現或認識的人類傳染病納入其中。按照其歷史認識過程可以分為三類:①已存在的被認定為非傳染病而又被重新定義為傳染病,如消化性潰瘍、T細胞白血病等。②已存在的近代才被認知的傳染病,如丙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HC、HE)、軍團菌病、萊姆病等。③以往不存在,新發生的傳染病,如甲型H1N1流感、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征(SARS,我國又稱之為「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AIDS)等。目前全球表現為新傳染病和傳統傳染病交替並存的格局,近30年來新發40多種傳染病,中國新發20多種。中國目前傳染病的流行形勢嚴峻,表現為一些基本控制的傳染病重燃、新傳染病不斷流入及已存在流行的新傳染病未被認知等。目前流行於中國的新發傳染病包括:艾滋病、腸出血性大腸埃希菌0157:H7感染、0139霍亂、軍團菌病、空腸彎麴菌腹瀉、萊姆病、單核細胞李斯特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感染、漢坦病毒腎綜合征出血熱、新型肝炎、肺炎衣原體感染、小隱孢子蟲感染腹瀉、漢賽巴通體感染的貓抓病、禽流感、SAPS、甲型H1N1流感等。國外有報道,在中國還沒有發現的新發傳染病有人類克雅病、埃博拉出血熱、立克病毒腦炎、拉沙熱、裂谷熱、埃立克體感染等。目前社會和環境因素的巨大變化如全球一體化、生態環境改變、人口增長、城市化及人口流動、不良的行為方式等促進了新發傳染病的不斷出現和擴散;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對新發傳染病及病原體的認識和識別能力提高,使新發傳染病在全球的不斷爆發流行成為可能。
2新發傳染病的流行特點
2,1人獸共惠性
Jones等對新發傳染病的研究發現,60.3%為人獸共患傳染病,其中71.8%由野生動物傳播引起,如AIDS、埃博拉病毒等。林健東等認為新發傳染病中約3/4為人獸共患病,近年來出現的SAP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下簡稱「人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重要新發傳染病也均為人獸共患傳染病。
2,2細菌及病毒為主導病原體
Jones等分析發現,54.3%的新發傳染病為細菌及發疹傷寒等的病原體引起;謝學勤、林健東等認為新發傳染病多為病毒引起,李勁松對近30年新發的14種病毒性傳染病進行了歸納和分析。細菌及病毒基因突變的可能加大及速度加快使得新發病原體不斷增加,新發傳染病的流行成為可能。
2,3傳播速度快,流行范圍廣
AIDS自1981年發現首例病例以來,至2006年5月已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感染人數達6 500萬人,累計死亡2 500萬人,其中以非洲最為嚴重。SAPS、人禽流感及甲型HI N1流感均在較短時間內形成了全球大流行。
2,4不確定性
由於對新發傳染病的傳播規律認識不足,而且缺乏基線資料評估,因此在對其流行趨勢進行判斷以及採取控制措施方面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例如,在我國報告的傳染病疫情中,約60%因沒有病原學證據,而被定義為不明原因疾病。
3幾種常見的新發傳染病
3,1艾滋病
艾滋病全稱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ey syndrome,AIDS),它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lnR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的晚期臨床階段。HIV病毒是一種逆轉錄病毒,HW-1型和HIV-2型是迄今發現的具相似流行病學特徵的2個不同血清型,其地區分布也不同。
1981年,艾滋病首次作為一個臨床實體被發現,但回顧性調查發現,20世紀70年代或更早在非洲、歐洲、海地、美國幾個地區曾出現過單個病例。據估計2003年全世界HIV感染者或AIDS(HW/AIDS)病例近4 000萬(3 400萬-4 600萬),病例最多的是撒哈拉南部非洲地區,估計有2 500萬-2 820萬;南亞和東南亞地區460萬-820萬;拉丁美洲130萬-190萬;北美80萬-100萬。2003年全球AIDS病例死亡人數近310萬(250萬-350萬);流行繼續擴大,據估計新感染者近500萬(420萬-580萬),兒童HIV/AIDS為250萬(210萬-290萬)。
艾滋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是無防護的性行為(異性或
同性),刮傷皮膚或黏膜接觸血液、腦脊液(CSF)或精液等體液,使用被HIV污染的針頭和注射器,包括靜脈吸毒者共用針具,使用被感染的血或成分血,移植HIV感染的組織或器官。通過性行為感染HIV的危險性低於其他大多數性傳播疾病,但如果患有其他性傳播疾病,尤其是生殖器潰瘍,會增加HIV感染機會。
艾滋病的潛伏期長短不等。雖然從感染到檢測到抗體通常要1~3個月,但經觀察從感染到診斷為AIDS的時間范圍最短不到1年,最長15年或更長。嬰兒感染潛伏期的中位數比成年人短。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大多數發達國家越來越多地使用抗HIV治療,減少了AIDS發病。
HIV感染後數周至數月內,多數人出現急性、自限性單核細胞增多樣疾病表現,持續1~2周,在未出現其他臨床表現前的數月甚至數年內,感染可無症狀或體征。HIV相關機會性感染嚴重程度或腫瘤與免疫系統功能缺陷程度直接相關。
3,2埃博拉出血熱。
全稱埃博拉病毒性出血熱(ebola hemorrhagic fever,EBHF),也叫埃博拉-馬爾堡病毒病、非洲出血熱,是一種嚴重的急性病毒性疾病,常突然發熱、乏力、肌痛和頭痛,繼之出現咽炎、嘔吐、腹瀉和斑丘疹。在重症和致死性病例,發生出血常伴肝損害、腎衰竭、中樞神經系統症狀、休克伴隨多器官功能障礙。
引起埃博拉出血熱的病毒是屬於絲狀病毒科的埃博拉病毒,因該病毒首次分離於扎伊爾北部的埃博拉河流域而得名。它和馬爾堡病毒是絲狀病毒科的2個不同的血清型,均被定為生物安全4級病原因子,也被WHO列為潛在的生物戰劑之一。
1976年,蘇丹西部赤道省份及距離扎伊爾(現在是剛果民主共和國)800km的地方,最早發現了埃博拉出血熱,郊區醫院和村莊共發現600餘例病人,幾乎同時發生爆發,病死率分別是55%和約90%。1979年,蘇丹同一地區發生了第2次爆發。1994年,象牙海岸從一個很有可能因解剖感染的猩猩而被感染的病例身上,發現埃博拉病毒的一個新亞型。1995年,在基奎特(剛果民主共和國,前扎伊爾)發生一起較大的埃博拉爆發,有315例病例,244例死亡。從1994年底到1996年3月,加彭發生3起爆發,導致150例和98例死亡。南非發生過1名護士因續發感染死亡的病例。2000年8月至2001年1月,烏干達北部發生一起流行(425例病例,224例死亡)。2001年10月至2003年4月,加彭和剛果共和國報道了幾起爆發,共有278人發病和235人死亡,在這個區域,同時報告了大量動物死亡,特別是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在撒哈拉南部其他地區的居民中也檢測到抗體,但與埃博拉病毒的關系還不清楚。2003年底,剛果發生病死率較高的爆發,被認為與接觸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有關,爆發很快被控制。2004年,俄聯邦和美國報告2例實驗室感染(1人死亡)。1989、1990和1996年從進口到美國和1992年從進口到義大利的短尾猴(獼猴屬)中分離出一種新埃博拉病毒Reston型,這些猴子都是經菲律賓同一機構出口的,猴子大多死亡了。在Reston,1989年每天暴露於這些猴子的4名工作人員都出現特異性抗體。盡管開展過廣泛研究,貯存宿主仍然未知。在非洲,人類指征病例埃博拉感染與接觸雨林中死亡或被殺的大猩猩、黑猩猩、猴子、森林小羚羊和豪豬有關。到目前為止,已經在野外猩猩屍體中(象牙海岸和剛果共和國)、大猩猩(加彭和剛果共和國)及死於雨林中的小羚羊(剛果共和國)體內檢測到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出血熱可通過直接接觸感染血液、分泌物、器官或精液的方式傳播。在發病晚期,即與出現嘔吐、腹瀉或出血的病人接觸和在不採取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處理屍體的危險性最高。埃博拉出血熱的潛伏期為2-21 d。
3,3 SAILS
全稱為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征(s6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是一種嚴重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伴胃腸道症狀(但在感染者中的比例尚不清楚)。
SARS首次被發現於2003年2月。病原體是冠狀病毒,2002年11月在人群中出現。到2003年7月,爆發主要出現在6個國家和地區:加拿大、中國(首例發現於廣東且擴散到其他地區的主要城市,包括中國台灣和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新加坡和越南,隨航空線路,還傳播到世界另外20多個地區。主要是在醫院、家庭成員和醫務人員接觸者中傳播。但2003年9月沏,在新加坡發生了實驗室工作人員感染的獨立事件。而類似的獨立事件,3個月後又在台北的實驗室工作人員中發生,但沒有續發病例。2004年4月,第三次實驗室人員感染發生在北京,病例之一將病毒傳播給其家庭成員和醫務人員,導致了一次小規模3代爆發,中國衛生部門有效地控制了此次爆發。
SARS的臨床表現為身體不適、肌痛和發熱,很快出現呼吸道症狀包括咳嗽和呼吸急促,可出現腹瀉。症狀可在幾天內惡化,發病後10 d病毒血症達到最高峰。
SARS可通過密切接觸進行人一人傳播,照看病人、共同生活,或直接接觸疑似或可能SARS病例的呼吸道分泌物或體液均可被感染。SARS的潛伏期為3―10 d。
3,4人禽流感
人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亞型中的一些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早在1981年,美國即有禽流感病毒H7N7感染人類引起結膜炎的報道。1997年,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發生H5N1型人禽流感,導致6人死亡,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廣泛關注。近年來,人們又先後獲得了H9N2、H7N2、H7N3亞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類的證據,荷蘭、越南、泰國、柬埔寨、印尼及我國相繼出現了人禽流感病例。自2003年在我國大陸地區發生第一例由H5N1型禽流感病毒引發的人禽流感病例以來,截至2009年8月11日,全球已累計有15個國家發生人禽流感病例共計438例,其中死亡262例。盡管目前人禽流感只是在局部地區出現,但是,考慮到人類對禽流感病毒普遍缺乏免疫力,人類感染H5N1型禽流感病毒後的高病死率(全球平均為60%)以及可能出現的病毒變異等,WHO認為該疾病可能是對人類存在潛在威脅最大的疾病之一。
禽流感病毒屬正黏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屬,病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徑為80-120 nm,有囊膜。基因組為分節段單股負鏈RNA。依據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經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的不同,目前可分為16個H亞型(H1―H16)和9個N亞型(N1-N9)。禽甲型流感病毒除感染禽外,還可感染人、豬、馬、水貂和海洋哺乳動物。到目前為止,已證實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亞型為H5N1、H9N2、H7N7、H7N2、HTN3等,其中感染H5N1的患者病情重,病死率高。
人禽流感主要經呼吸道傳播,也可通過密切接觸感染的家禽分泌物和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物品和水等被感染,直接接觸病毒毒株也可被感染。
人禽流感的潛伏期一般為1~7 d,通常為2―4 d。不同亞型的禽流感病毒感染人類後可引起不同的臨床症狀。感染H9N2亞型的患者通常僅有輕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狀,部分患者甚至沒有任何症狀;感染H7N7亞型的患者主要表現為結膜炎;重症患者一般均為H5N1亞型病毒感染,可出現高熱不退,病情發展迅速,幾乎所有患者都有臨床表現明顯的肺炎,可出現急性肺損傷、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肺出血、胸腔積液、全血細胞減少、多臟器功能衰竭、休克及瑞氏(Reye)綜合征等多種並發症。患者呈急性起病,早期表現類似普通型流感。主要為發熱,體溫大多持續在39℃以上,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頭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適。部分患者可有惡心、腹痛、腹瀉、稀水樣便等消化道症狀。
3,5甲型H1N1流感
甲型H1N1流感是一種具有高度傳染性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原稱人感染豬流感。2009年4月30日,WHO、聯合國世界糧農組織(FAO)和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宣布,一致同意使用A(H1N1)型流感指代當時疫情,並不再使用「豬流感」一詞。中國衛生部門則相繼將原人感染豬流感改稱為甲型H1N1流感。中國衛生部2009年4月30日發布2009年第8號公告,明確將甲型H1N1流感(原稱人感染豬流感)納入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管理的乙類傳染病,並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截至2009年8月6日,根據WHO官方網站提供的信息,全球已累計報告甲型H1N1流感確診病例超過17萬例。
流感病毒有三種類型:甲型(A型)流感病毒感染哺乳動物以及鳥類;乙型(B型)流感病毒只感染人類,疾病的產生通常較甲型病毒溫和;丙型(c型)流感病毒只感染人類,並不會引起嚴重的疾病。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A型流感病毒,攜帶有H1N1亞型豬流感病毒毒株,包含有北美和歐亞豬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種流感病毒的核糖核酸(RNA)基因片斷,同時擁有亞洲豬流感和非洲豬流感病毒特徵。H1N1指代病毒表面的糖蛋白。與普通流感和禽流感一樣,H代表紅細胞凝集索,共有1~15個類型,N代表神經氨酸苷酶,共有1~9種類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H和N均是1型,因此稱為H1N1。
造成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的就是一種H1N1病毒。1918年以後,H1N1在人群與豬群中分別進化,可分別稱之為人H1N1和豬H1N1。而此次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與豬H1N1病毒的關系最為密切。
甲型H1N1流感的傳播力強,可由人傳染給豬,豬傳染給人,也可在人群間傳播。人群間傳播主要是以感染者的咳嗽和噴嚏為媒介。發病率高,但病死率很低(1%-4%)。新型豬流感病毒可能在人體潛伏7 d後才表現出病症,其早期症狀與普通人流感相似,包括發熱、咳嗽、喉痛、身體疼痛、頭痛等,有些還會出現腹瀉或嘔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發紅等。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進展,來勢兇猛,突然高熱,體溫超過39~C,甚至繼發嚴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肺出血、胸腔積液、全血細胞減少、腎功能衰竭、敗血症、休克及Reye綜合征、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損傷,導致死亡。死亡病例多為20-45歲的青壯年。
4新發傳染病的防治策略
新發傳染病的不斷出現,給各國及全球的人群健康及經濟帶來了嚴重影響,其流行特點決定了對其應採用不同於其他疾病的防控策略,新時期制定有效聯動的防控策略對於控制和阻斷其流行,保障人群健康及世界經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明年舉辦的中國上海2010年世界博覽會,使上海即將面臨傳染病防控工作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和挑戰。面對來自國內外的7 000萬人次的旅遊者,如何採取有針對性的有效的防控措施來抵禦新發傳染病的可能侵襲,是對上海市公共衛生體系,尤其是疾病預防控制系統的嚴峻考驗。
4,1保持自然與人類的生態平衡
林健東、於輝等提出保持生態平衡和自然環境,是控制和減少人獸共患傳染病的根本方法,各國應制定維持生態平衡的政策和法規,保護自然環境及動物,從而在源頭上阻止新發傳染病的發生。
4,2建立和完善全球聯動的防控信息平台
新發傳染病的全球化特點要求世界各國要共同應對,各國應及時溝通新發傳染病疫情,共享防控經驗,防範疫情的大面積擴散。加強傳染病的疫情交流,對局域傳染病可能的擴散傳播風險進行評估,對其他區域出現的本區域傳染病應加強協作控制,建立全球傳染病的防控信息平台和專家庫,並制定相關的制度,形成有效的聯動網路。
4,3完善新發傳染病的疾病監測網路
郭彪對中國現有的傳染病監測網路進行了分析,認為對於新發傳染病的監測和預警能力十分有限;實驗室監測體系比較薄弱,尚未納入網路直報;數據的分析和共享嚴重不足。指出應該強化現有的以法定報告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為主,專病監測為輔的傳染病監測體系,探索並建立針對新發傳染病早期預警的監測方法和網路體系;盡快建立新發傳染病監測網路體系,並進一步提高疫情管理分析人員的疾病識別、檢驗、分析能力等。譚京廣等認為應將國際出現的、國內尚未出現的新發傳染病納入出入境檢疫監測系統,從而有效避免國外傳染病的傳入。完善現有的新發傳染病的監測網路內涵和方法,才能有效地發現新發傳染病疫情進而進行有效控制。
4,4加強基礎研究及技術物質人員儲備 aware天 貓唾液檢測不用抽血
加強對新發傳染病病原體的基礎研究,可以為再次發生提供技術分析保證,節約新病原體識別、確定時間和提高疫情控制和處理效率;建立技術物質人員儲備機制,並注重戰略級別人員技術的發展,強化現有的常規力量,可以為應對突發傳染病的防控奠定基礎,為控制新發傳染病提供有力的保證。
❻ 影響新發傳染病的流行因素包括哪些
對於傳抄染病來說,不管襲是傳統傳染病,還是新發傳染病,影響其流行都包括三個基本環節和兩方面因素。三個基本環節是指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兩方面因素是指社會因素(政策法規、人群密度、人口遷徙、風俗習慣等)和自然因素(氣候變化、突發災害等)。
❼ 漢坦病毒是否跟新型冠狀病毒有關會流行起來嗎
從雲南前往山東的復工包車上,1人在確診出血熱後一天內死亡,同車人新冠核酸首檢均為陰性,這是否跟冠狀病毒有關,漢坦病毒又到底是什麼? 隨著國內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越來越穩定,春節期間返鄉過年的工人們也開始陸續回城務工。
的確,盡管國內疫情趨勢較為穩定,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境外輸入病例產生,便引起了許多人的擔憂。在這個關鍵時期,突然有出現了返城務工人員感染病毒致死的事件,勢必也會引起比平時更大的關注。但是,我們並不需要為此恐慌,其實,這兩種病毒之間本就不存在什麼關聯,也不是每一種病毒都可以像新型冠狀病毒一樣,只需要較短的時間就能在全世界范圍內流行起來。
❽ 人獸共患病的種類
人獸共患細菌性傳染病
結核病、炭疽、布魯氏菌病、鼠疫、鏈球菌病、大腸桿菌病、沙門氏菌病、萊姆病、軍團菌病、幽門螺桿菌病、空腸彎麴菌病。
人獸共患病毒性傳染病
瘋牛病、艾滋病、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熱、尼帕病毒感染、亨德拉病毒病、輪狀病毒病、漢坦病毒感染、狂犬病。
人獸共患寄
生蟲病:
旋毛蟲病、隱孢子蟲病、賈第蟲病、埃立克體病、恙蟲病。
其他共患傳染病 寵物引起的人獸共患感染性疾病
(一)寵物犬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1.犬咬傷犬咬傷多發生在夏季和平時的周末。手部咬傷約占犬咬傷的一半,咬傷頭頸部佔15%,下肢及腳咬傷佔20%,上肢咬傷佔15%。從咬傷的程度看,60%為單純的局部犬牙咬傷,10%為撕裂傷,另30%為前兩種並存的復合傷。從犬咬傷者感染傷口分離出的常見需氧菌有巴斯德菌屬(50%),鏈球菌屬(46%),葡萄球菌屬(46%,半數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奈瑟菌屬(16%)。常見厭氧菌有梭菌屬(32%),類桿菌屬(30%),卟啉單胞菌屬(28%),普氏菌屬(28%)和腖鏈球菌(16%)。
2.狂犬病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世界上每年報告死於狂犬病者約55 000 人,主要發生在亞洲和非洲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在發達國家,對流浪犬實行嚴格管理,寵物犬也普遍接種過狂犬病疫苗,因此與犬相關的狂犬病 病例相對起其他人犬共患疾病比較少見,報告的狂犬病主要是經浣熊、狐狸及蝙蝠等野生動物傳播。但在發展中國家,狂犬病主要傳染源是病犬,人狂犬病由病犬傳播者約佔80~90%。我國解放後由於採取各種預防措施,狂犬病發病率曾明顯下降。但近些年因養寵物犬的家庭逐漸增多,而各種預防措施未能及時跟上,因此發病率有上升趨勢,每年死於狂犬病約2000 人,死亡人數在法定傳染病中居第二位。家犬密度大的地方狂犬病多發,如廣東、福建、江蘇等地區。本病全年都有發生,但冬季發病略少。患者以接觸家犬或野獸機會多的農村青壯年和兒童居多。
3.經犬感染的腸道傳染病
(1)賈第鞭毛蟲病藍氏賈第鞭毛蟲,一種鞭毛狀的寄生性原蟲,是世界范圍內腹瀉的重要病因,能引起犬和人類等哺乳動物的腹瀉。此病經糞-口途徑傳播,人感染後的臨床表現為乏力、腹脹,腹瀉腐敗氣味的大便。糞便檢查可以確診,甲硝唑治療有效,但仍可復發。
(2)棘球蚴病(包蟲病)細粒棘球絛蟲可寄生於犬的小腸,其蟲卵通過糞便排出。在適宜的氣候條件下,蟲卵可存活1 年。人類經食入蟲卵而感染,成為其中間宿主,主要累及肝臟(60%)和肺(25%)。一旦棘球囊破裂,可引起過敏性休克,重者可死亡。治療以手術切除棘球囊為主,輔以阿苯達唑等葯物。多房棘球蚴病(泡型包蟲病)主要累及肝臟,因其可向肝臟周邊部位浸潤,甚至轉移至肺和腦部,又稱為「惡性包蟲病」。主要採取手術切除的治療方法。
4.經犬傳播的蜱虱媒介傳染病犬埃立克體病是由嚴格細胞內寄生的埃立克體經蜱為媒介所致的疾病。犬可以成為多種埃立克體的宿主,包括犬埃立克體及一組埃利希體(分別與人單核細胞性埃立克體病、人粒細胞性埃立克體病及狗全血細胞減少症有關)。我國已經發現的犬埃立克體有犬埃立克體和扁平埃立克體兩種。臨床症狀包括發熱、體重嚴重減輕、流鼻血和腹瀉帶血等。白細胞和血小板計數同時下降是我國犬埃立克體病的特點,嚴重的病犬常因廣泛性出血或繼發感染而死亡。犬與人之間立克體病的傳播具有潛在可能。人的感染主要經蜱的叮咬,臨床表現有發熱、頭痛、寒戰及乏力,伴有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和肝臟酶學異常。四環素和多西環素治療有效。
(二)寵物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1.貓咬傷
貓咬傷能將一系列疾病傳播給人。被貓咬傷的通常是貓的主人,婦女佔72%,往往在其撫弄貓時被咬傷。貓咬傷大多較輕,就診時非化膿性蜂窩織炎最為常見,但傷口也可能發展為化膿性蜂窩織炎,甚至形成膿腫。貓的牙齒小而尖,傷口容易累及手部的骨、肌腱和關節,導致骨髓炎、肌腱炎和化膿性關節炎。
貓咬傷創口分離出的細菌主要是貓口腔正常菌群。巴氏桿菌屬見於75%的病例,其中多殺巴氏桿菌和敗血巴氏桿菌分別佔54%和28%。這兩種細菌易引起較嚴重感染,有可能發展至菌血症和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其他常見的需氧菌有鏈球菌(46%)、葡萄球菌(35%,但金黃色葡萄球菌僅4%)、奈瑟菌、摩拉克(35%)及棒狀桿菌屬 (28%)。厭氧菌見於63%的病例,一旦存在,往往形成嚴重感染或膿腫。
2.貓抓病
貓抓病呈全球性分布,在溫帶地區秋冬季多發,經貓抓咬或經貓蚤傳播。病原體是巴爾通體。一般在暴露後一周,25~60%的患者出現原發損傷處的丘疹,有的形成小皰並結痂。約2 周時出現疼痛和局部淋巴結腫大。半數病例局部淋巴結病變為唯一臨床表現,常持續3 周左右,而後自行緩解。也有約15%的病例出現局部化膿。伴隨症狀有疲乏無力、發熱、皮疹、腮腺腫脹以及癲癇發作(﹤1%)。其他表現有眼肉芽腫、結節性紅斑、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和骨髓炎。免疫虛損患者特別是HIV 感染者感染巴爾通體後常表現為桿菌性血管瘤,為酷似卡波濟肉瘤的紫色皮損或為無色的皮下結節。
3.經貓傳播的腸道傳染病
貓容易感染沙門菌,常見的感染途徑是經食物,尤其是未煮熟的肉、魚或被污染的水。貓能從糞便中排出大量沙門菌,此外貓的皮毛也可能被污染而成為傳染源。 貓已確定為弓形蟲的宿主,每天可從糞便排出數百萬的卵囊。人可能由於清掃貓窩或接觸被貓糞污染的泥土而感染。糞便中剛排出的卵囊不具傳染性,但在土壤中當氣候溫度條件合適時,2-3 天就形成孢子,且能保持傳染性達1 年之久。
4.與貓直接接觸獲得的傳染病
家貓可在其皮毛上帶有各種皮黴菌,也能被其飼養者所感染。具長毛的貓高達90% 帶有犬小孢子菌。暴露人群中50%會有症狀及體征,如癬和頭癬。分離到的其他病原體還有絮狀表皮癬菌,小孢子菌屬和毛癬菌。 貓的皮黴菌感染常表現為斑禿甚至鱗屑狀皮炎。
(三)寵物鳥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1.鸚鵡熱
無論是家鳥、野鳥還是鸚鵡,鳥兒都可以攜帶鸚鵡熱衣原體,所有攜帶該病原的鳥類都可以使人感染。因此本病應稱為鳥疫更確當。人經鳥而感染的,多表現為呼吸道症狀。也有人傳染人的報告,但很罕見。當呼吸道症狀較輕時,往往未被診斷。即使發生了肺炎,診斷的確定也需要感染急性期與恢復期血清抗體效價有4 倍以上升高。臨床上對疑似病人,應予經驗治療。如有病鳥接觸史,應高度懷疑本病。鸚鵡熱肺炎時病情較重,常有高熱、寒戰,肺部有大葉性炎症病變,咳膿痰,但痰塗片沒有異常發現,因鸚鵡熱衣原體在革蘭染色時不著色。
2.隱球菌病
新型隱球菌能在鴿糞中存活。血清學檢測發現,信鴿愛好者比一般人群的感染率高,但患病率並不高。進一步觀察發現,輔助性T 細胞缺陷者容易發病。新型隱球菌感染常先表現為呼吸道感染,但隨後可播散至多種組織器官,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如不及時治療,死亡率可高達59%,存活者可留有後遺症。
(四)其他寵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1.鼠咬熱
小螺菌和念珠狀鏈桿菌是鼠咬熱的病原體。由小螺菌引起的小螺菌世界各地均有報告,但以亞洲地區多見。其臨床表現主要是紅或紫色的斑塊狀皮疹伴有發熱。在發熱時,原本癒合的鼠咬創口可能再度發炎。確診需要專門實驗室來檢驗認定。念珠狀鏈桿菌引起的鼠咬熱除由鼠咬傷引起外,還有由於奶製品和水污染而引起的暴發流行。臨床表現為發熱伴皮疹(斑丘疹或瘀點),肢端多見。較常見的還有大關節炎,也有可能出現局部膿腫和心內膜炎。
2.馬爾尼菲青黴病
馬爾尼菲青黴菌常由竹鼠攜帶,在東南亞和我國華南地區呈地方性流行。人感染後表現為肉芽腫性病變,類似於肺結核,但皮膚損害很常見。免疫虛損宿主更易感染。
3.淋巴細胞脈絡膜腦膜炎
淋巴細胞脈絡膜腦膜炎病毒通常由鼠類攜帶。人在接觸鼠類的尿、糞或唾液等後感染,臨床可以無症狀,也可以有流感樣綜合征或腦膜炎。流感樣綜合征「痊癒」後又以腦膜炎而「復發」。也有報道合並睾丸炎、腮腺炎和血小板減少症。如腦脊液中分離得病毒或恢復期血清抗體滴度較急性期上升4 倍以上,均可作出診斷。
四、寵物以外動物引起的人獸共患感染性疾病
對臨床醫生來說,在人獸共患感染性疾病疑似病人的鑒別診斷過程中,往往首先想到比較熟悉的寵物相關疾病,而不易想到不熟悉的家畜或野生動物相關疾病。但寵物以外動物引起的人獸共患感染性疾病在臨床和流行病學方面都有重要意義。要以接觸史為切入點,從最熟悉的動物、最常見的病原體著手,不斷提高對寵物以外動物引起的人獸共患感染性疾病的認識及診斷水平。
家畜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這里所指的家畜主要指食草類動物如:牛、羊、豬、馬等。
1.細菌感染
羊可以傳播馬爾他布氏桿菌病;牛能夠傳播流產布氏桿菌病;家豬和野豬都能傳播豬布氏桿菌病。羊和牛可以使人患上皮膚炭疽、吸入性炭疽和胃腸型炭疽。在有些地方,水牛和其他牛一樣可以傳播人炭疽。動物製品也能造成炭疽流行,一百多年以前就發生過用動物毛發製成發梳而導致皮膚炭疽的病例。
大腸埃希菌O157:H7經常存在於牛腸道內。人食用了未煮熟的牛肉而感染該菌是最常見的原因。但也可因食物被動物糞便污染而導致感染。
牛能感染結核分支桿菌,牛型分支桿菌感染常見於屠宰工人。
豬鏈球菌,特別是2 型豬鏈球菌,是亞洲等地區接觸豬的工人導致菌血症和腦膜炎的常見病因。豬還能傳播鉤端螺旋體病,牛、羊也是本病潛在的傳染源。豬還可能是人感染多重耐葯的鼠傷寒沙門菌(噬菌體104 型)的傳染源。
2.病毒感染
豬和馬以及許多哺乳動物是甲型流感病毒的宿主,這些動物在流感流行病學方面的意義越來越受到重視。
尼帕病毒曾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引起人病毒性腦炎的流行。該病毒先引起豬的感染和發病,再傳播到人。現已查明,該病毒的天然貯存宿主是蝙蝠。
豬和人之間的異種器官移植的開展,引起人們對由豬的內源性豬逆轉錄病毒感染人類並致病的擔憂。有資料表明,部分此類病毒能夠在人的細胞系中增殖,而且在實驗研究體系中出現了導致宿主免疫功能缺陷的可能。因此,要警惕豬逆轉錄病毒在其非自然宿主,如免疫功能缺陷者、實體器官以及移植物受者體內被激活而致病的危險。所幸的是,如今用來移植的豬心臟瓣膜在經常規消毒處理後可以消除豬逆轉錄病毒的感染性。
3.寄生蟲感染
1993 年在美國威斯康辛州曾發生過由於公共水源受到污染而導致4000 餘人隱孢子蟲感染的暴發流行事件。羊的棘球絛蟲病可以通過間接方式傳播給人,即犬吞食了病羊的內臟,然後從糞便中排出感染性蟲卵,再使人感染。已有人感染豬蛔蟲的報告。
人進食了未煮熟的豬肉可以感染豬囊蟲病。旋毛蟲病較常見於進食未煮熟的豬肉,也可見於進食不熟的馬肉。進食未煮熟的牛肉可以感染牛肉絛蟲病。進食未煮熟的羊肉或飲用污染了的羊奶,均可能感染弓形蟲。
4.皮膚真菌感染
動物傳播到人的皮膚真菌感染包括,從牛到人的牛發癬菌病和從馬到人的馬發癬菌病,等等。
蝙蝠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蝙蝠能夠通過叮咬、抓傷或被動吸入含有其唾液的氣溶膠而傳播狂犬病。除此之外,蝙蝠還可傳播歐洲蝙蝠狂犬病毒-1、歐洲蝙蝠狂犬病毒-2 和報道的澳大利亞蝙蝠狂犬病。經蝙蝠傳播的狂犬病常常沒有被咬傷的證據,很可能存在未察覺的咬傷或未意識到的與蝙蝠唾液等分泌物的接觸。因此,在下列情況下,相關人員應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和接種狂犬病疫苗:①人睡覺醒來時發現房間里有蝙蝠;②有幼兒居住的房間里發現有蝙蝠;③意識不清或智障人員生活的房間里發現有蝙蝠。蝙蝠和狗還是尼帕病毒和亨德拉病毒等副粘病毒的貯存宿主。
非人靈長類動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已從非人靈長類動物分離出多種病原體,包括人的病原體。能傳播到人的病原體包括細菌(志賀菌、沙門菌)、分支桿菌(結核分支桿菌)、病毒(甲型肝炎病毒)、寄生蟲(溶組織阿米巴)及真菌(發癬菌)等。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那些通常不被認為是人類病原體,而實際上對人體有毒力的致病微生物。有分子水平的證據說明,HIV-1 是來源於黑猩猩的病原體,HIV-2 則是來源於白眉猴的病原體。自然界有許多種猴免疫缺陷病毒(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SIV),其中有的可能會通過接觸等方式使人類感染。在實驗室意外感染SIV 的事件已有發生。要警惕獼猴皰疹病毒-1 通過咬傷、抓傷或接觸其唾液而導致人的致命性感染。如今推測,不同種動物來源的和不同基因型的病毒對人的致病性不同。開展與獼猴有關研究工作的單位要落實預防措施,並能治療獼猴皰疹病毒-1 的感染,同時,還要與有條件分離獼猴皰疹病毒-1 或檢測其血清抗體的實驗室保持有效聯系,隨時可以進行必要的檢測。
屬於絲狀病毒科的馬爾堡病毒和埃博拉病毒能夠引起人類和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嚴重出血性疾病,病死率較高。馬爾堡病毒可能是由非洲綠猴傳播的。這兩種病毒的自然界貯存內宿主是什麼,病毒又是如何傳播到人的尚不清楚。
猴痘病毒見於非人靈長類動物以及非洲的松鼠,可以感染人,臨床類似於天花,且可發生人與人之間的傳播。
其它動物引起的人獸共患感染性疾病
重點介紹嚙齒動物有關的疾病。鼠蚤能傳播鼠疫桿菌引起人的鼠疫。很多嚙齒動物是鼠疫桿菌的貯存宿主。土拉桿菌在自然界廣泛存在,多種嚙齒動物能夠將其傳播到人引起土拉桿菌病。人的皮膚黏膜接觸到有感染性的嚙齒動物如鼠的尿液等,可感染鉤端螺旋體病。從鼠糞中分離的沙門菌血清型與病人體內分離的十分相似,而鼠又經常出沒於人的住所、餐館和食物加工場所,因此很可能人的沙門菌感染中有一部分是鼠源性的。許多蜱傳回歸熱常以嚙齒動物為病原的貯存宿主,如萊姆病、人粒細胞埃立克體病、科羅拉多蜱熱、一些蜱媒腦炎以及利什曼原蟲病等。嚙齒動物,特別是野生鼠類可以傳播各種漢灘病毒,引起漢灘病毒肺綜合征和漢坦病毒腎綜合征出血熱。
❾ 什麼是漢坦病毒
事實上,漢坦病毒並不是所謂的又一新型病毒。它是一類可以由嚙齒類動物傳染給人版的病毒,能夠權引起兩種較為嚴重的疾病。一種是漢坦病毒肺綜合征,另一種則是新聞中務工人員出現的出血熱,全稱為腎綜合征出血熱。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點擊:什麼是漢坦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