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麵食發明

麵食發明

發布時間: 2021-02-23 22:20:05

1. 饅頭誰發明

饅頭,又稱之為饃來、饃饃源(在山西方言、陝西西府方言、閩方言,安徽北部有此稱乎,饃字是後造字,有人認為饃字來源於饅字在早先晉語的讀音。關中、中原等地稱之為饃),中國漢族傳統麵食之一,一種用麵粉發酵蒸成的食品,形圓而隆起。本有餡,後稱無餡的為饅頭,有餡的為包子。通常人們選擇饅頭來作為主食。
據傳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三國演義》中講述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蠻之後,過江受戰死冤魂之阻。諸葛亮面對此景心急如焚,想來想去只好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懲魔,保佑生靈,諸葛亮不忍用人頭祭祀,而發明饅頭為替代品。於是命殺牛宰豬,包成面團,投於水中以示供奉。後來民間習此風俗。這大概是"饅頭"的起源。"饅"通"蠻","饅頭"即意為"蠻頭"。饅頭把麵粉加水、糖等調勻,發酵後蒸熟而成的食品,成品外形為半球形或長條。在江南地區,在製作時加入肉、菜、豆蓉等餡料的此類麵食都通通叫做饅頭,而無餡的饅頭叫白饅頭。味道可口松軟,營養豐富,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口味不同,作法各異,由此發展出了各式各樣的饅頭,如白面饅頭,玉米面饅頭、菜饅頭、肉饅頭、生煎饅頭、油炸饅頭,叫法也不盡相同,饅頭是中國北方的主食。

2. 饅頭」的發明者是誰

諸葛亮 饅頭的起源要追溯到三國時代。據《誠齋雜記》載「孔明徵孟獲。人曰:蠻地多邪,用人首祭神,則出兵利。孔明雜以羊豕之內,以麵包之,以像人頭。此為饅頭之始。」又據明朝郎瑛所撰《七修類移》說:「饅頭本名蠻頭。」當年諸葛亮親自率兵征伐割據於雲、貴一帶稱霸的孟獲,七擒七縱。叛亂既平,凱旋迴師至瀘水時,忽然間狂風急浪,兵難以渡。當地人告訴諸葛亮,說是「猖神」興風作浪,要用七七四十九個人頭及白羊、黑牛祭祀,才能平息風浪。諸葛亮不忍用人頭來祭瀘水,便「偷換內容」而「遷就形式」,有了這樁機巧的發明創造以祭「鬼神」。 諸葛亮始創的饅頭,畢竟須夾入牛、羊肉餡,工序復雜且花費較多,後人將做餡的工序省去,就成了仿天人們俗稱的「饅頭」。而有餡的則被稱為「包子」。 還有一種麵食,叫「開花饅頭」。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奪取了天下。在大擺慶功宴時,朱元璋點了一道點心,要吃「白銀如意」。御廚不知怎麼做才好,只有皇後馬娘娘心領神會。原來馬娘娘是洛陽東鄉馬家莊馬員外家的大小姐,她同當時在家當雜工的朱元璋海誓山盟,私訂終身。朱元璋經常幫助廚房燒火,而馬員外的家廚有一款拿手的蒸麵食便叫「白銀如意」,是用發酵的麵粉和鹼水揉勻,去掉酸味再摻上白糖急火蒸熟的,狀如花朵開瓣。馬娘娘熟知朱元璋的生活習慣,便傳旨御廚,授以方法,立即做出「白銀如意」。眾人吃後,贊不絕口。據說此種麵食代代相傳,到清末慈禧太後專權時,每日的早點還離不開「白銀如意」呢,後來,傳到民間,老百姓為順口,改叫「開花饅頭」。

3. 麵食是哪裡發明的

面條最來早在哪個國家出現?自這個爭論持續了十年,終於有答案了,那就是中國。

義大利人和阿拉伯人都聲稱自己最早發明這種出現至少二千年的主食。但一支由北京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呂厚遠率領的考古隊星期四在英國《自然》雜志中報告,現在有無可爭辯的證據,證明中國是面條的最早發明者。

他們在中國西北部喇家村一段黃河階丘,發現四千年歷史的煮熟面條,被藏在一隻倒轉的碗內,置於一堆混有幼細的黃中帶啡色的黏土中。

這個地點在一個沉澱物有三米深的洪泛區,謹慎的挖掘工作一九九九年以來一直進行。發現物的歷史由發現位置沉澱物中的碳年代確定。

這些新石器時代面條沒有杜林小麥粉、高筋麵粉或大麥等今天義大利粉材料的痕跡,而是以黍製造,那是中國西北部半乾燥高原最早種植的草類植物之一。

研究員高興地說:「這些面條很幼(直徑約零點三厘米),長超過五十厘米,黃色的。它們和拉麵相似,後者是一種傳統的中國面條,以手反覆把面團拉長製成。」

但吃面先鋒的傳說有一個悲劇的結局。考古學家說,喇家村此後不久就被一場大地震及大水沖毀了。

4. 麵食發酵的起源和歷史

1、起源:麵食發酵的起源在埃及人利用酵母菌做麵包。「埃及奴隸睡著了,發明了面內包」。
傳說公元前2600年左右,容有一個為主人用水和上麵粉做餅的埃及奴隸,一天晚上,餅還沒有烤好他就睡著了,爐子也滅了。夜裡,生面餅開始發酵,膨大了。等到這個奴隸一覺醒來時,生面餅已經比昨晚大了一倍。他連忙把面餅塞回爐子里去,他想這樣就不會有人知道他活還沒幹完就大大咧咧睡著了。餅烤好了,它又松又軟。也許是生面餅里的麵粉、水或甜味劑(或許就是蜂蜜)暴露在空氣里的野生酵母菌或細菌下,當它們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溫暖後,酵母菌生長並傳遍了整個面餅。埃及人繼續用酵母菌實驗,成了世界上第一代職業麵包師。
2、而中國麵食發酵最早也是最典型的的是饅頭,據傳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三國演義》中記載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蠻之後,過江受戰死冤魂之阻。諸葛亮面對此景心急如焚,想來想去只好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懲魔,保佑生靈,諸葛亮不忍用人頭祭祀,而發明饅頭為替代品。於是命殺牛宰豬,包成面團,投於水中以示供奉。後來民間習此風俗。這大概是「饅頭」的起源。後來也出現了發酵的酥餅、餅乾等等。

5. 饅頭誰發明的

饅頭是三國的來諸葛亮發明的自

話說諸葛亮平定孟獲班師回朝,過瀘水而不得

按習俗需要拿17個人頭祭祀,次日諸葛亮用麵粉合面裹以肉做成人頭狀頂替人頭用以祭祀

自此以後也就有了很多祭祀時除了豬,牛,羊外多了饅頭

另表:饅頭原來是因為做了是頂替用來祭祀的俘虜蠻夷的頭,所以是稱為蠻頭,後改用曼頭用以避諱,再後加了食旁成為現在的饅頭。

相傳三國時候,蜀國南邊的南蠻洞主孟獲總是不斷來襲擊騷擾,諸葛亮親自帶兵去討伐他。瀘水一帶人煙極少,瘴氣很重而且有毒。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個迷信的主意:殺死一些「南蠻」的俘虜,用他們的頭顱去祭河神。諸葛亮當然不能答應殺「南蠻」俘虜。為了鼓舞士氣,他想出了另一個辦法:用麵粉和成面泥,捏成人頭的模樣兒蒸熟,當作祭品來代替「蠻」頭去祭祀河神。 打那以後,這種麵食就流傳了下來,並且傳到了北方。因為稱「蠻頭」實在太嚇人了,人們就用「饅」字換下了「蠻」字,寫作「饅頭」,久而久之,饅頭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了。

6. 饅頭是誰發明的

饅頭是三國的諸葛亮發明的 話說諸葛亮平定孟獲班師回朝,過瀘水而不得 按習內俗需要拿容17個人頭祭祀,次日諸葛亮用麵粉合面裹以肉做成人頭狀頂替人頭用以祭祀 自此以後也就有了很多祭祀時除了豬,牛,羊外多了饅頭 另表:饅頭原來是因為做了是頂替用來祭祀的俘虜蠻夷的頭,所以是稱為蠻頭,後改用曼頭用以避諱,再後加了食旁成為現在的饅頭。 相傳三國時候,蜀國南邊的南蠻洞主孟獲總是不斷來襲擊騷擾,諸葛亮親自帶兵去討伐他。瀘水一帶人煙極少,瘴氣很重而且有毒。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個迷信的主意:殺死一些「南蠻」的俘虜,用他們的頭顱去祭河神。諸葛亮當然不能答應殺「南蠻」俘虜。為了鼓舞士氣,他想出了另一個辦法:用麵粉和成面泥,捏成人頭的模樣兒蒸熟,當作祭品來代替「蠻」頭去祭祀河神。 打那以後,這種麵食就流傳了下來,並且傳到了北方。因為稱「蠻頭」實在太嚇人了,人們就用「饅」字換下了「蠻」字,寫作「饅頭」,久而久之,饅頭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了。

7. 饅頭是誰發明的

饅頭是三國的諸葛亮發明的 話說諸葛亮平定孟獲班師回朝,過瀘水而不內得 按習俗需要容拿17個人頭祭祀,次日諸葛亮用麵粉合面裹以肉做成人頭狀頂替人頭用以祭祀 自此以後也就有了很多祭祀時除了豬,牛,羊外多了饅頭 另表:饅頭原來是因為做了是頂替用來祭祀的俘虜蠻夷的頭,所以是稱為蠻頭,後改用曼頭用以避諱,再後加了食旁成為現在的饅頭。 相傳三國時候,蜀國南邊的南蠻洞主孟獲總是不斷來襲擊騷擾,諸葛亮親自帶兵去討伐他。瀘水一帶人煙極少,瘴氣很重而且有毒。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個迷信的主意:殺死一些「南蠻」的俘虜,用他們的頭顱去祭河神。諸葛亮當然不能答應殺「南蠻」俘虜。為了鼓舞士氣,他想出了另一個辦法:用麵粉和成面泥,捏成人頭的模樣兒蒸熟,當作祭品來代替「蠻」頭去祭祀河神。 打那以後,這種麵食就流傳了下來,並且傳到了北方。因為稱「蠻頭」實在太嚇人了,人們就用「饅」字換下了「蠻」字,寫作「饅頭」,久而久之,饅頭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了。

8. 面條是哪個時代發明的

考古學家在中國黃土高原泛濫區挖掘出最古老的面條。一小堆保存完好的面條躺在一個陶土製成的碗里,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面條。
這個裝著面條的碗是在中國西北青海省民和縣喇家村的黃土高原泛濫區中被挖掘出來的,經過碳十四監定,這碗面已有四千年歷史。四千年前的一次地震將這個小村莊埋在了地下三公尺處。面條已經煮過,被覆蓋在一個倒扣的陶碗中,面條屬於細面,長約50公分,直徑約0.3公分,看起來細細黃黃,極像中國西北部經常使用的一種用小麥粉做成的拉麵,這種面條用生麵粉做成,並且反覆抻拉成細條。

碗中的面條在一些沈澱物上方,沈澱與碗底之間的空隙形成一層保護空間,使軟面條未被壓碎而保存下來。當陶碗出土,面條因為氧化而迅速化為齏粉,不過考古學家仍設法分析出面條的成分。當考古學家在查看面條中的澱粉粒和礦物粒時,他們發現這些古面條跟我們現在吃的不一樣,不是由小麥製成,而是由粟和小米做成。

發現者之一的中國科學院地質和地球物理所的呂厚遠指出,小麥在中國成功移植歷時不短,它是逐漸從中國西北部發展到東部及南部的。考古學上有證據可以證明,雖然在五千至四千五百年前小麥已在中國西北部出現,但直到唐宋朝才給推廣起來,也就是從公元618到1279年,之後小麥才成為繼大米之後中國第二大谷類作物。

該面條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葉茂林等人在青海省民和縣喇家遺址發掘出來的。2002年,葉茂林等人發掘青海省喇家新石器遺址時,在齊家文化的文化層中發現了一隻倒置的陶土碗,在碗底有面條,以這些遺物的狀態研判,當時有人在煮麵,結果遇到大地震引發的洪水,全村幾乎都被洪水淹沒。葉茂林等人從1999年就開始在喇家遺址進行考察。目前葉茂林仍在當地進行發掘研究工作。除了這碗面,陸續出土的還有人骨化石的房子、陶器、石器及玉石藝品,以及動物骨骸。

呂厚遠則在2004年冬季開始搜集資料進行觀察研究。他對這些出土的面條的形狀、成分、製作過程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採集了很多大麥、小麥和穀物的樣本進行了分析比較。結果令他十分驚奇,因為面條並不是由麥子做成,而是由小米和粟合成的。呂厚遠表示,小米是沒什麼黏性的,怎麼可能做成面條呢?這是他們一直以來的一個疑惑,什麼樣的手工藝能做出如此細長的面條,目前他們尚不清楚,還需要進一步考究。即使是現代的廚房也難以做成如此高手工藝的面條。

不過,這還是說明了當時的先民已經有了較完善的技術對這些植物果實進行脫粒、粉碎達到足以可以製作成面條的麵粉,利用麵粉做成和目前拉麵一樣均勻、細長的面條,盡管當時麵粉的質量還比較粗糙這些發現對於新石器農業考古和古代食品文化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過去中國人聲稱,馬可波羅把面條從中國帶到義大利,義大利人則說,在馬可波羅之前就有面條,喇家村陶碗面的出土,終於有確切證據證明面條最早淵源。

在喇家村拉麵出土前,在此發現之前,最早關於面條的記載是在一本東漢時期有一千九百年歷史的書里。義大利的麵食起源不詳,在現今羅馬北方的伊楚利亞古國一幅公元前四世紀的古墓壁畫中,描繪出奴僕和面、擀麵、切面的情景。不過不管是伊楚利亞人或義大利人,通常都被認為是將面拿來烤食。煮的面條可能是在公元五到八世紀之間從阿拉伯世界傳至義大利。面條究竟是不是馬可波羅自中國帶回義大利,始終是謎。

面條已是中國民俗里的重要組成部分。東漢稱之為「煮餅」,魏晉則名為「湯餅」,南北朝謂之「水引」或「餺飥」,唐朝叫做「冷淘」或「不託」,宋朝稱之為「溥飪」。到了宋代,面條花樣逐漸增多。而中國各地的麵食風味也十分不同,有湯面、鹵面、油撥面、撈面、刀削麵、空心面、拉麵等,又有寬面、細條、銀絲等不同形狀,烹調方法有涼拌、烹撈、脆炸、煨燴、湯煮及炒溜等等。

中國面條種類之豐富,著實讓人吃驚,據說泡麵的創始人安藤百福曾對中國面文化進行了深入研究,僅僅考察了十幾個城市,竟品嘗到300多種面條。每天吃上一種,也要吃上一年時間,恐怕沒有任何一種食物能像面條一樣,能有如此多的變化,如此多的滋味,引來如此多的食客。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