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尺發明人
㈠ 兀是什麼時候被發明
圓周率「π」的由來:
很早以前,人們看出,圓的周長和直經的比是個與圓的大小版無關的常數,權並稱之為圓周率。1600年,英國威廉.奧托蘭特首先使用π表示圓周率,因為π是希臘之"圓周"的第一個字母,而δ是"直徑"的第一個字母,當δ=1時,圓周率為π。1706年英國的瓊斯首先使用π.1737年歐拉在其著作中使用π。後來被數學家廣泛接受,一直沒用至今。
基本簡介:
圓周率(Pi)是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一般用希臘字母π表示,是一個在數學及物理學中普遍存在的數學常數。π也等於圓形之面積與半徑平方之比。是精確計算圓周長、圓面積、球體積等幾何形狀的關鍵值。 在分析學里,π可以嚴格地定義為滿足sinx = 0的最小正實數x。
圓周率用字母 (讀作pài)表示,是一個常數(約等於3.141592654),是代表圓周長和直徑的比值。它是一個無理數,即無限不循環小數。在日常生活中,通常都用3.14代表圓周率去進行近似計算。而用十位小數3.141592654便足以應付一般計算。即使是工程師或物理學家要進行較精密的計算,充其量也只需取值至小數點後幾百個位。
㈡ 數學中兀的發明者是誰
兀是否來是派?
若是,則自由中國數學家,天文學家祖沖之,世界第一位將圓周率值計算到小數第7位的科學家,
其圓周率即派=3.1415927……
但圓周率不是由祖沖之發明的,請看下面網址中的歷史發展:
http://ke..com/view/3287.htm?fr=aladdin
㈢ 尺是誰發明的
尺子是來古代人民長期源積累的結果,至於具體發明人,沒有明確的記載。魯班的一種發明是能正確畫出直角的三角板,也被稱為班尺。
魯班的一種發明是能正確畫出直角的三角板,也被稱為班尺,它能告知工匠哪些尺寸是不規則的,以及根據占卜的規則(風水)哪些是不吉的。這些尺子在今天的買到。
帛布尺,又稱裁縫尺或裁尺,與班尺同源於律尺,但非歷代相傳承,年久已失其標准,成為另一尺度系統。
(3)兀尺發明人擴展閱讀:
尺子的注意事項:
1、首先是尺子的使用方法要正確,比如界劃材料的時候最好不要使用塑料尺子,這樣會很容易被刮花的。也有很多的人都會犯一個錯,就是在畫線的時候都會速度很快,然後會因為尺子的滑溜特點而會順著尺子劃過,這樣就會弄花數值了,所以速度適中。
2、尺子最好不要與小刀或金屬文具混在一起放,與筆混在一起一定要套上筆蓋。
3、一定要防止暴曬和長期的日照,尤其塑料尺子的耐溫性能不怎麼樣,會變形
4、最好不要刷子清洗,意思就是盡量不要弄臟尺子。
㈣ 數學中π是誰發明的
巴比倫人定出π大概等於31/8(3.125),埃及人測量結果稍為遜色,是大概3.16。
在公元前三世紀,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可可以是首個用科學方法計算π人,算出大概等於3.14。
拓展資料:
祖沖之(429-500),字文遠。出生於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中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祖沖之一生鑽研自然科學,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製造三方面。他在劉徽開創的探索圓周率的精確方法的基礎上,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他提出的「祖率」對數學的研究有重大貢獻。直到16世紀,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才打破了這一紀錄。
由他撰寫的《大明歷》是當時最科學最進步的歷法,對後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確的方法。其主要著作有《安邊論》《綴術》《述異記》《歷議》等。
㈤ 尺子誰發明的
尺 子 魯班的另一發明標志是能正確畫出直角的三角板,也被稱為班版尺,它能告知工匠哪些尺寸權是不規則的,以及根據占卜的規則(風水)哪些是不吉的。這些尺子在今天的香港仍能買到。鋸對於鋸的發明魯班是非常重視的。或是受一片齒形邊的草葉割 破了手指的啟發,或是看到一隻蟋蟀用其鋒利的牙齒切割並吃掉食物而離去。不管怎樣,多數描述如下。魯班和工匠們遇到一個任務,要求他們砍伐大量的木材。一連砍伐幾天,他們都已筋疲力盡,所用的斧頭也鈍了。這時,魯班忽被一片草葉割破了手指,他當即想:照這樣子做成個工具砍伐木材定是個好辦法。他選了一片竹子,用斧子在其邊緣砍了一行牙齒。這個新鋸很容易鋸斷樹皮,當他來回橫鋸此樹時,軟的竹齒很快就磨光了。然而這卻證明了鋸可斷木的原理。於是魯班放下手中活去鐵匠那裡,讓他准備一塊象斧頭一樣硬和鋒利的鐵板,然後弄成齒形。魯班有了這個人工製做的第一個鋸片,將其用在一個木屋架上,便可准確而不費力地切割木材。
㈥ 兀是誰發明的
圓周率(Pi)是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一般用希臘字母π表示,是一個在數學及回物理學中普遍存在的數學常答數。π也等於圓形之面積與半徑平方之比。是精確計算圓周長、圓面積、球體積等幾何形狀的關鍵值。 在分析學里,π可以嚴格地定義為滿足sin x = 0的最小正實數x。
圓周率用字母 (讀作pài)表示,是一個常數(約等於3.141592654),是代表圓周長和直徑的比值。它是一個無理數,即無限不循環小數。在日常生活中,通常都用3.14代表圓周率去進行近似計算。而用十位小數3.141592654便足以應付一般計算。即使是工程師或物理學家要進行較精密的計算,充其量也只需取值至小數點後幾百個位。
1965年,英國數學家約翰·沃利斯(John Wallis)出版了一本數學專著,其中他推導出一個公式,發現圓周率等於無窮個分數相乘的積。2015年,羅切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在氫原子能級的量子力學計算中發現了圓周率相同的公式。
若有幫助 望採納謝謝
㈦ 誰發明了計算尺
在人類歷史上使用過的計算工具多種多樣,而計算尺則是最為廣泛使用的重要計算工具之一。早在17世紀初,計算工具在西方國家呈現了較快的發展。首先是聞名於世的英國數學家納皮爾(J.Napier)最早創立了對數概念,並在他所著的書本里還介紹一種新的數字運算工具,既是後來被人們稱為「納皮爾計算尺」的計算工具。這種計算工具由十根長條狀的木棍組成,木棍的表面雕刻著類似於乘法表的數字,納皮爾用它來幫助進行乘除法計算,使數字運算得到極大簡化。然而,納皮爾在數學領域最偉大的貢獻則是他在1614年發表的對數概念,而由他開創的對數概念整整影響了一代數學家,並極大的推動了數學向前發展,而計算尺的基本原理正是應用了對數原理,所以納皮爾的發明也為今後的計算尺發展奠定了基礎。自納皮爾發明了對數概念以後不久即由甘特(E.Gunter)與奧卻德(W.Oughtred)等先後創制了對數尺度及原始形式的對數計算尺。
計算尺的發展是隨著科學技術、生產需要和工藝水平而逐漸進步的,它經歷了三百餘年的發明與創造,經過無數名數學家以及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的不斷努力,特別是二十世紀初至七十年代,計算尺產品已成為計算工具發展歷史上工藝最為先進、製造最為精美、品種最為繁多、使用最為廣泛的計算工具。
㈧ π是誰發明的
祖沖之發明的;祖沖之在數學上的傑出成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秦漢以前,人們以徑一周三做為圓周率,這就是古率.後來發現古率誤差太大,圓周率應是圓徑一而周三有餘,不過究竟余多少,意見不一。
直到三國時期,劉徽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圓術,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來逼近圓周長.劉徽計算到圓內接96邊形, 求得π=3.14,並指出,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確。
祖沖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鑽研,反復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並得出了π分數形式的近似值,取為約率 ,取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數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內最接近π值的分數。
拓展資料
圓周率(Pai)是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一般用希臘字母π表示,是一個在數學及物理學中普遍存在的數學常數。π也等於圓形之面積與半徑平方之比。是精確計算圓周長、圓面積、球體積等幾何形狀的關鍵值。 在分析學里,π可以嚴格地定義為滿足sin x = 0的最小正實數x。
圓周率用字母 π(讀作pài)表示,是一個常數(約等於3.141592654),是代表圓周長和直徑的比值。它是一個無理數,即無限不循環小數。
在日常生活中,通常都用3.14代表圓周率去進行近似計算。而用十位小數3.141592654便足以應付一般計算。即使是工程師或物理學家要進行較精密的計算,充其量也只需取值至小數點後幾百個位。
㈨ π是誰發明出來的
圓周率,一般以π來表示,是一個在數學及物理學普遍存在的數學常數。它定義為圓形之周長與直徑之比值。它相關教學電子計算機的出現使π值計算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1949年美國馬里蘭州阿伯丁的軍隊彈道研究實驗室首次用計算機(ENIAC)計算π值,一下子就算到2037位小數,突破了千位數。1989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用克雷-2型和IBM-VF型巨型電子計算機計算出π值小數點後4.8億位數,後又繼續算到小數點後10.1億位數,創下最新的紀錄。2010年1月7日——法國一工程師將圓周率算到小數點後27000億位。2010年8月30日——日本計算機奇才近藤茂利用家用計算機和雲計算相結合,計算出圓周率到小數點後5萬億位。
2011年10月16日,日本長野縣飯田市公司職員近藤茂利用家中電腦將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10萬億位,刷新了2010年8月由他自己創下的5萬億位吉尼斯世界紀錄。今年56歲近藤茂使用的是自己組裝的計算機,從去年10月起開始計算,花費約一年時間刷新了紀錄。
而如今計算機高速發展,人們雖然已經知道π是一個無理數,而且已經計算得越來越精準,而人們不管是工程測量、數學解題過程中,大部分都取前兩位數,就是π≈3.14,也產生了圓周率日(3月14日)。
折疊編輯本段各國發展
在歷史上,有不少數學家都對圓周率做出過研究,當中著名的有阿基米德(Archimedes ofSyracuse)、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張衡、祖沖之等。他們在自己的國家用各自的方法,辛辛苦苦地去計算圓周率的值。下面,就是世上各個地方對圓周率的研究成果。
折疊亞洲
中國,最初在《周髀算經》中就有「徑一周三」的記載,取π值為3。
魏晉時,劉徽曾用使正多邊形的邊數逐漸增加去逼近圓周的方法(即「割圓術」),求得π的近似值3.1416。
漢朝時,張衡得出π的平方除以16等於5/8,即π等於10的開方(約為3.162)。雖然這個值不太准確,但它簡單易理解,所以也在亞洲風行了一陣。 王蕃(229-267)發現了另一個圓周率值,這就是3.156,但沒有人知道他是如何求出來的。
公元5世紀,祖沖之和他的兒子以正24576邊形,求出圓周率約為355/113,和真正的值相比,誤差小於八億分之一。這個紀錄在一千年後才給打破。
印度,約在公元530年,數學大師阿耶波多利用384邊形的周長,算出圓周率約為√9.8684。
婆羅門笈多採用另一套方法,推論出圓周率等於10的算術平方根。
折疊歐洲
斐波那契算出圓周率約為3.1418。
韋達用阿基米德的方法,算出3.1415926535<π<3.1415926537
他還是第一個以無限乘積敘述圓周率的人。
(阿基米德,前287-212,古希臘數學家,從單位圓出發,先用內接六邊形求出圓周率的下界是3,再用外接六邊形結合勾股定理求出圓周率的上限為4,接著對內接和外界正多邊形的邊數加倍,分別變成了12邊型,直到內接和外接96邊型為止。最後他求出上界和下界分別為22╱7和223╱71,並取他們的平均值3.141851為近似值,用到了迭代演算法和兩數逼近的概念,稱得算是計算的鼻祖。
魯道夫萬科倫以邊數多過32000000000的多邊形算出有35個小數位的圓周率。
華理斯在1655年求出一道公式π/2=2×2×4×4×6×6×8×8...../3×3×5×5×7×7×9×9......
歐拉發現的e的iπ次方加1等於0,成為證明π是超越數的重要依據。
之後,不斷有人給出反正切公式或無窮級數來計算π,在這里就不多說了。
折疊
㈩ 尺是誰發明的
在人類歷史上使用過的計算工具多種多樣,而計算尺則是最為廣泛使用的重要計算工具之一。早在17世紀初,計算工具在西方國家呈現了較快的發展。首先是聞名於世的英國數學家納皮爾(J.Napier)最早創立了對數概念,並在他所著的書本里還介紹一種新的數字運算工具,既是後來被人們稱為「納皮爾計算尺」的計算工具。這種計算工具由十根長條狀的木棍組成,木棍的表面雕刻著類似於乘法表的數字,納皮爾用它來幫助進行乘除法計算,使數字運算得到極大簡化。然而,納皮爾在數學領域最偉大的貢獻則是他在1614年發表的對數概念,而由他開創的對數概念整整影響了一代數學家,並極大的推動了數學向前發展,而計算尺的基本原理正是應用了對數原理,所以納皮爾的發明也為今後的計算尺發展奠定了基礎。自納皮爾發明了對數概念以後不久即由甘特(E.Gunter)與奧卻德(W.Oughtred)等先後創制了對數尺度及原始形式的對數計算尺。
計算尺的發展是隨著科學技術、生產需要和工藝水平而逐漸進步的,它經歷了三百餘年的發明與創造,經過無數名數學家以及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的不斷努力,特別是二十世紀初至七十年代,計算尺產品已成為計算工具發展歷史上工藝最為先進、製造最為精美、品種最為繁多、使用最為廣泛的計算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