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課創造
❶ 什麼是人文課程
關於「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在第一部分「課標性質與地位」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這一表述澄清了大討論最激烈的人文性論與工具性論之爭統一起來,這一新的理念,解決了關於語文教育最重要最關鍵的問題。 關於工具性問題,20世紀50年代末,全國范圍的極左思潮影響到語文教育,從60年代初開始在語文界展開了一場關於語文課是上成政治課 、文學課 、還是上成語文課的討論,最後,語文界的三位泰斗,也就是後來大家稱之為「三老」的葉聖陶先生 、呂叔湘先生 、張志公先生掛出了「免戰牌」,主張語文課不能上成政治課或文學課,應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這種觀點很快在全國達成了共識,因而確定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基本性質,認為語文學科應該加強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即當時的口號「加強雙基教學」),切實使學生打好語文基礎,培養語文能力,掌握語文這個工具,以適應將來工作和繼續學習的需要。因而,60年代初至「文革」以前,教育部幾次頒布「語文教學大綱」都把工具性定為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對此,「三老」都曾有文章和講話進行闡述,另一位前輩語文教育專家 、全國中語會會長 、建國以來一直參加和主持語文教材編寫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劉國正先生曾說:「語文教學討論的一個重要理論收獲,就是肯定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到了「文革」時期,語文教育又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下,否定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語文課本不成語文教材,語文課大量學習當時的報刊文章,學生寫作也是寫極左的「大字報」,語文課基本上成了政治課,整個語文教育亂了套。「文革」結束後,1978年教育部撥亂反正,重新頒布了「語文教學大綱」,重又確定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性質,使語文學科恢復了「語文」的本來面目,語文教學逐步走上了正確的軌道。綜上所述,本人認為,從60年代開始,把語文學科的性質定為工具性,從時代背景看,應該說是正確的,並且具有一定的歷史性的積極意義。近年來,在語文教育大討論中,有人一概否定工具性,說「把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頂為工具性是歷史性的錯誤」「工具性把語文呢教學引上了死胡同」,這種觀點無視歷史的特定時代因素,不作實事求是的歷史分析,起碼是有失偏頗。對此,最近新的「語文課標」重新肯定了工具性,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並且在新編的高中語文課本(第六冊)中專門編入了一篇〈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作者葉蜚聲 、徐通鏘 )。從新的「語文課標」到新編語文教材,澄清了全盤否定語文工具性的模糊認識。 關於人文性問題,在最近這一場大討論中,有些人提出「人文性才是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認為語文課的任務應該是通過語言的學習和感悟,培養情感,陶冶審美情操,宏揚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給學生打下一個精神的底子。本人認為,這種新的觀點具有時代的積極意義。本來這種觀點在「大討論」的開始是表述為「語文教學不應忽視人文教育,應該加強人文性」,後來發展到有些人走向極端,把人文性與工具性對立起來,進而全盤否定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認為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是人文性。應該肯定人文性是語文呢教學的基本特點之一,語文教學應加強人文性。後來對人文性極端化的認識,在部分教師中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例如曾一時形成了「人文至上」「文學至上」思潮,似乎「人文」「文學」是語文教育的一切,由此而漠視 、淡化甚至排斥對祖國語言的學習和培養讀 、寫 、聽 、說語文能力,致使有些「語文」課成了缺乏「語文」因素的不倫不類的課,以致有人質疑「這是語文課嗎?」 新的「語文課標」,即肯定了以前的工具性,又吸納了人文性的新觀點,把二者統一起來,在語文教學的發展史上首次提出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本人認為,這一新的理念,即繼承了語文教育應該使學生切實掌握語文這個工具性打好語文基礎這一傳統的正確觀點,又反映了語文教育應該體現固有的人文精神加強人文精神的新的時代觀點,同時,澄清了工具性人文性各執一端的片面認識。應該說,這是語文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這一關鍵問題的解決,為語文教育端正了方向,把語文呢教育指向了健康發展的正確道路。
❷ 什麼是人文創作
人文的實質就是一種植根於內心的素養,一種無須他人提醒的自覺,一種承認約束為前提的自由,一種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善良。
人文在哪裡呢?就在我們日常生活里,就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就在人性的內涵里,就在我們的心靈深處。
讀過一篇文章,寫的是施捨的態度。隨手丟下一枚硬幣,在乞丐的碗中叮當和彎下腰輕輕放下一枚是不同的;我還聽說澳大利亞人捕撈魚蝦,每網撈上來,總要挑挑檢撿將不符合尺寸的放回大海。
需要補課的人真多,人文一課!人文之後是和諧
是啊,除了以人為本,我們還知道」人文」更豐富的內涵嗎?
為了解說」人文」,梁講了一個故事:一次在法國,他跟兩個老作家一同坐車去郊區.那天刮著風,不時有雨滴飄落.前面有一輛旅行車,車上坐著兩個漂亮的法國女孩,不停地從後窗看他們的車.前車車輪碾起的塵土撲向他們的車窗,加上雨滴,車窗被弄得很臟.他們的車想超過,但路很窄.他問司機:」能超嗎?」司機說:」在這樣的路上超車是不禮貌的。」 正說著,前面的車停了下來,下來一位先生,先對後車的司機說了點什麼,然後讓自己的車靠邊,讓他們先過.梁問司機:」他剛才跟你說什麼了?」司機轉述了他的話:」一路上,我們的車始終在前面,這不公平!車上還有我的兩個女兒,我不能讓他們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梁曉聲說,就這句話,讓他羞愧了好幾天。
這讓我想起在澳大利亞的侄兒講過的另一個故事:周末,侄子隨一位在澳大利亞土生土長的華人去悉尼周邊海域捕撈魚蝦.每撒下一網,總有收獲,可每次網拉上來後,那位華人總要挑揀一番,將其中的大部分蝦蟹扔回大海.侄兒不解:」好不容易打上來,為啥扔回去?」那華人平靜的答到:」在澳大利亞,每個出海捕撈魚蝦的公民都知道,只有符合國家規定尺寸的魚蝦才可以捕撈.」我侄兒道:」遠在公海,誰也管不著你啊。」 那華人淡淡一笑:」呆久了你就會知道,在澳大利亞,不是什麼都非要別人來提醒,督促的。」
兩則故事,大體告訴了我們什麼是」人文」.」人文」其實並不晦澀,在我看來,他的實質就是一種根植於內心的素養,一種無須他人提醒的自覺,一種以承認約束為前提的自由,一種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人文」在哪裡?如梁所言: 在高層面,它關乎這個國家的公平,正義;在樸素的層面,它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里,就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就在人性的內涵中,就在我們的心靈深處.又如作家龍應台所言,它是一個人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和他的整體氣質。
想想我們有多少時候不需要別人提醒就知道檢點自己的行為,就能夠自覺地遵紀守法,恪守做人的本分,盡可能為別人著想,給他人以幫助?
言及此,我想起了那句名言:」文化可以立國.」我想,為了國家更發達,社會更和諧,為了我們更自在,更快樂,補經濟課,科技課,法律意識課都沒錯,但我們現在最需要補上的還是文化這一課,」人文」這一課
明白了人文,人文創作也就顧名思義了
如果本人的回答詳細使您滿意的話可以採納為答案,謝謝!!
❸ 怎樣體現藝術課程的人文性
人文性就復是在人的主觀制能動性之下創造出的文化特性,主要體現的是人性,人的思想觀念……
藝術,恰恰就是人文的一個組成部分,是藝術家對自己的思想觀念……的主觀表達,是典型的人文
藝術課,就要從藝術的文化背景(作品的創作背景,包括主題的背景,作者的背景)入手引導學生認識藝術課內容,才能真實客觀的了解藝術作品……換句話說,不能單純的用當下人們的思想觀念意識形態去認識理解歷史上出現的藝術現象藝術作品……
❹ 學生的人文素養課程學習心得2000字
以下主要從學生的人文素養課程學習的重要性方面來討論,具體如下:
學生的學習動機,往版往表現得比較單純權,情緒化比較重,這就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一個學生一門功課的學習成績好壞,與他是否喜歡教這門功課的教師相關。教師的師德狀況、人格水平是他的教育教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觀念、教育思想、教學能力固然很重要,人格修養同樣很重要。學生的學習動機強烈,學習效果自然就好些,而這一切還是取決於教師的人文素養。
讀書在提升人文素養,鑄就教師魅力中具有永恆的力量。一個教師自身人文素質的提升,必將有賴於永不滿足的讀書實踐。
(4)人文課創造擴展閱讀:
人文素養的靈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內容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這就是「人文精神」,也可以說是「人文系統」。
這其實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基本的「德性」「價值觀」和「人生哲學」,科學精神、藝術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會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像性和生活的多樣化。
❺ 人文課程的目標的概念
天地人高度和諧統一。
❻ 語文課程人文性的實現主要有哪些方面
語文課程人文性的實現
1.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方面
要體現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在課程目標上,應顯性目標和隱性目標、行為目標和表現性目標、結果目標和生成性目標同時並重.既應注重系統知識、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等目標的達成,更應注重高尚的情操、個性、價值觀等目標的達成.偏廢了語文課程的隱性目標、表現性目標和生成性目標,實施人文性就只能是一句空話.
在語文課程內容的選擇上,首先應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內涵,使語文教材人文化,教材內容應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應有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創新精神.其次是要充分利用多種課程資源,如報刊、影視、廣播、網路、廣告、自然風光、文物古跡、民俗風情、全球事件等都可作為課程內容,成為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良好素材.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教育者,在對上述人文資源的利用過程中,應切忌形式化、模式化、機械化,最重要的是應真正落到實處,以人為本,成為課程資源的組織者,成為學生人文精神的喚起者.
2.在語文課程教學方面
要在語文課程方面體現人文性,我們認為,應在教學中完成三個轉變一是由教師強加體驗轉變為學生親歷體驗.傳統語文教學以灌輸為主,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常常是鸚鵡學舌,以教師的講授為准繩.此種教學雖也強調學生「揣摩」「領會」「體驗」, 但其實質是一種「假」體驗,是教師強加的體驗.實施人文性教學,勢必轉變這種局面,鼓勵學生自主體驗,認可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多元化反應.
二是由講授式教學轉變為研究性教學.在講授式教學中,教師被視為知識的源流,學生則是知識的容器.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基本是「授」與「受」的關系,學生的能動性和創新精神被扼殺.提倡人文性,就是要把學生看作語文學習的主體,把教師看作課程的組織者,變授受式教學為商討、合作、研究式教學,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是由「課堂權威」「話語霸權」轉變為「課堂民主」「心靈溝通」.應在課程中充分體現師生互動、師生平等,營造和諧的師生對話氛圍.說什麼話?說自己讀書的心得,說肺腑之言,不要說參考書上的陳言套話,更不要說輔導材料上的標准答案,只有教師自己心裡的真話,才能換得學生的心裡話.這樣才能實現師生間心靈的溝通,充分體現課堂民主和人文關懷.
3.在學習方式方面
學生的學習如果不具有感情色彩,將會是空虛、無意義的學習,是失去人文性的學習,羅傑斯稱其為現代教育的悲劇.要體現語文學習的人文性,使悲劇不再重演,筆者認為,主要應從學習的三個維度入手.
首先,應在學習時間上倡導人文性,改變過去單一、固定的時間制度,體現學習時間的多樣化和靈活性,如可根據具體教學情形設置長課和短課.同時還應注意在語文課程中合理把握師生時間比,多一些時間給學生,鼓勵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合作、多探究.
其次,應在學習空間上體現人文性,改變以往以課堂為中心的封閉式教學空間,拓寬課堂空間視野,構建開放、鮮活和充滿人文氣息、富於生命力的語文課程空間,走出教室,走出校園,走進多元復雜的生活,利用綜合性語文教學活動和一切社會現象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
最後,應在學習程序上倡導人文性.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程序,變教師強制下的被動學習程序為學生自主基礎上的主動學習程序,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這一基本理念.
4.在教學評價方面
評價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環節.在語文課程中體現人文性,首先應堅持正確的評價價值取向,在評價過程中,應當關注學生人文素養的發展,應將語文教學的長遠效果和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置於重要評價地位.在注重考察學生達到具體學習目標的同時,更應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具體而論,應掌握如下評價規范.
一是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的主體不僅僅是教師,還應包括學生本人、同學和家長.評價不僅僅是師生評價,還應有自我評價、學生評價和家長評價,從而使評價更加全面、公正.
二是評價方式多樣化.應改變以往單一的終結性評價體系,注重多種評價方式的運用,尤其要加強形成性評價,糾正單一的終結性評價的偏差,加強對學生發展過程的評價,提倡採用成長記錄的方式,收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
三是評價內容全人化.《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引導.值得注意的是,在運用積極性評價過程中,還要有全人觀念,評價的內容應具有廣泛性,使評價從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學生在某一方面有所發展即應給以進步性評價,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促使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❼ 什麼是人文管理類課程
所謂人文管理,即按照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有序有諧地進行不同層次的管理,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一種在人性復甦的前提下,以人為主體的管理。它肯定了人的主體性需求是社會發展的本質動力,追求的是組織行為與人的主體性的有機結合。其目的是通過滿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激發其積極性和創造性,構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優勢。
人文管理實質就是以人為主體的管理,它區別與軍事化管理的強制性,更著重於激勵人的自覺性。不同的人有不同需求,能夠把這些不同的需求進行有序和諧地整 合,通過滿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激發其積極性和創造性,來構建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來促進企業的全面發展,這是人文管理的核心目的。
人文管理的基本特徵
人文管理有兩個基本特徵:
一是作為個體的人,具有自尊、自立、自信、自愛、自志、自強的本質;
二是作為群體的人,具有尊重人、理解人、善待人、寬容 人、成熟人、創造人的屬性。
它推崇的是:忠誠大於能力,團隊能力大於個人能力;破除「地主情結、小富則安、暴富心態、綠林好漢」的狹隘意識;實行「軍事化 管理、健康人管理、人性化管理、人格化管理」的管理模式;倡導「鼓勵文化、激勵文化、欣賞文化、分享文化」的嶄新理念。尤其強調團隊能力在於「減少和削弱 個人的弱點、弱勢、弱能,放大和增強個人的優勢、優能、優點」;與人分享「錢」的經濟利益和「權」的政治利益是企業成功的根本要素之一;學會「欣賞員工」 是企業長期發展的內在生命力。
人文管理的精髓
人文管理的精髓應該是人文精神,它要求激發個體人的創新和創造能力,這是它的內核。外部環境可以直接影響人的情緒,思想等諸多因素的變化,營造適宜的人文 環境是人文管理的基礎。同所有的管理方式一樣,人是管理的內容,即傳統上說的人力資源,但人文管理理論把其稱為人文資源,與人力資源不同的是,它更加突顯人的資源的文化意義與文化價值,因而往往體現為人的潛能,具有很強的再生性,是最豐富的、最重要的資源。也就是更看重了人的智力和智能。
人文管理理念對企業的要求
用和合的態度來對待市場競爭;用個性化服務和和多樣性服務相結合的方針來對待客戶;用 「人性化」的標准對待產品設計;用福利計劃和教育培訓的合作方式對待員工;用靈活的組織方式進行項目管理,充分挖掘人力資源的潛力,倡導發展學習型的企業模式。這是人文管理理念對企業的要求。
人文管理的意義
人文管理是人類管理科學史上的一場革命,是一次了不起的質的飛躍。管理是人類發展的競技場,工業經濟孕育了泰羅制,知識經濟一定會孕育出人文管理。按人的發展進程,人文管理可分為兩個階段:一是人性化管理,即類與群體的管理;二是人格化管理,即群體與個體的管理。前者是按人的發展屬性進行有序的 管理,後者是按人的生存方式進行和諧的管理。
在管理科學不斷發展的今天,人文管理的出現無疑是有著重大意義的。他使人作為個體人的時候能夠得到社會和他人的足夠尊重。隨著人類需求層次的不斷提高,個體人對精神生活和諧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人文管理順應了這一歷史要求,實在應該得到管理者的足夠重視
❽ 什麼是人文課堂
有良好的課堂文化注入的課堂就是人文課堂。
實現途徑:通過智慧型教師的教育智慧,創建、激發富有生命的、有效的課堂,從而形成一種對生命的理解、關懷與尊重;開放、自由、和諧、智慧的;提升教師和學生生命質量的課堂文化。
人文課堂的課堂文化帶有一定的情境性,主要體現的是一種氛圍,是一種人的精神氣象,要從人的角度出發,體現對人的關懷與重視,建立在心與心的交流和溝通之上。這樣學生才能放開,放鬆地得到發展。
課堂文化要充分體現個性、人道主義精神,從而形成一種內在的素質聚合力,促進其人格的形成。課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一個班級乃至一個學校的風貌、風氣。良好的課堂文化具有較強的聚合力。
(8)人文課創造擴展閱讀:
時代進入二十一世紀,傳統的課堂教學文化已經完全不能適應當今的需要,在當今社會知識大爆炸的年代裡,傳統的育人目標已經跟不上時代的需要,新課程改革已勢在必行,新課堂文化也隨之出現。
新課堂文化否定了那些「過時」、「陳舊」的傳統課堂文化因素,提倡建立師生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在課堂教學中,強調師生互動,共同探討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認識、去探究,從而達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來促使其生命的發展。
新課堂文化,關注學生的發展,體現新課程課堂教學重過程、重體驗、重探究的基本理念。
❾ 求一篇關於你對人文選修課的看法、要求1000字左右、謝謝
家庭教育性
家庭教育資源包括對幼兒發展造成影響的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的所有內容:家庭文化及成員的職業、經濟條件、信息、自身教育水平及觀念、家庭成員和幼兒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家長對幼兒的具體指導、教養方式等。讓家長充分挖掘自身潛在的教育資源,發揮家庭教育資源的優勢,必須從思想上加以引導。
首先,我們通過家長會、家長學校講座等多渠道的宣傳,讓家長認清自身的教育功用,認識到自己本身對於幼兒來說就是一大教育資源,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成為幼兒模仿的對象,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引導家長注意自身素質的提高,注意讓自己的言行發揮積極的教育作用。如:在禮讓方面我們引導家長在家對長輩對鄰居等主動禮讓不爭吵,主動關心幫助,帶動孩子,從小以禮待人,樂於助人。
其次,通過個別交流、家訪等機會與家長溝通,了解家長的育兒方法,改變一些家長的教育思想,使家長和我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如:羅圻小朋友經常以厭食、哭鬧等行為來拒絕上幼兒園,針對如此問題,我們兩位老師沒有向家長告狀,而是通過與家交流,表揚孩子的閃光點,給這個孩子有表現的機會,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我們還把老師、保育員、幼兒家長的電話在黑板報上交流,創造家長們和孩子們與教師、保育員電話溝通的條件。平時家長在學習、生活、教養上有問題,都會相互溝通、交流。有時碰到教師工作上的繁忙,家長就可以通過電話與老師取得聯系。即使是假期,電話的紐帶一直把老師、幼兒、家長緊密相連。
二、引導家長挖掘自身潛在的教育資源,發揮家庭教育的優勢。
當前,我國的家庭教育顯示著新活力和潛在豐富的教育資源。教師首先通過各種渠道讓家長認識到,自己本身對幼兒來說就是一大教育資源。如家長到幼兒園時對老師、班級的其他家長、幼兒等主動問好、主動關心幫助;引導家長創設溫暖、寬松、愉快的家庭環境,激發家長共同創設良好的班級學園活動氛圍對幼兒都進行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其次,教師引導家長多方支持幼兒的主題活動,奉獻出自己及家庭中的各種資源。如在一次「昆蟲」主題活動中,老師發送「請您幫忙」的家園互動信後,家長們十分支持,短短幾天,有從電腦上下載的有關圖片資料、有自家的昆蟲模型、有自製的「昆蟲」、有關於昆蟲的書籍、有利用雙休日捕捉的昆蟲後製作的標本等等送到幼兒園,孩子從自己帶來的資料中學會了交換和共享,為主題「昆蟲」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足夠的條件。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採取了教師、幼兒、家庭、社區多向互動方式。家庭資源是探索性主題教育活動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資源。
三、總結家園教育經驗,促進家園互動。
家園互動不是家長或老師單向的、線性的影響,而是一種交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過程。
首先,教師根據每個孩子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課程改革重點有選擇地進行反饋;家長、教師相互之間在信息交流的基礎上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常常因一個人的認識,或一件事的處理,一個教育的案例,在班級群體中得到良好的互動效應。
其次,積極採納家長的建議,為全體幼兒的發展提供充分學習條件。因此,我們廣泛徵求家長的建議,集思廣益,充分利用家庭教育中的各類資源,有效地為幼兒發展提供較充分的條件。如:設置家園聯系本;為班級幼兒增添各類圖書、圖片資料;家園活動主題;自願報名參加家委會;積極參加小小運動會的比賽項目;以及配合幼兒園編排「六一」的節目表演等等。
在組織家園活動時特別注意:利用家長資源時,不能把責任推給家長,而是體諒家長,設身處地地為家長考慮,多一點人文關懷,不增添家長的負擔,因為他們都需要有自己的工作時間,不是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閑人,我們要根據各個家長的勞動強度與業余時間及參與能力的不同,來把握好活動的適度,使「家園活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為了讓家長能始終以積極合作的態度和行為參與我們的活動,老師在發動、組織時要注意有計劃性,且要考慮可能性,讓家長提前知道他們該做哪些工作,還要讓家長明白活動的意義,科學地引導他們開展活動,不斷地體驗到參與活動的收獲與快樂,從而不斷提高他們的積極性,我們的活動才得以持續的、健康的開展。
四、豐富參與形式,探索家園互動新途徑。
只有家園互動,我們的課程改革才能得到家長的支持和幫助,才能使家庭教育資源中得到充分利用。這一學年來,我們在挖掘家園互動的方面上做了一些努力。
1.家園聯系本:我們讓家長為孩子准備一本家園聯系本。通過家長與教師雙方對孩子的關系,更好的交流,家長們可以記錄孩子的言語、感受,
書寫評析、反饋孩子在家的情況,而教師也能更全面了解孩子,並可針對家長作出的建議改進工作,家園聯系方便快捷地聯系著我們。
2.資源共享區。經常有的家長問我:"老師,你介紹幾本好書吧!""什麼書對孩子的教育有益呢?"等等一些問題,為此我班的一角特設了一個"資源共享區",這是專為家長設計的。在"共享區"內,我們提供了幼兒教育專刊,育兒資料,家長們可自行借閱,而"共享區"內的資料都是老師和家長共同收集的。
五、家長的參與為孩子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
家長參與到幼兒的學習活動是幼兒園對教育資源的積極利用,是幼兒園教育和教學過程中的積極貢獻者也是為幼兒的成長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條件。在活動中,家長可以協助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與參與活動的意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責任感、語言與表達的能力。同時家長的參與有利於教師根據並利用家長的職業特點將家長請進課堂參與教學活動,解答幼兒所需求的答案活動了解他們的職業特點來達到活動的目的。
因此,我們認識到家長的及時參與與支持也是主題活動開展的有效保證。家長們在幫助收集資料的同時,還可協助教師豐富孩子一些和主題活動相關的知識,擴大孩子的知識面。作為老師我們要學會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資源,使其為幼兒園的課改淋漓盡致地發揮它們的作用。
❿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構建人文課堂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符合新課程標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尊嚴、價值取向、需要、願望、信念、情感意志等,開發學生的個性、潛能、創造意識等能力,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促進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使他們早日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所以我們在小學英語教學中,不僅要教扎實的英語語言知識,更要重視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一、構建良好師生關系在寬松的環境中學習英語
教學是一門藝術,也是一個創新的過程,作為英語教師,必須不斷地學習來充實、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人文修養。因此,教師在熟悉、鑽研教材的同時,還應閱讀大量有關英、美人文知識的書籍。而且教師之間要相互交流、相互幫助,甚至可以搞一些有關人文知識的演講等類似活動,以促進教師自身的學習與素質的提高。同時,教師也要進一步學好自身文化,這不僅有利於了解同英、美國家的文化在口頭和書面交際方面所存在的差異,而且有利於指導學生注意與英、美人士交流時所遵循的通常模式的感性知識,所以只有教師自身素質提高了,才能形成好的教法,根據英語學科的不同目標、內容、要求以及學生的知識能力、接受水平、教師本人的教學特點等因素,恰當、靈活、合理地設計教案,使用各種豐富而有效的教學手段,來增加學生的英、美人文知識,培養、發展運用英語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英語素質。
二、創設英語學習氛圍寓教於一言一行
英語教學是一門復雜的藝術,要想高效高質地完成英語教學任務,切實落實素質教育,就要求小學英語教師要善於挖掘教材的人文性,開放課堂,營造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把微笑帶進課堂,把抽象的英語語言學習通過豐富的表情和動作來幫助學生解讀語言要表達的感情。
1.讓學生活動起來。傳統英語教學的最大弊病在於忽視了教學中的實踐活動在學生認識發展中的作用。而活動課教學法是將教學過程建立在學生活動的基礎上,減少傳統教學中的強制性、機械性和封閉性,增強教學的開放性、互動性和實踐性,使學生在豐富多樣的主體實踐中獲取知識,豐富情感,完善人格。
2.讓學生參與進來。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需要給學生創設一個切實可行、恰如其分的語言環境,把學生置於交際或半交際的語言情景中,這就需要我們在英語教學中採用情景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以形象為主體的主動具體的場景(concrete
settings),從而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幫助學生理解和獲取知識與技能,並使學生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方法。
3.讓學生發展起來。傳統的英語教學多使用PPP教學步驟,即教師先呈現某個語言項目(presentation),然後讓學生練習(practice),最後讓學生用該語言進行表達(proction)。這種教學步驟,減少了學生活動的機會,由於先練習再表達,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任務型教學法則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到課堂中,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例如,我在教「ear
eye,rlose,face,mouth,head」這六個身體部位單詞時設計了三個任務,讓學生一步步來完成。三個任務分別是:
(1)猜一猜:請學生猜測教師正在畫的是哪個部位。
(2)畫一畫: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像畫出心中最有趣的人的頭像。
(3)評一評:讓學生之間互相欣賞作品,然後自己評出優秀作品並展出。
上面所設計的一系列任務均要求學生自己動手完成,且循序漸進,隨著任務的一步步完成,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越來越大,最後大家在互評中結束任務。無論結果如何,學生都參與了任務,並感受到了成功的樂趣,讓他們在愉快中感受英語,運用英語。
過去的教學強調教師的主導性而把學生單純地視為教育對象,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的頭腦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識的容器,忽視教學特點,無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應把小學生看作是具有成長潛能的生命體,其內部蘊藏著主體發展的機制,教學的目的在於開發學生的潛力,驅動其主體的發展機制,使之成長、成熟。恰如布魯納所說的:「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因此,我們應多為學生創造思考的空間。
這就要求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回答問題,而不是限制學生的思維,被動地跟著教師走。例如,我曾聽過某教師執教「Askthe
way」這一內容時,避開了傳統的使學生處於被動地位的講解式,而採用多媒體呈現迷路、問路的幾個現場情景,然後提出問題:假設是你,將如何進行問路、指路?學生分小組討論,接著每組向全班匯報,匯集各組方式後,再與教材中學生們的方法作比較。在學會技能之後,還讓學生聯系本校、本地區的具體地理情況,自編自演問路的情景。在教學中,學生非常積極,有的「Ask
the classroom」,有的「Ask the bookShop」,還有的「Ask:the
wc.」,氣氛非常活。這樣一來,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幫助他們跳出了被動灌輸的困境,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時,我們不妨進行一番「換位思考」,把學生置於主人地位,使學生很自然地用英語思考、很積極地進行英語語言輸出,相對傳統的灌輸式、封閉式教學方法而言學生的學習興趣可想而知。
總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不僅可以讓學生在掌握語言運用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學生的個性也得到充分的發揮,創新精神、情感、潛能、實踐能力也得到發展。而且英語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機地融合、和諧地發展,還可以發展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揚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學習世界先進文化知識,使學生早日成為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全面發展的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