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網際網路
Ⅰ 英特網是誰發明的
英特網是由羅伯特·卡恩和文頓·瑟夫發明的,他們也被尊稱為:互聯網之父。
英特網是Internet的譯音,指利用TCP/IP通訊協定所創建的各種網路,是國際上最大的互聯網,也稱「國際互聯網」。
1974年,ARPA的羅伯特·卡恩和斯坦福的文頓·瑟夫提出TCP/IP協議,定義了在計算機網路之間傳送報文的方法(他們在2004年也因此獲得圖靈獎)。1983年1月1日,ARPA網將其網路核心協議由NCP改變為TCP/IP協議。
(1)發明網際網路擴展閱讀
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創建了大學之間互聯的骨幹網路NSFNET,這是互聯網歷史上重要的一步。在1994年,NSFNET轉為商業運營。1995年隨著網路開放予商業,互聯網中成功接入的比較重要的其他網路包括Usenet、Bitnet和多種商用X.25網路。
1990年代,整個網路向公眾開放。1991年8月,蒂姆·伯納斯-李在瑞士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創建了HTML、HTTP和最初幾個網頁之後兩年,他開始宣揚其萬維網項目。在1994年晚期,公共利益在前學術和技術的互聯網上穩步增長。1996年,「Internet」(互聯網)一詞被廣泛的流傳,不過是指幾乎整個的萬維網。
Ⅱ 網際網路,是哪裡發明的
蒂姆·伯納斯-李 博納斯-李被認為是是世界互聯網的發明者。 博納斯.李於1990年在內歐洲核研究所容任職期間發明了互聯網,互聯網路使得數以億計的人能夠利用浩瀚的網路資源。博納斯.李並沒有為自己的發明申請專利或是限制它的使用,而是無償地向公眾公開了他的發明成果,從而使網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獲得發展。如果沒有博納斯.李的發明,也就沒有今天的「WWW」網址。網際網路可能還只是少數幾個計算機專家的特有領域。 Internet的最早起源於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net,該網於1969年投入使用。由此,ARPAnet成為現代計算機網路誕生的標志。
求採納
Ⅲ 是誰發明了網際網路
蒂姆·伯納斯-李抄襲 博納斯-李被認為是是世界互聯網的發明者。博納斯.李於1990年在歐洲核研究所任職期間發明了互聯網,互聯網路使得數以億計的人能夠利用浩瀚的網路資源。博納斯.李並沒有為自己的發明申請專利或是限制它的使用,而是無償地向公眾公開了他的發明成果,從而使網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獲得發展。如果沒有博納斯.李的發明,也就沒有今天的「WWW」網址。網際網路可能還只是少數幾個計算機專家的特有領域。
麻煩採納,謝謝!
Ⅳ 網際網路在哪國發明的
它是在美國發明的,詳解如下:
一、網際網路的起源:
1、最初的雛形:
網際網路是「Internet」的中文譯名,它起源於美國的五角大樓,它的前身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主持研製的ARPAnet。
20世紀50年代末,正處於冷戰時期。當時美國軍方為了自己的計算機網路在受到襲擊時
關於網際網路的技術資料
,即使部分網路被摧毀,其餘部分仍能保持通信聯系,便由美國國防部的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建設了一個軍用網,叫做「阿帕網」(ARPAnet)。阿帕網於1969年正式啟用,當時僅連接了4台計算機,供科學家們進行計算機聯網實驗用,這就是網際網路的前身。
到70年代,ARPAnet已經有了好幾十個計算機網路,但是每個網路只能在網路內部的計算機之間互聯通信,不同計算機網路之間仍然不能互通。為此, ARPA又設立了新的研究項目,支持學術界和工業界進行有關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內容就是想用一種新的方法將不同的計算機區域網互聯,形成「互聯網」。研究人員稱之為「internetwork」,簡稱「Internet」,這個名詞就一直沿用到現在。
在研究實現互聯的過程中,計算機軟體起了主要的作用。1974年,出現了連接分組網路的協議,其中就包括了TCP/IP——著名的網際互聯協議IP和傳輸控制協議TCP。這兩個協議相互配合,其中,IP是基本的通信協議,TCP是幫助IP實現可靠傳輸的協議。
TCP/IP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開放性,即TCP/IP的規范和Internet的技術都是公開的。目的就是使任何廠家生產的計算機都能相互通信,使Internet成為一個開放的系統,這正是後來Internet得到飛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ARPA在1982年接受了TCP/IP,選定Internet為主要的計算機通信系統,並把其它的軍用計算機網路都轉換到TCP/IP。1983年,ARPAnet分成兩部分:一部分軍用,稱為MILNET;另一部分仍稱ARPAnet,供民用。
2、英特網的發展
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組織(NSF)將分布在美國各地的5個為科研教育服務的超級計算機中心互聯,並支持地區網路,形成SNSFnet。1988 年,SNSFnet替代ARPAnet成為Internet的主幹網。NSFnet主幹網利用了在ARPAnet中已證明是非常成功的TCP/IP技術,准許各大學、政府或私人科研機構的網路加入。1989年,ARPAnet解散,Internet從軍用轉向民用。
Internet的發展引起了商家的極大興趣。1992年,美國IBM、MCI、MERIT三家公司聯合組建了一個高級網路服務公司(SNS),建立了一個新的網路,叫做SNSnet,成為Internet的另一個主幹網。它與SNSFnet不同,NSFnet是由國家出資建立的,而SNSnet則是SNS 公司所有,從而使Internet開始走向商業化。
1995年4月30日,SNSFnet正式宣布停止運作。而此時Internet的骨幹網已經覆蓋了全球91個國家,主機已超過400萬台。在最近幾年,網際網路更以驚人的速度向前發展,很快就達到了今天的規模。網際網路的產生信息資源共享的理想對於網際網路產生的確切時間,目前存在不同說法。一些人認為,1972年ARPAnet 實 驗性連網的成功標志著網際網路的誕生。另一些人則將1993年所有與ARPAnet連接的網路實現向TCP/IP的轉換作 為網際網路產生的時間。但是無論如何,網際網路的產生不是一個孤立偶然的現象,它是人類對信息資源共享理想不斷追求的一個必然結果,因此關於網際網路的起源還可以追溯到更早一些時候。
近幾十年來,人類在這方面取 得的一個又一個重要進展為網際網路的產生奠定了基礎。例如,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將人類傳播信息 的能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開啟了利用衛星進行通信的新時代。70年代,微型計算機的出現,預示著信息技術的普及成為可能;激光和光纖技術的利用,使信息的處理和傳播由「點」擴展到「面」。而近十多年來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結合,尤其是網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更大范圍的網路互聯和信息資源共享。
據文獻記載,最早提出關於通過網路進行信息交流設想的人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J. C. R. 利克利德。 他於1962年8月在《聯機人機通信》一文中提出了「巨型網路」的概念,設想每個人可以通過一個全球范圍內相互連接的設施,在任何地點迅速獲得數據和信息。這個網路概念就其精神實質來說,很像今天的網際網路。利克利德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後改為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的第一任領導。他的繼任者B. 泰 勒和L. G. 羅伯茨深信這一網路概念的重要性, 並為這一網路概念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作出了重要貢獻。包交換理論網際網路的發展是以早期的包交換(packet-switching)及相關技術的研究為起點的。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L. 克萊因羅克於1961年發表了第一篇關於包交換理論的論文,並於1964年出版了關於這個理論的第一本書。包交換主要指在通信網路中將較長的信息分割成若干信息包傳送。每一個包就像一個信封,其中有要傳送的信息和需要送達目的地的地址,此外還有一個代表這個包在整個信息流中的位置的號碼。任何包如 果丟失或被阻塞,可以重新發送。當所有的包都抵達目的地時,接收機就將這些數字數據塊重新組合成完整的 信息。這個稱為「包交換」的網路可以使多台計算機使用相同的通信線路,也可以使一個數據流越過擁擠的線 路,通過其他路徑快速傳遞。這個利用信息包而不是線路進行通信的理論的提出,是向網路技術方向邁出的重 要一步。另一個重要發展是使計算機能夠互相傳遞信息。無獨有偶,幾乎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進行包交換理論研究(1961—1967)同時,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1964—1967)也進行了同類研究,而且彼此是在不知道對方研究的情況下進行的。軍用計算機網路ARPAnet 網際網路是在軍用計算機網路ARPAnet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ARPAnet是計算機網路最早和最典型的例子, 是一個由美國國防部的研究人員和一些大學於60年代末共同開發的實驗性網路。美國國防部當時出於軍事防禦戰略的考慮,認為一個集中式管理的網路十分脆弱,經不起核戰爭等突發事件的破壞 ,需要建立一個可以不依靠單一「中央控制計算機」操縱的巨大網路,使整個通信系統不會因網路中的某一部分遭到破壞而停止運行。更重要的是,這個網路是自主的和自動調節的計算機互聯網,它允許使用不同存儲技術、不同操作系統的計算機互聯。為此美國國防部向當時的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提供經費從事這項研究,這促使ARPAnet從理論研究進入實驗聯網。
ARPAnet的進一步發展是由於從事這項研究的人發現,它提供了非常便捷的通信渠道。這個網路最初只連接了4台主機。1970年網路工作小組(NWG)在S. 克羅克的領導下完成了最初的ARPAnet 主機對主機通信協議, 稱為網路控制協議(NCP)。1972年,B.卡恩在國際計算機通信大會(ICCC )上成功地 組織了一次大型的ARPAnet演示,這是這個新網路技術首次公開露面。同年,以V. 瑟夫為首的互聯網工作組 (INWG)宣告成立,其目的是建立互聯網通信協議。關於開放的網路結構的思想是B. 卡恩於1973 年到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後不久提出來的,該研究計 劃在當時被稱為「互聯網研究計劃」。為了適應開放的網路結構環境的需要,V. 瑟夫與B. 卡恩共同開發了TC P/IP協議,並於1974年正式提出。當ARPAnet由實驗性網路發展成實用性網路時,其運行管理於1975年移交給國防通信局(DCA)。
1982年,國防通信局和高級研究計劃局作出決定,將TCP/IP,即傳輸控制協議和網路互聯協議作為ARPAnet通信協議。這是首次明確「網際網路」是一個互聯的網路集合。 ARPAnet在其發展的最初10年裡,主要用於促進電子郵件發展、 支持在線討論組、允許訪問遠距離資料庫 和支持政府機構、公司和大學間的文件傳遞。1990年ARPAnet在完成其歷史使命後停止運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網NSFnet 在整個70年代,盡管軍用計算機網路ARPAnet將其觸角伸進了美國的一些主要 大學, 但是由於技術和經費等方面的原因,這個網路並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興趣。網際網路的真正發展是從80年 代中期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利用ARPAnet網的技術建立NSFnet網開始。
大約在1984年,國家科學基金會 在美國政府的一些主要研究機構的要求下,接替高級計劃研究局進行網路擴建工作。NSFnet最初由5個相互連接 的超級計算機中心組成, 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與美國主要地區和各主要大學及研究機構聯網。到1986年,NSFnet初步形成了一個由骨幹網、區域網和校園網組成的三級網路、1984—1989年,NSFnet經 歷了一個迅速發展的時期,與此同時,開始向商業和更廣闊的領域擴展,並陸續與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聯網。到90年代初,NSFnet轉變為由私營企業經營,但是美國政府仍然支持這個網路的發展。1992年,幾個網際網路組 織合並,成立網際網路協會ISOC。至此為止,這個網路從軍用通信網路起步,通過NSFnet進而發展成為全國性的學術研究和教育網路,並開始向更廣闊的領域和更廣大的區域擴展,這是網際網路發展進程中的第二個重要里程碑。
萬維網 在90年代,超文本標識語言(HTML),即一個可以獲得網際網路的圖像信息的超文本網際網路協議被 採用,使每一個人可以產生自己的圖像頁面(網址),然後成為一個巨大的虛擬超文本網路的組成部分。這個 增強型的網際網路又被非正式地稱為萬維網,與此同時產生了數量龐大的新用戶群。於是,許多人用「網際網路」 一詞指這個網路的物理結構,包括連接所有事物的客戶機、伺服器和電話線;而用「萬維網」一詞指利用這個 網路可以訪問的所有網站和信息。美國政府除了支持國家科學基金會建立主幹網NSFnet外,還陸續出台和落實了其它幾項政策,它們對今日 網際網路的形成和信息高速公路的提出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3、補充解釋網際網路的概念:
網際網路(Internet)是一組全球信息資源的總匯。有一種粗略的說法,認為INTERNET是由於許多小的網路(子網)互聯而成的一個邏輯網,每個子網中連接著若乾颱計算機(主機)。Internet以相互交流信息資源為目的,基於一些共同的協議,並通過許多路由器和公共互聯網而成,它是一個信息資源和資源共享的集合。
Ⅳ 網際網路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網際網路的發明和應用
1969年,美國五角大樓首創網際網路。網際網路如同一張蜘蛛網,即使一部分網線中斷,整個網路仍完好無損。它的首次通信,即數據包交換,是1969年在美國南加州兩個實驗室的計算機之間進行的。它是打破信息堡壘的工具,使人們廉價地獲取各種知識成為可能。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100年前,人們要給異地的親友送去問候,大多要依靠驛差的長途跋涉。如今,坐在家中的電腦前輕點滑鼠,遠在萬里之遙的友人便可在瞬間收到你發去的電子賀卡。於1969年問世、1993年才對公眾開放的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使現實生活發展到匪夷所思的地步。到1999年底,全球網際網路使用者達2.6億,預計2005年可達到7.65億,計算機網路已經把全世界聯成為一個「地球村」,全世界正在為此構築一個「數字地球」。
美國科學家米歇爾·科茲曼曾經下過一個重要論斷:「19世紀是鐵路時代,20世紀是高速公路系統的時代,21世紀將是寬頻網路的時代。」
1968年,美國國防部提出一種設想:如果能夠建立一個網路系統,類似蜘蛛網,它的特點應該是沒有中心,一旦戰爭爆發,一部分網路被破壞,其他網路可以照常工作。為此,美國國防部在其下屬的高級研究項目署(ARPA)成立一個專家小組,專門研究這個所謂的「蜘蛛網」系統。研究人員把若干小型計算機相互連接起來,當時把這一組計算機稱作信息處理器,實際上是一個小型的計算機區域網絡。研究結果表明,完全可以建立一個計算機網路通信系統,該系統可以不需要中心控制系統,在局部系統遇到破壞的情況下,整個系統照常運轉。僅僅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美國國防部就建起了一個計算機網路的雛形——ARPA網。ARPA網由4個相互連接的計算機網路組成,3個設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另一個設在內華達州。盡管ARPA網還處在研究階段,但是由於它運作順利,很快在學術界傳開了,人們紛紛要求加入ARPA網。
1972年,研究人員首次運用ARPA網發送電子郵件,便獲得成功,這標志著網路開始與通信相結合。進入80年代,計算機網路技術開始從美國傳到世界各地,但也只是局限在研究部門和大學的范圍,然而它的商業潛能已默默地引起了各國的注意。
把時間拉回到1955年,美國田納西州民主黨參議員阿爾伯特·戈爾在美國國會提出一個對美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州際高速公路法案」。戈爾及高速公路的其他支持者看到,美國中部地區正在從農業經濟發展成為製造經濟。一個高效州際系統可以更快地把更多的物資輸送給更多的人,從而加速經濟發展,使製造商和消費者均能受益。這個法案的提出,為後來建立和發展網際網路(INTERNET),奠定了政治和輿論基礎。
36年後的1991年,老戈爾的兒子國會議員阿爾·戈爾向政府提出,資助建設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的法案,他把這個項目昵稱為「信息高速公路」。時任美國總統的布希在當年的11月簽署了這一法案。可以說,美國從此才開始重視信息技術對經濟的影響。
柯林頓入主白宮後,阿爾·戈爾擔任副總統。他們執政的第一年,便成立了由戈爾主持的國家信息基礎設施顧問委員會,同時以政府的命令,發布了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即「信息高速公路」的基本概念及其內容。命令稱:國家信息基礎設施是硬體、軟體、技能的綜合,它使人們之間以及人們與計算機和業務機構的聯系更加便利。1994年1月25日,柯林頓在其《國情咨文》中對這個項目作了發展規劃,其長期目標是:用15年到20年的時間建成一個前所未有的全國的、最終是全世界的計算機通信網路,即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的發展比預期的要快得多。1995年,北美、歐洲和東亞地區迎來了網路建設的高潮,這一年被稱為國際網路年。
Ⅵ 網際網路是哪個公司發明的
Intetnet是全世界最大的計算機網路,它起源於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於1968年主持研製的用於支持軍事研究的計算機實驗網ARPANET。ARPANET建網的初衷旨在幫助那些為美國軍方工作的研究人員通過計算機交換信息,它的設計與實現基於這樣一種主導思想:網路要能夠經得住故障的考驗而維持正常工作,當網路的一部分因受攻擊而失去作用時,網路的其它部分仍能維持正常通信。
1985年當時美國國家科學基金(NSF)為鼓勵大學與研究機構,共享他們非常昂貴的四台計算機主機,希望通過計算機網路把各大學與研究機構的計算機與這些巨型計算機聯接起來。開始他們想用現成的ARPANET,不過他們發覺與美國軍方打交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於是他們決定利用ARPANET發展出來的叫做TCP/IP的通迅協議自已出資建立名叫NFSNET的廣域網。由於美國國家科學資金的鼓勵和資助,許多大學、政府資助的研究機構、甚至私營的研究機構紛紛把自已區域網並入NSFNET。這樣使NSFNET在1986年建成後取代ARPANET成為Internet的主幹網。
90年代初期,隨著WWW的發展,Internet逐漸走向民用。由於WWW良好的界面大大簡化了Internet操作的難度,使得用戶的數量急劇增加,許多政府機構、商業公司意識到 Internet具有巨大的潛力,於是紛紛大量加入Internet。這樣Internet上的點數量大大增長,網路上的信息五花八門、十分豐富,如今Internet已經深入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部分。通過WWW瀏覽、電子郵件等方式,人們可以及時的獲得自己所需的信息,Internet大大方便了信息的傳播,給人們帶來一個全新的通訊方式,可以說Internet是繼電報、電話發明以來人類通訊方式的又一次革命。
Ⅶ 誰發明了網際網路這個東西的!
蒂姆·來伯納斯-李
博納斯自-李被認為是是世界互聯網的發明者。博納斯.李於1990年在歐洲核研究所任職期間發明了互聯網,互聯網路使得數以億計的人能夠利用浩瀚的網路資源。博納斯.李並沒有為自己的發明申請專利或是限制它的使用,而是無償地向公眾公開了他的發明成果,從而使網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獲得發展。如果沒有博納斯.李的發明,也就沒有今天的「WWW」網址。網際網路可能還只是少數幾個計算機專家的特有領域。
芬蘭技術基金會獎勵他1百萬歐元(120萬美元)作為他為互聯網作出的貢獻
Ⅷ internet什麼時候發明的
1969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管理局( ARPA - -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開始建立一個命名為的網路, 把美國的幾個軍事及研究用電腦主機聯接起來。當初,ARPAnet只聯結4台主機,從軍事要求上是置於美國國防部高級機密的保護之下,從技術上它還不具備向外推廣的條件。
1983年,ARPA和美國國防部通信局研製成功了用於異構網路的TCP/IP協議,美國加利福尼亞伯克萊分校把該協議作為其BSD UNIX的一部分,使得該協議得以在社會上流行起來,從而誕生了真正的Internet。
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利用ARPAnet發展出來的TCP/IP 的通訊協議,在5 個科研教育服務超級電腦中心的基礎上建立了NSFnet廣域網。
在90年代以前,Internet的使用一直僅限於研究與學術領域。商業性機構進入Internet一直受到這樣或那樣的法規或傳統問題的困擾。事實上,象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等曾經出資建造Internet的政府機構對Internet上的商業活動並不感興趣。 1991年,美國的三家公司分別經營著自己的CERFnet、PSInet及Alternet 網路,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客戶提供Internet聯網服務。他們組成了「商用Internet協會」(CIEA),宣布用戶可以把它們的Internet子網用於任何的商業用途 。
Ⅸ 網際網路的最早發明人是誰
互聯網是誰發明的
大多數網站的域名都有「www」標識,它是萬維網——World Wide Web的縮寫。10年前,英國科學家伯納斯·李發明了萬維網的方式,在互聯網中引入了直觀的圖形界面,取代了抽象難懂的命令格式,從而使「上網」不再是專業人員的「特權」,互聯網因此得以迅速普及,數以億計的人能夠方便地使用上了浩瀚的網路資源。更為重要的是,伯納斯·李並沒有為自己的發明申請專利或是限制它的使用,而是無償地公開了他的發明成果,從而使網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獲得發展。為了表彰伯納斯·李的貢獻,英國王室日前冊封他為爵士。
伯納斯·李1990年開發出最早的瀏覽器,那時萬維網的應用似乎只有瀏覽器一個工具。而現在,各種網路工具早已蓬勃興起,互聯網已經從最初「連接世界的電子網路全書」的理念,向以音樂、視頻以及親朋好友之間輕松交流為主的全新娛樂工具轉變,使用瀏覽器以外的工具訪問互聯網的人正逐漸增多。
當然,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帶寬的不斷提高,有了寬頻連接,開發音樂和視頻等娛樂性工具就變成互聯網發展的必然趨勢。伯納斯·李並沒有忽視這一潮流,他正在積極地進行新的研究。比如,進一步提高現有Web速度;開發新一代搜索引擎,使其更具智能化,並能理解用戶的模糊要求……此外,伯納斯·李還在致力於語音瀏覽器的開發,其目的是為了讓視覺障礙者也能方便地上網。
萬維網的發展遠遠超出了它的發明人初衷。伯納斯·李,這位48歲的IT英雄,一直過著低調的生活,他一再解釋自己並不是發明了互聯網,只是發現了一種更為便利的利用原有資源的方法。面對爵士頭銜,他說:「雖然覺得這件事有點奇怪,但我還是感到非常榮幸。令人高興的是,榮譽也偏愛那些碰巧解決了某一問題、比如互聯網問題的普通人。」
前美國副總統戈爾,被業界稱為「網際網路之父」。
網際網路的原理也是有了將近30年的歷史,最早是美國的兩個網,一個是科技教育網,一個是國防網。後來,因為冷戰結束以後,美國也搞軍轉民,就將這個技術應用到民用上去,產生了網際網路。網際網路技術本身也有幾十年的歷史了,但網際網路的大量使用比蜂窩移動通信更短,只有五六年的歷史。
1994年,在阿根廷召開首次世界電信發展會議,當時國際電聯請美國副總統戈爾去做主題演講,戈爾講,1993年美國已經提了NII,就是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現在提出GII,就是全球信息基礎設施。當時他舉的內容就是網際網路,這是美國人第一次向全世界推薦網際網路,作為全球信息基礎設施,俗稱信息高速公路。網際網路到現在發展也是非常之快,一共也就是五六年的時間。最早,網際網路上百分之七八十都是美國人,現在別的國家發展也很快,現在美國大概佔了1/3左右。全世界已經有了5億的用戶。除此之外,還有雷達、導航、定位、各種感測器等技術也發展很快,當然這里邊大量是軍用的。現在最新的一些戰斗機、導彈大量應用這些技術
http://hi..com/%BB%B6%C0%D6%B9%C8/blog/item/def05366a55c0024ab184c33.html
Ⅹ internet 是誰發明的啊
網際網路的誕生 Internet: 為International Net的簡寫,網際網路,又稱國際互聯網。它最早產生於美國國防部的高級研究規劃署,那是1969年的事了,最初的目的也只是遠程計算機的數據共享,後來發展成將世界各地的計算機及計算機網路相互連接起來,形成了一個無邊無際的超級大網。Internet的主要服務項目有:電子郵件(E-mail),遠程登錄(Telnet),查詢服務(Finger),文件傳輸(FTP),文檔伺服器(Archive),新聞論壇(Usenet),電子公告牌(BBS),新聞群組(News Group),全球網(World Wide Web,縮寫為WWW,又稱萬維網)等。 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了大學之間互聯的骨幹網路NSFnet,這是互聯網歷史上重要的一步。互聯網中成功接入的比較重要的其他網路包括Usenet、Fidonet、Bitnet。參見互聯網史。 整個1990年代,互聯網成功地容納了原有的計算機網路中的大多數。這一快速發展要歸功於互聯網沒有中央控制,以及互聯網協議非私有的特質,前者造成了互聯網有機的生長,而後者則鼓勵了廠家之間的兼容,並防止了某一個公司在互聯網上稱霸。 在1994年,NSFNET轉為商業運營,成為今天全世界人所共知的互聯網路的前身。 1987年9月20日,錢天白教授從北京向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發出第一封電子郵件開始,互聯網路正式在中國大陸地區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