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鑄發明過程
① 在東晉南北朝時期,在冶鑄業中,誰的發明
繼承和完善了灌鋼法,並在制刀與冶金技術有發現。
綦毋懷文,襄國沙河(今邢台沙河)人,回襄國宿答鐵刀的發明者。他總結了歷代煉鋼工匠的豐富經驗,對古代一種新的煉鋼方法——灌鋼法作出了突破性發展和完善。我國南北朝時期的著名冶金家,同時在制刀和熱處理方面也有獨特創造,為我國冶金技術的發展作出了劃時代貢獻。
② 冶鑄和冶煉有什麼區別
春秋戰國時期,人工冶煉的鐵有塊煉鐵和生鐵兩種。一般認為,最初的煉鐵技術,大多採用塊煉鐵。塊煉鐵方法是將鐵礦石和木炭一層夾一層地放在煉爐中,點火焙燒,在650度至1000度溫度下,利用炭的不完全燃燒產生一氧化碳,遂使鐵礦中的氧化鐵還原成鐵。
至春秋中後期,我國的煉鐵技術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在熟練地掌握了塊煉法煉鐵後,我國又在世界上最早發明了生鐵冶鑄技術。
據《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記載,公元前513年,晉國鑄造了一個鐵質刑鼎,把范宣子所制定的《刑書》鑄在上面。鑄刑鼎的鐵是作為軍賦向民間徵收來的,這說明最遲春秋末期出現了民間煉鐵作坊,而且已較好地掌握了生鐵的冶鑄技術。
在生鐵冶煉過程中,爐溫較高,被還原生成的固態鐵會吸收碳、硫和磷,這種吸收隨著溫度的升高,速度就會加快;另一方面,鐵吸收碳後,熔點隨之降低,當含碳量達到2.0%時,熔點降至1380度,當含碳量達到4.3%時,熔點最低,僅1146度。
所以,當爐溫至1200度時,就完全能使鐵充分熔化,從而得到了液態的生鐵,並可以很方便地直接用於澆鑄成器。
生鐵冶煉技術的出現,改變了塊煉鐵的冶煉與加工都較費工費時的狀況,煉爐可連續使用,提高了生產率,降低了成本,使得大量提煉鐵礦石和鑄造出器形比較復雜的鐵器成為可能。這就為我國古代煉鐵技術的發展開拓了自己獨特的道路。
③ 在東晉南北朝時期,在冶鑄業中,誰的發明,是冶煉技術的一大進步
綦毋懷文
賴慧妍
④ 中國古代青銅冶鑄技術的簡介
中國古代來青銅器的形成和發展經歷自了一個漫長的時期。現代已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器,是甘肅東鄉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銅刀,距今約4800年,經檢驗,是用錫青銅鑄成的。考古發掘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和夏代,人們已能用石范和陶范鑄造簡陋的工具和武器。商代早期的銅爵,所用鑄型由多塊陶范和泥芯組成,有的壁厚僅2毫米。鑄造技術已達一定水平。商代中期已使用錫青銅和鉛青銅兩種合金,能鑄造重80千克的大鼎。具有中國特色的組合陶范鑄造工藝在此期間大體已經形成。
青銅的發明是人類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由於其克服了純銅的柔軟弱點,且具有熔點低、鑄造性能好等優點,逐漸成為古代銅器中的主要品種,並促進了車、船、雕刻、金屬加工等製造技術和農業、軍事及經濟社會的發展。青銅器的應用,代表了當時的科技水平和文化藝術水平,成為這一時代的鮮明標志。
⑤ 魏晉南北朝發明的冶鑄業是什麼
飛信南北朝野經驗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發達的,比較厲害的
⑥ 中國古代青銅冶鑄技術的歷史發展
商代後期,青銅冶鑄業臻於鼎盛,能熟練地使用多種分鑄法(先鑄器件再接鑄附件,或者先鑄附件再與器體鑄接),以獲得復雜的器形,如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圓斝的斝柱和斝鋬就是鑄接於器體上的。 卣的多次鑄接更為典型。它的提梁、蓋紐採用了多種鑄接方式,分兩次從五個部位,將七個部件和卣體接鑄成一體。鑄型工藝也已規范化。橢圓形容器多採取三等分或六等分的分型方式,方形、長方形容器以對角線的延長線為界,採用四等分或八等分。器物種類繁多,有各類禮器、生活用器、兵器、生產工具、車馬器和樂器等。大型鑄件用直徑達600~800毫米的豎爐熔銅,由槽道澆注。重要器物的合金配比也初步形成規范 。
西周時期陶范鑄造進一步推廣,中期以後形成獨特的風格,出現許多新的器形、紋飾。有些器內鑄有專篇銘文。技術的進步還表現在銅質芯撐的普遍使用。銅器足部從與銅器內腔相通改為封閉式等。
商周時期製作陶范的泥料,都由含砂粘土或用粘土和砂配製而成,經挖取、破碎、篩選、混和、陳腐、揉制和存性等多道工序(有時還經淘洗和加砂),使泥料具有良好的塑性和復印性,能翻鑄出極細的花紋。多數陶范的焙燒溫度在700~800℃之間,實際仍為土質,屬於土范。後期的某些陶范火候較高,質硬發青,接近半陶質或陶質。早期的陶范用單一的泥料,西周時期已有面料和背料之分。為改善型芯的退讓性和透氣性,芯料中的含砂量明顯增多,顆粒較粗,後期並摻入多量的植物纖維或熟料。
鑄范的製作非常精細,分型面開設榫卯,用來定位。最初的鑄型只有一個型腔,在商代中期已有一型能鑄7~9件的鏃范。多數陶范只能使用一次,但山西侯馬春秋鑄銅作坊所出钁范,可以重復使用十餘次。由於採取了一系列工藝措施,鑄件表面質量,特別是一些精品,紋飾清晰美觀,鑄縫極窄,鑄造缺陷很少,達到了良好的技藝水平。
據多年來對數以千計的出土實物所作科學考察,證明商周青銅器絕大多數是用陶范鑄造的,在不使用失蠟法的情況下,能獲得如四羊尊和曾侯乙甬鍾那樣極其復雜的器形,關鍵在於鑄接工藝和分范合鑄等技法的嫻熟使用,因而形成商周陶范鑄造的技藝特色。
青銅生產工具是構成青銅時代生產力的一大要素。出土文物中常見的青銅手工工具有刀、錐、鑿、斧、錛、削、鑽、鋸等。陝西、河南、安徽、江蘇、浙江、雲南等省相繼發現大量商周青銅農具,有耒、耜、臿、?、鋤、鏟、耨、鐮等器類。正是在青銅工具廣泛應用的基礎上,造就了舉世聞名的燦爛的商周青銅文化。 秦漢時期青銅冶鑄技術繼續發展,主要表現在疊鑄法的技術成熟以及錢幣、銅鏡、銅鼓、鎏金器物的鑄造和製作。由實物分析得知,漢代錢幣採用銅范、陶范澆注,合金成分相當穩定,銅鏡的合金配製更為嚴格,波動較小,已能利用鑄造殘余應力和鑄後錯磨製作透光鏡。
中國古代青銅文化在技術和藝術上的特色和統一性,證明青銅冶鑄技術在中國具有獨立的起源,它的卓越成就在世界物質文明史上據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但秦漢時期隨著鑄鐵技術的發明和鐵器的推廣使用,在兵器、工具等方面,鐵器已佔據了主導地位,而陶瓷器皿在生活用品中占據了主要地位,青銅器開始淡出了歷史的舞台。
⑦ 古代是怎麼進行冶煉的
先秦到西漢中晚期,主要的制鋼工藝是塊鐵滲碳法,此法首先由礦石煉得塊煉鐵,其次再由塊煉鐵滲碳煉製成鋼。當然也有不經第二步一次還原煉製成鋼的,此鋼也叫塊煉鋼或自然鋼。當時,煉鋼技術首先在南方的楚國達到較高水平,就連秦昭王都稱贊「楚之鐵劍利」。
為了獲得更加鋒利和堅韌的武器,工匠們又發明了「百煉鋼」。「百煉鋼」,是將塊煉鐵反復加熱折疊鍛打,讓鋼體成分更均勻,雜質更少,從而提高鋼鐵器物的質量。1974年山東省臨沂地區蒼山漢墓出土的一把東漢永初六年(公元112年)的鋼刀,是迄今為止發掘出最早的百煉鋼。
我國古代炒鋼技術約發明於西漢中晚期,一直沿用到明清。此法乃是一種半液態的冶煉方法,需先將生鐵加熱到半液態後,利用鼓風中的氧使生鐵脫碳為鋼和熟鐵成分范圍。因為在其過程中需要不斷炒動金屬,因此被成為「炒鋼」。
(7)冶鑄發明過程擴展閱讀
我國古代煉鋼技術最早發明於春秋晚期。目前發現最早的鋼制器物是長沙楊家山出土的春秋晚期鋼劍,而這已經證明了我國的煉鋼歷史至少有2500年!
中國古代最初是使用自然銅,商代早期已能用火法煉制銅錫合金的青銅。冶煉青銅的過程較復雜,大概是先把選好的礦石加入熔劑,再放在煉爐內,燃木炭熔煉,等火候成熟,取精煉銅液,棄去煉渣,即得初銅。初銅仍比較粗,需再經提煉才能獲得純凈的紅銅。紅銅加錫、鉛熔成合金,即是青銅。
⑧ 我國能夠很早就發明生鐵冶鑄技術的原因是什麼
我國能夠很早就發明生鐵冶鑄技術,是因為當時冶煉工匠繼承和發展了青銅冶鑄技術,能建造很高大的煉爐,有經驗豐富的鼓風技術,以取得高溫,使還原出的生鐵充分熔成流動性很好的鐵水。
⑨ 冶煉技術是那個國家發明的
鐵器,以鐵礦石冶煉加工製成的器物。鐵器的出現使人類歷史產生了劃時代的進步。在內世界上容最早進行人工煉鐵的是居住在小亞細亞的赫梯人,年代約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前1300~前1100年,冶鐵術傳入兩河流域和古埃及,歐洲的部分地區於前1000年左右也進入鐵器時代。但當時冶煉的都是塊煉鐵,一直到中世紀末(1400年左右)歐洲發明水力鼓風爐以後,才出現冶煉生鐵。
上面的回答說的都是生鐵冶煉 其實早期鐵器冶煉上中國落後於西方很多年
秦朝軍隊的裝備都還是青銅 因為當時中國練不出足夠好的鐵 而西方文明很早之前就已經開始大規模裝備鐵制兵器了 中國後來的冶煉技術發展很快
⑩ 我國生鐵冶鑄技術的冶煉原理是什麼
至春秋戰國時期,人工冶煉的鐵有塊煉鐵和生鐵兩種。一般認為,最初的煉鐵技術,大多採用塊煉鐵。塊煉鐵方法是將鐵礦石和木炭一層夾一層地放在煉爐中,點火焙燒,在650度至1000度溫度下,利用炭的不完全燃燒產生一氧化碳,遂使鐵礦中的氧化鐵還原成鐵。
至春秋中後期,我國的煉鐵技術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在熟練地掌握了塊煉法煉鐵後,我國又在世界上最早發明了生鐵冶鑄技術。
據《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記載,公元前513年,晉國鑄造了一個鐵質刑鼎,把范宣子所制定的《刑書》鑄在上面。鑄刑鼎的鐵是作為軍賦向民間徵收來的,這說明最遲春秋末期出現了民間煉鐵作坊,而且已較好地掌握了生鐵的冶鑄技術。
在生鐵冶煉過程中,爐溫較高,被還原生成的固態鐵會吸收碳、硫和磷,這種吸收隨著溫度的升高,速度就會加快;另一方面,鐵吸收碳後,熔點隨之降低,當含碳量達到2.0%時,熔點降至1380度,當含碳量達到4.3%時,熔點最低,僅1146度。
所以,當爐溫至1200度時,就完全能使鐵充分熔化,從而得到了液態的生鐵,並可以很方便地直接用於澆鑄成器。
生鐵冶煉技術的出現,改變了塊煉鐵的冶煉與加工都較費工費時的狀況,煉爐可連續使用,提高了生產率,降低了成本,使得大量提煉鐵礦石和鑄造出器形比較復雜的鐵器成為可能。這就為我國古代煉鐵技術的發展開拓了自己獨特的道路。