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發明
㈠ 互聯網的創始國是哪一個國家
互聯網起源於美國的阿帕網,所以美國算是互聯網的創始國,而www萬維網是英國的科學家蒂姆·伯納斯·李發明的。
㈡ 請指出人類歷史上的十大科技突破
1、海因里希·赫茲與無線電波的發現(1888年)
1888年,在德國一個黑暗的實驗室里,一顆微弱的火星的出現預示著空前重要的技術革命的開始。31歲的物理學家海因里希·赫茲在實驗室里建立了一個電路,該電路在實驗室的一角蹦出了一顆火星,然後他看著這朵火星引起房間另外一邊另外一顆火星的出現。赫茲因而發現了電磁波的存在。電磁波在真空中也能以光速傳遞————正如15年前蘇格蘭物理學家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通過數學運算得出的預計一般,從那個時候開始這些電磁波成為了今天全球廣播、電視和電子通訊網路的基礎。
4、埃丁頓證實愛因斯坦引力理論的實驗(1919年)
1919年11月7日,愛因斯坦成為全世界最著名的現代科學家。全球媒體對一項科學實驗的結果進行了報道,這項實驗的結果表明,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將牛頓古老的定律淘汰了。根據廣義相對論,引力是空間與時間彎曲的結果,這使光線在通過有質量的物體附近時發生彎曲。英國天體物理學家阿瑟·埃丁頓決定通過測量太陽引力對在1919年5月發生的一次日食中靠近太陽的恆星光線的影響來證實這一理論。愛因斯坦的理論所預測的彎曲效應是牛頓理論所預測的兩倍,但它仍然十分微小:相當於從14米開外看到的一根頭發的寬度。經過數月的分析,埃丁頓宣布,恆星表面位置的微小變化表明,愛因斯坦的理論已經擊敗了牛頓的理論。從那個時候開始,越來越多准確的測量證實了愛因斯坦的預言。
2、算機是人類的偉大發明之一
有史以來,人類有過無數的發明創造,其中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當屬計算機。
計算機不僅能做各種運算,還可以進行推理、作出判斷。正因為計算機具有人腦的部分功能,所以被譽為「電腦」。
以往發明出的產品,其功用比較單一。如火車,只能運人運貨。而計算機的功用是「活」的,只要給了它不同的程序,它就可以按照要求做不同的工作,起不同的作用。從工業、農業,到音樂、電影,到處都在使用計算機。世界上沒有其他任何一個發明,能有計算機如此廣泛的用途。
計算機運算速度之快、工作量之大,它所能完成的工作領域,有很多是人的腦力及體力勞動所望塵莫及的。
計算機本身發展之快,也是非常驚人的。現在個人計算機的性能,為早期最好計算機性能的10萬倍以上。巨型計算機的性能最高的已達到每秒鍾運算上萬億次以上。就是說,計算機發明了50年,速度性能提高了幾億倍。而飛機發明了100多年,性能才提高幾十倍;火車、汽車在100多年裡,性能提高還不到10倍。
3、激光的發明實現了人類對科學技術的夢想。激光提供了極強極細極平行和極純的單色光束,可將堅硬抗熱的物質汽化,如可在金鋼石上穿一小孔,作為金屬拉絲模;它可穿過眼睛瞳孔熔焊將脫落的視網膜,並可用於微外科手術。激光源於美國。愛因斯坦在1917年就認為應存在受激發射,但未有人能夠發現。1951年春的一個早晨,美國物理學家查利斯?湯斯坐在華盛頓富蘭克林廣場一角長椅上觀賞杜鵑花,腦海中突然閃現一個從分子中獲取高純度電磁波的方法。此時,湯斯正致力於受激幅射的研究。他想起了兩個新的名字:「脈射」和「激光」。經過3年試驗,他製造的微波激射器通過氨分子的自然振動成功地產生出非常純凈的幅射周率。50年代世界上最好的計時器的精度為10億分之一秒,而用氨氣激光作原子鍾的心臟,一下子把精度提高到100萬億分之一秒。1957年湯斯又回過頭來研究超短波。通過實驗他發現短紅外線的波長周率幾乎比微波高10000倍。1958年12月,湯斯和肖洛聯名發表了一篇論文討論實用激光問題並開始著手試制激光器。1960年休斯航空公司的物理學家梅曼造出了第1台實用激光器
4、蒸汽機有很大的歷史作用,它曾推動了機械工業甚至社會的發展。隨著它的發展而建立的熱力學和機構學為汽輪機和內燃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汽輪機繼承了蒸汽機以蒸汽為工質的特點,和採用凝汽器以降低排汽壓力的優點,摒棄了往復運動和間斷進汽的缺點;內燃機繼承了蒸汽機的基本結構和傳動形式,採用了將燃油直接輸入汽缸內燃燒的方式,形成了熱效率高得多的熱力循環;同時,蒸汽機所採用的汽缸、活塞、飛輪、飛錘調速器,閥門和密封件等,均是構成多種現代機械的基本元件。
5、人造衛星的用途很廣,勘探衛星能測量地形,調查地面資源,勘探地下礦藏;氣象衛星能拍攝雲圖,觀測風向和風速;間諜衛星能搜集軍事情報;實驗衛星能幫助科學家在太空中做許多地面不能做的實驗;救援衛星能搜尋到遇難者發出的求救信號等。
6、青黴素是抗菌素的一種,是從青黴菌培養液中提制的葯物,是第一種能夠治療人類疾病的抗生素。當時在二戰時期挽救成千上萬的傷員的命,有效的防止了傷後的敗血病 第一次使人類掌握了對抗病菌的武器由於青黴素的發現和大量生產,拯救了千百萬肺炎、腦膜炎、膿腫、敗血症患者的生命,及時搶救了許多的傷病員。青黴素的出現,當時曾轟動世界。為了表彰這一造福人類的貢獻,弗萊明、錢恩、弗羅里於1945年共同獲得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青黴素的發現與研究成功,成為醫學史的一項奇跡。青黴素從臨床應用開始,至今已發展為三代。
7、互聯網,即廣域網、區域網及單機按照一定的通訊協議組成的國際計算機網路。互聯網是指將兩台計算機或者是兩台以上的計算機終端、客戶端、服務端通過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手段互相聯系起來的結果,人們可以與遠在千里之外的朋友相互發送郵件、共同完成一項工作、共同娛樂。知識經濟的迅猛發展,使互聯網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大主題。當前,網路不僅是一種時尚和潮流的象徵,更是一個國家整體科技水平甚至綜合國力的集中體現
8、基因工程已經成為生物科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最令人類充滿無限遐想的一門科學.
9、試管嬰兒就是採用人工方法讓卵細胞和精子在體外受精,並進行早期胚胎發育,然後移植到母體子宮內發育而誕生的嬰兒。有的育齡夫婦雖然很想要孩子,但是由於身體的原因一直不能如願。隨著生物科學和醫學研究的發展,對於這樣的夫婦來說,終於有補救措施了——他們可以寄希望於試管嬰兒技術,生育可愛的娃娃! 試管嬰兒之父愛德華茲獲201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全世界大約有10%的夫婦遭受不育症的折磨,不育給這些家庭帶來了痛苦和創傷。單純葯物治療對眾多不育症的療效非常有限,但這一切都隨著體外受精技術的產生而得到解決。體外受精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大約20%到30%的體外受精卵最終可以發育為胎兒。跟蹤研究表明,通過體外受精技術出生的孩子在健康方面和自然受孕的孩子沒有任何區別
10、 電燈:人類征服黑暗的開始
燈是人類征服黑夜的一大發明。19世紀前,人們用油燈、蠟燭等來照明,這雖已沖破黑夜,但仍未能把人類從黑夜的限制中徹底解放出來。只有發電機的誕生,才使人類能用各色各樣的電燈使世界大放光明,把黑夜變為白晝,擴大了人類活動的范圍,贏得更多時間為社會創造財富。
11、印刷機:加快知識的規模傳遞
最古老的活字印刷術起源於中國,印刷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但這種印刷術僅停留在手工刻字階段,難以完成大批量印刷任務。世界上第一部印刷機是德國約翰·谷登堡於15世紀發明的,15世紀中葉,他把金屬活字鑄造法帶到歐洲,印製出了西方世界第一本活版書。印刷機的發明讓知識能夠得到更大規模的傳遞,提升了整個社會的教育水平和知識水平。
12、電話:讓遠距離實時溝通成為現實
長距離間通話的設想早已有之。到19世紀70年代,美國發明家格雷首先設計了一套"情侶電報裝置"。他有一套很完美的設計理論,但要想將它成為現實並不容易,這個艱巨任務落在另一個發明家貝爾肩上。
貝爾從電報裝置得到啟示,他最終把格雷的設想變為現實。並於1876年2月14日獲准專利登記。這項發明後來即被稱為電話,不過最初的電話可不是現在這個樣子,它需要我們大聲地喊,在小城市范圍內的對方才能聽到。
汽車:改變了人類的行運方式
汽車自上個世紀末誕生以來,已經走過了風風雨雨的一百多年。從卡爾.本茨造出的第一輛三輪汽車以每小時18公里的速度,跑到現在,竟然誕生了從速度為零到加速到100公里/小時只需要三秒鍾多一點的超級跑車。暫且排除對環境的影響,汽車的發明擴大了人類的生活空間,改變了出行方式,讓人力得到更充分的集中利用。
14、飛機:人類正式飛起來
1903年12月17日,這是一個載入史冊的日子,這一天美國萊特兄弟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駕機進行動力飛行。 這次飛行的留空時間只有短短的12秒,飛行距離只有微不足道的36米,但它卻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動力、載人、持續、穩定和可操縱的重於空氣飛行器的首次成功升空並飛行,標志著人類征服天空的夢想開始變為現實。
15、照相機:真正讓瞬間成為永恆
一個不透光的盒子,這就是照相機。照相機是用感光膠片反景物拍攝下來的攝影器材。它的發明經歷了漫長的歲月。但照相機的發明是人類對光影科技掌握程度的一個劃時代革命,照相機讓人們把過去用一種更加親切和生動的方式保存下來,讓歷史更加形象,真正做到了令瞬間成為永恆
㈢ WWW最初是由什麼實驗室研製的
萬維網(亦作「網路」、「WWW」、「3W」,英文「Web」或「World Wide Web」),是一個資料空間。在這個空間中:一樣有用的事物,稱為一樣「資源」;並且由一個全域「統一資源標識符」(URL)標識。這些資源通過超文本傳輸協議(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傳送給使用者,而後者通過點擊鏈接來獲得資源。從另一個觀點來看,萬維網是一個透過網路存取的互連超文件(interlinked hypertext document)系統。萬維網聯盟(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簡稱W3C),又稱W3C理事會。1994年10月在擁有「世界理工大學之最」稱號的麻省理工學院(MIT)計算機科學實驗室成立。建立者是萬維網的發明者蒂姆·伯納斯·李。
希望採納
㈣ 20世紀誰發明了什麼那國人哪年發明的
這個問題其實問的就是二十世紀的發明以及有關發明家的詳情,有關發明舉例解釋如下:
1、蒸汽機:推動了整個工業革命的發展(發明人瓦特)
傳統的馬力或者水力無法提供工業革命所需的動力,蒸汽機能量的開發為世界帶來了一種更有效更強大的動力。雖說古人在公元前2世紀就已經開始這方面的探索,但直到瓦特的蒸汽機面市後,才真正開啟了蒸汽機的商業價值。許多歷史學家認為,蒸汽機的開發是工業革命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因為蒸汽機的出現帶動了冶金、煤礦和紡織業的發展。蒸汽機的出現及紡織業的機械化,提高了工業的用鐵量。由於英國擁有豐富的鐵礦和煤礦,需求量的增加刺激了冶鐵技術和煤礦業的改進,同時加快了工業化的步伐。1804年出現的蒸汽機火車和1807年出現的蒸汽機輪船大大改善了運輸條件,輔助了工業革命的發展。
2、電話:掀開人類通訊史的新篇章(發明人貝爾)
「沃森先生,請立即過來,我需要幫助!」這是1876年3月10日電話發明人亞歷山大·貝爾通過電話成功傳出的第一句話,電話從此誕生了,人類通訊史從此掀開了一個全新的篇章。
人類進行無線通訊的夢想則是1973年在美國紐約實現的。當時,這台世界上第一個實用手機體積大,重達1.9 公斤,是名副其實的「大哥大」。26年後的今天,世界最小的手機也誕生了,它只有尋呼機那麼大,也比第一代手機輕了不少。
1964年是人類通訊史上另一個重要轉折點,這年夏天,全世界成千上萬的觀眾通過電視第一次收看由衛星轉播的日本東京奧林匹克運動會實況。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通過電視屏幕同時間觀看千里之外發生的事,人們除了感嘆奧運精彩壯觀的開幕式和各種比賽外,更驚嘆於科技的進步。這一切都歸功於哈羅德·羅森發明的地球同步衛星。
1969年夏天,國際互聯網的雛形在美國出現,它由四個電腦網站組成,一個在加州大學分校,另三個在內華達州。1972年,實驗人員首次在實驗網路上發出第一封電子郵件,這標志著國際互聯網開始與通訊相結合。到了90年代,國際互聯網開始轉為商業用途。1995年網路發展到第一個高潮,這一年被稱為國際互聯網年。在電子商業浪潮的推動下,國際互聯網在21世紀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將更加深遠。
3、汽車:載著時代向前奔駛(發明人法國人居紐)
汽車改變了人類的整個交通狀況,擁有汽車工業成了每一個強大工業國家的標志。
汽車走過這樣一段歷史:1771年,法國人居紐設計出蒸汽機三輪車;1860年,法國人雷諾製造出了以煤炭瓦斯為燃料的汽車發動機;1885年,德國人本茨和戴姆勒各自完成了裝有高速汽油發動機的機車和裝有二沖程汽油發動機的三輪汽車,並且成功企業化;1908年,美國人福特採用流水式生產線大量生產價格低、安全性能高、速度快的T型汽車。汽車的大眾化由此開始;1912年,凱迪拉克公司推出電子打火啟動車,使婦女也開始愛上汽車;1926年,世界第一家汽車製造公司戴姆勒·本茨公司成立;1934年,第一輛前輪驅動汽車面世;1940年,大戰令許多汽車製造商停產,歐洲車商開始轉向生產軍用車輛;50年代,德國沃爾沃的甲殼車轎車一經推出就成為最受歡迎的汽車;1970年到2000 年,日本車在亞洲走俏,豐田、本田、三菱以及日產特高技術小型車入侵歐美市場,改寫了歐美牌子壟斷的局面。
實際上,汽車的發明使人類的機動性有了極大的提高,使20世紀人類的視野更加開闊,更追求自由。當然,汽車工業的發展也帶來了道路網擠占土地資源、大氣污染和高昂的車費等問題,但不管怎麼說,汽車確實載著人類向前發展,向前奔駛。
4、電視:人類自己創造的「魔鬼」(發明人發明家保羅.尼普科夫)
現代人可以一天不吃飯,不喝水,但不能一天沒有電視。
電視的設想和理論早在1870年就出現過。1884年,德國發明家保羅.尼普科夫設計了全個穿孔的「掃描圓盤 」,當圓盤轉動的時候,小孔把景物碎分成小點,這些小點隨即轉換成電信號,另一端的接收機把信號重組成與原來圖像相同但粗糙的影像。1926年,蘇格蘭人約翰·貝蒙德採用尼普科夫的「大圓盤」製造了影像機。
真正製造出畫面穩定的電視是從俄羅斯移民到美國的拉基米爾·佐里金和出生在美國猶它州的菲洛·法恩斯沃思。在 1939年的世界博覽會上,世界第一台真正清晰的電視開播,電視真正誕生了。
5、電腦:人類未來的希望(發明人艾克特)
1946年2月4日,美國軍方和政府部門的代表、著名的科學家一起擠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個房間里。當一位陸軍將軍輕輕按下電鈕後,占滿整整三堵牆的機器立即亮了起來,人們熱烈鼓掌,高聲歡呼:「ENIAC活了!」並且向總工程師埃科特祝賀。「ENIAC」就是世界上第一台電腦。
6、世紀重大發明--胰島素(發明人梅寧和明考斯基)
在人類尚未發現胰島素之前的19世紀,糖尿病還是一種致命的疾病,患者經常在飽受極度的飢渴之後,死於營養不良。「糖尿病」這個名字就源於患者尿中含有高糖。但那時人們對真正的病因並不清楚。
1889年,梅寧和明考斯基在法國的斯特拉斯堡,人為地從狗的身上摘除了胰腺,於是這只狗得了糖尿病。這就證明,糖尿病是由胰腺功能失調、胰腺的分泌物缺乏所引起的。1901年,美國病理學家尤金·奧佩研究了胰腺分泌的神秘物質。1909年,這種物質最終被命名為「胰島素」。正是它幫助人體細胞吸收糖分。為肌體提供必需的能量。直到20世紀20年代,時任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學院教師的班廷和他的學生貝斯特,在糖類代謝專家麥克勞德的協助下,第一次從狗的胰腺中提取了胰島素,並注射到另一隻因摘除胰腺而得了糖尿病的狗體內,狗的血糖很快恢復到正常水平。1922年1月11日,班廷為十四歲的患者湯普森提供了第一針胰島素,其血糖下降了25%,十天後經過再次注射,血糖下降了75%,由於胰島素劑量的增加,湯普森成為依靠胰島素活下來的世界第一人。僅過了一年,即1923年,胰島素開始大批量生產。實驗室提取法以驚人的速度轉為商業化生產工藝,並迅速擴展到全球,使以往致命的病魔不再可怕。因此,班廷和麥克勞德於同年榮獲得諾貝爾獎。
由於糖尿病具有易染性和能遺傳的特點,所以此病患者的數量持續增加,對胰島素的需求也與日俱增。如何用化學方法合成胰島素,以替代從數百萬動物的胰腺中分離的方法,已成為各國科學家探求的目標。50年代中期,弗雷德里克·桑格終於發現了胰島素的結構,它是由51個氨基酸組成的一種蛋白質分子,由於這一發現,他於1958年獲得了諾貝爾獎。
中國科學家在這一領域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新中國誕生之初,生物學家便開始對人工合成胰島素進行集體攻關,並於1963年在世界上首次成功獲得人工合成胰島素。現在我國和許多工業發達國家正在運用基因工程製造胰島素,並應用於臨床實踐。可以說,從發現、提取,到人工合成胰島素,科學家們經歷了上百年的不懈探索。如今胰島素不論是天然的還是人工合成的,依然是眾多糖尿病患者不可或缺的葯物。
可以想像,21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類對自身組織的進一步認識,以及對基因密碼的破解,終究有一天會以一種新的醫療觀念和手段,直接作用於人的免疫系統,徹底戰勝病魔。
㈤ 絲襪是誰發明的
是美國杜邦公司化學師卡羅瑟斯在1937年發明的。
1937年,美國杜邦公司化學師卡羅瑟斯偶然發現煤焦油、空氣與水的混合物在高溫融化後能拉出一種堅硬、耐磨、纖細並靈活的細絲,也就是尼龍纖維。
1939年10目24日,杜邦在總部所在地公開銷售尼龍絲長襪時引起轟動。
尼龍絲襪的發展無疑是襪子歷史中的一個里程碑。但在享受尼龍帶來的絲襪革命的同時,女性們發現尼龍絲襪存在的最大的缺陷就是缺乏彈性。於是紗線生產商們又開始苦思冥想地尋找解決良方。他們用帶松緊帶的襪子配襯連衣裙,使襪子不再移動,並且綳緊,保持人體的S形曲線。
二戰後,杜邦公司又發明了萊卡,彈性是尼龍的4-7倍的材料。萊卡絲襪的誕生還直接導致的連鎖反應就是迷你裙的橫行。
(5)李發明擴展閱讀
絲襪的厚度是根據「Denier」來制定標準的,每一雙絲襪的包裝上通常都標注有多少"D"或多少「Denier」(D或Denier是指纖維的纖度單位,每9000米纖維重多少克就稱多少D)。所以,「D」數越高,表示纖維的相對重量較高,厚度也因此而增加。「D」數越小,絲襪也就越薄越透。
超薄的絲襪一般都是包芯絲或者氨綸材料的,其他的絲襪材料則包括氨綸棉混紡、天鵝絨絲、絹絲棉混紡、萊卡等。
絲襪的標准中,分超薄的3D至12D,一般薄的為12D以上至39D不等,中厚的40D至200D,加厚的300D至2000D不等,2200D以上都屬於超厚的(雙層加厚)。
一般邏輯上來說,夏天選用超薄的,春秋季節選用中厚的,冬季選用加厚保暖的天鵝絨襪,而1600D以上的厚度的絲襪已經跟秋褲差不多了。
㈥ 這是什麼意思啊
統一資源定位符(URL,英語UniformResourceLocator的縮寫)也被稱為網頁地址,是網際網路上標準的資源的版地址。它最初權是由蒂姆·伯納斯-李發明用來作為萬維網的地址的。現在它已經被萬維網聯盟編制為網際網路標准RFC1738了。
㈦ 河北李氏尋祖
一、姓氏源流
李姓源出有三:
1、 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的直系後裔。顓頊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到女華之子皋陶之時,作了堯帝的理官(相等於現在的法官)。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理官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理姓家族將面臨滅族之災。在這種情況下,理徵有一兒子叫利貞,便逃至伊侯之墟避難。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2、 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
3、 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李姓的祖根所在地是河南省鹿邑縣,也是老子的故鄉。
二、遷徙分布
縱觀歷史,李姓人氏大體形成兩大系源。一支在隴西,即今甘肅省境,一支在趙郡,即今河北省境。以這兩支為主,形成了中國李姓的源流,不斷向全國各地播遷。據《李氏族譜》記載,在隴西這一源系中,出了李淵一家。他們建立唐王朝之後,隨唐王朝的強盛,李姓也日趨強盛。源於趙郡的那一源系,繁衍情況更甚,在不幾代的時間里,就成為當地的盛族,高居張、王、劉、趙諸大姓之上。以後,河北這支李姓家族,先後分成三組,西到山西,東到山東、安徽,南到河南、湖廣,擴遷到更大的范圍。
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於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
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
三、歷史名人
李 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的創始人。著有《老子》,又稱《道德
經》。
李 冰:戰國時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
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業生產、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後世奉為川
神。
李世民:唐太宗,創造了"從諫如流,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盛世。
李 白: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人稱"詩
仙"。
李 廣:西漢名將,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爭,以勇敢善戰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
時,匈奴數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將軍"。
李清照:南宋女詞人。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
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李時珍:明代傑出醫葯學家。著有《本草綱目》,聞名於世。
四、李姓的分布
李姓是當代中國人口最多的姓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據統計,李姓人口總數已超過1個億,佔全國總人口的7.9%。
在今日中國,李姓主要集中分布在華北、四川、東北三大塊。具體從其絕對人口數量在全國的分布來說,又集中於河南、四川、山東三省,這3省的李姓人口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29%。其中,河南一省的李姓就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10.8%,是李姓人口最多的省;四川李姓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10.1%,排在第二位;山東李姓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8.3%,排在第三位。其次分布於河北(6.7%)、廣東(5.8%)、湖南(5.6%)、湖北(4.9%)四省,這4省的李姓人口合佔全國李姓人口的23%。另外,東北三省的李姓人口也佔了全國李姓總人口的10%。
從李姓人口在當地各姓總人口中所佔比例來說,河南省也是中國李姓的第一大省,占該省總人口的10.2%。李姓是中國西南、華北地區最常見的姓氏。在中國雲南、四川中部、河北、河南、山西、甘肅西南、青海西部、山東 山東北部、吉林、黑龍江大部,李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9.2%以上。在四川東部、貴州、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北部、江西西部、山東大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陝西、甘肅東部、寧夏、內蒙大部、遼寧等地,李姓一般占當地總人口的6.9-9.2%。在浙江、福建、台灣、江西大部、江蘇南部、安徽南部、廣西南部、海南、新疆北部、甘肅西部等地,李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為2.3-6.9%。其他地方的李姓所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則在此比例之下。
五、第一人口大姓
(北京新華電)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研究員袁義達在他的著作《中國姓氏》一書中指出,李姓是當代中國人口最多的姓氏,當代李姓人口已達9500餘萬,為中國第一大姓,約佔全國人口的7.9%。
其研究同時證實:如果加上少數民族中的李姓和海外華裔李姓,總人數超過1億,是當代世界上最大的同姓人群。
袁義達在其研究成果中指出,中國李姓源遠流長,從古至今,單單李姓稱帝先後建立的政權就有12個。在歷史的長河中,李姓人才輩出,從春秋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李耳開始,戰國水利專家李冰、秦朝政治家李斯、西漢名將李廣、唐太宗李世民、大詩人李白、北宋女詞人李清照、明朝醫學家李時珍、農民軍領袖李自成、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李大釗……不勝枚舉。
袁義達和他的合作研究者張誠同時指出:漢族李姓的淵源主要來自三大支:嬴姓、姬姓和外族的改性。根據歷史考證,先秦時期,李姓的活動由河南開始;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時期,並發展為國中第一大姓。
㈧ 迪姆·勃納斯·李發明了什麼
從千頭萬緒、錯綜復雜的網路線中,他編織出了跨世界的網路,並為21世紀創造了一種大眾傳媒工具。
想看一看在過去十年內世界發生了多大變化嗎?進入互聯網,啟動搜尋裝置,敲入查詢命令,你會得到大量信息。它向你表明你能夠「查詢」到目前網上的幾乎任何東西。你將查詢到你能從南非「螺栓男孩」那買到工業時期的螺母和螺栓,或者在紐約買到兒童玩具熊,還有外國的雪茄煙標簽等。
現在你說什麼?所有的人都知道,這年頭,你擁有一個滑鼠、一個數據機和通往互聯網的路徑,你就可以不必受到時空限制,不必付長途電話費,而點到並進入到行星的任何地方。
噢,但是當我們—上下滾動計算機屏幕上的一覽表時,成百個目錄會出現,我們將會發現這樣一個被隱藏起來的「玫瑰園」:「全范圍查詢」約20年前由一個名叫迪姆·勃納斯·李的軟體設計者寫出的一個精彩的小計算機程序。那時候,誰會知道,從這個小小的計算機化的存儲系統中會流出文化變遷、百萬富翁的出現等遍及世界的信息,誰會想到它會形成一個跨世界網路?
不同於許多已經推動世界發展的發明,這項發明是由一個人獨自發現的。托馬斯·愛迪生由於發明燈泡而名聲大振,但是在他的實驗室中卻有十幾個人為他效勞。威廉·夏克利可以稱得上是晶體管之父,但是他的兩位調研員卻著實幫了他大忙,而互聯網路則乾脆是由一個專門委員會共同開發設計的。但是萬維網(world wide web)卻是由勃納斯·李單獨發明的。他把它設計出來,他又把它普及到了全世界。並且,他比其他任何人更提倡開放世界網,他沒有為此項發明申請專利和報酬。
它首先是在瑞士的阿爾卑斯山啟動的。那一年是1980年。那時,勃納斯·李是歐洲量子物理學實驗室的一位軟體設計師,他花了六個月的時間來籌劃他的廣闊的網路。他一直想開發出一種「仿人腦方式」處理信息的程序,但是這種程序只有在開發出瞬時強行記憶裝置的基礎上才能得以開發。所以,他設計出了一張軟盤,當把它放進計算機時,它能夠留下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的所有任意聯想。這時我們假定大腦有很好的記憶力,但是有時我們自己卻忘了那些聯想。他稱它為「查詢」(全范圍查詢的縮寫),它是一部從他童年時代起就一直記著的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網路全書。
勃納斯·李把他的這一想法寄託在當時流行的軟體設計上,他模仿出了一種「大型文本」筆記。這個筆記上的一個文件上的句子可以連接到勃納斯·李儲存在自己的計算機上的另一個文件中;他還能夠通過輸入數字(那時沒有滑鼠)追蹤到一行話並且自動把它拖到相關文本中。它自己運轉得那麼好,但是那畢竟只是在「我的計算機」上。
但是,如果他想利用別人計算機上的文件,他該怎麼辦呢?首先,他需要徵得別人的同意,然後他將不得不做一項枯燥的工作,他得把一個新的東西接到一個中央數據單元上。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法是開放他自己的文件和他自己的計算機——面向大眾並且允許他們把他們自己的文件接到他的計算機上來。他能夠限制他在歐洲量子物理實驗室的同事們進入他的計算機,但是他為什麼不停止這樣做呢?把它面向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開放!讓它跨越整個網路!在勃納斯·李的計劃中將沒有中心經理,沒有中央數據單元並且沒有密封問題。計算機中的東西可以像網路本身一樣增加,它是無限制的,他後來寫到:「一個人可以從一個軟體文件跳到一群人中,跳到電話簿中或者參加一場有組織的航行或者干任何想乾的事。」
這樣他把一個相對易掌握的編碼系統拼到了一起,形成了大型文本符號語言(HTML)——它已經開始成為網路的共同語言,網路內容的創造者們就是通過這種方式把那些稍加潤色的、被劃上線的內容放到他們的文本中,並加上自己的想像和其他東西。他設計出了一個標注地址草案,賦予每一張網頁一個獨一無二的場所。並且他還炮製出了一整套規則,以便這些文本能夠通過互聯網連接到計算機上。他稱這一套規則為HTTP(大型文本轉接條約)。
並且在制定出了HTTP的第七天,勃納斯·李第一次接上了萬維網,允許各地使用者在計算機屏幕上觀看他的創造。1991年,萬維網初次登台,從那一刻起,網路和互聯網的使用者越來越多,幾乎呈指數增長。五年內,互聯網的使用者從60萬上升到了4千萬。幾乎每53天使用它的人數就上升了一倍。20世紀60年代,勃納斯·李還是一個小孩,從那時起他就已經吸取到了計算機時代的精華。他的父母教給他違反常規地思考,他在吃午餐時經常用想像的數字玩游戲。他用厚硬紙板盒制出了計算機,並且制出了有五個洞的紙磁帶,他沉湎於對電子的喜愛之中。後來,他在哈佛大學讀書的時候,用一台電視機和多餘的零件造出了自己的第一台電子計算機。他還研究了物理,他認為物理是數學與電子之間的一種折衷。他回憶說:「物理是有趣的,並且事實上它為創造一個全球系統做了很好的准備。」
過高評價他創造的全球系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把一個僅供精英們使用的有效交流系統變成了一種大眾傳媒。艾利克·斯克米德曾在紐約《時代》雜志上說:「如果它是一門傳統科學,勃納斯·李肯定會獲諾貝爾獎,他所做的一切是那麼的意義重大。你肯定認為他至少早已富了起來,他獲得了大量的利潤。但是勃納斯·李卻選擇了放棄利潤的道路。他自己連同他的發明沒有向人們索取任何報酬。參與編寫第一個大眾網路瀏覽軟體的馬克·安德森卻成了第一批網路百萬富翁之一。而與此形成對比,勃納斯·李卻在1994年加入了馬薩堵塞技術協會,並且改變丁學術的方向。他在馬薩諸塞技術協會的一間簡陋的辦公室里提出,萬維網與其各自獨守專利,不如公開其技術成果,讓大家共享。世界上的其他人可能正在網珞現象的增長中謀利,但是勃納斯·李卻甘願在幕後默默地奉獻,他相信我們所有人能夠繼續進入美好的下一個世紀,並在下一個世紀享受到「全范圍的查詢」服務。
㈨ 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龍源鎮任徐店村書記李永祥和李發明在基本農田上非法建上千萬大型磚廠,什麼手續都沒有
你不應該在網路上說 應該登武陟縣政府網 去縣長信箱舉報
㈩ 襪子是誰發明的
歷史
根據古代資料考證,在中國夏朝就出現了最原始的襪子。《韓非子》一書中有「文王伐崇,至鳳黃(凰)墟,襪系解,因自結」的記載,是指周文王系襪子的帶子散開了,自己手扎襪帶的情節。可見在這個時期襪子已經在我國上層人士中出現,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徵。 兩周時期,襪子是用熟皮和布帛做的,富貴人家可穿絲質的襪子。襪高一般一尺余,上端有帶,穿時用帶束緊上口。其色多白,但祭祀時所著襪,則用紅色。襪最精者用絹紗,並綉有花紋。 秦漢時有進門脫鞋襪的習俗。在屋中,多跣足行於席上。不僅平日宴居如此,上殿朝會也是如此。能劍履上殿,則為殊榮,漢時唯肖向、曹操等少數人曾享受此種待遇。(下文有專章論及) 另外,從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中出土的兩雙絹夾襪,均採用整絹裁縫而製成,縫在腳面和後側,底上無縫。襪面用的絹較細,襪里用的絹較粗。襪筒後開口,開口處附有襪帶,襪帶是素紗的。襪的號碼為23cm和23.4cm,襪筒高21cm和22.5cm,頭寬10CM和8CM,口寬12.7CM和12CM。由此可見,我國縫制襪子的工藝至少已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比歐洲國家要早得多,所以中國是當之無愧的襪子鼻祖。 古人衣裳不象現代服裝,穿著方便,只需扣上紐扣,便能緊身。在古代,衣裳不縫扣子,而用縫在衣服上的帶子打結來緊裹衣襟。不僅上衣有帶子,褲子有帶子,連襪子和鞋子也都有帶子。古代的襪子也不象現在的襪子,有專門的機器編織而成,而是手工用布或綢或絹等織物縫制而成的。襪子有帶子,從夏朝開始一直到西漢,始終保持著。《漢書·張釋之傳》:「王生老人,曰:『吾襪解』,顧謂釋之:『為我結襪!』釋之跪而結之。既已,人或讓王生曰:『獨奈何延辱張廷尉,使跪系襪乎?』」古代的襪子也不象現在這樣普及。在古代,能穿襪子,是富貴官宦人家的權利,貧困的老百姓哪裡穿得起用布帛製成的襪子。《史記·滑稽傳》:「東郭先生貧困,衣敞,履不完。行雪中,履有上無下,足盡踐地。道中人笑之,東郭先生應之曰:『誰能履行雪中?』令人視之,其上履也,其履下處乃似人足者乎。」你看,當年東郭先生就是這樣一個代表,鞋子沒有底,又沒條件穿襪子,所以雙腳踏在雪地上,一隻只腳趾印就歷歷在目了。 古代老百姓在冬天裡把兩只光腳塞進鞋子里,如何度過寒凍臘月呢?這個難題古人實在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幸虧古人穿的衣服比現在寬而長,下垂到地面為止,所以走路的時候連腳也很少暴露在外,衣服實際上就起了遮掩禦寒的作用。再想想人的雙手在冬天也暴露在外,並沒有什麼特殊的防寒措施,那麼人的雙腳又有什麼資格非要比手的待遇更高些呢。所以古代老百姓不穿襪那是順理成章的事。 曹植曾在《洛神賦》中寫過:「凌波微步,羅襪生塵」,想必在漢朝才有綢緞做成的襪子。自後漢以來的各個朝代,關於襪子的文字記載逐漸增多。《淮南子·說林訓》《後漢書·禮儀志》《類篇》《後漢書·李忠傳》《蔡文姬傳》《國史補》《李娃傳》《靈鬼志》《宋書·禮志》《記事珠》等史籍上均有襪子的記載。
威廉·李的發明
1589年,英國神學院一名學生——威廉·李發明了一種手動縫制襪子的機器,比手縫制速度快6倍,這是縫制機鼻祖。同時,女士們也開始穿襪。工業化襪子生產始於1860年。制襪業一直尋找新的材料代替少而昂貴的真絲,混紡紗的產生令制襪業獲得巨大成功。1928年,杜邦公司展示了第一雙尼龍襪,同時拜爾公司推出丙綸襪。1940年,高筒尼龍襪在美國創造歷史最高銷售紀錄,並開始成為普通日用品。
連褲襪的誕生
20世紀60年代,英國設計師Mary Quant瑪麗·奎恩設計的超短裙風靡全球。裙子越來越短,高筒襪相形見絀,吊襪帶被拋棄,襪子與內褲成為一體,連褲襪誕生。它的舒適和方便性直到今日還令全球女性對它寵愛有加,這一款型經久不衰。
人類穿襪子的歷史由來已久,據不完全考證,在中國最早可以追溯到黃帝時代,以麻葛裹腳,在西方,大概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紀的羅馬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