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老鼠的發明
㈠ 抓老鼠的技巧有哪些
抓老鼠的技巧:
1、使用滅鼠葯。
2、使用抓鼠工具。
3、請專業抓鼠公司。
實際上抓老鼠沒有嚴格意思上的技巧,因為老鼠基本上不吃含有鼠葯的實物,若是自己使用工具抓老鼠對工具的使用也不是很熟悉或者會正確使用,若是有大量或者經常有老鼠建議找專業抓鼠公司。
(1)捉老鼠的發明擴展閱讀:
懷化保安大叔發明「滅鼠神器」一晚抓鼠50多隻。
這幾天,懷化市晉源物業公司的保安鄧沅長在小區里成了滅鼠名人,他用自己發明的滅鼠方法抓老鼠效果好,最多的一次一晚上就抓了50多隻老鼠。
11月9日下午,記者慕名來到他所在的飛雲居小區,想來看看鄧師傅的捉鼠絕技。「這里以前老鼠太多了,特別是晚上,老鼠還成群結隊,晚上從外面回來,只看到老鼠四處竄,有時還竄到腳上來了。」
一進小區,記者首先聽到的是小區居民的抱怨,據居民介紹,飛雲居小區是在原肉聯廠的基礎上建造的,所以老鼠格外的多,雖然以前也放過葯物滅鼠,但效果不理想,業主反映強烈。於是,在這里值守的晉源物業公司保安鄧沅長和沈衛平一直在琢磨滅鼠方法。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鄧師傅想出來一個自己的滅鼠方法。
在現場,鄧師傅給記者展示了自己的捉鼠工具,看著很簡單,就是在垃圾池上方蓋上了兩個蓋板,出口安裝一個升降門,等晚上老鼠鑽進垃圾池後,將升降門關上,然後將一個籠子放在垃圾池角落的一個小洞出口處,用木棍敲打木板,老鼠受到驚嚇後就會鑽進籠子,再也出不來了。
「我們小時候用過篩子抓麻雀,用個棒子把那個板子撐起,麻雀進去了,把繩子一扯,就關起了。」鄧師傅說,他的這個辦法最初是受了小時候用篩子抓鳥的啟發,依照這個方法設計的,只要老鼠進了垃圾池,就跑不掉了。
鄧師傅告訴記者,他前幾天用這個利器抓了不少老鼠,最多的一次一晚上抓了50多隻。對於這個「發明」,鄧師傅謙虛地說,我也是為了搞好工作,更好地為業主服務,這個算不上發明,因為確實太簡單了。
對於自己的捉鼠工具,鄧師傅也有著自己的改進想法:「如果能和電子產品結合起來,門可以改為聲控遙控的,不要用棍子去敲門,用蜂鳴器發出一種聲音,老鼠受到驚嚇它就自動跑到籠子里去,其作用會更大。」
㈡ 我愛發明捉老鼠的名字叫什麼
你好!
上傳照片吧
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㈢ 什麼方法能捕捉老鼠(最好自己能做的工具)
科教頻道去看,有專門對付老鼠的一些發明
㈣ 貓捉老鼠的故事
1
貓捉老鼠來的故事
有一天,源貓在設法捉老鼠。
可是,貓總是捉來捉去也捉不到,貓很苦惱,於是,貓用鐵來發明了一個捉老鼠的籠子。
貓晚上的時候,把哪個用來捉老鼠的籠子放到鼠洞,然後放些誘人的食物後就去睡覺了。
老鼠當天晚上出來找食物的時候,一股香味就鑽進鼻孔,然後老鼠就順著香味找到了美味的食物,看見了美味的食物,老鼠迫不及待的鑽進了籠子里,忽然,籠子的門關上了,老鼠就出不來了!
第二天早上,貓看見籠子里睡著一隻老鼠,貓很高興,叫了一聲喵。
貓晚上又把籠子放到鼠洞前面,又用同樣的方法。
第三天,貓看見籠子里居然沒有老鼠,便在想啊:第一次老鼠上當了,第二次老鼠就不會上當了啊!我真笨!
於是貓又想了一個法子,做一個機器人!這聰明的貓做到了!但這個機器人又讓貓變得懶惰起來了!這個機器人是專門幫貓捉老鼠的,還會幫貓製作東西呢。
這個機器人聽從貓的命令後,把老鼠都捉完了,只剩下一隻機靈的老鼠了,最後貓變得很懶惰,貓連剩下的老鼠都不捉了!
2
貓捉老鼠的故事點評
貓捉老鼠的故事中的老鼠是很聰明,但是它發明的那些東西卻讓它變得懶惰。所以,小寶貝們,你們雖然也要和故事中的貓一樣聰明,但是不要和故事中的貓一樣懶惰哦!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㈤ 怎樣自己動手做一個抓老鼠的東西
在角落處放一容器,開一道小門,門用以小棍支起,老鼠碰到棍子則門自動關上。
好簡單 ,我以前弄過。有效, 最好在裡面放上誘餌等
㈥ 人們根據動物發明了什麼作文500字
根據鳥的翅膀發明了飛機
還有根據響尾蛇發明跟蹤導彈
蒼蠅與宇宙飛船
令人討厭的蒼蠅,與宏偉的航天事業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仿生學卻把它們緊密地聯系起來了。
蒼蠅是聲名狼藉的「逐臭之夫」,凡是腥臭污穢的地方,都有它們的蹤跡。蒼蠅的嗅覺特別靈敏,遠在幾千米外的氣味也能嗅到。但是蒼蠅並沒有「鼻子」,它靠什麼來充當嗅覺的呢? 原來,蒼蠅的「鼻子」——嗅覺感受器分布在頭部的一對觸角上。
每個「鼻子」只有一個「鼻孔」與外界相通,內含上百個嗅覺神經細胞。若有氣味進入「鼻孔」,這些神經立即把氣味刺激轉變成神經電脈沖,送往大腦。大腦根據不同氣味物質所產生的神經電脈沖的不同,就可區別出不同氣味的物質。因此,蒼蠅的觸角像是一台靈敏的氣體分析儀。
仿生學家由此得到啟發,根據蒼蠅嗅覺器的結構和功能,仿製成功一種十分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這種儀器的「探頭」不是金屬,而是活的蒼蠅。就是把非常纖細的微電極插到蒼蠅的嗅覺神經上,將引導出來的神經電信號經電子線路放大後,送給分析器;分析器一經發現氣味物質的信號,便能發出警報。這種儀器已經被安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里,用來檢測艙內氣體的成分。
這種小型氣體分析儀,也可測量潛水艇和礦井裡的有害氣體。利用這種原理,還可用來改進計算機的輸入裝置和有關氣體色層分析儀的結構原理中。
從螢火蟲到人工冷光
自從人類發明了電燈,生活變得方便、豐富多了。但電燈只能將電能的很少一部分轉變成可見光,其餘大部分都以熱能的形式浪費掉了,而且電燈的熱射線有害於人眼。那麼,有沒有隻發光不發熱的光源呢? 人類又把目光投向了大自然。
在自然界中,有許多生物都能發光,如細菌、真菌、蠕蟲、軟體動物、甲殼動物、昆蟲和魚類等,而且這些動物發出的光都不產生熱,所以又被稱為「冷光」。
在眾多的發光動物中,螢火蟲是其中的一類。螢火蟲約有1 500種,它們發出的冷光的顏色有黃綠色、橙色,光的亮度也各不相同。螢火蟲發出冷光不僅具有很高的發光效率,而且發出的冷光一般都很柔和,很適合人類的眼睛,光的強度也比較高。因此,生物光是一種人類理想的光。
科學家研究發現,螢火蟲的發光器位於腹部。這個發光器由發光層、透明層和反射層三部分組成。發光層擁有幾千個發光細胞,它們都含有熒光素和熒光酶兩種物質。在熒光酶的作用下,熒光素在細胞內水分的參與下,與氧化合便發出熒光。螢火蟲的發光,實質上是把化學能轉變成光能的過程。
早在40年代,人們根據對螢火蟲的研究,創造了日光燈,使人類的照明光源發生了很大變化。近年來,科學家先是從螢火蟲的發光器中分離出了純熒光素,後來又分離出了熒光酶,接著,又用化學方法人工合成了熒光素。由熒光素、熒光酶、ATP(三磷酸腺苷)和水混合而成的生物光源,可在充滿爆炸性瓦斯的礦井中當閃光燈。由於這種光沒有電源,不會產生磁場,因而可以在生物光源的照明下,做清除磁性水雷等工作。
現在,人們已能用摻和某些化學物質的方法得到類似生物光的冷光,作為安全照明用。
電魚與伏特電池
自然界中有許多生物都能產生電,僅僅是魚類就有500餘種 。人們將這些能放電的魚,統稱為「電魚」。
各種電魚放電的本領各不相同。放電能力最強的是電鰩、電鯰和電鰻。中等大小的電鰩能產生70伏左右的電壓,而非洲電鰩能產生的電壓高達220伏;非洲電鯰能產生350伏的電壓;電鰻能產生500伏的電壓,有一種南美洲電鰻竟能產生高達880伏的電壓,稱得上電擊冠軍,據說它能擊斃像馬那樣的大動物。
電魚放電的奧秘究竟在哪裡?經過對電魚的解剖研究, 終於發現在電魚體內有一種奇特的發電器官。這些發電器是由許多叫電板或電盤的半透明的盤形細胞構成的。由於電魚的種類不同,所以發電器的形狀、位置、電板數都不一樣。電鰻的發電器呈棱形,位於尾部脊椎兩側的肌肉中;電鰩的發電器形似扁平的腎臟,排列在身體中線兩側,共有200萬塊電板;電鯰的發電器起源於某種腺體,位於皮膚與肌肉之間,約有500萬塊電板。單個電板產生的電壓很微弱,但由於電板很多,產生的電壓就很大了。
電魚這種非凡的本領,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19世紀初,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以電魚發電器官為模型,設計出世界上最早的伏打電池。因為這種電池是根據電魚的天然發電器設計的,所以把它叫做「人造電器官」。對電魚的研究,還給人們這樣的啟示:如果能成功地模仿電魚的發電器官,那麼,船舶和潛水艇等的動力問題便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水母的順風耳
「燕子低飛行將雨,蟬鳴雨中天放晴。」生物的行為與天氣的變化有一定關系。沿海漁民都知道,生活在沿岸的魚和水母成批地游向大海,就預示著風暴即將來臨。
水母,又叫海蜇,是一種古老的腔腸動物,早在5億年前,它就漂浮在海洋里了。這種低等動物有預測風暴的本能,每當風暴來臨前,它就游向大海避難去了。
原來,在藍色的海洋上,由空氣和波浪摩擦而產生的次聲波 (頻率為每秒8—13次),總是風暴來臨的前奏曲。這種次聲波人耳無法聽到,小小的水母卻很敏感。仿生學家發現,水母的耳朵的共振腔里長著一個細柄,柄上有個小球,球內有塊小小的聽石,當風暴前的次聲波沖擊水母耳中的聽石時,聽石就剌激球壁上的神經感受器,於是水母就聽到了正在來臨的風暴的隆隆聲。
仿生學家仿照水母耳朵的結構和功能,設計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相當精確地模擬了水母感受次聲波的器官。把這種儀器安裝在艦船的前甲板上,當接受到風暴的次聲波時,可令旋轉360°的喇叭自行停止旋轉,它所指的方向,就是風暴前進的方向;指示器上的讀數即可告知風暴的強度。這種預測儀能提前15小時對風暴作出預報,對航海和漁業的安全都有重要意義。
烏賊和魚雷誘餌 烏賊體內的囊狀物能分泌黑色液體,遇到危險時它便釋放出這種黑色液體,誘騙攻擊者上當。潛艇設計者們仿效烏賊的這一功能讀者設計出了魚雷誘餌。魚雷誘醋似袖珍潛艇,可按潛艇的原航向航行,航速不變,也可模擬噪音、螺旋節拍、聲信號和多普勒音調變化等。正是它這種惟妙惟肖的表演,令敵潛艇或攻擊中的魚雷真假難辯,最終使潛艇得以逃脫。
蜘蛛和裝甲 生物學家發現蜘蛛絲的強度相當於同等體積的鋼絲的5倍。受此啟發,英國劍橋一所技術公司試製成猶如蜘蛛絲一樣的高強度纖維。用這種纖維做成的復合材料可以用來做防彈衣、防彈車、坦克裝甲車等結構材料。
長頸鹿和「抗荷服」 長頸鹿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動物,其大腦和心臟的距離約3米,完全是靠高達160~260毫米汞柱的血壓把血液送到大腦的。按一般分析,當長頸鹿低頭飲水時,大腦的位置低於心臟,大量的血液會湧入大腦,使血壓更加增高,那麼長頸鹿會在飲水時得腦充血或血管破烈等疾病而死。但是裹在長頸鹿身上的一層、厚皮緊緊箍住了血管,限制了血壓,飛機設計師和航空生物學家依照長頸鹿皮膚原理,設計出一種新穎的「抗荷服」,從而解決了超高速殲擊機駕駛員在突然加速爬升時因腦部缺血而引起的痛苦。這種「抗荷服」內有一裝置,當飛機加速時可壓縮空氣,也能對血管產生相應的壓力,這比長頸鹿的厚皮更高明了。
鯨魚和潛艇的「鯨背效應」 當代核潛艇能長時間潛航於冰海之下,但若在冰下發射導彈,則必須破冰上浮,這就碰到了力學上的難題。潛舴專家從鯨魚每隔10分鍾必須破冰呼吸一次中得到啟迪,在潛艇頂部突起的指揮台圍殼和上層建築方面,作了加強材料力度和外形仿鯨背處理,果然取得了破冰時的「鯨背效應」。
㈦ 怎樣捉住貓要抓老鼠的天性發明一些對人們有用的機器
貓對老鼠氣味的敏感和貓對老鼠速度感到好玩,還有貓對老鼠身上的營養。我知道的就這么多哈
㈧ 捕鼠器的發展歷史
有史以來,人類就和老鼠斗爭,人鼠之戰幾千年,在滅鼠活動中,人們創造了許多捕鼠工具和方法。
《禮記·郊特牲》記載,歲末臘祭,「迎貓,為其食田鼠也」。人們呼喚貓的到來,以便把田鼠都吃掉。
晉元帝大興年間,衡陽的區純做了一個飼養老鼠的游戲器具。它四周長有一丈多,開四個門,每個門前有一個小木人。裡面放進四、五隻老鼠,老鼠要出門,木人用槌槌老鼠。
《藝文類聚》卷九五引晉孫盛《晉陽秋》:「 大興中, 衡陽區純 作鼠市,四方丈余,開四門,門有一木人。縱四五鼠於中,欲出門,木人輒以推推之。」
《淮南子》中記載:「設鼠者,機動,發則得鼠。」
柳宗元的《三戒文》中記載:「闔門、撤瓦、灌穴、購憧、羅捕之,殺鼠如丘」。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按竹弓射取」。
《南史》記載:「帝在東宮,便好弄,不喜書學……在宮嘗夜捕鼠達旦,以為笑樂。」
《沈括·夢溪筆談·極星測量》裡面有「舞鍾馗」捉鼠的描寫——《捕鼠木鍾馗》。
劉基在《郁離子捕鼠》中也有提到捕鼠。
清代姚瑩《捕鼠說》也有「籠以朱龕,絡以銅網,中作台,如演劇狀;有房有場,架二環如鞦韆也者。每龕雌雄各一,卧以白綿,飼以香米,以指擊龕,則鼠自房中左右出台,各就其環而跳走焉,觀者以為樂。」的描寫。
《清稗類抄》載:「鹽城有何姓才是其家主人自以為本命肖鼠也,乃不畜貓,見鼠,輒禁人捕。久之,鼠大蕃息,日跳梁出入,不畏人。」
首個「現代化」的鋼制捕獸夾出自16世紀末期,其後於Leonard Mascall的書中首次描述:「捕獸夾使用兩個環扣起來」而一典型的木板配彈簧的老鼠夾則於1910年時由一名來自約克郡列斯的詹姆斯·亨利·阿特金森發明。
「鼠」字在甲骨文里像一隻小老鼠張著嘴在咬東西;象形的鼠字,從商朝到秦朝1000多年的演變、發展過程中,變化不少,在秦朝小篆中已趨向符號線條化;隸書的鼠字是在小篆的基礎上演變來的,鼠頭變成方形,鼠腳和鼠尾還有點象形,但鼠的形象已不明顯了。
至於現代,各種老鼠夾、老鼠籠、粘鼠板、粘鼠膠、電貓、電子捕鼠器、老鼠引誘劑、驅鼠器、化學品滅鼠等等,不勝其數。
㈨ 我用塑料水桶發明了一個抓老鼠的東西,很有效。想利用它來賺錢,要怎樣做啊。
是不是在水桶上放一張報紙,桶里放上水,報紙上放點吃的比如麵包什麼的,最好在麵包附近將報紙弄濕。
這樣的方法是不是太落伍了,早在古時候就有了啊~~~
㈩ 我愛發明山葯地里抓老鼠
一、水泥滅鼠:將大米、玉米、麵粉等食品炒熟,放少許食用油,然後拌入版干水泥,權放在老鼠出沒的地方。老鼠食後,水泥在腸道內吸收水分而凝固,使老鼠腹脹而死。 二、柴油滅鼠:把黃油、機油、柴油拌勻,投放在鼠洞周圍。老鼠粘上油,易粘塵土,使老鼠感到不舒服,用嘴去舔,柴油隨消化道進入腸胃後,腐蝕腸胃致死。 三、氨水滅鼠:用氨水1-1.5千克,灌入老鼠洞內,立即堵住洞口,其氣味可將老鼠熏死。用氨水毒殺過老鼠的鼠洞,一年內老鼠不敢入內。 四、石灰滅鼠:把石灰塞進鼠洞,再灌入少量水,待洞口冒熱氣時,立即用濕泥土將洞口封死。生石灰和水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碳和熱量可將老鼠悶死在洞內。 五、漂白粉滅鼠:發現鼠洞後,封死後洞,從前洞投入20克漂白粉,再往洞內灌入適量水,迅速封嚴洞口,漂白粉遇水產生氯氣,會把老鼠毒死在洞內。 六、甲胺磷滅鼠:用25克甲胺磷拌和0.5-1千克大米或大豆、小麥等糧食,5分鍾後,待糧食汲足了葯液,分撒於田間或老鼠出沒的地方。因甲胺磷的氣味與干蘿卜片類似,老鼠喜愛吃,毒殺效果好,但此葯不宜放在家庭內和畜禽來往之處,以免發生毒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