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的創造
① 熊彼特的創造性破壞和克里斯坦森的破壞性創新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熊彼特所說創造性破壞:
創造是指創新引起新產業的興起、生產力提高,破壞是指要發展新產業就必須從舊產業處佔用資源,這無疑會影響舊產業;再即是新產業成長後可能導致一些舊產業的消亡,比如火車取代馬車。
克里斯坦森所詵破壞性創新,專指這樣一種技術創新:剛出現時不成熟、水平不高,不為主流市場所青睞,只能憑其某些新特性服務於小眾市場;待技術水平提高,原來的弱點得到長進,就會搶佔主流市場,取代舊技術。
② 創造性破壞的介紹
這是一部美國當代企業的績效史和診斷史。麥肯錫咨詢公司兩位資深專家,利用他們於回麥肯錫公司的答服務機會,針對過去三十六年多以來一千家以上分屬十五種產業別的企業,進行長達40年的深度研究。指出企業運營面臨的重大改變的必然性,即「不連續性」或「斷層」。企業長期運營其績效的增長是有局限性的,不連續性其實就是市場中創造性破壞發難的結果。當某個新競爭者掌握了更以讓消費者接受的新產品和新技術時,市場會毫不遲疑地接受,而原本在產業中長期占據優勢的企業則可能一舉被擊敗。
③ 破壞性地創造是誰提出的
找不到是誰最先提出,有新意,不破不立的思想嘛,不破舊的,新的如何創造出來?早就有這種思想了
④ 下列哪個學術學派提出了「破壞就是創造
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德在五十多年前提出的「創造性破壞」、「 企業家精回神」、「答創新」,如今已成為企業變革的核心概念。
作者在麥肯錫的協助下,經過十餘年,收集了40年來橫跨十五大產業、千餘家企業的績效,組建了「麥肯錫企業績效資料庫」。通過分析,作者指出企業運營面臨的重大改變的必然性,即「不連續性」或「斷層」。
企業長期運營其績效的增長是有局限性的,不連續性其實就是市場中創造性破壞發難的結果。當某個名不見經傳的新競爭者掌握了更以讓消費者接受的新產品和新技術時,市場會毫不遲疑地接受,而原本在產業中長期占據優勢的企業則可能一舉被擊敗。
作者在《創造性破壞》中分析的企業,讓人觸目驚心、給人警示。
⑤ 太多的信息破壞創造力嗎
信息指抄在人群中傳播襲的音訊、消息。以功能來分類有實事信息和知識信息兩大類。
實事信息指為人們傳遞事態而發出的信息,作用就是為人們的生產活動與日常生活提供途徑指示和娛樂情緒。
知識信息指為人們傳遞知識而發出的信息,作用就是為人們面對各種問題與困惑時提供思維方法和技能。
信息是人類精神建設最根本的來源,也是人類從野蠻邁向文明的動力。但是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在一定時期內所關注的事物數量是有限度的,因為內容太多人腦的儲存和運算能力就跟不上了。韓愈在其《師說》中說道「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明確的指出:人們的知識攫取過程是有先後的,而對於技能的學習與關注則是要有側重的。
人的創造力形成就是以某種事物為意識的關注重點,集中自身有利資源對其進行深入的觀察研究,從它的特殊性中去發現普遍性的規律,進而實現在一般事物中的推廣和應用。這一過程常常是專一和艱苦的,因此需要排除各種干擾與雜念才能專注於此,而太多的信息則會分撒人的注意力,形成雜念干擾人們的觀察與研究行為,使人不能最大限度的集中才智專一從事當前的任務,最終破壞了人的創造力。
⑥ 創造性破壞
根據熊彼特的創新理論,改變社會面貌的經濟創新是長期的、痛苦的「創造性破壞過程」,它將摧毀舊的產業,讓新的產業有崛起的空間。然而,面對這個「創造性破壞過程」,熊彼特特別指出:「試圖無限期地維持過時的行業當然沒有必要,但試圖設法避免它們一下子崩潰卻是必要的,也有必要努力把一場混亂 ——可能變為加重蕭條後果的中心——變成有秩序的撤退」。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點。近年來,在我國存在一種自由追捧「新經濟」的現象,有些人認為我國的傳統產業已經毫無希望,應該把資源集中於「新經濟」,集中於信息產業,跳過漫長的工業化階段,這是一種片面的認識。誠然,在發達國家高科技創新浪潮的推動下,全球正在展開一輪長期的、由機器經濟轉變為信息經濟、工業經濟轉變為服務經濟的產業變革。但是,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即使在發達國家仍有一批傳統產業在蓬勃發展,並與新興產業相互滲透、相得益彰。從大趨勢看,「新經濟」只有與「舊經濟」融合才有堅實的基礎和廣闊的前景,在傳統經濟結構的困境中尋求突破,確實需要進行結構調整,但同時應該做到「有秩序的撤退」,注意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國民經濟不可或缺的那些傳統產業的結構和素質,而不能顧此失彼,簡單拋棄傳統產業。如果進退失據,只是一窩蜂地關停,使所有傳統產業一下子崩潰,那麼,滾滾的下崗失業洪流,源源不斷的低收入人群的涌現,供求總量、供求結構的嚴重失衡,必將迫使背離「創造性破壞」的初衷,變成只有破壞而沒有創造,經濟創新將被經濟崩潰所代替。
⑦ 為什麼破壞總比創造(建造)容易
同理:學壞比學好容易。
宇宙本是虛無飄渺的,一切都是人為定義,不管建設、破壞,好人、壞人,標准都是被定義的。
其實建設和破壞是一樣的,好人和壞人也都是人。
⑧ 破壞並創造著----這就是台風
[破壞並創造著----這就是台風]
「雲哪」一個多麼動聽的名字,你可別以為「她」是一位美麗的天仙,不過「她」與天氣有關系:2004年8月中旬橫掃浙江的熱帶風暴就是「她」身影,破壞並創造著----這就是台風。我們從電視報道中看到「雲哪」經過的地方:大片農田被洪水淹沒;公路坍塌,交通被阻斷;大樹被攔腰折斷;馬路上的積水恣意生長著;可憐的汽車陷在水中,艱難的挪動;雨傘的鋼筋鐵骨扭曲了,人們每走一步都要頂住巨大的風力……在自然面前人類總是那麼渺小。威力無窮,速度驚人,變幻莫測的台風帶來災難,也帶來甘露。事實上,如果沒有台風每年的「按時赴約」,我國東南沿海的大部分地區應該和非洲北部一樣屬於乾旱荒漠地區。正是台風攜帶大量水氣給這些地方降下了解渴甘露。大自然的確曾以一次次災害威脅著人類。然而,也以冥冥中的力量改變著我們。設想一下吧,如果沒有台風帶來的潤澤,江南的水鄉將失去1/4的水分;中國詩詞將失去婉約派,說不定,從不會誕生這樣美麗動人的詩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中學生作文《破壞並創造著----這就是台風》。凡是台風活動平凡的沿海,大都是地球的「糧倉」和早期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地方。北太平洋西岸的中國、印度洋北部的印度和加勒比海地區的墨西哥,是三個主要民族的文化發祥地,而這里擁有全球總數73%的台風。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說:正是台風讓三大文明繁衍了起來呢?台風大規模、高效率地把熱帶海洋上的水氣輸送到大陸地區,使熱帶不至於太熱,寒帶不至於太冷。它不但緩解了當地的旱情,還可以吹散城市上空長期以來揮之不去的有害氣體,增加水體的自凈能力。所以說,台風是「使局部受災,讓大面積受益」。就像美國氣象學家菲利普·湯普森說的那樣:「人類經歷生死,自然循環亦生生不息。」我們無法拒絕千里之外海洋上一滴水的好意。同樣我們也不能預計風暴失控的後果。在自然面前,沒有純粹的「錯」和「對」,破壞並創造著——這就是台風。
〔破壞並創造著----這就是台風〕【征服畏懼、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確實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獲得成功的經驗。】
⑨ 破壞性的創造到底有多尷尬
熊彼特所說創造性破壞:創造是指創新引起新產業的興起、生產力提高,破壞是指專要發展新產屬業就必須從舊產業處佔用資源,這無疑會影響舊產業;再即是新產業成長後可能導致一些舊產業的消亡,比如火車取代馬車。克里斯坦森所詵破壞性創新,專指這樣
⑩ 是創造性破壞還是破壞性創造
創造性破壞才是正確的,因為在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前,維持現狀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